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司法解釋
㈠ 環保知識培訓試題3.按照目前兩高司法解釋,超標3倍或者pH小於
摘要 「兩高」司法解釋規定: 非法處置危險廢物3噸以上,或者致使公私財產損失30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嚴重污染環境行為,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新環保法亮點 環保部門可實施查封、扣押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污染的,環保部門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設施、設備。 新環保法亮點 明確管理責任 有下列行為的給予記過直至開除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 違規審批;對違法行為進行包庇的;依法應當作出責令停業、關閉的決定而未作出的;對超標排放、偷排、造成環境事故等行為,發現或者接到舉報未及時查處的;偽造監測數據的;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而未公開的
㈡ 環保入刑的十幾種情形
危害環境的一切污染 只有當利用暗管、滲井、滲坑排放的廢物是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的,才適用「兩高」司法解釋中行為罰的規定。當利用暗管、滲井、滲坑排放的廢物是除此之外的有害物質時,如果達到入刑標准,適用《刑法》;如果未達到入刑標准,則適用新修訂的《環保法》第六十三條,處行政拘留。而這里的入刑標准,根據《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條,為「嚴重污染環境」,「兩高」司法解釋在第一條中做了詳細闡述。
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別濤在回答本人提問時解釋說:「根據《刑法》和『兩高』司法解釋,有一個入案的標准,也就是門檻。」
對於這一問題,別濤解釋說,「兩高」司法解釋的規定是,物質是特定的,可能是放射性物質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危險廢物,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以及其他具有毒性的物質。另外,還有明確的標准,有量化的指標,危險廢物超過3噸,危險重金屬超標3倍,如果達到那個標準的就是刑事責任。
「所以新法第六十三條規定,尚不構成犯罪的,就是適用拘留,如果構成犯罪,就適用刑罰。這兩者之間的界限在立法當中還是比較清晰的。」別濤說。
在「兩高」司法解釋中,對利用暗管、滲井、滲坑非法排污的行為作出刑事處罰的規定,而在新修訂的《環保法》中,則規定了行政拘留的處罰。
這引起了許多人的誤解,認為在「兩高」司法解釋中,利用暗管、滲井、滲坑非法排污是行為罰,即只要有這種行為就應入刑;而在新修訂的《環保法》中又規定了行政拘留的處罰,這是一種法律的倒退。
實則不然,兩條法律條文之間的規定並無沖突,它們規定的是兩種不同行為情況下的處罰措施。為辨明兩條文之間的區別,銜接好新修訂的《環保法》與「兩高」司法解釋,本人采訪了相關一線執法人員和專家學者,對此作出了詳細解讀。
如何鑒別暗管、滲井、滲坑?
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是全國標准件集散地,電鍍加工企業比較多,當地環保部門處理過很多非法排污、異地傾倒、滲坑排放等環境違法的案子,有著豐富的一線執法經驗。本人就暗管、滲井、滲坑排污的行為采訪了永年縣環保局環境監察大隊大隊長李社喜。
「通過暗管、滲井、滲坑排放有毒物質的通常都是涉水企業。涉水企業排放的廢水中含酸、重金屬、有毒有害物質、病原體或其他高濃度污染物等,由於這種廢水比較難處理或處理成本高,企業可能會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等方式進行非法排污。」李社喜介紹說。
【(2)環保司法解釋擴展閱讀】暗管,是指通過隱蔽的方式達到規避監管目的而設置的非法排污管道。
滲井,是指利用自流或高壓注入方式將未經處理的超標廢水直接排入地下水體的廢棄方式或利用專門的水井或裂隙、溶洞廢棄污水。「這種方式最惡劣,一旦造成地下水污染,將很難恢復。」李社喜說。
滲坑,是指能夠排放、輸送、貯存超標廢水的天然或人工的無防滲措施的溝渠、坑塘等。
李社喜根據平時的執法經驗總結出以下方式,來判斷是否為暗管、滲井、滲坑。
「一是廢水未經處理或經處理不達標就直接排放,二是排放的方式很隱蔽,意在規避環保部門的監管,三是將廢水直接排入地下水體,四是沒有防滲措施,間接進入地下水體。」
「符合第1、2項的設置管道視為暗管,包括埋入地下的水泥管、瓷管、塑料管和地上臨時的排污軟管等,符合1、3項可視為滲井,符合1、4項可視為滲坑。」
新法實施前,如何處罰?
李社喜告訴本人,在現行法律下,除「兩高」司法解釋外,處罰利用暗管、滲井、滲坑排放有毒物質的行為,一般依據的法律有以下幾條。
《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禁止私設暗管或者採取其他規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
第三十五條規定,禁止利用滲井、滲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廢水、含病原體的污水和其他廢棄物。
第三十六條規定,禁止利用無防滲漏措施的溝渠、坑塘等輸送或者存貯含有毒污染物的廢水、含病原體的污水和其他廢棄物。
以上違法行為根據《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五條第二款、第七十六條進行處罰。
第七十五條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規定設置排污口或者私設暗管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拆除,處兩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不拆除的,強制拆除,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私設暗管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提請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責令停產整頓。
第七十六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採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處以罰款;逾期不採取治理措施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單位代為治理,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
(七)利用滲井、滲坑、裂隙或者溶洞排放、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廢水、含病原體的污水或者其他廢棄物的;
(八)利用無防滲漏措施的溝渠、坑塘等輸送或者存貯含有毒污染物的廢水、含病原體的污水或者其他廢棄物的。
有前款第八項行為的,處兩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有前款第七項行為的,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執法人員發現利用暗管、滲井、滲坑排污的違法行為後,應先立案,並對違法行為進行調查取證(製作現場筆錄、詢問筆錄、影像資料等),由法制部門製作《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行政處罰決定書》,由縣級以上環保部門依據法律法規進行處罰,涉及刑事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李社喜介紹說。
新法實施後,有何不同?
「這次新增加的規定,有特定的幾種行為引入了治安拘留,這是立法機關針對環保管理違法比較突出的情況提出的新的制裁手段,范圍是特定的,在法律上有嚴格的區別。」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別濤說。
為何要引入行政拘留?這種手段與刑事處罰相比有哪些異同?它的作用又是什麼?在這點上,如何銜接好「兩高」司法解釋與新修訂的《環保法》?
就這些問題,本人采訪了鄭州大學法學院訴訟法副教授馬春娟和四川省通江縣環境監察大隊副大隊長劉永濤。
行政拘留與刑事處罰有何區別?
馬春娟介紹,兩者的主要區別如下。
一是性質不同。行政拘留是行政處罰,刑事處罰是刑罰。
二是處罰適用的前提不同。行政拘留是在短期內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種行政處罰,只適用於一般違法的人;而刑事處罰是針對犯罪的人作出的刑罰。
三是處罰適用的依據不同。行政拘留適用的依據是行政法;而刑事處罰適用的依據只能是法律,即《刑法》和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有關《刑法》的若干補充規定。
四是實施處罰的機關不同。行政拘留的實施主體是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新修訂的《環保法》第六十三條的行為由公安機關作出行政處罰;而刑事處罰屬於國家的司法權范疇,《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條規定的行為只能由人民法院實施處罰。
五是處罰的期限不同。行政拘留的期限最長為15日,刑事處罰的期限為3個月以上。
六是違法者主觀狀態對承擔責任的影響不同。在刑事處罰中,行為人的主觀是故意還是過失對其所承擔的刑事責任影響很大,是判斷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重要因素。但在行政拘留過程中,行為人主觀上的故意和過失就顯得不那麼重要,只要主觀上有過錯,客觀上實施了行政違法行為,就可以對其實施行政拘留,不必過細地研究這一違法行為是故意還是過失。
七是處罰的作用不同。行政拘留和刑事處罰雖然對違法者都有懲戒和教育的雙重作用,但側重點不同。行政拘留注重的是對違法者的教育;而刑事處罰更注重對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制裁犯罪分子是刑罰的主要功能。
如何認定「兩高」司法解釋中規定的刑事處罰?
劉永濤認為,在「兩高」司法解釋和新修訂的《環保法》中對利用暗管、滲井、滲坑違法排污的定性不同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如何界定環境刑事處罰(環境污染犯罪)和環境行政處罰(環境違法)的構成要件問題。
「兩高」司法解釋第一條是對實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條涉及的「嚴重污染環境」的認定標准作出的具體規定。
「兩高」司法解釋中認定這一標準的規定之一為「私設暗管或者利用滲井、滲坑、裂隙、溶洞等排放、傾倒、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
對於放射性廢物的范圍問題,《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二條第八項和《放射性廢物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第612號令)第二條作出了解釋:放射性廢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濃度或者比活度大於國家確定的清潔解控水平,預期不再使用的廢棄物。
「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容易鑒定、認定,無需專門解釋;「其他有害物質」范圍則十分寬泛,難以具體界定。
鑒於此,「兩高」司法解釋第十條明確界定了「有毒物質」的范圍和認定標准。
第十條規定:「下列物質應當認定為『有毒物質』:
(一)危險廢物,包括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的廢物,以及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准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廢物;
(二)劇毒化學品、列入重點環境管理危險化學品名錄的化學品,以及含有上述化學品的物質;
(三)含有鉛、汞、鎘、鉻等重金屬的物質;
(四)《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附件所列物質;
(五)其他具有毒性,可能污染環境的物質。」
綜上,「兩高」司法解釋是對環境污染犯罪(污染環境罪)的入罪要件的具體認定標准作出的具體規定。
如何認定新修訂的《環保法》中規定的行政處罰?
刑事處罰作為最重的處罰手段,只能針對那些危害特別嚴重的違法行為,而對環境污染違法行為而言,除追究刑事責任外,還有大多數沒有構成犯罪的,應由行政機關追究行政責任。因此,對違法與犯罪的問題,需要行政處罰與刑事處罰的有效銜接。
新修訂的《環保法》第四十二條第四款規定,嚴禁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同時,第六十三條規定了相應的處罰措施。
行政拘留屬於行政處罰的一種,是對尚未構成犯罪的一般違法行為給予的一種最為嚴厲的制裁。劉永濤談到,行政拘留最高期限為15日,新修訂的《環保法》第六十三條又進一步作了區分,符合法定情形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
由於涉及對公民人身自由的限制,因此行政拘留權只能由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行使,對本條規定的4種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無權直接拘留,應當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由公安機關依法處以拘留。如果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應當說明的是,新法第六十三條規定的對4種行為實施行政拘留,並不排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對其予以處罰,而是在其他法律法規規定的處罰之上,新增加了行政拘留的法律責任,加重了對這些行為的處罰。同時,本條規定也與《刑法》的規定做了較好的銜接。新法第六十九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綜上,本條是對嚴重的環境違法行為但尚不構成犯罪的處以行政拘留的規定。如何做好銜接工作?
馬春娟提到,要注意環保行政處罰與環保刑事處罰的證據標準的銜接問題。
對環保違法排放行為的行政處罰和刑事責任追究都離不開證據證明,而且舉證責任在於環保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但由於行政處罰與刑事處罰對違法行為者的影響具有質的差別,案件事實所要達到的證明程度,即證明標准也相應的有很大差別。
在刑事責任追究中證據必須達到「排除一切合理懷疑」的標准;而行政處罰的證據則應當達到「實質性的證據」或「清楚、令人明白、信服的標准」,這個標准低於「排除一切合理懷疑」的標准,但高於民事案件中的「占優勢蓋然性證據」標准。如何辨明標准,還需要一線執法人員在實踐中更多地積累經驗。
李社喜介紹,河北省早在去年上半年就已經就利用暗管、滲井、滲坑惡意排污等行為開展了「利劍斬污」行動,河北省環保部門、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聯動執法,河北省成立環境安全保衛總隊,市級設環安支隊,縣級設環安大隊,對觸犯《刑法》足以入刑的行為,及時移交公安機關立案處罰。新修訂的《環保法》頒布後,一線執法人員學習了新法中的亮點,將對環保部門和公安部門的銜接問題再做完善,以期更好地適用新法。
法條速遞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有下列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
(三)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的;
??」
——《環境保護法》(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修訂)第六十三條
「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條
「實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條規定的行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嚴重污染環境』:
(一)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排放、傾倒、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的;
(二)非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三噸以上的; (三)非法排放含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嚴重危害環境、損害人體健康的污染物超過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法律授權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三倍以上的;
(四)私設暗管或者利用滲井、滲坑、裂隙、溶洞等排放、傾倒、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的;
(五)兩年內曾因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受過兩次以上行政處罰,又實施前列行為的;
(六)致使鄉鎮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取水中斷十二小時以上的;
(七)致使基本農田、防護林地、特種用途林地五畝以上,其他農用地十畝以上,其他土地二十畝以上基本功能喪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壞的;
(八)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五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樹死亡二千五百株以上的;
(九)致使公私財產損失三十萬元以上的;
(十)致使疏散、轉移群眾五千人以上的;
(十一)致使三十人以上中毒的;
(十二)致使三人以上輕傷、輕度殘疾或者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的;
(十三)致使一人以上重傷、中度殘疾或者器官組織損傷導致嚴重功能障礙的;(十四)其他嚴重污染環境的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
㈢ 兩高司法解釋出台,降低了企業的環境犯罪入罪門檻,請問這對企業來說意味著什麼
對於企業來說,這意味著除了罰款、停業等行政、民事手段,對環境違法可以有更加嚴厲的措施;而有些以前可以矇混過關的行為現在可能就要被定罪量刑。
嚴厲將不僅體現在環境入罪門檻的降低。楊朝飛表示,司法解釋在第八條中明確提出多罪以重處罰。「對環境污染犯罪來說,此前最高量刑就是7 年。現在一些如故意傾倒危廢、有毒有害物質嚴重污染水源或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嚴重的,就可以不局限於環境污染犯罪去量刑定罪,還可以按照社會治安條例甚至刑法中的投放危險物質罪定罪,7 年將可能不再是量刑上限。
據他介紹,對違法單位和違法個人進行雙罰是當前環境法制建設的一個新趨勢。2009 年我國修改後的《水污染防治法》中規定,企業事業單位違法造成水污染事故的,不僅對單位處以罰款,對直接責任人等也要處年收入50%以下的罰款。
這是實行雙罰制的一次重要突破,而此次司法解釋,將這一規定拓展至污染犯罪的新領域。不僅對於實施環境污染犯罪的相關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量刑定罪,而且還要對單位判處罰金,這就從刑事訴訟的角度對企業單位和企業有關責任人提出了新的雙罰制。
首鋼能源環保事業部部長姜林曾長期負責企業的環保工作,也對行業弊病了解頗深。「對不少企業來說,環保就是個說起來重視、做起來忽視的事情。因為即使被發現查處不外就是罰點款;出了事也就是處理個別責任人,賠點錢。但現在開始,情況可能就不一樣了,企業和負責人要為自己的環境行為承擔責任。」
「從無關痛癢到入罪判刑,對企業來說意味著環境污染違法風險加大,違法成本增加,將嚴重打擊不法企業偷排漏排的僥幸心理,迫使其意識到後果的嚴重性而調整行為預期,減少污染環境的非法行為。」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對司法解釋寄予厚望。
常年關注企業環境行為的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也提醒企業要有充分的認識。「 以前可能只要罰款了事的行為,現在就可能要追究刑事責任。」他表示,長期以來,我國企業的環境違法成本過低,執法過程中也存在很多漏洞。企業對於環境責任的認識參差不齊,多數企業還未將環保作為生存發展的重要問題,負責人也不夠重視,相關管理機制不健全,甚至有些企業在環保方面寧可交罰款,也不願意認真解決問題。
㈣ 求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易燃易爆氣體相關的環境保護法、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環保法實施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號)
第四章 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二十四條 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必須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計劃,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採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二十五條 新建工業企業和現有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應當採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設備和工藝,採用經濟合理的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和污染物處理技術。
第二十八條 排放污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企業事業單位,依照國家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並負責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規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規定執行。
徵收的超標准排污費必須用於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具體使用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三十一條 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單位,必須立即採取措施處理,及時通報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並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可能發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採取措施,加強防範。
第三十三條 生產、儲存、運輸、銷售、使用有毒化學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質的物品,必須遵守國家有關規定,防止污染環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
第二章 大氣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
第十一條 新建、擴建、改建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項目,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必須對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的大氣污染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作出評價,規定防治措施,並按照規定的程序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准。
建設項目投入生產或者使用之前,其大氣污染防治設施必須經過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達不到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規定的要求的建設項目,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第十二條 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必須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向所在地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擁有的污染物排放設施、處理設施和在正常作業條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並提供防治大氣污染方面的有關技術資料。
前款規定的排污單位排放大氣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有重大改變的,應當及時申報;其大氣污染物處理設施必須保持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閑置大氣污染物處理設施的,必須事先報經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十三條 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物排放濃度不得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准。
第十四條 國家實行按照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種類和數量徵收排污費的制度,根據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的要求和國家的經濟、技術條件合理制定排污費的徵收標准。
徵收排污費必須遵守國家規定的標准,具體辦法和實施步驟由國務院規定。
徵收的排污費一律上繳財政,按照國務院的規定用於大氣污染防治,不得挪作他用,並由審計機關依法實施審計監督。
第十五條 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尚未達到規定的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的區域和國務院批准劃定的酸雨控制區、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區,可以劃定為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區。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區內有關地方人民政府依照國務院規定的條件和程序,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核定企業事業單位的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核發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許可證。
有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任務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按照核定的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和許可證規定的排放條件排放污染物
第五章 防治廢氣、塵和惡臭污染
第三十六條 向大氣排放粉塵的排污單位,必須採取除塵措施。
嚴格限制向大氣排放含有毒物質的廢氣和粉塵;確需排放的,必須經過凈化處理,不超過規定的排放標准。
第三十七條 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可燃性氣體應當回收利用,不具備回收利用條件而向大氣排放的,應當進行防治污染處理。
向大氣排放轉爐氣、電石氣、電爐法黃磷尾氣、有機烴類尾氣的,須報經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可燃性氣體回收利用裝置不能正常作業的,應當及時修復或者更新。在回收利用裝置不能正常作業期間確需排放可燃性氣體的,應當將排放的可燃性氣體充分燃燒或者採取其他減輕大氣污染的措施。
第三十八條 煉制石油、生產合成氨、煤氣和燃煤焦化、有色金屬冶煉過程中排放含有硫化物氣體的,應當配備脫硫裝置或者採取其他脫硫措施。
第三十九條 向大氣排放含放射性物質的氣體和氣溶膠,必須符合國家有關放射性防護的規定,不得超過規定的排放標准。
第四十條 向大氣排放惡臭氣體的排污單位,必須採取措施防止周圍居民區受到污染。
第四十一條 在人口集中地區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內,禁止焚燒瀝青、油氈、橡膠、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產生有毒有害煙塵和惡臭氣體的物質。
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區、機場周圍、交通干線附近以及當地人民政府劃定的區域露天焚燒秸稈、落葉等產生煙塵污染的物質。
除前兩款外,城市人民政府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採取防治煙塵污染的其他措施。
第四十二條 運輸、裝卸、貯存能夠散發有毒有害氣體或者粉塵物質的,必須採取密閉措施或者其他防護措施。
第四十三條 城市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綠化責任制、加強建設施工管理、擴大地面鋪裝面積、控制渣土堆放和清潔運輸等措施,提高人均佔有綠地面積,減少市區裸露地面和地面塵土,防治城市揚塵污染。
在城市市區進行建設施工或者從事其他產生揚塵污染活動的單位,必須按照當地環境保護的規定,採取防治揚塵污染的措施。
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城市揚塵污染的控制狀況作為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考核的依據之一。
第四十四條 城市飲食服務業的經營者,必須採取措施,防治油煙對附近居民的居住環境造成污染。
第四十五條 國家鼓勵、支持消耗臭氧層物質替代品的生產和使用,逐步減少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產量,直至停止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和使用。
在國家規定的期限內,生產、進口消耗臭氧層物質的單位必須按照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核定的配額進行生產、進口。
㈤ 環保法二十五條企業事業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污染的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13年6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81次會議、2013年6月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屆檢察委員會第7次會議通過)
為依法懲治有關環境污染犯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現就辦理此類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實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條規定的行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嚴重污染環境」:
(一)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排放、傾倒、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的;
(二)非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三噸以上的;
(三)非法排放含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嚴重危害環境、損害人體健康的污染物超過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法律授權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三倍以上的;
(四)私設暗管或者利用滲井、滲坑、裂隙、溶洞等排放、傾倒、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的;
(五)兩年內曾因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受過兩次以上行政處罰,又實施前列行為的;
(六)致使鄉鎮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取水中斷十二小時以上的;
(七)致使基本農田、防護林地、特種用途林地五畝以上,其他農用地十畝以上,其他土地二十畝以上基本功能喪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壞的;
(八)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五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樹死亡二千五百株以上的;
(九)致使公私財產損失三十萬元以上的;
(十)致使疏散、轉移群眾五千人以上的;
(十一)致使三十人以上中毒的;
(十二)致使三人以上輕傷、輕度殘疾或者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的;
(十三)致使一人以上重傷、中度殘疾或者器官組織損傷導致嚴重功能障礙的;
(十四)其他嚴重污染環境的情形。
㈥ 」司法解釋又規定哪些環境污染行為,行為人會入刑
環保第五十八抄條
污染環境、破壞態損襲害社公共利益行符合列條件社組織向民院提起訴訟:
()依設區市級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
(二)專門事環境保護公益連續五且違記錄
符合前款規定社組織向民院提起訴訟民院應依受理
提起訴訟社組織通訴訟牟取經濟利益
民事訴訟第五十五條
污染環境、侵害眾消費者合權益等損害社公共利益行律規定機關關組織向民院提起訴訟
㈦ 環境保護法新增加的處罰方式有哪些
為了更好地保護環境,新《環境保護法》實施後,新環保法的處罰項目有很多,其中的新環保法處罰項目細則主要包含以下六點。一、停建罰款停建罰款就是項目環評未批先建的企業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在新環保法中第61條:建設單位未依法提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批准,擅自開工建設的,由負有環境保護監督 管理職責的部門責令停止建設,處以罰款,並可以責令恢復原狀。1月1日起,未批先建項目不僅會收到嚴厲處罰,公安機關還將依照第63條規定,對企業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拘留。二、查封扣押查封扣押:政府環保部門可給企業「貼封條」,第二十五條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反法律法規規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污染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 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設施、設備。查封扣押符合《環保查封、扣押》適用6種情形:(一)非法排放、傾倒或者處置危廢、有放射性的廢物、含重金屬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質的;(二) 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非法排放、傾倒、處置 污染物的;(三)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檢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的;(四)非法排放、傾倒污水處理廠污泥 及化工等工業污泥的;(五)較大、重大和特別重大突發環境事件或中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啟動後,未按要求執行停產、停排措施繼續違法排污的;(六) 其他。三、按日計罰在新環保法中第59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 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改正之日的 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新環保法「亮劍」 按日計罰違法成本不再低按日計罰在國外的環境立法中「按日計罰」被廣泛採用的制度,對 打擊企業「違法成本低」以及彌補一般性處罰威懾力不足的缺陷有很好的作用,震懾效果強。新環保法按日計罰的違法行為主要包括:(一)建設項目環評未 批先建;未經環保驗收或驗收不合格排污;(二)超標排污和超 總量指標排污;未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污;規避監管排污;(三)通過暗管、滲坑滲井等方式排污等行為。實行按日計罰後,行政罰款數額將會大幅提高:重慶從2007年實施按日計罰,對違法排污的個案罰款最高達3000多萬元 2008年修訂後的《水污染防治法》:提高了罰款數額,一般或較大水污染事故,按照直接損失的百分之二十計算罰款,重特大事故按照直接損失的百分之三十計算罰款。《大氣污染防治法》(徵求意見稿)更加嚴格,規定:一般或較 大大氣污染事故,按照直接損失的1倍以上3倍以下計算罰款,重 特大事故按照直接損失的3倍以上5倍以下計算罰款,另外,對直 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等還要處以罰款。四、限產、停產整治、停業關閉在新環保法中第60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超過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排放污染物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 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責令其採取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等措施;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新環保法新設:限產、停產、停業關閉處罰,扭轉企業限期治理弊端。五、行政拘留新環保法:除依法處罰外,增加行政拘留加重處罰。環保部門將違法案件移交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建設項目未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被責令停止建設,拒不執行的;違反環保法律規定,未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污染物,被責令停止排污,拒不執行的;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的。六、刑事責任在新環保法中第六十九條: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兩高司法解釋:污染環 境罪與刑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六類環境污染罪非法處置進口固體廢物罪擅自進口固體廢物罪判刑5年、5-10年、10年,並處罰金判刑5年、5-10年,並處罰金投放危險物質罪(未造成嚴重後果的)污染環境罪判刑3-10年 判刑3年、特別嚴重的3-7年,並罰金 對單位處罰金單位犯環境罪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 依照上述法則判刑並處罰金環境監管失職罪(國家人員)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認定以下為嚴重污染環境(一)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排放、傾倒、處置有 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的;(二)非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3噸以上的;(三)非法排放含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嚴重危害環境、損害人體 健康的污染物超過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 民政府根據法律授權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3倍以上的;(四)私設暗管或者利用滲井、滲坑、裂隙、溶洞等排放、傾倒、處置有 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的;(五)2年內曾因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處置有放射性、含傳染病病 原體、有毒物質受過兩次以上行政處罰,又實施前列行為的;(六)致使鄉鎮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取水中斷12小時以上的;(七)致使基本農田、防護林地、特種用途林地5畝以上,其他農用地10 畝以上,其他土地20畝以上基本功能喪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壞的;(八)致使森林或其他林木死亡50立方米以上或幼樹死亡2500株以上;(九)致使公私財產損失30萬元以上的;(十)致使疏散、轉移群眾5000人以上的;(十一)致使30人以上中毒的;(十二)致使3人以上輕傷、輕度殘疾或器官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的;(十三)致使1人以上重傷、中度殘疾或器官損傷導致嚴重功能障礙的。
㈧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司法解釋的第八章環境污染責任
第一百一十條來 【環境概自念的界定】
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五條規定的「環境」,包括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
第一百一十一條 【環境污染責任的因果關系舉證責任緩和】
依照侵權責任法第六十六條規定,由污染者承擔舉證責任的因果關系要件,被侵權人應當首先承擔因果關系具有可能性的初步證明,未證明具有存在因果關系可能性的,不得進行因果關系推定。
第一百一十二條 【環境污染數人侵權行為責任份額的確定】
依照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七條規定,兩個以上污染者污染環境,沒有主觀意思聯絡的,應當承擔按份責任。
兩個以上的污染者承擔按份責任的具體比例,能確定原因力大小的,按照造成損害的原因力確定責任份額;不能確定原因力大小的,按照市場份額規則確定責任份額;不能通過前述方法確定責任份額的,平均分配責任份額。
第一百一十三條 【環境責任中的第三人過錯及與其他法律的競合】
環境污染責任中的第三人過錯,不免除污染者的賠償責任。
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與侵權責任法第六十八條規定不一致的,按照新法優先適用原則,適用侵權責任法的規定。
㈨ 如何確定和認定環境污染犯罪司法解釋中的「重點排污單位」
(一)行政法中的「重點排污單位」
行政法中的「重點排污單位」是設區市環保部門「依法」確定的一類單位,因設區市環保部門對外公布發生法律效力。它與「國家重點監控企業」或「某省重點監控企業」的內容可能發生重疊,但性質完全不同。因此,不能將「國家重點監控企業」或「某省重點監控企業」等同於「重點排污單位」。即使一個單位被列入「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名錄」或「某省重點監控企業名錄」,如果設區市環保部門公布的名錄中沒有該單位,或者設區市環保部門沒有公布「重點排污單位名錄」,也不能認定該單位屬於行政法中的「重點排污單位」。
(二)刑法中的「重點排污單位」
法釋〔2016〕29號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重點排污單位」是指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依法確定的應當安裝、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的重點監控企業及其他單位。這種定義,使得「重點排污單位」不但包括行政法中的「重點排污單位」,還包括「應當安裝、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的其他單位。對於「其他單位」的確定,法釋〔2016〕29號提出了兩點限制:一個是由設區的市級以上環保部門確定,一個是「依法」確定。而這里的「依法」,因為確定「重點排污單位名單」涉及對當事人定罪,所以應當理解為「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而不是依照行政部門規范性文件的規定。而且,「依法」還包括依照法定程序,不能與行政法的原則相違背。
(三)認定「重點排污單位」需要的證據
公安機關認定一個排污單位是否屬於「兩高」司法解釋中的「重點排污單位」,首先應當取得環保部門出具的書面證明。鑒於「重點排污單位」在刑事定罪中起著與司法鑒定意見相同的作用,屬於罪與非罪的關鍵證據,因此案件中除了要有環保部門提供的書面證明之外,還應有環保部門認定「重點排污單位」合法性的證據。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人民法院對案件進行庭審時,如果需要鑒定人或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環保部門應當派員出庭對所提供的材料作出說明。
㈩ 最新民訴司法解釋對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作了哪些規定
環保法第五十八條
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條件的版社會組權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
(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符合前款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
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