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完善司法調解

完善司法調解

發布時間: 2022-04-23 12:27:34

1. 人民法院如何加強對人民調解的指導和支持

加強支持和指導的具體建議:
1、調解員的選任應以農民為主。調解員的選任應以生活在農村、有一定威望的農民為主。現階段可考慮以村級人民調解委員的成員為主。因為村級人民調解員來自基層,熟悉社會,了解民情民意,有一定的調解經驗。且其參與調解,更注重從地方習慣、社會道德的角度對案件進行評判,更能反映當地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准則,更能為農村當事人所接受。而且村級人民調解員就居住在糾紛發生地,能准確地了解糾紛的起因、過程,及時處理糾紛,避免訴訟標的無謂的擴大,降低調解難度。調解員應相對固定,即使其因選舉等因素不再擔任人民調解委員會成員,仍可繼續留任。當然由於調解員獨立行使調解職責,因此,應對調解員的能力、經驗、知識、職業道德、公信度等各個方面嚴格審查,保證調解員隊伍的質量。
2、建立特定的調解程序。針對我國目前農村調解員的現狀,如將司法調解程序作為訴訟必經程序,容易損害當事人的利益;為及時解決糾紛,避免訴訟標的無謂的擴大,當事人可直接向當地的農村調解員申請調解,調解員亦可當即獨立組織調解;為減少訴訟成本,申請人可口頭起訴;在調解中,調解人員可主動調查取證,了解案情,對當事人提供的證據審查標准應低於訴訟階段的審查。鼓勵當事人盡可能不聘請律師,避免高昂律師代理費的發生;在調解中,法院工作人員、調解員可幫助當事人正確評價訴訟風險;為提高調解成功率,調解員可邀請有關人員協助調解;為弱化雙方當事人的對抗性,調解應不公開進行。如調解達成調解協議,並經法院確認後,即發生法律效力;調解不成功的,即進入訴訟程序,先前交納的費用自動轉為預收訴訟費。
3、向調解員支付津貼及因調解案件所發生的差旅費等。根據各地區經濟狀況,向調解員支付津貼,及因調解案件所發生的差旅費等,這樣才能保證調解員隊伍的穩定,調動調解員的積極性。當然這些費用並非訴訟費用,而應由國家財政支付。
應注意的問題:
1、法院應當設立嚴格的司法審查程序加強對調解協議的司法審查。在調解員整體素質不高的現實下,脫離監督將隱含著較大的風險和錯誤成本。為防止調解員恣意調解、破壞司法公信力的行為發生,法院在對其調解協議效力尊重的同時,要設立嚴格的司法審查程序,對協議加強審查和監督,協議無效的,應當否定其效力。
2、建立調解程序的司法控制制度。調解一般不應超過30天,以防久調不決,同時法院在認為案件不適合調解或當事人選擇審前調解有不正當的企圖時,有終止調解的權力,以便有效地對調解進行司法控制,積極地促進糾紛及時合理的解決。
3、法院應加強對調解員的培訓。調解員是代表法院主持調解,其調解案件的質量直接影響法院的權威和司法公信力。而目前調解員整體素質不高,應經常組織各類調解技能培訓,提高其素質。對不能勝任的應及時更換。
總之,要加強人民法庭對基層調解組織的指導,加強人民法庭與基層調解組織的聯系,應該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要加強人民法庭的內部建設,只有人民法庭自身完善了,人民法庭才能為指導調解組織做好調解工作打下最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制定具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來加強與基層調解組織的溝通和聯系,並且要制度化和經常化,努力促進人民調解方式和訴訟活動相銜接。加強人民法庭對基層調解組織的指導和支持,需要不斷地摸索和總結,只要秉承「司法為民」的理念,切實轉變思想和工作作風,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急迫感,開拓進取,努力奮斗,我國的法治進程就能不斷加速,和諧社會的目標也一定能夠實現。

2. 如何建立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銜接的工作機制

因礦群矛盾、徵用土地、房屋拆遷、企業改制、水庫移民、就業安置、重點工程和大項目建設先等引發的各種矛盾糾紛時有發生,群眾上訪、涉法涉訴上訪、重信重訪不斷增加,人民內部矛盾以及由此引發的各類不安全因素,已成為影響全縣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建立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銜接的工作機制,採取調解方式,運用法律、政策、行政手段、教育和疏導等方法,把各類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對於維護全縣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當前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在銜接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 、少數幹部群眾對調解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視。

3. 論述人民法院調解制度

調解是我國司法制度的優良傳統之一,在民事訴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長期以來,我國極為重視且大力倡導法院調解,審判實務中的大多數民事、經濟糾紛也是以調解結案的,法院調解已成為我國民事審判中最富有特色的制度。其發端於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並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數十年間不斷得到鞏固和強化,符合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社會實際,它與當時經濟計劃化、利益單一化、法律簡約化、權利淡漠化的社會生活條件相適應,對於及時、有效地解決民事、經濟糾紛,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會秩序都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我國政治體制的改革、經濟體制的轉軌以及民事、經濟法律的不斷頒行,並經過了 「調解為主——著重調解——自願合法調解」三步曲變化發展,現行法院調解制度的弊端也日漸暴露出來。
一、人民法院調解制度之積極因素
(一) 法院調解結案較之於判決結案更為省時、省力。調解書的製作也較為簡單,不必象判決書那樣對所認定的證據、事實作出分析及需要談出判決理由。尤其是法官不必對案件的定性、證據的判斷、法律的適用、規則的解釋等復雜的專業問題作出回答,這在當前法官的業務素質普遍偏低、某些法官習慣於依經驗辦案的情況下,無疑是十分有利的,尤其是對較為復雜的案件,調解結案方式十分簡便和方便。
(二) 法院調解結案有利於案件的執行。從實踐來看,調解結案較之於判決結案,確實更能減少法院的強制執行,對調解書申請強制執行的的確少於判決。尤其是通過調解解決糾紛,可以避免當事人之間因訴訟而大傷和氣,增加當事人之間的和睦團結。
(三) 法院調解結案對法官而言風險很小。調解結案以後不發生上訴問題,而且調解結案後很難適用審判監督程序,當事人也很難針對調解的結果提出申訴,因此調解對法官而言是風險很小的結案方式。
二、法院調解制度的消極因素
(一)調解制度削弱了實體法對法官的約束
在民事訴訟中,調解協議的達成以訴訟當事人的自願為基礎,這其中包含了訴訟當事人對其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分。故調解的合法性要求僅體現在「調解協議的內容必須不違反法律」。也就是說,只要調解協議的內容不違反實體法的禁止性規定就是允許的,即使其並未嚴格遵循實體法的規范。因而,在實體法的適用上,調解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調解協議的合法需要滿足的只是以下兩個條件:1.內容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2.調解協議的達成系出於當事人自願。然而,從表面上看,當事人在調解中作出的讓步是對其民事權利自願作出的處分,因而無懈可擊。實際上,這一處分行為往往並非出於當事人自願,而是在法官的暗示、誘導甚或是別有用心的壓制下做出的,從而使得訴訟的結果可能被實體法規范之外的其它因素所左右。所以說,調解弱化了實體法對訴訟活動應有的約束。
(二) 調解制度削弱了程序法對法官的約束
審判權基於其「居中裁判」的特質又使得司法獨立成為法制基本原則,強調程序正義,以細致、嚴整的強行性程序規范來約束法官,是防止審判權的濫用的最有效的辦法。而當法官採用調解方式解決糾紛時,由於糾紛的解決是以當事人合意為基礎的,所以調解在程序上具某些非程序化的特點。例如,法官可以主動地決定訴訟進入調解程序,可以隨意選擇「背靠背式」調解或「面對面式」調解,這種權力的隨意性實質上是以對當事人的部分訴訟權利進行限制為代價的使得法官可因調解而脫離程序法的規范和約束,造成其行為失范和訴訟活動的無序,並進而導致實體上的不公。
(三)調解制度削弱了審判監督機制對司法不公的防範作用
雖然民訴法允許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申請再審,但對申請再審的理由作了嚴格限制:即民訴法第一百八十條所規定的「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並且,要求當事人就此負舉證責任。實際上,由於調解過程的非程式化和隨意性特點,當事人很難在事後將調解的具體過程予以再現,因而也就無法舉證證明法官在調解中違反了自願原則。所以申請再審成功的可能性相當小。這就使審判監督機制難以啟動。在監督機制被極大弱化的情況下,很難想像司法公正能僅依靠執法者的內在約束而得以實現。
(四)調解制度對當事人的權利配置不合理
我國民訴法對當事人權利有較為詳細的規定,但對當事人應承擔的法律義務卻未作規定。民訴法還規定達成調解協議後調解書送達前一方有權反悔。這對反悔的一方權利保護得充分,但對另一方的權利卻沒有保護到。這使當事人之間權利的配置不合理,積極參加調解的一方的權利得不到保護和相應的司法救助,隨意反悔的一方卻得不到任何相應的法律制裁,使法律無法做到公平。
由以上對比可以發現,民事訴訟中調解制度的消極影響甚於其積極影響,極可能導致司法不公,因而法院調解制度亟待完善。
三、完善我國法院調解制度之構想
針對我國法院在立法及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重構我國的調解制度已勢在必行,理論上已經出現以下幾種建議。
(一) 建立審前准備程序,使調、審分離
審前准備是指法院受理案件之後進入開庭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訴訟活動。審前准備程序與開庭審理程序明顯分開,形成相對獨立的兩部分。它使有關訴訟的諸多問題於開庭審理前一次性得到解決,防止當事人在開庭時搞突然襲擊,保證開庭審理時雙方處於平等對抗地位,使雙方無爭議部分不再進入法庭,簡化法庭審理。經審前程序,事實已暴露無遺,雙方對所持信息和證據相互了解,勝敗之結果顯而易見,故法官稍加推動,糾紛就可在庭前以和解解決。而我國民訴法第113條至第119條盡管也屬審前准備程序,它偏重於法官的實體審查,忽視了當事人的積極參與,也不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既未在理論上也未在實踐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的審前准備程序。隨著審判方式的改革、大立案、大民事格局的形成,審前准備程序的構置已初見成效。美國發現程序的功能、證據開示制度已在全國部分法院推廣,各法院已初步設立庭前交換證據制度、證據開示制度。證據交換的主持人與案件的主審人並非一人,分屬兩個獨立業務庭。即審前准備法官與庭審法官相分離。這已日益成為各國改革的基本走向。
調解只是解決問題的一個程序可隨機應變。調解的正當性源於當事人自願,調解追求實質之正義,法律適用並非調解主要目的,所有調解書均沒有引用法律條文。調解顯著特點是調解人憑借生活閱歷,而非法律知識,故為合理配置司法資源,完善大立案機制,調解應設置在審前准備程序,在審前准備程序中可由法官助理、反聘法院已離、退休資歷較深法官或聘請人民調解員主持。為合理構置審前准備程序,首先從法院內部要效率、效益。因為我國法官隊伍雖然龐大,但審判人員並非太多,問題主要在於法院內部人員配備及分工極不合理。法官所佔比例太大,輔助人員過少,法官承擔了許多司法輔助性工作,鑒於這一現狀。由於大立案機制的建立,立、審、執分離,法院可對多餘的法官實行就地轉崗,擔任法官助理或其他司法輔助人員,由這些人組成審前准備法官,僅有程序審查權,不進行實體審查,有助於防止法官先入為主,庭審流於形式的弊端。這些人主要從事調解、調查、送達管轄權異議等輔助性司法工作,從而形成一名法官有二至三名法官助理協助辦案的局面。禁止准備法官與庭審法官之間交換意見,禁止法院行政首長在准備法官與庭審法官之間進行協調溝通。
調解本身不屬於訴訟程序,不以事實清楚、法律適用准確為要件,屬於非訴程序,可由法官監督而無需法官主持,可由法官助理,反聘已離、退休法官或書記員或其他人員在審前准備程序進行;那些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法律知識水平有限的法官,可以轉任法官助理或專職調解員。由於這些人不掌握審判權,就不存在「以拖壓調、以調壓判」等現象。此外,將調解置於審前准備程序中可以實現「在准備中調解,在調解中准備」的機制,使訴訟效率極大化。由於准備程序雙方所持有的證據、信息互相掌握,案件事實已明確,和解機率極大。調解不僅可由法官助理、聘用人員進行,還可借鑒台灣、日本等國做法,由法院將轄區內具有一定學識身份和威望的人員聘請為調解委員,並將名單公布。法官可根據個案情況決定將案件交付給某一位或幾位調解員調解,雙方可指定調解員。這一制度建立的實質是讓民間調解員在法官的監督下進行調解,將民間調解這一非正式解紛機制與司法審判這種正式的解紛機制溶為一體,互為補充。民間調解得以規范化,法院僵硬的訴訟得以適當軟化。這種制度設立既可通過調解制度來追求實質正義,同時也可有效防止民間調解放任自流,過於隨意。可以說這是實質正義與形式正義相結合的有效機制,其與國外的訴前強制仲裁、強制調解等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 以訴訟和解重塑法院調解,加重和解弱化調解
另外還有學者提出了訴訟各解制度來對調解制度進行替換。訴訟和解是指當事人在訴訟中,經協商和讓步而達成的、以終結訴訟為目的的合意的訴訟制度。它在功能上有三要素:1.程序關聯性,訴訟系屬即屬司法解決范疇,已進入訴訟程序和法院管轄;2.主體間合意性,屬於當事人行使處分權的行為,是一方或雙方讓步結果;3.終端性,和解的結果意味紛爭的解決和訴訟的終結,即產生訴訟終止和既判力的結果。對當事人及法院都具約束力。有學者認為:訴訟和解與法院調解有很多共同之處,兩者都以當事人的合意解訟,兩者均由法官和當事人實施,協議形成都是法院訴訟行為與當事人訴訟行為交互作用的結果,兩者成立後與判決有同等效力。這些共同點表明,兩者在民事訴訟制度中有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兩者實質上是同一事物。這一本質相同、名稱不同的制度之所以被界定為兩種不同的制度,是因為人們在構建訴訟制度時是從不同側面來認識定位的。和解是立足於當事人說明以合意解決爭訴,調解則是以法院為基點解釋以合意解決爭訴。兩種制度功能上的統一性是訴訟和解可以替代法院調解的基礎。訴訟和解替代法院調解既可以繼續發揮其優勢又不致因改革幅度過大而引起震盪。因法院調解省時、省力、高效,大部分民事案件終於一審,減輕了二審法院壓力。有學者稱這是調解保持高度穩定的原因之一。如將法院調解制度全盤否定,根據最高法院五年改革方案,目前法院人員不但不增,反而按照法院人員總數裁減10%,那麼,大量案件如何解決?後果可想而知。訴訟和解在功能價值追求上完全可替代法院調解。訴訟和解貫徹於訴訟任何階段,民訴法第51條審判程序,第211條執行程序。隨著訴訟程序推進案件事實逐漸清楚,雙方即可自行和解,也可在法官介入下,促成和解。經過當事人理性的協商和妥協,可能得到雙贏結果。效率、自由、公正是訴訟和解的內在價值。另外,訴訟和解取代法院調解,可推動審判方式由「調解刑」向「判決型」角色的轉換。訴訟和解能做到這一點是由其靈活性、隨意性和輔助性特點決定的。一方面和解程序的啟動是隨意的,是否自行和解或讓法官試行和解,是由訴訟主體雙方當事人操縱的,完全取決於雙方意志。另一方面:如果要求法官試行和解,其程序也只是在法官主持下進行交流、協商、傳話以及是否接受和解這樣一個過程,這一過程是靈活多樣的,不帶任何強制性,時間短暫,和解不成,轉入審判程序,不影響訴訟推進,因此和解程序必然處於輔助地位,輔助審判程序,這一定位使訴訟和解根本上失去了塑造民事審判程序結構的基本性格的潛在功能,不管其結案率多高,永遠不能主導民事審判模式結構,進而更不會成為審判模式由「調解型」向「判決型」轉換的障礙性力量。審判是法院骨髓。公正與效率是法院內在價值,是審判的血液,審判的價值構成將永遠決定民事訴訟結構,故借鑒國外立法,對我國民訴法訴訟和解制度予以重構。
1.訴訟和解時間,和解時間應從起訴後至判決前,此間任何階段當事人均可自行和解。
2.訴訟和解方式。訴訟任何階段當事人可自行和解達成協議不需法院介入,法庭外的和解或裁判外的和解德國。當事人也可要求法院主持和解即經法院主持或核準的和解法國、日本、德國。此種情形法院應具備有主持和解人員名單,人員配置同審前准備程序,以備當事人選擇。當事人不願選擇或放棄選擇的,法院為其指定。
3.訴訟和解效力。當事人自行和解的協議,經申請必須記入筆錄。記入筆錄和解協議因和解方式不同,效力有所不同、一是終結訴訟效力;一是與確定判決。有同等效力(具有執行文書效力)。
4.瑕疵和解的救濟。和解協議成立與確定判決有同等效力、當事人不是上訴,不得以該法律關系為標的再行起訴。對和解協議不得抗訴,但和解協議有無效或可撤銷的原因時,比照提起再審之訴的方法,對於該和解提起再審之訴。
(三)構建代替性糾紛解決方式即英文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縮寫ADR)。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及我國加入WTO之後,現代型糾紛和訴訟在社會和法院大量涌現,改革中的政策變化如土地承包權,國企職工下崗,企業產權分離、轉讓、海事、海商、票據、破產等引發的特殊類型的糾紛更是層出不窮;而由於法制尚不夠健全以及法官的素質等原因,社會在通過司法訴訟方式處理這些糾紛方面能力也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利益的多元化及價值的沖突對糾紛解決的手段的多元化要求愈顯迫切。可見訴訟並非解決爭紛唯一途徑。ADR式的「公眾司法」應用的土壤已形成。這一點《工人日報》1999年11月20日報道提出,「中國需要法制,不過是不是凡事皆斷於法,這是令人深思的問題」。方流芳教授指出:「在進入21世紀前夕,中國比任何時期都需要開拓非訴訟解決爭議的途徑,需要鼓勵�而不是限制當事人通過協議創造多種形式的民間調解,需要更為多樣化、更加靈活,更加經濟和更少官方色彩的仲裁途徑」。
正視這種發展趨勢及其所揭示的意義和價值,對於我們重新審視和調整民事訴訟程序及審判方式改革不無裨益。我們應充分利用我國本土資源,將被西方各國譽為「東方經驗」的人民調解功能發揚光大;信訪、民間權威的調解都應保留其特有地位;特別是擴大行政機關的糾紛解決功能,普及我國已經建立起的仲裁製度,加強仲裁機構的建設,將民商案件之仲裁全面推廣普及,鼓勵創建多層次,多渠道的ADR程序和制度,尤其是地方性和行業性糾紛解決機制。並逐步將訴訟程序與ADR程序協調起來,形成多網路的解紛機制。同時在法院內部據案件復雜程序和標的大小及性質實行繁簡分流,並發揮普及非訴訟程序�含督促和公示催告程序,如對事實清楚,法律關系明確,證據充分的案件使用支付令。擴大支付令使用的范圍,基層、中級法院均可使用支付令。這類程序的有效利用。將能夠極大地提高法院處理糾紛的效率和效益,減少訴累,實現司法資源的優化配置。

4. 司法調解是什麼意思

司法調解。司法調解又稱法院調解、訴訟調解,是指法院在審理各類案件時,由法院主持,當事人平等協商,達成協議,從而解決糾紛所進行的活動。在民事訴訟中,司法調解是法院解決民事糾紛的一種重要方式,對民事案件的審理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司法調解是有條件適用的,但適用范圍有望逐步擴大。

法律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若干規定》第一條當事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請確認調解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5. 如何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

一、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的重要意義
當前,隨著經濟體制的深刻改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各種矛盾糾紛凸顯,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這些矛盾糾紛主要是因利益問題引發的非對抗性人民內部矛盾,完全可以通過調解的方式解決。實踐證明,調解工作是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最有效的途徑。建立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互銜接配合的「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機制,有利於整合調解資源,強化調解功能,形成工作合力,及時有效地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有利於妥善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有利於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實現優勢互補,提高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效率;有利於減少群眾過高訴求,節約化解矛盾糾紛社會成本。全市各級黨委、政府要從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實現長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認識建立「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機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扎實開展工作,推動社會管理方式創新,全力構建「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機制,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開展「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緊緊圍繞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貴港的總體目標,以創新調解機制為動力,以健全調解制度為保證,以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為主線,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建立「黨委政府統一領導、綜治機構牽頭協調、司法行政部門組織實施、相關部門協作聯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的社會矛盾糾紛化解新格局,建立健全以人民調解為基礎,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既各自發揮作用、又相互銜接配合的「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機制,整合調解資源,強化調解功能,提高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能力,為實現全市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和諧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基本原則
1.堅持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的協調配合原則;
2.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
3.堅持依法調解和公正高效的原則;
4.堅持調解優先和尊重當事人意願的原則;
5.堅持維護社會穩定與維護群眾利益相一致的原則。
(三)目標任務
通過「三調聯動」機制的建立和有效運行,努力實現「三不出、四提高、五下降」的工作目標。「三不出」即:小糾紛不出村(社區、單位),大糾紛不出鄉(鎮、部門),疑難糾紛不出縣(系統);「四提高」即:人民調解成功率、民事訴訟案件調解率、信訪案件結案率、調解公信力提高;「五下降」即:「民轉刑」案件、民事訴訟案件、重大群體性事件、重大非正常上訪事件、重大治安事件下降。
三、建立健全「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組織體系
(一)市、縣兩級設立「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領導小組,由市、縣黨委分管政法、綜治工作的領導任組長,分管副市(縣)長任副組長,法院、檢察院、政法委(含綜治辦、維穩辦)、司法局、公安局、法制辦、信訪局(辦)、國土局、林業局、水利局、人社局、住建委(建設局)、民政局、教育局、工商局等職能部門以及工、青、婦等組織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縣綜治辦,由綜治辦主任兼任辦公室主任。
(二)鄉(鎮)建立「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領導小組,與鄉(鎮)綜治辦、維穩辦合署辦公,鄉(鎮)黨委書記擔任領導小組組長,鄉(鎮)長任第一副組長,黨委維穩副書記任專職副組長,人大主席團副主席、分管副鄉(鎮)長、武裝部長、人民法庭庭長、派出所所長、司法所所長任副組長,鄉(鎮)綜治幹事、司法助理員、各村(社區)調委會主任、鄉(鎮)屬各單位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群眾工作中心,專職副組長兼任中心主任。工作中心要以司法所為依託,設立調解大廳,由司法所具體負責日常工作,對矛盾糾紛實行統一受理、集中梳理、歸口調處、限期辦理,並建立健全管理檔案和案卷檔案。
四、「三調聯動」大調解組織機構及工作職責
(一)領導小組職責:及時分析社會穩定形勢,了解掌握社會矛盾糾紛規律特點;研究制定和組織實施「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規劃、工作措施;組織領導本地區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研究處置重大疑難問題和突發性事件;監督、檢查工作落實情況,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落實組織保障、經費保障措施;建立並落實獎罰制度,實行責任追究。
(二)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根據領導小組的部署,負責督促落實本地區矛盾糾紛調處工作,對於重大矛盾糾紛的調處進行分流指派;協調各地區、各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矛盾糾紛排查和調處工作;組織協調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矛盾糾紛調處工作;對「三調聯動」工作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匯總上報、督促檢查、考核評比,總結推廣經驗,並提出獎罰建議。
(三)成員單位工作職責: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原則,做好本系統、本部門、本單位職責范圍內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指導和管理設立在本部門的行業性、專業化人民調解組織和調解隊伍;有效開展「三調聯動」工作,服從領導小組統一調配,積極完成領導小組交辦、督辦案件的調處和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聯調任務;及時向領導小組辦公室報告本系統、本部門、本單位開展「三調聯動」工作和排查調處矛盾糾紛情況,提出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四)鄉(鎮)群眾工作中心職責:負責對直接受理的或轄區內村(社區)等其他組織移轉、委託的矛盾糾紛進行調解;協調鄉(鎮)維穩辦、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等有關方面對疑難糾紛進行聯合調解;組織鄉屬各成員單位負責人、人民調解員深入村社開展矛盾糾紛預防排查化解和普法宣傳活動;負責指導本轄區內人民調解組織的規范化建設;及時向上級和有關方面報告工作,反映重大矛盾糾紛苗頭和社情民意;搞好矛盾糾紛分析預測,制定應急處置預案;對鄉(鎮)各成員單位、各村(社區)「三調聯動」情況進行督促檢查、考核,提出獎罰建議;對矛盾糾紛進行分流、指派、督辦、回訪等;組織開展調解人員培訓工作;負責統計、上報本行政區域內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設立、人員組成、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等情況。
五、「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對接機制
(一)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對接聯動。行政機關在處理行政糾紛和相關民事糾紛時,應首選調解、協調工作模式,並視具體情況,可採取委託、移轉、邀請等多種方式,將糾紛交由人民調解組織進行調解,或者組織相關職能部門和調解組織聯合調解。人民調解組織在調解過程中,對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調解不成的情形,需要有關行政機關配合、協助的,應主動與有關行政機關取得聯系,讓其配合、協助解決問題。人民調解員在調解過程中,發現糾紛有可能激化和造成嚴重後果、影響社會穩定的,應當採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進行緩解或疏導;對有可能引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糾紛,應當及時向當地公安機關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報告。
(二)人民調解與司法調解對接聯動。人民調解組織調解民間糾紛應當告知當事人調解規則,請當事人陳述糾紛事實,向當事人宣講有關法律、政策規定,在當事人認可事實、分清責任、互諒互讓、協商一致的基礎上,提出糾紛解決方案。對當事人自願達成調解協議的,製作調解協議書。人民法院要大力支持、依法監督人民調解組織的調解工作,支持人民調解組織參與訴前、訴中調解。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具有民事權利、義務內容的調解協議,當事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對調解協議進行審查,依法確認調解協議是否合法有效。人民法院依法確認調解協議內容部分或者全部無效的,當事人可以通過人民調解方式變更原調解協議或者簽訂新的調解協議,也可以就原糾紛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三)行政調解與司法調解對接聯動。行政機關對調解不成功或當事人對行政復議和裁決結果不服的,應當告知當事人司法救濟權利和渠道,並主動配合人民法院幫助其解決問題。人民法院鼓勵和支持行政機關依照職權進行調解、裁決或依法作出其他處理。人民法院對可進行行政調解的案件,在立案前,應主動告知當事人,先進行行政調解。行政機關行使職權過程中引起的信訪案件或因不服司法部門調解結果而引發的涉法涉訴上訪案件以及群體性案件,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應及時主動採取聯調行動,法律援助人員、律師、公證人員應積極參與,共同做好息訴罷訪工作。各級行政機關應積極配合和大力支持人民法院的司法調解工作。
六、建立「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機制
(一)聯席會議制度。由各級「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領導小組牽頭,定期召開成員單位負責人參加的聯席會議,通報排查調處工作情況,制定工作計劃,協調解決存在問題。
(二)跟蹤回訪制度。各地區、各部門對受理的矛盾糾紛以及通過「三調聯動」方式聯調的矛盾糾紛,均應按法律、政策和規定程序要求受理、分流、移交、調處案件,並在調處完畢一個月內進行跟蹤回訪,確保調解效果。
(三)堅持進村入戶排查調處制度。「三調聯動」大調解領導小組、人民調解組織,要建立矛盾糾紛排查長效機制,組織各成員單位負責人、法官、檢察官、司法助理員、法制宣傳員、律師公證人員、綜治幹事,定期進村入戶,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切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階段。
七、建立「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保障機制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由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認真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落實各項保障措施;各部門、各單位要把這項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措施,層層制定「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的實施辦法,扎實有效地推動「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順利開展。新聞媒體要加強輿論宣傳,營造良好氛圍。
(二)加強調解隊伍建設。加強各級「三調聯動」大調解組織的規范化建設,著力強化各級綜治、政府法制、司法行政機關、人民調解組織隊伍建設;強化對人民調解員、司法和行政執法人員的業務培訓,把調解人員的培訓納入各級教育培訓規劃,採取分期、分批、集中輪訓等多種形式,加大培訓力度,提高人民調解員、司法行政執法人員的調解技能和水平,提高調解成功率。同時,加強對各級各類調解人員的廉潔自律教育,確保調解工作公正公平。
(三)建立考核獎懲制度。把「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嚴格目標考核,兌現獎懲。對因組織不力、保障不到位,導致調解工作無法正常開展的,嚴肅通報批評、督促整改;對因排查調解不力而導致矛盾激化、發生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群體性事件的單位和個人,嚴格實行責任倒查,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四)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建立「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經費保障機制,確保「三調聯動」大調解工作的健康有序運行。

6. 司法調解的司法調解的現實意義

(一)司法調解有利於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有效地防止「民轉刑」案件的發生。民商事案件的當事人之間往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解決糾紛後仍然要在一起工作、生活。司法裁判針對的僅僅是個案而言,解決的是分清是非,劃分責任,結果易導致矛盾激化,不能根除矛盾,化解糾紛。而司法調解是通過做深、做透當事人的思想工作,徹底消除矛盾,解除心結,理順社會關系,可以有效地減少「民轉刑」案件的發生。
(二)司法調解有利於體現當事人平等主體的地位,創造和諧的氣氛。司法調解作為重要的訴訟機制,使訴訟更加人性化,訴訟當事人可以平等地協商,自主選擇。當事人對糾紛的真相和自己的利益所在十分清楚,經過自願選擇的處理結果,應當最符合他們自己的利益需求,也最接近當事人追求的實體公正。調解結案更符合司法公正的實質要求。
(三)司法調解有利於體現法官居中的作用,增強司法公開的透明度。法官保持中立的立場,通過依法分別做雙方當事人的思想工作,促使雙方當事人互諒互讓,從而實現當事人利益最大化。而且調解內容不受訴訟請求范圍的限制,有利於促成當事人一並解決糾紛的相關事項,徹底化解矛盾。
(四)司法調解有利於提高司法效率,節約司法資源。調解一起案件可能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它減少了不必要的訴累,案件調解結案後,雙方當事人通常不上訴、不申請再審、不再上訪,解除了很多後顧之憂,既穩定了社會,又節約了司法資源,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司法效率。

7. 如何做好完善"三調聯動"工作體系,及時就地化解矛盾糾紛

A 健全完善「三調聯動」機制 確保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

「三調聯動」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已運行多年,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建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當前「三調聯動」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運行及作用發揮情況仍不能樂觀,當前各種調解主體單打獨斗的局面仍未改變,三種調解方式相互協調配合、「無縫銜接」的局面仍未形成。

一 、近幾年民事糾紛概況

(一)從糾紛類型來看,農村傳統糾紛仍佔主要地位。農村新的矛盾糾紛的類型也逐漸增多,如宅基地糾紛、地企糾紛、合同糾紛、勞務、勞資糾紛也不斷增多。

(二)從糾紛主體來看,個人與企業、村集體組織之間的糾紛呈上升趨勢。

(三)從糾紛爭執的動因上看,除利益之爭,大多糾紛攙雜感情因素。

二 、「三調聯動」矛盾糾紛解決機制運行現狀

目前,法庭、司法所、公安派出所、村民調組織在糾紛的解決中占據主導地位。

(一) 法院訴訟調解——民事糾紛解決的主渠道。

(二) 人民調解——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的主力軍。

(三)行政調解——社會治安矛盾調處的常規機制。

三、 「三調聯動」矛盾糾紛解決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三調聯動」矛盾糾紛解決體系解紛效率不高,過於倚重訴訟解決糾紛的觀念一時難以改變。尤其是「三調聯動」多元化糾紛調處機制尚未形成合力,各部門之間缺乏充分的配合聯系,不能完全及時、有效的回應社會和群眾的需求。

(一)法院受案壓力增大與非訴糾紛解決功能弱化。基於訴訟審判在社會公力救濟途徑中的核心地位,近幾年來大量的案件不斷涌進法庭,在法官人數有限的情況下,法庭審判壓力逐步加大。與此形成對比,由於人民調解組織存在培育與發展不平衡,工作人員素質不高,調解規范和程序過於隨意,調解協議效力缺乏必要的執行力導致的社會公信力不足、缺乏當事人信任等問題,糾紛解決總體數量徘徊不前,未能充分發揮對訴訟糾紛解決方式的替代補充作用。

(二)訴訟自身存在的弊端限制其在糾紛解決體系中主導功能的發揮。表現為:第一,訴訟解決糾紛成本高、周期長和剛性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訴訟途徑的不暢和阻滯。第二,訴訟調解形式的單一降低了調解的靈活性和效果。實踐中某些案件機械套用一貫的調解模式,調解集中於當事人到庭法官宣布開庭後至判決以前階段,未能依案件具體情況靈活適用於訴訟過程的各個環節或者置於訴前和開庭前,調解成功率難有大幅提高。

(三)「三調聯動」的糾紛解決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其有待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三調聯動」機制已運作多年,但仍未規范化運行,發揮作用。首先,聯動解決糾紛缺乏具體操作程序。第二,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與法院訴訟未能有效銜接。第三,部分幹部認識不足,缺乏工作積極性,沒有一套合理的制約辦法督促其積極聯動其他部門調處糾紛。最後,缺乏開展多元化糾紛調處工作的充足經費,除了聯動程序運行需要專項經費支持外,對工作人員自身來講未形成經濟上的激勵機制,多干少干一個樣。

四、 健全和完善「三調聯動」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的建議和措施

(一)正確把握並夯實法院主導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地位

1、建立、健全相關獎懲機制。

對現行的法院崗位目標量化責任制予以修改完善,將指導人民調解組織開展工作、與其他有關部門聯動調解糾紛工作、民調協議確認執行工作等等,作為法官的明確職責,實行量化考核,與法官的獎懲掛鉤。通過制度設計,促成人民法院積極主導、融入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之中,實現整體聯動,功能互補。

2、多措並舉提升訴訟解決糾紛的能力。

一是試行建立民事簡易案件速裁機制。可以對證據完整,事實清楚,無須法院查證、請求單一、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當事人聯系方便以及雙方當事人利益沖突較小的或小額訴訟案件,實行快立快審快結,審理周期一般不超過15天,並一般實行一次開庭,當庭結案。與之相配套,分門別類製作各類民事案件的文書模版參考適用,簡化裁判文書製作,實現裁判文書的繁簡分流,以便案件能及時快捷處理。

二是加強訴訟調解,提高審判效率和質量:(1)與時俱進,拓展調解的深度和廣度,研究總結適合個案實際的調解方法,培養精細、靈活的調解技藝;(2)改變調解階段,實行立案前調解、立案後排期開庭前調解、庭審時集中調解、最後宣判前仍可引導當事人再次審視各自權利義務,促使雙方達成調解協議的調解運行程序,真正使調解貫穿於審判過程的始終,充分實現調解的特殊價值。

3、加強訴訟對非訴訟(主要是人民調解)的有效支撐。

一是完善指導人民調解工作。可成立人民調解工作指導小組,堅持「不錯位、不越位、不缺位」的業務指導原則,通過定期對口聯系提供咨詢、疑難案件特別指導、聯合司法行政機關組織授課、案例研討、巡迴審判點旁聽審理等多種形式開展業務培訓。

二是建立調解協議書評閱制度。法庭聯合司法行政部門指導和督促各級調解組織建立台帳,凡是經過調解程序的案件均需要手續齊備,材料規范,結案後及時裝卷、入檔,以備檢查。對於人民調解協議,法院和司法局選派專人定期評閱,對不足之處及時指出,幫助人民調解組織不斷提高調解協議書的規范化水平。

三是完善對人民調解協議效力的司法審查,樹立其應有權威。建議按照最高法院《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和相關司法解釋,就人民調解協議的司法審查和效力確認進一步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通過在審判中支持合法規范的人民調解協議,賦予有效的調解協議強制執行效力,提高人民調解協議的約束力、履行率和人民調解工作的公信力。實踐中可將人民調解協議分成兩種不同情況區別對待:達成合法協議後在一定期限內,一方當事人不履行也不向法院起訴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在規定期限內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如果一方或雙方當事人在達成協議後又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法院應對人民調解協議進行合法性審查,如果協議內容合法,調解程序合法,且不違反自願原則的,分不同訴訟請求直接或間接賦予其法律效力:若當事人起訴要求維持原調解協議,作出確認協議效力判決;若當事人是就原爭議事項提起訴訟,則在判決中支持原協議條款。否則,應裁定協議無效後立案審查。

(二)加強法庭與非訴糾紛解決主體的銜接和互動

1、建立健全訴前分流、調解機制。

在法庭立案接待室專門設置由一名法官(或法官助理)和一名書記員組成的小組,對未經人民調解、治安調解的家事案件、小額的債務糾紛以及小額損害賠償糾紛、鄰里糾紛等一般民事案件和輕微刑事案件的當事人提示訴訟風險,告知其人民調解、治安調解的特點、優勢並建議其首先選擇人民調解、治安調解。當事人接受的,暫緩立案,開出《移交調解工作聯系函》,轉移至糾紛所在的鄉鎮(村)民調組織、公安派出所進行調解;對當事人堅持起訴或人民調解、治安調解未果的案件,可視具體情況由小組單獨或聯合糾紛所在地調解員、陪審員調解,若達成協議,當時下發調解書;對於不屬法院民事受案范圍或其他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民間糾紛,則告知當事人處理部門或函告糾紛所在地的民調組織做好調解息訴工作。

2、建立健全訴調對接機制。

法庭應加強與鄉鎮司法所、公安派出所、法律服務所、基層民調組織的協調,建立多方聯動調解工作模式。對轄區內常見多發性糾紛,由各村民調組織進行先期處理。若村裡調解不成,由村民調人員出具書面調解材料(蓋章),告知當事人到鄉鎮司法所或法律服務所進行第二次調解。鄉鎮司法所或法律服務所在調解過程中遇到堅持訴訟的,則出具書面調解材料(蓋章),告知當事人到法庭進入起訴階段,同時應提示當事人立案須知及訴訟風險,盡可能做好息訴解紛工作。對於經過公安派出所出警調解處理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法庭可進一步與公安部門溝通,規范立案階段證據材料收集和工作程序,避免因證據提交不能或有關事實、調解工作記述不規范問題導致的當事人立案難困境的出現。

3、建立健全委託、協助調解聯動制度。

一是明確聯動形式:(1)凡婚姻家庭、買賣、損害賠償等適合委託人民調解組織進行調解的糾紛,無論在訴前、立案審查期間、立案後開庭審理前以及庭審過程中,法庭均可以委託調解,並可同時於現場指導調解;(2)法庭在上述各階段可邀(聘)請有關人員(不限於人民調解員)參與訴訟調解工作;(3)有關部門向法庭提供與糾紛有關的證據、起因等方面的信息,協助及時妥善調處糾紛。

二是規范聯動運行。建議採取設立調解聯絡員加強溝通聯系、製作名冊明確委託、邀(聘)請對象范圍、仿效人民陪審員制度制定相關工作規定等舉措,使聯動工作形成穩定的長效機制。

4、建立聯席會議制度。

由鄉鎮黨委牽頭,人民法庭、派出所、司法所、行政村定期舉行例會,交流調解經驗和做法,並適時就各部門糾紛調處工作銜接與配合的有關事項和問題進行溝通協調。另外,對某些新型的或疑難糾紛,商討制定合法有效的解決方案,或聯合請求上級部門提供處理建議。

(三)建章立制,按照「調防結合、以防為主」的方針,做好矛盾糾紛預警和排查工作

1、嘗試實行法官包片制度。

根據人口分布數量及所發生民事糾紛的特點,將法庭轄區劃分為若干個區域,由各合議庭分管。合議庭法官定期深入分管區域,及時了解該地區發生的各類矛盾、糾紛信息,建立專門台帳登記備案。對發生的簡易民事糾紛就地立案,當場調解;對影響大局的涉訴案件提前進行溝通協調,並將有關情況隨時上報。

2、定期或不定期召開聯系會議。

依託前述聯席會議制度,鄉鎮黨委、人民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村(居)委會等組織單位定期召開會議對一個時期內較為典型的矛盾進行分析,並且互通信息,及時發現並掌握轄區內重大群體性糾紛或矛盾易激化性糾紛的苗頭和趨勢,合力引導群眾合法有序地表達意願和訴求,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調解、教育、協商等方法予以解決。

(四)互動配合,加強「三調聯動」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的宣傳和交流力度

一是各有關部門互動配合,通過組織專項活動、發放宣傳單、與村民代表座談、組織村幹部集中培訓等方式聯合進行法制宣傳,一方面傳授法律知識,另一方面講解「三調聯動」多元化解紛解決機制的運行方式和實踐意義,提高群眾對該機制的認知能力;

二是通過多種途徑徵求群眾有關的意見和建議作為改進工作的參考;

三是在各有關部門備置載明各種糾紛解決路徑的手冊,加強對貧困群眾或文化水平較低當事人的口頭告知,引導群眾形成正確、理性的選擇糾紛解決途徑的觀念。

(五)配強力量,嚴格責任,切實保障「三調聯動」矛盾糾紛解決機制高效運行

首先應進一步加大對該機制建立和完善所需的人、財、物的扶持力度,如可劃撥專項資金或設立專項基金等。其次應建立責任追究機制,除了法院外,其他各有關部門同樣應自行或統一由地方黨委將參與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有關事項納入檢查考核范圍,根據考核結果對有關負責人予以獎懲,以確保該機制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總之,隨著社會變革的加速推進和利益格局的持續調整,各類新的矛盾糾紛不斷涌現,呈現出主體多元化、規模擴大化、行為激烈化、客體復雜化的特點,對調解這種化解矛盾的傳統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由於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三種調解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功能缺陷,從而使整合調解資源、優化調解方式、提升調解效果成為新形勢下調解作用發揮最大化所面臨的重要課題。這就需要各級黨委、政府進一步統籌各方面力量,建立和完善人民調解、行政司法與司法調解相互銜接和聯動的「三調聯動」工作體系,切實發揮調解作用,提高調解效率,從而更加有效地構築起基層定紛止爭、維護穩定的堅固防線。

8. 司法調解流程

司法調解流程:1.根據基層調委會協助調處的請求,經當事人口頭或書面申請。2.召集雙方當事人依據事實和法律進行調解。3.調解成功,製作調解書。4.如當事人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未執行調解書,告之一方起訴到人民法院。
法律分析
司法調解亦稱訴訟調解,是相關法律規定的一項重要的訴訟制度,是當事人雙方在人民法院法官的主持下,通過處分自己的權益來解決糾紛的一種重要方式。司法調解以當事人之間私權沖突為基礎,以當事人一方的訴訟請求為依據,以司法審判權的介入和審查為特徵,以當事人處分自己的權益為內容,實際上是公權力主導下對私權利的一種處分和讓與。如果發生民事爭議,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請求第三方進行調解。調解可以由人民法院進行司法調解,也可以進行人民調解。司法調解是一種法定的訴訟程序,是訴訟內的調解,司法調解的范圍是法院所受理的所有民事案件和刑事自訴案件。司法調解一經達成協議,即發生與法院判決同等的法律效力,對雙方當事人都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和強制力。司法調解時具有法律效力的,在經調解雙方就賠償事宜達成一致後,任何一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這也就要求人民法院在受理訴訟請求時,認真審核期是否具備被受理的條件。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九十七條 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應當寫明訴訟請求、案件的事實和調解結果。調解書由審 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百二十四條 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熱點內容
銀行告知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6 15:38:42 瀏覽:101
旅遊行政法規是由什麼制定的 發布:2025-01-16 14:44:49 瀏覽:306
教師職業道德的定義 發布:2025-01-16 14:40:37 瀏覽:788
法庭與法院的區別 發布:2025-01-16 14:29:40 瀏覽:536
資產轉讓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6 14:28:11 瀏覽:59
勞動法2017全文哺乳期 發布:2025-01-16 14:24:56 瀏覽:693
勞動法里出差發燒算什麼 發布:2025-01-16 14:06:42 瀏覽:252
天橋法院地址 發布:2025-01-16 13:05:15 瀏覽:960
受賄最新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16 12:56:01 瀏覽:516
發票失控會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6 11:41:49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