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海司法局
① 辛亥革命相關論文 1500字sos sos sos sos sos sos sos sos sos sos sos
試論辛亥革命前十年中國國民的憲政意識
論文摘要:辛亥革命前十年,知識界、思想界的先進分子對憲政表現出很大認同,認為憲政代替專制、人治是二十世紀時代發展潮流,也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由之路,必須盡快制定憲法,設立國會,建立分權制衡的國家權力體制,努力培養國民的權利意識,從而實現由君主專制政體向民主立憲政體制的根本轉變;但一般民眾當時尚不知憲政為何物,權利意識淡薄,只知有王法,不知有憲法,幾乎處於無權利狀態。因此,對辛亥革命前十年中國國民的憲政意識不能估價過高。國民憲政意識的薄弱,是清末直至近現代中國憲政屢次受挫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
論文關鍵詞:辛亥革命;權力制衡;憲政意識
所謂憲政意識是人們關於憲政的知識、態度、評價、期望以及由文化傳統積淀而成的憲政心理等。誠然,一個國家能否實行憲政,最終要受社會政治、經濟條件的制約,但國民憲政意識的強弱對憲政建設同樣至關重要。因為,憲政意識是實行憲政的先導,它制約著國家憲政模式的構造與變遷。本文擬從以下四個方面剖析辛亥革命前十年中國國民的憲政意識。
一、國民對憲政的認同度
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把挽救民族危亡的希望寄託在建立西方式的憲政體制上。1903年,《政法學報》發表的《立憲論》一文認為,是否實行君主立憲政體,關系國家興亡。日俄戰爭日勝俄敗的結局,更加點燃了中國有識之士「憲政救國」的希望之火。他們認為,日勝俄敗是專制國敗於立憲國。思想界的先進分子已預感到,愛新覺羅的皇祚已經是慘燈將滅了,要挽救民族危亡,中國幾千年一以貫之的傳統治道——專制、人治已無回天之力,唯一的選擇是走憲政之路,這樣,立憲則存,不立憲則亡成為辛亥革命前思想界的最強音。張鍾瑞的《土爾基立憲說》一文斷言:「日本之興也,興於憲政;印度、緬甸、安南、朝鮮之亡也,亡於不知憲政為何物。」慶芳預言:「蓋國於二十世紀之世界,未有不立憲國家能存在者。」人們認為,由一人政體向數人政體,由獨裁政治向立憲政治轉變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樣,日俄戰爭後,「數年以來,朝野上下,鑒於時局之阽危,謂救亡之方只在立憲,上則奏牘之敷陳,下則報章之論列,莫不以此為請。」「於是,遍四萬萬人中所謂開通志士者,莫不喘且呼號於海內外日:立憲!立憲!!立憲!!!」
有人甚至過分樂觀地估計:「國會一開,四海歸心,國是大定,人人沐憲政之福矣。」可見,知識界、思想界的先進分子當時對憲政建設傾注了很大熱情和寄予厚望。
辛亥革命前,思想界的先驅者將批判的矛頭指向中國幾千年的專制制度的同時,熱情謳歌和贊揚民主憲政。梁啟超於1902年撰文指出:「專制政體,實數千年來破家亡國之總根源」,因此,「今民間稍有知識者,莫不痛心疾首於專制政體。」他認為,民主立憲政體代替專制政體為「理勢所必至」,誰想阻擋這一歷史潮流,「譬猶以卵擊石,以螳擋車,多見其不知量而已」,他自信樂觀地預言:「吾國民終歸有脫離專制苦海之一日。」他警告清朝統治者,應及早放棄專制統治,實施憲政。因「時勢可順不可逆,機會可先不可後。」他號召國民「當視專制政體為大眾之公敵」。覺民於1906年在《東方雜志》第二期發表的《論立憲與教育之關系》一文揭示了專制和憲政的本質區別。他說:「專制者君主之護符,而憲政則人民之甲胄也」。在專制制度下,「專制之君襲萬乘之尊,挾雷霆之威,以侵人民自由而奪人民之權利。」在憲政體制下,憲法規定人民享有的權利和自由,君民共同遵守憲法,從而,有效保障人民的權利和自由。白堅說:「立憲政治」是「國民政治」, 「立憲之事業,為發達民權自由之事業」, 「民權自由,立憲政治之真精神」。林懈《在政治之因果關系論》一文中,從人治和法治的角度出發區分專制和憲政。「專制任人,立憲任法。」專制制度的人治統治,把國家的安危寄託在出現仁君聖主身上,而天下「善人少,不善人多」,因此,在專制社會,「治國少而亂國多」;再從西方憲政國家的經驗看,要使國家長治久安,也必須斷然拋棄專制、人治,實施憲政。如何實現由專制政體向立憲政體的轉變呢?漢駒認為,想「開拓平民政治」,必須首先打倒「寡人政治」,要建設法制國,必須「先破專制國」。覺民也認為,「憲政者,必由人民之要求而後得,非君主之所肯施捨也」。汪精衛則指出:「革命者,建立憲制之唯一手段也,立憲者,當望之國民,不當望之君主。」梁啟超則將中國由專制制度向憲政政體轉變的希望寄託在以皇帝為首的清朝統治者認清世界大勢,自動實施憲政上。
當近代中國剛剛邁進20世紀的門檻之時,憲政思潮主導了中國思想界。公共輿論鼓吹憲政,眾多學者潛心研究和撰文宣傳憲政,立憲派多次請願,督促清政府早行憲政,清政府最後也被迫允諾預備立憲。似乎中國人對憲政的認同已達到一個相當高度。如果說,在憲政優於人治、專制這一點上,思想界和知識界先進分子基本達成共識的話,那麼在對憲政理解和認同上,不僅一般民眾,就是當時中國政治舞台上的兩大勢力——立憲派和革命派尚存很大差異。
立憲派知識分子和商人是中國憲政運動的最有力的推動者,也是當時中國社會憲政意識最強、鼓吹憲政最力、研究憲政最深的兩個階層。如立憲派的代表人物梁啟超在《新民叢報》發表大量宣傳和研究西方憲政的文章。這兩個階層對西方憲政有較多的了解和研究,他們為鼓吹憲政不遺餘力,絕大多數成員對憲政在心理上有較大的認同、忠誠以及較高的信任,但立憲派以官員和學者為骨幹,大多數舊學功底深厚,久受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熏陶,立言必稱孔孟,很大一部分人在社會輿論和社會政治思潮的影響下,雖認同了憲政,但憲政意識尚未在其思想深處牢牢紮根,因為,從傳統政治文化向現代政治文化的轉變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不可能用幾年時間完成。甚至極少數人把憲政作為自己步入仕途或在官場平步青雲的政治工具,當時有人就尖銳地指出:「今日國會為宦途之濫觴。」
革命派認為,當務之急是革命而非立憲,因此,他們將主要精力放在宣傳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專制統治的思想上,努力培養國民對革命的認同意識。在憲政領域,則主要集中火力批判立憲派的君主立憲主張,對憲政本身的研究和宣傳用力不夠,雖然提出了民主憲政主張,但對革命成功後中國民主憲政體制的模式和構造缺乏深入、理性、成熟的思考。
至如一般民眾,面對一場場喪權辱國的戰爭,一張張割地賠款、屈辱求存的條約,以及戰禍、貧窮的威脅,他們亟盼來一次改朝換代的農民戰爭,傾覆清朝,改變自己的悲慘生存狀況。他們能成為舊制度「野性的、盲目的、放縱的破壞力量」。他們的政治意識本能地傾向於革命,至如憲政,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東西。與之在1907年發表的《論中國現在之黨派及將來之政黨》一文描繪了當時的情況:「自宣布預備立憲以來,人民應之者卒鮮」,「人民不知立憲為何物,恐中國之大,對於憲政能理解者「寥寥無幾」至如認同,更無從談起。
二、知識界的憲法觀念
憲政思想和制度皆出自西方,中國憲政理念源於輸入,中國立憲也始於模仿,因此,中國國民憲法觀念的養成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知識界的先進分子大量譯介西方憲法和鼓吹西方憲政。
辛亥革命前,憲政思潮勃興,中國思想界、知識界的先驅者潛心研讀西憲,撰文宣傳和介紹西憲,從而把中國國民對憲政、憲法認識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眾所周知,現代民主憲政國家無不信奉人民是主權者,人民作為主權者的根本體現就是由人民制憲和修憲。晚清時代,先進的中國人已明確提出憲法源於人民主權。汪精衛1905年發表《民族的國民》一文,倡言:「憲法者,國民公意也,決非政府所能代定。」蓀樓在1910年撰寫的《憲法大綱芻議》一文更明確指出:「憲法即國民權利所創,而非憲法畀國民以權利也」,是則「由國民主權以孕育憲法,非由憲法發生國民主權」。憲政與專制、人治的根本對立就在於憲政推崇憲法的至.上權威。國民對憲法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和理解水平,:是衡量一國國民憲政觀念強弱的重要標准。李慶芳1908年發表的《中國國會議》一文認為,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也稱基本法,因為在憲法之中,「可以生長出無數之法」。蓀樓對憲法地位的認識比李慶芳更深一層。他指出:「憲法為國家最強有力之法規」,「定國權之組織及行動大原則」,是「一國法治之准則」,其他「一切章程皆孕育於其內」。憲法的作用也是當時思想界、知識界先進分子宣傳和研討的重點。汪精衛1910年在《民報》第25、26期發表《論革命的趨勢》一文,旗幟鮮明地提出,憲法應以限制君權和保障民權為依歸。他認為,若憲法出於「限制君權之目的」,使君主與人民權利義務皆定於憲法,用憲法制約君權,則憲政可成。若憲法把鞏固君權作為根本宗旨,憲法不僅不能限制君主作惡,反而會成為君主作惡的藏身地和屏蔽所,這樣,「則君主之為惡,比專制之時將益肆」。可見,限制君權還是保障民權是專制之法和立憲之法最根本的區別。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蓀樓尖銳批評清政府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是「悖正義,昧法理,反事實」,其實質是保障君主之大權。
綜上所述,當時知識界和思想界的先驅者已經明確指出,憲法源於人民主權,憲法是國民公意的體現,是國家的根本法,應以限制君權和保障民權為目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已經認識到憲法限制政府權力這一主要功能,並從法理學角度對此進行了初步闡釋。但必須指出,由於中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封建政治文化傳統的國家,缺乏民主政治實踐,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根本找不到憲法觀念的蛛絲馬跡,這就使當時研究、倡導、鼓吹憲政思想的先驅者,只能把目光完全投向西方政治文化,對西方憲法理念進行宣傳和介紹,因此,他們的憲法思想模仿多於創造,移植多於創新,一方面他們提出了一些現在看來仍不失為先進的憲法觀念;另一方面,由於時間短,只能對西方憲政學說生吞活剝,特別是對於如何在中國這樣一個封建歷史漫長、民主法制傳統薄弱的東方大國創制憲法,缺乏成熟的思考。特別是對軍隊在憲政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活動范圍這個關系憲政生死存亡的關鍵問題,尚未發現有人論及。至如絕大多數國民,只知有王法,不知有憲法,「不知立憲為何物」。當時就有人發出這樣的慨嘆:「使我民昏然冥然,仍以服從命令為獨一無二之天職,不敢越黑暗地獄一步也,則何從而有要求憲法、擁護憲法、享受憲法之能力!」對於他們來說,雖反對清廷腐敗無能、喪權辱國,但他們仍象往常一樣,企盼好朝廷和好皇帝出現,用人治之法改變自己的命運。
三、知識界的權利意識
公民權利意識是憲政賴以建立的重要思想條件。專制、人治建立在義務本位基礎上,其核心是培養公民對君主為代表的統治者服從、甚至盲從的政治意識。憲政是全體國民參與的政治,需要塑造具有權利意識的能夠獨立自主地做出正確的政治判斷和抉擇的合格國民
中國幾千年的自然經濟和君主專制制度奉行的愚民政策使國民養成了安分、柔順、服從的性格,把自己的命運完全寄託在仁君聖主身上。而「權利二字之識想,斷絕於吾人腦質中者固已久矣」。
鴉片戰爭以來,西學東漸,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傳入中國,權利思想也隨著思想界先驅者的鼓吹而逐漸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所了解和認同。康有為第一次明確喊出「人有自由之權」,「人有自主之權」,被譽為「近代中國第一聲」的嚴復竭力宣揚天賦人權。梁啟超倡導「民權救國論」,他大聲疾呼:「民權興則國權立,民權滅則國權亡」。總的看來,在戊戌變法失敗前,知識界思想界的先進分子主要宣傳民權對國家興亡的極端重要性,而對權利概念本身缺乏系統的分析研究,也沒有從憲政這一制度層面來認識和思考國民權利問題。二十世紀初,隨著憲政運動的勃興,權利問題成為中國思想界關注的焦點。《國民報)1901年第2期發表的《論國民》一文指出:「何謂權利?日:天之生人也,既與以身體自由之權利,又與以參與國政之權利」。《說國民》一文把是否具有權利意識看成國民和奴隸的根本區別。該文指出:「奴隸無權利,而國民有權利;奴隸無責任,而國民有責任;奴隸甘壓制,國民喜自由;奴隸尚尊卑,而國民言平等;奴隸好依傍,國民尚獨立」。康有為把能否培養合格公民提到國家存亡高度,他在1902年發表的《公民自治篇》一文明確指出:「有公民者強,無公民者弱,有公民雖敗而能存,無公民者經敗而即亡。」梁啟超則把國民是否具有權利思想看成國家富強的根本。他說:「國家譬猶樹也,權利思想譬猶根也。國民無權利思想的國家猶如無根之樹,必亡無疑。」國民的權利既然是立國之本,因此,神聖不可侵犯,「暴君不能壓,酷吏不能侵,父母不能奪,朋友不能僭」,也不能拱手讓與他人,若君主、貴族、外人侵害它,必須堅決維護和捍衛它。
憲政需要一大批合格國民,而培養具有權利意識的國民有賴全社會共同努力。雨塵子1903年在《新民叢報》第28期《近世歐人三大主義》一文中精闢指出:不知主張權利的國民是「無能的國民」,而無能的國民,是不可能制定憲法、開議會、享受自由幸福的。中國國民權利意識的淡薄,令思想界的先驅者憂心如焚,梁啟超強烈呼籲:全社會都要把培養國民權利意識放在首位。「為政治家者,以勿摧壓權利思想為第一要義;為教育家者,為養成權利意識為第一要義;」為一私人者,無論士、農、工、商、男女「各以堅持權利思想為第一要義知識界、思想界的先進分子在辛亥革命前宣傳權利思想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謳歌和贊美西方憲政國家的民權保障制度,以喚起中國國民的權利意識。如梁啟超曾贊美英國道:「權利思想之豐富,權利思想之敏銳,即英人所以立國之大原也」。他們充分肯定英、法資產階級革命倡導的「多數人的權利」,高度評價西方國家憲法對多數人權利的有效保障,已初步認識到保障多數人的權利是民主憲政的實質。
辛亥革命前,知識界、思想界的先進分子,權利意識已經覺醒,參政意識普遍增強。有人已明確認識到國民是否具有權利意識是立國之本和實施憲政的關鍵,有些論者對權利這一政治學和法學概念的認識和理解,在今天看來,仍不失為深刻和精闢之見解。
但是必須看到,在中國,不僅漫長的封建自然經濟和君主專制制度排斥憲政,而且傳統法律文化的禮治主義和義務本位也排斥憲政,這一切,阻礙著佔全國人口最大比例的農民和城市市民權利意識的產生和成長。維新時期大力倡導民權,辛亥革命前為憲政奔走呼號的梁啟超當時曾發出感嘆:「吾見地球千五兆生靈中,其權利思想之薄弱,未有吾國人若者也。」1906年,他指出,能否正確運用選舉權是憲政的關鍵。由於中國國民政治上的幼稚,他擔心有人或將選舉權視若「弁髦」,隨意放棄,或受賄賂脅迫,在投票時違背自由意志,或在選舉中用武力手段不正當競爭,或選出的議員不代表人民意志,只為私人和地方小局部謀利,危及中國憲政的實施。覺民在《論立憲與教育關系》一文指出,中國國民最大多數不僅不熟悉法律之學,而且對「國與民之關系,亦多茫然不知」。當時日本輿論也曾指出:「中國人民之泰半,於一己之權利利益殆無所知,而冷漠茫然。」總之,當時中國絕大多數國民處於「不知何物為權,何物為度」。政治思想非常薄弱,政治能力非常幼稚,政治知識非常缺乏,幾乎處於無權利意識狀態。如1909年咨議局選舉,投票選民平均只有0.4%。
四、權利制衡思想
憲政即「限政」是當今世界公認的民主政治觀念。美國著名憲法學家麥基爾恩指出:「憲政意味著對政府施加合法的制約……(它的反面是專制統治)。」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缺乏分權制衡思想。「一國之主權一人握之,萬般政務一人決之,政治之主人則皇帝是,政治之目的則皇帝之幸福是。」君主始終掌握最高立法權、最高行政權、最高司法權。「法自君出」、「朕即法律」被視為萬古不變的定律,歷史上從無「治君之法」,君權不受任何監督和制約。近代以來,西方分權制衡學說傳入中國。隨著晚請憲政思潮的蓬勃興起,中國思想界的先驅者已從純粹的理論研究、介紹、宣傳轉向理論研究、宣傳鼓動與政治實踐兩者相結合的新階段。他們一方面撰文積極宣傳英、美、法等國的分權制衡學說,另一方面深入思考在中國未來憲政體制的構建中如何體現分權制衡原則。權力分割以及職能分離是憲政制度的核心,是憲政和專制、人治在政府體制設置方面的根本區別。辛亥革命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已經明確認識到分權對憲政的重要性。汪精衛在《民族的國民》一文中指出,從國家機關的設置看,「專制則以一機關用事,而無他機關與之分權;立憲則其機關為統一的分科,立於分功之地位。」
他們認為,中國立憲政府應設立國會和責任內閣。國會是憲政體制的中樞機構,責任內閣替國會負責。呂志伊在《國會問題之真相》一文中闡述了國會在憲政體制中的核心地位。他說:「議會政治者何?謂以國會為國家政治之中堅也,國家活動之心髓也。」梁啟超在《論政府阻撓國會之非》一文中,遍考西方主要國家國會的職權和功能,提出國會應擁有以下權力:(一)參預改正憲法之權。(二)提出法律、議決法律之權。(三)議決預算、審查決算之權。(四)事後承諾之權。(五)質問政府之權。(六)上奏、彈劾之權。(七)受理請願之權。國會是憲政體制中「樞紐之樞紐」。李慶芳特別強調國會對政府的監督權。他指出:「國會為監督政府之機關,它是國民參政權匯萃之中心點,代表國民行使監督政府的權力。」正是基於這種認識,《國會請願同志會意見書》明確指出:資政院是「專制政體的議政機關」,國會是「立憲政體的監督機關"立憲派把督促清政府速開國會作為憲政的首要目標,並舉行了三次大請願。在他們看來,是否設立國會是實施憲政還是仍搞專制、人治的首要標尺。梁啟超明確指出:「有國會謂之憲政,無國會謂之非憲政,籌辦國會謂之籌辦憲政,不籌辦國會謂之不籌辦憲政。」
國民對政府的監督是制約政府權力誤用和濫用的一個極其重要方面。中國思想界的先驅者在強調國會對政府監督的同時,十分重視國民對政府的有效監督。李慶芳深刻指出:「國民為母,政府為子;國民為主,政府為仆。」梁啟超也認為:「政府受國民之委託,受國民之僱傭」,政府為國民服務受國民監督是天經地義的。在《敬告我同業諸君》一文中,他指出:報館為「代表國民發公意以公言者」,監督政府、教導國民是其兩大天職。「對政府,當如嚴父之責督子弟,無所假借;其對國民,當如孝子之事兩親,不忘兒諫」。國民之所以不能放棄監督政府的權力,是為了有效防止政府的權力誤用、濫用,侵犯國民權利。
辛亥革命前,中國思想界的先進分子基本上認識和理解了西方分權制衡思想,並運用分權制衡理論粗線條地勾畫出中國憲政體制的基本輪廓,明確提出了以立法權為中心的政府權力主從式構造理論。這些憲政思想,是中國民主政治思想寶庫中彌足珍貴的思想成果,對中國當代民主憲政建設仍有啟示意義。
晚清朝臣中的官僚知識分子對憲政心存矛盾心理,在憲政思潮的強大輿論壓力下他們被迫附和,但對代議政府「知識尚薄弱」,對國會內容,也「懵懵惚惚」,而且害怕開國會後,官位不保,或雖保官位,但受憲政體制束縛,不像舊體制中任職自由,內心極端厭惡憲政,但不敢明目張膽反對,只能採取「暗默反對」。至如一般農民和市民,由於幾千年「皆處於專制制度之下,為市民者以為分不當預聞國事,一旦聞國會之名,尚不解為何物,安辯其許可權之何如!」
從總體看,辛亥革命前十年,轟轟烈烈的憲政思潮掩蓋著國民憲政意識的普遍薄弱,知識界、思想界先進分子對憲政的相對較深的理解和較高的認同,掩飾了絕大多數國民對憲政的茫然無知。
② 陳水扁是什麼人物身份個人資料
陳水扁,男,1951年生於台灣省台南縣官田鄉,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系,韓國慶南大學榮譽法學博士,俄羅斯經濟學院經濟學榮譽博士。主要經歷:1976--1989華夏海商法事務所負責律師,1981--1985台北市議會議員,1987--1989 & 1991--1996 民進黨中執委 ,1987--1989 & 1996 至今民進黨中常委,1989--1994 "立法委員",1993 「立法院程序委員會」召集委員,1994--1998 台北市「市長」,2000年5月20日就任「總統」。
從佃農之子到律師
1951年2月18日,陳水扁出生在台灣省台南縣官田鄉西庄村一個世代貧困的農民家庭。父親陳松根是佃農與長工,母親李慎為不識字的家庭婦女,陳在家中四個孩子中排行老大。
在陳水扁成長過程中,家庭經濟狀況一直不好,常會出現寅吃卯糧、入不敷出的窘境。據陳回憶,小時候,家中的米錢、菜錢、小孩上學的注冊費都是向親友借支、告貸而來,家中積欠的債務總是在好多年後才能還清,陳母用粉筆將借債和利息都寫在牆上,但經常是剛擦過了又馬上寫滿,所以家中牆上總是寫滿密密麻麻的阿拉伯數字。最難忘的是母親為他准備的便當盒,只是幾塊沒有選擇的「地瓜簽」或是沒有蛋的菜脯團,讓他在同學面前拿著便當盒總得遮遮掩掩,怕人看見。直到大學三年級時,陳才用自己從法學院獲得的一萬二千元全額獎學金給家中買了一部黑白電視機。但這種拮據的生活,即使到了陳大學畢業還未結束。據陳妻吳淑貞回憶說,就是由於陳家家境太差,作為醫生世家的吳父最初一向不同意這樁婚事。結婚後好多年,陳都一直在掙錢還家中的借債。
然而,家境的貧寒並未能妨礙陳水扁學業,從小學到大學成績一直優異。1963年6月,陳水扁以第一名成績從隆田小學畢業,並獲得「縣長獎」,被保送至曾文中學初中部(現為麻豆國中)。1966年6月,陳水扁以初中第一名畢業直升至曾文中學高中部,次年台南一中。1969年6月,陳又以高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於同年8月以第一志願考取台灣大學商學系工商管理組。
1969年底,台灣舉行「第一屆中央民代」增補選舉,受著名「黨外」人士、已故前民進黨主席黃信介競選演講的影響,陳水扁決定棄商學法,並不顧家中反對而退學。次年8月,陳水扁以唯一志願、全系最高分被錄取入台灣大學法律系司法組。在大學期間,陳水扁非常活躍,曾先後任台大法律系刊「法訊」總編輯、法學院刊物「台大法言」社長。大學三年級時,陳以全台第一名的成績通過律師資格考試,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律師。1974年6月,陳水扁以第一名成績自台大法律系畢業。
1975年2月,陳與中學時的校友、同鄉吳淑珍結婚。從1977年直至1979年「美麗島」事件發生前,陳在台北市華夏海事商務法律事務所工作,致力於海商法案件代理,並成為台灣海商界頗為有名的律師之一,曾出任陽明海運等公司的法律顧問、長榮海運公司的訴訟代理律師,並與曾擔任過「海峽交流基金會」副董事長的陳長文博士在法庭上交過手。而「美麗島」事件發生後,張俊雄找上陳水扁,請求其擔任黃信介的辯護律師,直到此時,陳的人生才發生重大轉折,一頭撞進了政治圈。
③ 政治評論文章
「低碳一族」正以自己生活細節的改變證明:氣候變化已經不再只是環保主義者、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關心的問題,而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種理想,更是一種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
低碳:是生活方式,更是生活態度
「如果你乘飛機旅行2000公里,那麼你就排放了278千克的二氧化碳;如果你用了100度電,那麼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如果你自駕車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麼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曾幾何時,我們的生活開始用「碳」來計算。進入閱讀:「低碳」之風席捲中國
低碳生活=「勤、儉」
對佔主流、有共識的「低碳生活」理念主旨可以概括為「適度吃、住、行、用,不浪費,多運動」。如以中國傳統文化來解釋這一理念的主要內涵,還可再簡化為「勤、儉」二字。詳細<<
「高碳生活」陋習害人害己
生活中的陋習在不自覺地增加著地球的負擔。賓館內,有人夏天蓋著被子開著空調,冬天室內溫度則高得讓人流汗,辦公室里的電腦始終不關,列印紙從來沒有雙面用過,出門不是開車就是打的。
2 被稱為「拯救地球最後一次希望」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12月19日落下帷幕,標志著「低碳」生活離我們漸行漸近。
隨著可持續發展在國人心中不斷加深,越多的人們開始將環保的生活理念融入自己的生活當中。作為新興理念倡導者的大學生,更是將這一國家的發展藍圖帶到了大學校園,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從而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環保生活方式。時下流行的低碳生活,正為廣大學子所推崇。
「80後」的低碳時尚
低碳生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先是從國外興起,可以理解為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方式。如今這種生活方式已經悄然走進中國,網上也開始流行計算個人排碳量的特殊計算器。更讓大家關注的是「80後」的大學生們對「碳排量」這一詞語也頗為敏感,他們把低碳生活作為一種時尚,被稱為一種「低碳經濟」。
在如今的大學校園里,「碳排量」、「低碳生活」、「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很流行的名詞,甚至有些大學生還在為其做宣傳,安徽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6所高校的百餘名大學生環保志願者通過行為藝術表演等方式,倡導廣大市民參與「低碳生活」。在我省的河南大學,成立了關於可持續發展以及環境保護方面的沙龍,其間討論了有關節能減排等問題,以及諸多與大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環保生活」。
低碳生活的新興詞語,不僅是當今社會的流行語,更是關繫到人類未來的戰略選擇,低碳生活在「80後」中漸成時尚並不為奇。有大學生表示:「熱衷於節能環保,除了感覺這是我們『80後』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更覺得這是一種時尚。」在中國,越來越多的「80後」大學生,開始把節能環保當做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有大學生這樣認為:「注意節能環保,就像在公交車上讓座一樣成為習慣。」
隨著節能環保理念在「80後」逐漸深入人心,他們的消費和生活觀念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一位大學生這樣說:「我改變了以前認為名牌才是時尚的想法,閑暇時間看書、做手工、做運動、參加公益活動,我覺得這種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時尚。」
大學生的低碳生活
筆者對鄭州市部分大學生的「低碳生活」做了一個調查,發現大學生選擇「低碳生活」是有一些特點的。
有保護環境的目的。44%的大學生認為,環保是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與動植物保持和諧相處。他們清楚地了解到許多動植物的銳減與人類的不遵守平衡規則有關,現今生態系統已經不平衡,環保就是為了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38%的大學生認為環保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類現在的生存環境、滿足發展的需要。
對關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問題倍加關心。48%的大學生最關心的是與水有關的問題,諸如水土流失、水資源短缺、水污染,等等,他們意識到了水資源的寶貴性。42%的大學生關心的是全球變暖問題,最近幾年氣溫的異常升高的確值得關注。在這方面,90%的大學生關注問題都是與人類生活和生產息息相關的,這與他們注重、倡導、實行「低碳生活」是一致的。
日常行為習慣注重環保。隨地扔垃圾、隨地吐痰、踐踏草坪等這樣的小事經常發生在我們的身邊,這些看似很小的日常行為習慣可以說是一些人的陋習,大家對此深惡痛絕。那麼,這些事情會經常發生在大學生身上嗎?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52%的大學生從來不做這些事情,42%的大學生偶爾會發生這樣的行為,只有6%的大學生經常會這樣做。這表明現代大學生有很強的環保意識,並且把這種意識帶到行動中,真正對保護環境起到了從自身做起的作用。
低碳是一種態度
一升水,兩包餅干,14個小時,80公里——這是河南廣播電視大學綠色風環保協會成員小王從鄭州徒步到許昌的一組數字。12月初,小王帶著他的隊友開展了這項活動,「聽起來有些瘋狂,但我們堅持了下來,每個人都很享受這個過程。」
在平時生活中,小王也是能徒步的絕不坐車,並熱情向周圍同學宣傳低碳生活。「宣傳之後,也許有人還在繼續以前的生活方式,周圍的生態環境也沒有立即發生轉變。這個時候,不要灰心,因為你堅持的是正確的方向。」他說。
「低碳生活,關鍵是一種態度。」許多大學生這樣告訴筆者。他們認為,全面實現低碳生活不僅應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更是一項社會工程。實現低碳生活更需要政府、單位、社區、學校、家庭乃至個人的共同努力。
3 心中的廣州亞運
亞運,曾經在多少廣州人心中燃燒過希望,在多少廣州人的手中傳遞了夢想。因為這個夢想,有火熱的情感,有奔涌的熱血,有苦甜的汗水。每一個路標都刻下關於夢想的預言;因為這個夢想,用微笑迎接閃電,用坦然面對狂風,心底里不息的永遠是那一炬熾熱的火炬,跳動的火焰里折射著生命的光輝。無數個風風雨雨的日子,無數次艱苦的磨練,無數個日日夜夜的等待。終於到來了!2010年,夢將要實現了!廣州亞運會——這個無比激情的夢想,把廣州人埋藏在心裡的夢游激發出來了。
廣州亞運會會徽標識第一部分是位於最底層的文字部分「16THASIAN GAMES Guangzhou2010」中間為一個經過簡化的「五羊」標識,右上方是一個象徵著亞奧理事會會徽的太陽圖案,,其中「五羊」被設計成四條跑道,有作火焰狀,意喻亞運聖火,一直延伸向天空中的太陽。該會徽設計,象徵著亞運會的聖火熊熊燃燒、永不熄滅。既體現了廣州的城市象徵,也表達了廣州人民的美好願望,還表現了運動會應有的動感。
亞運會有一個城市承辦。這個城市就是亞洲風貌的鏡子、亞洲發展的縮影。廣州亞運會無疑將要承擔起展示亞洲發展新里程的歷史任務。因而,籌備、組織工作應該著眼與體現新世紀的文明、進步、開放的社會環境,體現出「和而不同」的共同繁榮的發展觀。也就是說,亞運會的籌備工作,應該樹立起亞洲共同發展的大視野。
當亞奧理事會決定在廣州舉辦2010年亞運會時,廣州人民都歡呼起來,有的大聲的喊叫,有的激動地流下了淚水,有的高興地跳起了歡快的舞蹈,有的興奮地晝夜未眠。體育健兒們為了讓廣州能增添光彩,艱苦訓練,勇往直前,同時也為廣州市民滿足了願望。
我想要做點什麼,是基於對亞運的感情,對廣州的熱愛。對!奧林匹克運動對中國人民來說,更具有特殊的意義。辦好亞運會,不僅能展示我們我們廣州的文明和文化同時也展示我們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對廣州人來說,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世界,是必須做的大任務。亞運會就是加強全亞洲人民的溝通,表達「同一個亞洲,同一個夢想」的極好機會。亞運會就是這樣一個讓中華民族,讓全廣州人向全亞洲展示的最好舞台。
自從亞奧理事會把舉辦權交給廣州的那一刻起,我們廣州人都肩負起了一份責任和使命。為了迎接那一天的到來。我們作為亞運東道主,要積極開展「迎亞運,講文明,樹新風,促和諧」的活動,培養我們的文明習慣,樹立市民良好形象。要以火一般的熱情來迎接這次盛會,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迎接美麗明天!要用自己的小雙手建造一個綠色的家園,給四面八方的朋友們一個綠色的廣州,一個綠色的亞運。需要我們從現在做起,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的、懂禮貌的小主人。我相信,經過我的努力,一定能營造出一個文明美好的明天!祖國一定更加繁榮昌盛,燦爛輝煌 .
4 激勵機制跟中國足球
如何在尊重民主和法治邏輯的基礎上,依賴市場和足球人本身的力量,逐漸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格局,這是足球面臨的一個機會,也是整個社會面臨的迫切問題。-題記
仔細琢磨中國足球目前的困境,我們不能不承認,最近這一段 時間所出現的種種混亂,折射 出秩序與自由、穩定與變革、民間力量與官方權力之間的沖突,很大程度上可以稱之為一種憲法危機。這里不妨把其中的犖犖大端稍作歸納和分析。 權威合法性喪失 中國當下的足球危機,首先讓我們看到的是權威的合法基礎的逐漸喪失。我們都知道,足球的比賽需要有嚴格的組織機制,需要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復雜的規則,需要對於違反規則的行為作出處罰。所有這些都需要有某種權威的存在。從現代社會的治理實踐觀察,雖然權威可以通過國家的權力賦予,但是,如果它缺少了相當的民意基礎,一味地只憑借強力來維護,則註定是不可能維持長遠的。 現行的相關法律規定了全國性協會對於單項體育競賽加以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第三十一條),但是,這種規定還是太過籠統,對於足球聯賽這樣的特殊競賽所涉及到的種種復雜問題不可能給出具體規定。今天,來自多元化經濟主體的資金投入已經成為競賽得以開展的基礎要件,而官方的管理仍然延續著過去的那種依賴政府單向度命令的模式,如何能夠繼續維系必要的秩序,令參與者心悅誠服地順從,就必然是一件大可質疑的事了。 決策過程缺乏公眾參與 由此引發的問題是,正因為一些重要的決策過程缺乏俱樂部以及更廣泛的公眾的真正參與,導致人們對於相關規則的缺乏認同,進一步的後果則是維護規則者少,而鑽空子、牟私利者多。近年來,俱樂部之間不正當關系已經達到了明火執仗的程度,其他諸如球員賭球、裁判受賄、球場秩序混亂等等也是屢見不鮮。球隊罷賽電子商務資料庫037,!;;-$!#1,8,更是把這種藐視規則的心態表露無遺。其實,我們觀察足球之外的社會,那種視法律為兒戲的心態以及對於規則的違抗不也是源於人們缺乏立法參與所致么?民主常常被視為一種對於平頭百姓有利的制度,殊不知在今天這樣的時代,民主的決策更是通過所有成員的參與而強化了規則與每一個參與者利益之間的關聯,從而使得服從規則有了更加堅實的心理基礎,當規則得到普遍的遵循,獲益者就不僅是民眾,更是政府。這也可以解釋何以越是缺乏民主的地方越是缺少秩序這種現象。 中立解決機制缺位 當發生某些違反規則的事件的時候,缺乏一種中立而公正的糾紛解決機制是足球管理中的第三個缺陷。每當出現賽場混亂或者俱樂部對於裁判的指控,中國足協照例只是通過一些自家的下屬機構對於相關問題進行研究,由足協發布有關處罰文告,或對於指控置之不理。完全暗箱化的處理過程難以讓處罰對象有公平的感覺。尤其是當指控的對象變成中國足協本身的時候,只能訴諸於體育總局這種更高的權力部門,從而進一步削弱了足球管理的自治。 走向憲政道路的機遇 從上述三個具有憲法意義的問題角度來看,不久前所謂「七君子」聯合向中國足協發難就同樣頗具憲法意味。很明顯,資本的進入使得足球賽事受到商業邏輯的極大影響。俱樂部巨額資金投入,如果因為不公平的對待而成績下滑,必然導致入不敷出,進而退出市場;如果資本撤出,導致賽事不能正常進行,則贊助商就不能兌現承諾的投入,於是足協乃至其他一些因足球而獲益的機構以及體育項目就必然受到損害,連購買了直播權的傳媒也將遭受池魚之災。這樣的成則俱贏、敗則俱損的商業邏輯對於參與足球的各方都構成了相當的壓力。為了達到俱贏的結果,大家的交涉和讓步就顯得非常重要。這種格局不免令人想起近代憲法誕生的情形。1215年,英國不正是因為「失土王」約翰需要貴族們出錢而貴族們趁機要求國王答應其限制王權的要求而頒布了《大憲章》么?因此,那些資本家們出於牟利的考慮而與足協交涉,足協由於利益的顧忌而向資本作出某種妥協,都可能成為足球管理真正走向憲政道路的寶貴機遇。中國足球既面臨著崩盤的危機,也面臨著率先在制度領域建立一種憲政的機會。重要的問題是,必須要尊重民主和法治的邏輯,依賴市場和足球人本身的力量,逐漸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格局。 媒體批評的憲政貢獻 順便說一句,有一 個現象是中國足協的官員們應當引為幸運的,那就是涉及足球的媒體言論的直率和富於建設性。這些年來,對於足協官員直言不諱的批評已經成為中國媒體最令人欣慰的風景。就在最近一期的《體壇周報》上,黃健翔在他的專欄文章里就引用閻世鐸關於中國足協最大的失誤就是對不起球迷的話後明確地說:「閻先生並未拿出糾正這個根本失誤的實質性辦法」,而且「他根本沒有解決這個失誤的能力和辦法」。同版亦夏題為「作秀何時了」的文章更加激烈地挖苦閻主席:「至於做最大的失誤在於忽視球迷利益的沉痛狀,除了再度反映這位也有主席頭銜的局級幹部有一種模仿偉人風范的偏好外,也再度印證了坊間對閻主席的另一種評價:在製造概念、煽動情感以及游戲官場方面,歷屆足協主席無人能出其右;但在正兒八經做一件實在事方面,閻可能是最差的一個,且還不是一般的差。」 能夠受到媒體如此直截了當的批評,足協副主席可能是所有中國在職局級以及局級以上幹部里惟一的一個。我想閻主席也不必委曲,因為只有這樣的言論才是憲政下媒體的常態,為這樣的媒體實踐作些拓荒試驗也是中國足球對於憲政建設的一大貢獻呢。
5 2009年中超聯賽21日粉墨登場。在經歷了去年一個丑聞與鬧劇交織的黑暗賽季後,本賽季中超聯賽將以怎樣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目前看來,今年的中超在俱樂部投入力度、球隊競爭程度、聯賽環境整治等方面,都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顯露出些許絕地逢春的氣息。
上賽季武漢俱樂部的中途退出及其一系列負面效應,讓苦苦經營了15個賽季的中國足球頂級聯賽頓然跌入谷底。不過,當中國足球迎來南勇時代,人們都希望中國足壇出現新的氣象,畢竟,作為社會關注度極高、市場空間巨大的中國足球,自暴自棄是沒有出路的。在今年全國政協會議上,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崔大林也喊出了 「一定要把中國足球搞好」的口號。
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義大利倍耐力公司20日成為本賽季中超聯賽冠名贊助商,不僅使中超聯賽避免了「裸奔」的尷尬,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中超聯賽的商業價值,畢竟中國球迷數量龐大,即便在上賽季,中超比賽場均觀眾也接近1.5萬人。
競技實力和聯賽環境是決定職業足球是否具備吸引力的兩大因素。本賽季,多支中超俱樂部都加大了資金投入,大量招兵買馬,冠軍爭奪戰預計將呈現激烈的群雄混戰局面,這也將成為聯賽吸引球迷關注的基礎。
本賽季有4支中超球隊參加亞冠聯賽,這為中超諸強提升競技實力注入了強心劑。動作最大的當屬北京國安,在北京市體育局為其注資2000萬元後,據稱國安俱樂部本賽季投入達1.5億元。國安在引進了上賽季中超聯賽最佳球員、宏都拉斯國腳埃米爾·馬丁內斯等5名外援後,高調喊出了中超聯賽奪冠、亞冠小組出線的目標。聯賽衛冕冠軍山東魯能隊賽季前痛失周海濱,不過他們又緊急引進了德甲球員洛達,加上韓鵬、王永珀、王曉龍的傷愈復出,魯能隊本賽季仍是聯賽爭冠的頭號熱門。而上海、天津兩隊皆雄心勃勃,用足了5個外援名額,必將對京魯兩強構成巨大挑戰。此外,長春、青島、深圳、重慶等隊伍在引援和引資上都有不小動作,必使聯賽競爭更具活力。
與球隊實力提升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足協將聯賽整風作為工作重點,致力於聯賽環境的改善。從日前閉幕的2009中超聯賽會議透露出的消息看,本賽季中國足協針對裁判、運動員和俱樂部都出台了一系列規定,比如成立裁判工作組以加強對聯賽裁判的管理力度,強化媒體對裁判的評議監督,足協紀律委員會全部由退休法官和律師等司法界人士擔任等。此外,據稱國務院多部委將聯手打擊中超聯賽中的「假毒黑」現象。
此外,規范也是本賽季中超的一個關鍵詞。周海濱、馮瀟霆自由轉會事件發生後,不僅促使中國足協修正有關球員轉會規則,逐步與國際足聯規則接軌,許多俱樂部也加強了與球員合同的規范化程度,比如長春隊與核心球員簽訂了5年的合同,這對保護俱樂部和球員的利益都有好處。
盡管中超聯賽出現了上述積極變化,但化冰三尺非一日之功,對於重病纏身的中國足球而言,寒冬之後能否迎來真正的春天,還有待時間的考驗。
09年在足協發布的轉會上榜480名球員中,成功轉會的竟不到10%。這其中還包括許多去了中甲、乙級隊的球員。之所以成交率如此低迷,主要還是因為金融危機下的大環境迫使各俱樂部緊縮銀根,不敢大把掏錢擴軍。而另一方面又希望轉出去的球員賣個好價錢,在這樣供求關系嚴懲背離的情況下,轉會榜單如此「寒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從今年球員轉會成交的身價來看,也是難比當年。浙江綠城一口氣引進5名內援,再加上吳偉超,6人身價竟然沒有超過200萬。林樂豐在完成這筆交易後也說道:「按照去年行情,光張野和范曉冬兩人,都可能超過300萬。今年主要是大環境不行,遭遇金融危機,買方市場變得更為謹慎,如果再按過去價格來定價,很多球員將面臨無球可踢的局面。」
一方面俱樂部大幅縮減開支,另一方面又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外援的引進上,這進一步壓低了國內球員轉會的行情。尤其是排名靠前的幾傢俱樂部,由於面臨亞冠的壓力,他們的引援重點集中在外援身上,如申花,據朱駿稱花在外援身上的錢不下5000萬,但在內援方面也僅引進陳濤一個知名球員,而且陳濤的身價也在300萬元以內。
造成轉會市場低迷的另一個原因是武漢光谷的退出,這也使得轉會市場全面向買方市場傾斜。對於那些想在轉會市場上淘得物美價廉的買家來說,數十名武漢球員給了他們寶貴的資源,在擁有如此多的選擇之後,自然也壓低了轉會價格。
對於武漢隊來說,08賽季註定是一個災年。被取消注冊資格後,他們不得不變賣所有球員。雖然武漢方面稱不會賤賣,但實際上在轉會談判桌上武漢已沒有多少話語權。如羅毅、周恆、吳鵬三名隊員打包轉會重慶力帆,僅賣出了60萬的價格。
從轉會榜名單來看,武漢成了頭號血庫。截止2月20日,除李毅男和艾志波外,其餘球員基本找到了下家。這對有些低投入的球隊來說,武漢球員實在是一批優質資源。
轉會榜除了無一現役國腳外,另一個突出的現象自然是標王的歸屬了。在歷年的轉會榜上,標王的身價以及競爭者的數目便成為轉會市場的風向標。在2007年的轉會價格排行榜上,身價超過400萬的就有七人之多,06年也有5人身價超過450萬。
而與往年的牛市相比,今年的轉會費排行榜卻是不折不扣的熊市。王新欣400萬身價轉投天津,他被公認為本賽季的標王。除此之外,能與之競爭的也僅剩陳濤,但據申花人士透露,其身價遠沒有傳聞中的700萬,真實的數位絕對低於300萬。至於曾被炒作為數百萬天價的於海,他的報價為200萬元,而實際轉會價格也遠低於這個數。
④ 我們大學<民法>作業
1.正確.因為有權申請他人死亡的權利人的順序為:配偶,父母,子女.
2.不能.婚姻法司法解釋有明確規定,你可以自己翻一下.
3.有效.這個是民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則.
⑤ 涿州名人
涿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經濟發達,文化燦爛,古跡眾多。古往今來,這里名流輩出,燦若繁星。
[盧植] (?——192),字子干,東漢涿郡涿縣(今涿州市)人。這是小黃門左豐來廣宗蛾軍,以魯植沒有送禮盧植以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干,為歷代所敬重。盧植後人,歷代不衰,至今仍繁衍於海內外。
[劉備](161——223),字玄德,東漢涿郡涿縣人,故里在涿州城南大樹樓桑村。三國蜀漢皇帝。公元221至223年在位。
東漢遠支皇族。幼貧,與母織席販履為業。東漢末起兵,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和軍閥爭雄戰爭。先後投靠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後採用諸葛亮連孫拒曹的主張,與建安十三年(208)年聯合孫權大敗曹操與赤壁,乘勢佔領荊州,力量逐漸壯大。旋又奪取益州和漢,219年成漢中王。221年稱帝,都成都,國號漢,年號章武。次年,率軍進攻孫權,在夷陵之戰中大敗。章武三年(223)病危。四月,劉備死於白帝城,時年63歲,謚昭烈皇帝。
[張飛](?——公元221年)字翼德,東漢涿郡涿縣(今涿州市)人。故里在涿州市城南張飛店(現名忠義店)。三國蜀漢大將。東漢末年,為鎮壓黃巾農民起義,張飛、關羽和劉備在涿縣桃園結義,隨後聚集鄉勇起兵涿縣。
建安十二年(207),劉備依附荊州劉表。曹操發兵取荊州,劉備敗走夏口,至當陽長坂陂,曹兵把劉備等人打散,劉以張飛領20餘騎兵斷後,彰見曹兵迫近,據水斷橋,嗔目橫矛高吼:「身是張翼德,可來共決死。」以威武之勢嚇住曹兵,才是劉備得以脫身。後在進川路上,生獲巴郡太守嚴顏。劉備戰領益州後,馮長費為巴西太守。曹操派大將張郃取巴西,相持50餘曰,大破張郃,張郃只帶10餘人逃還。
章武元年(221),劉備在成都稱帝,封張飛為西鄉侯。同年東吳襲取了荊州,關羽被害。張飛隨劉備發兵擬奪荊州並為關報仇,行前因打罵部下,為部將張達、范疆殺害。追謚桓侯
[盧循](?——441),晉范陽郡涿縣人,字於先,晉司空從事中郎盧諶之曾孫。東晉孫恩農民起義軍首領之一,後發展成為嶺南地方割據勢力。
[酈道元](約446——527),北魏范陽郡涿縣人。故里在涿州市東道元村。道元,字善長,北魏平東將軍、青州刺史、永寧侯酈范之子。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文學家。酈道元與太和十八年(494)步入仕途,不久承襲父位爵位,為永寧伯。後任太傅掾、書侍御史、冀州鎮東府長史、魯陽太守、東荊州太守、河南尹、御史中尉。其間曾兩次持節進行行政區劃建置更改和追討叛軍,最後死在關右大使任上,著成《水經注》40卷,為地理名著。文筆深峭,簡潔生動,秀永傳神,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後人對《水經注》研究有許多著述,被稱為「酈學」。近時國外許多學者對「酈學」大量研究,曰本甚至在大學內開有「酈學」課。酈道元的文風對後世,特別對柳宗元等人山水游記寫景手法有著一定影響。
[盧照鄰](約635——約689)唐著名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縣(今涿州市)人。
尤善長七言歌行,對推動七古的發展有貢獻。楊炯譽之為「人間才傑」。代表作有《長安古意》詩筆縱橫奔放,富麗而不浮艷,,為初唐膾炙人口的名篇。擺脫六朝詩風影響。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其號為「初唐四傑」。《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幽憂子》三卷,文集二十卷,以散失。明張燮輯有《幽憂子集》七卷,附錄一卷,是比較完備的輯本。《舊唐書.文藝傳上》為他立傳。
[賈島](779——843)唐著名詩人,字閬仙,涿州范陽縣人。
賈島家境貧寒,少時曾在瀛州(今河間)法普寺為僧,發明無本。後至東都洛陽,洛陽令禁止僧午後出寺,島為此作詩自傷,當時監察御史韓愈見詩,深表同情,教導棄僧讀書經科舉進入仕途。島遂還俗,但屢試不中。後曾經任長江(今四川遂寧西此)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縣)司倉參軍。後卒於普州任上終年44歲。
[竇禹鈞]五代時後周太常少卿右諫議大夫。生五子俱進士及第,後世家喻戶曉之《三字經》有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即指他教子有方,義風家法,為一時典範,傳頌至今。
禹鈞家素富有,常周濟危困,在自家創辦書院,聘請名師,購圖書免費供遠近寒士就讀,在他的資助下,不少人得以成名。終年82歲,死後,宋代名臣、文學家范仲淹為他撰《竇諫議陰德碑》樹於故里范陽墓在涿州團柳村。
[趙匡胤](927——976),即宋太祖,涿州范陽縣北台村(今涿州市)為其故里。他是中國宋王朝的創建者和開國皇帝。建元建隆,在位17年(960——976)。
後漢乾佑元年(948),應募隸郭威。後周顯德三年(956),積戰功為殿前都指揮使,拜定國軍節度使。後升殿前都點檢,執掌兵權。恭帝即位該宋州歸德軍節度使。七年初,在陳橋發動兵變,代周稱帝,創建宋朝,改元建隆。旋即平定李筠、李重進之亂。建隆二年,(961)及開寶二年(969),以杯酒釋兵權方式,先後解除石守信等禁軍將領及王彥超等節度使兵權。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各個擊破的戰略,於乾德元年(963)平荊湖(荊南、湖南),三年平後蜀,開寶四年(971)平南漢,八年,平南唐。開寶間,又親征北漢,不克。選將戍邊要,加強對契丹防禦。在進行統一戰爭同時,設參知政事為副相,以樞密使掌軍政,三司使掌財政,以分宰相之權。加強禁軍,削弱地方兵力;立更戍法,使兵將不相知。命文臣、京朝官出知州、縣,並於各州置通判,分割知州權利;設監司掌管地方財權與司法。注意獎勵農桑,蠲免五代以來部分雜賦;整治汴京(今河南開封)為中心的河運系統。他的一系列措施,積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割據混亂的局面,對宋初經濟的恢復和社會安定,起了積極的作用。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學家。字堯夫,其先范陽(今河北涿州)人。自號安樂先生。30歲後遊河南,隱居蘇門山百源之上,人稱百源先生,死後謚「康節」,又稱康節先生。
少隨父徙居衛州共城(今河南輝縣),居城西北蘇門山,刻苦治學。出遊河、汾、淮、漢,從學於李之才,研習《河圖》《洛書》、宓犧八卦。晚居洛陽,與司馬光、富弼、呂公著等交遊。卒謚康節。雜糅《易傳》及道教思想,構建象數學說,認為宇宙本原是「太極」,「太極」永恆不變;天地萬物皆按其《先天圖》運行變化;人類社會則以皇、帝、王、霸四期逐漸退化。著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等。
[張世傑](?——1279)南宋著名抗元將領。范陽縣(今涿州市)人。南宋德佑元年(1275),率部入臨安(今浙江杭州),收復浙西諸城。元軍迫臨安,與文天祥主張背城決戰,為陳宜中所阻。臨安失守,率軍由海路至福建,任樞密副使,堅持抗元。景炎三年(1278)任少傅、樞密副使,與元將張弘決戰海上,兵敗突圍,與台風溺死。
[馮銓] (1495-1672)字振鷺。明萬曆進士,受檢討。天啟五年(1625),諂事魏忠賢,以禮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內閣,不久即晉尚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次年即免罷。崇禎初以諂事魏忠賢,贖徙為民。順治元年(1644),降清,令以大學士原銜入內院佐理機務。次年,授宏文院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十三年,加太保致仕,仍留備顧問。十六年,改設內閣,命以原銜兼中和殿大學士。著有《瀛州賦》、《獨鹿山房詩集》。
[盧坤] (1772——1835),清順天府涿州人,字靜之,號厚生。清嘉慶、道光年間封疆大吏。嘉慶進士。歷任兵部主事、湖北按察使、陝西巡撫等職。道光十年(1830)受湖廣總督,督師鎮壓湖南江華瑤民趙金龍起義及廣東各地瑤民起義,調兩廣總督。十四年英國侵略者律勞卑率艦入侵虎門,進迫黃埔,蠻橫要求通商,他照例封艙停市,加強防範,有加強海防,調集水陸軍堅拒。不久病死。贈兵部尚書。
[王柳汀](1906-1974)原名王慶春,別號漁父。又從齊白石、王雪濤等名家學畫,專攻花鳥。早期有《王柳汀花鳥集》問世。建國後曾為貴陽師范學院美術系副教授,北京全國美術展曾有其作品,1983年《河北畫集》有作品入選。病逝於貴陽。
[馮至](1905-1993)詩人,翻譯家。192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35獲德國海貸山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同濟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建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教授、西語系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為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作協第三、四屆副主席,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第一、二屆會長,中國德語文學研究會會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1980年當選為瑞典皇家文學、歷史、文物研究院外籍院士。 1981年當選色聯邦德國麥因茨科學與文學研究員通訊院士。1983年獲聯邦德國學科院歌德獎章。1985年獲民主德國格林兄的文學獎金。1986年當選為奧地利科學院通訊院士。著有《昨曰之歌》、《十年詩抄》、《論歌德》,議有《海涅詩選》、《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張天民] 1933年7月7曰生,河北涿州市人,青年時代在北京第四中學讀書,1952年9月至1954年7月參加工作,1977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9月至1954年七月在中央電影學校(北京電影學院前身)做編輯工作,1956年3月至1983年1月,他在長春電影製片廠工作了27年,一步一個腳印的在風風雨雨中成長起來;1986年3月至1988年11月調人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任中央電視台分黨組成員、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主任。張天民同志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92年被評定為國家一級編劇,同年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張天民同志是我國知名度很高的劇作家和詩人,是我國影視界最有硬性的劇作家之一。他先後擔任中國電影文學會常務副會長、會長、電視劇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學會理事等社會職務,為中國影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張天民同志是一位有大無畏革命精神的優秀劇作家。在「十年動亂」期間,圍繞電影《創業》所張開的與「四人幫」斗爭中,張天民同志勇敢地站在戰斗第一線,冒著生命危險向「四人幫」發出了戰斗檄文,有力的支持和參加了鄧小平同志為首的老一輩無產階級無產階級革命家與「四人幫」反黨集團進行的殊死斗爭。毛澤東主席對電影《創業》的批示,標志著「四人幫」推行的錯誤文藝方針的失敗,對黨在社會主義時期的調整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十年來,他孜孜不倦,筆耕不止,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文學藝術創作家;他以他的勤奮和聰慧,以他的深邃和洞察,創作出一大批受喜愛的詩集、短篇、中篇、長篇小說、電影劇本、電影連續劇劇本,其中在當時社會產生較大影響的作品有:短篇小說《小五更》、《路考》等、電影劇本《鴻雁》《創業》、《春泥》《開國大典》等、電視連續劇本《武則天》、《潘漢年》、《中國命運的決戰》、《秦始皇》、《青年毛澤東》等,這些組品種有的被收入學校教科書,有的被譯成多國文字發行,而更多的作品在中央電視台一套黃金時段播出,在評獎中獲金雞獎、百花徑、華表獎、飛天獎、金鷹獎等,他本人也獲得最佳編劇獎。
⑥ 南宋九州時期發生了哪些事情
[轉載]第十三章:南宋(1127—1279)
2013-11-30 20:29閱讀:13
九州遊客68
博主很神秘,什麼也沒有留下~
關注
原文地址:第十三章:南宋(1127—1279)
原文作者:maojica
§1南宋初年的抗金斗爭
★主戰派與主和派的斗爭
1127年,康王趙構即位,改元建炎,是為宋高宗,起用主戰派李綱為相。李綱支持河北、河東人民抗敵,並推薦宗澤留守開封。但以宋高宗、汪伯彥等為首的主和派對抗戰軍民進行了壓制,李綱拜相僅70餘天就被罷,宗澤也憂憤死。
X
今江蘇鎮江的宗澤墓
★南北軍民的抗金斗爭
①河北、山東地區:王彥領導的「八字軍」。
②河東地區:紅巾軍、忠義社。
★岳飛抗金
岳飛字鵬舉,河南湯陰人。從軍後,岳飛一直堅持以武力抗擊金軍。紹興3年(1133年),岳飛開始負責西起江州、東至江陵的長江防務,再次期間3次主動出擊北伐,收復北方大片土地,直逼開封附近的朱仙鎮,北方義軍也紛紛響應。
岳飛手書「還我河山」
然而,宋高宗統治集團懼怕大將久握重兵危及自己的地位,命令各路軍隊撤退。為了議和,宋高宗、秦檜等人解除了岳飛、韓世忠等抗金將領的職務,與金簽訂了「紹興和議」,後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岳雲父子。
岳飛墓前的秦檜、王氏跪像
★紹興和議
1140年,金對南宋發動進攻,遭到各路宋軍的有力抗擊。然而,宋高宗統治集團擔心大將久握重兵危及自己的地位,強令各軍撤退,並與金議和,主要內容有:⒈宋向金稱臣;⒉宋金疆界東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關為界;⒊宋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是為「紹興和議」。
§2金統治下的北方地區
★金遷都燕京
完顏亮殺金熙宗完顏亶,自立為海陵王,將金都從會寧府遷至燕京。1153年改燕京為中都。目的:⒈加強對中原和華北地區的控制;⒉便於對南宋進行侵略。
★女真族的封建化
金佔領中原後,從東北遷徙大量猛安謀克到中原,名之為屯田軍,屯田軍戶內遷的過程伴隨著嚴重的土地掠奪。隨著女真人在中原的立足,封建化也隨之開始,封建租佃關系取代了奴隸制剝削方式,女真貴族轉化為地主。
★北方各族的反抗
代表:紅襖軍。
§3南宋的經濟、社會、政治
農業
①水利建設比北宋更為發達。
②土地大量開墾,農田面積不斷增加。
③出現「蘇湖熟,天下足」之說。
商業
①對外貿易大大超過北宋。
②紙幣大量發行。
元代至元通行寶鈔貳貫
手工業
①制瓷技術進一步提高,景德鎮成為制瓷中心。
②印刷業達到中國封建史上的高峰。
③造船業發達,能造大噸位、多艙室船隻。
⑦ 蔚縣司法局局長叫什麼
蔚縣司法局局長於海彪
不知道後來有變動沒有
⑧ 大陸架是什麼
大陸架,是大陸沿岸土地在海面下向海洋的延伸,可以說是被海水所覆蓋的大陸。
在過去的冰川期,由於海平面下降,大陸架常常露出海面成為陸地、陸橋;在間冰期(冰川消退,如現在),則被上升的海水淹沒,成為淺海。
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認為是陸地的一部分。
又叫「陸棚」或「大陸淺灘」。它是指環繞大陸的淺海地帶。
大陸架含義在國際法上,指鄰接一國海岸但在領海以外的一定區域的海床和底土。沿岸國有權為勘探和開發自然資源的目的對其大陸架行使主權權利。
雖然大陸架只佔了世界海洋面積的7%,但卻集中大部分海洋資源,就是一張海洋發給人類的優惠券。
大陸架地區海水淺,從海底到海面都有陽光照射。
附近還會有大陸河流淡水注入,帶來豐富的營養物質。
有的吃還能日光浴,對於魚蝦來說,大陸架海域非常宜居,世界上大部分漁場都集中在大陸架海域。
(8)於海司法局擴展閱讀:
大陸架形成概況:
大陸架是地殼運動或海浪沖刷的結果。
地殼的升降運動使陸地下沉,淹沒在水下,形成大陸架;海水沖擊海岸,產生海蝕平台,淹沒在水下,也能形成大陸架。
它大多分布在太平洋西岸、大西洋北部兩岸、北冰洋邊緣等。如果把大陸架海域的水全部抽光,使大陸架完全成為陸地,那麼大陸架的面貌與大陸基本上是一樣的。
大陸架的意義:
除了有魚,還有油。
在古老的地質年代,大陸架還是陸地的時候,被茂密森林覆蓋,所以現在藏滿了石油天然氣。
世界三分之一的石油埋藏在大陸架,人類石油開採的重心也從陸地轉移到海洋。
⑨ 翻譯「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
翻譯: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一百多年了。
出自:漢 賈誼《過秦論》
原文選段: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釋義:
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並論了。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一百多年了;
這之後把天下作為家業,用崤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宮;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裡,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絜:衡量。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序,座次、次序,這里是排列次序的意思。
(9)於海司法局擴展閱讀
文章主旨:
此文旨在總結秦速亡的歷史教訓,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治的借鑒,是一組見解深刻而又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文章。
作者成就:
賈誼的政論文,主要是一些陳政事的疏奏,為數不多,但成就巨大。一方面,他吸取戰國儒道法三家思想而又「案之當今之務」,使其政淪文具有適應時代需要而「經世致用」的特色,因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另一方面,他繼承戰國之文「敷張文辭」的寫作手法而又更加疏直激切、盡所欲言,使其政論文具有將說理與情感、氣勢、形象相結合而聳動人主視聽的特色。
賈誼的政論散文說理透闢,邏輯嚴密,感情充沛,氣勢非凡,全面地闡述了 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遠矚的治國方略,鮮明地體現了漢初知識分子在大一統封建帝國創始時期積極用世的人生態度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標志著中國散文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代表了漢初政論散文的最高成就,對後代散文影響很大。
⑩ 葡萄牙人在1553年登陸澳門是否算侵佔我國領土
算
我國古代史上最先侵佔我國領土的西方殖民國家是葡萄牙.
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利用欺詐手段,攫取了中國的澳門,並狂妄地宣稱台灣為澳門屬地,企圖進一步入侵台灣。
十五世紀末,葡萄牙殖民者的勢力也已來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勾結中國海盜,不斷侵擾。1511年(正德六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入滿剌加(馬六甲),趕走國王,阻斷了中國與南洋各國的交往與貿易。葡萄牙又派皮來資(ThomasPirez)以國王名義充任大使和安特拉德(FernaoPerezd′Andrade)率艦隊來到中國。皮來資和安特拉德所率領的葡萄牙艦隊到屯門島後,想進入廣東,遭到中國地方政府的拒絕,葡萄牙艦隊強行駛入內河,開往廣州,沿途槍炮之聲,震動城廓。皮來資到達廣州後,便要求到京師去見明朝皇帝。明廷命廣東地方官給予所進方物的價值,遣回。皮來資買通鎮守太監,獲准與通事火者亞三等進京。留在廣東的葡萄牙殖民者卻乘機進行搶掠活動,強占廣東東莞縣的屯門島海澳。 葡萄牙殖民者所到之處,公然搬運硝磺刃鐵,沿海鄉村,都遭殺掠,並且築室立寨,作久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