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案例分析曾是連隊司機

刑法案例分析曾是連隊司機

發布時間: 2022-04-24 13:07:15

刑法的案例分析題,大家幫幫我

答:(1)李某在14歲之前盜竊財物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因為刑法規定年滿14周歲才開始負刑事責任;(2)李某在14歲生日當天搶劫他人財物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因為當時他還不滿14周歲;(3)李某在生日的第二天早上偷開一輛汽車並賣掉的行為屬於盜竊行為,不構成犯罪,因為盜竊行為不是法定的14-16周歲應負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4)李某將他人撞死、撞傷的行為屬於交通肇事行為,不構成犯罪,因為這也不是法定的14-16周歲應負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5)李某在逃亡的第5天教唆他人搶劫的行為構成搶劫罪,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因為刑法規定年滿14周歲的人應當為搶劫行為負刑事責任,而他此時已經年滿14周歲。李某教唆未成年人犯罪,還應當從重處罰。同時,因為其不滿18周歲,應當按其犯罪情節從輕、減輕處罰。(6)李某在逃亡期間幫助他人運輸毒品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因為刑法規定14-16周歲的人僅對販毒行為承擔刑事責任。李某的行為凡不構成犯罪的,都不承擔刑事責任。

❷ 刑法案例分析題及答案

1.趙某致錢某死亡的事實,在刑法理論上稱為什麼?刑法理論對這種情況有哪幾種處理意見?你認為應當如何處理?為什麼?

【參考答案】趙某致錢某死亡的事實,在刑法理論上稱為事前的故意。
對此刑法理論上存在多種處理意見,大致為具體符合說與法定符合說,具體分為:第一種觀點認為,趙某的第一個行為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第二個行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其中有人認為成立想像競合,有人認為成立數罪。第二種觀點認為,如果在實施第二個行為之時,對於死亡持間接故意,則整體上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如果在實施第二個行為之時,相信死亡結果已經發生,則成立故意殺人未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第三種觀點認為,將兩個行為視為一個行為,將支配行為的故意視為一個故意,只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第四種觀點認為,將前後兩個行為視為一個整體,視為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處理,只要滿足相當的因果關系,就成立一個故意殺人罪既遂。
我認為應當採取第四種觀點,就成立一個故意殺人罪既遂。因為第一個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並未中斷,應肯定第一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且所發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意圖實現的結果相一致,因此應以故意殺人罪既遂論處。
【解析】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有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錯誤認識。其中事前的因果關系認識錯誤即事前的故意,是指行為人實施了一種犯罪行為,誤以為已經發生了預期的結果,為達到另一目的,行為人又實施了另一行為,而事實上行為人預期的結果是由後一行為所造成的。本題中,趙某以為錢某已死亡,便將錢某「屍體」縛重扔入河中,實際上錢某系溺水而亡。因此趙某屬於事前的因果關系認識錯誤。
對於事前的故意,刑法理論上存在多種處理意見:第一種觀點認為,趙某的第一個行為成立故意殺人罪未遂,第二個行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其中有人認為成立想像競合,有人認為成立數罪。第二種觀點認為,如果在實施第二個行為之時,對於死亡持間接故意,則整體上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如果在實施第二個行為之時,相信死亡結果已經發生,則成立故意殺人未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第三種觀點認為,將兩個行為視為一個行為,將支配行為的故意視為一個故意,只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第四種觀點認為,將前後兩個行為視為一個整體,視為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處理,只要滿足相當的因果關系,就成立一個故意殺人罪既遂。
通常認為在此種情況下,第一個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並未中斷,應肯定第一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且所發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意圖實現的結果相一致,因此應以故意殺人罪既遂論處。
2.趙某的行為是否成立自首?為什麼?
【參考答案】趙某成立自首。
【解析】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第(一)項規定,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後又逃跑的,不能認定為自首。但注意這是針對後來不再投案自首而言。在本案中,雖然可以根據司法解釋否認趙某的前一次投案成立自首,但不能否認後一次自動投案與如實交待成立自首。

❸ 刑法案例分析題

A和D.正當防衛不以對攻擊者的主觀認識為條件。在緊急情況下 不能對其它人採取傷害人身的避險行為。

❹ 刑法事務案例分析

1、交通肇事罪的結果加重犯,交通肇事後逃逸致人死亡,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
2、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實害犯,結果加重犯,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死刑。
3、故意殺人罪,間接故意,屬於故意殺人罪與妨害公務罪的想像競合犯,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4、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論處。
5、故意殺人罪,屬於不真正不作為犯罪,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❺ 刑事犯罪案例分析

[案情]
被告人肖某系某公司汽車司機,於1994年2月13日19時許酒後駕駛無牌照的小轎車,載著張某、唐某從某市街道行駛在超車時,將在機動車道上停留下來的系鞋帶的婦女鄭某及其子李某撞倒,致李某死亡、並將鄭某帶掛於車下。此時肖某將車暫停了一下。被告人張某、唐某發現該車撞人後,有人前來追車,即對肖某說:「有人追來了,快跑。」肖某在明知車底下有人的情況下,又駕車逃跑,將鄭某拖拉500米,致鄭某顱底骨折、廣泛性腦挫裂傷、胸腹重度復合傷、急性創傷性休克而死亡。事後,張某曾兩次對唐某說:「撞人的事,千萬不要告訴別人。」公安人員第一次訊問張某時,張某說事故發生時自己不知道,直到唐某家門口時才知道。當日公安人員第二次訊問張某時,張某即供述了全案的基本真實。某市人民檢察院以肖某犯交通肇事罪惡和故意殺人罪、張某犯包庇罪、唐某犯窩藏罪向某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原判]
一審法院認為:被告人肖某違反交通管理法規,酒後駕駛無牌照的汽車在馬路上行使,造成汽車撞死他人的嚴重後果,情節惡劣,其行為已構成交通肇事罪。又在明知他人被撞倒帶掛於車底的情況下,為逃避法律制裁,不顧他人死活繼續駕駛車將被害人鄭某拖拉500餘米致鄭某死亡,其行為又構成故意殺人罪,手段殘忍,情節特別嚴重。被告人張某在案發後供述了案件的基本事實,並未作虛假證明:被告人唐某未給肖某提供藏匿處所,也未幫助其逃匿,張某、唐某的行為均屬於知情不舉,尚不構成犯罪。該院依照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條、第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一款、第六十四條人規定,判決被告人肖某犯交通肇事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年;犯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決定執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宣告被告人張某、唐某無罪。一審宣判後,肖某以不是故意殺人、量刑重為由提起上訴;市人民檢察院以張某構成包庇罪、唐某構成窩藏罪為由提出抗訴。
[改判]
二審法院認為,肖某違反交通管理法規,酒後駕駛無牌汽車拉人肇事,其行為已構成交通肇事罪。肖某在駕車逃跑時意識到車底下掛著人,但仍不停車,繼續駕車逃跑,將被害人鄭某拖拉500餘米,放任危害後果的發生,導致鄭某創傷性休剋死亡,其行為已構成故意殺人罪,肖某所得不是故意殺人的理由不能成立。被告人張某、唐某人行為均屬知情不舉,不構成犯罪,原審對二人判決並無不當,市人民檢察院抗訴意見不予採納。肖某的犯罪手段惡劣,情節特別嚴重,應當判處死刑,但考慮到被害人不應在快車道上停留系鞋帶等具體情況,對肖某可不立即執行死刑。該院依照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六條第(一)(二)項的規定,維持一審判決以交通肇事罪判處肖某有期徒刑六年、宣告張某、唐某無罪的部分;撤銷對肖某故意殺人罪的量刑部分;肖某犯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和交通肇事罪處刑六年並罰,決定執行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❻ 刑法案例分析

1、構成犯罪,故意殺人罪。
2、罪過形式是間接故意。因王明知有人偷瓜,卻仍在瓜中注射農回葯,是明顯的答放任結果的發生,屬間接故意。王雖然明確告知瓜內有毒,但這不足以為其開脫,因為如題所述「王某便在全村喊話:「西瓜打了農葯,偷吃西瓜出了人命我不負責」,但此後西瓜仍然被盜。」,所以有足夠證據證明王既不是不知亦不是過於自信,而是放任。
3、bc
4、無罪
5、acd

❼ 給我一些刑法總論的案例分析題

1.甲與乙因瑣事吵架後動手,甲將乙殺死,由於當時無人發覺,甲未去自首,此案一直在偵查之中,一年後,甲與丙由於生活糾紛打架,將丙打死,被抓後在審訊過程中,甲又交待了曾殺死乙一事,請問甲兩次殺人在法理上屬於何種犯?是一罪還是數罪並罰?

答:兩個獨立的故意殺人罪。同種數罪的處理,既可以數罪並罰,也可以按一罪從重處罰。取決於是否符合罪刑相適應原則。對於故意殺人罪,一般按照一罪處理就可以了(都是死刑)。

2.某人愛好收集各種匕首(管制刀具),某天,此人從另一個喜歡收集的朋友那裡得到一把,帶回家的路上,看見一個富婆走在路上,頓生財意,上去搶奪了她的包。在此期間,那把作為收集愛好的匕首(管制刀具)一直在他的口袋裡沒動過。問:此人構成搶劫罪還是搶奪罪?

答:如果行為人在現場意識到自己所攜帶的凶器並進而實施搶奪的,定搶劫罪。考試中如果碰到這種案例題,假如所給信息較少的話,答搶劫比較保險一些。但如果明確說明攜帶凶器和犯罪無關,行為人不過是突然起意,沒有現場使用凶器的意識,則必須是搶奪罪。

「攜帶凶器搶奪」,是指行為人隨身攜帶槍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國家禁止攜帶的器具進行搶奪或者為了實施犯罪而攜帶其他器械進行搶奪的行為。」確實有兩層含義,但這是對「凶器」的解釋:所謂凶器者,分為性質上的凶器和用法上的凶器。「槍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國家禁止攜帶的器具」屬於性質上的凶器,而菜刀、磚頭、木棍、U型鎖等只有在把它們當作行凶工具時才是凶器——即用法上的凶器——「為了實施犯罪而攜帶其他器械」。

3.李某是一瓜農,眼看又是西瓜成熟的日子,時常有人到李某的瓜地偷瓜,李某非常憤恨,於是攜帶獵槍躲在遠處伺候偷瓜賊,某日,一賊光顧李某的瓜地,李某悄悄的用槍非常精確的瞄準了偷瓜賊的後腦,偷瓜賊應聲倒地……請問,1. 李某的故意殺人是直接故意還是間接故意?2.李某是防衛過當嗎3.如果李某不是親自用槍擊斃偷瓜賊,而是在瓜地里秘密的安裝了一個自動射擊裝置,該裝置在他人一旦進入瓜地偷瓜時就能自動有效的擊斃偷瓜賊的情況下,李某是間接故意殺人還是直接故意殺人?

答:①根據中國刑法理論界的通說,否認防衛過當有直接故意。因為行為人意圖為善——防衛。
②李某為泄憤而殺人,並不是為了防衛自己的利益,所以不屬於正當防衛的范疇,應定故意殺人罪(直接故意)③如果李某知道必有人偷瓜,自動裝置必能殺人,也應該是直接故意。

4.①一輛載貨汽車路過收費站的時候,路政管理人員將其阻攔,經檢查發現超重,就對該車予以罰款(車主予以交納),並要求車主出示營運證,車主不交,路政人員遂掰車牌,車主甲上前踢路政人員,其他路政人員也上前幫忙,車主甲與司機乙與路政人員發生斗毆,歐斗中,甲乙二人見不敵,就一起跑到後備箱中取來兩根鐵管,分別打向丙丁。甲致使丙顱腦損傷死亡,乙致使丁輕微傷。問:甲與丁如何定罪?理由如何? ② 甲與乙共同盜竊,盜竊得手後,甲欲放火焚燒房屋並將煤氣管道打開,乙見之未與阻攔,問甲乙如何定罪?理由如何?第一題中甲應構成故意傷害(致死)罪乙應構成妨害公務罪。理由是甲乙本身均為妨害公務行為,但是甲之行為了丙死亡,已經超出了妨害公務的限度,應以故意傷害定罪。而乙自然構成妨害公務罪。問題是:實踐中,是否可能對甲乙以共同傷害罪定罪處罰。請老師解答。第二題中,甲乙一同去盜竊,甲欲防火並實施了 行為,那麼乙如果不阻攔,是否就是放火罪的 共犯?如:甲乙共同傷害丙,乙打了丙 兩下就退出了,甲拔出尖刀乙未與阻攔,甲遂刺扎丙要害部位多次,致使丙死亡,那麼甲乙二人是否共同殺人犯罪。

答:①甲乙構成故意傷害罪的共犯。甲乙具有使用致傷暴力的共同故意,實施了共同的行為。
②第二個問題分情況來看:如果乙對於甲的點火行為採取支持或者放任的態度——共犯。如果乙是反對的態度,但是沒有能力也不敢阻止——不構成放火的共犯。如果乙以為是幫助甲輕微傷害丙,卻不知甲要故意殺害丙,屬於幫助犯的錯誤,不為死亡結果承擔責任

5.對象錯誤中,甲把乙當作丙殺掉,對於殺乙,甲構成直接故意殺人罪,那麼對於丙,甲能構成殺人未遂么?請老師指點。
答:對於丙,不能認為構成故意殺人未遂。因為這里乙和丙代表相同的客體,只要其一受到侵害,就符合一個既遂的犯罪構成。就如同甲想砸爛一隻特定的花瓶,卻打擊錯誤導致花瓶旁邊的電視機損毀,只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數額足夠的情況下),沒有未遂砸花瓶的問題。因為未遂也是某一個具體罪名的未遂,在對象錯誤不影響客體的情況下,只觸犯了一個罪名,這個罪名處於既遂狀態。

6.甲想殺害乙,一日在路邊甲給乙喝了裝有毒葯的飲料,(毒葯五分鍾後可以致人死亡)。乙喝後甲跑開了,四分鍾後乙受毒葯影響迷糊中爬到公路上被正常行駛的汽車撞死。問甲的行為對乙的死亡有沒有因果關系,應該以什麼罪論處。汽車撞死乙算不算是介入因素?
答:①乙死亡的結果是由於兩個條件的作用:一、毒葯的葯性;二、汽車的碾壓。根據條件說,二者都是死亡的原因。?②甲構成故意殺人罪的既遂。③汽車屬於介入因素,但正常行駛的汽車之所以會壓死人是由於乙葯性發作,無法正常行走和躲避汽車,所以不是獨立於先在下毒行為的因素,不能隔斷下毒和死亡之間的因果關系。④司機是否構成犯罪,要看他承擔的責任是否主要。從本案現有條件看,司機的責任沒有達到主要責任的地步,所以不承擔刑事責任。

7.陸某系公交車司機,01年3月某日,因乘客張某上車後與陸某發生爭吵,陸某為還擊張某的毆打,而離開駕駛座位,置行駛中的車輛於不顧,公交車因無人控制,撞死一人,撞毀他物,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萬余元。問:陸某和張某各具體構成何罪?

答:司機在汽車行駛中離座與人相毆,是應當履行駕駛義務而不履行——不作為,對汽車可能造成的法益侵害,司機有充分的認識可能性,司機對於這種法益侵害持一種放任的冷漠態度,結果造成了危害後果,屬於間接故意犯罪。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故意殺人罪的競合,從一重,應定故意殺人罪。(司機完全可以一腳剎車以後再行還擊)。乘客乘車期間毆打司機,如屬於輕微毆擊,從而直接引起交通事故的,定交通肇事罪。但本案中的後果本人以為是由於司機主動放棄駕駛引起的,切斷了乘客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所以不承擔刑事責任。

8.陸某系公交車司機,01年3月某日,因乘客張某上車後與陸某發生爭吵,陸某為還擊張某的毆打,而離開駕駛座位,置行駛中的車輛於不顧,公交車因無人控制,撞死一人,撞毀他物,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萬余元。問:陸某和張某各具體構成何罪?

答:司機在汽車行駛中離座與人相毆,是應當履行駕駛義務而不履行——不作為,對汽車可能造成的法益侵害,司機有充分的認識可能性,司機對於這種法益侵害持一種放任的冷漠態度,結果造成了危害後果,屬於間接故意犯罪。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故意殺人罪的競合,從一重,應定故意殺人罪。(司機完全可以一腳剎車以後再行還擊)。乘客乘車期間毆打司機,如屬於輕微毆擊,從而直接引起交通事故的,定交通肇事罪。但本案中的後果本人以為是由於司機主動放棄駕駛引起的,切斷了乘客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所以不承擔刑事責任。

9.甲下毒意圖殺害乙,卻因毒葯葯量不夠不能毒死乙,乙倒地打滾掙扎,甲這時心生憐憫,於是將乙送往醫院救治,救治過程中因醫療事故乙死亡,問甲如何定罪?
答:如果甲當時認為自己投毒的行為能夠殺死乙,但在乙痛苦時予以挽救的,應該認定為犯罪中止。.犯罪中止成立條件「能打而不欲」是否「能」屬於主觀標准,根據行為人的認識和意志來確定。

10.某乙上街看見了某甲曾經在3個月前盜竊自己的摩托車,於是上前准備要回,但無奈某甲身強力壯,於是只好作罷。當天夜,某乙秘密跟著某甲到家後,正准備偷偷偷回車,但某甲上前阻攔,某乙抽出准備好的一三角刀威脅某甲隨後騎車離去。問怎樣分析某乙的行為?
答:這種情形可以不按照犯罪處理,行為人主觀上並沒有非法佔有的故意,是對自己擁有財產所有權的財物採取措施取回,因此,並不符合搶劫罪的犯罪構成。但,其攜帶凶器的行為如果嚴重,可以按照危害公共安全罪來處理。

網上找的,供你參考吧。

❽ 刑法學案例分析

現在的司法考試採用的犯罪構成理論是三要件說:構成要件符合性(該當性,難聽內)、違法性、有責性容。
這兩個案子,構成要件符合性都是具備的,行為也具有違法性,有責性方面有區別。
第一個案子,李某的行為應該是意外事件。疏忽大意過失與意外事件的區別 ,關鍵點為是否要求行為人應當預見到危害結果的發生,即行為人知否具有注意義務、是 否具備注意能力,其判斷的標準是在行為人標准。

第二個案子,我認為,楊某為過於自信的過失。過於自信的過失和間接故意在意志因素有重大區別,表現為:對結果有無否定、反對的態度並憑借了一定的避免條件或措施。即間接故意表現出行為人對法益的蔑視態度,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而過於自信的過失中,則表現出行為人對法益的尊重。
做題和實踐中認定在於:有否證據表明行為人希望危害結果的產生,有,直接故意;有否證據證明行為人積極避免危害結果的發生,有,過於自信過失。都沒有,間接故意。
基於這個證據分析和「路人稀少」,再結合具體的案情,我目前在間接故意和過於自信過失兩者之間也拿不準是哪個。看你是站在哪方的角度上解釋這個問題。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二十四條 發布:2025-01-16 09:00:50 瀏覽:791
方亞律師 發布:2025-01-16 08:29:06 瀏覽:780
08年跟09年勞動法有什麼變化 發布:2025-01-16 08:22:27 瀏覽:79
2018按勞動法加班費 發布:2025-01-16 08:14:47 瀏覽:992
2017四川二建法規真題 發布:2025-01-16 08:13:00 瀏覽:476
深圳勞動法是不能超幾號發工資 發布:2025-01-16 08:10:44 瀏覽:90
司法考試粉筆 發布:2025-01-16 07:23:31 瀏覽:77
依法治企自查 發布:2025-01-16 06:57:55 瀏覽:509
保護水資源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6 06:12:31 瀏覽:303
武大國際經濟法研究生 發布:2025-01-16 06:00:44 瀏覽: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