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公開推進會

司法公開推進會

發布時間: 2022-04-26 23:58:11

司法體制四項改革是什麼會議提出的

司法體制四項改革通過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並從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和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等多個方面推動司法體制改革。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意見及貫徹實施分工方案》,明確了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目標、原則,制定了各項改革任務的路線圖和時間表,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司法體制改革試點若干問題的框架意見》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試點工作方案》,對若乾重點難點問題確定了政策導向。

一次次會議,一項項部署,努力把藍圖變成方案、把方案變成現實。嚴格規范減刑、假釋、保外就醫,建立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執法司法公開全面推進……隨著一系列帶有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相結合的改革舉措陸續推出,司法體制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向縱深推進。

司法體制改革意義:

1、司法體制改革要符合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政治制度,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動搖。

現代社會,任何一種政治體制模式,都需要對國家權力建立必要的監督制約機制,以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自由、秩序和安寧。至於權力監督制約機制的具體形式,則與一個國家的政權性質、政治體制和本國國情等緊密相聯。中國實行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三權分立的憲政制度的根本區別在於國家權力統一由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但並不是所有的權力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直接行使,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設立的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分別代表國家行使行政權、審判權和檢察權。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都由權力機關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人民代表大會既是國家的權力機關,又是監督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工作的監督機關。這是中國憲政制度在國家權力監督制約方面的一個重要特色。

與西方憲政制度另一個不同的是,中國的檢察機關是在人大之下與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平行的國家機關,它和審判機關共同構成中國的司法機關,檢察機關的任務是以履行國家的法律監督為專門職責,目的是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正確實施。這是中國憲政制度在國家權力監督制約方面的又一個重要特色。

2、司法體制改革要有利於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中國現行的司法制度,是適應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需要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2006年黨中央做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工作的決定》,《決定》深刻闡述了新形勢下加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工作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明確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性質、地位和作用,指出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在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中所肩負的重要使命,對發揮審判和檢察職能作用、加強法官和檢察官隊伍建設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黨中央專門就加強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做出決定,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要與深入貫徹好《決定》的精神和要求結合起來,推動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充分發揮司法機關在貫徹依法治國方略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

3、司法體制改革要有利於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各種社會矛盾也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徵。特別是隨著民主法制建設的推進,公民的權利意識、法律意識不斷增強,經濟社會轉型中各種利益沖突和矛盾糾紛大量地以訴訟形式進入司法領域,人民群眾對通過司法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和保障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要求越來越高。

司法環境出現的這種新變化,必然要對司法工作提出相應的新要求。司法體制改革就是要適應這種新變化、新要求,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推進司法改革的根本出發點,牢固樹立「公正司法、一心為民」的觀念,改革的措施要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期望,從人民群眾反映最突出、要求最強烈的問題入手,從制約司法公正的環節入手,使改革的成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願望,切實有效地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4、司法體制改革要有利於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這是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功能和作用作出的新論斷、新概括,也是對新時期司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是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防線,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肩負著重大責任。要把司法體制改革放在黨和國家政治文明、和諧社會建設的大局中來考慮,突破制約司法工作發展的體制性、制度性、機制性障礙,以更好地履行司法職能,使司法成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堅強後盾,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5、司法體制改革要有利於加強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黨的執政地位是通過對國家政權機關和社會的領導來實現的。當然,黨不是政權本身,不能取代政權機關的職能。黨對各級政權機關、組織和團體等的領導,主要體現在支持和保證它們依法履行職責方面。在司法領域,黨對司法的領導重點是對司法工作實行思想、政治和組織上的領導,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履行司法職責。

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要進一步發揮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優勢,改革要在黨的領導下進行,改革的舉措要有利於加強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有利於確保司法機關的領導權始終掌握在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人手中,有利於切實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

⑵ 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2021年度十大案件宣傳活動的意義是什麼

司法案例是人民法院依法治國實踐的生動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活載體。個案的公正審判更是讓人民群眾切切實實感受到「抽象的法」無處不在,是一堂堂珍貴的法治公開課。1月22日,「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2021年度十大案件」正式對外公布,獲評的十例案件用司法溫度凝結人民法院智慧,用司法力量回應社會公眾關切,用司法權威堅守法律紅線,用司法故事講述法治中國進程。這些「小縮影」蘊含著「大能量」,唱響了新征程中國法治聲音的新詩篇。
站穩人民立場,始終堅守為民初心。「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每一個司法案例都是人民法院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情感紐帶。正義要以人民群眾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司法判決要經得起人民和時間的檢驗。「百香果女童被害案」「侵害英烈名譽、榮譽刑事第一案」「吳春紅申請再審無罪賠償案」的公正審理,正是司法機關勇於亮劍,嚴明底線,回應人民群眾關心關切,回應社會公眾樸素的正義觀是非觀的有力體現。
順應時代新要求,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黨總書記指出,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人民法院通過個案的審理,對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及時回應,主動擁抱新形勢、新任務,准確釋法說理,切實發揮「一個案例勝過一打文件」的關鍵作用。「人臉識別第一案」「民法典『自甘風險』適用第一案」的及時審理,順應了新時代要求,切實實現了人民群眾訴求有回應,需求有落實,期待有反饋,為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牢記「國之大者」,服務大局步履堅實。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司法案件的公正審判,是中國新時代發展征程上濃墨重彩的一章。人民法院通過個案的審判,主動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保障「美麗中國」建設行穩致遠。「賴小民貪污、受賄、重婚案」「『10.18』特大電信詐騙案」「種子套牌侵權糾紛案」「中國證券集體訴訟第一案」「綠孔雀預防性保護公益訴訟案」的依法審理,凝聚起強大的司法力量和司法智慧,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讓人民群眾體會到穩穩的幸福。
點滴小案是新時代法治中國航行道路上的微微星光,是推動「中國號」巨輪巍巍前行的不竭動力。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溫度,群眾才能有信心、有遵循、有保障。民有所呼,法有所應,人民司法要及時有力地介入社會熱點、痛點、難點,讓法治與人心同頻共振,共同唱響平安中國、法治中國的春之贊歌。
來源:人民法院報 作者:朱琳

⑶ 2021年全國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聯系方式

電話:010-67556246。
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李廣宇,言人的電話將主要受理媒體對法院重大司法政策、重要措施、重要案件的報道需求,與外界加強通聯,讓全社會更加了解法院的工作,進一步推進司法公開。
高院負責人表示,打官司的市民在法院立案時,會收到法院提供的聯系電話,有疑問可向承辦法官咨詢,也可以登錄「重慶法院公眾服務網」,點擊「案件信息查詢」;如果認為法官違規違紀,可點擊頁面左下角的「監督舉報」反映問題。

⑷ 如何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

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

2014年12月14日10:28 來源:網路【原文摘錄】


二、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主要舉措


我國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為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我國建立了人民陪審員制度、司法調解制度、見證人制度,檢察機關也探索實行了人民監督員制度等多種參與形式,對於提升司法公信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我國民主法治的發展進步,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期待和參與司法的熱情越來越高。為破解體制性機制性障礙,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決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保障公民陪審權利。民眾參審或陪審司法案件是世界各國的通例。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是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監督司法的最直接形式,也是審判工作充分依靠群眾的有效方法。進一步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保障公民陪審權利,主要有以下舉措。


增加人民陪審員的數量。目前,各級法院人民陪審員數量相對較少、要求文化條件(大學專科以上)較高,選任過於「精英化」,影響了民意代表的廣泛性。要完善人民陪審員選任方式,建立公眾選任陪審員制度,讓人民陪審員真正代表民眾參與司法,表達意見,讓選舉和監督人民陪審員成為公眾的一種責任,人民陪審員對公眾負責。要擴大人民陪審員的選任范圍,增加人民陪審員的選任數量,讓社會不同行業、性別、年齡、民族的人員都能參加陪審工作,保證人民陪審員的廣泛代表性。


擴大人民陪審員的審案范圍。針對目前陪審案件較少的問題,要合理設定人民陪審員參審案件的范圍,細化陪審適用條件,保障當事人申請人民陪審員參審的權利。要提高在涉及群體利益、公共利益、人民群眾廣泛關注等案件中人民陪審員的參審比例。積極探索在知識產權、醫療事故等專業性較強案件中,建立專家陪審機制,提高案件審理的質量和效果。


完善隨機抽選陪審員方式。目前,有的法院只有幾個陪審員,甚至成為常駐法院的「專審員」,影響了陪審的公信力。隨著陪審員數量的增加,應該逐步實行陪審案件的人員從「陪審員庫」中隨機抽選,防止人為因素干擾陪審的公正性。


調整人民陪審員審判職權。我國法律規定人民陪審員在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方面和法官享有相同權力。有人說陪審員制度的特點是「外行」與「內行」平起平坐。眾所周知,人民陪審員不同於職業法官,在司法實踐中,陪審員很難做到與審判員同職同權,要求對法律知之不多的人民陪審員,參與法律適用問題的審理、裁判,往往導致陪審員不會、不敢、不願發表意見。因此,有必要對陪審員和法官的職能進行科學的分工。《決定》提出逐步實行人民陪審員不再審理法律適用問題,只參與審理事實認定問題。充分發揮人民陪審員富有社會閱歷、了解鄉規民約、熟知社情民意的優勢,以大眾的思維和樸素的觀念彌補職業法官的專業局限,促進國法、事理、常情在司法活動中的有機統一。


完善人民監督員制度。人民監督員制度是在檢察機關查辦職務犯罪案件的各個環節,請人民監督員提出監督意見,確保檢察權正確行使的社會監督制度,是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重要渠道之一。《決定》要求完善人民監督員制度,重點監督檢察機關查辦職務犯罪的立案、羈押、扣押凍結財物、起訴等環節的執法活動。要推進人民監督員制度的法制化、規范化,進一步明確人民監督員的法律地位、權利義務,豐富監督內容,完善監督程序,促進人民監督員制度健康發展。


深化司法公開。讓司法在陽光下運行,以公開促公正,以公開樹公信,以公開保廉潔,是執法司法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有利於保障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決定》指出要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實踐中,有些案件的裁判雖然是公正的,卻引發人們的質疑、造成社會的誤解,就與公開不主動、不及時、不充分有關。在新媒體時代,司法工作必須增強主動接受監督的意識,促進公開與公正的高度契合。


進一步推進審判公開。司法公開主要是審判公開,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法律規定的情形外,一般都要公開進行。公開審判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對群眾公開和對社會公開。前者要求公開審判的案件允許群眾旁聽案件審理的全過程和判決的宣告;後者要求公開審判的案件允許新聞媒介采訪報道,將案情公之於眾。普通公民旁聽庭審是參與司法的重要形式,旁聽庭審的意義在於通過旁聽監督司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以增強司法的透明度,讓群眾通過看得見的方式認同司法的權威。推進審判公開,還要加強法律文書釋法說明,促進法官公開裁判理由,保證案件裁判的質量。要繼續以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三大平台建設為抓手,積極推進審判公開,拓寬公眾參與司法的渠道。


進一步推進檢務公開。要建立檢察機關終結性法律文書公開制度,對存在較大爭議或在當地有較大影響的案件擬作不起訴、不服檢察機關處理決定的申訴案件,檢察機關要主動或依申請公開審查、公開答復。要完善辦案信息查詢系統,實現當事人通過網路實時查詢辦案流程和程序性信息,確保對案件辦理的全程、實時、公開監督。


進一步推進警務公開。要健全公安機關執法依據、程序、流程、結果和生效法律文書公開機制,及時公開涉及公共利益、社會關注度高的重大案件調查進展和辦理結果,為人民群眾及時提供執法情況信息。


進一步推進獄務公開。嚴格提請減刑、假釋,提請和決定暫予監外執行各環節的條件和程序,建立健全公開、公示制度,積極建設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網上信息平台。


進一步推進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手段拓展司法公開的廣度和深度,建立生效法律文書統一上網和公開查詢制度,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交互性特點,及時關注群眾對公開信息的評價意見,加強互動交流,實現在溝通中獲得理解,在互動中贏得信任。


拓寬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司法渠道。司法活動具有多樣性,在訴訟活動以外,還有一些附屬性、輔助性的司法活動。這些活動的協助者,也是參與司法的主體。《決定》指出,「在司法調解、司法聽證、涉訴信訪等司法活動中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對進一步拓寬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渠道提出了明確要求。


完善司法調解機制。調解制度是我國的創舉,被西方譽為法律制度的「東方經驗」。人民群眾參與司法調解工作,更容易和當事人進行溝通、建立信任、獲得認同,有利於當事人雙方打開心結、化解矛盾,對於維護社會穩定、提高司法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和個人協助。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要充分發揮與當事人關系密切的組織和群眾在司法調解中的重要作用,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形成聯調聯動工作機制,整合社會力量,形成化解社會矛盾的合力。


探索司法聽證程序。聽證是聽取案件利害關系人意見的法律程序。有關司法機關在不起訴、擬判處緩刑、司法賠償等案件以及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等程序中,都有過司法聽證的嘗試。聽證程序公開透明,充分尊重當事人的表達意願,可以成為訴訟程序的有力補充。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明確司法聽證的適用范圍、聽證程序和法律效力


豐富化解涉訴信訪的方法。信訪是黨和政府掌握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是解決群眾訴求的重要渠道。涉法涉訴信訪納入司法軌道後,要通過公正的司法活動,讓群眾相信依靠法律遵守程序,就能解決有理的訴求。對那些依法不能導入司法程序、依法應當終結或者需要復查聽證的涉訴信訪,可以邀請律師、人大代表、心理咨詢師、相關領域專業人員和基層群眾代表,共同做好釋法說理、司法救助、幫扶教育和矛盾化解工作,促使信訪人息訴罷訪,回歸正常生活,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三、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基本要求


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客觀要求,也是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要正確處理好人民群眾參與司法和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司法權的關系,注重各項改革任務之間的相互協調、共同推進。推進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改革舉措,要堅持問題導向,重點在廣泛、有序、實效上下功夫,破解影響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障礙。


注重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廣泛性。我們的司法民主是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的民主。司法權力運行需要法律專門隊伍支撐,更需要廣大人民支持。要擴大覆蓋面,注重參與主體的代表性,廣泛吸收各階層人士,努力提高基層群眾,特別是工人、農民、進城務工人員、退伍軍人、社區居民等群體的參與比例。要豐富參與方式,將基層組織推薦與個人申請有機結合,提高基層組織參與度。要發揮網路媒介在參與司法中的積極作用,豐富宣傳形式、拓展宣傳渠道,多措並舉,形成全社會關注司法的良好局面。公民參與司法活動,同時也是參加法治教育和司法實踐的過程,不僅對於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培育公民的法治精神和法律素養也大有裨益。


增強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有序性。民主是有規則的民主。推進公民參與司法,必須確保依法、有序、理性參與,這是民主政治建設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應該納入法治發展的框架、以法治方式有序推進,既要制定公民有序參與司法的總體規劃,又要提出階段性目標和具體安排,循序漸進,逐步推行。要明確參與的范圍,完善參與的程序,界定參與的權利、責任,充分體現權責統一、權力制約、公開公正、尊重程序的要求。要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參與司法活動的人員產生、監督制約、考核獎勵、責任追究制度,增強公眾參與司法活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規范公眾參與司法,提升公眾對法律責任和司法權威的認知和信賴,才能提升司法公信力。


確保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實效性。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關鍵是要發揮公正司法、監督司法的作用,要切實防止把人民群眾參與司法作為走過場的「儀式」、裝門面的「花瓶」。要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權利,簡化參與司法的程序,強化監督司法的效力。為保障依法履職,司法機關要積極協助群眾有效參與、避免不當干預,用制度保障參與者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充分表達意見、自主作出決定、依法行使權力。要健全保障機制,爭取社會的理解和支持,明確司法機關、所在單位或基層組織的保障義務,落實誤工補貼、交通補貼和表彰獎勵等經費,調動人民群眾參與司法活動的積極性,增強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榮譽感、責任感、正義感。要提高履職能力,認真組織參與司法的群眾開展法律基礎知識、司法程序規則和司法工作紀律等業務培訓,切實提高人民群眾參與司法的能力,使法律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運用。

⑸ 近年來,安徽省法院積極推行裁判文書上網、庭審網路直播、庭審和新聞發布等一系列司法公開舉措。僅2013年

⑹ 司法公開度不夠是司法公信力低下的重要原因是什麼

司法公開度不夠是司法公信力低下的重要原因是:
司法公開制度有利於實現公 民的司法知情權、建議權和監督權,使其認識到司法的真實情況,體驗到司法公正的客觀實際,從而有助於提高司法公信力。
中國的司法公開制度建立於清末法制改 革以後,新中國成立後這一制度繼續被使用,改革開放以後它又有了長足的進步。
推進法治建設,進一步完善司法公開制度、提高司法公信力的主要途徑是,要進一 步更新理念、借鑒世界法制文明的成果、創新制度設計和採取新措施、縮小各法院之間的差距。
可以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中國能在完善司法公開制度方面走出 更為堅實的一步,也會因此而進一步提高司法公信

熱點內容
合同法稅率 發布:2024-11-08 06:32:40 瀏覽:903
兩民法典 發布:2024-11-08 05:26:08 瀏覽:176
菲律賓勞動法關於13薪水 發布:2024-11-08 05:04:37 瀏覽:617
美國法律碩士申請攻略 發布:2024-11-08 03:59:32 瀏覽:811
雲南發展中醫葯條例執法檢查 發布:2024-11-08 03:10:04 瀏覽:291
法院換屆年 發布:2024-11-08 02:45:13 瀏覽:83
我國刑法法定的基本原則 發布:2024-11-08 02:45:12 瀏覽:660
2015護理相關政策法規 發布:2024-11-08 02:44:18 瀏覽:522
婚姻法解釋24條的補充規定 發布:2024-11-08 02:19:42 瀏覽:869
餐飲業法律法規2016 發布:2024-11-08 02:18:18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