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受眾

民法典受眾

發布時間: 2022-04-24 05:43:10

❶ 新聞侵權是什麼意思

新聞侵權是侵權人利用新聞媒體,向受眾傳播不真實的情況或者法律禁止傳播的事項,因此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民事權利,依法應當承擔法律後果的行為和事實。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條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
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❷ 我發朋友圈都是發日常生活,下館子,酒吧,坐高鐵,看電影,旅遊,為什麼他們都說我有錢呢,都嫉妒我呢

你好,我覺得你的朋友並不是在嫉妒你,他是在羨慕你,所以你不用介意。
以後您如果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可以按照下面的思路去解決:
1、發現問題:往往生活在世界中,時時刻刻都處在這各種各樣的矛盾中,當某些矛盾放映到意識中時,個體才發現他是個問題,並要求設法去解決它。這就是發現問題的階段。從問題的解決的階段性看,這是第一階段,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2、分析問題:要解決所發現的問題,必須明確問題的性質,也就是弄清楚有哪些矛盾、哪些矛盾方面,他們之間有什麼關系,以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要達到什麼結果,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其間的關系和已具有哪些條件,從而找出重要的矛盾、關鍵矛盾之所在。
3、提出假設: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即可採用的解決方案,其中包括採取什麼原則和具體的途徑和方法,但所有這些往往不是簡單現成的,而且有多種多樣的可能。但提出假設是問題解決的關鍵階段,正確的假設引導問題順利得到解決,不正確不恰當的假設則使問題的解決走彎路或導向歧途。
4、校驗假設:假設只是提出n種可能解決方案,還不能保證問題必定能獲得解決,所以問題解決的最後一步是對假設進行檢驗。不論哪種檢驗如果未能獲得預期結果,必須重新另提出假設再進行檢驗,直至獲得正確結果,問題才算解決。

❸ 會議流程要怎麼寫

1、邀請與會者

(1)考慮與會者在一個小組中如何工作。

(2)排定會議時間要考慮旅行時間。

(3)如果有人不能出席,就重新安排會議。

(4)議程的每個項目旁列出發言者的姓名。

2、編排議程

避免在情緒低落時段開會。

保證將議程的任何改變都通知會議主席。

議程應盡可能簡短,試將議程限於一頁紙。

盡早討論最重要的問題,此時與會者最精神。

3、構想議程

議程應包括會議日期、時間、地點和目的等細節。

目的明確。

全體與會者需要確切知道會議對他們的要求。

把類似的議題放在一起,分配給每一項議程的時間應體現出它們的優先次序。

無人會介意提早結束會議,但是會議超過預定時間會令人不快。

4、分發議程(議程草案和最終議程)

決定需要在會上提出的問題。

將議程初稿發給全體與會者,徵求他們關於項目的建議。

將建議匯總到下一草案中。

重新在全體與會者中傳閱議程,徵求他們的同意並定稿。

5、確定地點

不同類型的會議需要不同的會議場所,正確選擇會議場所才能達到最佳的會議效果。

6、安排座位

會議的管理者應該根據不同的會議目的採取不同的座位安排方式。

一對一形式。這種安排座位的形式適用於小型會議。

在召開正式會議的時候,會議安排者應該根據與會者的級別和商務禮儀的規范分別安排就座。例如,如果會議室的桌子是長條型的,那麼短邊最靠里的位置是最尊貴的位置,應該把最重要的與會者安排在此位置上。一般會讓老總坐在這個位置上,秘書一定要安排在老總的右手邊。

運用策略安排座位

會議主席的位置決定了其他座位的意義。一個會議里往往會有幾種人,有支持者,有反對者,還有觀望者。合理安排這三種人的座位,可以幫助達到會議的目的。

對於有爭議的會議,盡量避免安排觀點相反和觀點相近的人相鄰而座,還可根據你了解和分析的與會人對所要討論問題的觀點規劃座位。此外,與與會者會議中的目光接觸也很重要,誰與誰會進行正面目光接觸,就相應安排他們相對而坐。

7、會議用品

會前應檢查會議場所相關用品是否准備妥當,它們包括:

茶具;休息室、吸煙處;停車位;資料;通訊設備;書寫用品

❹ 傳播聊天記錄違法嗎

法律分析:首先要看其聊天內容是否屬於與大眾無關的私人事務。其次要看公開者的主觀心態,其對公開行為是否具有故意的心態或者具有重大的過失。如果這兩個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麼該公開行為就會存在侵犯隱私權的嫌疑。但僅僅具備上述的侵權要素,尚不足以認定侵權。由於一般是使用網名聊天,故其是否構成對聊天者本人的侵權,還要看是否有部分受眾知曉聊天網名與實際用戶間的對應關系。如果沒有的話,要認定其侵犯了另一方的隱私權,實際上是有困難的。因此,對於公開自己聊天記錄侵權與否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而要根據聊天的內容,公開者的心態以及網名與真實姓名之間的相聯關系,綜合加以認定。但僅僅具備上述的侵權要素尚不足以認定公開記錄的行為就構成了隱私侵權。實際上,由於聊天記錄本身的對話方一般是使用網名進行聊天,故其是否構成對聊天者本人的侵權還要看是否有部分受眾知曉聊天網名與實際用戶間的對應關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二條 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第一千零三十三條 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實施下列行為:

(一)以電話、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

(二)進入、拍攝、窺視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

(三)拍攝、窺視、竊聽、公開他人的私密活動;

(四)拍攝、窺視他人身體的私密部位;

(五)處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❺ 我將聊天記錄發到網上去付法律責任

將聊天記錄發到網上去需要付法律責任,侵犯了他人的隱私。行為人他人的人身權利,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以及依據法律特別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致人損害行為。
法律分析
是否構成侵權,首先要看其聊天內容是否屬於與大眾無關的私人事務。其次要看公開者的主觀心態,其對公開行為是否具有故意的心態或者具有重大的過失。如果這兩個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麼該公開行為就會存在侵犯隱私權的嫌疑。但僅僅具備上述的侵權要素,尚不足以認定侵權。由於一般是使用網名聊天,故其是否構成對聊天者本人的侵權,還要看是否有部分受眾知曉聊天網名與實際用戶間的對應關系。如果沒有的話,要認定其侵犯了另一方的隱私權,實際上是有困難的。因此,對於公開自己聊天記錄侵權與否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而要根據聊天的內容,公開者的心態以及網名與真實姓名之間的相聯關系,綜合加以認定。但僅僅具備上述的侵權要素尚不足以認定公開記錄的行為就構成了隱私侵權。實際上,由於聊天記錄本身的對話方一般是使用網名進行聊天,故其是否構成對聊天者本人的侵權還要看是否有部分受眾知曉聊天網名與實際用戶間的對應關系。如果沒有的話,要認定其侵犯了另一方的隱私權實際上是有困難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二條 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第一千零三十三條 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實施下列行為:(一)以電話、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二)進入、拍攝、窺視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三)拍攝、窺視、竊聽、公開他人的私密活動;(四)拍攝、窺視他人身體的私密部位;(五)處理他人的私密信息;(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❻ 論自由與法律的關系 求該論文

可以哦,小可愛我最近剛好被人跑單了。我把我的發給你
自由與法律的關系
——以鄭爽棄養事件為例
摘 要:自由是法治下的自由,自由作為一種理想,是法律的靈魂,是法律的進化基礎和基本構成因素,是法律必須和必然追求的最高價值之一。本文從鄭爽棄養事件的角度,從社交媒體言論自由、代孕自由兩方面來探討自由與法律的關系。
關鍵詞:社交媒體;言論自由;法律自律;微博
一、鄭爽棄養事件
(一)基本案情
2021年1月28日,一名叫張恆的男子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圖片、音頻,矛頭直指他的前女友鄭爽。表明他與鄭爽在美國代孕生子。張恆的發言瞬間引爆了輿論場,使得事件不斷地發酵。當事實還處於偵查階段,媒體已經開始大肆地批判。短短數日之內,鄭爽的過往被翻了個「底朝天」,從原生家庭、心理學、法律等角度分析事件,出現了如《是誰毀掉了鄭爽》、《鄭爽的後台是誰,馮小剛都怕》、《鄭爽,逃避型人格無處可逃》等文章。
2019年11月,鄭爽在靜安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張恆償還2000萬元人民幣的借款並支付相應的拖欠利息。在一審的判決裡面,法院支持鄭爽全部的訴訟請求。一審判決之後,張恆表示不服並向上海二中院提起了上訴,請求改判駁回鄭爽的全部一審訴請或發回重審。2021年3月31日,上海二中院對該案作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這個普通的案子因為鄭爽是明星的身份和代孕這個敏感的詞彙成為了各大媒體爭相爆料的熱點話題,網友們先後在網上發帖進行聲討,紙媒、電視媒體、自媒體、社交媒體等共同參與。鄭爽代孕瞬間變成了一場輿論的「狂歡」。
此案牽涉到戀愛婚育、財產糾紛、人倫道德、代孕棄養、醫療法律……首先,根據《民法典》第八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鄭爽的代孕行為屬於違法;其次,棄養已經超越私德和倫理范疇,涉嫌違法。
(二)法院審理
一審中,法院認為,案涉款項宜認定為借款。原告要求被告返還借款並支付自起訴之日逾期利息的主張,有相應事實和法律依據,本院予以支持。若被告認為其與原告形成了事實上的勞務關系和經紀關系,主張勞務費及經紀報酬,可在證據齊備後,就此另行提起訴訟。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零六條、第二百零七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2015年9月1日實施)第二十九條第二款之規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張恆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歸還原告鄭爽借款2000萬元;
二、被告張恆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原告鄭爽逾期利息(以2000萬元為基數,按照6%/年為標准,自2019年11月12日起計算至實際清償日止)。
一審判決後,張恆不服,向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請求改判駁
回鄭爽的全部一審訴請或發回重審。2021年3月31日,上海二中院對該案作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上海二中院經審理認為,鄭爽提供的證據能夠證明涉案人民幣2000萬元的交付目的為出借,張恆在一、二審期間提供的證據均無法對其抗辯主張作出證明或足以推翻鄭爽提供的證據,故鄭爽與張恆之間存在民間借貸關系。張恆若認為雙方存有同居關系、在同居期間還存在其他法律關系涉及經濟往來或同居期間存在有財產需要分割,可另案提起訴訟。
關於張恆上訴主張借款期限為十年,上海二中院認為在雙方均確認真實性和完整性的聊天記錄中並無借款期限為十年的約定,且張恆在本案中抗辯人民幣2000萬元並非借款,則其不可能與鄭爽達成借款期限為十年的約定。故張恆的該上訴理由亦不能成立。
此外,張恆還主張一審判決程序違法,上海二中院經審查認為所提異議均不能成立,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
二、鄭爽棄養案例中出現的問題
(一)鄭爽棄養案例中社交媒體言論自由亂象
1.社交媒體言論影響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對於公民權利的保護作用巨大,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當今社會很多事物都不可避免的受到網路媒體的影響,司法行為也不例外。我國憲法規定公民對於任何的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的工作具有監督權和批評建議權對於案件的審判網路言論自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監督作用,可以使公民更充分的行使監督權,但是這樣很容易對司法公正產生影響。[1]司法審判機關在審理案件過程中都是秉承著公平、公正的原則去處理每一個案件的,但是以網路媒介為依託,大眾對於司法審判的結果和一些細節的關注度變高,也就特別容易引發沖突。司法審判的過程嚴格按照司法的審判程序、司法的審判結果也是嚴格按照法律來定的,但對於發表網路言論的一些網民來說他們評判一個案件的標准更多的是依據自身的經驗或者是道德的標准,所以對於同一個案件會產生不同的看法,也就會與司法審判的結果產生沖突。
2.社交媒體言論自由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
網路言論自由有可能使個人隱私權受到侵犯,隱私權是一項受到憲法所保護的基本人格權,隱私權分為生活安寧權、個人通信的隱私權、個人的生活信息受保密等基本人格權。網路言論自由的表達以互聯網為依託,拓寬了言論自由的表達空間。網路言論自由是公民從網路接收信息以及把自己所要傳達出去的信息通過互聯網向外傳達的過程。網路言論自由權的行使可以幫助人們獲得真理。隱私權是保護公民的一些隱私免受侵害的一種權利,但是網路言論自由權行使不當會給隱私權造成威脅。
社交媒體言論可能產生以下的結果。首先,由於使用在線社交網路可導致一個分享的言論沒有界定的復制、轉發和傳播,與傳統的交流方式相比,在社交媒體上發帖的人對其聽眾的范圍難以控制。其次,在互聯網上,由於進人門檻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和意見的傳播者;同時,在網路空間,人們「自我泄露或要比他們在面對面時更加頻繁或嚴重」,人們面對面交流不會說的言論,很可能在網路空間出現,這就「從根本上削弱了公開的和私下的言論的界限」,使在線言論具有改變隱私界限的作用。最後,在社交媒體上遭誤解是常見的事。互聯網的特點之一是傳播信息迅速和受眾廣泛,但是這種光速的信息傳播能力,由於層層轉發以及更大范圍和更多樣化的聽眾,有可能產生被誤解的風險。一個針對特定的、初始受眾言論的文本可能是善意的或可理解的,在轉發給不同的受眾時,由於不了解該信息最早的具體場景,有可能被誤解。
鄭爽棄養的事件引起了民眾的憤怒,瞬間,鄭爽就收到了棄養文件、工作合同等「人肉搜索」,看似是為受害者伸張了正義,但是當事人的隱私權卻受到了侵犯。有關網路對於隱私權的侵犯主要表現為:在網路上隨意泄露他人隱私使其他的網路用戶可以通過最普通的方式瀏覽到,或者利用非法的手段獲取他人的隱私,謀取不正當的利益。
(二)鄭爽棄養案例中關於自由與法律的關系思考
1.代孕違反法律與公序良俗
代孕行為違反了公序良俗,在法律上不應予以支持。代孕的興起和發展,對傳統倫理道德、社會、家庭的價值觀念構成了威脅,也引起普通大眾的關注和國內學者近年來對代孕問題研究。國外對代孕目前有兩大立法模式,一是以美國、英國為代表的承認模式,二是以大陸法系國家為代表的禁止模式。
我國《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禁止以任何形式買賣配子、
合子、胚胎。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不得實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術。[2]代孕在我國被明令禁止,把女性的子宮當作生育工具,把新生的生命當作商品買賣,甚至可以隨意丟棄,這條隱秘的黑色產業鏈打著法律的擦邊球,不止損害女性健康、物化剝削女性,更是踐踏公民權益、敗壞人倫道德。而張恆、鄭爽作為中國公民,因為代孕在中國被禁止,就鑽法律空子就跑去美國,這絕不是遵紀守法。
《民法典》中第一千零七條規定了禁止買賣人體細胞、人體組織;第一千零九條規定了從事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3]禁止人體細胞買賣的明文規定,在代孕語境下,即禁止精子、卵子的買賣,盡管在國家禁止代孕的立場下,代孕交易仍屢見不鮮,甚至已形成嚴密的產業鏈,秘密進行著精子、卵子的買賣行為,但禁止性的規定的出台,無疑會從中切斷代孕過程的初始環節,進而否定了代孕整個流程的合法性。
其次,代孕行為嚴重踐踏了代孕母親的人格尊嚴。梁慧星教授在其《市場經濟與公序良俗原則》文中指出,代孕是屬於違背公序良俗的一種類型,故不應賦予其任何效力。劉長秋研究員在《代孕規制的法律問題研究》專著中指出,代孕嚴重違背了康德「人只能作為目的而不能作為手段」的絕對主義的道德信條,是對女性尊嚴的踐踏。從尊重女性的角度出發,他認為不管是商業性代孕還是利他性代孕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代孕母親承受著生命健康面臨損傷的巨大風險去為委託人孕育、分娩子女,並且在生育之後要放棄孩子的一切權利,這本就是對倫理道德的顛覆以及對代孕女性的不尊重。
2.鄭爽代孕棄養的行為會造成惡劣的影響
2021年1月18日,網易娛樂曝光鄭爽張恆通話錄音等八卦,賺足了流量。所謂的「代孕合法化」代孕自由」,一直是新自由主義所鼓吹的「自由」一部分。與之配套的,某些自媒體還鼓吹賣淫嫖娼自由、吸毒自由等意識形態。現今支持「代孕合法化」的,都是新自由主義者的信徒,他們信奉市場決定一切,用錢可以買到一切東西——性、毒品、槍支甚至奇觀。這種「市場神教論」的觀點從來都屢見不鮮。正是因為新自由主義,烏克蘭才從蘇聯解體時的重工業中心,變成了「歐洲子宮」——代孕產業集中地。捷克才會從一個重工業國家,變成了一個盛產女演員的國家。上層階級賣掉國家財產,在私有化中聲色犬馬,在市場化中覆雨翻雲,背後的代價只能普通民眾默默承擔。
盡管跨國代孕被描繪為意願父母與代理孕母雙贏的狀況,人權保障、婦女研究、生物倫理學及法學方面的學者卻正在以積極的行動號召在全球范圍內禁止代孕。有學者認為輔助生殖技術的發展給予了男性性別方面的特權,利用女性的身
體進行實際上是將女性角色越來越局限於她們的生殖能力之上,代孕行為通常被視為與賣淫、出售器官等行為性質相同[4]。基於商業代孕協議,通過支付報酬利用女性身體(代理孕母「出租子宮」)獲得子女,是將代理孕母物化為交易的對象,是對人的商品化,嚴重侵犯了人權。
跨國代孕實質上是變相的奴隸制,是富有者對貧窮者的剝削。據統計,在印度或者泰國進行代孕的花費為63000至72300美金,其他費用如法律服務費用為6777美金左右,而在美國90400至226000美金不等,同時在美國進行代孕還包括各項法律服務費用為12000美金,這些數據表明跨國代孕並不是所有階層的選擇,其只對上流階層開放,所以是上流階層對中下階層的剝削。[5]價格上的優惠和醫療技術水平的相近(比如印度的代孕服務機構集合了國內及國際上一流水平的醫師及儀器),使得越來越多的意願父母前往印度或泰國等國家進行代孕,這被認為是第一、二世界對第三世界的新形式奴隸制。其次,代理孕母被當作意願父母獲得子女的工具使用。根據海牙國際私法會議理事會的研究報告,代理孕母與意願父母之間在期間保持聯系的很少,代理孕母在懷孕期間的一切行動都較少擁有話語權和決定權,醫療機構和意願父母可以任意決定代理孕母的飲食安排和醫療進程,甚至可以隨時決定讓代理孕母終止妊娠,這被認為是奴隸制的表現之一。
三、自由與法律的關系
(一)法律的產生源於對自由的追求
人們追求、實現自由的過程是十分艱難的,法律就成為追求自由的工具。自由具有平等性、任意性和擴張性。平等性要求每個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權利,任意性往往因為人人直率的行為而帶來彼此的冒犯和侵犯,擴張性又往往會以某些人的過分的擴張自由,擴張冒犯和侵犯。由此三者的結合使得因無序的追求自由而使矛盾升級、矛盾激化。然而,法律是理性的,它為自由找到了制衡點,它從客觀的角度去解決因自由而產生的矛盾。同時法律又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即人人可以追求自由,人人不得以非法手段阻礙別人的自由。這種公平的適用性給法律帶來了威嚴和自覺力。另外,法律的強制力也保證了法律實現自由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所以,自由需要法律的產生以實現其從應然到實然。
(二)自由價值的存在規製法律的發展
自由選擇了法律,而法律也必須應當體現自由。因此,即使限制權利是為了更方便的實現自由,法律也不應當全盤的壓榨和剝奪自由,這無疑是落後的暴君式和獨裁者的法律的歷史重演和回放。真正的良善的先進的符合人民要求和現實的法律應當充分體現自由。立法者應當意識到沒有法律的自由和剝奪自由權利的法律都是萬萬不可的。 在法律的發展過程不應當遺忘其為人們實現自由的使命,不應當走向其他不利於實現自由的歧徑。在法律的發展中也出現過個人的權威超越法律的界限、惡法損害人類自由的現象,這些經歷和教訓告訴我們,時時銘刻法律對自由的追求,可以防止法律變異、法律出軌。
(三)如何正確處理自由與法律的關系
言論自由是公民行使其他權利自由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其作為一項基本人權也是民主政治的構成要素和基礎。言論自由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以至公民素質、民族精神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影響。互聯網科技的不斷進步使得網路言論的表達更為便捷和自由,使得網路言論自由除了具有傳統言論自由的價值與功能之外,還擁有自己獨特的價值。互聯網為言論自由價值的實現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台。但是,限制自由是為了自由的實現。
首先,完善立法,加強人民權利方面的立法。良法之治,才能從根本上保障法律對自由的實現。另外,始終堅持由義務本位的立法傳統轉換為權利本位的立法模式,使權利文化的觀念深入立法者的思維和行動中。建立健全法律體系,在法律制定中增加對於人民權利的規定,人民在權利實現的過程中,事實上就會滿足對自由的需求和對自由的追求。
其次,真正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特權。公民在行使權力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和其他公民的合法利益。公民在行使自由權利必須遵循法律規定的基本原則,公民在形式自由權利時也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方法。不論是大明星還是普通人,任何公民違背上述的做法都應當收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許有例外。任何人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
再次,強化法制教育的宣講活動,使人民主體的觀念深入人心。自由的實現不僅需要法律的保障和物質的支持,同時作為被保護的主體,人民應當學會將自由權利轉化為現實。這是一種需要強化的意識,也是一種需要提升的能力。只有加強對法制的宣傳和教育,提升人們對主體權利和主體自由把握和應用,才能真正的使應然追求變成實然現實。這是我們認識法律與自由的最終目的,也是法治社會下人們應該具有的認知和進步。
四、結語
一個真正的法治國家,法律必須被遵守、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法律是限制權力的適當工具。在法治社會中,國家公共權力的直接來源便是法律,法律授予的權力,才是正當的公共權力。在法律授予之外,公共權力便沒有存在和行使的正當理由。沒有法律依據的行政權力,從根本上說是一種非法的權力。法律是民族的象徵,是國家的尊嚴,是公民心中的守護神,鄭爽作為明星,更應該遵紀守法,為其年幼的粉絲樹立一個正面的形象。
總之,自由是法律的一種價值追求,法律應當保障自由的實現。 從這一目標上來說,我們一方面應當在立法中提升立法技巧和改善立法習慣,充分考慮和加強對自由的保護,另一方面應當加強法制宣傳和培訓,使人民主體和權利的觀念深入人心。

❼ 未成年打賞主播,家長是不是應該為此行為負責

當然需要負責。首先家長作為未成年的監護人,在孩子還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時候要起到對孩子的監管作用,對於孩子的行為後果也要負責任。當然,這並不是說孩子一旦用大人的手機打賞主播,父母就得買單。如果未成年人的打賞金額超出其個人的年齡和智力情況,那麼根據現在民法的規定,家長是可以通過合法的渠道將打賞退回。

法律雖然有規定未成年超過范圍的打賞可以退回,但是並不是家長們退回打賞的護身符。畢竟對直播打賞這一行為本身沒有錯,主播的過錯也不大,因為他也無法辨別自己的受眾是不是未成年人。所以,家長就要起到強有力的監管作用,畢竟打賞是自願行為,能夠追回實屬對未成年的一種保護。但是父母不能鑽法律的空子,拿著可退回的附身符,讓人孩子的行為。

❽ 如何評價抖音的「醒醒吧張律」

部分視頻確實不錯,但有些視頻質量就是不高,就好像是為了刻意的說出最後一句「我是律師!」

資深律師相繼入局抖音時,不少年輕律師也摩拳擦掌,想在短視頻領域一展手腳。

李叔凡十分看好年輕律師嘗試抖音,他認為短視頻可以鍛煉語言表達、邏輯思維、鏡頭呈現等多項能力,這些對一個新律師而言都至關重要, 「剛執業律師的知識儲備、社會人脈都很難與老律師PK,短視頻可能會是他們彎道超車的機會」。

抖音粉絲757.5萬的「醒醒吧張律」便是其中代表,出鏡的張律本人主業是凱哲律師事務所的實習律師。

據介紹,這家律所目前正在同步運營3個律師賬號,每個賬號採取了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汪靖宗律師」是律師口播的形式,「醒醒吧張律」則憑借 豎三屏劇情+一鏡到底的形式獲得大量關注。

「垂類孵化的賽道競爭較大,粉絲增長速度可能不會特別快,但我們需要一個賬號吸引更多流量,一是支撐業務,二是打磨團隊,所以做了帶有泛娛樂性質的『醒醒吧張律』」,與律所共同孵化賬號的MCN機構負責人李西蒙告訴我們。

視頻中的張律,永遠是一身深藍色西裝,領帶打得整齊,戴著眼鏡,手裡還拿著一把傘,看起來精英而職業。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他都能用敏銳的洞察一針見血地指出法律漏洞,再用一句 「我是律師」瀟灑結尾。

據新榜旗下抖音全場景數據平台「新抖」顯示,「醒醒吧張律」曾在一個月漲粉375萬,從7月份發布第一條視頻開始,94條視頻內容累計獲贊9689.2萬次,熱度最高的一條視頻播放量超6000萬次。

「張律本人的形象很好,台詞也比較簡單直接,能讓觀眾一邊看劇情一邊了解法律知識,有娛樂性也有實用價值。」

創作團隊也活躍在抖音官方的法律運營群中,每當平台工作人員同步抖音官方在法律垂類的扶持活動時,他們都會及時討論是否能夠結合活動創作內容。

在「醒醒吧張律」的後台,每天會收到大量的法律咨詢信息,有時候團隊都回復不過來,只能將他們引導到律所的法律咨詢社群中,再由律師們來解答。 據了解,目前社群用戶已經超過2000人。

執業一年多的左慧律師也通過抖音找到了事業的轉折點。

她在寧夏合天律師事務所工作,地理位置較為偏遠,身邊做抖音的律師非常少。

9月5日,她在抖音上更新了第一條視頻,意外發現抖音用戶對普法內容的興趣很大,賬號也逐漸積攢了流量,視頻累計獲贊達2.2萬次。

慢慢地,左慧開始收到一些線下普法講座的邀請,最近2個月,她已經進行了10場左右半公益性質的演講,每場收入2000元左右。

平時拍視頻的案例和知識積累,也成為左慧的素材源泉,幫她在講課時更好地發揮。

一年時間為律所創收80萬元,但抖音普法不只是門「生意」,通過抖音,你獲得了什麼?這個問題我們問了每一位受訪的律師創作者。

最直接的收獲,就是流量和經濟收益。

目前,律師在抖音的線上收益主要來自於三種途徑:一是做法律咨詢付費;二是通過賣書或者廣告合作獲得收入;三是法律咨詢類直播。

抖音96.5萬粉絲的吳行軍律師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通過抖音獲得了大量的咨詢、法律文書、案件代理相關服務需求,累計服務了超過100名客戶, 創收超過30萬元。

粉絲167.2萬的劉勝飛律師未入駐抖音前,每年律師業務收入不到30萬元。自2018年入駐抖音之後,2019年全年為律所創收60多萬元, 2020年至今,從抖音轉化而來的各類案件代理、付費咨詢、代寫協議等業務已經為他帶來了超過80萬元的收入。

但是,這些案例並不能代表律師創作者的普遍情況。

其實,線上的法律咨詢付費能獲得的收益遠遠不及線下。李叔凡透露,他的私信咨詢中99%是無法轉化成案源的,大部分金額較小,而且受地域等多個客觀因素限制。因此,許多律師把線上咨詢作為免費公益項目在做。

對這些律師來說,在抖音做法律科普,不僅僅為了「生意」,除了經濟利益之外,很多額外附加價值同樣重要。

這種額外價值可被量化成口碑、知名度、影響力、話語權等,也是律師這個身份的價值所在。

「我個人覺得這些額外價值都優於經濟利益。」李叔凡說。

「醒醒吧張律」新媒體負責人李西蒙認為,法律賬號都是有自己的職責和使命的,「我們考慮的不光是變現,如果能傳遞更多的法律知識和正確的價值觀,那這件事就是有意義的」。

馮剛律師和他的團隊已經連續6年堅持每周在線下做一次公益普法,在他看來,無論是線下分享,還是線上的法律援助,「做公益咨詢,認真地幫到底,也是律師自我價值的一種實現」。

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形式降低了普法的難度,為普法提供了短片、脫口秀等多種更容易被接受和記住的形式,並在律師和受眾之間搭建了一個實時對話的平台。

同時,抖音也正在為法律賽道的創作者構建一個更適合普法的內容生態。

從今年3月開始,抖音相繼策劃「追熱劇學法律」、「民法典解讀」、「個人所得稅法改革解讀」等系列直播活動;7-8月期間, 抖音邀請上萬名律師參與「我在抖音做法援」活動,公益普法拆遷索賠、作品版權等眾多民生問題,累計播放量66.3億次。

9月28日,抖音聯合萬名法律專業人士,以及檢察日報、中國法院網等法律機構,共同發起了普法行動「民法典」,通過案件解讀、條款科普、咨詢服務等形式科普即將實施的《民法典》。截至目前,抖音話題#民法典累計播放量已超過42.2億次。

近日,抖音發起「抖來學法」活動,邀請來自西南政法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人民大學法律系等「五院四系」的法律KOL與法學生共同普法。活動上線僅半個月,累計曝光量已經超過12億次。

很多法律創作者通過參與這些活動,獲得了來自平台的流量獎勵和扶持,並在官方影響力加持下得到了更多認可。

對於未來,他們當中有人想要拓展更多矩陣賬號,有人計劃錄制視頻課程,還有人在和書商談著出書的規劃。他們都有著一個相同的信念:

創作更多優質的普法內容;向觀眾傳遞正確的三觀和基礎法律知識,告訴大家「每個人包括弱勢群體都有自己的合法權利,哪怕再微小的個體都可以依法維權」。

李叔凡覺得欣慰的是,他看到越來越多的律師正在加入這個普法隊伍,如雨後春筍般,「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狀態」。

❾ 有同學認為民法典作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其地位比憲法更高你是否認同 請說明

他的認識是錯誤的,民法典是不可能高於憲法,憲法才是規范的法律。

熱點內容
快車律師 發布:2025-01-16 09:51:05 瀏覽:685
社會責任適用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6 09:20:39 瀏覽:418
司法考試歷屆真題 發布:2025-01-16 09:07:25 瀏覽:473
民事訴訟法二十四條 發布:2025-01-16 09:00:50 瀏覽:791
方亞律師 發布:2025-01-16 08:29:06 瀏覽:780
08年跟09年勞動法有什麼變化 發布:2025-01-16 08:22:27 瀏覽:79
2018按勞動法加班費 發布:2025-01-16 08:14:47 瀏覽:992
2017四川二建法規真題 發布:2025-01-16 08:13:00 瀏覽:476
深圳勞動法是不能超幾號發工資 發布:2025-01-16 08:10:44 瀏覽:90
司法考試粉筆 發布:2025-01-16 07:23:31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