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南溪司法吳

南溪司法吳

發布時間: 2022-04-26 18:23:18

1. 安徽金寨縣南溪鎮共有多少個村各叫啥名

南溪村,王畈村,余山村,長嶺村,吳灣村,長嶺崗村,東灣村,後沖村,丁埠村,橫畈村,門前村,李集村,黃庄村,青沖村,南塘村,扶嶺村,汪沖村,曹畈村,麻河村,柏園村,石寨村,北塘村,南灣村,花園村,曾畈村,葛山村。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47003
男24471
女22532

2. 安徽省金寨縣南溪鎮吳灣村的吳建軍,誰有他的消息謝謝

你說的是哪一屆的?

3. 笠可組什麼詞

【笠子】箬笠。 唐 李白 《戲贈杜甫》詩:「 飯顆山 頭逢 杜甫 ,頭戴笠子日卓午。」 清 周亮工 《南溪陳克興以所著詩文見示賦此奉贈》:「青霞笠子白雲裳,敗硯殘書意莫當。」
【笠冠簑袂】戴竹笠,穿蓑衣。泛指漁家裝束。《憩園詞話》卷三引 清 湯雨生 《明月生南浦》詞序:「風日佳時,往往吟嘯竟夕,笠冠簑袂,固未嘗為天械所拘也。」
【笠蓑】斗笠與蓑衣。借指勞動人民。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乃粒》:「紈絝之子,以赭衣視笠蓑。」
【笠澤】1.即 松江 。《左傳·哀公十七年》:「三月, 越 子伐 吳 , 吳 子御之 笠澤 。」 唐 陸廣微 《吳地記》:「 松江 一名 松陵 ,又名 笠澤 ……其江之源,連接 太湖 。」 明 梁辰魚 《浣紗記·謀吳》:「其嗣主 夫差 日講武於 長洲 ,彼勇將 伍員 時耀兵於 笠澤 。」參見「 松江 」。2.指 太湖 。 清 方文 《毘陵與何次德同舟至吳門》詩:「將歸 笠澤 買 吳 舠,畫舫青簾過驛橋。」 清 趙翼 《讀史》詩之一:「 范蠡 既霸 越 ,一舸 笠澤 中,手挾 西施 去,同泛煙蒙蒙。」
【笠澤老翁】見「 笠澤翁 」。
【笠澤翁】亦稱「 笠澤老翁 」。
宋 代詩人 陸游 的別號。 宋 陸游 《江頭十日雨》詩:「可憐 笠澤翁 ,百憂集雙鬢。」 宋 陸游 《雨後極涼料簡篋中舊書有感》詩:「 笠澤老翁 病蘇醒,欣然起理西齋書。」
【笠轂】1.古代撐在兵車上的笠帽。《左傳·宣公四年》:「 伯棼 射王,汏輈,及鼓跗,著於丁寧;又射,汏輈,以貫笠轂。」 杜預 註:「兵車無蓋,尊者則邊人執笠,依轂而立,以禦寒暑,名曰笠轂。此言箭過車轅及王之蓋。」2.借指兵車。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居笠轂而掌兵,出 蘭池 而典午。」
【笠檐】指笠帽周圍下覆冒出的部分。 唐 陸龜蒙 《晚渡》詩:「各樣蓮船逗村去,笠檐蓑袂有殘聲。」

4. 安徽省金寨縣南溪鎮的郵編是多少急需

237361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北塘村237361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王畈村237361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南塘村237361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扶嶺村237361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南灣村237361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花園村237361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長崗村237361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麻河村237361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余山村237361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237361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南唐村237361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柏園村237361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南塆村237361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曾畈村237361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長嶺村237361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曹畈村237361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汪沖村237361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葛山村237361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黃庄村237361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吳灣村237361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南溪村237361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李集村237361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石寨村237362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丁埠村237362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黃庄237362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東灣村237362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門前村237362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橫畈村237362安徽省 六安市 金寨縣 南溪鎮後沖村

5. 吳氏祖先最早在那

各地吳氏(廣東) 廣東吳姓 廣東吳姓的遷徙、繁衍,我們從清代的香山縣(今廣東中山縣)可見一斑。據《香山縣志》記載,本世紀初,中山縣的吳姓家族主多分布在當時仁良的柏椏、基邊,欖鎮的塘尾鄉、小欖、新會沖式村,得能的庫充,下禁鎮的山場、南溪二鄉,黃梁鎮的漢坑,黃旗的潭洲上村等地。吳姓在本世紀初的中山縣只是中等姓。柏椏吳氏家族,是明嘉靖年間由順德縣遷來中山縣的,其遷中山的始祖是吳啟信,貢生,候選教諭。柏機吳氏支分兩房,一房居柏椏,一房居住在隆到,到本世紀初人丁已發展到五百多人。廣東中山縣小欖的吳氏家族有兩宗。一宗是由廣東順德縣容奇鄉遷來的.以吳廣錫為始遷祖,到本世紀初已傳 9代,人口50人;另一宗是由南雄遷順德大良南門,五傳到吳蒙時始遷小欖,吳豪的孫子吳學常又遷居新會鄉沖式村,到本世紀初已傳17代,人丁35人。庫充吳氏家族是明弘治年間從福建福州遷來廣東中山的,始遷祖是吳翔風。庫充吳氏後分為五房,至當時已傳26代,丁口五百餘人。中山縣山場吳氏家族的是宋咸淳九年(1273年)從本省南雄縣的沙水村遷徙來的,始遷祖是吳學士。山場吳氏後分為三房,至本世紀初已傳22代,人口1600餘人。南溪鄉吳氏是從東范縣投田遷至中山的,始遷祖叫吳德泉.至當時已傳15代,人丁130餘。漢坑吳氏家族的始祖叫吳智達,於清乾隆甲子年(174年)由廣東陸豐縣遷中山的,這一支吳氏家族。特別長壽,人口繁衍發達,如遷中山的第2代吳氏祖先有子7人;孫32人,曾孫124人,眼見玄孫3人,5代同堂,年97歲才去世。次子吳峰,也是5代同堂,享年98歲,孫吳立厚,又創5代同堂,年93歲才去世。至本世紀初,才傳10代,卻已繁衍發展至2000餘人,在中山傳為美談。漢坑吳氏子孫分居在中山縣的小托、馬鱭尾、三灶、西洋、田橫、石基、谷鎮、古寡、東華村等處。潭洲上村吳氏以吳常祿為始祖,是明正德年間由廣州遷來的,後分廷珪、廷昌、廷美三房。到本世紀初已傳15代,人口至70餘人。 台灣《中華文化網路全書》"氏族"意中所引《莆田吳氏族譜》材料、概括東南吳姓宗族情況說:"吳氏子孫在江南分支開基者有福建之莆田、福州、漳州、泉州、汀州;廣東之潮州、嘉應州、廣州;浙江之杭州、杭井、奉谷、溫州、臨海、平陽、臨安;江西之興國、石杭;廣西之梧州、南雄、南思等地。"又據《吳氏宗族寶鑒序》記載說:吳姓宗族開閩始祖為吳祭公,字先孝.為泰伯62世孫,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時與王審知入閩平黃巢之亂,堂從六人分居福、泉間,稱為吳氏六祖,文分漳、泉。入粵始祖吳吉甫公,為宣公五世孫,宣公原居四川,後遷居江西南豐,至承順時亂避居福建汀州寧化縣。閩粵及各省吳氏族人,遠祖近宗源出一本。 總之,我國東南地區是吳姓宗族成長和興旺發達之地,更是大多數海外吳氏子孫根源發派的地方。可以說,熟悉了東南吳姓後,則天下吳姓宗族情形已知其大概矣。 [color=Red] 嶺南吳霸家族[/color] 吳霸,字子公,西漢後期陽山(今廣東陽山縣)人、陽山吳氏,應是越滅吳後遷越國,後又隨著越人南遷的吳姓中的一支。據清代《廣東通志》記載,吳霸年輕時就猛勇過人、曾帶兵駐扎湞陽(今廣東英德)。吳霸在湞陽招徠流民.進行拓荒墾殖。人們感激他的功德。將他駐守的山取名叫吳山,以紀念他的開拓之功。後吳霸官任廣郁(今廣西巴馬、凌雲縣)都尉,威震夜郎,因功又升任牂柯郡(今貴州)太守。漢昭帝元鳳五年(公元前76年)廢除象郡.分為鬱林、牂柯兩郡。吳霸在桂陽的家族,希望遷往吳霸任職的廣郁肥腴地帶。吳霸給予制止,只 允他們就近開墾。老百姓聽了這事,都深深敬佩吳霸的為人。吳霸的後裔非常興旺繁昌,《廣東通志》又說:後世嶺南,特別是廣東一帶的吳氏,大都是吳霸的後裔。

6. 「吳」這個姓氏的來歷

一、尋根溯祖

1、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二、遷徙分布

吳國滅亡後,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後還繁衍於江浙、安徽、山東、河南境內的一些地方。隋唐時期,吳氏已廣泛地分布於大江南北。唐高宗時有吳姓將佐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唐僖宗時,有吳姓將佐隨王審知入閩,皆在福建安家落戶。宋明以後,吳氏稱雄於東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孫吳宣是後蜀駙馬,家族顯赫一時。吳宣的5世孫吳吉甫是吳氏入粵始祖。

吳氏遷居台灣始於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禮部員外郎吳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灣)。明朝末年以後,福建、廣東沿海吳氏有許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謀生創業。發展至今,其中最為顯赫的一支是吳伯雄家族。吳伯雄現任台灣國民黨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長等要職,其家族號稱吳氏"全台第一家"。

吳氏遷居香港,大約始於元代。

吳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吳人東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吳氏在東渡日本的同時,還有大批人南遷,進入今越南地區。其中季扎的50世孫吳權於939年稱王,建立了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南越政權最後一任總統吳庭艷即吳權之後。現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吳姓為第六大姓。東漢時有吳風進入朝鮮,發展至今,吳姓稱為朝鮮143個姓氏中最常見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後,吳姓還有人移民南洋,遷至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國、緬甸等國,近代,又有人旅居歐美。

三、郡望堂號

【堂號】 "延陵堂":季扎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先後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後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

【郡望】 延陵縣:西晉時分曲阿縣置縣。 濮陽郡:晉代時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改為郡。此支吳氏,其開基始祖為廣平侯吳漢的裔孫吳遵。 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吳氏是季扎的後裔,為東漢吳恢之族所在。 長沙郡:秦時置郡。此支吳氏系季扎之後,其開基始祖為西漢長沙王吳芮。

四、歷史名人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游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承恩:明朝小說家。著有《西遊記》傳世。

吳勉:貴州黎平侗族英雄

吳 起:戰國時著名軍事家。衛國人。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 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敬梓:清代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的傑出諷刺作家。

吳沃堯:清代著名小說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

吳其浚: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著有被譽為19世紀中國重要的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7. 王昌齡寫過那幾首詩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軍行】(xing)(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從軍行】(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從軍行】(其三)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雲沙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從軍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從軍行】(其七)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塞上曲】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游俠兒,矜誇紫騮好。

【塞下曲】(其一)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游俠兒,矜誇紫騮好。
【塞下曲】(其二)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芙蓉樓送辛漸】 (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 (其二)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閨怨】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春宮曲】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長信秋詞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答武陵太守】
仗劍行千里,微軀敢一言。
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送郭司倉】
映門淮水綠 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掾 春潮夜夜深

【秋興】
日暮西北堂, 涼風洗修木。
著書在南窗, 門館常肅肅。
苔草延古意, 視聽轉幽獨。
或問余所營, 刈黍就寒谷。

【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 越水將引掉。
山為兩鄉別, 月帶千里貌。
羈譴同繒綸, 僻幽聞虎豹。
桂林寒色在, 苦節知所效。

【送柴侍御】
沅水通流接武岡, 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 [編輯本段]王昌齡詩集選卷一(三十六題,四十一首):
變行路難
塞下曲四首
塞上曲
從軍行二首
少年行二首
長歌行
悲哉行
古意
放歌行
越女
鄭縣宿陶太公館中贈馮六元二
聽彈風入松贈楊補闕
緱氏尉沈興宗置酒南溪留贈
為張僓贈閻使臣
贈史昭
秋山寄陳讜言
出郴山口至疊石灣野人室中寄張十一
宿灞上寄侍御玙弟
次汝中寄河南陳贊府
同從弟銷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代扶風主人答
酬鴻臚裴主簿雨後北樓見贈[一作高適詩]
送任五之桂林
山中別龐十
留別伊闕張少府郭大都尉
送韋十二兵曹
東京府縣諸公與綦毋潛李頎相送至白馬寺宿
送東林廉上人歸廬山[一作劉慎虛詩]
留別武陵袁丞
別劉諝
岳陽別李十六越賓
留別岑參兄弟
送劉慎虛歸取宏詞解
巴陵別劉處士
宿裴氏山莊
淇上酬薛據兼寄郭微[一作高適詩]
卷二(三十四題,三十四首):
詠史
雜興
秋興
齋心
獨游
香積寺禮拜萬回平等二聖僧塔
就道士問周易參同契
諸官游招隱寺
宴南亭
何九於客舍集
洛陽尉劉晏與府掾諸公茶集天宮寺岸道上人房
觀江淮名勝圖
灞上閑居
風涼原上作
裴六書堂
江上聞笛
太湖秋夕
趙十四兄見訪
過華陰
九江口作
大梁途中作
途中作
山行入涇州
小敷谷龍潭祠作
段宥廳孤桐

初日
失題
贈宇文中丞[一作暢當詩]
箜篌引
烏棲曲[一作李端詩]
城傍曲
行路難
奉贈張荊州
卷三(二十題,二十首):
駕出長安[一作宋之問詩。]
駕幸河東
胡笳曲
潞府客亭寄崔鳳童
和振上人秋夜懷士會
送李棹游江東
沙苑南渡頭
客廣陵
靜法師東齋
素上人影塔
遇薛明府謁聰上人[一作孟浩然詩。]
謁焦煉師
宿京江口期劉慎虛不至
寒食即事
九日登高
萬歲樓
夏日花萼樓酺宴應制
送歐陽會稽之任
同王維集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五韻
東溪玩月[一作王維詩]
卷四(七十題,八十八首):
朝來曲
從軍行
答武陵田太守
題灞池二首
擊磐老人
送胡大
題僧房雙桐
送郭司倉
送李十五
送張四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馬盧溪
送譚八之桂林
送劉十五之郡
從軍行七首
出塞二首[第二首一作李白詩]
采蓮曲二首
殿前曲二首
春宮曲
西宮春怨
西宮秋怨
長信秋詞五首
青樓曲二首
青樓怨
浣紗女
閨情
甘泉歌
蕭駙馬宅花燭
觀獵
寄穆侍御出幽州
寄陶副使
至南陵答皇甫岳
西江寄越弟
李四倉曹宅夜飲
宴春源
龍標野宴
聽流人水調子
梁苑
武陵龍興觀黃道士房問易因題
送魏二
別李浦之京
送狄宗亨
送薛大赴安陸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
重別李評事
別陶副使歸南海
送單十三畢五歸
送李五
送十五舅
留別郭八
送竇七
巴陵送李十二
送裴圖南
留別司馬太守
盧溪別人
送程六
送朱越
別辛漸
送柴侍御
送萬大歸長沙
送吳十九往沅陵
別皇甫五
送崔參軍往龍溪
送鄭判官
送姚司法歸吳
送高三之桂林
旅望[一作李頎詩]
題朱煉師山房
武陵開元觀黃煉師院三首
河上老人歌
春怨
補遺(二十九題,二十九首,斷句十三則):
旅次周至過韓士別業
上侍御七兄
上同州使君伯
留別
贈李侍御
送別
城旁
題凈眼師房
夜泊廬江聞故人在東林寺以詩寄之
寄是正字
與張折沖游耆闍寺
梅道士水亭
與黃侍御北津泛舟
失題
洞庭湖作
奉和盧明府九日峴山宴馬二使君崔員外張郎中
寒食卧疾喜李少府見尋
詠青
秋日
過香積寺
與蘇盧二員外期游丈八寺而蘇不至因有此作
奉酬睢陽路太守見貽之作
送喬林
秋思
還山貽湛法師
山行尋隱居不遇
王昌齡.從軍行
烽火城西百尺樓, 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 無那金閨萬里愁

8. 去吳中南溪江路88號坐地鐵4號線怎麼做地鐵

要去吳中南溪江路88號要坐地鐵,4號線的話,你直接在你就近的地鐵站坐那個地鐵4號線,買到吳中南西江路88號的地鐵票就可以了。

9. 王昌齡的詩有哪些

出塞 從軍行 芙蓉樓送辛漸 詠浣紗溪
送郭司倉 從軍行 從軍行七首 答武陵太守
閨怨 塞下曲 塞上曲 送柴侍御
采蓮曲二首 采練曲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橫吹曲辭·出塞
青樓曲二首 長信秋詞五首 箜篌引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
長信怨 春宮怨 九日登高 出郴山口至疊石灣野人室中寄張十一
長歌行 贈宇文中丞 [一作暢當詩] 琴 錄自《文鏡秘府論》
潞府客亭寄崔鳳童 和振上人秋夜懷士會 出塞 夏日花萼樓(酉甫)宴應制
烏棲曲 [一作李端詩] 駕幸河東 裴六書堂 胡笳曲
段宥廳孤桐 失題 城傍曲 行路難
送歐陽會稽之任 送李棹游江東 送魏二 送裴圖南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 旅望 [一作李頎詩] 武陵開元觀黃煉師院三首 西宮春怨
萬歲樓 初日 鄭縣宿陶太公館中贈馮六元二 聽彈風入松贈楊補闕
緱氏尉沈興宗置酒南溪留贈 江上聞笛 古意 過華陰
寒食即事 送朱越 奉酬睢陽路太守見貽之作 題凈眼師房
相和歌辭·長信怨 送程六 謁焦煉師 客廣陵
靜法師東齋 小敷谷龍潭祠作 送劉十五之郡 放歌行
風涼原上作 雜興 從軍行二首 少年行二首
留別岑參兄弟 宿裴氏山莊 齋心 洛陽尉劉晏與府掾諸公茶集天宮寺岸道上人房
觀江淮名勝圖 送任五之桂林 塞上曲 殿前曲二首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馬盧溪 龍標野宴 浣紗女 觀獵
途中作 沙苑南渡頭 城旁 送別
題朱煉師山房 盧溪別人 失題 奉和盧明府九日峴山宴馬二使君崔員外張郎中
與蘇盧二員外期游丈八寺而蘇不至因有此作 朝來曲 箜篌引 與黃侍御北津泛舟
送喬林 還山貽湛法師 寒食卧疾喜李少府見尋 詠青
夜泊廬江聞故人在東林寺以詩寄之 寄是正字 與張折沖游耆(門者)寺 雜曲歌辭·少年行二首
段宥廳孤桐 巴陵送李十二 河上老人歌 別辛漸
送柴侍御 送吳十九往沅陵 送崔參軍往龍溪 送鄭判官
別陶副使歸南海 素上人影塔 趙十四兄見訪 甘泉歌
聽流人水調子 宴春源 送李十五 從軍行
西宮秋怨 青樓曲二首 青樓怨 岳陽別李十六越賓
留別伊闕張少府郭大都尉 代扶風主人答 酬鴻臚裴主簿雨後北樓見贈 [一作高適詩] 宿灞上寄侍御(王與)弟
香積寺禮拜萬回平等二聖僧塔 秋興 灞上閑居 獨游
太湖秋夕 越女 東京府縣諸公與綦毋潛李頎相送至白馬寺宿 送東林廉上人歸廬山 [一作劉慎虛詩]
留別武陵袁丞 悲哉行 為張(亻貴)贈閻使臣 贈史昭
秋山寄陳讜言 變行路難 題僧房雙桐 題灞池二首
送張四 武陵龍興觀黃道士房問易因題 寄陶副使 至南陵答皇甫岳
西江寄越弟 九江口作 遇薛明府謁聰上人 [一作孟浩然詩。] 宿京江口期劉慎虛不至
重別李評事 春怨 上侍御七兄 留別
贈李侍御 又 秋日 錄自《海錄碎事》
錄自《河嶽英靈集》 秋思 奉贈張荊州 駕出長安(一作宋之問詩)
送人歸江夏 句 送李五 別皇甫五
閨怨 梁苑 梅道士水亭 贈宇文中丞(本暢當詩)
淇上酬薛據兼寄郭微(一作高適詩) 又 失題 上同州使君伯
留別司馬太守 送單十三畢五歸 送李五 送十五舅
留別郭八 送竇七 送姚司法歸吳 送高三之桂林
送萬大歸長沙 同王維集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五韻 大梁途中作 山行入涇州
李四倉曹宅夜飲 蕭駙馬宅花燭 寄穆侍御出幽州 梁苑
別李浦之京 送狄宗亨 送薛大赴安陸 送譚八之桂林
擊磐老人 送胡大 詠史 別劉諝
送韋十二兵曹 次汝中寄河南陳贊府 山中別龐十 送劉慎虛歸取宏詞解
巴陵別劉處士 就道士問周易參同契 諸官游招隱寺 宴南亭
何九於客舍集 上馬當山神

熱點內容
新婚姻法遺棄 發布:2024-11-08 08:56:03 瀏覽:521
09平民法系靈飾 發布:2024-11-08 08:51:56 瀏覽:25
澳洲司法考試 發布:2024-11-08 08:40:39 瀏覽:992
財經道德與法規重點 發布:2024-11-08 08:21:17 瀏覽:264
消防政策法規 發布:2024-11-08 07:50:35 瀏覽:678
勞動合同法第87條具體內容 發布:2024-11-08 07:38:44 瀏覽:242
合同法稅率 發布:2024-11-08 06:32:40 瀏覽:903
兩民法典 發布:2024-11-08 05:26:08 瀏覽:176
菲律賓勞動法關於13薪水 發布:2024-11-08 05:04:37 瀏覽:617
美國法律碩士申請攻略 發布:2024-11-08 03:59:32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