司法演講稿一等獎
1. 幫我寫一篇:「人民法院為人民」的演講稿,1000字左右。
有一首歌這樣唱道「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鉈是咱老百姓」。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感到萬分自豪,因為我是老百姓的一員,我生長在一個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國度;作為一個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員,我更感到慶幸,「輕舌搖動是非立斷,朱筆一落生死攸關」,能代表人民群眾行使審判職權,維護公平正義,說心裡話,我十分珍惜和享受這份職業的榮譽感。
「人民法院為人民,人民法官為人民」,朴實的話語道出了法官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魚水深情。如果說法院是桿公平秤,那麼老百姓就是那秤砣,而我們法官則是那定盤的星。人民的地位最高,親民是我們的本分;人民的恩情最深,愛民是我們的責任;人民的利益最大,為民是我們的目的。親民者民亦親,愛民者民亦愛,為民者民亦贊。只有常懷親民之心、愛民之情、為民之志,常思立身之本、做人之德、貪欲之害,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才無愧於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
每天,我看到了,院長信箱里收到的當事人的意見和建議,經院長批閱後,都會在第一時間反饋到庭長和承辦法官。該糾錯的糾錯,該處理的處理。及時聽取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願望,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全力打造「陽光審判」。「我們希望聽到最真實的聲音!」不僅是院長的箴言,也是每個法官的心聲。為了認真化解矛盾糾紛,有效解決涉訴信訪,院長帶頭包辦案件,變上訪為下訪,暢通信訪渠道,不但提高了解決疑難案件的效率,更體現出法院司法為民的決心。一個個群訪、鬧訪、纏訪的案件,經過院長認真審查和用心調解,最終得到了圓滿解決,從而有效促使了當事人息訴罷訪,實現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我也看到了,院長、庭長的辦公桌上案卷越堆越高,很多案件他們甚至是在百忙中擠出時間也要親自接見當事人,只要關繫到群眾切身利益,就不能留下任何疑問!就不能帶走任何不公正的判決!
我還看到了庭長的高瞻遠矚,他專門抽調了精兵強將進行調研,他說:「我們立案信訪、申訴復查這幾年積累了可觀的素材,一定不能浪費這些資源。」這話很實在,聽起來卻擲地有聲!他所看到的是法官不僅要有「根據法律的思考」,還要有「關於法律的思考」。
我們立案庭工作任務一直很重,尤其是民訴法修改後,再審案件激增,這樣法官就不得不面臨一個現實問題。假如我有十件案子,因為時間充裕,用我的專業知識,加上責任心,再加上公平正義的信念就一定可以妥善處理好;但是現在突然變成了一百件案子,一面是結案的壓力要求我們加快結案速度,另一面是增強司法公信力、司法權威,從而讓當事人滿意。而結案速度、司法公信力孰輕孰重,不言自明。所以,認識到這個問題,尤其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之後,盡管結案壓力加大,盡管工作任務更重,甚至不得不加班加點,我們的法官也堅持做到每一個案子,哪怕是再小的案子,一定要見當事人。就拿我所在的組來說,每天上午下午輪軸詢問、聽證當事人,日程已經排到了十一月中旬。正如那句諺語所雲:「我可以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親民、愛民、為民,說成大白話,就是心中裝著咱老百姓。話雖簡單,但做到卻非常不易。學習實踐了科學發展觀之後,我們學會了對當事人來有迎聲,問有答聲,走有送聲;我們學會了一句問候親民,一張笑臉迎民,一杯茶水敬民,一把椅子便民。我們也懂得了「於細微處見真情」的道理。假如你給當事人泡了一杯茶水,當事人回去後即使不說你好話,也絕對不會說法官態度粗暴。其實只是舉手之勞就可以得到這么好的效果,難道我們還有理由選擇不去做嗎?更何況,親民是我們法官應有的本分。
這樣的事太多太多,在開始寫這篇演講稿的時候,我竟無從下筆,因為「科學發展觀」這一理論實在太深太大,訴諸筆端對於我,—個理論還很匱乏,工作經驗還不豐富的年輕人來說,著實有難度。但是這篇稿子行將結束的時候,我竟豁然開朗。其實「科學發展觀」雖然內涵深遠,但是外延無處不在,「親民、愛民、為民」不只是掛在牆上的承諾,它的真諦正是要我們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扎扎實實做好每一項工作,注意到以前沒有注意到的每一個小小的細節。小到一杯茶水,一聲您好,一把椅子;小到每一個法官,每一個書記員,「人人是窗口,個個是形象」;小到每一件案子都公正審判;小到每分每秒、時時刻刻心中裝著老百姓。其實,說小又不小,不積溪流,無以成江海!
我也猛然發現,怎樣實現跨越式發展?一言以蔽之,從細節入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跨越之路更是一步一個腳印。大到整個法院,小到每個法官,跨越過去不科學的司法工作規律;跨越過去不先進的司法工作理念;跨越過去不合理的司法工作方式;跨越過去久未攻克的司法頑疾和一道道難題!
我更意識到,「科學發展觀」正如一場及時雨,滋潤著親民之樹,拍打著愛民之葉,開出了為民之花,澆灌出司法公正文明之果。人民法院為人民,人民法院永遠為人民。
2. 法在我心中伴我演講稿100字
法律,給人一種神秘、威嚴、崇高的感覺。但它對於年少的我們來說,那是太抽象、太模糊了,是學校的普法教育讓我懂得了許多法律知識。讓我明白了學法、守法的重要性,更知道遵紀守法要從點滴做起。
「勿以惡小而為之」, 意思是說不要以為是微小的壞事就可以做。現在社會很多犯罪分子都是從「小惡」開始一步一步走向犯罪道路的。它就如一隻小白蟻在船板上咬一個小洞是很不起眼的,但如果任其發展起來,船就會沉沒。它是告誡少年預防犯罪要從預防不良行為做起。
再看看社會上的違法現象:不法商人為謀取暴利將法拋於腦後,大肆造假售假,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有的人不勞而獲,把法置之度外,打架、斗毆、偷竊、闖交通信號燈等這些行為都對社會遺害無窮。「無規矩不成方圓」,試想,假若人人都輕視法律,那麼社會將變的行屍走肉、戰亂四起 ,我們和平、幸福、美好的生活將一去不復返!
現在,少年犯罪的案例不勝枚舉,我們學生要堅決抵制不良誘惑,學法、知法,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遠離犯罪,做一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的好學生,做一名守法的小公民。
鄧小平爺爺曾說:「法制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確,我們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應該從小培養法律意識,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將法銘記於心,養成守法的的好習慣,以小手拉大手,為家庭、學校和社會創造平安和諧的法制環境!
3. 法律在我心中演講稿
法律在我心中
我們知道,法官就是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人員。依概念理解,法官只是法律適用的機器和工具,而不是所謂的「官」。
從表面上看,法院審判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似乎可以以「四不」帶過,即裁判不公、久拖不決、執行不力、形象不佳。深層次的原因呢?應是法官沒有把法律作為自己的上司。法院的人都清楚,每名法官的頭上可謂是「電網」密布,紀律處分、錯案追究、工作差錯追究,再加上「不準」、「禁令」、「嚴禁」、「規范」什麼的,在這種環境下,大家都在兢兢業業地工作著,也在認認真真地提升著自己的業務知識。
但當一名稱職、合格的法官,僅精通法律是不夠的,還要學會正確理解和適用法律,真正忠誠於法律。
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是公正司法的一個必要的前提和條件,但並不是具備了一定法律知識的法官必然會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必然會公正司法,秉公辦案。一個法官的執法理念如何,與其具不具備對神聖法律忠誠的品格是息息相關的。
我們多數公民也許還不能從更深的意義上去認識法律的神聖,但作為一名法官,在公正審判、執行每一件個案的同時,必須時刻保持著對法律的信仰與忠誠。法官的作為直接關繫到當事人的生命、財產、自由、安全。對法律忠誠是法官的天職!其作出的判決應是法官的靈魂和良心凈化、過濾後對是非曲直的正確評斷。社會公眾一直將目光聚焦於法官身上這一事實,便說明了司法公正對國家、對公民的重要性。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司法公正,法官之責系於大半。
二十一世紀,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法官?需要的是道德(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高尚、業務精通、忠誠於法律的法官。
忠誠於法律的法官,首先應對法律無限敬仰和信仰。信仰法律的人,他的道德一定是高尚的。出於對法律的忠誠和信仰,他對法律一定是充滿濃厚興趣的,這興趣可促使他勤奮學習,所以他應當是業務精通的。法官可以不是法學家,但他必須是道德家、是操守模範、是奉法先鋒。這些,都需要他忠誠於法律。
時下,大家都在忙著對法官的職業道德下定義,我認為法官的職業道德應是愛崗敬業、忠誠於法律。其它諸如公平、正義什麼的,只是其表象,因司法公正不是一個事實,而是一項任務,是一項給法官的頭腦和心靈規定的任務。
對法律忠誠是法官的天職。只有培養出信仰法律、捍衛法律的法官,國家的法律才能根植於人心。只有培養出一大批忠誠於法律的法官,並使之成為法官群體主導力量,公正與效率才能得以實現,才能真正樹立起法律的絕對權威,全社會才能形成自覺守法的良好風氣。除此,我們別無選擇!
4. 法制在我心中演講稿,跪求
清朝詩人鄭板橋曾有詩雲: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葉一枝總關情。這句反映封建時代官員愛民、為民的詩句流傳甚廣,因其言之殷切至今仍常被人們引用,把這句話運用到我們司法行政工作中,就是「執法為民」。「執法為民」在不同的行業應有不同的註解,作為我們司法部門,公平和正義是永恆的主題,我們的工作,就是准確地詮釋法律的含義,使法律的規定在人們的生活中得以實現。眾所周知,公證是國家公證機構依法證明法律行為和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實、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的活動,公證機構作為基層法律服務單位,與人們群眾的日常生活關系非常密切,清朝詩人鄭板橋曾有詩雲: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葉一枝總關情。這句反映封建時代官員愛民、為民的詩句流傳甚廣,因其言之殷切至今仍常被人們引用,把這句話運用到我們司法行政工作中,就是「執法為民」。「執法為民」在不同的行業應有不同的註解,作為我們司法部門,公平和正義是永恆的主題,我們的工作,就是准確地詮釋法律的含義,使法律的規定在人們的生活中得以實現。眾所周知,公證是國家公證機構依法證明法律行為和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實、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的活動,公證機構作為基層法律服務單位,與人們群眾的日常生活關系非常密切。
中國不是有句古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那麼,這規矩是什麼呢?這規矩就是規章制度,這規矩就是法律、法規。未來的社會必然是法制的社會,而法制社會就要求人們必須知法、守法,正如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說的「守法精神比法律本身重要得多」。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要教育、引導學生,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制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環節」,所以,將「法」根植於我們的內心,不僅僅是作為一個理性的守法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對輔導員工作的基本要求。
增強法制觀念,是必要的。鄧小平同志在1986年就曾經指出,要在全體人民中樹立法制觀念,並且強調「加強法制重要的是要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擔負著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增強自身的法制觀念,同樣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嚴峻的課題。
《今日說法》有一期欄目題目是「冰凍的花季」,講的是因為一名體育老師的疏忽大意,將花季的少女介紹給一位自稱是某某知名中學挑選「體育特長生」的老師,讓這位冒牌老師帶走了多名女學生,案發後,這名體育老師才明白,冒牌老師是打著招生的旗號從事引誘介紹賣淫的違法犯罪活動,同樣的事情在當地三所中學發生,時間長達1年之久。這個案例中,犯罪人當然受到了法律的嚴懲,對於這名體育老師,從表面上看,她是疏忽大意,但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由於她的法制觀念淡薄,心中無法,面對外校的招生人員,未核實對方身份,就將學生介紹出去,學生基於對老師的信任,陷入了罪惡的泥潭。而且從案例中看,三所中學都發生這種不幸的事情,可見,法制觀念淡薄的現象,存在一定的普遍性。所以,育人者法制觀念淡薄,是可怕的,加強法制觀念,要從教育抓起。
楊柳隨春發新綠,法治春風遍神州。要將「法」根植於我們的內心,就要有法律的信仰。人一生下來就開始受法律的保護,享受法律給予的權利。法律好比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在船上任何行動是自由的。但超過這個船的底線,就要落入水中——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是慈祥的,他公平公正,使受害者恢復名譽,使我們受到關懷和愛護;法律是嚴厲的,超過他的范圍所作的事是不允許的,凡是社會主義道德所譴責的行為,他絲毫不留情的予以嚴厲的懲罰。法律無處不在,只有增強法制觀念,學法、守法,才能有效地預防違法犯罪,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育人者具備了這樣的信仰,才能將這種信仰貫穿在教育中,將「法」根植於廣大的青少年心中。
有規矩才成方圓,有法律的保障才會有和諧的校園。法律是無情的,但學校仍會以「教育為目的」,懲罰只是手段。如果在學校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內,僅僅以無情的法律生硬地對待誤入迷途的學生,也不能達到教育為主的目的。在增強法制觀念的同時,還要用育人者的愛去引導學生。有這樣一件事情,前不久,我的一個學生領取1200元的助學金後存入銀行卡,後銀行卡被盜、卡內1500多元分三次被取出,被盜學生與我聯系後,我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偷盜的學生很可能會因一時的貪欲而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案情簡單,嫌疑人明顯,我立即有針對性地對相關學生進行了相關法制教育,給出一定的時間,給予悔過自新的機會,錢很快就回到了被盜學生手裡。事後,又對與此事相關的學生進行了深刻的教育工作。這件事情也讓我對「法」的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校園里,還有很多典型的案例,可以說,法無處不在,要將法作為生活的准則來規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同時把這樣的法制意識傳遞給學生。用「法」來約束行為,用愛來感染學生;「以人為本」創建和諧校園 ,只要法在心中,行在法中,以愛為橋梁,用心溝通,讓法,與愛同行,我堅信:
我們的校園一定會更加溫馨和諧; 我們的師生一定會更加團結向上; 我們的事業一定會更加燦爛輝煌。「法律在我心中」讓我們共同譜寫一曲和諧校園之歌!
5. 檢察院司法警察十七大演講稿萬分感謝!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好!
我是**市檢察院的***,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踐行十七大精神,為檢徽添光彩》。
海闊揚旗催奮進,艷陽高照化境空。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閉幕了,這是
一屆全國人民期待的盛會。十七大會議浩盪的東風吹散了窗外的嚴寒,十七大精神為我們檢察機關指明了
前進的道路,這不僅是對我們的一種鼓舞、一種激勵,更是一種鞭策、一種召喚。
檢察機關是國家監督機關,是加強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的主力軍,是預防和反對腐敗、落實依法
治國方略的中堅力量,肩負著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權和公平正義的責任。作為一名檢察機關
工作人員,我們是執掌達摩克力斯之劍的正義衛士,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是我們履行檢察職責
的應有之義。所以,對於十七大精神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用十七大的思想精髓來指導我們的行
動。
十七大精神著重提出了「關注民生、看重民意」,對於我們來說,就必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
宗旨,就意味著任何時候,都要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心繫百姓,情牽桑梓,讓自己的工作得民心、順
民意,踏踏實實為民辦事,真真切切為民服務,嚴格監督,公正監督,文明監督,不斷地鑄造「秉公執法
、廉潔自律」的檢察精神。「一心為民」是檢察官的精神追求,作為檢察官只能擁有一顆「公正之心」、
「為民之心」。當你被稱作檢察官,就必須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心如止水,超然物外;當你被稱作檢察
官,就沒有勛章沒有綬帶,只有平凡和普通;當你被稱作檢察官,就沒有鮮花沒有喝彩,只有朴實和無華
。而這一切,正是時代對我們的呼喚;這一切,也正是十七大精神對我們的要求。
雖然,我是檢察戰線的新兵,但入院以來領導和同志們無時無刻不在以實際行動震撼著我、打動著我
。在他們的身邊沒有鮮花、沒有掌聲,但他們有「執法為民,穩安天下」的情懷,有「剛正不阿,不畏權
勢」的秉性,有「秉公執法,清正廉明」的品格。他們始終堅持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默默
地奉獻著。他們用公平染成國徽永不減褪的色彩,用正義織就雙劍永不松落的經緯,用青春書寫檢察的不
朽傳奇,十七大精神在他們的身上閃光!踐行十七大精神,他們將是我前進的動力和榜樣。
親愛的朋友們,今天是我人生當中的第一次演講,站在台上,心情非常激動,感覺自己穿上這身檢察
服很精神,同時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這身檢察服賦予我們的光榮與使命,胸前的檢徽所蘊涵的沉甸甸的道
義與責任。貫徹十七大,作為一名檢察官,要理想遠大,堅定共產主義信念;要恪守職業操守,有法律至
上的法治理念;要胸懷全局,放眼世界,對黨忠誠,對人民忠誠,時刻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潔
身自愛,自覺抵制各種形形色色的誘惑,拒腐防變;要具有職業固化的行為模式,舉止言談端莊穩健;要
精於法理,通於實務,具有過硬的業務能力,立足本崗,甘於奉獻……
我深知,選擇從檢之路,就是選擇一種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那
將是屬於形形色色沒完沒了的案件
,那將是屬於厚厚薄薄短短長長的案卷,那將是屬於長城和橄欖枝構成的神聖的檢徽。簡言之,一句話,
因為忠於黨、忠於人民,那麼你註定是要用生命去填寫一份拼搏與奮斗的人生畫卷。
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應該看他為社會貢獻了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每
一次胸佩檢徽走上公訴席成功地指控犯罪,每一次耐心的感化換來失足人真誠的悔悟,我的心中感到無比
的喜悅,我體驗到了人生的價值和做人的尊嚴。今後,我將以忠誠和奉獻作為我的人生信條,以實際行動
踐行十七大精神,在成就檢察事業的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檢徽添一份光彩
6. 求一篇「慶國慶,我為司法行政添光彩」的演講稿
我是一名基層司法行政工作者,工作xx年來,我深深地體會到:基層司法行政專工作雖然艱辛,但光榮而偉大屬!它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沒有炮火連天的戰功,沒有出生入死的考驗,也沒有攻克科技尖端的驚喜和榮耀。它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沙漠里的一粒沙,荒原中的一株草,微乎其微!但這一路的平凡,所有的瑣碎,所有的艱難與險阻,都是我們司法工作者的前進道路上的一道道風景。讓我們在這樣的時代大潮中,乘風破浪,以實際行動證明我們無愧於司法行政事業,無愧於偉大的法治時代!我願做一滴水、一粒沙、一棵小草,永遠獻身司法事業,服務百姓,辛勤勞作,默默奉獻,做一名合格的基層司法助理員,為司法行政添光彩!
7. 關於法治的演講稿
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需要,為避免類似文革中決策的失誤而給國家帶來更大災難的發生,鄧小平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總結了挫折中經驗教訓,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陸續將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提上了黨和國家工作的議事日程,黨的十五大正式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寫入了黨章。厲行法治,依法治國是黨領導方式的轉變,而不是黨領導地位的改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形成的。黨是我國政治生活的核心。深刻理解黨在依法治國具體實踐中的重要作用對依法治國的順利進行有著重要意義。
一、法制思想在中國的建立
(一)法治思想的起源
法治思想最早出現於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一書中,「法治應包含兩個重要意義:以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普遍服從的法律本身又應該是良好的法律。」這里亞里士多德強調了實現法治的標志是服從法律,又強調法律也是正義的法律,否則即使有法律的統治,也非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從這個原始的法治概念出發來給法治尋求定義可得:法治是指存在於法律是正義的前提下的一種「法律至上」「法律主治」的社會狀態。
1700年後的今天,經歷了人類史上的數次思想革命,政治領域中的民主觀念、人權觀念開始為普通人所關注,並逐漸根深蒂固。保障人權,尊重民主,維護公平,體現文明的觀念也不斷為大多數文明國家所接受,基於這種變化,亞里士多德所定義的法治思想中的「法律至上」主義在近代有了新的意義。各國政治團體,政黨派別更傾向於把法的至上性作為抑制民主被過分濫用的一個有效的武器來保障其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性,因為法制對民主的保障所具有的兩面性:一方面保證其不受侵犯,另一方面又防止被人濫用,所以政治家們更關注法治的實施,學者們討論的熱點也集中在「法治」的標准究竟是什麼是其具體內容有哪些。
英國學者戴西認為,法治的標准有三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憲法賦予個人權利與自由,而是個人的權利產生憲法。美國學者富勒也曾提出法治的八項原則,它們是法律的一般性,法律要公布,法不溯及既往,法律要明確,避免法律中的矛盾,法律不應要求不可能實現的事,法律要有穩定性,官方行動要與法律一致。1959年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國際法學家會議專門以法治為議題形成的《德里宣言》把法治歸納為如下四個方面:①立法機關的職能是創造和維持個人尊嚴得到維護的各項條件。②法治原則不僅要求規范行政權力的濫用,也需要一個有效的政府來維護法律。但賦予行政機關以委任立法權要有限度,不能取消基本人權。③要求有正當的刑事程序,充分保障被告辯護權,受公開審判全,取消不人道和過度處罰。④司法獨立和律師自由等。
如上學者關於法治標準的論述雖然說法各異,但卻都突出了法治最基本的方面:尊重法的權威,保障個人人權的實現,嚴格依法辦事。這些對我國全面而又有重點地理解法治提供了重要啟示。
(二)我國對法治思想的認識與接受
中國學界對法治思想的討論明顯晚於西方國家,從20世紀80年代上溯100多年,我國歷經了無數次社會變革,遭致在中國大地上,從未有過一場真正意義上嚴肅的關於法治的討論,雖然建國後,出現了短暫的民主與法制建設時期,但卻最終還是淹沒在了混亂的中國政局之中。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個轉折,這次大會前後在思想界引發的一場關於中國歷史經驗教訓和現狀的深刻反思與總結的討論,打破了人們思想上的僵局,使法治思想的重生提供了可能。
當代中國人開始接受近代法治思想之初就不把它當作純學理來看待。而是借鑒各國關於法治近代研究成果把其與政黨、國家制度、及其周圍環境因素綜合起來考慮。
我國學者姚建宗在其著書《法治的生態環境》中對法治的生活立場、生存土壤、制度基調、人文情懷;時空領域,法律環境以及法治意義的現實載體多方面作了系統而又形象的闡述,提出了許多新的法治觀點。法學理論界名宿張文顯教授對法治意義也從「法治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理性、文明、秩序、效益與合法性的完美結合」的基本認識出發,作了全面而又富有特色的歸納,並提出了法治社會六大基本標志:①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和主要社會關系均應納入法律軌道,接受法律的治理,而法律是建築在尊重民主、人權和潛能、保護和促進經濟增長、社會公平、社會秩序和社會進步基礎上。②凝結著人民公意的憲法和法律高於任何個人、群體和政黨的意志,有至上的效力和最高的權威。③國家一切權利根源於法律且要依法行使。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因性別、種族、膚色、語言和信仰等特殊情況而有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差別,非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差別只能與職位相連,而職位對一切人開放。⑤凡是法律沒有禁止的,都是合法的或准許的,每個人只要其行為不侵犯別人的自由和公認的公共利益,就有權利按自己的意志活動。⑥公民的權利、自由和利益機會非經正當秩序和充分理由不受剝奪,一切非法侵害(不管使來自於個人或國家)都能得到公正、及時、合理的補償。①
《憲政的中國之道》一書作者王人博也總結了法治八條原則:第一,法律必須使公開的、一般性的、明晰的;第二,法律應當使相對穩定的;第三,特別法(包括法律、命令和行政指令等)必須依據一般性的、公開的、普遍的和相對穩定的規則制定;第四,司法獨立必須給予保證;第五,必須遵守自然正義原則;第六,法院應當享有審查權利以判斷是否合乎法律;第七,到法院打官司應當容易、第八,不允許執法機構利用自由裁量權委曲法律。②
綜合各家對法治標準的認識,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中國的法治化」:首先指依法治國方略的落實過程,是建立社會服從法律的秩序的過程;其次是指實現一種社會民主、法律至上、法律主治的社會狀態。
二、「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
(一)「依法治國」的概念意義
「依法治國」確立的含義究竟是什麼?法治與法制有沒有區別?主張「依法治國」有沒有片面性,或者是否是一個超階級的觀點?所有這些問題從最初的理論探討到實踐中正式將其作為基本方略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從理論界到廣大幹部中都存在著廣泛的意見分歧,存在著不同看法甚至疑慮。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較為統一的看法。
( From: 兩全其美網校城(http://www.lqqm.net) Url:http://www.lqqm.net/article-95763-1.html
8. 求一篇以「牢記宗旨,不辱使命」為主題的演講稿,以歌頌司法行政事業為主
不要轉超,你這就不是要超別人的么。自己想吧,演講稿不就是說空話么。多加點而努力啦。而奮斗啦,作為什麼什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