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說平等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
我國的民事立法上,確立了以下幾項民法的基本原則:
(一) 平等原則
所謂平等原則,也稱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我國《民法通則》第3條明文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平等原則集中反映了民事法律關系的本質特徵,是民事法律關系區別於其他法律關系的主要標志,它是指民事主體享有獨立、平等的法律人格,其中平等以獨立為前提,獨立以平等為歸宿。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民事主體互不隸屬,各自能獨立地表達自己的意志,其合法權益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護。平等原則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要求在民法上的具體體現,是民法最基礎、最根本的一項原則。現代社會,隨著在生活、生產領域保護消費者和勞動
者的呼聲日高,平等原則的內涵正經歷從單純謀求民事主體抽象的法律人格的平等,到兼顧
在特定類型的民事活動中,謀求當事人具體法律地位平等的轉變。我國民法明文規定這一原則,強調在民事活動中一切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意在以我國特殊的歷史條件為背景,突出強調民法應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
(二) 自願原則
自願原則,是指法律確認民事主體得自由地基於其意志去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自願原則的存在和實現,以平等原則的存在和實現為前提。只有在地位獨立、平等的基礎上,才能保障當事人從事民事活動時的意志自由。自願原則同樣也是市場經濟對法律所提出的要求。在市場上,准入的當事人被假定為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斷者,因此,民事主體自願進行的各項自由選擇,應當受到法律的保障,並排除國家和他人的非法干預。自願原則的核心是合同自由原則。雖然有商品經濟就有合同自由的觀念,但合同自由作為一項法律原則卻是遲至近代民法才得以確立。當然,合同自由從來都不是絕對的、無限制的自由。在某種意義上,一部合同自由的歷史,就是合同如何受到限制,經由醇化,從而促進實踐合同正義的記錄。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強調社會公平,注重社會公德,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對合同的自由有諸多限制。
例如在我國的郵政、電信、供用電、水、氣、熱力、交通運輸、醫療等領域所存在的強制締 約,在保險、運輸等許多領域盛行的定式合同,都是對合同自由的限制。
(三) 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應依據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以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
B. 平等原則在民事立法上的兩重含義
平等原則,也稱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平等原則作為一項民事立法准則,要求內立法者對民事主體應平容等對待。平等對待,包括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和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
近代民法以民事主體地位平等性和互換性為理論基礎,相對比較重視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平等原則主要體現為民事主體民事權利能力的平等,即民事主體作為民法「人」的抽象的人格平等。現代民法基於社會群體間的分化對立,在側重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的同時,更加重視兼顧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主要體現為在生活消費領域,將民事主體區分為經營者和消費者;在生產經營領域內,將民事主體區分為僱主和勞動者,分別設置相應的法律規則,側重對消費者和勞動者利益的保護。
我國現行民事立法中規定的平等原則,即屬於近代民法上的平等原則。其既強調民事主體抽象的人格平等,又注重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這種意義上的平等原則,包含著民法上價值判斷問題的一項實體性論證規則:即如果不存在足夠充分且正當的理由要求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就應當貫徹強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
C. 論述民法的平等原則
平等原則最本質的內涵就是人格的平等,即形式平等、起點平等、機會平等(否則會影響其他版方面的平權等待遇)、同等情況同樣對待。平等原則構建了市場經濟的基礎,在政治層面上也是最為根本的原則。正是在平等的基礎上才能產生近現代社會的各項民主制度。
現代法治社會以貫徹平等原則為特徵,而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必然要求具體體現為民法所確認的主體的平等地位和責任自負原則、造成損害應根據損益相當的准則進行賠償的原則、對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平等保護的原則等,民法的這些原則都是平等原則的具體體現。
(3)民法平等原則的意義擴展閱讀:
民法注意事項:
用戶需要注意平等觀念是民法得以產生和發展的思想前提。平等原則首先體現為一項民事立法和民事司法的准則,其次體現為民事主體民事權利能力的平等,還體現為一項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行為准則,即要求民事主體之間應平等相待,這是民法上平等原則的核心和靈魂,也是民事法律關系區別於其他類型法律關系的根本所在。
我國現行民事立法中的規定的平等原則,既強調民事主體抽象人格的平等(見《民法通則》第10條),又注重弱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
D. 民法上的平等原則,包括機會平等和結果平等
這是一個錯誤的論題,民法上機會平等和結果平等是相互對立的兩個含義。
機會平等又稱機會均等。是指社會成員獲得的生存與發展機會起點的平等和機會實現過程的平等。即每個人獲得的生存與發展之機會並不因其種族、出身、貧富、性別、性傾向等因素而有所差異。 結果平等:是指人們參與社會活動之後獲得的待遇、分配等等具有公正性。結果的公平是最終衡量公平與否的重要指標,也是人們追求公平的根本目的。
作為社會發展的經常性手段和持續性動力,機會平等比結果平等更重要。結果平等的日常使用,容易引發社會的普遍惰性而導致無效率。現實地看,權利或機會的平等在眼下的中國仍然是緊迫的和首要的,當然,結果的不平等也必須限制在一定的幅度內。機會平等反對出身、裙帶關系的優先,反對權力的壟斷和尋租,也反對不根據才智、志向平等地參與公正競爭的任何分配地位的
標准。機會平等主張普遍性而不是特殊性,靠成就而不是靠承襲歸屬。結果的完全或絕對的平等當然是不可期的,因為一方面它不可避免地要犧牲權利或機會的平
等,另一方面在當前的經濟文化教育背景下,會造成一個缺乏競爭、效率和發展動力的社會。
解讀民法通則:
《民法通則》第3條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民事主體地位平等原則,是我國民法將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作為其調整對象的必然表現。民法的平等原則集中反映了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本質特徵,也是全部民事法律制度的基礎。市場經濟最本質的特徵就體現在主體之間的平等性上。
平等原則最本質的內涵就是人格的平等,即形式平等、起點平等、機會平等(否則會影響其他方面的平等待遇)、同等情況同樣對待。平等原則構建了市場經濟的基礎,在政治層面上也是最為根本的原則。正是在平等的基礎上才能產生近現代社會的各項民主制度。現代法治社會以貫徹「平等原則」為特徵,而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必然要求具體體現為民法所確認的主體的平等地位和責任自負原則、造成損害應根據損益相當的准則進行賠償的原則、對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平等保護的原則等,民法的這些原則都是平等原則的具體體現。
我國民法的平等原則的具體表現是:1)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互不隸屬,享有平等的法律人格;2)具體法律關系中的平等。自由平等地協商來確定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3)平等地受到保護。
E. 民事訴訟法當事人平等原則的法律意義
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是指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訴訟權利。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包括以下三項基本內容:
(一)當事人平等地享有訴訟權利。當事人平等地享有訴訟權利,是指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所進行的「訴訟攻擊」與「訴訟防禦」的平等性。任何一方不得享有比對方更優越或更多的訴訟權利,只有賦予雙方當事人平等的權利、均等的機會,才能維系民事訴訟活動中當事人雙方「攻擊」與「防禦」的平等進行。
(二)當事人在訴訟中的訴訟地位平等。當事人訴訟權利訴訟義務平等,也即是指當事人在訴訟中的訴訟地位是平等的,不因當事人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文化程度、民族等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別。當事人訴訟地位平等,不但是平等地享有訴訟權利,同時也是平等地承擔訴訟義務,並且對行使訴訟權利給予平等的機會。
(三)保障和便利當事人平等地行使訴訟權利。首先,立法保障。作為立法的指導原則,訴訟權利平等原則應當體現在民事訴訟法的相關制度和具體規范中,使這一原則具體化,為當事人實際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訴訟權利提供法律依據。其次,是在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應當為當事人平等地行使訴訟權利提供保障和便利。依法保障當事人雙方平等地行使訴訟權利,並且為他們行使訴訟創造和提供平等的機會和條件,是人民法院應當履行的職責,也是訴訟權利平等原則實現的重要保證。
F. 民法典中平等原則的含義
民法典中的平等原則平等原則,主要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憲法中的平等原則在民法中的體現,第二層含義是平等保護所有民事主體的合法民事權益。
《民法典》第四條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G. 民法典平等原則的意思是什麼
法律分析:平等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時,相互之間在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他們的合法權益也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平等原則是民法的前提和基礎,是國家立法規范民事法律關系的邏輯起點。它最集中地反映了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本質特徵,是民法區別於其他部門法的主要標志。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十四條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H. 平等原則的意義
歷史實踐證明,民法的平等原則是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哪裡有商品哪裡就必然有平等原則。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高科技技術與產品的不斷廣泛運用,交易的內容和時空概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商品的衍品比重迅速增加,金融、證券、中介服務及商品交易形式,支持手段多樣化發展,一對一直接交易變成了同時在不同空間上多頭交易形式,支持手段多樣化發展,一對一直接交易變成了同時在不同空間上多頭交易,商業信用由依賴熟人轉變為依賴機構信譽,政府和國際組織在信用擔保,爭議解決方面的作用和權威越來越大,在以市場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平等原則早已超出了一國民法的界限,成為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在當今的社會沒有絕對的平等,相反諸多不平等的表現形式在各個層次得以體現,正是因為現實中存在著諸多不平等,才使人們和社會地位產生差別,才使處於社會下層的人產生改變現狀的動力並因此形成對上層統治者的壓力,促使其不斷做了讓步,使社會制度變得日趨合理,所以人的需要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根本原因。生存競爭使人類的遠祖意識到,任何個體想要維持生存和生活得更好,必然與他人合作,但這不僅不否定「對於各個人來說,出發點總是他們自己」這一觀點,而且說明了社會合作的基礎和前提,也是為了合作者的個人利益。每一個公民或法人都有一個社會經濟細胞,只有靠民法的平等原則的保障才能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形成整個經濟的和諧穩定發展。如果不是這樣,如果放任政治經濟強權欺行霸市、賭賄公行,坑蒙拐騙,必然違背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交易規則,破壞社會經濟秩序,破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此,人類的貪欲必須用社會的理性加以約束,必須在國際國內一切法律制度中貫徹平等原則。
具體到中國民法的平等原則,雖然平等是現代法治的精髓,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要求在更加廣大空間,更從多主體之間的平等規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想實現多層次上的平等,除了摒棄過分的行政干預外,還應以民法的平等原則為指導,修改有關法律,充分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把公平競爭、優勝劣汰原則引入政治體制,以法律的權威取代政治權力執掌者權威,使國家的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民法的平等原則才能得以更好體現,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才能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