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詐騙罪司法認定
❶ 合同詐騙罪司法認定是怎麼樣的
法律分析:合同詐騙罪司法認定是:1、客體是復雜客體,即國家對經濟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財產所有權;2、客觀方面表現為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以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3、主體個人或單位均可構成;4、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並且具有非法佔有對方當事人財產的目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二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三)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第二百二十四條之一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並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傳銷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❷ 如何界定合同欺詐與合同詐騙罪
我國民法所界定的「合同欺詐」是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做出錯誤的表示行為。而刑法對於「合同詐騙罪」的描述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採取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等欺騙手段,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行為。因此,在司法認定上,要界定合同詐騙行為的罪與非罪,對非法佔有目的的認定是關鍵。總而言之,合同欺詐的行為人沒有非法佔有目的,合同詐騙罪的行為人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已經具有非法佔有目的。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
(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
(三)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
❸ 合同詐騙案件的司法認定
根據司法實踐經驗,在司法推定時,應全面考察行為人以下各方面的客觀因素:
一、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有無履約能力,行為人的履約能力可分為完全履約能力、部分履約能力和無履約能力三種情形。
二、行為人在簽訂和履行合同過程中有無詐騙行為,詐騙行為絕大多數是作為,而不可能是單純的不作為。其主要表現為行為人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
三、行為人在簽訂合同後有無履行合同的實際行為,履行行為是否真實,應當結合履約能力的不同情形來判斷。
四、行為人對取得財物的處置情況。
五、行為人在違約後有無承擔責任的表現。
六、行為人未履行合同的原因。
影響合同未履行的原因包括主客觀兩種情況。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