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轉變司法理念

轉變司法理念

發布時間: 2022-04-23 18:18:46

Ⅰ 行政執法理念必須實現哪三個轉變

一是改進執法方式注重理念,行政執法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

二是規范執法行為注重和諧,行政執法從剛性化到剛柔並濟轉變。

三是創新執法機制注重溝通,行政執法從突擊性執法向長效性執法轉變。

Ⅱ 刑事訴訟法追贓存在什麼問題

我國刑法第六十四條對刑事追贓制度作了原則性的規定,即對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並將其返還被害人或予以沒收。

一、追贓制度的特點

1、利益恢復性。利益恢復性與權利救濟性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刑事追贓制度的基本屬性。任何人包括被害人均不能從違法行為中獲益,對一切違法行為所獲得的任何利益包括衍生利益,都應當予以追繳或責令退賠,以盡量恢復到利益被侵害前的狀態,所以,刑事追贓主要是利益恢復,不具有懲罰性。

2、民事責任刑事化。犯罪嫌疑人非法佔有被害人財產的行為的本質是民事侵權行為,法律將其中部分嚴重侵犯他人財產權的行為規定為犯罪行為之後,改用追贓手段予以救濟,這是刑事化的民事責任,追贓制度的運行不能完全脫離民事責任追究制度的土壤。

3、程序運行的強制性。刑事追贓程序的強制性是民事責任刑事化的必然結果。追贓是相關機關的法定責任,並不是應申請的行為,追贓過程與刑事訴訟過程同在。

二、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司法實踐中,我國刑事追贓制度存在以下幾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1、刑事追贓缺少制度制約。刑事追贓在我國刑事訴訟過程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是「重刑輕民」思想的反映,刑事訴訟仍然側重於打擊犯罪,司法機關並沒有足夠的追贓動力,亦沒有完整的追贓制度予以保障。

2、司法資源配備不能適應追贓需要。刑事追贓的過程不可避免地要適用大量民事方面的法律規范對贓款贓物的權屬、性質、范圍等內容進行界定,刑事司法人員相關專業能力的不足是我國刑事追贓制度執行過程中存在的瓶頸之一。

3、刑事追贓程序運行封閉。追贓程序的封閉性突出表現在角色缺位。在公民的權利意識日益增強的今天,權益保護應當放到與打擊犯罪一樣重要的位置看待,制度設計上應當賦予被害人、相關利害關系人參與途徑和方式,增強追贓程序的公開性和透明度,體現原則性和靈活性的完美結合。

4、刑事追贓缺少監督制約。刑事訴訟過程中,公、檢、法三家都有追贓的責任和義務,但是無監督的責任等於無責任,責任監督制度不完善也是追贓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針對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應轉變司法理念,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刑事追贓工作,重視對被害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將追贓情況納入案件移送內容之內,並落實責任追究制度。同時將刑事追贓工作納入各機關考核目標,提高司法人員的工作責任心,以制度保障追贓工作的順利運行。以專業化為目標,配備司法資源,加強隊伍建設,以適應刑事追贓的需要。檢察機關作為憲法規定的法律監督機關,應當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對追贓工作擔負起應有的法律監督職責,具體可通過糾正違法或檢察建議的方式進行。檢察機關可利用人民監督員制度駕加強自身監督。

大連律師網頁鏈接

綜上所述,關於刑事訴訟法追贓的規定,應進行辨證的理解,既要看到國家對被害人合法財產權的維護和保障,又要看到在追贓執行的具體實踐中,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沒有制度保障和制約,專業素質和追繳資源配備不夠,追贓過程不夠公開透明等,需要有針對性的進行建章建制、加強人員隊伍建設和資源配置,充分發揮檢察機關的監督作用。

Ⅲ 談經濟欠發達地區如何推進基層法院現代化建設

建設現代化法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的形勢任務對審判機關提出的一項重要課題,同時,也是對現代審判制度的豐富和發展。建設現代化法院,至少包括:樹立現代司法理念,建立現代審判制度,造就職業化法官隊伍,建立現代化審判、執行和人財物管理機制,實現辦公和裝備現代化建設,對各方面工作的現代化,都必須深入研究並界定其基本內涵,才能對建設現代化人民法院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全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對於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推行法院現代化建設有著諸多有利因素,那麼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信息、交通閉塞,人員交流較少,辦公經費困難的情況下,如何推進基層法院現代化建設呢?本文將就此展開分析。
一、加強學習,樹立現代司法理念
人的意識反作用於人的行動,能否以一種現代的司法理念指導法官的一言一行,與能否完成人民法院現代化建設直接相聯系。現代司法理念是人們在認識司法活動客觀規律過程中形成的基本觀念,它包括司法中立,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的理念。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法官,絕不能因為經濟上的落後而影響思想的提升,越是經濟落後,越要努力探尋思想上的更新,這種思想上的更新甚至要超過經濟發達地區的思想觀念。要樹立學習第一的意識,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加強學習,「坐、靠、等」是等不來學習成績的,充分認識到勤於學習是轉變司法理念的唯一出路,是培養和造就現代化職業法官的必要手段,但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法官的學習受到諸多因素影響,他們缺乏最基本的學習資料,缺乏一定師資教學力量,特別是一些地區的基層法院,由於經濟條件落後,現有法官隊伍不穩定,新生力量補充不上,造成法官只顧疲於工作,而根本無法抽出時間去學習。基層法院應該樹立千任務、萬任務,學習是第一要務的思想,將法官的學習放在法官工作的首要位置,積極籌措資金為法官配備必要的學習資料,同時加強與高校聯系,聘請專家學者,定期來院為法官授課,與法官交流,從提高和加強法官的基本法律思想、法律觀念及法律心理等入手,努力培養全體法官的法律至上,權利本位,司法中立,程序正義,公正與效率相統一,司法文明、司法效益,以及開放透明的現代司法理念。
在重視學習的同時,還要制訂與此相關知識的法官考評細則,以此來測評法官現代司法理念轉變程度,其內容包括:法官在法庭上言行舉止的公允程度與對當事人的態度,抗干擾的心理承受力和應變能力,特殊案件審理中表現個人良知的作用,業內業外活動等方面,使法官的審判工作和個人活動都能折射出公平與正義的現代司法理念。通過學習,使法官逐步樹立司法中立的理念,對於法律實施過程中發生的各種主題之間各種糾紛,以中立的身份和地位,依公正科學的司法程序,居中加以解決;樹立司法獨立的理念,使法官能夠在工作中體現和實踐司法職能的獨立和司法機構的獨立,法院之間,內部審判組織以及法官之間的獨立。法官應養成獨立思考的精神,獨立承擔的勇氣,獨立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樹立司法公正的理念,確保程序上和實體上的公正,樹立超然、中立、獨立、理智、廉潔和文明的形象。
二、建立現代審判制度,促進審判管理現代化
經濟欠發達地區法院大多人員缺編,部分人員老齡嚴重,現有的業務知識難以適應審判工作的需要,同時這樣的法院推行分案制,有的法官的案子辦不了,有的法官的案子不夠辦,此時,這些法院就要在深化審判組織上、審判管理模式上大力改革,推進法官職業化的進程,把審判權向優秀法官集中,即對優秀的、值得信任的法官賦予其充分的審判權力,讓這部分法官主要從事主持庭審、裁判活動,把優秀法官從庭前准備、送達、擬稿,甚至裝卷事務中解脫出來。建立完善的審判流程管理制度,並監督實施。同時,要注意發揮審判委員會職能。審委會的主要作用是在於分析審判形勢,總結審判規律,制定審判規范,研究帶有普遍性法律問題及少量案件,把更多案件交由合議庭去辦理,這樣就可以大大緩解經濟欠發達地區法官缺編現象,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從而實現法官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以適應現代化法院建設的需要。
經濟欠發達地區,當事人文化水平較低,法律意識淡薄,在法官審理案件過程中,由於當事人缺乏證據規則意識,使得庭審工作頗受周折,如果裁判不公,勢必造成老百姓上訪,作為法院要積極配合當地司法部門搞好這方面的宣傳,為庭審的順利進行做好准備工作。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案件雖然標的額不大,但數量不少,法官要在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前提下認真貫徹最高院兩個「證據規則」,不斷研究新問題,廣泛應用於庭審,要大力推行簡易程序的適應范圍,在裁判文書的書寫中,要增強公開性、說理性、權威性和大眾化,將判決依據的法律條文引用出來,讓當事人一目瞭然,從而達到服判息訴目的。
改革執行機構,建立現代化的執行工作管理機制,完善執行工作流程管理,實現執行工作的命令權、裁決權和執行實施權的有機分離,在推進法院現代化建設中顯得尤為重要。經濟欠發達地區有下轄法庭,法庭人數一般不多,基本只能組成一個合議庭,如果在審判任務已經很繁重的情況下再去搞執行,不僅勢單力薄,影響執行效果,而且也影響辦案效率,所以要樹立大執行、強執行的工作思路,把各法庭的執行案件收歸基層法院執行局,在執行局中設立裁決、執行實施相分離的機構,從而利於執行工作的快速高效推進。在執行工作中,要繼續推行陽光工程,要講究執行藝術,針對涉農涉府的案件,提出有益的辦法,如集中的法制宣傳,來快速高效執結有關案件,實現執行案件的動態良性循環。
三、搞好法官職業化建設,建立一支現代化的法官隊伍
樹立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理念,通過建立競爭機制,激勵機制,最大限度的激發幹警的潛能,努力提高幹警素質。
第一,首先要緊緊圍繞審判工作規律,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把先進的思想道德理念融入並滲透到每名法官的心靈深處,感召並影響到審判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努力建立起具有法官群體特徵的高層次職業意識和職業規范,按照德化於身、德化於本職、德化於社會的要求,提高法官道德素質,培養高尚道德情操,引導全體法官樹立起良好的道德風范,自覺把「三個代表」作為衡量每名法官職業道德的根本標准。努力增強宗旨意識、責任意識和公正意識,以全心全意爭創人民滿意作為審判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此外,還要通過在法院內部表彰先進、鞭策落後來弘揚正氣,抵制歪風,從而彰顯正確的價值取向,促進法院職業道德體系建設,同時注意培養優秀法院文化,營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法院領導幹部要摒棄等、靠、要的落後觀念,立足艱苦奮斗,苦幹拼搏的創業精神,只爭朝氣,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敢於爭先。
第二,加強對法官隊伍的教育、培訓和管理。首先要以精英標准培養高素質法官,嚴把入口,疏通出口,堅持凡進必考,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不能因為經濟條件的落後而在人才引進上打折扣;其次,對於擬擔任法院領導幹部的人選必須符合法官規定的條件,對經考核發現不勝任或不再適用擔任法官職務的要堅決清理出法官隊伍,寧缺勿濫,推進法官隊伍精英化。同時,要瞄準學者型、復合型現代化法官。
第三,建立健全管理系統。對於法官的審判(執行)管理方面,重點要強化審判權力運行的監督機制,進一步完善流程管理制度,防止個別法官利用手中權力刁難和愚弄當事人。在法官的人事管理方面,要突出經濟欠發達地區法官特點,在兼顧到這些法官的生活現實後,突出現代化特點,在物質較為欠缺的情況下,給法官創造一個地位凸顯緊松自如的環境,以調動和激勵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員的潛能。
四、努力實現物質裝備現代化
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物質裝備比較落後,人員待遇低,辦公條件差,這些因素嚴重製約著審判工作的開展。搞好物質裝備建設是法院現代化的外在標志,基層法院的領導要多方協調,多方尋求支持,積極爭取地方黨委支持和關心,盡早改善幹警待遇,改善辦公環境,更新車輛,加快法院網路建設,實現內網外網暢通,實現案件流程管理,資料瀏覽查詢、公文傳輸等在網上進行,基層法院在物質裝備上一定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穩打穩扎,不能肓目攀比,不注重實際情況。否則,前面工作再好,也將會是形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局面。
五、建立適合現代化法院建設要求的監督機制。
從建立科學的信訪流程管理入手,加強對法官內外部監督,增強法官廉潔自律意識,對於出現的問題,不護短,不迴避,情節輕微的及時給予戒勉談話,情節嚴重的嚴肅給予處理。
建立和完善法官業外活動管理機制,從源頭上堵塞漏洞,約束法官八小時以外的活動,使法官逐漸養成崇高的品行。(作者:江蘇省睢寧縣人民法院院長)

Ⅳ 現代司法理念是

我國當前正處於司法制度大變革的非常時期,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樹立以司法獨立為核心的現代司法理念,並使之貫穿於運行法律規則和構建法律制度過程的始終,是實現公正與效率這一永恆主題,維護社會秩序持續穩定,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歷史選擇和必然要求。
[關鍵字]現代司法理念,司法獨立,司法改革
隨著我國社會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由人治走向法治,由單一的專政轉向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由貧窮落後發展到小康社會,由義務主導轉向權利主導,那些不能反映司法職能特有性質和司法活動特有規律的傳統司法觀念將會逐漸退出司法制度的歷史舞台,那些明顯不適應新形勢要求、違背客觀規律的司法體制與工作機制也將遭遇巨變。時代的變革呼喚司法制度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銳意改革,而改革的基礎就是要樹立現代司法理念。
樹立現代司法理念,首先應當知道何謂理念?所謂「理念」,實際上就是原理、信念或價值觀。她是一種制度在構建和設計中內在的指導思想、原則和哲學基礎,她是經過歷史歷練後價值選擇的結果,指向某種特定的目標。理念具有特定的客觀基礎,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現狀決定的,而不是純主觀的、先天的和超然的東西;理念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而不是靜止和一成不變的;理念應該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應然的或普適的,理念應該能夠通過外在的表現形式和活動得到反映和驗證,具體化為一系列實證性的可考察的制度和實踐,理念的合理性必須與具體的制度及其運作環境相結合才有真實的意義。具體制度是理念的慣常表現方式,而理念則在這種制度的產生、發展和運作中貫穿始終,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驗證和完善。每一個擁有思維的人都有理念,一個人在其行為中始終遵循的原則或信念、信仰,就是他們的個人理念。而一個制度的理念,則必須建立在若幹人的集體智慧之上,是這個群體在圍繞這個制度行為的過程中普遍遵循和奉行的原則和信仰。
現代司法理念即是如此。法官個人在審判活動中既需要通過自己的生活理念和學理知識進行事實判斷和法律理解,又需要准確把握整個法官群體在運行法律規則和構建法律制度過程中所普遍遵循和奉行的現代司法理念。司法理念是指導司法制度設計和實際運作的理論基礎和主導價值觀,也是對司法的功能、性質和應然模式的系統思考,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司法制度在設計中應該有系統成熟的理念作為基礎,理論准備不足會導致立法的矛盾、混亂和缺乏可操作性;也會帶來法律和制度的不穩定性;[1]其次,司法改革應當從理念的變革切入,但必須形成相對成熟的思考和共識,沒有理論指導的改革將會反復無常,邏輯混亂,比如本文將探討的司法獨立問題與現行體制中的司法監督,就存在邏輯上的沖突;再次,理念的匱乏會導致信仰的危機,以往我國關於司法理念的論述,很多往往是以一種意識形態化的方式出現的,表現為類似於「為市場經濟保駕護航」,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人民滿意的好法官」之類的口號,並輔之以運動式的動員和推進。這種意識形態化的表述,往往把理念推向極端,一方面容易導向謬誤,另一方面則掩蓋了其內在的合理性,以至於極易招致同樣意識形態化的反駁,使建立在正當性與合理性之上的理念研究失去了科學性的基矗口號在其熱情鼓動之下,往往可能掩蓋著一種片面性甚至錯誤,在矯枉過正的做法之後,有時會產生許多始料不及的危害。正如一位學者指出的:「口號這種特殊的話語形式往往張揚了一種強硬的語言暴力色彩,力圖用斬釘截鐵的語義和簡潔短促的句式結構遮蔽所有的話語空間,將對話、討論、質疑、辯駁等統統拒之門外。誠然,口號運用得當往往可以充分發揮其感召力和號召力,成為凝聚民心的話語磁場.然而,口號式的感性宣洩終究代替不了理性的思考和務實的實踐,口號的泛濫或許會潛伏著一種非理性的災難。法治口號往往成為主流法律意識的話語載體,甚至會擁有法治領域的話語霸權。」[2]
因此,在當前司法領域中各項具體的改革措施方興未艾、加快司法改革步伐、實現司法公正之呼聲日漸高漲之際,樹立系統周密的現代司法理念,夯實當代中國司法改革的理論基礎,為司法制度的設計和實際運作提供科學完善的價值觀導向,就成為擺在所有致力於中國司法改革的法律人面前的瓶頸。
現代司法理念,是人們在現代司法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科學的基本觀念,是支配人們在司法過程中的思維和行動的意識形態與精神指導,是我國實現依法治國需要確立的司法理念。現代司法理念的內涵是現代法治原則的結晶,是法律文化的積累,是司法客觀規律的集中反映。它雖然不包括具體的法律制度,不同於普通的司法理論,但這些理念支配著人們建立制度、運用制度、改造制度的一切行動。從人民法院的審判實踐來看,近年來,在全國范圍內逐漸樹立了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獨立、司法尊嚴、司法民主、司法文明、司法正義等現代司法理念。其中,司法獨立是現代司法理念的核心,是實現司法的公正與效率這一現代司法理念所要達到的終極目標的唯一出路和根本保障。
司法獨立,在我國憲法中稱之為審判獨立,即經國家確權的中立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按照法定程序和方法對沖突事實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排除任何非理性干預的法律自主性。德國學者把司法獨立概括為八個方面:1.獨立於國家和社會間的各種勢力;2.獨立於上級官署;3.獨立於政府;4.獨立於議會;5.獨立於政黨;6.獨立於新聞輿論;7.獨立於國民的時尚與時好;8、獨立於自我偏好、偏見與激情。[3]我國有些學者認為,司法獨立體現的是特定社會司法實體的法律自主性,是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國家權力架構中法院的獨立地位,即法院單獨享有全部司法裁判權力而不依附於任何其他機構;二是司法程序上法官的獨立地位,即法官只依法律、自身的學識和道德裁判,不服從任何外部命令和利益;其中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法院和法官獨立於社會其他政權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二是一個法院獨立於其他法院.

Ⅳ 如何加強基層法院黨務幹部隊伍建設

本網通訊員 陳伯海 黨務幹部隊伍建設是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不可缺少的組織保證。黨的先進性建設是涉及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的系統工程。各級黨組織能否行之有效地落實黨中央的各項部署,關鍵在人,關鍵在各級黨組織的黨務幹部。作為一名基層法院的黨務幹部,結合工作實際就如何建設一支強有力的黨務幹部隊伍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充分認識加強黨務幹部隊伍建設的重要性 為了加強黨的建設,我們必須建立一支素質好、黨性強、作風正、懂業務、能力強,具有愛崗敬業精神的高素質黨務幹部隊伍。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進了黨章,作為黨的指導思想,使我們更加充分地認識到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保持先進性的重要意義,而黨務幹部是黨員隊伍中的中堅力量,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大多數情況下集中體現在黨務幹部隊伍素質上。黨務幹部還把著黨員入口關,而新黨員的質量也直接影響到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因此,黨務幹部也是黨員隊伍先進性的關鍵。 建立一支優秀的黨務幹部隊伍,也就意味著建起了一支優異的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是法院發展的領頭羊,是法院發展目標的制定者,是法院發展戰略的決策者,其隊伍素質直接決定了對發展認識的深度和戰略高度。因此,建立了一支素質好、黨性強、作風正、懂業務、能力強,具有愛崗敬業精神的高素質黨務幹部隊伍,就意味著基層法院擁有了一支高素質的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而法院的全面發展就有了組織保障。 基層法院黨務幹部隊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基層法院黨務幹部隊伍建設在各上級黨組織的高度重視下得到了較好的加強,黨務幹部的大局意識、服務意識、責任意識明顯有所增強,「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抓黨建的能力進一步提高。但是,基層法院黨務幹部隊伍的整體素質與中央關於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部分黨務幹部還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當前基層法院黨建工作的現狀,主要存在著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對基層法院黨建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夠。黨務工作是不斷地堅定黨員的共產主義信念,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工作,是做好審判工作的前提和保障,黨員幹警不加強黨性的修養,不加強黨的知識的學習,工作中就可能把握不好方向。在基層法院,案多人少、法官缺失、沒有專職黨務工作者的現象尤其嚴重。因此,在兼顧案件質量和效率的同時,基層法官往往偏移了工作中心,將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了業務學習、技能培訓中,而對政治學習有所鬆懈。法院工作任務繁重,黨員幹警工作量和壓力都比較大,因此,部分幹警片面地理解「辦案是第一要務」,存在著黨務工作是「軟活路」,不是「硬指標」的不當認識,認為只要把案子辦好了,就是合格的黨員,對黨務工作者的工作不夠支持。一說要過組織生活,就以開庭、下鄉、調解、出差等為由,不參加組織活動。一些支部在黨員入黨、活動開展等方面過分依賴黨組一級的指導,獨立開展支部工作的能力有所欠缺,特別是近年來,一些新提拔上任的部門領導,存在對黨務知識了解不透、不全,對黨務工作重視度不高,認為機關黨建就是組織一下學習,發展幾個黨員,走訪幾個困難戶的問題,對支部本身的長期建設亦很不利。 抓基層法院黨建工作的積極性不高。黨務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讓黨務幹部難有成就感,感覺疲倦,不象審判工作那樣易於量化工作量和優劣。一是無工作激勵機制。黨務幹部沒有津貼,也不與行政職務掛鉤,工作主要是奉獻。當然,實際工作中,能得到組織的信任,擔任黨務幹部的黨員是感謝組織,具有榮譽感的,但遇到挫折還是容易減少工作熱情;二是支部活動內容單一,效果較差。基層法院普遍沒有專門的黨建工作機構,支部工作幾乎全由政工部門承擔,支部學習多由政工部門統一安排進行,局限於讀報紙、學文件、講黨課等形式,黨員大會、民主評議一律舉手錶決,程序按部就班,黨員參與積極性不高;三是缺乏培訓,能力難有提升。黨員教育培訓針對性不強,在制訂黨員培訓計劃時,思維局限於「缺什麼補什麼」,缺乏前瞻性,造成培訓效果不明顯,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難以提高。 加強基層法院黨務幹部隊伍建設的措施 2011年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上,中央政法委研究決定,在全體政法幹警中開展「發揚傳統、堅定信念、執法為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這是在深入分析當前政法幹警隊伍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根據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法事業發展進步的實際需要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為培養高素質的「精英型」黨務幹部隊伍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堅定了信念。基層人民法院應以此次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加強黨務幹部建設,發揚光榮傳統,堅定理想信念,堅持司法為民,實現「以黨建促隊建,以隊建促審判」的宏偉目標。 強化黨務幹部宗旨意識。基層法院黨務幹部要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要求,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依法維護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通過不斷提高黨建工作能力,促進基層法院黨建工作邁向新的台階。同時,要充分揮黨務幹部的引導作用,組織廣大幹警要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開展調查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藉助於人民群眾的智慧,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正確處理矛盾,認真聽取人民群眾關於正確解決矛盾的方式、方法及建議,集思廣益,最終形成正確的處理矛盾的決策,並將之施用於解決具體矛盾的實踐之中,最終實現當事人之間,當事人與法院之間的和諧。 提高黨務幹部大局意識。基層法院黨務幹部要善於從全局的高度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要認清形勢、增強憂患意識,樹立大局意識,從大局出發,以大局為重,自覺服從和服務於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紿終做到黨在心中,人民在心中、法在心中,正義在心中,始終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深化三項重點工作,創新基層人民法院黨建工作方法,努力造就一支過硬的隊伍,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大局發展。要努力提高認識和把握大局能力、認識和把握社會矛盾能力、認識和把握社情民意能力和認識和把握法律精神能力。進一步轉變司法理念、提高司法能力、改進司法作風,注重提高做群眾工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切實提高廣大幹警服務大局的政治素質和司法能力。 深化黨務幹部創先爭優。進一步抓好爭先創優活動,圍繞法院中心工作,以黨建促隊建,以隊建促審判,切實發揮好基層法院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揮好黨員幹警的先鋒模範作用,帶動和促進基層法院黨的建設。基層人民法院黨務幹部既是執法服務工作者,也是群眾工作者,必須以身作則,堅持司法為民原則。因此,基層人民法院黨務幹部要認真審視自己對群眾的感情有多深,群眾在自己心中的位置究竟有多重,自己為群眾辦的實事究竟有多少,群眾不滿意的地方究間在哪裡,從而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生活上關心群眾。(作者單位:晴隆縣人民法院)

Ⅵ 淺談「疑罪從有」到「疑罪從無」司法理念轉變的意義

http://gzdaily.dayoo.com/gb/content/2002-12/14/content_882621.htm

Ⅶ 簡述在民事審判中運用民俗習慣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中國社會傳統歷來重視風俗習慣,民眾對習慣、民俗、倫理、道德等民間法更是有所偏好和青睞。在我國許多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傳統的影響根深蒂固,人們對民俗習慣的信奉,甚至大於對法律的遵守。在這種現實情況下,如果機械運用法律,不注重民俗習慣,就會使判決說理無法服人,判決內容無法執行,最終損害司法權威與司法公信力。因此,在審判實踐中,適時的引入民俗習慣解決矛盾糾紛是十分必要的。

一、民俗習慣在基層民事審判工作中的適用

在基層法院審判工作中,審理案件決大多數為財產、婚姻、贍養類案件居多。在審判過程中,適時引入風俗習慣,主動克服法律的保守性和僵化性,增強司法的靈活性,適用性,考慮廣大農民群眾的一般道德評價標准、法律認知尺度和對事物普遍性的是非判斷標准,使法律與人民的實際和需要相結合,使法律得到適合實際的合法的變通,通過法官的操作賦予法律以真正的含義與生命。

筆者在審判中曾碰到這樣一個案例,被告黃雪娟從小就被原告劉余鳳抱養,1991年,被告黃雪娟嫁到鄰。雙方關系本來一直很好,直至1993年,原、被告雙方因生活瑣事發生矛盾,此後就不相來往,但並未就此解除收養關系。原告因老伴亡故,喪失生活能力兼體弱多病,且另無兒女,故起訴要求被告承擔贍養義務。法庭上,原告老淚縱橫,盡情訴說心中不幸事,情到深處,常無語哽咽。被告黃雪娟心中也有埋怨,說在原告家經常受到打罵,到適學年齡也沒有書讀,每天只是在家做家務,從未休息。被告出嫁後,原告還經常到被告家無理取鬧。現在已經與養母斷絕了一切人情來往,領養關系早已事實解除,且被告黃雪娟系出嫁之女,按當地的風俗習慣,出嫁之女不須承擔贍養義務,但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對養子女對養父母的義務相違背。在其親生子生活極度困難的情況下,養女黃雪娟應適度承擔贍養義務,考慮當地風俗習慣,判決被告黃雪娟每月支付老人贍養費70元。此判決後來也得到原、被告雙方的理解和支持,並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肯定。

本案是法官運用民事習慣進行的裁判,該判決既符合社會公認的民俗習慣,也符合社會公眾的通常性的期待,取得了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的相統一。

二、基層法院民事審判運用民俗習慣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在我國城市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城市、農村人口的頻繁流動,鄉土文化、民俗習慣與新時代新價值觀念的激烈融合與碰撞,給基層法院法官運用民俗審理民商事案件帶來新的挑戰。基層法院在審理民商事案件過程中,法官作為行使審判職能的執法者,更多隻能站在法律的角度來看問題,對於運用民俗習慣裁判案件,有著許多的問題。

1、基層法官自身的素質限制了運用良俗裁判案件。現代法制社會中,日益復雜的法律關系決定了法官這個特殊群體的職業素質必須要與時俱進。一個合格的法官,要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豐富的職業知識、嚴謹的職業思維。而要真正做到運用良俗裁判民商事案件並不是一個簡單地尊重鄉風民俗的問題,也要求法官運用並嚴謹的法院,融會貫通相關法律,追求法律條文背後體現的法律原則和精神,從而達到與民俗本源價值觀念一致性。

2、對於基層法院的辦案法官來說,運用民俗習慣裁判承擔被上訴的風險。一般而言,如涉及彩禮返還、贍養、相鄰糾紛等類型案件,由於當事人之間沖突對立情緒較嚴重,在司法審判實踐中,尊重鄉風民俗習慣,並在裁判時予以考慮,是能對大多數案件起到「定紛止爭、案結事了」的效果,但是一旦一方當事人上訴,由於法律上對司法審判中運用民俗習慣沒有作出具體明確的規定,運用民俗習慣裁判一般被歸為法官自由裁量權范疇,不同地域的法官的認知不盡相同,故而要承擔較大的被改判的風險,承辦法官對此有著較大的顧慮。

3、法官如何合理自由裁量的問題。相關法律對彩禮返還之類案件的裁判無明確具體的規定,也沒有統一的裁判標准,因此,法官較難做到合理自由裁量,經常導致此案的主審法官裁判返還比例較大,而彼案的主審法官裁判返還比例較小,同案不同判的結果,當事人則因此質疑法院裁判的公正、權威性、質疑法官的能力和品性,這客觀上急需制定一個統一的標准,以便於實踐操作。

4、如何轉變司法理念的問題。實踐中,對於民俗習慣能否引入民商事裁判,在法官當中本身就有爭議,一部分法官的長期實踐中形成「民間的風俗習慣沒有經過國家的制定和認可,不能夠作為司法裁判的依據」的理念。對此一概持排斥的態度。也有的法官認為,民俗習慣可以用,但只能在法官調解案件時使用,認為「存在未必合理,有法就應依據」。因此,轉變一線法官長期形成的僵化、固執的執法理念就成了一個迫切的問題。

三、審判實踐中運用民俗習慣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要正確處理好民俗習慣與國家法律之間的關系。

某些民事案件,國家法律沒有明文規定,但民俗習慣有具體規定。如婚約及其引起的財產糾紛。處理這類民事案件可以適用民俗習慣,這既便於當事人理解和接受,又為法院裁判案件提供了可行的原則;某些民事案件,國家法和民俗習慣都有規定,但二者規定的內容相互沖突。即合乎國家法的行為卻違背了民俗習慣,合乎民俗習慣的行為卻違背國家法 ,審理這類民事案件,首先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民俗習慣的性質如何,是鄙陋、落後陳腐還是善良、進步,如果是前者就要摒棄,如是後者就可以適當參照;二是當事人意思如何,如果當事人雙方未能達成協議時,因國家制定法的效力高於民俗習慣,就只能適用國家法以免出現以民俗習慣否定製定法的偏向。如果雙方當事人依民俗習慣可以達成協議,就應適用私法領域里「當事人協議優先」原則。當然,前提是該民俗習慣達成的協議沒有破壞國家的正常社會秩序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其次,要堅持民俗運用的地域性、多樣性和靈活性。

制定法調整的是整個社會,其規定具有統一性、固定性等特性。而民俗則「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一般而言,民俗是針對特定的社會群體發揮作用,存在特定的地理區域內,調整范圍局限,內容也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在審判實踐中法官要根據民俗的特性來調整辦案思維,巧妙地穿行於法律與民俗之間,並在兩者之間進行謹慎的考量和必要的衡平,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來化解糾紛,以達到社會的和諧。

最後,要防止法官「過度」運用民俗習慣。

基層法官雖然對當地風俗習慣等傳統文化知之甚深,具有將良俗引入司法審判的天然優勢,但正是這種與鄉土社會文化過於緊密的聯系,很容易使法官沉溺於用民俗習慣解決民間糾紛而逐步喪失法律意識。因此我們在提倡將民俗引入審判的時候也要防止出現過度化的趨勢,避免法官過度運用民俗習慣而忽視法律。通過法律來解決糾紛才是法官應該堅持的主導模式,而民俗的合理運用僅僅是對法律適用的一定補充。

四、基層審判正確運用民俗習慣的保障

1、全面提高基層法院辦案法官的素質,是正確運用民俗習慣的根本保證。對法官來說,一方面要提高法律素養,增強對民俗習慣的理解與適用能力,能動地運用民俗習慣彌補法律規定的不足。另一方面要自覺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尤其注重彌補社會知識和經驗的欠缺,通過多種途徑,多了解和掌握一些民俗習慣,加強對民俗習慣的學習研究,吃透其精神實質。在辦理具體案件時,可邀請當地經驗豐富的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審理,必要時還得深入民間向長者咨詢請教,保證對涉案的民俗習慣有個准確的把握。

2、大力開展司法調研,全面收集各類民俗習慣,是正確運用民俗習慣的前提條件.民俗習慣不是來源於立法機關正式的立法,而是自然孕育和根植於群體中,民俗習慣大都有一定的通行范圍,效力上具有一定的地域原生性。它產生於特定社會區域的群體和組織,只對該地區的全體成員有效,作用范圍非常有限,有的僅適用一個民族村、鎮,沒有國家法律那種普遍統一的效力和權威。不同地區的民俗習慣各有差異,一個地區的民俗習慣對另一個地區沒有任何約束力。這就要求各基層法院投入更多的物力、財力、以各種各樣的形式開展民俗習慣調研活動,收集相關民俗習慣,使辦案法官在處理案件時能夠做到心中有數。

3、認真總結典型案件,制定統一的審判標准,是正確運用民俗習慣的有利基石。這樣即有利於降低司法成本,避免同一性質案件重復定性審理、以不同標准重復裁判,還有利於減輕執行壓力,促使當事人自覺履行。在法律效果方面,有利於規范執法尺度,約束法官自由裁量權,減少當事人對法院公正性裁判的懷疑,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實踐證明,民俗習慣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糾紛解決方式,能夠有效的平息民事糾紛,符合當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如果單純依靠國家制定法,往往會受到指標不治本的作用。依靠民俗習慣處理糾紛的民主做法,有利於提高司法效率,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在紛繁的民俗習慣面前,基層法官要學會並擅長給民俗習慣披上符合國家制定法的外衣,要在裁判思維中體現社會背景知識,對於案件的處理,一定要內外因素結合考慮,使司法盡可能地與社會公眾的期待相一致,增強司法裁判對於社會糾紛的處理能力。

Ⅷ 加強訴訟調解

黨的十六大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遠大目標,既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又符合中華民族和為貴、讓為賢的優良傳統,更符合人民群眾和睦相處、安居樂業的願望,得民心、順民意。然而,一個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內涵的和諧社會,並不能自發生成,也不會自然實現,需要依賴法治的保障和推動。訴訟調解就是法治的一種手段,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一、訴訟調解的功能

訴訟調解有五大功能:一是消除個案當事人之間的對立與沖突,防止矛盾蔓延、擴大或激化;二是減少訴訟程序的對抗性。尤其是在案件壓力日益增大、法官人數有限的情況下,通過訴訟調解分流越來越多的訴訟案件,提高司法效率,減輕當事人訟累,降低訴訟成本,達到最大限度地優化社會效益;三是有利於當事人充分行使處分權,實現當事人主義的私法功能;四是在自願基礎上達成的協議更容易實際履行,避免了執行中的種種困難;五是減少了二審、重審、再審、執行的啟動程序,節省了訴訟資源,避免了上訴、上訪帶來的惡性循環,達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除此之外,訴訟調解從范圍上講,覆蓋了法院受理案件的80%以上,包括民、商事案件、刑事附帶民事案件、行政賠償案件等領域。從形式上講,更具靈活性,更富人性化,與判決相輔相承。從效力上講,具有與判決同等的法律效力,有國家強制力作後盾,明顯區別於鄰里調解、家庭調解、社團調解和行政調解。正是這些功能和優勢,才凸顯出訴訟調解這項訴訟制度,能夠在化解「民轉刑」案件、構建和諧社會方面屢建奇功。

二、訴訟調解現狀及成因

訴訟調解作為一項訴訟制度,曾被國人視為優良司法傳統,被西方國家譽為「東方經驗」。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曾在速決糾紛、化解矛盾等諸多方面起過重要作用,有過輝煌的歷史。但在司法現代化浪潮中,特別是在以強化庭審功能為目標的審判方式改革的直接沖擊下,傳統訴訟調解制度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光輝,由於調解程序本身存在的結構性缺陷,使得調解糾紛的方式在訴訟中已很少找到合理操作的時間和空間,遠不能適應現代司法理念,狀況堪憂。以山西省平陸法院為例,近年來,調解結案率直線下降,已由過去的80%下滑到現在的不足20%,並持續走低。與此同時,判決結案率卻直線飆升,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上訴多、申訴多、發還多、改判多、上訪多。

分析造成調解率下降的成因:一是司法理念上存在誤區。認為法院應當彰顯剛性的一面,只有判決才能體現權威和公正,訴訟調解是柔性工作,可調可不調,法官去做婆婆媽媽的嘮叨事,有失威儀,故而放棄調解;二是調解程序設置單一。審判方式改革後,隨著法院「大立案」、統一送達、排期開庭、強化庭審功能、強調當庭宣判率和結案率、狠抓審限等措施的實行,調解主要被局限在庭審過程中進行,錯失庭前調解的有利時機。由於庭審的激烈對抗性特點和時間的限制,庭審中當事人一般很難達成調解協議。對於那些當庭沒有宣判的案件,由於審限的限制,法官一般也不主動建議和主持當事人進行庭後調解,這無疑限制了訴訟調解制度功能的發揮,直接導致了調解率的下降;三是判、調主體不分。也就是判、調的主持者都是同一法官或同一個合議庭。其弊端在於:軟化了程序法與實體法對法官行為的約束力,在調解不成或法官意願沒有得到滿足情況下,容易促使法官情緒化地作出報復性裁判;再者,調解付出的勞動往往是判決的幾倍,法官願意選擇更為快捷、省事的判決方式,而怠於做耐心細致的調解工作,也是造成調解率下降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還有法官隊伍素質方面的原因;當事人方面的原因等。

三、訴訟調解的出路

1、轉變司法理念。明確訴訟的目的是實現公正與效率。檢驗「公正」的標准,一是「息訴服判」,二是「廣泛認同」。「息訴服判」是現代法治最基本的一個原則即意思自治,只要當事人接受法院調解方案或判決結果,不上訴、不申訴、不上訪,就應當認定為「公正」。「廣泛認同」是在不「息訴服判」情況下,法院的調解或判決能夠得到上級法院、人大、媒體和社會公眾的認同,即可以認定為「公正」。實踐中,絕大多數案件都是以「息訴服判」為評價標準的,只有極個別案件需要以「廣泛認同」的標准來衡量;檢驗「效率」的標准就是「案結事了」。案結事不了,當事人不斷地纏訴、上訪,也就無所謂「效率」了。

2、實行「繁簡分流」。受理案件後,根據難易程度進行分流。對事實清楚、雙方爭議不大的簡單案件交專門簡易審判組織或者審判人員審理,主要是進行調解。對復雜疑難、爭議較大的案件交適用普通程序的審判庭或者審判人員專門審理。通過「繁簡分流」,提升訴訟調解率,推動審判工作朝「快、專、細」方向發展,最終實現「公正與效率」的完美結合。

3、保障實體權利。一些當事人拒絕調解,主要是基於對方誠信方面的考慮。為此,應當允許當事人在調解協議中約定附條件、違約和擔保內容的條款;把民法上的不安抗辯權制度和預期違約規則引入調解制度中,如有證據證明對方當事人有轉移財產等逃避履行義務行為或經營狀況嚴重惡化時,允許當事人可以不受調解協議約定的履行期限的限制即可提前申請強制執行。當然,申請人應當提供必要的擔保,以防止惡意申請而對被執行人的期限利益造成損害。

4、發揮陪審員作用。從去年5月1日起,新選任的陪審員經過任前培訓已取得了上崗資格。陪審員中既有當地精英、又有行業骨幹,更有法律愛好者,通過陪審員參與法院訴訟調解,展示他們的豐富閱歷、經驗、智慧和個人威信方面的才華,讓人民陪審員的作用在解決糾紛、化解矛盾中得到充分的釋放。同時也能緩解審判力量不足的矛盾。

5、建立激勵機制。鼓勵法官多做調解工作,堅持「能調則調、當判則判、判調結合、案結事了」的要求。調解結案並執行完畢的按雙案報結,對辦案調解率高的法官給予精神或物質獎勵。對接受調解方式結案的當事人,從訴訟費用方面給予減免,以此鼓勵更多的當事人選擇通過和解、調解方式解決糾紛。同時,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把人民調解和訴訟調解緊密結合起來,探索和推動各種訴訟替代解決方式,進一步健全社會矛盾糾紛的多元處理機制。

6、掌握調解技巧。訴訟調解如同中醫學一樣,需要「望、聞、問、切」。「望」就是通過觀察當事人的形態表情,來了解當事人的心態和思想傾向,明晰調解工作的思路。「聞」即是通過認真聽取雙方當事人的陳述了解案件的真實情況。「問」即是針對案件的事實和雙方陳述的疑點進行詢問,以便對症下葯。「切」就是在查明事實、辯明是非的基礎上,把握基本前提、個案特點和調解時機,找准切入點,通過證據展示、主動疏導、啟發教育、判前評斷等多種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調解。如,損害賠償的調解重點是加害方,群體糾紛的重點工作對象是「領頭人」……。通過利用當事人的親情、友情,上、下級關系等,採用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以己度人等方式,啟發當事人做出明智選擇,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訴訟調解目前面臨的窘境和弱化後產生的負面效應,已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2004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其目的就是要改善和加強訴訟調解工作。訴訟調解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項訴訟制度,是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有效途徑和重要形式。在法律規定范圍內,訴訟調解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有利於當事人服判息訴、履行義務;有利於「案結事了」、社會和諧穩定。當前,在全社會追求協調發展的背景下,人民法院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審判工作,積極採取各項有效措施,全面加強訴訟調解工作並發揚光大。為鞏固黨在審判領域的執政基礎和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熱點內容
天橋法院地址 發布:2025-01-16 13:05:15 瀏覽:960
受賄最新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16 12:56:01 瀏覽:516
發票失控會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6 11:41:49 瀏覽:430
食品安全法中的法律責任包括哪些 發布:2025-01-16 11:19:34 瀏覽:342
刑法理論論文 發布:2025-01-16 11:19:31 瀏覽:782
道德與法律的相同點 發布:2025-01-16 11:17:46 瀏覽:401
崗位交接班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6 11:04:05 瀏覽:668
楊橋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6 10:32:04 瀏覽:288
且末縣城鎮法律服務所怎麼樣 發布:2025-01-16 10:12:16 瀏覽:241
快車律師 發布:2025-01-16 09:51:05 瀏覽: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