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商法51
⑴ 我國《海商法》對客運承運人的要求和責任與貨物貨物承運人的不同。四點以上。謝謝
根據《海商法》
首先在承運人責任制度上有所不同:客運承運人屬回於過失責任制(答114條);而貨運承運人屬於嚴格責任制(51條法定免責),嚴格的說,是以無過錯責任為主,兼顧特殊法定過錯免責的責任,所有通常也會說為無過錯責任制。
第二:承運人的賠償責任限制不同。貨運承運人為每件每單位666.67 SDR(特別提款權),或每毛重2 SDR;客運承運人為旅客46666SDR、行李833SDR/車輛3333SDR(詳見117條)。
第三:承運人免責不同。客運承運人的責任屬於過錯責任制,遵循侵權責任法中過錯責任制的免責規定,cmc中115條也有所規定,損失是由於雙方共同過失或者旅客故意行為所造成的,承運人在相應范圍內免除或減輕責任;而貨運承運人的免責在cmc中有明確規定(51條),即航海過失、火災、合理繞航等12項免責。
第四:自然是承運人的義務方面的要求不同。客運承運人的法定義務是按約定將乘客及其行李運送至目的地,其餘關於客運承運人的義務則在cmc中沒有明確規定;而貨運承運人除了按約定運送貨物的義務,cmc中還明確規定了適航義務、管貨義務、直航義務等。
⑵ 我國海商法該從哪些方面修訂
沒有官方結論,都是學者觀點
⑶ 非保險轉移又稱合同轉移
風險轉移
合同法第142條確立了風險轉移的基本原則: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風險負擔,是指非可歸責於任何一方當事人的原因,標的物發生的毀損滅失的損失承擔。
注意:風險轉移採取交付主義,不僅適用於動產,而且也適用不動產。
(一)交付主義:不同交付方式下的風險負擔:
1、現實交付情形下,若為送貨上門,自貨交買受人處時轉移風險給買受人;若為上門提貨,自貨出出賣人處時轉移風險給買受人;若為代辦托運,自貨交承運人時轉移風險給買受人。
2、指示交付情形下,自物權憑證交付給買受人時轉移風險給買受人。
3、簡易交付情形下,自合同生效時轉移風險給買受人。
(二)例外
1、第143條,因買受人原因交貨遲延的;
2、第148條,出賣人瑕疵履行的;
3、第144條,路貨買賣;
4、第145條,交貨地點不明確的;
5、第146條,買受人受領遲延的。
另外,注意兩個問題:出賣人未交付物權憑證以外的標的物單證、資料的,不影響風險負擔轉移(第147條)。買受人承擔風險負擔的,不影響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第149條)。
(三)不能混淆
1、在所有權保留買賣合同中,可能會出現風險負擔人與物的所有權人並不一致的情形,這正體現了交付主義與所有權人主義立法規則的差別。比如,甲賣牛一頭給乙,6月1日交貨,牛款1800元,約定乙半年內每月付款300元,付清最後一筆款項後,牛的所有權歸乙。結果7月1日這天牛被雷擊而死。此時風險負擔歸乙,但牛的真正所有權人卻是甲。
2、試用買賣中的風險負擔規則也值得重視
如,甲於5月20日交付一輛賓士車供乙試用,試用期2周,下面以次為例分析如下:
(1)在試用期間,發生風險,應由甲負擔;
(2)試用期屆滿,乙表示買下,其後發生風險,應由乙負擔;
(3)試用期屆滿,乙未作任何錶示,其後發生風險,應由乙負擔;
(4)試用期屆滿,乙表示不購買,甲未當即取回,其後發生風險,應歸甲承擔
提示:試用期屆滿,乙表示購買(或不作任何錶示),二人之間的買賣即告成立,此時發生簡易交付,故以此時間點來確定風險負擔規則。
3、在簡易交付場合下,往往合同的成立與生效,交付的完成,所有權的轉移,風險負擔的轉移等四個法律現象,是一並發生的。
買賣合同作為有名合同在合同法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買賣合同是轉移所有權的合同,而所有權是物權的一種,是民事主體的一項重要權利。因此買賣合同中所有權從何時以何種方式從賣方轉移到買方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對風險的轉移亦有重大影響,而風險轉移同樣也是買賣合同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它涉及買賣雙方當事人的基本義務與合法權益。當今的國內立法與國際條約對以上兩個方面的問題都給予了高度重視。下面就財產所有權的轉移與風險負擔的轉移及其之間相互關系作如下論述:
一、財產所有權的轉移
(一)各國民商法對所有權轉移問題的規定不盡一致。法國主張買賣合同成立時轉移所有權。《法國民法典》第1583條規定:「當事人雙方就標的物及其價金相互同意時,即使標的物尚末交付,價金尚未交付,買賣合同即告成立,而標的物的所有權即依法由賣方轉移於買方」。《英國貨物買賣法》對所有權的轉移區分特定物、非特定物、賣方保留所有權等不同情形作不同規定。在特定物或已經特定化的貨物買賣中,所有權轉移取決於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從雙方當事人意圖轉移時,所有權轉移。
(二)我國過去的民法理論將所有權轉移區分為特定物和種類物。特定物買賣的所有權自合同訂立時轉移,而種類物則是在交付時轉移所有權,前者從形式上看似有利於保護第一買受人的利益,因為如果出賣人隨後又將標的物賣給第三人並為交付時,第一買受人可基於其所有權行使標的物返還清求權,請求第三人返還標的物,而且可以主張第二個買賣合同無效。[1]這種做法不夠合理,因為在接受交付之前買方只能獲得對標的物的債權,而不能取得事實上的所有權,否則容易把債權與物權混淆。
(三)《民法通則》第72條和《合同法》第133條規定所有權自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這一時間規則是買賣合同所有權轉移的靈魂。從這一規定可以看出:
1、《合同法》中的「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中的「標的物」應作狹義理解,指動產[2]。即動產的所有權自交付時起轉移。
2、「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是指法律規定不動產和部分動產的所有權自辦理完產權變更登記時轉移[3]。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有如下幾種情況:
a、不動產所有權自登記之日起轉移。如:在房屋買賣合同中出賣人雖已將房屋交付給了買受人,但根據我國《房地產管理法》第35條和第59條之規定並不能由此而產生轉移房屋產權的效力。只有在辦理登記過戶手續後,房屋產權才能轉移給買受人。換言之,產權登記即物權登記是房屋所有權轉移的生效要件。
因贈與和其他方式轉移房屋所有權的亦同樣適用這一規定。
b、部分動產的所有權轉移也有存在特殊情況的。如我國《海商法》第9條和《民用航空法》第14條對船舶和民用航空器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都規定應當向主管部門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由此看出只要合同成立生效,即使未完成物權登記,在出賣人與買受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已經形成,標的物的所有權自交付時轉移。但有一點不容忽視,即在外部法律關繫上一旦不知情的第三人主張權利,同時該所有權轉讓的買賣合同未經登記,則該買賣合同不會受到保護。
c、在所有權保留的買賣合同中,標的物所有權自買受人交清最後一筆款項時轉移給買受人。在此之前雖然出賣人早已將標的物交付給買受人,但所有權仍為出賣人所享有,這一點從《合同法》第134條和167條的規定可以說明。
3、《合同法》第133條中「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體現了契約自由原則,即買賣合同當事人可自行特別約定標的物所有權自合同成立時轉移,或約定標的物所有權在買受人付清全部或一定價款時轉移等條件。此類情況多發生在特定物買賣中。如收藏家甲在畫家乙家中看到一幅畫,與乙達成買賣協議,協議中特別約定合同成立時該畫所有權即轉移於甲,即屬比例。該案中若甲第三天來取畫,發現乙已於前一天將畫賣給了第三人丙且丙已取得了該畫。則甲可對丙行使物上追及權收回該畫,並有權請求乙承擔侵權責任。因為根據《合同法》第51條之規定,乙的行為並非一物二賣,而是無權處分行為。當然在此案中丙若是善意有償取得該畫的第三人,可以以善意取得來對抗甲的請求。
4、從《民法通則》第72條和《合同法》第133條可以看出財產所有權轉移的規則順序:法定—約定—交付,即法律有特別規定的優先,其次是當事人可以另外約定,若無前兩者,則以標的物的交付時間為買賣合同中標的物所有權的轉移時間。
(四)財產所有權轉移的方式
1、從民法理論上講人們相互之間設定義務的目的是為了履行,而交付作為履行的一種方式是買賣合同當事實現合同目的的必經環節,亦是買賣合同的核心問題之一。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交付具有以下重要的意義:
a、交付主義是所有權轉移的規則
b、交付主義是風險轉移的規則
c、交付主義是孳息歸屬的規則
以上三點意義在本文中將逐一進行論述
2、既然標的物在一般情況下(動產)自交付時轉移所有權,那麼什麼是交付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交付是指物品佔有與控制的移轉,也可以說是由出賣人將標的物交給買受人佔有,即佔有的轉移。[4]從總體上說交付可分為現實交付和觀念交付兩種方式。
a、現實交付,即出賣人將標的物置於買受人的實際控制之下,即標的物直接佔有的移轉,此為交付的常態。現實交付依交付方式的不同可再分為三種情形:
第一種送貨上門。即由出賣人運送貨物到買受人處。此時貨交買受人處才算完成交付。
第二種上門提貨。即由買受到出賣人處取走貨物,此時貨物運出出賣人處即算完成交付。
第三種代辦托運。即由出賣人代理買受人與承運人訂立運送合同,買受人承擔運費的交付方式。此時出賣人將貨物交給承運人即算完成交付。
與簡單直接的現實交付相對應的則是觀念交付,又稱為擬制交付。在這種情形下出賣人無須通過直接方式轉移標的物的佔有與控制即可完成交付。它是標的物佔有在觀念上的轉移而非現實轉移。觀念交付方式使特殊情形下的交易更加方便、快捷。觀念交付又分為三種:
第一種指示交付。即交付提取標的物的單證,以代替標的物的現實交付的交付方式。標的物的單證即具有物權性質的憑證,包括倉單、提單等。《合同法》第135條規定「出賣人應當履行向買受交付標的物或交付提取標的物的單證並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即為指示交付方式。
第二種簡易交付。即買賣合同訂立前,買受人已經通過租賃、借用、保管等合同關系實際佔有標的物。合同生效的時間即為交付時間。《合同法》第140條規定的即屬此種交付方式。
第三種佔有改定。即由雙方當事人簽訂協議,使買受人取得標的物的間接佔有以代替標的物直接佔有的移轉方式。如:出賣人甲與買受人乙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合同中約定甲將房屋所有權登記過戶於乙之後,甲再以承租人的身份租用該房屋兩年,在該案中甲為房屋的直接佔有人,乙為房屋的間接佔有人,此種交付方式即為佔有改定。目前我國合同法尚未明文確認這種交付方式。
(五)標的物財產所有權轉移時需要注意和區別的幾個問題。
1、應當看到,買賣標的物的所有權在轉移的同時,還涉及到一個主物與從物的關系及交付前後產生的孳息歸屬問題。
主物是指由同一人所有的,需共同使用才能更好發揮效用的兩物中起主要作用的物;從物則是指輔助主物發揮效用的物。孳息則是由原物產生的收益。又分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5]
根據民法原理,從物與主物關系密切,對主物處分的效力及於從物。一般情況下出賣人交付標的物,除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應隨交從物於買受人。如:甲將自行車賣於乙同時也應當將自行車之從物即自行車車鎖一並交付於乙。當然當事人有特別約定的也可以不移交從物。這體現了契約自由原則,但《合同法》第163條規定「標的物在交付之前產生的孳息歸出賣人所有,交付之後產生的孳息歸買受人所有」。如:在甲將其母狗賣給於乙的一份附所有權保留特約的買賣合同中,甲將母狗交付給乙後對母狗仍具有所有權,乙在交清最後一筆款項後才能得到母狗的所有權。那麼在母狗交付後至交清最後一筆款項前的這一段期間內,母狗所生的小狗應歸買受人所有,而不是歸出賣人甲(即所有權人)所有。所以說對孳息歸屬權採用交付主義與所有權主義的差別,典型地體現在附所有權保留特約的買賣合同中。在這里首先要注意區別從物與孳息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要混淆。其次在主物交付買受人後從物隨從移轉的情況下當事人之間也可以另外特別約定不移交從物,但若是原物產生的孳息則不存在當事人另外約定的情況,一律以交付為標准來確定其歸屬。
2、標的物交付還涉及到對方當事人的接收問題,但接收標的物涉及到風險負擔問題,因此留待下面的風險一段來論述。
3、試用買賣合同中出賣人將標的物交與買受人試用的行為不是交付行為,因而試用買賣期間的標的物風險應由所有權人即出賣人負擔,而非由買受人負擔。試用期滿後買受人表示購買的,合同此時生效,則交付完成,其交付方式應適應《合同法》第140條的簡易交付規則,但一定要明白在此之前沒有法律意義上交付概念的存在。
4、《合同法》等137條規定「出賣具有知識產權的計算機軟體等標的物的,除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該標的物的知識產權不屬於買受人」。這是一項保護性措施,它說明了3個方面的問題:
a、買受人可以取得該知識產權的使用權而無版權等著作權,出賣人向買受人交付的只是以有形體表現出來具有知識產權的計算機軟體這一載體,買受人取得的也只是該標的物(即載體)的所有權。
b、體現了契約自由原則,在一定情況下對於該標的物的知識產權的歸屬當事人還是可以約定的。
c、知識產權不是一種有形體,不應成為物權中所有權的一種,所以也就談不上所有權的轉移了。
5、買賣合同中標的物交付的轉移與贈與合同中財產的權利轉移是有區別的。《合同法》第186條第1款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以「權利轉移」而不以「交付」作為撤銷贈與的要件,可見贈與合同中「權利轉移」的含義,也即是所有權的轉移,而交付只是所有權轉移的方式之一,這說明贈與合同中標的物的轉移也是遵循法定—約定—交付這一規則的。
二、風險負擔的轉移
(一)風險是指標的物的可能遭受的各種意外損失,如盜竊、火災、沉船、損壞、霉爛、破碎、查封等。這種風險來自意外事故,當事人雙方均無過錯。風險負擔的轉移涉及買賣雙方的基本義務,關繫到是由賣方還是由買方承擔損失的問題。如果風險已由賣方轉移到買方,即使貨物遭受損失或滅失,買方仍有義務支付價款;反之,如果風險尚未轉移給買方,一旦貨物發生損壞,不僅買方無支付價金的義務,而且賣方還要對不交貨承擔責任。
(二)風險從何時轉移至買方,各國立法不—
標的物風險負擔的核心問題是何時標的物風險由出賣人負擔轉為買受人負擔,即風險轉移的時間問題。對此有三種不同的理論,—是標的物風險自合同成立時由出賣人轉移至買受人承擔,羅馬法及現代瑞士法採用此種理論。二是標的物風險自標的物所有權轉移時轉移,法國法和普通法國家採納此種理論。三是標的物風險自標的物交付時轉移。德國民法、奧地利民法及美國和現代斯堪的納維亞法採納此種理論。[6]但各國法律大多要求必須滿足一定條件時,始能發生風險轉移。—般來說在種類物的買賣中都要以貨物的特定化或將貨物劃拔於合同項下,風險才轉移。《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在其引言中作了此樣規定。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67-69條亦作了規定。
(三)我國《合同法》第142條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掘,但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它有2層含義:
1、法律和合同可直接對風險轉移作出規定或約定,並且有優先適用的效力。
2、在上述情況之外,以「交付』』作為臨界點來劃分風險,而不是以所有權轉移為標准來劃分。即有可能標的物已交付,風險已轉移,但所有權尚未轉移,如房屋買賣合同中,房屋已交付用戶使用,但尚未辦理過戶手續。此時風險已經轉移,而所有權並未轉移。因此「交付轉移風險」與「所有人負擔風險」是不—致的。
合同法這樣規定有其積極的效果:
a、以交付作為風險轉移的標准便於風險承擔者在風險損失發生後估價損失,向保險人求償以及救助或處置受損的貨物。
b、交付標准較所有權轉移標准更清楚明確,容易劃清風險責任的界限。
c、交付標准使對保管貨物中的過失的訴訟減少到最少,且有利於迅速解決因風險承擔而發生的爭議,保護交易安全,促進商品流轉。[7]
(四)在途貨物的風險轉移
1、在途貨物的風險轉移也即路貨買賣的風險轉移,所謂路貨買賣是指貨物已在運輸途中出賣人尋找買受人、出賣運輸途中的貨物。
2、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68條對路貨買賣規定:「對於在運輸途中銷售的貨物,從合同訂立時起風險就移轉到買方承擔。但是如果情況表明有此需要,從貨物交付給簽發載有運輸合同單據的承運人時起,風險就由買方承擔。盡管如此,如果賣方在訂立合同時已經知道或理應知道貨物已經遺失或損壞,而他又不將這一事實告知買方,則這種遺失或損壞應由賣方負責。」
3、對於在途貨物的風險確有其特殊性,因此不適用風險自標的物的交付時轉移的一般規則。我國《合同法》第144條對路貨買賣的風險轉移作了專門規定:「出賣人出賣交由承運人運輸的在途標的物,除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毀損、滅失的風險自合同成立時起由買受人承擔。」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
a、路貨買賣實際上是單據的買賣,貨物一旦運輸,便脫離了出賣人的控制,貨物危險的發生很難判斷是在路貨買賣合同成立之前還是成立之後出現,因此有必要將風險轉移時間定為合同成立的時間。
b、這樣規定對於買受人而言也並非不公平。因為單證買賣性質的路貨買賣,單據與保險單同時轉讓,即貨物所有權與保險利益同時轉讓,一旦貨物發生危險,買受人也可憑保險單向保險公司索賠。
c、規定雙方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情況是從契約自由原則來考慮的,而不必一味地以法律規定為准。
4、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合同法對路貨買賣中的標的物並未加以嚴格區分為種類物和特定物,似乎有些不足之處。因為如在路貨買賣中,買方只向賣方購買運輸中的部分貨物,在此情況下發生一部分貨物的風險,則風險如何負擔就是一個疑問了。
(五)違約情況下的風險負擔
1、一般而言,風險在哪一方,就由該方承擔由此所引起的損失。但是如果出現一方或雙方違約的情況,對風險轉移及其分擔是否產生影響呢?對此我國合同法在總結世界各國立法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國情,區分不同情況作了不同的規定。
2、根據下利於違約方的原則,《合同法》第143條規定因買受人的原因致使標的物不能按照約定期限交付的,買受人應當自違反約定之日起承擔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同時《合同法》第146條規定,出賣人按照約定或者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第二款第二項的規定將標的物置於交付地點,買受違反約定沒有收取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自違反約定之日起由買受人承擔。但《合同法》第148條則相對應的規定當標的物質量不符合質量要求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時,買受人可以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解除合同,買受人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解除合同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就轉為出賣人承擔了。
3、根據合同法的上述規定則有必要討論一下買賣合同中交付與接收的相互關系,這是因為在買賣合同中,標的物的交付要涉及到對方當事人的接收問題,而標的物所有權乃至風險的轉移是一個雙方行為,既要有賣方的交付行為,也要有買方的接收行為,但接收並不等於接受,因而買受人在該標的物之後,若發現標的物質質量並不符合質量要求的,繼而可以拒絕接受該標的物,從而使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再轉移於出賣人承擔。這是我國由於理論界一般認為交付標的物是出賣人的義務、接收標的物對買受人而言則既是權利、也是義務。
由於買受人有義務接收標的物,因此就應正確履約,依合同及時、恰當地接收賣方交付的標的物。然而有些買受人因各種過錯原因而遲延收取標的物,這就構成違約,應當承擔遲延期間標的物的保管費,而且賠償出賣人因之遭受的損失。如果這期間標的物因某種因素而毀損、滅失,那麼本著過錯責任原則,應當由買受人承擔風險損失。承擔風險的期限應自合同約定交付時至實際交付前,因為在這段時間里買受人佔了標的物,因此就應由其承擔風險責任而不能由出賣人承擔這段時間的風險責任。
4、合同法第147條規定了在當事人雙方有約定的情況下,出賣人按約定未交有關標的物的單證或資料的,不影響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轉移。這說明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轉移與標的物有關單證和資料的交付之間不具有牽連性。但需要指出的是標的物風險的轉移,不影響出賣人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違約責任的承擔。即在風險責任由買方承擔的情況下,不會影響買方要求賣方承擔違約責任的權利。
標的物風險的特點是不可歸責性,即任何一方對損失都沒有責任,也就是說買賣雙方都沒有過錯責任。然而由於損失的發生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必須有人對此承擔後果,這樣風險責任就不因買賣雙方是否違約而實際存在。當買受人依法或依合同約定承擔風險責任時,極有可能是賣方履行合同時違約,即交付標的物的時間、地點、標的物的質量、數量等有與合同約定不符的情況。對於買受人而言盡管他承擔著標的物風險責任,但這也絲毫不能影響他向出賣人請求賠償的權利。換言之,風險責任的承擔與違約索賠是兩種性質的行為,互相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即使出賣方不承擔風險責任,但因此違約也必須依法律或約定承擔相應的違約後果。這既是對買受人的經濟賠償,也是對出賣人違約的經濟懲罰,我國《合同法》第149條為此作了明確的規定。
三、財產所有權的轉移與風險轉移的關系
(一) 聯系:
總結《合同法》第133條和第142條之規定我們可以看出買賣合同中財產所有權的轉移規則與風險負擔的轉移規則具有以下共同之處:
1、財產所有權與風險負擔的轉移都實行交付主義,至於交付的意義前文已有交待。
2、財產所有權與風險負擔的轉移都以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的另有約定為優先適用。
由此可以看出一般情況下買賣合同中標的物的交付會同時導致財產所有權與風險的轉移。即財產所有權與風險的轉移同時適用:法定一約定—交付這樣的順序規則。
(二)區別:
所有權的轉移與風險負擔的轉移有密切的聯系,同時也應看到它們之間亦有諸多不同之處:
1、如前所述在標的物交付的情況下並不一定必然導致所有權的轉移,但風險此時已轉移。如:在房屋買賣合同中當交付房屋於買受人使用的時候,若未辦理產權過戶手續,則房屋所有權並未轉移,但此時風險負擔已於房屋交付買受人時轉移到買方。除非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此時風險負擔不轉移,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規定 對房屋的轉移佔有,視為房屋的交付使用,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房屋毀損、滅失的風險,在交付使用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使用後由買受人承擔;買受人接到出賣人的書面交房通知,無正當理由拒絕接收的,房屋毀損、滅失的風險自書面交房通知確定的交付使用之日起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因此在房地產買賣過程中業主朋友們要注意在合同約定風險的轉移時間,以避免不可預測風險承擔的產生。
2、反之,還存在交付標的物時,財產所有權轉移,但風險並未隨交付而轉移的情形。如:甲與乙訂立買賣合同,由甲將懷孕母羊一隻賣於乙,合同中約定在甲將羊交付之後,風險並不發生轉移,只有待母羊產下小羊後風險才轉移於乙承擔即屬此例。再如:甲向乙出賣處於運輸途中的貨物,合同中約定只有將貨物運到乙的住處才算交付,則在該案中標的物的風險在合同成立之時即在貨物交付之前即已轉移。因為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了標的物的所有權在貨物運到乙處才算交付轉移而未約定風險的轉移,因此所有權與風險的轉移亦不是同步的。
從以上所舉事例可以看出財產所有權與風險負擔的轉移並非必然是同步進行的,它可以基於法律的規定或當事人約定的不同而不同,即當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時,有可能出現財產所有權轉移而風險負擔未轉移或財產所有權未轉移但風險負擔已經轉移的情形。
綜上所述,在買賣合同中財產所有權與風險的轉移問題上,以交付主義和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為共同適用規則,但同時交付主義以外的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這一優先適用規則又往往導致財產所有權的轉移與風險的轉移不在同一時間或地點進行。因此買賣合同中財產所有權的轉移與風險的轉移這兩者的關系是密切而又不分的,同時它們之間的區別也是明顯而復雜的。
⑷ 貨物發生目的港無人提貨要怎麼處理等海商法相關的題目
條做出了相應的規定。
我國《海商法》第86條規定「在卸貨港無人提取貨物或者收貨人遲延、拒絕提取貨物的,船長可以將貨物卸在倉庫或者其他適當場所,由此產生的費用和風險由收貨人承擔」。第87條規定「應當向承運人支付的運費、共同海損分攤、滯期費和承運人為貨物墊付的必要費用以及應當向承運人支付的其他費用沒有付清,又沒有提供適當擔保的,承運人可以在合理的限度內留置其貨物。」第87條規定「承運人根據本法第八十七條規定留置的貨物,自船舶抵達卸貨港的次日起滿六十日無人提取的,承運人可以申請法院裁定拍賣;貨物易腐爛變質或者貨物的保管費用可能超過其價值的,可以申請提前拍賣。拍賣所得價款,用於清償保管、拍賣貨物的費用和運費以及應當向承運人支付的其他有關費用;不足的金額,承運人有權向托運人追償;剩餘的金額,退還托運人;無法退還、自拍賣之日起滿一年又無人領取的,上繳國庫。」
合同法第119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承運人未及時採取措施,造成損失擴大的應由其自行承擔。」B、在實踐中,一旦發生目的港無人提貨而產生滯期、倉儲等費用時,貨運代理企業是否應當承擔責任,應當根據其在海運出口中的身份定位而區分:
1、在貨運代理企業作為代理人身份從事業務時,貨代與發貨人建立的運輸代理法律關系,對於因棄貨產生的費用(滯期費等)均不應當由代理人承擔,而應當由與承運人建立運輸合同法律關系的發貨人或收貨人承擔。
2、在貨運代理企業作為無船承運人身份從事業務時,無船承運人不同於實際承運人,其風險責任期間長於實際承運人,從收貨時起至交貨時止。在這種情況下,無船承運人既然已經與實際承運人建立運輸合同法律關系,無論產生棄貨的責任在誰,無船承運人都有義務先行向實際承運人支付,然後自己再向發貨人追償。C、貨運代理企業如何規避目的港無人提貨的法律風險:
2、平常工作中,貨物發送後,應當追蹤貨物,了解貨物走向和收貨人情況。
3、無人提貨確實發生,貨運代理企業應將目的港無人提貨的情況在第一時間告知托運人,同時告知托運人免費期的天數、免費期過後每天將產生的滯港費及集裝箱超期使用費等,並要求托運人就貨物如何處置作出表態。貨代還應以郵件、律師函或特快專遞等方式告知以留下證據,以證明已履行了告知的義務。在履行了告知義務後,如果托運人手裡仍持有全套正本提單,托運人有權向承運人發出貨物轉賣或棄貨或運回的指示,承運人應按托運人的指示行事,雙方重新締結新的合同關系,托運人應繳納所有已發生及將要發生的費用。如果托運人手裡並沒有全套正本提單,其無權向承運人發出關於貨物處置的指示,承運人只能在貨物留置期過後進行拍賣,用於清償相關費用,這種情況下,托運人(發貨人)雖然無權處置貨物,但仍不免除其作為托運人的義務,承運人留置貨物仍然得不到賠償的部分仍可向托運人索賠。
一、分析客戶以遲延交付為由可以獲得的賠償額。根據《海商法》第50條第1款規定,「貨物未能在明確約定的時間內、在約定的卸貨港交付的,為遲延交付。」因此,遲延交付的責任僅限於雙方約定了運輸期限的情況。可以認定遲延交付索賠的范圍涉及:1、貨物因遲延交付遭受了滅失或者損壞;2、雖然遲延交付沒有造成貨物的滅失或損壞,但發生了經濟損失;「經濟損失」則包括(1)市場差價損失;(2)利息損失;(3)已經實際支付給第三人的違約損失,但應以在簽訂運輸合同時承運人可以合理預見或者應當預見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為限定。並且上述賠償范圍還將受到《海商法》其他條款的限制:
第一、《海商法》第58條的限制,即關於承運人的抗辯理由和限制賠償責任的規定可以適用;承運人也可以援引《海商法》第51的免責條款,對發生因駕駛船舶或者管理船舶中的過失等12項事由下造成遲延交付,均不負賠償責任。
第二、在上述遲延交付賠償責任的基礎上,《海商法》第57條還規定了明確的責任限制,即「承運人對貨物因遲延交付造成經濟損失的賠償限額,為所遲延交付的貨物的運費數額,」當貨物的滅失或者損壞和遲延交付同時發生的,承運人的賠償責任限額適用《海商法》第56條第1款規定的限額。
因此,如果客戶以遲延交付主張損失賠償,根據《海商法》的規定,受到諸多限制,實際獲得的數額難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二、防止客戶以其它訴由主張損失賠償。本案是由於船舶修理導致遲延交付,因此我們必須確認船舶的適航性,搜集證據證明承運人已經履行了適航義務。
一、了解TTCLUB的索賠條款和會員規則,確定索賠需要提供的資料;
三、以維護客戶的權益為目標,對客戶和我們手中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確定可以提供且不影響賠付的資料。
四、對不能提供的資料進行分別處理。
⑸ 急需 海商法網;涉外商事審判網 要大連海事大學辦的
這里我查看搜索完正個大連海事大學,找到的:
----------------用戶名:dlhs-----密碼:dlhs0508---------
中國海事/船舶網:http://lib.dlmu.e.cn/dzzy/csscinfo.htm
這里大連海事大學圖書館的內部鏈接,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找的!
------------------------------------------------------------------
大連海事大學圖書館:http://lib.dlmu.e.cn/
中國航運信息資源庫:http://lib.dlmu.e.cn/hangyun/hy.htm
中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網:http://www.ccmt.org.cn/hs/explore/exploreDetial.php?sId=202
大連海事大學海商法(100分)全套考研筆記講義資料
http://www.kaoyan-pub.com/proct_1537.html
海商法(大連海事大學)
http://www.51xuewen.com/res/show.aspx?resid=19206
論建立適應WTO規則的涉外民商事審判制度--《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LHX200404006.htm?un=emuch
[注冊後可以免費下載十五編]
大連海事大學海商法2008年考研信息
http://www.lingxian.com.cn/newscontent.aspx?nid=664
⑹ 航行過失免責是指承運人免責,那托運人可以向船員要求賠償嗎
不可以。只要承運人的受僱人行為在受雇或者受委託的范圍之內,即同樣適用免責的規定。
我國《海商法》第51條規定:在責任期間貨物發生的滅失或者損壞是由於下列原因之一造成的,承運人不負賠償責任:
船長、船員、引航員或者其他受僱人在駕駛船舶或者管理船舶中的過失;
火災,但是由於承運人本人的過失所造成的除外;
天災。海上或者其他可航水域的危險或者意外事故;
戰爭或者武裝沖突;
政府或者主管部門的行為、檢疫限制或者司法扣押;
罷工、停工或者勞動受到限制;
在海上救助或者企圖救助人命或者財產;
托運人、貨物所有人或者他們的代理人的行為;
貨物的自然特性或者固有缺陷;
貨物包裝不良或者標志欠缺、不清;
經謹慎處理仍未發現的船舶潛在缺陷;
非由於承運人或者承運人的受僱人、代理人的過失造成的其他原因。
從這12項免責可看出,承運人對貨物在責任期間所發生的滅失或損壞是否負責,依其本人、船長、船員、其他受僱人或代理人有無過失而定,有過失便應負責,無過失便可免責;但作為例外,如果貨物的滅失或損壞系船長、船員、其他受僱人或代理人在駕駛船舶或管理船舶中的過失所致,或者由於他們的過失所引起的火災所致,承運人仍可免責。、
海商法第五十八條【適用范圍】就海上貨物運輸合同所涉及的貨物滅失、損壞或者遲延交付對承運人提起的任何訴訟,不論海事請求人是否合同的一方,也不論是根據合同或者是根據侵權行為提起的,均適用本章關於承運人的抗辯理由和限制賠償責任的規定。
前款訴訟是對承運人的受僱人或者代理人提起的,經承運人的受僱人或者代理人證明,其行為是在受雇或者受委託的范圍之內的,適用前款規定。
⑺ 《海牙規則》《維斯比規則》《漢堡規則》我國《海商法》的比較
一、承運人的責任基礎不同
《海牙規則》下,承運人的責任基礎是「不完全過失責任」,如在航海過失造成的損失可以免責。 《維斯比規則》下,承運人的責任基礎是「不完全過失責任」。
《漢堡規則》則對海牙規則進行了全面徹底的修改,採用了推定過失責任與舉責任相結合的完全過失責任制,即完全過失責任。明顯的擴大責任人的責任。
《鹿特丹規則》也採用了完全過失責任,廢除了現行的「航海過失」免責和「火災過失」免責。但其對舉證責任分配的規定不同於《漢堡規則》。承運人除了證明自己沒有過失外,還可以通過證明存在一項或多項免責事項免除其對貨物的賠償責任,除非索賠方可以證明免責事項的產生是歸因於承運人的過失。《海牙規則》下承運人的基本義務是,謹慎處理使船舶適航和妥善管理貨物的義務。《鹿特丹規則》原則上秉承了上述規定,但其具體義務內容有所不同。
我國《海商法》下,承運人的責任基礎是「不完全過失責任」。
二、承運人的最高責任賠償限額不同
首先,從《海牙規則》到《漢堡規則》依次提高了對每單位貨物的最高賠償金額。
《海牙規則》第四條規定船東或承運人對貨物或與貨物有關的滅失或損壞的賠償金額不超過每件或每單位100英鎊或相當於100英鎊的等值貨幣。
《維斯比規則》將最高賠償金額提高為每件或每單位10000金法郎或按滅失或受損貨物毛重計算,每公斤30金法郎,兩者以較高金額的為准。同時明確一個金法郎是一個含有66.5毫克黃金,純度為千分之九百的單位。 《漢堡規則》再次將承運人的最高賠償責任增加至每件或每貨運單位835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SDR或稱記帳單位)或每公斤2.5特別提款權,兩者以金額高的為准。
其次,對滅失或損害貨物的計量方法越來越合理。
《海牙規則》是以每件或每單位來計量貨物。隨著托盤、集裝箱等成組化運輸方式的發展,這種計量方式的弊端逐漸顯現。
《維斯比規則》和《海牙規則》都規定如果以集裝箱或托盤或類似集裝運輸工具運送貨物,當提單內載明運輸工具內貨物的包數或件數時,以集裝箱或托盤所載貨物的每一小件為單位,逐件賠償;當提單內未載明貨物具體件數時,則以一個集裝箱或一個托盤作為一件貨物進行賠償。
《鹿特丹規則》規定承運人對貨物、滅失損害的賠償責任為每單位875特別提款權或者毛重每公斤3特別提款權,以較高者為准;對遲延交付造成經濟損失的賠償責任限額為該遲延交付貨物運費的2.5倍。《鹿特丹規則 》關於責任限額的規定都高於我國《海商法》的相關規定。 中國代表團在公約討論中曾明確表態不支持上述數額的規定,並表明可以接受在《維斯比規則》基礎上適當提高,但不得高於《漢堡規則》之規定的態度。
我國《海商法》每件或每單位666.67特別提款權,或每公斤2特別提款權。(同1968維斯比規則)
三、對貨物的定義不同
《海牙規則》對貨物定義的范圍較窄,將活動物、甲板貨都排除在外。
《漢堡規則》擴大了貨物的定義。不僅把活動物、甲板貨列人貨物范疇,而且包括了集裝箱和托盤等包裝運輸工具,「凡貨物拼裝在集裝箱,托盤或類似運輸器具內,或者貨物是包裝的,而這種運輸器具或包裝是由托運人提供的,則„貨物‟包括他們在內」。
⑻ 求海商法考博試題
這里我查看搜索完正個大連海事大學,找到的:
----------------用戶名:dlhs-----密碼:dlhs0508---------
中國海事/船舶網:://lib.dlmu.e.cn/dzzy/csscinfo.htm
這里大連海事大學圖書館的內部鏈接,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找的!
------------------------------------------------------------------
大連海事大學圖書館:http://lib.dlmu.e.cn/
中國航運信息資源庫:http://lib.dlmu.e.cn/hangyun/hy.htm
中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網:http://www.ccmt.org.cn/hs/explore/exploreDetial.php?sId=202
大連海事大學海商法(100分)全套考研筆記講義資料
http://www.kaoyan-pub.com/proct_1537.html
海商法(大連海事大學)
http://www.51xuewen.com/res/show.aspx?resid=19206
論建立適應WTO規則的涉外民商事審判制度--《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LHX200404006.htm?un=emuch
[注冊後可以免費下載十五編]
大連海事大學海商法2008年考研信息
http://www.lingxian.com.cn/newscontent.aspx?nid=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