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開創
⑴ 《民法典》的亮點和特色是什麼
(一)《民法典》具有極強的中國特色
《民法典》編纂始終貫徹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民法典》第一條中就有明確的體現:「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民法典》第二條至第十條從民法原則上對社會核心價值觀進行了體現,特別是其中的秩序原則、綠色原則和公序良俗原則具有極強的中國時代特色:其中「綠色原則」的提出,是以人民為中心,可持續發展在法典層面的具體體現,是與我們國家的發展政策向呼應的;而「秩序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則是強調「習慣」「公序良俗」的作用。社會問題的治理,不僅僅要依靠法治,同時也要憑借善良風俗;需要基層組織處理群眾反映問題的時候,不僅要懂法,還要對所在地區的習慣、風俗具有明確的認識。問題的處理結果,不應當違反法律規定,也不應與該地區歷史形成的善良風俗不同,而影響群眾的「法情感」,未能達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打開《民法典》,我們發現使用語言是平實易懂的語言,從形式上保障了人民的權利;而《民法典》中對民事主體人身及財產權利的保護,是從實體上體現出人民當家做主。《民法典》對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等倡導性規定,無不是《民法典》中國特色的體現。
(二)《民法典》具有顯著的開創性
《民法典》的開創性體現在歷史維度和編章設置。《民法典》是近代中國第一部法典,開創中國法律法典化的先河。中國自古有「重刑輕民」的法律傳統,法律制度主要集中於刑事規定,民事糾紛的解決主要由社會基層組織依據道德、禮俗給予解決。近代以來,在「西學東漸」的思潮下,進行了大量學習西方制度的努力,但距離具有自己的法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法典》在1954年開始就進入草案階段,歷經66年積累與准備,終於2020年5月28日通過。
《民法典》的編章設置,相對於其他國家的法典,有開創自己的特點。我國《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是其他國家沒有過的,足以體現《民法典》對人的權利的重視。人格權編不僅對傳統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的相關權利進行明確規制,更是對人的精神健康進行了規定,強化對人格權的保護、對人格尊嚴的維護,強化了隱私保護,進一步加強了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完善了相關的保護規則。
(三)《民法典》具有很強的實踐連續性和可操作性
《民法典》1260條是建立在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以及民法總則等九部民事法律所確立的框架下,對原有法律條文進行了吸收和精練。在立法過程中,《民法典》條文吸收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150餘條,而這種「吸收」體現在司法實踐中就是法院裁判的延續性,對於社會經濟的平穩,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民法典》不但提供糾紛處理的基本原則,還制定了常見具體問題的處理規則。以旅客霸座為例,近些年霸座事件屢見報端,但往往停留於道德層面,公權力介入存在法律障礙,而本次《民法典》第八百一十五條明確規定:「旅客應當按照有效客票記載的時間、班次和座位號乘坐。旅客無票乘坐、超程乘坐、越級乘坐或者持不符合減價條件的優惠客票乘坐的,應當補票,承運人可以按照規定加收票款;旅客不支付票款的,承運人可以拒絕運輸」。《民法典》以明確態度,對於霸座行為給予了法律的否定性評價:賦予承運人有向「霸座」人員按照自行規定加收票款的懲罰性權利,更重要的賦予了在旅客不支付票款的情況下,承運人可以拒絕運輸,不但能夠使霸座人員受到應有懲罰,也從事實上維護了合法旅客的權利,引導了良好的社會風尚。
⑵ 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新中國第幾部法典命名的法律
法律分析:是新中國第一部法典命名的法律,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義。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內容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是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而制定的法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⑶ 民法典為什麼被稱為是社會生活百科全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於5月28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義。民法典實施後,現行的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將被替代。
1.民法自為民之法,是對人們真實生活中行為規范的一種素描。
2.中國民法典不僅僅是理論層面與思維層面的,而是源於生活實踐的。它是一部鮮活的「社會生活網路全書」。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而命名的法律,法律文本共包括七編,包括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以及侵權責任編。
4.民法不僅是人文的、有溫度的,它更能幫助人們去對抗黑暗,體現出一種極強的保護理念。
⑷ 德國民法典開創了民商合一對嗎
錯誤。
德國商法本身是對民商合一體制的反叛。由於德國的立憲政體不允許實現私法一元化,加之德國商法比較合適地劃分了民法與商法的范圍,賦予了商人以擴大了的涵義,因此德國法學界普遍認為德國商法是一部比較成功的作品,由此使得民商分立體制在德國始終處於穩固的地位。
德國商法所採用的主體標准,所採用的商人概念,仍然受到包括德國學者在內的西方學者的質疑,如德國學者哥德法奇密在十九世紀末就曾對民商分立體制和主體標准提出過尖銳的批評。
(4)民法典開創擴展閱讀:
德國民法典特點:
1、法典適應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在貫徹資產階級民法基本原則方面有所變化。法典肯定了公民私有財產權不受限制的原則,肯定了資本主義「契約自由」原則,並直接保護資產階級和容克貴族對僱傭勞動者的剝削,法典在民事責任方面,也確認了「過失責任」原則。
2、法典規定了法人制度。《德國民法典》中單獨規定了法人制度,承認法人為民事權利主體,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這是資產階級民法史上第一部全面規定法人制度的民法典。
3、法典保留了濃厚的封建傳統。主要表現在:以大量篇幅對容克貴族的土地所有權以及基於土地私有而產生的其他權利,如對地上權、地役權等加以特別保護;在親屬法方面保留有中世紀家長制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