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刑法
❶ 漢代有哪些罪名
據《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漢興,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曰:「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所以西漢剛建立時只有三種罪名:殺人,傷人。偷盜。刑法志又說:「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止(通趾,腳趾),笞殺之,梟其首,菹(zu陰平,剁成肉醬)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彭越、韓信之屬皆受此誅。」就是說實際上還有「夷三族」(父族、母族、妻族)。而且仍然實行的是商周以來的「五刑」,即墨刑(臉上刺字)、劓刑(yi去聲,割鼻子)、刖刑(yue去聲,斷足)、宮刑(男閹割,女禁閉)、大辟(pi去聲,死刑)。對於罪特別大或皇帝特別痛恨的人,實施「大辟」之前還要讓他先受遍其餘四種刑罰,叫做「具五刑」(具:齊備)。
實際上這只是「刑」,至於為什麼要施以這些「刑」的「罪名」那就很多了:到漢武帝時「禁罔浸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條,千八百八十二事。」也就是說,光是「大辟(死罪)」就有409條1882個案例。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到西漢文帝時,我國刑法史上出現個很大的進步,那就是第一次在國家法律上廢除了殘損面容肢體的三種肉刑即墨、劓、刖刑(宮刑不廢),代之以服苦役(城旦)和笞刑(鞭打背臀部)。促使漢文帝廢除肉刑的是當時著名的孝女淳於緹縈,她的父親,名醫淳於意獲罪當受殘損肢體的肉刑。作為最小的女兒,淳於緹縈勇敢地上書文帝願為官奴俾以贖父罪。漢文帝深受感動。便下詔廢除上述三種肉刑,這就是著名的「緹縈救父」的故事。盡管以後的封建王朝不時地還恢復甚至創造出更新奇的肉刑,但至少那是被認為正規法律之外的「非刑」。
❷ 西漢中期的刑罰改革的過程與內容是怎樣的
根據《漢書·刑法志》的記載,文景時期改革刑罰制度的基本內容是用徒刑、笞刑和死刑來代替三種肉刑。
漢文帝十三年首先進行了刑罰改革,直接起因於少女緹索上書。緹索之父有罪當處肉刑,緹索上書皇帝,願自納官婢為父贖刑。文帝知道以後很有感觸,即下令大臣擬定辦法改革舊的刑罰體制。當然文帝廢除肉刑,並不是單純受孝女的感動,而是和漢初的整個形勢,以及統治者所推行的減刑政策分不開的。文帝廢肉刑的具體內容是:黥刑,改為髡鉗城旦春,即五年苦役;劓刑,改為答三百;斬左趾者,改為笞五百;斬右趾,改為棄市,即死刑。同時實行「罪人有期」,規定了各種徒刑的刑相。
景帝即位以後,又兩次減少答數,將答三百改為答一百,答五百改為答二百,並且制定《令》,確定笞刑的刑具、行刑方法。至此,西漢中期的刑罰改革始告完剛成。
❸ 孝武皇帝西漢時期的象邢是什麼刑法
「象刑」。意思就是讓受刑者使用帶有某種特別象徵的「圖象」的衣物器具,從而達到懲罰犯罪者和儆戒其他人的作用。
❹ 西漢時的刑罰
您可以參考以下鏈接:
http://www.doc88.com/p-887645230276.html
http://wenku..com/view/5d48f6781711cc7931b71665.html
http://tieba..com/p/963227459(從16樓—[轉貼] 中國古代社會律法的雛形——《漢律》開始看)
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❺ 吸取秦朝滅亡教訓的西漢,都做了什麼樣的措施
秦朝曾不可一世地崛起,然而僅僅14年後就轟然倒塌。秦朝的滅亡和過去的「湯武革命」一樣警醒著後世的統治者。商朝滅亡後,以周武王、周公為首的西周貴族大力提倡「敬天保民」、「民為邦本」,以鑒商之敗。同樣,在秦朝滅亡後,西漢初期的統治者和文人都不斷總結和吸收秦朝的教訓。小編就以幾個角度來談談西漢對秦朝教訓的吸取。
一,休養生息:創造了文景之治秦朝之所以快速的滅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徭役、賦稅繁重,以至於社會矛盾激化。在徭役方面,董仲舒說秦朝「力役三十倍於古」。男子從十五歲開始服役,到六十歲才得以免。秦朝統一後,北築長城、南戍五嶺、作阿房宮、建驪山墓、治直馳道、修離宮別館等,戍、漕、轉、作、事,眾役繁興。在繁重的勞役中,許多人一去不復返,《史記》記載「戍死者固十六七」,甚至連婦女也會被參與勞役。在賦稅方面,秦朝的口賦要佔據五口之家總收入的五分之一,而田租又占據十分之一,還有其他的雜稅等,加上徭役繁重,使得農業生產往往不能正常進行,農民苦不堪言。
劉邦的如此行為相當於開了歷史的倒車,當地方的諸侯王羽翼豐滿的時候,他們就開始和中央抗衡。此後西漢的仁人志士又開始思考限制諸侯的政策,如賈誼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晁錯提出削藩策,但是最終在漢景帝時期還是爆發了「七國之亂」。到了漢武帝時期推行了「推恩令」等措施,才徹底擊垮了地方的諸侯王勢力。西漢的如此教訓又被許多朝代所吸取,但是也有朝代倒行逆施,如西晉建國後分封子弟,意圖屏藩帝室,最終造成了「八王之亂」。可見歷史的進程並非一帆風順,總是蜿蜒曲折地上升。
❻ 漢朝主要刑罰原則有何變化
漢律總結了戰國以來封建國家進行司法鎮壓的經驗,明確制定了一些保護地方官僚貴族特權、加強壓迫人民的刑罰適用原則,這些原則進一步體現了封建刑法的發展。特別是西漢中期以來,由於儒家學說影響的加深,儒家「德主刑輔」、「禮法結合」思想的影響極為明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下:
1.上請制度
「上訪制度」是漢律中賦予貴族官僚的一項法律特權。凡宗室貴族及六百石以上官犯罪,一般司法官無權擅自判決,而須先奏請皇帝裁斷,皇帝可以根據犯罪者的具體情況——如和皇室的親疏關系、現任官職的大小、以及對封建國家的貢獻等等,來決定減免其刑罰。據史籍記載,西漢時期享有上請特權的對象為郎中或六百石以上的官吏和公、侯及其子孫。適用上請的范圍,一般為耐罪以上,耐罪以下可以通過贖免的辦法來免除其刑罰。
東漢時期,貴族官僚的上請特權又有所擴大。享受上請的范圍,也由郎中一級官吏擴大到東漢時幾乎所有的官員。同時應請之罪,也不僅僅是耐罪以上,而是不論什麼犯罪,都可以通過上請得到減免。上清制度既保護特權者犯罪免於刑責,也是皇帝專政權威發展的產物。因而,在以後的封建刑法中沿用不廢。
2.恤刑制度
漢律給老幼婦女以一定的優待辦法,對於他們的刑事責任有所減輕。漢景帝三年詔:「其著令:年八十以上,八歲以下,及孕者未乳,師、侏儒當鞫系者,頌系之。」這是在監禁期間對老幼、孕婦等人給以免戴刑具的優待。漢宣布元康四年詔曰:「自今以來,諸年八十以上,非誣告殺傷人,它皆勿坐。」即凡八歲以下,八十歲以上,只有誣告、殺傷人應受到刑事處罰以外,其他犯罪行為都免除刑事處分。
漢律對老幼婦女等人犯罪行為的減免以及其他優待辦法,並不表明封建統治階級的仁慈,而是漢朝統治者從長期的實踐經驗中,深知老幼婦殘對於封建統治的危害不大,犯罪的可能性也比較小。正如宣帝所說:「夫耄老之年,發齒墮落,血氣既衰,亦無暴逆之心。」因此對這類人採取恤刑的措施,既有偽裝「仁道」、「愛心」之意,也反映了我國古代精神文明與法律文化的進步。但對於直接危及封建國家的人民起義的鎮壓,則採用連坐、族誅等酷刑,老幼均不能倖免。
3.親親得相首匿
親親得相首匿,就是法律允許親屬之間可以首謀藏匿犯罪而不負刑事責任。這一原則來自於儒家思想,孔子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儒家把父為子隱稱為「仁」,子為父隱叫做「孝」。漢王朝的封建統治者一直標榜以「仁孝治天下」,來維護「三綱五常」的統治秩序。從漢宣帝時起,改變了武帝時期實行的父子、夫婦首匿相坐之法。宣帝地節四年下詔:「父子之親、夫婦之道,天性也。雖有禍患,猶蒙死而存之。誠愛結於心,仁厚之至也,豈能違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子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延尉以聞」。據此規定,卑幼首匿尊長者,不負刑事責任。尊長首匿卑幼,死刑之外的不負刑事責任,死刑的可通過上請程序減免其刑事責任。確定這項原則,是引禮人法的重要表現,並為漢以後歷代各朝所援用,對以後封建刑事立法具有重大影響。
4.誣告反坐
漢刑法中列有「誣罔」、「教人誣告」等罪名,而且加重了對誣告罪的懲罰。宣帝元康四年詔曰:「諸年八十以上者,非誣告、殺傷人,它皆勿坐」,師古注雲:「誣告人及殺傷人皆如舊法」。由此可見,漢代刑法中,八十歲以上的人犯有其他罪行,都可以不予處罰。惟獨誣告和殺傷人罪,都屬嚴重犯罪,仍然要追究刑事責任。宜帝時,某縣官教人誣告,被處以棄市之刑。漢律之所以對誣告者要實行反坐的原則,是因為誣告他人不僅直接危害了被誣告者本人的身家性命,而且會破壞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特別是誣告別人謀反罪,往往會造成統治階級內部的。不信任與殘酷屠殺,嚴重損害了封建政權的統治基礎。所以「省刑息誣」,不僅關繫到個人的生命安全,而且關繫到封建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這正是漢律嚴刑懲治誣告的基本原因。
5.不溯及既往
漢時,新頒律令一般不適用於頒布前已發生的犯罪行為,即法不溯及既往。例如,西漢成帝妥和年間,定陵候淳於長犯大逆罪處死刑,其妾六人在案發前已離異改嫁,有的大臣認為,仍應處以死刑,最後成帝栽定不追究這些人的刑事責任。成帝以後,凡大赦以前的犯罪,大赦公布之後不再追究。
❼ 醢刑據說是古代最可怕的刑法,那麼有哪些可怕之處
刑罰一詞最早出現於《書·呂刑》中:"刑罰世輕世重,惟齊非齊,有倫有要。"意為,在不同的情況下刑罰的輕重程度是不同的,要因時而變。針對不同的罪犯應該有不同的刑罰標准,要因勢而變。只有這樣以具體情況來進行判斷,最終用刑,才算是公平,才能讓社會安定。所謂的"亂世用重典",也是這個道理。刑罰一詞最早出現於《書·呂刑》中:"刑罰世輕世重,惟齊非齊,有倫有要。"意為,在不同的情況下刑罰的輕重程度是不同的,要因時而變。針對不同的罪犯應該有不同的刑罰標准,要因勢而變。只有這樣以具體情況來進行判斷,最終用刑,才算是公平,才能讓社會安定。所謂的"亂世用重典",也是這個道理。
但古代畢竟是封建王朝,人治大於法治,所以一些明明並不合理的酷刑也被發明出來,而且很可能被濫用,比如說"醢刑",光從字面上可能看不出來這到底是什麼刑罰。
古代血腥的刑罰方式雖有很大的警示作用,但卻不太適用於現代社會,因為它會激化矛盾,引起人們心中的不滿和憤怒,導致社會紊亂。惡法非法,惡刑非刑,現代社會的文明人當對其敬而遠之。
❽ 漢代違反哪些刑法會被殺頭
漢代的刑法 "漢承秦制",在刑法內容上,漢代從秦代接收過來的許多刑法仍在實行。但是漢代卻又不同於秦代,漢代雖仍是專制主義統治的封建王朝,但比較起秦代來,卻不能說它是一個暴政王朝。漢代的許多皇帝也不是如秦始皇、秦二世一般的嗜殺成性,統治者在一定時期甚至做了許多恤民寬政的好事,這是我們在了解漢代刑法時應當予以注意的。下面我們只就漢代刑法中哪些不同於秦代刑法的內容做一敘述和分析。首先來看漢代大概的刑法有以下幾種: 1.梟首刑。漢代仍沿用秦的梟首刑法,但梟首刑的使用並不多見。《漢書·彭越列傳》記載有西漢的功臣武將彭越因謀反而受此刑。 2.斬刑仍為漢代常見刑法之一,如漢代所行的棄市刑就以刀刃斬殺獲罪者 。 3.腰斬刑。漢代的腰斬刑是主要的刑殺手段之一,《漢書》所載的晁錯、吳章、趙廣漢、霍禹等人均為受腰斬而死。 4.磔刑。漢代的第四位皇帝漢景帝於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改磔曰棄市",《漢書》應劭註上說:"先此諸死刑皆磔於市,今改曰棄市,自非妖逆不得磔也。"可見漢代初年從漢高祖到漢文帝,磔刑還在使用,這是其一;其二,漢景帝雖然廢除了磔刑,但對謀反謀逆之人仍可用磔刑來處決。因此,磔刑在漢代只可說是大大減少了,並沒有從法律上根絕。 5.車裂之刑在漢代的相關文獻中不見有記載,漢代停止這種殘酷刑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漢代尊崇儒家學說,強調禮治德化施民,個別在刑法上做些調整甚至做些官樣文章來也是自然之理。 6.戮刑在漢代仍是以戮屍為主,但從文獻所見來看,似乎也不是經常使用之刑,只對那些"謀反"之人使用。如東漢末年軍閥皇甫嵩戮黃巾軍領袖張角之屍就是如此。 7.西漢初年,三族刑仍在使用,直到呂後元年(公元前187年),才從法律上廢除了此刑。但同磔刑一樣,三族刑在漢代並沒有真正停止過,此刑法也是用來對付所謂的謀反大逆之罪,即威脅專制皇權統治之人的。如漢代的主父偃、郭解、晁錯,甚至酷吏王溫舒均遭此刑或罪當此刑。 8.連坐法。這一刑法,漢代不僅從秦代全盤繼承下來,而且有了新的發展。先秦戰國時期,連坐的使用還基本限定在非血緣關系的鄰里之中,秦代實行的什伍連坐之法也是就這一社會層面來說的。漢代則強調和更為看重連坐之法的血緣宗親性,即親屬連坐。因此,漢代雖然表面上廢除了三族刑,但漢代的連坐法已開始逐步向族刑靠近,向懲罰與犯法者相同血親關系的宗族靠近,這是漢代連坐之法十分高明又狠毒的一招。 9.漢代刑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法外之刑的增多和濫施。漢代酷吏的出現導致施刑者在施刑過程中可以隨心所欲地任情枉殺,朝廷所定的法律在酷吏手中成了真真切切的一紙具文,所以《漢書》的作者班固抨擊說:"三尺(法)安出哉?前主所是著為律,後主所是疏為令,當時為是,何古之法乎!"漢代所施的法外之刑極端殘忍:如焚刑,是將受刑人活活燒死。西漢末年的王莽曾以"焚如之刑"誅殺大臣和政敵;如烹刑,西漢年間的酈食其就慘罹其刑而死;如以棍杖擊殺人的笞刑,漢靈帝即用此刑斃殺了永昌太守曹鸞;如射殺之刑,即將犯人綁縛於樹樁之上,以弓箭射殺。 10.宮刑。漢代的宮刑也稱腐刑,這種絕人子孫的刑法由於名聲太臭而在漢文帝時曾一度廢止,但之後不久就又恢復了。漢代常以此刑替代死刑來懲罰他們認為是最可憎恨的人。如漢景帝時"赦徒作陽陵者,死罪欲腐者許之。"到東漢光武帝時,宮刑的使用范圍更加廣泛,幾乎沒有哪一類罪犯可以不受此刑。如《後漢書·光武紀》載:"死罪繫囚皆一切募下蠶室,其女子宮。"宮刑的受施者也不僅是男子,女子同樣難逃此厄運。這種刑法對女子而言就是所謂的"幽閉"之法,即用捶擊胸腹的手段,摧毀女子的生育功能。 11.漢代的流刑自始至終未能根絕,如高祖流彭越,文帝遷劉長謀,宣帝遷廣川、清河二王。但漢代的流刑主要針對者還是那些企圖謀反叛逆的上層官僚及其依附者。 12.現存的有關漢代文獻中不見有關黥、劓刑的記載,三族刑也只在西漢初年實行了很短的一個時期,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它說明漢代對秦代刑法苛酷所造成的民怨人怒和社會矛盾的對立和激化已有很高的警覺,重民仁政的理念開始生根於一些皇帝和大臣的心中。因此對一些殘損人的肉體和人格污辱刑法的廢棄就是理所當然之事。盡管這種努力在漢代所能達到的成效十分有限,但它所隨之而來的社會反響卻是不應當也不能夠予以否認的。
❾ 古代刑法有哪些
剝皮,腰斬,車裂,俱五刑,凌遲,縊首,烹煮,宮刑,刖刑,插針,活埋,鴆毒,棍刑,鋸割,斷椎,灌鉛,彈琵琶,抽腸,騎木驢。
1、<剝 皮>
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膚分成兩半,慢慢用刀分開皮膚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樣的撕開來..最難的是胖子,因為皮膚和肌肉之間還有一堆油,不好分開。
另外還有一種剝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裡,只露出一顆腦袋,在頭頂用刀割個十字, 把頭皮拉開以後,向裡面灌水銀下去。由於水銀比重很重,會把肌肉跟皮膚拉扯開來,埋在土裡的人會痛得不停扭動,又無法掙脫,最後身體會從從定的那個口「光溜溜」的跳出來,只剩下一張皮留在土裡...
皮剝下來之後製成兩面鼓,掛在衙門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剝皮是死後才剝,後來發展成活剝。
2、<腰 斬>
由於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會一下子就死,斬完以後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
雍正帝殺俞鴻圖就是用腰斬,傳說一刀下去之後,俞鴻圖還以肘撐地爬行,以手沾血連書「慘」字,一共寫了七個才斷氣
3、<車 裂>
即五馬分屍,很簡單,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塊。 記得商鞅就是受五馬分屍之刑。
要把人的頭跟四肢砍下來都得花不少力氣,更何況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處更可想而知。真到撕開的時候,恐怕受刑人已經不會覺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時候。
4、<俱五刑>
把砍頭,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塊」,通常是把人殺死以後,才把人的頭、手腳剁下來,再把軀干剁成三塊。
漢高祖死後,呂後把他的寵妾如意夫人抓來,剁去手腳,割掉鼻子耳朵舌頭,眼睛挖出,丟在豬圈裡喂養,取名「人彘」.結果呂後自己的兒子看到,給活活嚇死...
5、<凌 遲>
最早是把人殺死之後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記得有子路,還有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
後來發展更加精細,目的還是要讓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時候施刑,還要求受刑人必須身受多少刀以後才死。
據說發展到後來,每次凌遲要由兩個人執行,從腳開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斷氣。而據說犯人若未割滿一千刀就斷了氣,執行人也要受刑。發展成"死刑的藝術"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監劉瑾,聽說一共割了三天才讓他斷氣...
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6、<縊 首>
在國外,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罰。
中國人的絞刑是用弓弦縊殺... 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後面開始旋轉那張弓, 弓越轉越緊,受刑人的氣就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斷氣...
岳飛父子就是這樣死在風波亭,(因為他是功臣,不能斬首,要留全屍)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這樣給吳三桂親手縊殺...
(9)西漢刑法擴展閱讀
古代刑法的發展
自唐迄清,不少法典尚存。唐太宗初期,對《武德律》增刪修訂,編成《貞觀律》,高宗永徽二年又有《永徽律》十二篇,後補充完善編成《唐律》,是封建社會一部較為完備的的封建法典。
宋代法律甚多,名稱各異,現存宋《刑統》三十卷,以《唐律疏議》為體例,結合實施的格、敕法令分類編成,猶刑事法規的匯編兼訓釋。
元代刑法名目更雜,其《典章》以中央機關名稱為篇目,是繼《唐律》又一部較為完備的法典。明代有《大明律》、《明令》、《問刑條例》等,刑法條文更加明細。
清代初期,斟酌《明律》制定《大清律集解附例》,從康熙時起,以後各朝代仿《明會典》先後制定《大清會典》、《雍正會典》、《乾隆會典》、《嘉慶會典事例》、《光緒會典》等。
❿ 漢代刑法改革的內容過程和影響是什麼
漢代刑法改革發生在西漢中期 文帝十三年正式改革改革刑制 主要內容:廢除肉回刑,以答笞,死刑來取代原有的刑罰。具體為:把黥刑改為髡鉗城旦舂,劓改為笞三百,斬左趾改為笞五百,斬右趾改為棄市。 漢景帝執政之後,進一步改善文帝改制的內容。一方面,兩次減少笞的數量,另一方面,景帝命丞相劉舍和御史大夫衛綰制定《箠令》,具體規定執行笞刑的刑具尺寸、重量、規格,行刑時中途不得更換人。至此,杖刑開始規范化。 影響漢文景帝廢除殘害人肢體、刻人肌膚的肉刑,具有進步歷史意義,不僅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順應歷史發展趨勢,而且還十中國刑罰制度拜託原始狀態,由野蠻殘酷走向更為人道文明的道路,這也是中國法制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衛後世以身體刑、勞役刑衛主體的"五刑" 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當然,漢朝這次改革仍存在局限性。如改革過程中,局部范圍曾有一定程度的反復、倒退,斬右趾改為死刑棄市,由輕變種,宮刑本已廢除,後來又予恢復等,改革後的刑制仍十分復雜。即便如此,其進步意義是不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