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部張繼
1. 1912年8月宋教仁以同盟會為基礎,聯合其他政黨,組成中國國民黨
是國民黨。
1912年,同盟會聯合4個小黨派改組為國民黨。1919年正式稱為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成立於1894年,由孫中山先生創立,其前身是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1949年7月16日,為挽救敗局,國民黨頑固派成立「非常委員會」,由蔣介石任主席,1949年12月1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由大陸遷往台北,現為中國台灣地區政黨。
(1)司法部張繼擴展閱讀:
在興中會、中國同盟會時期,有志推翻滿清的革命志士就在海內外進行募款,這是中國國民黨黨產的最早起源。此外,中國國民黨在大陸統治時期,還成立了中央日報、正中書局、中廣、中央社等,以宣導其政令。1949年之後,這些單位也都跟著中國國民黨來台。
後來中國國民黨在台灣通過一些方式,積累了大量黨產。黨營事業中影、中廣公司,陸續接管了一些日產。為了配合台當局的政策,中國國民黨更是積極投資各項事業,如1960年代投入貿易、紡織、水泥等產業,1970年代之後又介入石化、電機、金融、文化傳播、建築等領域。
2. 求書 求關於民國時期的歷史資料
書的話有中國近代史,劍橋中華民國史,武夫當國,北洋裂變,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李宗仁回憶錄,晚清七十年,袁氏當國,帝國落日:晚清大變局,二十世紀中國史綱,天朝的崩潰,現代中國的歷史,北洋往事等......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資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和封建壓迫的加重,使中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趨激化,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因此不斷高漲。
辛亥革命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繼續和發展,但它又不同於此前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革命,它是在中國出現了新的社會經濟??資本主義經濟和新的社會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因此,資產階級成為當時社會的主導力量。民族資產階級下層領導的辛亥革命不僅提出用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去替代舊的生產方式,而且還要用一種新的社會制度??民主共和制度去代替封建專制主義制度,所以它具有更新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的重大意義。
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開始的。孫中山開始革命是以他在19世紀90年代建立興中會作為標志的。興中會的建立是中國正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端,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到1913年「二次革命」結束,辛亥革命失敗,這場革命運動歷經了近20年,大致可分為兩大時期和6個階段。
兩大時期為:
1912年前興中會和同盟會發動和領導革命時期;
1912年後組建中央政府和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時期。
6個階段為:
從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起至1900年11月興中會領導的惠州起義失敗,此為辛亥革命的最初醞釀階段;
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失敗到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前,是辛亥革命運動的興起階段;
從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至1911年10月武昌首義前夕是辛亥革命運動的發展階段;
從1911年10月武昌首義至11月下旬革命風暴席捲全國,各省區宣布起義或獨立,為辛亥革命運動的高漲階段;
從1911年11月下旬,光復的各省都督代表在漢口舉行會議籌組臨時政府至1912年4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解散之前,為辛亥革命運動的勝利階段;
從1912年4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解散至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敗,是辛亥革命運動由勝利到失敗的階段。
從整個革命運動的進程看,斗爭是異常復雜和曲折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有過勝利的亢奮和喜悅,更有失敗的悲憤和痛苦。
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聯合了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和科學補習所在日本的部分成員和其他愛國革命者,組成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選舉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黃興為執行部庶務。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並繼承了興中會武裝反清斗爭的正確路線。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志著革命力量的進一步集結和整個革命形勢的進一步成熟,表明資產階級革命派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姿態走上歷史舞台,擔負領導革命的重大歷史使命,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同盟會作為新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以西方資產階級政黨為楷模,建立了一整套黨的組織系統:中央設本部,在各省和海外各地設支部和分會。本部的總理通過民主公舉,四年更選一次;本部下設執行、評議、司法三部,實行三權分立的原則。所有這些,都賦予同盟會以新型政黨的特色。雖然,同盟會在組織上也難免存在著鬆散的狀況,但它無疑是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同盟會形成了以孫中山為領袖的領導核心,在總理之下,黃興任執行部庶務總幹事,協助孫中山主持本部工作,實際上起著副總理的作用;汪兆銘(精衛)為評議長,宋教仁為檢事長,鄧家彥為判事長,胡漢民、廖仲愷、朱執信等為各部主要職員;張繼、章太炎、陶成章等先後主持《民報》,秋瑾、蔡元培等為各省區主盟人。在華僑中,也涌現了象陳楚楠、張永福、鄧澤如等代表人物,主持各地分會和籌款工作。在這眾多的領導成員中,孫中山比起其他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他總是站在時代的前面,「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永不後退;他最先走上革命征途,率先建立革命團體;他最早提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綱領,並且最早領導和組織武裝奪權的革命實踐。因此,孫中山是當之無愧的革命先行者,辛亥革命運動的領袖,他成為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面光輝旗幟。
1905年底,在孫中山領導下,革命派與立憲派展開了一場思想大論戰。論戰的主要戰場在日本,論戰的主要陣地是革命派的《民報》與立憲派的《新民叢報》。在新加坡、香港、檀香山、舊金山、加拿大等地也筆戰不絕。革命派的《中興日報》、《中國報》、《民生日報》、《大同報》,立憲派的《南洋總匯報》、《商報》、《嶺海報》、《新中國報》、《文興報》等20多種報刊,全部投入論戰。這場論戰規模之大,延續時間之長,涉及問題之廣,實為中國近代史上所僅見。
經過兩年的思想大論戰,1907年8月《新民叢報》被迫宣布停刊,立憲派在論戰中失敗,革命派維護了同盟會的民主革命綱領,分清了革命與改良的界限,大批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政治上、思想上與改良路線決裂,公開站到革命派一邊,大大地擴充了革命隊伍,加速了革命形勢的發展。減如後來孫中山所回憶:同盟會成立後,不期年而加盟者已逾萬人,支部亦先後成立於各省,從此革命風潮一日千丈。
同盟會成立後,武裝斗爭連綿不斷,有1906年的萍、瀏、醴起義;1907年的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廣東防城起義、廣西鎮南關起義;1908年的廣東欽州起義、雲南河口起義;1910年的廣州新軍起義;1911年的廣州黃花崗起義;此外還有同盟會員在四川發動的多次起義。其中同盟會領導下的歷次起義,前後延續5年之久,達10餘次之多,波及湖南、江西、湖北、廣東、廣西、雲南、四川、浙江等省份。有的起義,擁眾數萬,略地數州縣。參加武裝起義的有會黨、新軍、華僑,也有工人、農民、小手工業者參加,在全國范圍內形成持續不斷的革命形勢。同盟會領導的武裝起義又與全國各族人民群眾的自發斗爭相互激盪,相互影響,造成清廷顧此失彼的危局。
同盟會領導的武裝起義,雖因缺乏堅固的群眾基礎和可靠的根據地,一個又一個地被清朝軍隊所擊破,但它點燃的武裝斗爭火把,卻成為燎原大火,從根本上動搖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起著教育、動員、組織群眾的作用,在思想上、組織上、軍事上、幹部隊伍上為全國性的革命運動的爆發作了充分的准備,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勝利和革命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了舉世聞名的武昌起義。武昌起義,象陰沉天空中的一聲巨雷,震動了中國大地。11日凌晨,革命軍佔領武昌全城。接著,漢陽、漢口相繼光復。武昌起義取得了勝利,並建立了第一個革命政權??湖北軍政府。這一勝利,敲響了清朝統治的喪鍾,進一步激發了全國各族人民的革命熱情,革命在全國范圍迅猛發展。
武昌起義得到全國的響應。在短短的一個多月內,全國已有湖北、湖南、陝西、山西、江西、雲南、貴州、江蘇、浙江、廣西、安徽、福建、廣東、上海、四川等15個省市宣布獨立,脫離清王朝。12月2日,江蘇重鎮南京被蘇、浙革命聯軍攻克,並逐漸代替處在清軍炮火威脅下的武昌,成為新的革命重心。會黨起義和各省各族人民反抗壓迫的群眾自發斗爭,也此伏彼起,接連不斷,席捲全國,迅速形成了一個全國性的革命高潮。與此同時,立憲黨人也因三次請願召開國會斗爭失敗而對清廷失望,相對附和或投身各地的獨立運動。清王朝的統治在迅速崩潰。
隨著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革命黨人為了統一全國的革命領導,鞏固和發展已經取得的勝利成果,從11月下旬起便開始醞釀籌組中央革命政府。但由於革命形勢迅猛發展,各省紛紛獨立,同盟會無法控制整個局勢,立憲派乘機把持各級地方政權,給革命黨人組建政權工作帶來諸多困難。12月25日,革命領袖孫中山從海外回到上海,受到熱烈的歡迎。孫中山回國,提高了革命人民的斗爭勇氣,增強了革命派建立全國統一革命政權的信心。孫中山針對立憲派、舊官僚和投機政客操縱、控制中央政府的企圖,在籌建中央革命政權過程中,明確提出「組織政府問題當然由黨而決」的正確主張,打破了組建臨時政府的僵局。12月29日,17省都督府代表會在南京舉行臨時大總統選舉,孫中山以16票的絕對多數正式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並著手組織中央臨時政府。
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宣告了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誕生和在中國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結束。南京臨時政府的各部總長,雖為革命派、立憲派、舊官僚分任,但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取得臨時大總統,陸軍、外交、教育三部的職位,各部次長也全部由革命黨人充任,在臨時政府中居於領導地位,掌握了實權。孫中山在任上主持制訂和頒布了包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內的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政策法令和革新措施。在政治方面,要求全國各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反對民族壓迫和國家分裂,努力掃除封建官場的腐朽惡習;在經濟方面,提倡振興實業,確定發展民族經濟的政策,制訂發展實業、協調和統籌各地進行經濟建設的具體方法,著重解決各族人民的生計問題,在教育方面,改革了清朝的教育制度,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針,努力培養新的人才。這一切都集中反映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意願和利益,也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
然而,在南京臨時政府中,舊官僚軍閥黎元洪占據了副總統的高位,立憲派控制了內務、實業、交通、司法等重要部門,擁有相當大的實力。在臨時參議院中,議員多數是立憲派分子,他們利用資產階級的民主形式,牽製革命派。
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成為迫使清帝於2月12日宣布退位和帝制終結的決定性因素,也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所能取得的最大勝利。
歷史已經證明,辛亥革命運動的勝利為中國人民爭取實現人民民主、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繁榮富強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它是近代中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由於中外反動勢力的壓迫和革命派內部妥協傾向的增長,孫中山不得不於1912年2月13日辭職,並於4月1日正式解除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職務,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封建軍閥官僚袁世凱所篡奪,辛亥革命運動在全國范圍內轉向尾聲。
袁世凱取得了政權,但他不可能馬上控制全中國,也不可能立即就在全國迅速恢復被革命派打亂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實行全面的復辟。資產階級革命黨人還保留著七、八個省的地盤和十幾萬軍隊。
1913年7月12日,李烈鈞在江西湖口起兵討伐袁世凱發動的「二次革命」,是作為辛亥革命終結的最後一役。在這場大戰中,人民群眾的自發斗爭與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討袁斗爭相結合,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具有相當規模的反抗斗爭。可是,由於國民黨的渙散和政見不一,致使「二次革命」缺乏團結統一的政黨領導。「二次革命」一旦爆發,革命勢力倉促上陣,討袁軍既沒有統一部署,又局限在單純討袁,這不僅造成步調不一,各自為戰,也失去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結果,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討袁軍很快就被各個擊破。9月12日,四川討袁軍放棄重慶,持續兩個月的「二次革命」最後失敗。「二次革命」失敗標志著袁世凱專制統治的實現。革命黨所掌握的武裝被擊散,他們所控制的地盤全部淪喪,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領袖人物亡命海外,作為辛亥革命成果的責任內閣遭到踐踏,國會被解散,《臨時約法》被廢除,辛亥革命運動以實際的失敗而告結束。
中華民國成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後,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從10月10日到11月27日的1個多月里,先後有湖北、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貴州、浙江、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等14個省和上海、重慶兩市宣布獨立,占當時全國24個省的半數以上。
武昌起義的勝利和14個省的相繼獨立,建立統一的中央政權就成為革命的首要任務。1911年11月,以黎元洪為首的武昌集團和以上海都督陳其美、江蘇都督程德全為代表的上海集團,同時展開了爭奪籌組中央政府的活動。11月9日,黎元洪以湖北軍政府都督的名義,向獨立各省發出通電,要求速派代表到武昌開會,商榷中央政府事宜。這一通電遭到上海、江蘇、浙江軍政府和上海資產階級的抵制,他們要求在上海設立臨時會議總機關,並提出有兩省以上代表到會,即行開議。11月11日,江蘇、浙江、上海的3個都督電邀各省派代表到上海開會。11月15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等地代表在上海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但武昌集團不肯退讓,仍堅持會議要移到武昌召開。因為武昌是首義之區,多數省的代表已抵達武漢,同盟會主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等也在武漢。最後,上海方面讓步,議決各省代表赴武漢商議組織臨時中央政府,但每省仍須留1人以上在上海,為通信聯絡機關。11月27日,漢陽失守,武昌城處於清軍的炮火之中。11月30日,各省代表不得不在漢口英租界舉行會議,討論建立全國統一的中央政權。會議除制定了《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外,還確定臨時政府為總統制共和政府。
12月2日,革命軍江浙聯軍攻下南京。黃興、宋教仁也從武昌到了上海,使上海成為革命黨人活動的中心。12月4日,宋教仁、陳其美等出於維護同盟會革命領導權的目的,組織留在上海的各省代表開會,以投票的方式選舉黃興為革命軍政府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並由大元帥主持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對此,黃興一再推辭,黎元洪卻不甘居於黃興之下而反對。14日,武漢、上海兩地的代表齊集南京開會,決定根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選舉總統,以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15日,會議獲悉袁世凱的議和代表唐紹儀已抵漢口,袁世凱有贊成共和之意,立即決定暫緩選舉總統,虛位待袁。而由大元帥暫行大總統的職權,並選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當時黎元洪在武昌,由黃興代行大元帥職權,在南京組織臨時政府。這時,黃興接到孫中山即將回國的確切消息,留在上海等候孫中山的歸來。
12月25日,長期在國外領導反清革命的革命黨人公認的領袖孫中山從美國經英國倫敦、法國馬賽回到上海。全國各界一致要求選舉孫中山為總統。由於他的崇高威望,12月29日,17省代表在南京舉行臨時大總統選舉,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上午,孫中山從上海乘專列到南京赴任,下午抵達南京,一時歡呼聲震天,軍樂齊奏,長江江面的軍艦鳴禮炮21響。傍晚,孫中山到達總統府。晚上11時,孫中山宣誓就職,宣布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在誓詞中說:「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同時發布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和《告全國同胞書》,規定對內方針是實現民族統一、領土統一、軍政統一、內政統一、財政統一、「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奠定中華民國的牢固基礎;對外方針是洗清政府「辱國之舉措」。1月2日,孫中山通告各省改用陽歷,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即為中華民國元年。1月3日,各省代表會議又選黎元洪為臨時副總統,並通過了孫中山提出的臨時政府各部總長、次長名單,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陸軍總長黃興,次長蔣作賓;海軍總長黃鍾瑛,次長湯薌銘;外交總長王寵惠,次長魏宸組;司法總長伍廷芳,次長呂志伊;財政總長陳錦濤,次長王鴻猷;內務總長程德全,次長居正;教育總長蔡元培,次長景耀月;實業總長張謇,次長馬君武;交通總長湯壽潛,次長於右任。以胡漢民為總統府秘書長。1月28日,改各省代表會議為臨時參議院,由各省代表會議的代表充任參議員,推林森為議長。具有歷史意義的南京臨時政府經過曲折的斗爭終於誕生了。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在孫中山的領導下,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頒布了許多有利於發展經濟、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在政治方面,南京臨時政府制定了效力相當於憲法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開宗明義規定:「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它仿照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制度,規定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統治權,確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它根據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博愛的原則,宣布中華民國公民一律平等,公民享有人身、家宅、保有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信仰等自由,有請願、陳訟、考試、選舉及被選舉等權利,有納稅、服兵役等義務。通令保護華僑,禁止買賣華工,禁止買賣人口,廢除奴婢買賣契約和一切主奴身份,承認受歧視的「?D戶」(即水上居民)等所謂「賤民」在政治上和其他人民享有同等的權利。為了保護人民權利,命令官廳焚毀刑具,禁止刑訊、體罰,整頓警察,維持治安,並整頓吏治,嚴禁違法亂紀。臨時政府還改革了一些封建的陳規陋習,限期剪除辮子,禁止纏足,禁止種植、吸食和販賣鴉片,禁止蓄娼,反對封建迷信。
在經濟方面,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些保護和獎勵工商業的法令,鼓勵人民興辦實業,從事農墾,廢除清代的一些苛捐雜稅,歡迎華僑在國內投資,並協助維持了一些有實際困難的企業繼續開辦下去。2月5日,實業部通知各省迅速成立實業司,立即開辦實業。財政部統一管理外國借款和在國內發行的公債。
在文化教育方面,南京臨時政府提出了一些進步的主張和採取了一些革命措施。如提倡以自由平等博愛為主要內容的公民道德教育;提倡男女同校,獎勵女校;規定各級學堂一律改稱學校,監督、堂長改稱校長;廢止讀經、禁用清政府頒行的教科書;新編教科書必須合於「共和民國宗旨」;新辦了一些工業科技學校、女子師范學校和蒙回藏師范學校。
在對外政策方面,南京臨時政府主張關稅自主,廢除領事裁判權。但為了換取各國對中華民國的承認,避免列強干涉,又繼續承認清政府與各國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承擔償還清政府所借的一切外債和賠款。中華民國成立後,遭到了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進攻。帝國主義各國在外交上拒絕承認,在經濟上實行封鎖扼殺,在軍事上進行威脅恫嚇。反動勢力頭子袁世凱在帝國主義支持下,採取軟硬兼施的反革命兩手,篡奪革命果實。孫中山在內外壓力之下,被迫妥協,於4月1日正式解職,讓位於袁世凱。其他一些同盟會的主要領導人也相繼下野,新生的資產階級革命政權僅僅存在3個月即被扼殺。政權落到袁世凱手裡,開始了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中華民國只是一塊招牌,中國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南京臨時政府雖然夭折了,但以孫中山為首的中華民國的成立,標志著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的滅亡和在中國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結束,標志著中國歷史上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誕生。
希望能把幫到你~
3. 近代中國的一些革命團體的介紹!!
興中會
中國清末由孫中山創立的中國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1894年(光緒二十年)夏,孫中山上書李鴻章要求改革被拒絕後,於秋間前往美國檀香山。11月24日,20多個贊同孫中山主張的進步華僑,聚議成立興中會,通過了孫中山草擬的《興中會章程》。1895年2月,孫中山等與香港輔仁文社的楊衢雲、謝纘泰達成聯合協議,於香港成立興中會總會,籌劃在廣州舉行起義。總會幾次集會,定同年九月九日重陽節(10月26日)舉義;推楊衢雲為會長。重九前夕事泄,孫中山逃離廣州,偕陳少白、鄭士良東渡日本,創立興中會橫濱分會。1896年,楊衢雲創立興中會南非分會。1897年,陳少白創立台灣分會。1899年,他又在香港籌辦《中國日報》,年底創刊。是為最早宣傳反清革命的報紙。1899年冬,孫中山、陳少白、梁啟超等與唐才常、林圭談論合作事。後因雙方分歧較大,合作之議遂寢。不久�楊衢雲辭去興中會會長職務,興中會和三合會、哥老會代表共推孫中山為總會長。別名為興漢會。1900年8月底,唐才常組編的自立軍被鎮壓。興中會聯絡的湘、鄂一帶會黨勢力因被捲入自立軍起事而全部散失。年底,楊衢雲被清廷所派刺客殺害。次年夏,鄭士良暴病去世。興中會領導骨幹損傷過半,海外各處機構也漸次渙散。因此,孫中山有另行組織大的革命聯盟的意念。此後,興中會新建立的組織還有河內分會和舊金山分會。1905年3月同盟會成立後,興中會並入同盟會。
同盟會
中國清末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的簡稱。孫中山聯合黃興、宋教仁等人,以興中會和華興會為基礎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8月20日在日本東京成立。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革命綱領。本部暫設於東京。本部機構在總理之下設執行、評議、司法3部。國內在上海、重慶、漢口、香港、煙台分別設東、西、中、南、北5個支部,國外在新加坡、布魯塞爾、舊金山、檀香山分別設南洋、歐洲、美洲、檀島4個支部,支部之下則為各省區分會。同盟會推舉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執行部庶務。在黃興離開日本期間,曾接任或代理庶務並暫行主持本部工作者,先後有張繼、朱炳麟、孫毓筠、宋教仁、劉揆一等。同盟會以《民報》作為機關刊物。張繼、章太炎、陶成章、汪精衛等先後任《民報》編輯人。1906年秋冬之間,孫中山與黃興、章太炎等共同制訂《革命方略》,規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程序、規章、制度和紀律,使各地武裝起義有所遵循。同盟會作為全國革命運動的中心,其領導體制漸形完備。在辛亥革命准備時期,同盟會主要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通過《民報》與《新民叢報》之間的激烈論戰,批判和清除保皇派君主立憲主義的影響,向人民廣泛宣傳民族民主革命思想。二是舉行多次武裝起義。如1906年的萍瀏醴起義,1907年的防城和鎮南關起義、惠州七女湖和潮州黃岡起義,1908年的河口起義、欽廉上思起義,1910年(宣統二年)的廣州新軍起義,1911年4月的廣州黃花崗之役。這些起義雖然由於孤立無援和指揮失當而先後失敗,但不斷擴大了影響。
華興會
中國清末由黃興在湖南創立的反清革命團體。1904年2月15日成立,黃興為會長,宋教仁、劉揆一為副會長。華興會主張主要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1904年初,黃興親赴湘潭,會見洪江會首領馬福益,商洽起義計劃。相約當年11月16日慈禧太後70歲生日「萬壽」前,於長沙皇殿埋置炸葯,炸斃來行禮的湘省大吏,乘機起事。並在兩湖、四川、上海等地及留日學生中,做了大量聯絡工作。9月初,起義計劃泄露,湖南官廳即著手戒備。至中旬,長沙城廂內外差弁密布,搜查起義據點,緝捕首事諸人。黃興化裝逃離長沙,旋赴日本。宋教仁、陳天華、劉揆一等也相繼東渡。馬福益逃他省以圖再起,次年在長沙遇害。1905年夏,孫中山在日本會見了黃興等華興會領導人,商洽聯合組織全國性的革命團體。在同盟會籌備期間和成立以後,華興會員絕大多數先後加盟入會;不少人成為同盟會的領導骨幹。華興會的成立和起事,推動了兩湖革命運動的勃起,並對同盟會的組成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4. 章士釗的人物生平
1881年,章士釗生於湖南善化縣。其父章錦曾在鄉里為里正,後業中醫。章士釗幼讀私塾,非常勤奮。13歲時在長沙買到一部《柳宗元文集》,從此攻讀柳文。
16歲在親戚家為童子師。
1901年離家赴武昌,寄讀於武昌兩湖書院,在此結識黃興。後執教於朱啟鈐家私塾。
1902年3月,入南京陸師學堂學軍事。次年進上海愛國學社。5月,任上海《蘇報》主筆,由於該報連續登載章太炎等人的反清文章。7月被查封。8月他與陳獨秀、張繼等人又創辦《國民日報》,建立大陸圖書譯印局。同年冬與黃興等組織華興會,從事反清活動。
1903年4月,拒俄運動發生,上海各學校學生罷課,章士釗不顧學堂總辦俞明震勸阻,率陸師同學三十餘人赴上海,加入蔡元培等人組織的軍事民教育會,任軍理教習 。不久被聘為上海《蘇報》主筆,經常發表激烈的革命言論,並因此結識了章太炎、張繼、鄒容,意氣相投,結拜為異姓兄弟。四兄弟中,章太炎、張繼、鄒容均有鼓動革命的書籍。於是章士釗將日本人宮崎寅藏所作《三十三年落花夢》編譯成《大革命家孫逸仙》一書,將孫之別名「中山樵」與姓氏連在一起。於是1903年9月用黃中黃的筆名刊行,國內由此書而知重孫中山。1903年7月初,清政府查封了《蘇報》,並先後逮捕了章太炎、鄒容等七人。章士釗因得主辦此案的江蘇候補道、陸師學堂總辦俞明震徇情,未予追究,僥幸得脫。於8月7日又與陳獨秀、張繼等人創辦了《國民日報》,並繼續激烈地鼓吹革命。1903年11月,他與黃興由上海赴長沙,醞釀華興會的籌建工作 。
1904年2月,與楊守仁等在上海建立愛國協會,任副會長。楊守仁為會長。1904年8月,華興會決定當年11月6日在長沙舉行起義。章在上海余慶里密設機關,暗中接濟。因事機不密,未經發動即遭失敗。10月,黃興赴上海,召集楊守仁、陳天華、章士釗、張繼、楊度等人開會,准備在湖北、南京等地再舉義旗。後因發華興會在余慶里的機關遭破壞,張繼和章士釗等十餘人被捕,再起義的計劃未能實現。章士釗等人經蔡鍔託人營救,被關押四十餘天後,得以保釋。出獄諸人恐清吏再行深究,急急東渡日本。 1905年流亡日本,入東京正則學校習英語。章回顧過去,認為自己「才短力脆」,連累了同事,感到內疚,一改革命救國為求學救國,乃發憤力學 。1905年8月,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但堅不入盟,後來亦未入其他政黨。
1907年,赴英留學 。
1908年,入英國阿伯丁大學學法律、政治,兼攻邏輯學。1909年4月,他與同盟會員吳弱男在倫敦結婚,婚後入阿伯丁大學學政治經濟兼攻邏輯學。留英期間,他常為國內報刊撰稿,介紹西歐各派政治學說,於立憲政治尤多發揮,對當時中國政壇很有影響。
1911年武昌起義勝利,章士釗攜家眷從英國回國,對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給予了衷心的肯定和支持。應孫中山邀由英倫回國主持同盟會機關報《民立報》。因視同盟會不合西方政黨標准,主張「毀(舊)黨造(新)黨說」,以施行政黨內閣制,遭同盟會員反對,被斥為「保皇黨」。章憤而辭職,應袁世凱之邀北上。袁贈巨宅,委以北京大學校長,未就。
1912年春抵南京,受黃興、於右任之邀,任上海《民立報》主筆,兼江蘇都督府顧問。7月,章在《民主報》上發表了《政黨組織案》,主張將當時國內新有政黨(包括同盟會)一律解散,在一段時間內各抒已見,然後根據不同政見分為兩黨,出而競選,得多數擁護者,管理國家。這就是著名的「毀黨造學說」。此論遭各方攻擊,同盟會內部大嘩,章士釗乃脫離《民主報》,於同年9月與王無生別創《獨立周報》,繼續議論時政,提出了民國政制究取法國制還是美國制等引起國人注意的問題。
1913年3月,袁世凱主使刺殺宋教仁反嫁禍於黃興。章由此看出袁之險惡,乘隙逃離北京,前往上海,拜晤孫中山、黃興,奉孫中山命,聯岑春煊反袁,並草擬了《二次革命宣言》。7月由孫中山任命為討袁軍秘書長。「二次革命」失敗後,章亡命日本。
1914年5月,在東京與陳獨秀、谷鍾秀等人創辦《甲寅》月刊,章在第一期上發表《政本》一文,重申兩黨制的主張,提出執政黨應借反對黨之刺激而維持其進步 。章倡言革新,反對專制,提倡共和,反對袁世凱,但反對暴力激進手段。批評革命黨有「好同惡異」之弊,力主調和精神。 1914年發表《學理上之聯邦論》等一系列關於政體的文章,宣稱聯邦制可以用輿論力量達到革命的目的,引證西文學說,結合中國政治實際,文法謹嚴,理論充足,為時人重視。7月任歐事研究會書記。
1915年冬,袁世凱公開稱帝,護國軍起。5月,肇慶軍務院成立,章士釗出任軍務院秘書長,並兼兩廣都督司令部秘書長。6月袁死,黎元洪就任總統。章士釗留居北京,任國會議員,並應蔡元培之邀請,受聘為北京大學研究所倫理教授。
1916年5月,肇慶軍務院成立,任秘書長,並兼兩廣都督司令部秘書長;6月黎元洪繼任總統,赴北京與黎洽商善後。
1917年1月,在北京出《甲寅》周刊 。1917年11月,應陳獨秀之邀任北京大學文科研究院教授,講授邏輯學。兼圖書館主任,並被選為國會眾議員。章並薦李大釗、楊昌濟到北大任教,以所兼北大圖書館長職薦李大釗繼任。
1918年5月,任護法軍政府秘書長。次年在上海舉行南北和平會議,當選南方代表。
1920年,章士釗當即在上海工商界名流中籌集了兩萬銀元,全部交給了毛澤東 。赴法勤工儉學運動中,毛澤東、蔡和森持楊昌濟手書拜見章,求予資助。章當即以二萬元巨款相贈,毛以一部資助赴法學生,一部用於湖南革命活動。
1921年春,赴歐洲考察政治,在倫敦訪問了英國學者威爾斯、肖伯納、潘悌。章與諸人講座後,認識到農業國與工業國不同。
1922年11月,受北京政府教育部之聘任北京農業大學校長 。
1922年,周恩來等在歐洲創建共青團,托章將一部印刷機由法國運至德國,章照辦無誤。
中國共產黨誕生後,章士釗在共產黨人身上看到了中國的前途和中華民族的希望,政治傾向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朋友。
1923年6月離京赴上海。10月曹錕賄選為總統,章時任上海《新聞報》主筆,撰文痛斥受賄議員。
1924年,段祺瑞上台。章主張毀棄約法及國會之主張正合段的心意,因此段邀章北上。44歲的章士釗投入北洋軍閥集團。段從章建議,以「臨時執政」之名兼任總統與總理之職,委章為司法總長。
1925年4月,再派章士釗兼教育總長。章受命後,即宣稱要整頓學風,宣布大學統一考試,合並北京八所大學,引起教育界進步人士及青年學生的反對 。4月9日,各校學生聚會請願罷免章士釗。章遂辭職赴滬,後經段祺瑞挽勸,乃復任司法總長之職。7月發行《甲寅》周刊,反對新文化運動。7月底段又派章出任教育總長,要他繼續「整頓」學風。章不顧人們的反對撤換了一批反對他的大學校長。8月1日他又派出武裝警察護送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楊蔭榆到校就職,後又下令解散「女師大」,鎮壓愛國學生運動。因章的《甲寅》雜志作為整頓學風的言論陣地,而《甲寅》封面繪有一虎,當時人們稱之為「老虎總長」。
1926年,「三一八」慘案時,章任段政府秘書長。後被國民軍驅逐下台,章出走天津,繼續在日租界出版《甲寅》周刊。章利用該刊強調反對新文學運動、新文化運動,反對白話文,反對「歐化」,引得罵聲一片,但章我行我素。魯迅著文痛罵段祺瑞、章士釗為「落水狗」,由是惡名遠播。
1927年4月,李大釗同志在北京被奉系軍閥逮捕,他四處奔走營救。1928年國民革命軍光復北京後,因章系執政府之高級官員,曾被通緝,乃赴歐洲游歷。
1930年受張學良之聘回國,任沈陽東北大學文學院教授,次年任院長,「九一八」事變後,章士釗回到上海,為杜月笙賓客,不久正式掛牌當律師。
1932年10月,陳獨秀等人在上海被國民黨政府逮捕,他自動站出來為陳辯護,請求法庭宣布陳無罪。其「辯論狀」著力闡述政府應當容忍不同政黨之理論,文氣逼人,震動法庭,中外報紙競相登載。
1934年任上海法學院院長,並先後擔任北京明德大學、北京農業大學校長、上海法政學院院長。岑春煊等西南軍閥排擠孫中山,操縱南方護法軍政府,岑任總裁,章出任秘書長。
1937年4月任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法制委員會主席。
抗日戰爭爆發後,留居上海租界,次年3月,南京「維新」偽政府成立,漢奸梁鴻志誘章入伙,被章拒絕。不久杜月笙派人迎護,章由香港轉赴重慶,國民政府給以「參政員」名義。
1938年6月起,歷任第一、二、三、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1943年著《邏輯指要》在重慶出版。
1945年抗戰勝利後,毛澤東主席到重慶與國民黨談判戰後問題;「雙十」協定簽字後,毛因事滯留重慶,毛澤東在重慶與蔣介石會談,征詢章對形勢看法,章在手心寫一「走」字,耳語「三十六計,走為上」,勸毛速離險境。 1946年回上海,在同濟大學法學院任教,並續任律師;同年11月當選為制憲國民大會代表。
1948年行憲後,當選為立法院立法委員。
解放戰爭後期,他作為「上海和平代表團」代表及南京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非正式代表,為國共合作奔走。
1949年1月蔣介石下野,李宗仁代總統欲試探與中共和談之可能性,乃請章士釗及江庸、顏惠慶三人。章返上海後,曾專程至南京,會晤長沙綏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潛,向程介紹了與毛澤東晤談的情況,轉達了毛對和平寄予的期望,對程消除「懲辦戰犯」的疑慮起了一定作用。3月25日,李宗仁決定正式成立代表團,派邵力子、張治中及章士釗等五人為和談代表,於4月1日到北平,與中共舉行和平談判。4月22日和談破裂,章士釗與邵、張等乃留居北平。嗣後去香港,同年6月,程潛派程星齡赴港,會晤了章士釗。章托程星齡帶信給程潛,轉達了毛澤東對程和平起義的期待和中共對陳明仁將軍的熱誠態度,勸說程、陳起義。
1949年4月,受李宗仁代總統委派與邵力子、張治中、劉斐同來北平,與中國共產黨舉行和平談判。因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雙方代表草擬的協定,乃留居北平。繼而去香港;6月致函程潛,勸說程、陳(陳明仁)起義。9月,他應中國共產黨之邀參加開國大典,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從此定居北京。 新中國成立後,任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並被推選為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和第二、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委。先後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
1951年7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1952年,他與葉恭綽等人聯名上書毛澤東,呼籲保護北京廣東新舊兩義園的民族英雄袁崇煥遺墓,使袁墓古跡得以保存。
1955、1958、1960年,三次奉命赴香港,與台灣方面連絡,會商兩岸統一問題。
1957年,中共整風,章發言中有語「物必自腐而後蟲生」,被責令檢討,經毛澤東干預始得解脫。
1959年10月,任館長。晚年以大部分時間從事文史研究工作,並曾在中國人民大學漢語教研室講授柳文。既而以其研究心得,集為《柳文指要》一書。
1961年,國窮民困之際,毛用稿費以「還錢還利」為名,每年正月初二送二千元給章以解其困,送滿十年。
1963年,毛七十壽辰,設家宴邀章士釗、程潛、葉恭綽、王季范四老到中南海,並各攜子女一人到席。
1965年,《蘭亭集序》真偽之辯,高二適駁郭沫若文章發表受阻,章向毛推薦高文,得以通過。
「文化大革命」中,當造反派的矛頭直指「劉鄧司令部」時,他對國家前途充滿憂慮,不顧個人安危上書主席,坦誠陳言,意欲力挽狂瀾。「文革」初期,章遭批鬥抄家,章函告毛,毛要周恩來接章到301醫院予以保護。章對劉少奇命運十分關注,致函毛、劉調解,要劉效廉頗藺相如故事向毛負荊請罪,以求團結共事,卒被殘酷現實打破。從此專心整理《柳文指要》,在毛支持下,於1971年出版,為「文革」中少有的特例。
晚年最為期盼的是祖國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為此,不顧92歲高齡隻身前往香港為恢復同台灣的聯系而奔忙,最終在香港病故,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大業作出最後的貢獻。
1973年,章士釗自請第四次赴港,欲與台灣方面會談兩岸統一事業,功未竟而身先死。享年92歲。在京舉行追悼會時,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等均到會行禮致哀。
5. 方玉傑的人物評價
真是機緣巧合啊!在2002年河南省公安系統第五屆衛士之光書法大賽頒獎儀式上,我有幸作為頒獎嘉賓為獲得一等獎的方玉傑頒了獎;時隔四年後,在2006年全國公安系統書法比賽頒獎典禮上,我又為獲得一等獎的他頒了獎。
於是,對他的印象進一步加深。
通過了解,感到玉傑在鑽研書法上是很刻苦的,所以獲獎是理所當然的。同時從他的身上,我更是看到了我們公安民警文化素養的提高和展現。
玉傑是一個市公安局的一名民警,一直在基層治安系統工作,當過巡警、坐過辦公室、下派鍛煉過,日常瑣事較多,他能夠在處理好繁忙工作的同時,堅持練習書法,並取得一定的成績確實不容易。他在談話中說:自己一生有三個愛好,就是當警察、愛家庭和練書法,這就像一駕馬車的馬和兩個輪子一樣,三者缺一不可;而促使這駕馬車前進的則是執著和熱情。還說到:當警察加班是正常的事,但是不管工作再晚,只要不出差,每天堅持練字雷打不動。為了使自己能夠回到家時不忘記寫字,他將書房的筆墨紙硯移到了放在進門口的餐桌上。我想,這種執著和熱情也許就是他既能幹好公安工作,又能夠練好書法的重要原因吧!實際上,在全國公安隊伍中,像他這樣比較刻苦鑽研藝術的民警還有很多。
這就是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公安民警,除了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優良的作風外,還應該有高尚的情操和豐厚的文化素養,要通過培養自己良好的興趣和愛好來陶冶情操,豐富生活,在展示文化育警深刻內涵的基礎上提高我們公安民警為民服務的本領和質量。
願玉傑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願他為塑造新時期公安民警的新形象上再添風采!
(作者:孫永波:時任公安部黨委委員、部長助理)註:本文系2007年方玉傑書法作品展序言
繼承與創新的踐行者
文/二月河
欣聞玉傑要舉辦一個書法展覽,並准備出一本書法作品集,很高興,前日來訪並邀我為其書作序,我便欣然應允。
說實在的,平時我寫書法的時間很少,但我卻很喜歡書法,每看到一幅幅精美的書法作品時,常為其精到遒勁的線條、濃淡枯濕的墨色變化所感染。玉傑來時給我送了一本他去年夏天出的書法作品集,我仔細的看了一遍,對他的書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實際上在1998年玉傑我們就認識,我知道他是在南陽市公安局工作的。公安工作性質特殊,時間沒有規律,能在繁忙的工作中靜下心來寫書法實在是不容易的,又知道他很勤奮,常常臨池不輟,對書法藝術執著追求,05年考到首都師范大學攻讀書法研究生,據了解,還是目前全國公安系統唯一的一位書法研究生,很難得。
在座談中,了解到玉傑這兩年在書法上都是收獲年,連續4次獲得全國書法比賽的一等獎,收獲頗豐,想必已經在全國書法界有一定的影響吧!我想,在他勤奮刻苦的基礎上,再加上到高校系統學習理論知識,他的書法藝術水平肯定會有一個更大的發展。
通過他的書法作品,我感到他除了有執著追求書法藝術這種精神外,還有自己對書法藝術的獨特見解。對書法,他是有想法的。作為一名搞藝術的工作者,想在藝術的道路上走的更遠,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是不行的,而這種想法恰恰是搞藝術最重要的。繼承固然重要,但創新更為重要,沒有創新,藝術作品的生命力肯定不強。在玉傑的作品中,我看到了繼承,也看到了創新,這種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勢必給他的書法作品帶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期待著他的展覽成功,期待著他的書法藝術水平取得更大的成績。
(二月河: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註:本文系2007年方玉傑書法作品展序言
2006年集評:
葉培貴(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玉傑的書法個性比較明顯,可見悟性之高,敏於探索,是較有獨立見地的青年書家。如果更多地將古代的名家碑帖吸收過來,融入其中,則會更加富有內涵,更加耐人尋味。找到一條魏晉書風與當前流行書風的結合點,是玉傑君當前的一個主要任務,願與你共同研究。」
史煥泉(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南陽市青聯委員、南陽市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與玉傑先生為摯友,先後組織南陽四友書法展,策劃成立南陽市青年書協、組織南陽市首屆青少年書畫大獎賽等活動,其過人的組織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玉傑書法,諸體皆善,尤精大草,其草書作品神高韻遠,顧盼神飛,得懷素、張旭、黃山谷、祝允明、徐渭等諸家之真諦,又融而匯之,自成面貌,因而成為當今中國書壇的青年才俊。願玉傑先生孜孜以求,養得胸中貫虹氣,常使墨龍脫紙飛。」
毛國典(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省書法家協會秘書長):「玉傑兄性格豪放、爽朗、善友、喜笑,心直口快、不拘細節,沉穩之中漾溢著激情,正如他的草書一樣。我喜歡他這種性格。
劉守安(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玉傑兄天資好、悟性高,又勤奮好學,從他的書作中,既可以看到其對傳統書法藝術的理解,又可以看出其融有當代藝術的審美意趣,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新之處,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他會創作出更加精美的書法作品!」
甘中流(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市書法家協會教育出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方玉傑作字為人都有一股熱情。作字有熱情,這出於他對書法的熱愛;為人有熱情,說明他對生活、對他所崇尚的藝術有所期待。前人說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從方玉傑身上能看出這種發於內在的沖動,所以,他不論是臨摹,還是創作,都不由自主的舞之蹈之。更進一步說,因為有激情,才會不斷去學習、去探索,最後走向成功!希望他保持這種激情,也希望他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有所收獲。」
劉悅笛(中華全國美學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國際美學協會會員及聯系人):玉傑的書法,以草書為最,初感其書風,撲面而來,頓覺書家有「才」、有「識」、亦有「力」。如果能再「放」一些、「縱」一些,同時「火」氣再藏一點、「拙」一點,勢必更能達到「收放自如」的「自然」、「自在」、「自得」的境界。
姜寶平(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玉傑兄的作品灑脫閑散,如酒後擔夫,險中有穩,踉蹌中透著幾分游俠之氣,甚是瀟灑。兄天資聰穎,悟性甚高,此乃聰明人寫聰明字,讓我自愧不如;兄若能上溯魏晉,少染時風,加強筆墨功夫,作品將更加耐人尋味。我期待著。」
米啟偉(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北大書法研究生、平頂山市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雄渾之中深韻雅逸,狂放之中不乏理性,這是現階段方玉傑書法的一個側面,是他性格、學識、修養和閱歷等的自然的、藝術的外化,難得!」
曾翔(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教授、北京書畫藝術研究會秘書長):「玉傑君五體皆能,然尤以行草最善,是當前青年中有實力的書家之一,草書若能注意字與字之間的細微牽連,則更富張力,是可更臻佳境、入幽出朗。」
柴磊(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南陽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我見玉傑之字,用筆上飛動連綿,提按有致又輕重適中,信筆直下,婀娜多姿,雖速而法備。結構上多為險奇迴旋之態。章法上靈動多變,動靜自如。墨色講究黑白對比,以加強對視覺的沖擊力和感染力,在濃與淡、干與濕中表現自己。他的作品是建立在傳統書藝基礎上的我書我情。」
張繼(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評審委員會委員、東方印社社長、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玉傑是活躍在當今書壇的青年書家之一,對書法藝術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之處。相信通過系統的對書法藝術的學習,在觀念上、技法上和理論上都會有一個大的飛躍,會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走出一個更大的空間,會創造出一批更加精美的書法作品。」
張學漢(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南陽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鄧州市美協主席):「當代書法藝術所包涵的信息在於碑與帖之間的重組,它必將書家的才情相融合,所展示的空間是書家對階段性的感悟,從而構成勢的轉型,其形體成為圖式化,使之體態與現代思潮相得益彰。玉傑兄考入首師大讀研,正是在這個信息量極大的書家群體中顯示個體,將個性化書家語言推向極點。試圖對筆、墨、紙等傳統書寫工具的把握給予了生命語體,我相信通過他的勤奮,在這種狀態下創作的書法作品,在整個現代書法史上,找出自我,融會貫通,放出亮點。」
張青山(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書法委員會委員、南陽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玉傑兄是南陽青年書家領軍人物之一。公安環境的歷練,使玉傑兄養成爽快、大氣、熱情而細膩的性格,書風亦然。玉傑兄四體皆能,兼工篆刻,是一位聰明伶俐、勤奮善學者。全國首屆大字展的草書獲獎作品,便可反映出其得自山谷而出自山谷,融魏兼隸、極具現代氣息和視覺沖擊力的自家面目!」
王元軍(首都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市書法家協會教育出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章法處理得很好,作品有感染力,很有靈性。可以在字的表現上增加一些形式,豐富一下內涵;草書可以再寫簡潔一下,通過在大幅作品中間運用漲墨,來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在追求作品視覺沖擊力的同時,使作品呈現出一種書卷氣。」
耿峰(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平頂山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南陽市青年書協近年來異軍突起,活動頻繁,成績斐然,方玉傑是其中主要成員,春節過後他給我發來簡訊,說是要去首師大讀研究生,他放棄舒適的工作,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這說明他對書法的追究很執著。玉傑是一位頗具才情、純以意行的書家,他學書取法廣博,無論古代碑板、法帖,抑或近當代名家,只要是他喜愛的,都是起取法的對象,他作品追求大氣豪放一格,他運用現代創作理念與手法。點畫使轉爽爽朗朗,牽絲虛實出沒相生自然,作品有著較強的表現力和視覺沖擊力,彰顯出其聰潁的藝術天資。」
郝全成(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南陽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漢風書社社長):「我喜歡看玉傑兄寫字,其用筆迅捷駭人,頗具剛健挺拔之氣度,運筆自在、運轉灑脫,於閃電遺光中進入古淡境界;下筆率意,盡現天真,其草書在有意無意間盡得自然樸拙之風,寫出了自然的藝術風格,作品布局疏朗開闊,顧盼有情,渾然一體,如天馬行空,氣勢非凡;其墨色枯濕濃淡,盡得奇妙。在甜潤的墨色中、在狂舞的線條中,彌漫著真情。欣賞玉傑兄之作品,如領略大自然之奇觀。」
曾來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學術委員、中國畫研究院畫家、北大兼職教授):「對傳統書法有著自己敏銳的感悟,有較扎實的傳統功力,也很有靈氣,若再能夠深入一家,做准做細做深入,而後融入其他,則會更好。」
王學峰(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書法委員會委員、南陽市青聯委員、南陽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和玉傑相交--從十年前震動南陽書壇的「南陽四友」開始,到同心和諸友一起創立和發展南陽市青年書協,玉傑的膽識、開拓創新精神,使人折服。書如其人,他大氣、樸拙的草書,沉厚、古雅的篆隸書風,日益彰顯出其聰潁的藝術天資和強勁的創作潛質。從傳統中來,在時代中發展!玉傑的成功在於繼承和創新,在於否定再否定......
胡抗美(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創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院特約研究員):「在這幾種字體中間,玉傑的草書還是寫得不錯的。寫好草書的基礎,我認為就是要臨晉代的草書帖包括王羲之的《十七帖》,要真正的下功夫臨,要反復臨,然後再研究草書體系,隨著對草書的感悟加深,臨《十七帖》時的感覺就不一樣。對古代的草書作品,要分析的吸收,可以用其線形,也可以用其結構,通過臨帖在創作中建立自己的風格面貌。期待著。」
范斌(著名書法家、畫家)方玉傑先生在筆性、結字上有天分,字勢有兔起鶻落之美,往往在不經意中撒落精緻,宛然自在的感覺給人以美的享受……
解小青(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市書法家協會理事、婦女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書法感覺很好,在寫作品時很好的把握了輕重緩急,節奏感和形式感很強。若再對一些章法和字的大小參差錯落進行推敲,作品的表現力和內涵將會更加豐富。」
池現平(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畫院特聘書畫家):「已酉秋末,客南陽,得識方玉傑等君,把酒論書,好不愜意。恍然不覺分別半載有餘。今聞兄入京求藝於首師大,甚為其對書藝執著和能入歐陽中石先生門下而高興。想不日以玉傑兄之才識和不懈努力,書藝自當精進復而大成也。玉傑身置警界,作風迅捷,待友忠實誠信。初識,確有幾分俠氣,此一如其書風,信手掂筆,入紙殺毫,一任墨韻四溢。融情致於毫穎之間,似不計工拙,書畢懸觀,卻能滿紙真氣,精微與樸拙之妙自然凸現,觀其書實為一快也!」
魏家川(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北京市美學會副秘書長)技近乎藝,藝近乎道。觀玉傑之書,有技、有藝、有道也。學書貴大雅平淡,古色照人,隨手萬變,任心而成,「忽然絕叫三兩聲,滿壁縱橫千萬言」,膽怯者不敢,力弱者不能。有才無情,多趣少韻,終入平淺一流。學能養書,書須集學而成,學者多得一察以自好,殊不知無意於佳乃佳。
2012年集評:
潘傳賢(中國書協理事、鐵道書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觀玉傑書法,清新淡雅,神融筆暢,自然流美,晉唐遺韻。
程興林( 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書畫協會秘書長,中央國家機關書畫協會常務理事)玉傑兄,是一位內心情感豐富的書家。他五體皆擅,每件作品筆墨性情盡情展現。其小楷雍容靜穆,行草奔放有度,筆底干凈而內斂,表現出來的是他筆端任自由的從容與瀟灑。但這種直面的感受還不算完全了解他真正創作時的意境,每次中央國家機關的筆會時有幸能近距離看他創作,無論作行,還作草,諸體提筆即來。他能保持一種虛靜,守其神,專其一,萬象熔鑄,胸中有餘地,氣機流暢,腕下有餘情,眾美悉收,萬思所構,自然而天成。此為並非偶然,實為玉傑兄多年來的內在修為與豐富的學識的綜合素養。
玉傑兄,又是一位厚道而重情誼的書家。無論是其專業素養還是人品,在京城書法圈內有口皆碑。其書藝走至今天,還不忘自己的啟蒙老師並與老師聯展,這令我等兄弟真是羨慕之極,真心地祝福他與老師書藝長青,學豐人壽,祝福著期待著!
相國軍(司法部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玉傑的作品有深厚文化積淀,外視法度森嚴,細品則沉穩自適,超然世外,使我們感受到傳統文化情懷與傳統文化載體之間的相互照耀、相互提升、相互交融的精神跡象。
玉傑的書法是飽受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滋潤與供養,有真實的生命含量和內在文化體驗的藝術,以草書為主,兼攻漢隸。從書法淵源來看,他從二王入手,又飽受清代王鐸筆墨風格滋潤,王羲之的圓轉凝重,妍美流變和王鐸的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使其書法作品飽含了酣暢淋漓的文人書法的灑脫大氣和不拘點畫的超脫風范。
耿峰(解放軍總參書法創作院副院長)玉傑友於書法有一種說不出的膜拜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釋然平和的心態,創作熱情高,但不浮躁,堅持深入傳統,取法精而且廣,碑帖並重,既法晉人韻致,也求漢魏風度。
玉傑的筆墨緊隨時代,善楷、行、草、隸、篆等多種書體,且都在全國各類賽事和大展中取得驕人的成績。楷、行、草宗法二王一脈及明清諸家,用筆沉著穩健,結體嚴謹不苟,草書風格突奔奇逸,穿插機敏;篆、隸書則在秦漢之間,拙中寄巧,渾穆淋漓,獨具一格。
玉傑人品好,書風正,有抱負,能力強,悟性高,這都是他走向成功的必然,他還在不斷地豐富著自己的筆墨語言,拓寬自己的創作道路,力求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
闞寶光(中國書法藝術協會副主席、中央國家機關書畫協會副秘書長、環境保護部書畫協會會長)看過玉傑老弟的書法,深受教益。玉傑的書法,格韻高絕,自然天成!我特別欣賞贊譽,預祝書法藝術取得更大成就!
陳恩田(《中國人民解放軍賦》原主創人、軍賦書畫院副院長)玉傑為人,學豐德正,行多而語少,才高而調低,觀其書法,大氣俊秀,筆中墨韻,則如其人其心聲,實乃當代書壇之楷模。
人品能扶書品正
在認識青年實力派書法家方玉傑之前,我早已對其與人為善、謙和朴誠的君子氣度有所耳聞。以至有幸在今年中央國家機關書畫協會春季聯誼會上見到方先生,當我見到方先生典雅、清逸的作品時,便不自覺地將其作品與人品聯繫到了一起。總之,我對方先生其人其作品的印象是人和、書雅。
方先生的行書作品,是典雅型的,有大家的風范,足見其在《蘭亭序》、《聖教序》所下的功夫。用筆、結字多取自《聖教序》;章法有《蘭亭序》之氣象,字勢勁參以歐陽中石之欹側。用墨干、濕、燥、潤,自然天成。濃處,不過沉、而如畫家點晴之筆,更增加幾分靈氣;枯處,不顯燥,如萬歲枯藤,更增加幾分老辣;潤處,如春雨潤物,正合時宜。
原方先生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輝煌。
(閆道輝:外交部書畫協會副秘書長、外交部尚志公司辦公室主任、中央國家機關書畫協會理事)
七律賀方玉傑書法展成功舉辦
欣聞書展贊方家,亘古南陽現麗葩;
筆走龍蛇身有術,神行虎豹紙生花;
山河入夢心芳艷,水墨成書氣自華;
累月經年沙聚塔,歡歌一路滿天霞。
(張明:全國公安文聯《家園》雜志編輯部主任)
羅勤(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黨組成員、秘書長,中央國家機關書畫協會副主席)玉傑先生年輕有為,在書法界享有盛名,他為人謙和,善於交流,書法行筆流暢,頗有功底,是一位很有發展前途的書法家,預祝展覽圓滿成功!
鄒大力(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社會服務中心副主任,中共中央直屬機關書畫協會理事)方玉傑是個藝術的殉道者,把書法當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深深感受到學書的艱辛及創作的艱難,他一直在追尋好作品的高境界。什麼是不簡單?能將看似簡單的事情做到底就是不簡單,方玉傑做到了,而書法本來就是不簡單的心力交錯的藝術勞動。
方玉傑是個性情中人,他把朋友的友情看得比什麼都重。方玉傑是一棵冬青,詩意而正直的內心永遠年輕蔥綠。註定,他是一個為書法、為藝術而生的人。
郭鶴鵬(海關總署書畫協會秘書長)玉傑兄是我好友,為人善良熱情,凡朋友相求,都能竭力相助。他性格平和簡靜,溫文爾雅,俠義所在頗有君子之風,在當下喧雜社會中始終保持了一份充盈禪意的達觀質朴。
玉傑堅守孫過庭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的學書名言,幾十載心無旁騖,臨習不輟,深得書法之三味,字字有法度、筆筆有出處,既古樸沉穩,又靈動飄逸,氣韻高古,內涵豐富,碑魂帖韻,章法自然。其遒美勁健的筆姿,疏朗靜雅的字態,從容和緩的氣息讓人折服不已。祝願玉傑兄再攀書藝高峰:人書相融開氣象,筆墨騰龍競風流!
玉傑是近些年來在書壇上較為活躍而又成績顯著的青年書法家,他多次參加中國書協及全國性的書法展覽,多次入展並獲獎,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也贏得了書界的贊譽。做為玉傑的好友,我深感欽佩和祝賀,這一成績取得並非偶然,是他多年來勤奮苦練,不斷研習的結果。
我認為玉傑有這樣的成績一是緣於學書正,起點高,他作為全國首屆書法藝術碩士,通理論、懂技法。二是緣於用功尤勤,多年來不斷臨寫張旭、懷素、文徵明、王鐸等書法大家,奠定了較為扎實的基礎,後又主攻二王,他能寫多種書體,以草書更見功夫,玉傑的書法有著強烈的視覺感,通篇看來,墨色變幻,虛實得當,節奏明快,古樸渾厚,洋溢著強悍、雄逸、跌宕的美感。
玉傑字不但寫得好,為人處事更顯謙虛低調,他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樂於助人,和他打過交道的人都想同他接觸,在圈內有著較好的人氣。玉傑優秀的品格和精湛的書法藝術在今後的道路中相得異彰。
(曹進增:國家稅務總局處長,中央國家機關書畫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書畫研究院副院長)
讀玉傑兄書法有感
詩書五休皆精通,孜孜深研不放鬆。
書道捷報頻頻傳,遙祝戰友立新功。
滿紙雲煙飛,豪放耀光輝。
筆走似游龍,管停翰暢歸。
__段志鋒(陝西省西安市政府職員)
6. 宋教如先生的生平
http://www.ls11.com/UploadFiles/20047302320580.jpg
宋教仁,字鈍初,號漁夫,1882年4月5日出生於湖南一戶農民家庭。幼年入私塾,1899年入漳江書院讀書,1903年考入武昌文普通學院,他在長沙創辦《長沙俚語日報》,進行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啟蒙宣傳。1904年3月,宋教仁與黃興等在長沙創辦革命團體華興會,8月組織了湖北省第一個革命小團體棗科學補習所。華興會成立後,策劃進行反清武裝起義,宋教仁負責發動常熟地區,後因事機泄密,他被迫逃亡日本。宋教仁先後在東京法政大學、早稻田大學就讀,1905年與田桐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雜志,該刊設有論說、學說、政治、歷史、軍事等欄,宣傳愛國、革命思想,宋教仁除寫了多篇文章倡導反清排滿外,堅決主張用黃帝紀年取代當時一般中國報刊用帝王紀年的作法,以示與清政府決裂,後該刊被日本當局以妨害公安的罪名下令查封。
《二十世紀之支那》停刊後,宋教仁又在留日學生創辦的《醒獅》雜志上發表文章揭露清庭的假立憲與沙俄對我國的侵略行徑,痛斥袁世凱鎮壓反帝愛國運動的罪行。
1905年,宋教仁參加了同盟會,被推舉為司法部檢事長,他將《二十世紀之支那》改名為《民報》,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刊物,自任庶務幹事和撰述員,先後在《民報》上發表了《烈士陳星台小傳》等文章和譯文,介紹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歷程、國際社會主義工人運動發展史,痛斥清政府鎮壓革命的罪行,哀悼為革命獻身的烈士。1907年,他赴東北組建同盟會遼東支部,策劃武裝起義,後因會員被捕無法舉事而逃往日本。在日本,他從事政治、經濟、法律等學科的研究,發文論證間島是中國固有的領土,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企圖侵佔我國領土的陰謀。
1911年1月,宋教仁回到上海,在於右任創辦的《民立報》任主筆,該報是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機關報,是同盟會在上海的宣傳陣地和通訊聯絡機關。所撰寫的評論以宋教仁和徐血爾兩枝筆最為鋒利,宋教仁以漁夫等筆名,發表了大量政論文章,強調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瓜分的嚴峻形勢,揭露清庭的假立憲陰謀,並對四川保路運動進行了一系列評論,熱情地支持了四川人民的英勇斗爭,他的知識廣博,議論深刻透徹,文風豪邁犀利,很受一部分讀者的推崇。得力於他的努力,《民立報》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革命報刊,發行量最高達日銷2萬余份。
1911年4月,宋教仁赴香港策劃廣州黃花崗起義,未成。同年8月,任同盟會中部總會總務幹事。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宋教仁趕往武漢,協助湖北都督府辦理外交,隨後赴南京,參與臨時政府的籌建工作,1912年1月,任臨時政府法制局局長。為防止封建官僚特別是袁世凱這類「不學無術,其品更惡劣可鄙」的人專政,在關於政體組織形式的商議過程中,他反對實行總統制,主張實行責任內閣制,因此與孫中山等領導人發生了矛盾,致使有人誤會他貪戀總理一職。為了保證內閣制的推行,宋教仁積極從事政黨活動,1912年3月,同盟會為改組為公開的政黨,推宋教仁為政事部主任幹事,負責研究政治上的一切問題,聯絡會員,以統一黨見。4月,他任北京政府農林部長,不久辭職。8月,他在同盟會的基礎上,聯合其他反袁小黨派,組成了國民黨,期望在國會中造成多數黨的聲勢,實現其責任內閣的主張,但他急於求成,改變了同盟會的一些革命主張,放棄了平均地權的綱領,並將一批官僚政客拉入黨內,使國民黨成分復雜,革命性大受影響。
1913年,國民黨在國會議員選舉中獲得壓倒多數,身為理事長的宋教仁為了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在回鄉省親後,經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等省到上海,一路發表演講,這使一心復辟帝制的袁世凱十分嫉恨,3月20日,國會召開前夕,當宋教仁准備乘火車北上時,在上海火車站被袁世凱所派刺客暗殺,於22日去世。1924年,革命黨人在上海閘北闢地建成陵墓,安葬宋教仁,稱宋公園,墓前置宋教仁的石像。該墓現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宋教仁傳
俁胡宋教仁者,字遯初,號漁父,湖南桃源人也。光緒八年(1882)清明生,薄有家業。十二歲喪父,轉貧而好學,性沉毅果敢,有見識,善交際。少入漳江書院,從黃彝尊、瞿方梅讀,學經史輿地掌故。嘗與同學夜登漳江閣,慷慨曰:「中國苦滿政久矣。有英雄起,雄踞武昌,東扼九江,下江南,北出武勝關,斷黃河鐵橋,西通蜀,南則取糧於湘,擊鄂督之頭於肘,然後可得志於天下。」已而中秀才,然厭科舉,遂入武昌文普通學堂,於古人獨崇漢武。又聞黃克強演說,甚為鼓舞。已而克強赴湘主講明德學堂,教仁從之,陳天華、張繼、劉揆一俱集於此焉,乃組織華興會,推克強為會長。教仁與胡瑛往設武昌支部,且辦科學補習所,與策應也。
俁胡慈禧太後七十壽誕,華興會欲舉事於湖南各地。教仁主常德一路,以匱於糧餉,雖變賣家產猶嫌不足,乃赴長沙另籌。至則事已敗矣,遂流亡日本。先入順天中學,繼入法政大學,貧難自繼,同學多與資助。未幾,教日人漢語以周急,困稍解。已而與張步青、陳天華、程家檉、黃克強辦刊《二十世紀之支那》,密發國內。未幾,孫文攜宮崎寅藏訪其刊社。教仁既久仰之,今始識荊而嘆服。孫文亦異教仁才幹。旋有同盟會,教仁為執法部檢事,為孫文左右手。復與黃克強辦《民報》,大作頻仍,多民族主義之作,署名強力齋者是也。
俁胡日本文部頒布取締清韓留學生規則,陳天華憤而蹈海。教仁慟而誄之,且與胡瑛、楊卓林、寧調元聚眾抗議。駐日公使楊樞奏請除名驅逐之,教仁乃易名楊煉,入早稻田大學攻讀法政,潛心靜默,期年大成。然劬勞成疾,舉目無親,憂懷國事,不禁伏枕啜泣,適有日本同學來訪,見而訝驚,教仁曰:「為吾祖國事,君何能知?」久而病瘳,教仁以為北方殊無革命熱情,乃與白逾桓、吳昆及日人古河赴東三省,欲約馬匪起事。馬匪李逢春等來歸,教仁乃為同盟會設遼東支部,以統一之。光緒三十三年(1907)夏,聞同志起事於廣東,乃欲舉兵遼寧,進逼榆關。事泄,逾桓遭執,教仁乃投吉林夾皮溝韓登舉,以圖再起。
俁胡俄而聞日人組織長白山會,偽托間島之事,欲奪延邊。教仁乃託名貞村,潛入斯會,獲其偽證,且往漢城、東京遍搜典籍,剪摘報章,成《間島問題》一書,論據充分,邏輯清晰,明間島者中國之固有也。公使聞之,乃購獻於外務部,談判遂逆轉。朝廷因識其才具,虛席以待,教仁堅辭不赴,然聲名已播於中外。時同盟會經費甚絀,教仁乃譯日人所著之財政學,印銷國內,得數千元,稍濟其事。已而鄒代藩獻三策。上策曰北方起事,中策曰長江起事,下策曰邊疆起事。教仁與譚人鳳、林文、何天炯、呂志伊、蕭翼鯤、張鎮衡、鄒永成、周來蘇、首紹甫議定,以中策為尚。故武昌之義,實首定於此際也。
俁胡宣統二年(1910),赴滬主筆《民立報》,署名漁父,筆伐朝廷,宣揚革命。辛亥年春,黨人慾謀廣州,促教仁往助。眾勸其勿赴,教仁曰:「諸君勿懼,成則為四萬萬同胞,不成則一顆頭顱而已。」遂赴港,繼陳炯明為編制課長,一應布告令文,皆出其手。三月二十七日,官府偵知其事,在穗同志皆退入港。次日又覺事尚可行,約展期一日再赴穗。次日午前,官府已次第搗破機關,黃興乃倉猝進攻。教仁等未至,事已敗矣,乃折回香港。滬上同志聞電,初以為教仁披難,不忍卒譯,乍聞一宋字,俱面如死灰,定神才知為他人,意始稍蘇。然久不見其歸來,皆為忐忑。忽一日,教仁翩然歸來,眾皆歡呼不能自己。其得人如此。
俁胡教仁衍述鄒代藩之三策。一曰效法葡、土之中央革命,密聯北方軍隊,更以東北馬匪為援,一鼓取京城,爾後鼎定全國,此上策也。二曰於長江各省潛伏兵力,俟時並舉,創立政府,北伐中原,此中策也。三曰於邊疆要塞密組機關,一朝大舉,逐次進逼,徐圖攻取,此下策也。眾仍以中策為尚。教仁乃組中國同盟中部總會,虛會長席,與陳其美、譚人鳳、楊譜笙、潘祖彝為總務幹事,各兼庶務、會計、財務、文事、交通部長,史家麐、呂志伊為候補,共組總務會,統攬全局。遣譚人鳳赴鄂與居正、孫武、詹大悲合並共進會與文學社為湖北分會,曾傑赴湘與焦達峰、楊任、鄒永成、謝介僧組湖南分會,范鴻仙、鄭贊成赴皖組安徽分會,吳永珊赴川組四川分會,井勿幕於陝組陝西分會。三會直隸總會,策動各省軍隊,以俟時並起。終議曰:「武昌乃九省通衢,居全國之中,交通四達,同志易聚,惟其東有大江,敵艦易入,西有租界,對外煩難,且鐵路密織,清兵可朝發夕至,故應武昌首義,四方群應,使其不能救彼此。」遂定大計。
俁胡七月,朝廷頒布鐵路國有令,川鄂湘粵各省抗議,川人尤為激憤,朝廷乃命端方調鄂師入川。鄂省同志遂欲乘機起事,遣居正、楊玉如赴滬購槍,且迎教仁往指揮也。正將成行,胡瑛忽電告有變,乃命居正運械先行,自留滬觀變,且令范鴻仙、柏文蔚攻南京,李燮和攻上海。
俁胡八月十八日,孫武於漢口制彈不慎,爆炸受傷。官警聞而搜,捕殺彭楚藩、劉堯澄、楊宏勝三人。蔡濟民、吳醒漢、熊秉坤、居正等遂於次日發難,率新軍攻佔督署,清軍棄城而逃。眾擁黎元洪為都督,進占漢陽,聲威大振。初,教仁適有微恙,聞三烈士遇難,以為大事已去,愴然不可名狀,病益甚。次日聞光復之事,一躍下地,涊然汗出,斯病已瘳。適黃克強抵滬,乃與共赴武昌。推克強為總司令,教仁與胡瑛主外務。時與清軍對壘,賴教仁等折沖樽俎,洋人皆守中立,惟日本狡焉啟思,欲積極干涉,教仁乃飭日本人曰:
俁胡「湖北革命軍之起也,各國皆守中立,蓋以革命軍既為公然之團體,且有一定之土地,非如是不足以明交涉權義之所接,非必左袒革命軍也。乃獨有日本則不然,謂革命軍只可目為內亂,而不能認為交戰團體。其大阪《每日新聞》、《報知新聞》等,且謂如保護租界等手段,只為消極的手段,今宜進而用積極的手段雲雲,其狡焉啟思之心,可謂如見。吾不解日人何以獨異於各國,眼中無國際法、無人道一至於是也。吾非謂日人之宜袒革命軍也,第以革命軍既已成為有組織,有人民之團體,則在國際法傷宜承認為交戰團體,固無論其內亂與否。昔日本倒幕之際,官兵與幕府黨戰,歐洲一二國不嘗認幕府為交戰團體乎?此其性質亦為內亂,何日人之善忘耶?明明國際法上之慣例,而故意設辭違背,非別有心腸而何耶?至於乘人之亂,而用積極的手段,尤為無道已極。夫所謂積極手段者,非干涉之謂乎?吾人對此亦不暇問其合理與否,吾人惟記憶法國革命大歷史。法國革命之際,不嘗遭歐洲各國之干涉乎?而法人對之如何者?法國英雄拿破倫對之如何者?日人其不知之乎?今者吾友邦之英、美等國,皆深以維持均勢現狀為主義,固無連合干涉吾國內亂之慮。然日人苟不自重量者,則其視法蘭西矣,日人其省之哉。夫日之所借口者,動以保護日人在長江流域利益為辭。夫外人在長江流域利益孰有過於英國者?美國豈居日本之次乎?然而英、美二國,不聞有乘間窺伺之舉也。且英日同盟之再訂,猶昨日事,非以維持均勢為目的乎?今乃當吾內亂方興之際,而公然與英、美異其步調,且背英日盟約,日人其將何以對天下耶?此豈果為日人之得策耶?吾願同洲同種之東鄰賢民政治家,對於此問題尚其再三深長思之也。」
俁胡教仁草約法,擬組責任內閣,設臨時政府於武昌。已而漢陽失守,南京克復,各軍卻生齟齬,遂與於右任往調停,擁程德全為江蘇都督,林述慶為北伐軍總司令,徐紹楨為援鄂軍總司令。旋赴滬游說,票選黃克強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洪聞之,立通電斥其非法,復於南京改選元洪為大元帥,克強為副。克強堅辭之。以民國設元帥而非總統者,隱有虛席待袁世凱之意。蓋世凱雖軍迫江漢,卻養敵自重,其心似有可用也。不意孫文自海外還,適黎、黃之爭,乃坐收其利,四日後當選臨時大總統,黎元洪為副。教仁一夜之內,刊繁益簡,草成臨時約法。故武昌與南京革命,孫文實未與力,盟內厥功至偉者,教仁也。
俁胡孫總統自美國還,傾心美國之總統制,教仁則欲行法國式內閣制,遂與相左。時孫欲以黃克強為總理,克強婉辭之,眾或主張不設此職。教仁憤起力爭,眾遂以其志在總理,稍有側目。教仁乃與居正、田桐往說黃克強,克強始諾。然翌日設國務總理案遭否決,事遂不諧。孫總統初欲以教仁為內務總長,眾忌不許,故改為法制局總裁。時流言甚長,皆一笑置之。或勸其馳函自辯,教仁曰:「事實勝於雄辯,豈能誣我。」其自信如此。
俁胡民元二月,與蔡元培赴京迎袁世凱南下就總統職,世凱迎之於正陽門,倍極隆重。入夜,京中兵變,有持槍者擅入寓所,教仁等避於密室得免。次日,兵禍連衡於天津、保定,風雲慘淡,謠諑播興,世凱以此不願南下,教仁等乃電請國會准之。三月,唐紹儀組閣,以教仁為農林部長。經月余,訂大綱,制法規,設機構,井然有序。然袁總統與內閣爭權,唐總理憤而辭職,陸徵祥組超然內閣。超然內閣者,國務委員一律脫黨也。教仁素以政黨內閣為追求,遂與蔡元培、王寵惠、陳其美同時辭職。先此,袁總統嘗予各總長交通銀行支票簿一本,聽其任意取攜,至此辭職交還之期,惟教仁分文未取。總統見而色變,知教仁之異乎眾人也。
俁胡時於國會,惟共和黨風頭甚盡,勢足以抗衡同盟會,教仁遂欲改革本盟。八月,於北京合並本盟、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會、共和實進會為國民黨,選孫文為理事長,教仁等八人為理事。已而國會選舉,國民黨獨得三百九十二席,大獲全勝,此教仁之力也。教仁乃與王寵惠返鄉省親,見慈母於堂上。復往湘、鄂、皖、蘇諸省遍作演說,倡實業,詆侵略,昭約法,明政黨,臧否人物,鞭笞政府,以政黨內閣為務,以虛君總統為繼,言辭激銳,正大光明,聽者如潮,而應者如雷。已而,孫文督視鐵路,以教仁代理事長,為本黨草具政見綱要,攜入北京提交審議。
俁胡袁總統素惜其才,今陸徵祥辭職,似欲以其繼任總理。然懼其銳,隱而未發,以趙秉鈞暫代。時聞教仁演說,知其政黨內閣之明志,乃絕此念。趙秉鈞深忌教仁,見總統有按刀之意,即命內務部秘書洪興祖謀刺之。興祖者,袁總統如夫人弟也,為總統主特務事。復有故共進會員應夔丞者,黎元洪既讒殺張振武,亦通緝夔丞。夔丞乃避禍滬上,入國民黨,與教仁等甚熟稔焉,然實已為總統之線人也。興祖乃命之刺殺教仁,許以重酬。夔丞因易名桂馨,朝夕追蹤教仁,由寧之滬。適有晉籍之故清軍人名吳福銘者,性兇悍,精射術,流落滬濱,窮極無聊。夔丞見而大喜,乃為其易名武士英,許重金以刺宋也。
俁胡民國二年(1913)三月二十日,與黃克強、陳策、廖仲愷、於右任北上。臨歧往《民立報》辭別同仁,摯友徐血兒勸之曰:「先生此行,責任甚重,顧宵小多欲不利於先生,恐前途有不測之險危,願先生慎重防衛。」教仁答曰:「無妨,吾此行統一全局,調和南北,正正堂堂,何足畏懼?國家之事,雖有危害,仍當並力赴之。」遂至車站,行至剪票處,武士英刺中其腰部要害。眾人疾護送就醫,雖用止痛葯物,然輾轉呼號,慘不忍聞。見黃克強等,囑曰:「倘我身死,諸公對國事務望勇往直前。」又囑於右任三事,一曰贈藏書於南京圖書館,二曰倩故人撫恤其家,善待其母,三曰同志勿生悲觀,宜奮力國事,復興民族。同志聞此,全集榻際,應夔丞亦居然在列也。教仁竟已不能言語,黃克強俯身含淚曰:「遯初休慮,國家大事,我等必將盡力而為。」於是溘然長逝,口目俱張,猶有恨矣。年才三十有二。
俁胡先此,教仁自知不起,勉力致電袁總統曰:「北京袁大總統鑒:仁本夜乘滬寧車赴京,敬謁鈞座。十時四十五分在車站突被奸人自背後施槍彈,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勢必至死。窮思仁自受教以來,即束身自愛,雖寡過之未獲,從未結怨於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毫權之見存。今國基未固,民福不增,遽爾撒手,死有餘恨。伏冀大總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家得確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臨死哀言,尚祈見納。」蓋袁總統雖有殺教仁之意,而教仁全無疑總統之心也。
俁胡未幾,武士英為同寓鹿鳴旅館之二學生檢舉,巡捕查抄得應桂馨名片,遂捕之,並獲往來密件甚詳,遂知洪興祖與趙秉鈞,時人故疑袁總統為之。黃克強且挽曰:「前年殺吳祿貞,去年殺張振武,今年又殺宋教仁。你說是應桂馨,他說是洪述祖,我說確是袁世凱。」總統急詢洪興祖何人為之,興祖曰:「為總統出力者耳。」袁極不豫,乃通令自辯曰:「共和國家以道德為基礎,以法律為范圍。就司法方面言之,非推究全案始末,又經法庭公開者,不得輕加論斷。就行政方面言之,非考求此案原委,實與法律違反者,不宜信口雌黃。須知此事應候司法機關判決,豈容散布浮言,坐貽實禍。」已而,武士英於囹圄中毒而死,洪興祖避禍於天津,而趙秉鈞竟猝死也。
俁胡孫文聞教仁卒,怒發沖冠,疾自日本返滬,欲興師報仇。黃克強以為國民黨乃國會之多數黨,且民國之事,自當以法律為之。乃由江蘇都督程德全提議組織特別法庭,司法總長許世英以未經地方而直達中央為僭越,固不允也。孫文乃謀於武漢舉事,為黎元洪所破,國民黨寧調元、熊越山遭執死難。袁總統更免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都督職,李烈鈞乃於湖口布檄鳴炮,徐州、安徽、南京、廣東、湖南、上海鼓噪並起,此所謂二次革命也。然不出十日,已盡敗於中央軍,孫黃俱避禍海外,國民黨亦遂不見於國會,教仁畢生理想就此盡矣。
俁胡教仁畢生心力,致力於學,盡瘁於國,不事生產,以致環堵蕭然,凄涼滿目。遺體暫寄湖南會館,憑吊者數千人,素車白馬,備極哀榮。已而奉葬於閘北,且立銅像為志,今沒不存。
俁胡論曰:宋教仁之遇刺,實民國無匹之大事也。以教仁之死,孫文遂違法興兵,袁總統遂無復掩飾,兵戎為之妄作,議會為之崩摧,約法為之虛置矣。蓋教仁本民元約法之父也,父既披難,諸子何為乎?向使教仁不死,孫文不怒,國家未必驟變,軍閥未必騰興也。蓋孫文一理想家,素以民主共和為標榜,竟蔑視法理如此,天下折腰之士復何辜哉?使教仁尚在,必不屑此。後世之人,可不察歟?
俁胡贊曰:五霸之世,管仲之器。都雲器小,孰識其利。五霸不仁,斯世何謂。國喪斯英,國則如醉。
7. 歷任立法院長和司法院長
立法院長
行憲前
胡漢民 1928年10月
張繼 1932年1月1日
孫科 1932年1月29日
孫科 1935年12月
孫科 1947年4月
行憲後
第一屆,孫科,1948年5月17日~1948年12月24日
第一屆,童冠賢,1948年12月24日~1950年12月1日
第一屆,劉健群,1950年12月5日~1951年10月19日
(代理),黃國書,1951年10月19日~1952年3月11日
第一屆,張道藩,1952年3月11日~1961年2月20日
第一屆,黃國書,1961年2月28日~1972年2月22日
(代理),倪文亞,1972年2月22日~1972年4月28日
第一屆,倪文亞,1972年5月2日~1988年12月20日
(代理),劉闊才,1988年10月18日~1989年2月24日
第一屆,劉闊才,1989年2月24日~1990年2月12日
(代理),梁肅戎,1990年2月12日~1990年2月27日
第一屆,梁肅戎,1990年2月27日~1992年1月17日
第一屆,劉松藩,1992年1月17日~1993年1月31日
第二屆,劉松藩,1993年2月1日~1995年1月31日
第三屆,劉松藩,1995年2月1日~1998年1月31日
第四屆,王金平,1999年2月1日~2002年1月31日
第五屆,王金平,2002年2月1日~2005年1月31日
第六屆,王金平,2005年2月1日~至今
司法院長
王寵惠(1948年6月)
謝冠生(1958年6月)
田炯錦(1971年12月)
戴炎輝(1977年4月)
黃少谷(1979年7月)
林洋港(1987年4月)
施啟揚(1994年9月)
翁岳生(1999年2月—)
8. 同盟會與興中會的基本區別在於何處
中國同盟會於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東京成立。其前身是華興會和興中會,除此之外還有復興會、科學補習所等多個組織參加。中國同盟會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綱領。其機關刊物是《民報》。孫中山為其總理,黃興為副總理。
同盟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內涵核心應是「政黨」,其性質是「資產階級的」,這是它區別於舊式革命組織和同期其它革命團體的重要標志。
興中會
清末由孫中山創立的中國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1894年(光緒二十年)夏,孫中山上書李鴻章要求改革被拒絕後,於秋間前往美國檀香山。11月24日,20多個贊同孫中山主張的進步華僑,聚議成立興中會,通過了孫中山草擬的《興中會章程》。1895年2月,孫中山等與香港輔仁文社的楊衢雲、謝纘泰達成聯合協議,於香港成立興中會總會,籌劃在廣州舉行起義。總會幾次集會,定同年九月九日重陽節(10月26日)舉義;推楊衢雲為會長。重九前夕事泄,孫中山逃離廣州,偕陳少白、鄭士良東渡日本,創立興中會橫濱分會。1896年,楊衢雲創立興中會南非分會。1897年,陳少白創立台灣分會。1899年,他又在香港籌辦《中國日報》,年底創刊。是為最早宣傳反清革命的報紙。1899年冬,孫中山、陳少白、梁啟超等與唐才常、林圭談論合作事。後因雙方分歧較大,合作之議遂寢。不久�楊衢雲辭去興中會會長職務,興中會和三合會、哥老會代表共推孫中山為總會長。別名為興漢會。1900年8月底,唐才常組編的自立軍被鎮壓。興中會聯絡的湘、鄂一帶會黨勢力因被捲入自立軍起事而全部散失。年底,楊衢雲被清廷所派刺客殺害。次年夏,鄭士良暴病去世。興中會領導骨幹損傷過半,海外各處機構也漸次渙散。因此,孫中山有另行組織大的革命聯盟的意念。此後,興中會新建立的組織還有河內分會和舊金山分會。1905年3月同盟會成立後,興中會並入同盟會。
同盟會
清末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的簡稱。孫中山聯合黃興、宋教仁等人,以興中會和華興會為基礎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8月20日在日本東京成立。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革命綱領。本部暫設於東京。本部機構在總理之下設執行、評議、司法3部。國內在上海、重慶、漢口、香港、煙台分別設東、西、中、南、北5個支部,國外在新加坡、布魯塞爾、舊金山、檀香山分別設南洋、歐洲、美洲、檀島4個支部,支部之下則為各省區分會。同盟會推舉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執行部庶務。在黃興離開日本期間,曾接任或代理庶務並暫行主持本部工作者,先後有張繼、朱炳麟、孫毓筠、宋教仁、劉揆一等。同盟會以《民報》作為機關刊物。張繼、章太炎、陶成章、汪精衛等先後任《民報》編輯人。1906年秋冬之間,孫中山與黃興、章太炎等共同制訂《革命方略》,規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程序、規章、制度和紀律,使各地武裝起義有所遵循。同盟會作為全國革命運動的中心,其領導體制漸形完備。在辛亥革命准備時期,同盟會主要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通過《民報》與《新民叢報》之間的激烈論戰,批判和清除保皇派君主立憲主義的影響,向人民廣泛宣傳民族民主革命思想。二是舉行多次武裝起義。如1906年的萍瀏醴起義,1907年的防城和鎮南關起義、惠州七女湖和潮州黃岡起義,1908年的河口起義、欽廉上思起義,1910年(宣統二年)的廣州新軍起義,1911年4月的廣州黃花崗之役。這些起義雖然由於孤立無援和指揮失當而先後失敗,但不斷擴大了影響。
9. 歷史問題,關於國民政府。
寧漢合流 1927年9月,國民黨內的蔣介石集團同汪精衛集團在反共的基礎上實行反革命合流。
蔣介石、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後,中國國民黨已變成為一個由代表地主、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集團所控制的政黨。1927年7月以後,國民黨內形成了寧、漢、滬3個集團:在南京,有蔣介石控制的「國民政府」和「中央黨部」;在武漢,有汪精衛控制的「國民政府」和「中央黨部」;在上海,西山會議派也以「中央黨部」的名義進行活動。此外,還有粵、桂、晉等地方勢力。寧、漢雙方集中了國民黨中最重要的一批領袖人物,又各自掌握著一個政府,擁有一支軍隊,割據著一大塊地盤,因而成為最有分量的勢力。他們為爭奪最高權力明爭暗鬥,但很快地在反共的基礎上開始合流。他們為了實現「合作清黨」、「統一黨務」,進行了一系列醞釀和接觸。馮玉祥從中牽線,與各方反復電商,於7月20日提出解決寧、漢合作的具體辦法。汪精衛等表示願意「和平統一」,同意「遷都南京」。蔣介石、李宗仁、胡漢民等歡迎武漢重要分子到南京「柄政」,贊成各方「共同北伐」。8月上旬,寧、漢雙方基本上達成了妥協。這時,汪精衛等雖然同意與寧方合作,但仍堅持反蔣態度,且聲浪很大。同時,蔣介石排斥異己,引起桂系的不滿,李宗仁、白崇禧等對蔣不再採取積極支持的態度。加之蔣介石親自指揮的津浦線上戰事的失敗,使其陷入困境。蔣介石感到自己的地位還不鞏固,便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於8月13日發表下野宣言,宣布辭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然後回浙江奉化。不久,東渡日本。蔣介石的下野,加快了寧、漢合作的步伐。9月11日至13日,寧、漢、滬3方代表在上海舉行談話會。出席會議的有汪精衛、譚延闓、孫科、李宗仁、張靜江、蔡元培、李石曾、鄒魯、張繼、謝持、許崇智等21人。寧方的蔣介石、吳稚暉、胡漢民和漢方的陳公博、顧孟余拒不出席。
經激烈爭吵,會議通過關於黨務方面的決議案,主要內容是:
一、組織中央特別委員會,統一黨務;
二、特別委員會由寧、漢、滬3方共同推定若幹人組成;
三、寧、漢、滬3方中央黨部將其職權委託於特別委員會;
四、特別委員會除施行中央執行委員會全部職權外,應負責統一各地方的國民黨黨部,並籌備國民黨三大的召開;
五、規定特別委員會委員的名額32人,候補委員為9人,具體人員由3方共同提出,由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會議發表;
六、中央各部部長人選,由特別委員會決定。
會議作出關於政府方面的決議案,主要內容是:
寧、漢兩方政府合並、改組,政府委員、各部部長、軍事委員會委員等,皆由特別委員會會議決定。會議推舉汪精衛、譚延闓、蔡元培、謝持共同起草統一宣言。
9月13日,武漢國民政府停止辦公,汪精衛通電下野。9月15日,在南京召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監察委員臨時聯席會議,決定成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推定汪精衛、蔣介石、胡漢民等32人為中央特別委員會委員,並決定勸蔣、汪、胡迅速來南京就職。9月16日,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在南京正式成立,並舉行第一次會議。
9月17日和19日繼續開會,作出以下決定:
一、推定汪精衛、蔡元培、謝持為中央特別委員會常務委員;葉楚傖為秘書長;各部不設部長,實行委員制,由各委員互選主任1人以統理黨務。
二、改組國民政府及軍事委員會。推定丁惟芬等47人為國民政府委員會委員,以汪精衛、胡漢民、李烈鈞、蔡元培、譚延闓5人為常務委員;推定於右任等67人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以蔣介石、汪精衛、胡漢民、譚延闓、唐生智、楊樹庄、李宗仁、白崇禧、李濟深、何應欽、馮玉祥、閻錫山、程潛、朱培德等14人為主席團。
三、取消中央政治委員會及各地政治分會,其職權分別由國民黨中央黨部和省黨部、國民政府和省政府執行。
四、設立監察院。
同時,發表了《中國國民黨特別委員會宣言》,宣告國民黨「統一」完成。9月20日,新產生的國民政府委員和軍事委員會委員在南京舉行就職典禮。國民政府發表成立宣言,宣稱:「本政府今後誓當竭智盡能,肅清共黨,以拯同胞永脫布爾什維克恐怖之禍,而保持國民革命勢力之統一。」實際上,寧、漢、滬3方合作很快又為新的分裂所代替,出現了國民黨新軍閥混戰的局面。
意義
當時在南京,有蔣介石控制的「國民政府」和「中央黨部」;在武漢,有汪精衛控制的「國民政府」和「中央黨部」.另外上海和各地都有一些軍閥把持的地方政權,但是主要以南京和武漢,蔣介石和汪精衛為主.由於南京國民政府和武漢國民政府在反共問題上已沒有分歧,武漢漸有妥協趨勢。而南京的蔣介石在爭權奪利的斗爭中處境漸顯不利,不得不以退為進宣布下野。蔣介石的下台促使南京和武漢方面迅速靠攏,8月25日武漢國民政府遷往南京,南京國民政府同武漢國民政府合並,因南京簡稱「寧」,武漢簡稱「漢」,史稱「寧漢合流」。「寧漢合流」的實質:他們的階級利益是一致的。寧漢合流後的政府,仍稱南京國民政府。
南京和武漢的反共立場是一致的,他們的合流說明了當時的反共反革命的力量進一步增強了,革命斗爭的形勢更嚴峻了
10. 孫逸仙一介書生,怎麼當上洪幫老大的
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如何成為革命的帶頭大哥
孫中山先生名滿天下,固然是人所皆知,但孫先生終其一生,未曾自稱過孫中山,他的一切公私文件簽名,都一律使用「孫文」二字,這與大家所熟知的「孫中山」名稱相去甚遠。有人說,孫先生的「中山」二字,是當年鬧革命的時候,為了便於掩人耳目,日本人代他起了個名字叫「中山樵」。據說梁啟超在和革命黨論辯之時也曾稱「中山」一辭,似有不敬之意。後來,「孫中山」一名大行其道,為人所景仰,不過那是在「二次革命」之後的事情了。(為此,旅美歷史學家唐德剛還特意在《晚清七十年》中考證了一番)
孫中山,原名孫文,字逸仙,生於1866年11月12日(同治年間)。按唐德剛的說法,是個不折不扣的華僑青年---至少在文化上,並非本地土著。固然,孫先生出生是在廣東香山縣(如今的中山市)翠亨村的,他家世代為農,不過,從孫先生9歲入私塾讀書的情況來看,想來他家不會是貧下中農,至少也是中農或者富農這個級別。1879年,13歲的孫中山離開家鄉到檀香山投靠長兄孫眉,由此進入當地的教會學校,讀英文,從西學,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由此看來,唐德剛先生所言非虛。
1883年的時候,受到教會的影響,孫中山想受洗入教,當比他早來異邦多年的長兄孫眉卻對此大加反對,於是孫中山一怒之下便回到了翠亨老家。回家之後,已經是新派青年的孫中山覺得村中死氣沉沉,保守依舊,迷信依然。於是,他便和好友陸皓東幹了件壞事,把村中北帝廟的神像給砸了(這事洪秀全當年也干過)。這事捅下了馬蜂窩,村中長輩野老要找他們的麻煩,結果孫中山和陸皓東就都跑到香港去了。
去香港後,孫中山和陸皓東都受洗禮加入了基督教。後來,孫中山進入拔萃書院和中央書院讀書,繼續接受西式的中學教育。1886年,孫中山從中央書院畢業後,隨之進入博濟醫院和香港西醫書院學醫。在此期間,孫中山結識了陳少白等人,這幾個同齡人經常在一起談論革命,算是偉大革命的啟蒙時期。
1892年,孫中山從香港西醫書院畢業,開始了懸壺濟世的生活。但是,在澳門、廣州等地討生活並不順利,後來他也就逐漸對「濟世醫人」的現代郎中這份職業失去了興趣,而開始熱心於「醫國濟世」的大事業。這時,正好康有為在廣州萬木草堂舉辦維新變法培訓班,孫中山本想去和康有為結交,但因康有為要「具門生貼拜師」而作罷---要是孫先生真拜在康夫子的門下,歷史豈不是要重寫?
1894年,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孫中山拋開廣州的業務,回到翠亨村去做一件大事,那就是要寫一封上書給朝中的中堂大人李鴻章。在這篇上書中,孫中山提出了四點救國之策,即「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孫中山在家關門寫了一個多月,寫好後經好友陳少白稍加潤色,孫中山便興致勃勃的偕同陸皓東經上海北上投書。當年6月中旬,孫中山通過李鴻章的幕僚羅豐祿等人將上書投遞上去,但令人極為失望的是,投書的結果竟然毫無下文。
話說回來,李鴻章當時是個大忙人,手下的幕僚名士滿天下,哪有時間來接見這兩個默默無名的南方青年。即使李鴻章看了孫中山的上書,估計也會因為其泛泛而談、毫無具體所指而不會留下什麼深刻印象。但是,對孫中山來說就不一樣了,這太傷人的自尊了---好歹你給報銷點路費啊。
李鴻章的一個不經意,活生生把這個熱血青年逼上了清廷的對立面,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要是李鴻章九泉下有知,想必會後悔不迭呢。(如果李鴻章接受孫中山的上書會怎麼樣呢,留下他作幕僚?這也許是孫中山當時的想法,他當時可有點投靠的機會主義傾向)
1894年秋,孫中山重新回到檀香山並在此開展革命宣傳活動。當年11月,孫中山成立了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興中會成立後,會員一度達到一百三十多人,甚至連孫中山的長兄孫眉也加入了。不過,興中會並不是清末歷史上的第一個革命團體,因為在他們之前(一說1890年,一說1892年),楊衢雲便和他的一幫同志們搞了一個輔仁學社的組織,其宗旨比如「推翻清廷,建立合眾國」等,和孫中山的興中會幾乎一模一樣。
1895年1月,孫中山回到香港後,經過共同的友人尤列引見,興中會和輔仁學社一拍即合,並決定將兩個團體合並,組建聯合組織,名字還是叫興中會(興中會的名字氣派點,不像輔仁學社那樣過於文縐縐的)。後來,孔祥熙等一幫子山西青年也搞了個團體叫興中會(和孫中山的興中會毫無關系)---看來,興中會這個名字是夠響亮,連起名都起重了。
合並後的興中會搞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計劃在廣州搞起義。1895年10月26日,在楊衢雲、孫中山等人的組織下,各路起義隊伍(主要是會黨分子)約定以紅帶纏臂作為標記,隨後相繼潛入廣州。當時起義的軍旗都准備好了,那就是陸皓東製作的青天白日旗。不料,此時作為主力的楊衢雲一路人馬和汕頭的一隊未能按照計劃及時趕到廣州,而起事的消息泄露,結果孫中山只好及時的解散隊伍,計劃中的廣州起義未經發動便告流產。起義流產後,清兵四齣搜查,搗毀了興中會在廣州的分支機構,陸皓東不幸被捕殺害,成為近代歷史上為革命獻身的第一人。
經過這個事後,孫中山遭到了清廷的通緝和港督的驅逐,最後連香港也呆不下去,只好東渡日本神戶。到了日本後,孫中山發現自己成了名人,連日本的報紙上都登載了他這個「革命通緝犯」的事跡。孫中山在橫濱後,剪辮易發,隨後便前往檀香山,他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孫科(5歲)在長兄孫眉的資助下,當時都在那裡避難。
在美國呆了幾個月後,孫中山前往英國,打算繞道遠東回香港去,不過,這時又發生了一個大事件,這便是孫中山的「倫敦被難」。這個事情說來也是蹊蹺,孫中山在倫敦街上好好的走著,突然被大清駐英使館人員誘捕綁架,估計當時清使館人員是打算把這個通緝犯送回國內獻功的(也有人說是孫中山自己走進駐英使館的)。
危機時刻,孫中山通過英籍女管家赫葦太太(Mrs Howe)和僱工科爾(Cole)的幫助,向自己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的老師康特利(James Cantlie)和孟森(P.Manson)緊急求救,結果這兩位先生立刻行動起來,他們一面向警局報案,一面通過報紙把這事給大肆張揚出去,結果導致英國輿論一片嘩然,英國外交部也向清使館提出抗議,要求他們立刻將孫中山釋放。在英國外交部的強硬壓力下,清使館只得將孫中山無條件釋放。
清使館沒想到的是,他們這種不合外交慣例的愚蠢行為反幫了孫中山的大忙。孫中山被放出來後,立刻向各大英文報紙遍發感謝信,感謝報界和英國大使館的仗義相救,後來又用英文寫了一本《倫敦被難記》的小冊子,使得這個事件越炒越熱,當時世界上很多知名的媒體都對這個綁架事件進行深入報道並加以評論,由此中國革命黨人開始為世界輿論所關注,孫中山也由此成為一顆冉冉上升的國際政治明星,以至於國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無人可以取代其地位。
1897年,孫中山離開英國,前往日本,結識了一些日本的上流人士如犬養毅、宮崎寅藏、平山周等人。在這些人的同情和支持下,孫中山在日本廣泛的開展了革命工作。
1900年,正值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侵華時期,當時北方局勢一片混亂,慈禧太後挾光緒皇帝逃往西安,孫中山認為時機成熟,開始他企圖聯絡李鴻章策劃廣東獨立,未果,隨後又在當年10月派鄭士良率會黨600 人發動了惠州起義,開始的時候起義軍一度擊敗清軍,並很快佔領了清安、大鵬至惠州、平海一帶沿海地區,向福建廈門方向挺進。但後來由於日本奸商所賣的武器多為廢品,而後繼的軍火又接濟不上,起義軍在彈盡援絕的情況下,不得不就地自行解散。
惠州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其所造成的影響與1895年的那次廣州起義完全兩樣。正如孫中山所言,廣州起義失敗時,「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漫罵之聲,不絕於耳;吾人足跡所到,凡認識者,幾視為毒蛇猛獸,而莫敢與吾人交遊也」;但惠州起義失敗後,「則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後相較差若天淵」。據此,孫中山「心中快慰,不可言狀,知國人迷夢已有漸醒之兆」。
不過,高興歸高興,後來清廷開始實行新政,國際上的壓力減輕,而孫中山這兩年雖然在日本做了些事,但也收效不大。久居日本,孫中山也自覺無趣,於是便於1903年9月底離開日本,前往檀香山。不去不知道,一去嚇一跳,孫中山發現自己的革命發源地早已被康有為、梁啟超的保皇派占據,而自己親手創立的興中會竟然早已不見蹤影。失望之餘,孫中山和保皇派展開了大論戰,無奈保皇派勢力坐大,無法撼動他們的地位。憤然之下,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了洪門致公堂,被封為洪棍(洪門中的「清貴」之職,地位雖高但無實權)。這一年多時間里,恐怕是孫中山這輩子最郁悶的時候。
不過,後來時來運轉,1905年春,孫中山突然接到一群湖北籍留歐學生的來函並匯有八千法郎,邀請他到歐洲一游。原來,當時張之洞在湖北主政,那些新式學堂的革命小青年成天鬧事,把老張弄得是頭皮發麻,後來他心生一計,何不用公款將他們送出國外,既可以讓自己的地頭清靜,也博得善教愛才之名。不過,在派送的時候,張之洞特意留了個心眼,那就是鬧騰動靜小的送日本,動靜大的就送歐洲---這樣離得遠一點嘛。
當時在歐洲的那些湖北官費留學生個個都很有財,他們大都出身富裕家庭,加上官費又充足,日子過得逍遙自在。貧困催反心,這飽暖有時也會鬧革命(君不見參加辛亥革命的革命黨、留學生大都為富家子弟)。這些官費留學生到歐洲後又想搞點革命活動,但苦於沒有帶頭大哥,難有影響。後來,他們聽說孫中山在歐洲的名聲很大,這時恰好有個叫劉成禺的留學生和孫中山有過交往,於是便通過他將孫中山邀請過來,以壯聲勢。孫中山接到這筆巨款,當然喜不自禁,很快便樂滋滋的逃離美國,前往歐洲。
到歐洲後,孫中山拿出了他的十六字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設民國,平均地權」,立馬把那些小革命黨唬得一愣一愣的。由此,孫中山便在他們的資助下,借機在歐洲各大城市如布魯塞爾、柏林、巴黎兜了一圈,將他的十六字綱領大加宣傳一番後便直接去了日本。
當時的日本還有更大的事情等著孫中山。1905年的時候,由於清廷鼓勵留學特別是留學日本,當時在日本的留學生已經有近萬人之多,而且大都聚集在東京。在那些留學生中,以黃興最為知名。黃興,字克強,湖南善化(今長沙)人,他早年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中過秀才;1898年進武昌兩湖書院深造,1902年留學日本,入東京弘文書院速成師范科學習,曾經組織過拒俄義勇隊。黃興後來又回長沙與宋教仁、張繼、吳祿貞、劉揆一籌人建立了華興會,並自任會長。1904年,黃興籌劃長沙起義失敗後亡命日本,是留學生中響當當的革命實力派。華興會和長江中下游的哥老會多有聯系,除了黃興、宋教仁、趙聲等頭頭逃到日本外,其成員多隱身於新軍、新式學堂來自教堂和巡警等機構中。
在日本友人宮崎寅藏的引見下,孫中山和黃興兩人進行了首次「偉人的握手」。兩人初次會面後便一見如故,「談論極洽」。隨後,孫中山又在《二十世紀之支那》(華興會的機關報)會晤了華興會的另外一些骨幹分子如宋教仁和陳天華等人,決定聯合在日的各革命團體,組織一個統一的革命大團體,這就是後來的中國同盟會。
當時比較有影響的革命團體除了華興會之外,還有光復會。光復會主要以江蘇、浙江、安徽的留學生為主,成員包括徐錫麟、秋瑾、章太炎、陶成章等人,會長為曾經中過進士的蔡元培,光復會和江浙一帶的青幫關系也很緊密。另外,還有一個由湖北青年組織的「科學補習所」,他們的活動范圍主要在湖北新軍中,社員有曹亞伯等人。
1905年7月30日,中國同盟會預備會議在東京赤坂區檜町三番地黑龍會本部內田良平宅中舉行(日本人對中國革命抱有濃厚的興趣,其動機頗令人猜疑),當時參會的有76人,來自湖南、湖北、廣東、江西、浙江等十個省,其中就包括孫中山、黃興、宋教仁、汪精衛、陳天華、張繼、馬君武、朱執信、曹亞伯等人。會議最後確定革命的聯合團體定名為「中國同盟會」,宗旨便是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
半個月後,日本留學生界召開了歡迎孫中山的大會,這次大會來了一千多的留日學生,人頭攢動,規模空前。在大家的翹首以盼中,孫中山來了!只見孫先生頭戴草帽,身穿白嗶嘰西裝,台上一站,帽子一摘,向下一揮手---哇塞,果然是世界級革命家的風度!
在這次大會上,孫中山激情澎湃,其演講口才也的確有過人之處(要不他外號怎麼叫「孫大炮」呢)。通過這次演講,孫中山一炮而紅,在場的留學生們聽得如痴如醉,然後這些人又把孫中山的威名傳遍在日留學生,進而傳到整個華人世界,奠定了孫中山不可動搖的革命領袖地位。
再過一個星期後,也就是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正式成立,當天到會者便有上百人之多。成立大會上,孫中山被選舉為總理,同盟會機構則按三權分立的形式,設執行、評議、司法三部。執行部分庶務、內務、外務、書記、會計、調查六科,黃興擔任庶務總幹事,地位僅次於孫中山,馬君武、陳天華為書記,朱炳麟任內務,廖仲愷任外務;評議部議長為汪精衛,議員有曹亞伯、馮自由、胡漢民、熊克武、吳玉章、朱執信、秋瑾等人;司法部判事長為鄧家彥,張繼、何天瀚任判事,宋教仁為檢事。
同盟會成立後,在黃興的提議下,宋教仁等人主辦的《二十世紀之支那》雜志改名為《民報》,作為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11月26日,《民報》第一號出版,孫中山為《民報》作發刊詞,把「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十六字宗旨概括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也就是後來為人們所熟悉的三民主義了。
同盟會的成立,開創了清末革命的新紀元,革命事業由此上了一個新台階。不到一年,參加同盟會的會員便激增到一萬多人,「學界、工界、商界、軍人、會黨無不同趨於一主義之下,以各致其力」,「從此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從此後,中國同盟會作為全國性的革命團體,便開始成為清末革命的領導中心。正如孫中山後來說的,「自同盟會成立之後,集合全國之英俊,吾始信革命大業可及身而成矣。」
正所謂,晚清風雲起激盪,立憲派風波未平,革命者後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