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

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

發布時間: 2022-04-25 14:36:30

1. 如何處理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的關系

這第三方力量其實就已經存在,就是人民群眾。關鍵是司法公正到了什麼程度,人民群眾真正覺得司法公正了,新聞監督也就沒什麼意義了。

2. 社會輿論對司法公正有沒有起到監督作用

社會輿論對司法公正的積極影響
在我國,新聞監督是人民群眾行使民主權利的一種形式,最主要的監督方式便是公開報道和新聞批評。其通過對典型社會現象進行分析,結合公眾討論,得出一種得到普遍認可和接受的意見,利於對公眾價值觀的引導,在新聞自由得到普遍認可的現代社會,輿論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視的。我們更需要看清社會輿論對司法公正的正面作用,那些在輿論壓力下,推翻原判、發回重審並得到公正判決的事實足以證明輿論監督對司法公正大有益處。
(一)監督司法活動公正進行
司法程序不公正現象發生時,受害的當事人這一弱者可以向媒體請求援助,
媒體起到了輿論救濟的作用。社會輿論對司法公正進行獨立合法的監督,有利於實現司法獨立,能夠有效地避免各種司法外因素對判決公正的影響。司法程序的公正性既需要法律的監督,也需要社會輿論的監督。既能向公眾說明情況,也能為司法審理提供更多的線索。社會輿論通過新聞媒體、網路等對司法活動進行討論、抨擊,給司法機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鞭策,這樣有助於防範司法腐敗行為,迫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
(二)人民監督權利的實現
社會輿論監督就是人民群眾通過某種傳播媒介對國家政治、經濟、法律、
文化、教育、行政等各項活動進行褒貶與評價的行為過程。傳媒代表公眾,成為公眾的代言人,傳媒的言論反映公眾的觀點和意見。我國傳統媒體一直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者。到了網路時代,公民輿論監督這項權利在虛擬的網路空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實現。與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相比,網路呈現出了的低門檻性和匿名性,從而就決定網路社會是拒絕權威的。在網路初建時就確定了網路就是要提供一個平等交流的空間,使大眾在這里平等地傳播信息、發表意見。而網民們只需經過簡單的注冊,便可以在網路媒體的論壇、留言板等互動平台上自由公開地發表自己的言論。這種自由的環境更便於人們無拘束地發言,真實表達自己的觀點。而這些意見在網路中集合,從而形成無法忽視的輿論壓力,對事態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網路輿論的優勢在於,網路傳播空前快捷、信息傳播交互性強、靈活多樣的監督方式,增強了社會輿論監督的力度。在全民大眾參與下,網路輿論已經形成一種重要的輿論壓力,使人民的監督權利得到了充分實現,人民的監督權利也得到了保障。

3. 如何正確處理輿論與司法公正的關系

您好,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通過立法規范新聞監督,使新內聞監督法治容化。首先,維護司法的權威性。維護法律與司法的權威,這是新聞媒體監督司法工作的基本准則。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要堅持客觀、准確、公正的原則,從客觀的角度,以還原事實真相的方式來進行報道,僅對事實上的客觀性的事件本身經過進行描述,對其是非曲直不進行任何評判。其次,要加強對輿論監督的檢查與糾偏,除了新聞立法,還應從外部加強對新聞媒體報道活動的監督和制約。
二、 完善司法獨立制度。我國的司法獨立也正處在初級階段,還存在許多問題與不足,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我國司法獨立運作行政化,司法權力地方化,行政干預司法現象嚴重。同時我國的司法獨立還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的保障。完善司法獨立,使司法獨立真正的遠離立法與行政的干涉,才能使公眾更加信任司法,更加相信司法的公正性,從而保持司法的權威,減輕輿論對司法獨立不利的一面,保證輿論對司法獨立的干擾較小到最少的地步。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4. 怎樣實現新聞輿論監督和司法公正的平衡

先說一件對新聞監督具有重要意義的張金柱事件。
1997年8月25日,剛剛創辦三年的河南媒體《大河文化報》(即現在的《大河報》)在倒頭條的位置刊登了一條新聞:昨晚鄭州發生一起惡性交通事故:白色皇冠拖著被撞傷者狂逃,眾計程車司機懷著滿腔義憤猛追。消息大意為:
晚9時40分許,夜幕下的鄭州市街頭發生了一起令人發指的惡性交通肇事案。一輛牌號為豫A54010的皇冠2.0白色轎車,撞著了各自騎車的蘇東海、蘇磊父子。11歲的蘇磊被當場撞飛,將皇冠車的擋風玻璃撞了一個破碎的大窩;他的父親蘇東海以及兩輛自行車則被卡在汽車左側的前後輪之間,逃跑的汽車拖著蘇東海狂馳幾百米遠。義憤之下,發現此情的行人、計程車等一起對皇冠車圍追堵截,終於將其逼停。 送院後,內臟破碎、顱內嚴重受創的小蘇磊死亡。蘇東海被皇冠車拖拉得幾乎體無完膚,從頭到腳,傷痕深深。頭發被鮮血浸透,右臂皮膚被摩擦殆盡。近凌晨1時,記者在事故處理部門被告知,肇事車司機已經接受訊問。
大河報是國內首先對此事進行報道的媒體,8月26日,它接著報道了鄭州市民對此事的強烈反應,但沒有點出肇事者的姓名,只說「此人身份待核實」。27日,肇事者張金柱被刑拘的消息登上了大河報的顯著位置。此人曾任鄭州市公安局二七分局局長、鄭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公安分局政委。直至次年二月份,大河報對張金柱案進行了全程跟蹤報道。
得知撞人、拖人的竟然是一個公安人員、還曾經是位領導,群眾情緒更加激憤。大河報前副總編輯馬雲龍回憶說,輿情的憤怒並不是單沖著張金柱的,當時正值全國范圍內群眾對公安的情緒都很大,張金柱肇事逃逸成了點燃輿情的導火索。
大河報的報道迅速被全國媒體轉載。不久,在知識分子中具有深刻影響力的《南方周末》對此事進行報道,隨後,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也播出對此案的調查。張金柱案從中原進向全國,成為全國人民憤怒情緒的發泄點。正如張金柱的律師所說,張金柱已經超過了交通肇事案被告人的身份,變成了公安隊伍中違法亂紀的典型代表,成了公安隊伍中反面人物的化身。
正是在全民聲討的強大輿論中,張金柱案走向法庭。當年12月3日,鄭州市中院公開審理此案,鄭州市民奔走相告,法庭外支起了音箱「直播」庭審過程,大量市民聚集收聽。
1998年1月12日,張金柱以交通肇事罪和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死刑。張不服提起上訴,河南省高院維持原判。 1998年2月26日,張金柱被執行死刑。之後數年,「張金柱」成為駕車肇事逃逸者的代名詞。
近幾年來, 隨著新聞媒體對司法活動報道的活躍與頻繁, 一個名詞越來越多地被人提及, 那就是』『媒體審判」 ,往往提出的佐證是張金柱臨死前說過的那句話「 我是死在記者手上的」。似乎是媒體左右了審判,但這只是媒體造成的錯覺。
傳媒與司法作為兩種獨特的社會力量,彼此間有著密切地聯系。新聞輿論監督是人民群眾行使社會主義民主權利的有效形式。司法公正是法治國家必須遵循的司法原則之一,二者都包含著憲法的原則,均同等重要。但由於雙方缺少規范,越來越多地表現出多樣性,並處於不穩定狀態之中。
(一)新聞輿論監督對司法活動的積極促進
1.正確的媒體報道有助於司法公正的實現。媒體的介入會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有助於司法機關抵制行政或其他社會組織的干預,尤其是那些關涉權力機關或強權人物的案件。
2.傳媒的介入有助於增加司法過程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對於某些案件審理過程的報道為受眾知曉和評價司法行為提供了平台,從而可以降低司法專橫和武斷的可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和矯正司法偏差的作用。
3.媒體的報道有助於普法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媒體的報道將法律知識傳達給受眾,使受眾的法律意識得以提高,同時也使受眾深深意識到通過司法手段來維護公眾正義的途徑。
(二)新聞輿論監督對司法公正的過猶不及
1.傳媒對司法案件的報道和評論不當,沖擊了司法獨立。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所謂的「媒體審判」。典型的事例是《焦點訪談》播出的四川夾江縣的「造假者狀告打假者」。在記者眼中,打假者永遠是正當的,即使在打假過程中違反法定許可權也是正當的。堂堂記者硬是把一個復雜的法律問題變成了一個是非分明的道德問題,使法律問題道德化。法律問題到底應該由誰來解決?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2.傳媒對司法審判的抨擊使司法權威受到影響。表現一:輿論監督凌駕於法律。法院作為審判機關,本身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地,其中也包括當事人對法院的不滿。此時記者便動用自己的「特權」,英雄般地將對法院的不滿搬上媒體,充當起當事人(原告)與法院(被告)的「法官」。殊不知,當事人與法院本來就是運動員與裁判員的關系,將二者等同,法院公正司法形象何存?表現二:輿論監督范圍無限制。我們時常會看到記者逼問法官,法官無奈地回答這樣的鏡頭。其實法官有其自己的職業道德和審判紀律,記者則認為一切都應該公開,這無形中又構成了他們之間的矛盾。而記者往往抓住這矛盾大做文章,此時法官的中立公正的形象又受到質疑。此外,一些涉及機密隱私的案件被報道出去,也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表現三:輿論監督就是批評報道。有的記者緊盯著法院,稍有差池便大做文章。有的還無中生有,這或多或少也會降低公眾對司法的信任度。批評報道是一種手段,但不是惟一手段,更不是目的。在實際報道過程中應視情節而決定報道方式,這樣才能取得更多的實效性。
司法機關為避免報道不利於公平審判而採取了種種措施限制媒體采訪,從而引起雙方沖突。一方面記者帶著不純的動機(尋求利益和賣點)對案件大肆報道,另一方面,法院為了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隱私等問題限制新聞媒體對庭審內容進行報道。這樣做的結果是公眾的知情權和記者的采訪權受到挑戰。
對於怎樣實現新聞輿論監督和司法公正的平衡,我認為首先有詳細全面的法律規定,明確記者所具有的權利和義務,設定合理的懲罰制度。其次,對於做新聞監督記者的素質有所要求,其要有一定的法律素養,而並非法律白痴。

5. 求助英語翻譯,謝謝!

1. The difference of the position and start and so on between supervision by public media and independence of judiciary caused possibility of conflict among them.
2. In our country the independence of judiciary does not contains the independence of judge. Merely points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people』s court trial.
3. It offered the proposal which coordin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supervision by public media and independence of judiciary, realizes optimum interaction and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nd nomocratic society. through to keep doing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study.

6. 輿論報道和輿論監督能否改變新聞事件本身發展能否干涉司法機關的行為

1、無論是否符合人們的希望,無論承認不承認,無論應不應該,新聞報道和輿論監督一定會對相關的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的發展產生作用,而且有時候其作用還非常大。例如:假如沒有90、91、92連續3年的質量萬里行,那麼我國的《消費者保護法》出台很可能會多等上不少年。

2、新聞報道和輿論監督在理論上不能也不應該干涉到司法機關的行為。因此,各媒體現在對各類非刑事案件,原則上是未審結時不予報道。但事實上,法律的建立完善和執行,其本源來自社會公共道德。而新聞報道和輿論監督對於社會公共道德的影響力非常巨大,所以不可能不影響到司法機關的行為。仍以「質量萬里行」舉例,在這里,媒體報道不但影響到了司法機關的執法行為,甚至還直接導致了一部法律的出台。

3、為什麼——以上兩點中已經說明了一些「為什麼」的問題。從根本來說,司法的「獨立」是指立法權和執法權不被其他組織權力干擾的獨立,而公眾的影響不屬於「其他組織權力」。事實上,司法是源於社會並以社會為施行目標的,其終極目的正是保障大多數社會公眾的利益並使公眾滿意。所以司法不可能「獨立」在一個真空之中。公眾是否知道、是否關注、是否反對,這些對於司法行為來說,是關乎其終極目的是否能夠達成的大事。所以公眾的態度,對司法行為必然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那麼誰來影響公眾態度呢?當然是媒體!所以,除非媒體啥也不說,否則,媒體做出的新聞報道就一定會多多少少對司法行為產生影響。或者可以這樣說——媒體影響公眾的態度,公眾態度再轉而影響了司法行為。

7. 如何認識網路輿論在公共權力監督中的地位與局限

地位:網路輿論成為監督公權力的重要方式

網路的迅速發展,強化了社會公眾在輿論監督中的主體地位。網路中巨量的信息存儲打破了傳統媒體版面、容量的局限性,能夠容納無限容量,方便網民們為政府及其他公共權力機構提供更多的意見建議。

網路還由於低門檻和匿名的特點,極大地方便了社會公眾之間、社會公眾和政府之間平等地進行互動交流,社會公眾可以通過網路簽名、BBS發帖、新聞跟貼、博客、微博、微信等發表自己對政府及其公共權力機構相關活動、行為的意見建議,網路媒體受行政、政治環境的制約明顯減弱;

為網民開展輿論監督工作提供了極大便利,使網路輿論監督更加貼近百姓的特點,提高了民眾參與監督的積極性,使網路監督迅速成為十分重要的監督形式,發揮了其他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所不具備的優勢。

局限:

1、虛假監督現象時有發生。網路信息的發布具有極大隨意性、簡便性,無須任何核實程序便可在網路上大肆傳播,如果網路上發布的信息是虛假的,實際上違背了新聞可信性、真實性、權威性的特點,違背了新聞傳播的規范性要求,虛假信息導致的虛假監督扭曲、破壞了輿論監督,還可能導致社會恐慌。

2、網路輿論暴力造成巨大危害。雖然目前網路上的公共輿論已經發揮了監督公權力的重大作用,但是,網路輿論具有的互動式、匿名性等特徵,決定了這是一種無序的監督,一切偶然的意見甚至是曲解或者錯誤的觀念、認識和判斷均可能通過無機的方式最終形成一種輿論暴力。

網路謠言增多、個人隱私頻頻在網路上被曝光、網路上充斥著各種攻擊與謾罵等,均證明了這點。網路輿論暴力可能威脅社會穩定,對國家形象產生巨大危害。

3、「網路審判」干擾司法獨立。網路輿論對審判活動的監督,也可能導致惡意失實和誤導他人,最後導致眾多網民對法院正在審判或者即將審判的案件形成「一邊倒」的觀點,比如對某個刑事案件的被告人「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等,部分法院可能迫於網路輿論的壓力而做出傾向於網民意見的判決。

但是,因為司法審判具有其獨立性、最高權威性,法官辦案只能服從於法律的規定,法官除了服從法律之外不服從任何其他的權威。如果一件案件還未正式進入司法程序或者法官正在辦理當中,網路上就出現了「未審先判」的局面,「網路審判」綁架了司法,實際上對司法獨立產生了極大負面影響。

(7)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擴展閱讀:

一是建立健全網路輿情監測體系,及時掌握網路輿情發生、發展的主動權,及時對不良輿情作出合理的處理;及時對網路傳播當中的焦點、熱點問題進行監視和預測。

二是要建立健全網路輿情舉報程序,對舉報的受理作出程序性規定,對如何核實消息的真實性進行規定,及時公布對輿情舉報的核查結果、處理結果,避免網路輿情舉報機製成為某些人打擊報復別人的工具。

8. 輿論對司法獨立的影響

如何處理好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的關系,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在西方法律界,不論是海洋法系還是大陸法系的國家都排斥「輿論監督司法」這樣的概念,擔心造成公眾對司法的不信任,從而損失法律的權威性;而在西方新聞界,則習慣於擔當與主流政治制度對抗的角色,司法便是主流政治制度的替身。但是,由於傳媒和司法至少在形式上都宣布其價值追求是「公正」,因而各法治國家均將新聞自由和司法獨立作為基本價值予以肯定。同時我們還應注意,司法追求的是法律公正,而傳媒體現的則是自身或受眾觀念上的、道德意義的公正。這兩者的差異正是本文企圖理清的。 (一)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媒介與司法都是在黨的領導下,都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不應處於根本對立的態勢。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中,也確實出現過媒介不大正確的輿論壓力影響司法公正的事件,出現過司法壓制正確輿論監督的事件。矛盾的產生在於二者社會職能和工作性質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於: 第一,媒介的職業特徵就是報道動態的東西、超常的事情;而司法對待糾紛的態度則是消極的,它按照法律規定的管轄許可權和程序去消弭糾紛。 第二,媒介要求盡可能在第一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報道,而司法審判的時效要寬松得多,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第三,新聞語言力求標新立異,扣人心弦;而司法語言講求用詞嚴謹,前後一致。 第四,新聞事實是記者的所見所聞或采訪所得,而司法事實則是指有確鑿證據的事實。 第五,輿論監督缺乏明確的法律定位,而司法則代表著國家強制力與終局裁量權。 出現傳媒與司法之間的矛盾是正常的,問題在於如何尋找兩者之間的平衡點。 (二) 目前,我國的輿論監督和司法公正都存在著職業化程度不高的問題。某些司法部門一方面未完全履行職責,另一方面又不斷地越權和擴張權力。有些媒介也在利益驅動下,以輿論監督司法的名義進行炒作,這種非規范行為對司法的損害是很大的。這里特別就傳媒對於司法報道的炒作態勢多講幾句。 我國傳統的犯罪案件報道,本來有「聲討、公審、槍斃」的模式,忽視司法獨立、實行輿論審判的積習較深厚。現在又多了一層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出現了越來越多干擾司法審判的情形。例如在報道蔣艷萍經濟犯罪案件時,各媒體的報道都一邊倒,使人難以看到或聽到不同的、客觀的評說。沒等法庭進行庭審調查,報道中就說起訴書「言之鑿鑿」(那麼何必還要法院審判呢?);審理過程中,又把律師和蔣的申訴斥責為「強行狡辯」、「百般抵賴」(那麼何必還要設置辯護制度呢?)。再如張君搶劫殺人案審理時,某家全國性報紙發表《重慶滿街聲討「魔頭」》的通訊,搶在法庭判決前,做了大量的渲染,諸如「張君該千刀萬剮」、「殺一儆百」、「用張君人頭祭奠亡靈」等等極端的語句,缺乏基本的文明。這種「文革」式的對案件報道的「熱心」,顯然會妨礙司法的公正審判。 針對這類情況,可以考慮一些解決問題的應景措施(作為道德性質的要求,它們尚是相當軟弱的)。例如,媒介對於司法的監督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報道中絕不能有意炒作,要表現出尊重事實的嚴肅態度。 第二,遵循新聞職業道德,只宜評論已有的審判結果,而不應在未判決前對審判施加影響。 第三,媒介的評論文章,應限於意見范疇,不應追求聳人聽聞的情節,不應帶有民意審判的意味。 第四,要與上級司法和紀檢部門保持聯系,以得到支持,並以較高的職業化操作面對那些非職業化操作的司法行為,這可以保障監督的分寸適當。 (三) 對司法腐敗問題進行輿論監督是必要的,但還要考慮到,司法是解決社會糾紛基本的、最後的合法手段,所以,在任何情況下,一個國家的司法要給人以希望、安全感和信賴感。如果當事人頻繁地找尋記者解決各種糾紛,這是很不正常的,它只能說明司法和行政功能的某些缺失。因此,應有系統地報道一些司法公正的正面事例,說明什麼是法,司法如何保障社會公正,給媒介受眾指出一條通過司法正確解決糾紛的路子,給他們以信心。 司法方面也要致力於樹立自身的良好形象與權威,加快法制體制的改革,以保障司法公正和司法獨立。同時,必須提高司法人員的素質和專業化水平,現在傳媒介入司法越位越多,除了傳媒自身的原因外,也與司法體制上出現較多紕漏,以及人員素質較差有關。因此,重建司法救濟手段在公眾中的威信,會有助於減少傳媒監督司法中較多的越位現象。 (四)從長遠考慮,僅憑介紹幾個做得較好的輿論監督司法的媒介欄目是不夠的,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需要在三方面形成媒介與司法關系的法律框架: 一、界定媒介的地位和基本權利與義務。這方面的基本內容應當包括:新聞自由不能侵犯到司法獨立,不能違背「無罪推論」的原則;在此前提下,傳媒有權利報道和評論庭審活動。如果報道失誤,傳媒應承擔責任。 二、明確輿論監督權與公正審判權相互沖突與協調的制度空間。這需要考慮規范傳媒介入司法的程序和范圍、傳媒評論司法的職業道德方面的限定(不能誹謗、侮辱和有失公正與平衡的原則)、健全監督的外部環境等問題。 三、改革司法,減少司法公正對外部因素的依賴。在改革司法方面,同樣有傳媒監督的廣闊天地,可以像監督普通人一樣,監督司法人員的非職務行為和職業行為中的違法行為;同時應監督各種干預司法獨立的司法外部的行為。 在這些法律框架還沒有成形之前,法學界和新聞學界要有經常的學術交流,首先要在職業道德方面達成共識,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然後,爭取形成較明確的法律框架,最後形成法律或法規。 總之,活躍而健康的輿論監督,不是司法獨立的障礙。恰恰相反,它在更大程度上保障了司法公正。司法公正主要由司法獨立來保證,輿論監督則通過客觀地展示和評論司法過程,協助實現這種公

熱點內容
國際經濟法中尊重國家主權原則 發布:2024-11-08 13:49:38 瀏覽:848
方誌平民法模擬題 發布:2024-11-08 13:41:01 瀏覽:235
經濟法要約收購記憶 發布:2024-11-08 13:37:37 瀏覽:731
初級會計經濟法的做題技巧 發布:2024-11-08 13:15:29 瀏覽:846
勞動合同法試用期無效情形 發布:2024-11-08 12:51:42 瀏覽:486
新浪2014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 發布:2024-11-08 12:51:42 瀏覽:480
美司法部最近消息 發布:2024-11-08 12:49:04 瀏覽:11
05年一建法規答案 發布:2024-11-08 12:47:15 瀏覽:8
湖州道德模範錢素春 發布:2024-11-08 12:25:23 瀏覽:79
員工法律知識培訓講座PPT課件 發布:2024-11-08 12:11:27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