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明清的司法制度有哪些發展

明清的司法制度有哪些發展

發布時間: 2022-04-27 16:41:59

A. 明清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法律制度有哪些新變化

從政治方面來說,明清時期皇權不斷的得到加強,從明太祖朱元璋廢丞相設內閣,到清雍正帝設立軍機處,但是明清兩代也是封建制度逐漸走向沒落的時代,隨著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朝廷的覆亡,以及大清歷經六朝之後,自嘉慶元年白蓮教起義開始,康乾盛世的局面就已不復存在,道光年間的中英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這的確是不同與歷朝歷代的新變化。總之,明清之際封建制度從皇權空前強化的巔峰逐漸走向沒落。
從經濟方面來說,明朝中後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明中期雖然朝廷比較腐敗,但是經濟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自1840年之後的清朝,自然經濟按開始解體,中國開始進入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從法律上來說,洪武年間修訂了大明律,在中國古代的法律史上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明朝和之前的歷朝歷代相比也是法律相對健全的,清朝大抵沿用大明律,清末時期由於封建制度的沒落,封建大地主階級開始同資產階級妥協,失敗的戊戌變法給近代中國帶來了民主的氣息,以及之後的清末新政,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但也體現了一定的進步意義,開始走向開國會,頒憲法的進步的法律制度。

B.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發展脈絡清晰,有因有革,內容豐富,特點鮮明。歷代立法中國古代自國家出現後,統治階級就開始通過國家機關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點鮮明的法律體系。

中文名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
外文名
China ancient legal system
起止年代
夏至今
萌芽年代
戰國
建立年代

鞏固年代
西漢
成熟時期
隋唐
加強時期
北宋
發展時期

空前強化時期
明清
快速
導航
西漢

三國兩晉六朝

隋唐

宋代

遼代

金代

元代

明清

歷代行政法規

主要特點
夏商周
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隸製法律,以習慣法為主,禮刑並用。它體現了王權與族權的統一,滲透了神權思想。
夏代
夏代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法律總稱為「禹刑」。《周禮·秋宮·司刑》註:「夏刑大辟二百,臏刑三百,宮刑五百,劓刑各千。」中國古代的刑與法含義相同,刑罰的出現,標志著夏代法律制度已經產生。

C. 誰能簡述"中國封建社會中央司法機構的發展與演變

我國的司法機關在封建社會是一個逐漸發展演變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備的行政監察司法機關以及完備的監察制度,同時中央到地方也逐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司法機關.
總之,封建社會的司法機關是一個逐步發展,從名稱的變化,到從一個司法機關發展到三大司法機關,最後三大司法機關的職權、工作范圍等有變化.這是一個由簡單走向完整化、系統化的過程.逐步形成了從審判到復核及監察司法機關的體系,起到了部門之間相互制約和監督的作用.且分工明確具體,同時也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垂直領導和監督的體系
附:
下面我們逐一來看從秦到明清的司法機關設置及演變:
秦朝時期中央的最高立法權、司法權屬於秦皇,丞相和御史大夫則協助皇帝行使權力,中央設司法機關廷尉,其長官也教廷尉.充分顯示了當時的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上設郡守、縣令,兼管地方司法.另外地方設專職司法官員決曹掾,在縣以下設薔夫、三老、游檄.確保親王的司法統治意志的貫徹.
漢朝時期,中央司法機關有所變化,中央仍設有廷尉,在漢初時期在中央設有丞相,到了漢武帝以後為五曹主斷獄,設御史主監察機關,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規定各封國有獨立審判權,但不構成司法管轄權.
三國兩晉時期,與以前相比,中央司法機關變化很大:主要表現在機構擴大、編制增加、分工詳細,還有機構名稱與機構長官名稱分開.初期為廷尉或大理,到東漢後期設中央三省制度、尚書台、中央行政機構兼領行政司法事務.在地方上,依秦漢的傳統,行政司法機關合而為一,分州、郡縣,司法權由縣令、郡太守、州刺史掌握.
唐宋時期是我國封建司法制度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在中央設立了主管審判的大理寺、主管行政復核的刑部和主監察的御史台,進一步完善了行政司法機關、司法制度和監察制度.在地方上也加強了行政機關監理.
明清時期沿襲前朝的司法制度,在中央依然設有大理寺、刑部,改御史台為都察院,它們的職能也發生了改變:大理寺由主審判改為主復核,刑部由主行政復核改為主審判,都察院主理監察.另外,明朝還設有九卿會審制度.更具特色的是明朝還建立了一套獨特的特務機關――廠衛制度,加強了對廣大人民的監視和對各級司法機關的監察.

D. 中國古代的司法制度的發展變化

(一)司法機關
1.夏朝和商朝都是從原始社會進化而來的奴隸制國家,它們的司法制度尚未建立起來,但作為國家暴力機關監獄卻是存在的。
夏朝監獄的名稱有「圜土」、「均台」和「夏台」。
商朝監獄名稱有「圜土「、「羑里」和「囹圄」。
西周設中央司法機關和地方司法機關。
中央司法機關包括:(1)大司寇,為全國最高司法機關。(2)小司寇,是中央直轄地區的司法機關。(3)士師,是國都之內的司法官吏。
地方司法機關包括(1)鄉士(2)遂士。
3.秦的最高司法審判機關是「廷尉」,它的主要任務是:(1)負責皇帝詔令審理的案件;(2)審理地方送來的疑難案例以及重大案例的復審。
4.漢朝發展了監察機關和檢察制度。
(1)中央監察機關。
漢代中央設御史府也叫御史大夫寺,為最高監察機關。長官為御史大夫,地位僅次於丞相,協助丞相總理國政,同是掌管全國的最高監察權。下設御史中丞和侍御史等屬官。御史中丞也叫御史中執法,下領侍御史十五人。
(2)地方監察機關有司隸校尉和州(部)刺史。
5.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發展,到了唐朝,發展成為三大司法機關,即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
(1)大理寺是唐朝的中央最高審判機關,審理中央百官犯罪與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和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
(2)刑部為中央司法行政機關,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的案件。
(3)御史台是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也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逢大案,常有大理寺卿會同刑部尚書、御史中丞共同審理,叫作「三司推事」。 6.宋初除按唐制,在中央設刑部及大理寺分掌司法以外,又於建隆年間在宮中設置審刑院。規定:凡大理寺審判的案件,經刑部復核後,須送審刑院詳議,再奏請皇帝批准。可見,審刑院就是為了加強皇帝對司法權的直接控制而建立的。
7.明朝的司法機關,中央仍為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但就其職責而言,與唐、宋有所不同:大理寺不主管審判,而專掌復核,凡是刑部、都察院審判的案件,均由大理寺復核,有權駁令更審,或請旨發落;刑部主管審判,受理地方上訴案件和重案,也審理中央百官的案件;都察院為監察機關,監督刑部、大理寺的司法活動;也握有一定的審判權。
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審。由御史、大理寺官員和刑部官員共同審理的,謂「小三法司會審」;由都御史、大理寺卿和刑部尚書共同審理的,謂「大三法司會審」;審判後送皇帝裁決。如遇特別重大案件,則由三法司會同吏、戶、禮、兵、工各部尚書及通政使共同審理,清代叫「九卿會審」,是中央的最高審級,但判決仍須奏請皇帝核准。明朝在司法制度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廠衛干預司法。統治者為了強化封建君主專制,在常設的普通司法機關之外,又設立了廠衛特務審判機構。衛指錦衣衛,廠指東廠、西廠、內行廠,合稱廠衛,是明朝特有的特務司法審判機構。錦衣衛是由保衛皇帝人身安全的侍衛親軍組成的,是皇帝貼身的禁衛軍。東廠、西廠、內行廠,是由專門服侍皇帝及其後妃的宦官成員組成的另一特務司法審判機構。
8.從1906年開始,在中央,清政府把原來掌管審判的刑部改為法部,專門負責司法行政;把原來掌管案件復核的大理寺改為大理院,作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負責審判,同時負責解釋法律、監督各級審判;設立總檢察廳,作為最高檢察機關,獨立行使檢察權,取消都察院。
9.南京臨時政府為貫徹三權分立,實現司法獨立的資產階級法治原則,中央設「臨時中央審判所」(亦稱「裁判所」),作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
10.北京政府司法機關體系龐雜,法院有普通法院、建立司法法院、特別法庭、平政院之分。11.南京國民政府最高司法機關是司法院。司法院之下設立各級法院。法院有普通法院、特別法庭之分。普通法院分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三級,行三級三審制。特別法庭是據特別法規而設置的,行法西斯審判制度。
(二)審判制度
1.西周審理時,「以五聲聽獄訟」。所謂「五聽」,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這種察顏觀色的審訊方法,盡管還不太科學,但它是奴隸主階級在長期司法審判實踐中的經驗總結,也是最早對犯罪心理分析的嘗試,所以為後世封建統治者所採用。
5.從秦簡上看,秦朝案件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其中公室告屬於受訴案件,而非公室告則不予受理。「公室告」是指對家庭以外其他人犯有殺人、傷害、盜竊的,就是危害國家和公共利益,也即對整個統治秩序的侵犯,這類案件必須要向官府告發,官府必須受理。「非公室告」指的是子女盜竊父母的錢財或者主人擅自殺死、傷害或「髡」子女、臣妾一類的案件,這類案件僅限於有血緣關系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上述行為和主人對奴婢的侵犯行為。如果這類案件告發到官府,官府不予受理,如果堅持告發,則判處告發人有罪。
審訊後,作出判決,向當事人宣讀判決書,即「讀鞫」。如果當事人服罪,則執行判決。如果喊冤,不服罪,則可以請求再審,叫做「乞鞫」。
6.漢代出身出現了春秋決獄。
所謂《春秋》決獄,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為審判的法律根據,從而把儒家經典法律化。
7.明清時期審判制度有較大發展。秋審是復審各省死刑案件的一種制度,因在每年秋季舉行,故名「秋審」。清律規定:凡嚴重危害封建統治的犯罪,應立即處決的,叫「斬立決」或「絞立決」,如危害性較小或有可疑者,暫判「斬監候」,或「絞監候」,緩刑處決,延至秋天由九卿會審。會審包括秋審和朝審」。
此外,還有「熱審」,是指每年小滿後十日至立秋前一日,由大理寺左右二寺官員,會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辦司(稱作「小三司」)審理發生在京師的笞、杖刑案件的審判活動。
8.清末的司法審判制度體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典型的兩種制度是領事裁判權和會審公廨。
9.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仿照西方文明的審判方式,對專制野蠻的封建審判制度加以改革,其主要內容之一是廢除刑訊體罰。
10.南京國民黨政府審判制度包括:
(1)「一告九不理」,即對九種提起的訴訟不予立案處理。
(2)「自由心證」。即對證據的取捨和對證明力的判斷,法律不預先規定,由法官據其法律意識和內心確信,自行判斷。這是仿效資產階級國家法律原則而確定的一項審判原則。
(3)「不幹涉主義」。這是民訴中採用的一項訴訟原則,即訴訟活動依當事人意思決定,不得就當事人未申明的事項判決,一切全憑當事人意思行事。
12.在抗日戰爭時期,馬錫五把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創造性地運用到審判工作中去,創造了一種司法民主的嶄新形式,即馬錫五審判方式。其的特點:一是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實是求是地了解案情;二是依靠群眾,教育群眾,尊重群眾意見;三是方便群眾訴訟,手續簡便,不拘形式。馬錫五審判方式為整風運動的產生奠定了思想基礎,群眾智慧是其產生的力量源泉。它的出現、推廣,培養了大批優秀司法幹部,解決了積年疑難案件,減少爭訟促進團結,利於生產保證抗日,使新民主主義司法制度落到實處。

E. 與唐宋相比,明清司法機關的變化體現在哪些方面

(1)明清兩代中央司法機關主要由刑部、大理院和都察院組成。所謂「刑部主審,大理院覆核,都察院監督」,職權發生了變化,大理寺的審判權歸了刑部,而刑部的復核權則給了大理寺,御史台改名為都察院。
(2)明朝設廷杖等極端殘酷的法外刑,特務組織如錦衣衛、東廠、西廠也都有司法審判權,甚至還凌駕於普通三法司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轄,自行審判、執行。清朝的一個重要發展,就是在都察院內增設了六科給事中,以加強對六部的監督。
(3)明清兩代在訴訟上另外一個特點,體現著皇權干預司法的會審制,明清的會審制度逐步完善起來。會審制是指疑難案件,一律要由皇帝指定交辦的一個特別的審判組織會同幾個中央衙門來共同審理。
(3)皇權逐步加強,中央集權在司法方面有了集中體現。司法僅僅是君主專制的一種工具,皇帝控制司法大權,並將其編織成籠罩人民頭上的嚴密法網。司法的獨立與以前相比,更難顯現。法定的司法機關和訴訟審判制度,卻遭到非法的侵凌與干擾,司法制度中非法變為「合法」,正是君權極度膨脹和司法極端腐敗的結果。

F. 比較隋唐與明清時期的司法審判制度

在隋唐時期,古代的司法制度基本成熟、制度化。隋唐的司法機關是三個: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大理寺職責是審判,刑部是司法行政,御史台是監察。但刑部許可權很大,可以對審判進行干預,而且復核大理寺的徒、流以上的案件。御史台除了監督外,還參加重大案件的審判。皇帝交辦的重大案件由以上三個司法機關共同審理,這就是唐朝的「三司推事」。同時,死刑的復奏制度也明確化,死刑執行前必須再報皇帝,批准以後才能執行。
明朝的錦衣衛、東廠、西廠也都有司法審判權,甚至還凌駕於普通三法司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轄,自行審判、執行。同時,明清的會審制度也完善起來。死刑案件的最高決定權還在皇帝手裡。中央集權在司法方面有了集中體現。
清末中國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警察制度。西方警察形象首次在中國亮相,是在租界內。在此之後,中國開始逐漸接受西方的警政思想~

G. 11、試述秦到清前期的主要立法原則的變化

從秦到明清的司法機關設置及演變:
秦朝時期中央的最高立法權司法權屬於秦皇,丞相和御史大夫則協助皇帝行使權力,中央設司法機關廷尉,其長官也教廷
尉。充分顯示了當時的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上設郡守、縣令,兼管地方司法。另外地方設專職司法官員決曹掾,在縣以下設薔夫、三老、游檄。確保親王的司法統治意志的貫徹。漢朝時期,中央司法機關有所變化,中央仍設有廷尉在漢初時期在中央設有丞相,到了漢武帝以後為五曹主斷獄,設御史主監察機關,為了加強中央
集權,規定各封國有獨立審判權,但不構成司法管轄權。三國兩晉時期,與以前相比,中央司法機關変化很大:主要表現在機構擴大、編制增加、分工詳細,還有機構名稱與機構長官名稱分開。初期為廷尉或大理,到東漢後期設中央三省制度、尚書台、中央行政機構兼領行政司法事務。在地方上,依秦漢的傳統,行政司法機關合而為ー,分州、郡縣,司法權由縣令、郡太守州刺史掌握。唐宋時期是我國封建司法制度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在中央設立了主管審判的大理寺、主管行政復核的刑部和主監察的御史台,進一步完善了行政司法機關、司法制度和監察制度。在地方上也加強了行政機關監理。明清時期沿襲前朝的司法制度,在中央依然設有大理寺、刑部,改御史台為都察院,它們的職能也發生了改變:大理寺由主審判改為主復核,刑部由主行政復核改為主審判,都察院主理監察。另外,明朝還設有九卿會審制度。更具特色的是明清時期沿襲前朝的司法制度,在中央依然設有大
理寺、刑部,改御史台為都察院,它們的職能也發生了改變:大理寺由主審判改為主復核,刑部由主行政復核改為主審判,都察院主理監察。另外,明朝還設有九卿會審制度。更具特色的是明朝還建立了一套獨特的特務機關ーー廠衛制度。加強了對廣大人民的監視和對各級司法機關的監
察。總之,封建社會的司法機關是一個逐步發展,從名稱的變化,到從一個司法機關發展到三大司法機關,最後三大司法機關的職權、工作范圍等有変化。這是一個由簡單走向完整化、系統化的過程。逐步形成了從審判到復核及監察司法機關的體系,起到了部門之間相互制約和監督的
作用。且分工明確具體,同時也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垂直領導和監督的體系。
供參考。

H. 明清時期司法文化有怎樣的特點呢

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以及國家政治體制等原因,明清刑事訴訟主要以法官的個人業務水平和主觀判斷作為審判的核心,而不是證據和法律,同時法官集偵查、起訴、審判等職權於一身,不利於保護人權。故雖然建立了一系列重申、再審、會審的制度,但仍然出現較多的錯案冤案。
但明清一些立法和司法改革,對後世有一定積極作用。

明清時期獨特、具體的司法制度呢:
1、司法機關:
明以後的皇朝體制,許多都受到元王朝的影響,原有刑部繼承元的體制,仍然以刑部作為主審機關,雖然恢復了大理寺,卻成為了復核機關。
清的中央司法機關是以刑部為首,大理寺和負責監察的監察院為輔的司法制度。
2、司法制度:
明代地方司法機構有省、府、縣,省一級設有提刑按察司,其是古代出現的較為獨立的地方司法機構。清代地方司法分州縣、府、省按察司、總督四個審級。
3、廷杖與廠衛:
廷杖。廷杖不始於明,廷杖真正影響和制度化在明代最為突出。廷杖是在朝堂之上杖責大臣。廠衛,是直屬皇帝的特務機關。清朝沒此機構。
4、訴訟制度:明代的九卿會審(又稱九卿圓審),清代的秋審、朝審,以及秋審、朝審以後如何來處理的四種情況。
5、法律形式:
《大明律》是把《名例》作為總則,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篇,即按照「中央六部」這個名稱將《唐律》中的11篇分門別類進行編排,這是一種新的體例。。《大清律例》中包括「律」這種穩定的法律形式和「例」這種非穩定的法律形式。

I. 明朝民事經濟法律的發展有哪些

明朝的主要立法活動和法律形式、明朝定罪量刑主要原則的發展變化、明朝的民事法律制度、經濟法律制度,掌握明朝的立法指導思想和立法體例的變化、明律關於犯罪與刑罰規定的主要特點、明朝的司法制度。

熱點內容
雲南發展中醫葯條例執法檢查 發布:2024-11-08 03:10:04 瀏覽:291
法院換屆年 發布:2024-11-08 02:45:13 瀏覽:83
我國刑法法定的基本原則 發布:2024-11-08 02:45:12 瀏覽:660
2015護理相關政策法規 發布:2024-11-08 02:44:18 瀏覽:522
婚姻法解釋24條的補充規定 發布:2024-11-08 02:19:42 瀏覽:869
餐飲業法律法規2016 發布:2024-11-08 02:18:18 瀏覽:119
婚姻法解釋二修正 發布:2024-11-08 02:12:43 瀏覽:241
群通知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08 01:57:01 瀏覽:535
律法和刑法 發布:2024-11-08 01:36:05 瀏覽:182
西北政法大學考研訴訟法初試 發布:2024-11-08 01:25:3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