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公民法的代表

公民法的代表

發布時間: 2022-04-26 00:23:33

1. 介紹一下羅馬法,以及包含的法的關系

羅馬法,一般泛指羅馬奴隸制國家法律的總稱,存在於羅馬奴隸制國家的整個歷史時期。它既包括自羅馬國家產生至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習慣法在內。也包括公元7世紀中葉以前東羅馬帝國的法律。公民法和萬民法●1.羅馬共和國前期——公民法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從羅馬建國到公元前3世紀中葉,羅馬產生的法律統稱為公民法。它是專門適用於羅馬公民的法律,也是早期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公民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瑣,缺乏靈活與變通,內容上側重於國家事務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個人財產關系等問題的私法規范則不夠完善。公民法的實施,使平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空前提高,從而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了他們愛國熱情與參政的積極性。●2.共和國後期——萬民法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外來人口的增多,各種新的社會矛盾日益凸顯。於是共和國後期形成了適用於羅馬公民與外來人以及外來人與外來人之間關系的萬民法。萬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動中逐步創制的法律,它吸收了公民法和外來法的合理因素,但又有所發展和突破。它的基本內容主要是關於所有權和債權方面的規范,很少涉及婚姻、家庭和繼承等內容。萬民法的產生,使羅馬私法出現兩個不同體系。但是市民法和萬民法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互為補充的。實際上,經過一段時期的適用與完善,萬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適用范圍,成為鞏固羅馬統治的重要工具。法學家活動在羅馬法的發展中,法學家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推動了羅馬法和羅馬法學的發達。公元前1世紀,羅馬進入帝國時期。在帝國前期,法學家活動非常活躍,羅馬法學的發展也進入繁榮時期。許多法學家還被皇帝授予法律解答權,其解答成為法律的重要淵源。法學家們著書立說,解釋法律,形成了不同的學派,主要有普羅庫爾學派和薩比努斯學派。其間出現了最著名的五大法學家:蓋尤斯、伯比尼安、保羅、烏爾比安、莫迪斯蒂努斯。五大法學家的法學著作和法律解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概括羅馬法學家的活動和作用是:解答法律;參與訴訟;著書立說;編纂法典,參加立法活動。查士丁尼民法到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執政期間,羅馬法發展到成熟階段。查士丁尼皇帝(公元527~565年)為重建和振興羅馬帝國,成立了法典編纂委員會,進行法典編纂工作。從公元528~534年,先後完成了三部法律法規匯編。查士丁尼統治時期,編纂了拜占廷帝國的第一部法典,這部法典在公元12世紀開始被人稱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這部法典主要包括《查士丁尼法典》、《學說匯纂》和《法學階梯》三部分,人們還把公元534年到查士丁尼逝世時的法律編纂後稱為《新律》,作為法典的第四部分。●第一,《查士丁尼法典》這是公元528~529年編出的一部法律匯編。它將歷代羅馬皇帝頒布的敕令進行整理、審訂和取捨而成。●第二,《查士丁尼法學總論》(又譯為《法學階梯》)。它是以蓋尤斯的《法學階梯》為基礎加以改編而成。是闡述羅馬法原理的法律簡明教本,也是官方指定的「私法」教科書,具有法律效力。●第三,《查士丁尼學說匯纂》,又譯為《法學匯編》,於公元530~533年編成。這是一部法學著作的匯編,將歷代羅馬著名法學家的學說著作和法律解答分門別類地匯集、整理,進行摘錄,凡收入的內容,均具有法律效力。●第四,公元565年,法學家又匯集了公元535~565年查士丁尼皇帝在位時所頒布的敕令168條,稱為《查士丁尼新律》。以上四部法律匯編,至公元12世紀統稱為《國法大全》或《民法大全》又稱查士丁尼法典。《國法大全》的問世,標志著羅馬法已發展到最發達、最完備階段。

2. 法律的發展和完善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觀察下圖,關於羅馬法的說法錯誤的是

習慣法發展到成文法,一開始的公民法出台確實是因為平民與貴族間的矛盾,但是發展到萬民法的階段,原因就增加了很多:包括疆域的擴大,外邦人的增多。原有的公民法沒有辦法滿足現實情況,因此發展為萬民法。因此C選項的說法是片面的。

3. 公民法指什麼時期的法律

羅馬公民法這種法律制度由公元前450年開始公布的"十二銅表法"逐漸演變而來。在共和國的最後幾個世紀,"十二銅表法"已被新條例新原則的發展所取代。這些新條例和新原則有不同的來源:有的來自習慣上的變化;有的來自斯多亞派教義;有的來自判決書,尤其是來自大法官的文告。羅馬大法官是有權維護和解釋特殊訴訟法和向陪審團發布判決案件指示的高級行政官。陪審團僅解決事實問題;全部法律爭端要由大法官裁決,一般說來,他的解釋就成了未來判決類似案件的先例。因此一系列司法程序的建立,同後來英國的習慣法有某些相似之處

4. 高考必備歷史知識點總結

高考歷史重要知識點
第一分冊
第一單元 古代東方
第1課 古代兩河流域
知道:
1. 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亞洲西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區域,東西兩面分別與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鄰、北接小亞細亞山地、南臨波斯灣,基本上位於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境內。
2. 楔形文字(釘頭文字)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吉爾伽美什》是用楔形文字寫成,並通過泥板文字保留下來的古代優秀文學作品。
第2課 古代埃及
知道:
1. 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其地理范圍與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大致相當。
2. 古代埃及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專制統治:法老是擁有絕對權威的專制君主,集政治、軍事、經濟、司法和宗教大權於一身。他強化王權神授,自奉為神或神的後裔,將自己的意志視為法律,擁有全國的土地,並控制所有的軍隊,掌握從中央到地方的高級官吏的任免權。
3. 在古代埃及金字塔中,最負盛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4.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發明了象形文字。這種文字因其字形與各種具體事物的形態相似而得名。象形文字對後來腓尼基人創造字母文字產生了巨大影響。
第3課 古代印度
知道:
1. 古代印度四大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2. 佛教的創始人:悉達多(被尊稱為「釋迦牟尼」)
3. 佛教迅速得到傳播,後逐步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分別是: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第二單元 古代美洲與黑非洲
第4課 美洲印第安文明
知道:
印第安文明傑出代表: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印加文化
理解:
瑪雅人對人類生活的貢獻:1.瑪雅人長於農耕,用金石工具,從野外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後傳播到世界各地,豐富了人類的物質生活;2.瑪雅人在自然科學、建築以及藝術等諸多方面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的文化遺產,豐富人類的精神生活。
第三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
第6課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知道:
1.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它的地理范圍比今天希臘共和國的版圖要大一些,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愛奧尼亞群島和小亞細亞西部沿海地區。
2. 古代城邦制度的特徵:古代希臘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為中心,連帶周邊鄉村地區而形成的獨立國家,以小國寡民、各邦獨立自治為基本特徵。
3. 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是古代希臘歷史上的「古典時代」。這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高度發展的繁榮時期,也是古代希臘城邦制度的全盛時期。
4.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發展和全盛的簡況: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體公民的直接參與為核心。它是廣大平民與氏族貴族長達100多年的斗爭中逐步形成和確立起來的,是平民在斗爭中逐步戰勝氏族貴族的結果。
(1)公元前594年的「梭倫改革」(內容P26頁)削弱了貴族會議的權力,擴大了城邦政治的社會基礎首開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2)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內容P26頁)徹底掃除了氏族制度的殘余,基本上清除了全體公民參與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礙,標志著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終確立。
(3)希波戰爭之後,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連續當選雅典十將軍委員會的首席將軍,對雅典的政治制度進行了補充調整(內容P27頁),保證全體公民的直接參與政治,開創了雅典歷史上的「伯里克利時代」。雅典的古代民主政治迎來了全盛時期。
理解:
雅典民主政治的歷史影響和時代局限性:
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臘城邦中先進的政治制度,它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進步。但雅典民主政治畢竟只是城邦公民內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和外邦人則都被排斥在外。
第7課 希臘古典文化
知道:
1. 《荷馬史詩》不僅有藝術價值,也有史料價值;它是世界文學寶庫的瑰寶。
2. 古代希臘的建築主要以大理石為基本材料,以方頂柱廊結構造型為基本特點。
雅典衛城中的帕特農神廟建成於伯里克利時代,是希臘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
3. 歐洲歷史學的源頭可上溯到古代希臘。古希臘歷史學誕生於古典時代,是以「史學之父」希羅多德及其《歷史》(敘事體,希波戰爭)為標志的。
第8課 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知道:
1. 公元前509年羅馬廢除了「王政」,改行共和,開始了近500年共和國時期。
2. 羅馬從建國初期開始平民一直為爭取充分的政治權利與氏族貴族進行長期斗爭。結果,平民相繼獲得了擔任各種公職的權利,羅馬共和國的社會基礎逐漸擴大;貴族特權逐步被廢止,貴族寡頭政治走向衰落。
3. 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羅馬歷史進入帝國時代。
4. 公元2世紀羅馬成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環地中海大帝國。
5.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大部分: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6.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標志著歐洲古代歷史終結。
第9課 羅馬法體系
知道:
1.「十二銅表法」是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
2.「公民法」概念:隨著古代羅馬國家的壯大和發展,為了進一步有效地維護羅馬公民的政治權利和經濟利益,維系羅馬社會的穩定和團結,羅馬政府在不同時期制定或頒布了一系列僅適用於羅馬公民內部的法規和文獻。被統稱為「公民法」。
3. 「萬民法」概念:從公元前4世紀征服義大利半島開始,直至進入帝國時期以後,羅馬國家為了調整和處理羅馬人與非羅馬人、以及非羅馬人之間的權利關系,相繼通過和頒布了一系列決議或法令。逐漸形成為一種適用於境內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因而被統稱為「萬民法」。
4.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頒布敕令授予帝國全體自由民以公民權,羅馬人與境內外邦人在法律上的差別逐步消失,於是「公民法」和「萬民法」逐漸統一起來。
理解:
羅馬法體系的歷史價值和局限:
古代羅馬的法律體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備的法律體系。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發展歷史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羅馬法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後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當然,羅馬法有其歷史局限性,它將奴隸排斥在法律對象之外,因為奴隸在當時只是其主人的財產,不具有任何權利。
第四單元 古代伊斯蘭世界
第10課 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
知道:
1. 7世紀初,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創立伊斯蘭教。
2. 8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軍事大帝國。
3. 伊斯蘭教隨著帝國的擴張也隨之廣泛傳播,逐步成為世界性宗教。
4. 1258年蒙古騎兵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滅亡。
第11課 奧斯曼帝國
知道:
1.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後遷都於此,將其改名伊斯坦布爾。
2. 16世紀後,奧斯曼人擴張勢頭依然強勁,疆域不斷擴大,不久擴張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3.奧斯曼帝國佔領地中海沿岸地區和君士坦丁堡以後,控制了亞歐商路。破壞了傳統的商業秩序和環境,迫使歐洲商人另行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第12課 封建制度
知道:
1. 西歐封建制度大體產生於6世紀下半葉,後逐漸擴展,11世紀前後基本確立。
2. 8世紀上半葉,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改革土地分配製度,變無條件賞賜為有條件分封史稱「采邑改革」。「采邑改革」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加速了自由農民的農奴化進程。在采邑制度下,國王的實際權力有限。到了法蘭克王國後期,采邑變成世襲領地,封建領主勢力很大,王國陷入分裂割據狀態。
3. 1265年召開的英國議會和1302年舉行的法國三級會議,標志著英法兩國等級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第13課 王權與教權
知道:
1. 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開創了教皇干預世俗君主廢立的先例;756年,丕平獻土,奠定教皇國的基礎,使教會掌握部分世俗權力;800年,查理加冕,使自己的統治帶上「君權神授」的光環。
2. 11世紀末,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間的主教授職權之爭趨於白熱化。1077年,亨利四世迫於國內形勢,只得俯首屈服,親赴義大利北部教皇駐地卡諾莎城堡,赤足冒雪,哀求三天,始得覲見。格列高利七世同意回復其教籍和統治權。史稱「卡諾莎覲見」
卡諾莎覲見表明:教皇當時已經完全擺脫了世俗君主的控制,並具備了與之抗衡的能力。
3. 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壓力下,新教皇將教廷從羅馬移至法國南部小城阿維尼翁,教皇事實上成了法國國王的人質,史稱「阿維尼翁之囚」。
阿維尼翁之囚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此後教權由盛而衰。
第14課 庄園和城市
知道:
1. 庄園是西歐中世紀農村基本的經濟和社會組織。庄園內不僅生產糧食,也生產生活用品,只有庄園內無法生產的鹽、鐵以及一些奢侈品才到商人手中購買,庄園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實體.
2. 城市爭取自治斗爭的常用方式是金錢贖買和武裝斗爭。

第二冊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
知道:
原始農耕誕生的時間、標志、意義:距今1萬年前後的新石器時代,中華文明進入原始農耕時代;原始農耕出現的標志是穀物栽培和牲畜馴養的出現;原始農耕的出現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偉大的經濟變革(生產性經濟活動產生),原始農耕為定居生活的出現准備了條件。神話傳說是早期先民創世的集體記憶。
理解:
中國早期農業的特徵:稻作農業與旱地農業同時出現、南北並立(南稻北粟);農耕聚落產生的原因:生產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長。中華文明起源的特徵和核心地區:距今5000-4000年前,中華文明如滿天星斗,八方雄起;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地區。
第2課 文獻與考古中的夏文化
知道:
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二里頭遺址中宮殿遺址的出現說明此時社會分化已很明顯,二里頭的出土文物看,二里頭文化已進入青銅時代,居民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
理解:
夏朝已具備國家的基本特徵: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夏朝已設官分職,並擁有軍隊、監獄和刑法
第3課 商朝與青銅文化
知道:
商朝歷史是信史:文獻、甲骨卜辭、考古發現構成研究上朝歷史的多重史料;司母戊鼎;甲骨文;商朝青銅器:功能上以禮器為主,青銅器反映器主等級和政治地位,青銅器反映商人的信仰和思想狀況。
理解:
內外服制:內服是商王直接管轄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通過方國首領間接管轄的畿外之地。
第4課 封邦建國與禮樂文化
知道:
公元1046年,西周建立;周朝建立後,分封臣服的殷人及原來殷之方國,同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這就是封邦建國體制;周公其人;周公的功績(輔佐稱王,制禮作樂)
理解:
禮樂文化的內容:周公將禮的規范推廣到宗法關系和政治等級,並以樂激起人們的認同感,禮樂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第5課 社會變革與百家爭鳴
知道:
公元前770年,東周開始,東周分春秋、戰國兩個時期。
春秋戰國時代是社會大變革時代:征戰不斷,中國古代是正經歷一次重大的社會轉型(從封邦建國制到中央集權大一統體制的轉換),經濟上以鐵制農具和犁耕技術為代表發生了深刻的變革。
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張。
理解:
百家爭鳴:士階層對以春秋戰國時代思考的結果出現了思想上的百家爭鳴局面,儒家、法家、道家是影響最大的三家學派。

第6課 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
知道: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商鞅變法的基本內容和影響;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是為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
理解:
皇帝和中央集權體制:秦朝中央集權國家機器的基本構成(中央和地方);秦朝為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採取的措施。
第7課 秦末農民起義
知道:
公元前209年,大澤鄉起義或陳勝吳廣起義爆發,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起義以失敗而告終;劉邦和項羽是反秦的重要力量,秦亡後,雙方展開了持續四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楚漢戰爭」;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
理解:
秦朝滅亡的原因:秦朝的暴政;秦始皇死後秦朝廷大亂;六國臣民對於秦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農民起義的打擊。
第8課 大一統帝國的重建
知道:
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黃老之學;文景之治
理解:
漢承秦制:西漢建立後,繼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權體制,但政令施行寬簡舒緩;西漢在繼承秦朝郡縣制的同時,地方上分封同姓王,實行郡國並行制度。
漢初採取「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原因:西漢初期,經歷了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戰爭的破壞,社會經濟凋敝,百姓渴望休息。
第9課 漢武帝時代
知道:
漢武帝有為的表現:政治上加強皇權和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力量;思想上重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民族關繫上三次對匈奴用兵並加強對西域的控制。
理解: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內容和實質:設立五經博士,定儒學為官學,儒學成為官員選拔、學校教育和人才培養的主要內容。漢武帝尊儒術,僅注重改正朔、易服色之類的禮儀制度,執政原則實為「儒表法里」。
第10課 東漢的興衰
知道:
王莽篡漢;劉秀建立於公元25年建立東漢;光武中興
理解:
東漢的衰敗:東漢末年地方豪強勢力膨脹威脅中央;朝廷之上宦官、外戚、士大夫相互角逐,中央政權衰微混亂;農民起義(以黃巾起義為代表)的打擊。
第11課 割據與分裂
知道:
(1)三國鼎立格局的形成
220年,曹操兒子曹丕廢漢建魏,定都洛陽,史稱「曹魏」
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國號吳,定都建業(江蘇南京),史稱「孫吳」
(2)區域經濟的發展:
A、北方人口的南移:
漢末戰亂集中發生在中原地區,北方人口被迫向長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區轉移。不僅使南方地廣人稀、勞動力匱乏狀況改觀,且使先進生產技術與生產經驗向南傳播,對當地經濟發展和生產水平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B、諸葛亮促進西南的地區經濟發展與民族融合的舉措
興修水利、開展屯田、大力發展農業同時,還積極推動煮鹽、織錦等手工業的發展。還致力開發少數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區),想方設法改變山地運輸的落後面貌。對促進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貢獻。
C、孫吳政權開發江南的舉措
孫吳政權迫使在東南一帶崇山峻嶺中的「山越」人出山,與平原地區漢族農民共耕。對推動山越人經濟文化的進步,加速平原沃野的開發,都有一定積極意義。
第12課 南北對峙與民族融合
知道:
南朝與北朝:
A、「五胡」:匈奴、鮮卑、氐、羯、羌
B、南北朝政權的更替:
北朝政權的更替:原活動於大興安嶺一帶的游牧狩獵民族鮮卑族拓跋部向西南遷移,建立政權,國號魏,稱「北魏」,後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至439年,統一北方。持續近百年後,又分裂為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
南朝政權的更替:南方東晉於420年被宋取代,其後,齊、梁、陳三朝相繼更替。
C、南方經濟的發展情況:
先進農業經濟區:南朝時期,南方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逐漸形成江浙、湘贛、巴蜀等農業經濟區。
農業技術進步:水利的廣泛興修、犁耕的推廣改進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
手工行業發達:絲織、冶鑄、造船、造紙、漆器、制瓷、制鹽等
商業 :長江中下游出現不少商業繁榮大城市,海外貿易也有所發展
民族融合推動經濟發展:活動於南方山區一些少數民族陸續出居平原,與漢族人民交往接觸,互相融合,共同為南方經濟開發做出貢獻
南北經濟不平衡:南朝統治者昏庸荒怠,使南北對峙平衡格局向北傾斜,最終北方政權統一全國。
理解:
孝文帝改革:
原因:孝文帝時期,北方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出生漢族的馮太後深知要立國中原,必須變更鮮卑舊俗,於是仿照漢制,推行政治、經濟制度改革。

第13課 隋唐政治新格局
知道:
(1) 三省六部制與政事堂
A、隋朝的建立:北朝後期,北周滅北齊。581年,楊堅篡周建隋,是為隋文帝。589年隋軍南下滅陳,重建全國大一統局面。
B、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仍以隋都長安為都城
理解:
(2)科舉制
唐朝科舉考試的常設科目:明經、進士兩科,進士科尤受重視,考取難度最大
秦漢至隋唐人才選拔方式的變革:秦漢以來,採用推舉的方式;魏晉南北朝,門閥世族更憑借顯赫的聲望逐漸把持選舉大權,庶族子弟都遭排斥。隋唐採用科舉制,普通人原則上皆可赴京應試,中央政府得以網羅天下俊才,擴大了政治統治基礎。

第14課 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
知道:
A、唐蕃關系:唐太宗實行開明民族政策,接受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和親要求,將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進漢蕃兩族友誼。
B、武周政治延續了唐朝的發展:武則天稱帝建「周」,當政期間基本沿襲貞觀年間政策,使唐朝發展得以繼續。
C、唐王朝由盛轉衰:唐玄宗晚年逐漸從先前英明果斷轉向昏庸荒怠,龐信侫臣,朝廷政治日益敗壞。擁兵自重的邊將乘機起兵叛亂,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國力大損的唐王朝從此由盛轉衰。
理解:
A、貞觀之治主要內容:實行疏緩刑罰、寬政安民、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廣招賢才,知人善任。
B、開元盛世的主要內容:繼承唐太宗基本國策,廢止嚴刑酷法,實行寬簡、慎刑的法制原則。政治上:革除弊端,抑制腐化,精簡機構,裁撤冗官,提高行政效率,重用賢臣,鼓勵直言極諫,重振清明寬容的貞觀之風。經濟上:重視生產,清查戶籍,減免徭役,努力緩解社會矛盾。

第15課 中外文化交流
知道:
(1) 絲綢之路的全盛:
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過漢朝,設有安西都護府與北庭都護府管轄當地事務,並駐軍防守,絲綢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順暢的基礎上臻於全盛。
長安是國際大都會:作為絲綢之路東端的唐都長安,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舉世聞名的國際大都會。
知道:
(2) 東亞文化圈
大唐盛世,國力強大,中國文化輻射整個東亞地區,其中漢字、儒學、律令、天文、歷算、醫學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國化佛教,影響極其深遠。形成以中國為中心包括現今中國、日本、朝鮮、韓國在內的東亞文化圈。

第三冊

第17課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創設
知道:
1、宋朝的建立: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北宋長期與遼、西夏以及後起的金等民族政權並立。
2、科舉制度的完善:宋朝科舉考試分解試、省試、殿試三級。為防範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創立了「彌封」、「謄錄」等制度規則,保證科舉考試的公正和公平。增加策論考試。
理解:
1、文官體制:①集中兵權——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確立樞密院主軍政,三衙統兵、皇帝總攬兵權的體制;軍隊部署實行「內重外輕」原則;更戍法;②重用文官——通過科舉大量提拔文人做官,重要官職由文人擔當,形成文官政府;官、職、差遣分離。
2、科舉制度改革的影響:不僅為宋朝選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對普及教育和傳播知識產生了積極影響。

5. <十二銅表法>和<民法大全>的歷史地位分別是什麼

《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成文法誕生的標志 《民法大大全》代表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6. 羅馬法系具有代表性的法典有哪三個

《國法大全》、《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對應的實體法是 發布:2025-01-16 04:38:02 瀏覽:286
武進法院拍賣公告 發布:2025-01-16 04:28:07 瀏覽:760
中介收據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16 04:05:03 瀏覽:413
司法解釋的效力等級 發布:2025-01-16 03:59:08 瀏覽:624
民法典生態破壞責任 發布:2025-01-16 03:40:05 瀏覽:460
基層黨員組織條例 發布:2025-01-16 03:40:04 瀏覽:271
公司注銷法律依據 發布:2025-01-16 03:02:42 瀏覽:282
高級人民法院書記員 發布:2025-01-16 02:54:26 瀏覽:441
勞動法對合同工的工齡計算 發布:2025-01-16 02:53:53 瀏覽:117
法治文化道德 發布:2025-01-16 01:26:16 瀏覽: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