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不得已刑法

不得已刑法

發布時間: 2022-04-27 17:04:48

① 請問,『刑法』中說的緊急避險,就不負刑事責任了

緊急避險中如果造成的危害明顯大於你要避免的危害,給國家或個人造成嚴重危害是要負刑事責任的,不過可以從輕處理。

② 法律為什麼具有謙抑性

謙抑性原則,又稱必要性原則。指立法機關只有在該規范確屬必不可少――沒有可以代替刑罰的其他適當方法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將某種違反法秩序的行為設定成犯罪行為。
刑法的謙抑性主要發生在立法環節
一般而言,下列情況沒有設置刑事立法的必要:

第一,刑罰無效果:

就是說,假如某種行為設定為犯罪行為後,仍然不能達到預防與控制該項犯罪行為的效果,則該項立法無可行性。

其二,可以他法替代:

如果某項刑法規范的禁止性內容,可以用民事、商事、經濟或其他行政處分手段來有效控制和防範,則該項刑事立法可謂無必要性。英國哲學家邊沁有一句名言,稱「溫和的法律能使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具有人性;政府的精神會在公民中間得到尊重」。

(2)不得已刑法擴展閱讀:

謙抑的意思就是溫文而又謙卑退讓。刑法謙抑的內容表現在刑法的有限性、迫不得已性、寬容性。有限性指刑法的調控范圍以及刑罰手段的運用是有限的;迫不得已性指不到萬不得已不得把某種行為在刑法中加以規定,不到萬不得已不得動用較重的刑罰。

這也就是很多學者所說的刑法的最後性或者補充性。寬容性最本質的價值內涵在於刑法具有人道性,即給任何人以人文的關懷,刑法要尊重人的自由和尊嚴,能不幹涉的領域盡量不去干涉,盡量使用較寬和的刑罰手段。

具體而言,刑法的謙抑性貫穿於刑法、刑事政策的制定過程中,體現在罪刑法定、疑罪從無、有利於被告原則和嚴格限制死刑等諸多方面。體現在司法活動中,就是盡量慎用刑罰措施,使刑罰逐步輕緩化,行刑更人道等等。

刑法在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演變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自身特有的、內在的、獨具價值的特性,既包括刑事立法、刑事政策的制定,也體現在刑事司法的各環節中。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正確理解刑法的謙抑性原則

③ 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實施的侵害行為是否屬於刑法第二十條第一款規定的不

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實施的侵害行為,不是屬於刑法第二十條第一款規定的。刑法規定如下: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 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一款中關於避免本人危險的規定,不適用於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對於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只能說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不能將死侵權行為,認定為緊急避嫌。主體身份就不適格,不構成緊急避嫌,不能以緊急避嫌來逃避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八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第二十一條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 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一款中關於避免本人危險的規定,不適用於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

④ 《刑法》第二十一條是什麼

第二十一條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專受正屬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⑤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一條

第二來十一條 緊急避險
為了使國源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 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一款中關於避免本人危險的規定,不適用於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

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罰,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

這個體現了刑法的罪行法定原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

第三條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6)不得已刑法擴展閱讀:

相對的罪刑法定原則是對傳統的絕對罪刑法定原則的修正,其基本內容是:

1、在定罪的根據上,允許有條件地適用類推和嚴格限制的擴大解釋,即適用類推必須以法律明確規定類推制度為前提,以有利於被告人為原則,不允許不利於被告人的類推;進行擴大解釋必須以不超越解釋許可權為前提,以符合立法精神為原則,不允許越權解釋或違背立法本意作任意解釋。

2、在刑法的淵源上,允許習慣法成為刑法的間接淵源,但必須以確有必要或不得已而用之為前提。只有當構成犯罪的要件確定後,必須藉助習慣法加以說明時,習慣法才能成為對個案定性處理的依據。

3、在刑法的溯及力上,允許採用從舊兼從輕的原則,作為禁止刑法溯及既往的例外。新法對其頒布施行前的行為,原則上沒有追溯的效力。但是,當新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處罰較輕時,則可以適用新法。

4、在刑罰的種類上,允許採用相對的不定期刑,即刑法在對刑罰種類作出明文規定的前提下,可以規定出具有最高刑和最低刑的量刑幅度,法官有權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在法定的量刑幅度內選擇確定適當的刑種和刑度。

⑦ 社會只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規定並運用刑法,這句話出之哪裡

這句話應該是根據《刑法》的立法精神、法理學中總結出來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有諸多表述,
例如:
第一條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 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第三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四條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第五條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刑法》中所規定罪刑法定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平等使用原則,前兩條都與這句話有直接的關聯。

⑧ 刑法上的緊急避險有什麼規定

法律分析:緊急避險指的是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行為。符合緊急避險條件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一條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採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

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一款中關於避免本人危險的規定,不適用於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

⑨ 保存自己生命不得已情況下危害他人生命時法律如何處理

一般情況下,如果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了保存自己而被逼危害他人的生命時,可能成立緊急避險,不需要負法律責任,但是就你所舉案例而言,A不能成立緊急避險,需要負故意殺人的法律責任.

按照《刑法》第21條第1款的規定,緊急避險,是指為了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而採用的損害另一較小合法權益的行為。
緊急避險成立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起因條件。緊急避險的起因條件,是指必須有需要避免的危險存在。所謂危險,是指某種有可能立即對合法權益造成危害的緊迫事實狀態。危害的主要來源有四種:一是人的危害行為.包括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二是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等;三是動物的侵襲,如牛馬驚奔、毒蛇襲擊等;四是人的生理、病理疾患,如為救治病人而撞壞財物等。
如果危險事實並不存在,而行為人誤認為存在,進而實行所謂緊急避險的,刑法理論上稱為假想避險。對於假想避險,應根據行為人主觀上有無過失而分別情況予以處理。
2.時間條件。緊急避險的時間條件,是指危險必須正在發生。所謂危險正在發生,是指已經發生的危險將立即造成損害或正在造成損害而尚未結束。緊急避險只能在危險已經出現而又尚未結束這一時間條件下進行,否則就不是緊急避險。危險的來源不同,發生和結束時間也不一樣:對於人的侵害行為,正在發生的危險是指違法犯罪行為已經著手實行尚未終止;對於自然災害.正在發生危險是指自然災害已經釀成,不可避免,並且尚未被人力所控制或自然消失;對於動物的侵襲,正在發生的危險是指動物未被打死、制服或逃遁;對於人的生理、病理疾患,是指疾患已經發生,對身體和生命造成的危險尚未消除。
危險尚未發生或者已經結束,行為人實行避險的,屬於避險不適時。不適時的避險行為,若造成重大損害的.應負刑事責任。
3.對象條件。緊急避險的本質特徵,就是為了保全一個較大的合法權益,而將其面臨的危險轉嫁給另一個較小的合法權益。因此,緊急避險的對象,只能是第三者的合法權益.即通過損害無辜者的合法權益保全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權益。如果通過對不法侵害者的反擊保護合法權益。則是正當防衛,而非緊急避險。
4.主觀條件。緊急避險的主觀條件即行為人必須有正當的避險意圖。所謂正當的避險意圖,是指避險人對正在發生的危險有明確的認識,並希望以避險手段保護較大合法權益的心理狀態。避險意圖中包括避險認識和避險目的兩部分內容。避險認識,主要是對正在發生的危險的認識。避險目的.是行為人實施避險行為所希望達到的結果,也即是為了保護合法」權益免遭正在發生的危險的損害。如果為了保護非法權益.則不允許實行緊急避險。
5.限制條件。緊急避險只能是出於迫不得已。所謂迫不得已,是指當危險發生之時,除了損害第三者的合法權益之外.不可能用其他方法來保全另一合法權益。如果當時尚有其他方法可以避險,行為人卻不採取,而給無辜的第三者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害.則行為人不能成立緊急避險,構成犯罪的應當追究刑事責任。
6.限度條件。緊急避險的限度條件.是指緊急避險不能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所謂必要限度。是指緊急避險行為所引起的損害必須小於所避免的損害。在司法實踐中,對「必要限度」的認定,應掌握如下標准:
(1)一般情況下,人身權利大於財產權益。
(2)在人身權利中,生命是最高權利。
(3)在財產權利中,應以財產價值進行比較,從而確定財產權利的大小。
(4)當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不能兩全時,應根據權益的性質及內容確定權利的大小,並非公共利益永遠高於個人利益。
7.特別例外限制。根據我國《刑法》第21條第3款規定,緊急避險的特別例外限制,是指為了避免本人遭受危險的法律規定,不適用於職務上、業務上有特定責任的人。因為這類人本身負有同特定危險作斗爭的義務。對這些人來說,一旦發生危險。必須積極履行其特定義務,而不允許他們以緊急避險為由臨陣脫逃。否則.應追究法律責任。

熱點內容
雲南發展中醫葯條例執法檢查 發布:2024-11-08 03:10:04 瀏覽:291
法院換屆年 發布:2024-11-08 02:45:13 瀏覽:83
我國刑法法定的基本原則 發布:2024-11-08 02:45:12 瀏覽:660
2015護理相關政策法規 發布:2024-11-08 02:44:18 瀏覽:522
婚姻法解釋24條的補充規定 發布:2024-11-08 02:19:42 瀏覽:869
餐飲業法律法規2016 發布:2024-11-08 02:18:18 瀏覽:119
婚姻法解釋二修正 發布:2024-11-08 02:12:43 瀏覽:241
群通知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08 01:57:01 瀏覽:535
律法和刑法 發布:2024-11-08 01:36:05 瀏覽:182
西北政法大學考研訴訟法初試 發布:2024-11-08 01:25:39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