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便民標題

司法便民標題

發布時間: 2022-04-29 06:38:02

㈠ 如何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義

A 貫徹「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需要把握的幾個關系

民法院是專司審判的中立裁判機關,是公平正義的判斷者、維護者。對於案件當事人而言,司法公正是具體的,人民法院能否實現司法公正,對當事人的權益影響是深遠的。有時一個當事人可能一輩子只打一次官司,那麼這個案件的審理能否實現公平正義,特別是讓當事人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不僅涉及當事人的權益保障,還會影響當事人甚至廣大人民群眾對司法公平正義的看法和信任。
一、貫徹落實「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需要正確把握幾個關系。
(一)司法公正與社會公正
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保護屏障。社會公正是人類社會共同的嚮往和追求,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價值追求。司法公正不僅能夠維護社會公正,而且可以通過矯正、恢復、彌補等方式實現法律公平和正義。人民法院通過依法行使審判權,保障人民群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合法權益,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司法是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對司法工作的根本要求,是實現社會公正的重要手段之一,司法不公必然會影響社會公正的實現。可以想像,一起具體個案的不公正處理必然是對社會公正的一次具體傷害。
(二)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
司法公正既要求法院的審判過程堅持正當平等的原則,也要求法院的審判結果體現公平正義的精神。前者可以稱為程序公正,後者可以稱為實體公正。它們共同構成了司法公正的基本內容,實體公正的實現需要程序公正來保障,只有程序公正才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辦案的質量,最終達到實體公正的目的。實踐中,「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首先應當從保障程序公正做起。程序公正要求法官必須站在中立的立場上審理案件,堅持司法公開,充分聽取各方當事人的意見,不能偏袒任何一方當事人等等。程序公正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公正,這種公正對於當事人以及廣大人民群眾而言是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公正。可以說,沒有程序公正就難有實體公正。
(三)個案公正與整體公正
公平正義是司法的生命和靈魂,在廣大人民群眾看來,司法公正不是抽象的空泛概念,而是身邊每一起具體案件的處理。人民法院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的錯案,在當事人眼裡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公。正是由於屢屢發生的不公個案,才造成社會公眾對司法公正的懷疑。這種個案不公不僅直接影響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且也會損害司法機關的公正形象,並且實質上會影響到公眾對司法的信任和對法律的信仰。因此,無論對於人民法院還是廣大法官,應該把注意力和著力點放在如何提高每一起具體個案的審判質量上來,確保每一起具體個案都能得到公正裁判或者處理。唯有通過成千上萬個每一起具體個案的公正裁判或者處理,司法整體公正才能打下堅實的個案公正基礎。
(四)司法裁量與同案同判
同案同判是社會公眾評價司法公正的直接標准。由於法律所具有的概括性、原則性和抽象性特徵,司法自由裁量權是客觀存在的,有其存在的正當理由,但是司法自由裁量權並非任性裁量權,必須防止司法自由裁量權的濫用。當前,隨著各種新類型案件、重大疑難等案件不斷出現,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在各地法院時有出現,社會輿論把矛頭指向了司法自由裁量權濫用、同案異判與裁判不公,似乎司法自由裁量權過大、司法權力濫用就是司法不公的最大原因。對於廣大人民群眾而言,同案同判是他們對司法公正最直觀和最樸素的判斷和感知,這也是人民法院切實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有效途徑。
二、採取有效措施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一)圍繞維護司法公正,積極穩妥辦理各類案件。
人民法院依法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審判職責,嚴格依法辦案,是提升司法公信、讓人民群眾滿意的關鍵。要依法保護當事人訴權,切實解決告狀難問題;要採取多種措施,解決執法不嚴、辦案不公和訴訟難、執行難等群眾關心的問題,努力讓經濟有困難的群眾打得起官司,讓有理有據有法支持的當事人贏得了官司。要讓人民法院辦理每一起司法案件的過程成為讓人民群眾感受司法公正、感受法治進步的過程,努力使每一起案件都經得起法律、人民和歷史的檢驗。下工夫解決案件質量,提高案件服判息訴率。要強化司法民主,在辦案中注意完善司法便民利民措施,在立案、審判、執行、信訪各個環節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使群眾更方便地參與訴訟,更好地維護人民權益。
(二)圍繞保障司法廉潔,切實履行審判監督職責。
自古以來,權力必須受到制約,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是腐敗的權力。人民法院代表國家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法官自由裁量權如果不受到監督制約,難免會被濫用,就會造成司法不公和司法腐敗。要強化監督和制約,堅決防止濫用司法自由裁量權,徇私枉法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等司法腐敗行為發生。司法公開是保證司法公正和防止司法腐敗的有效途徑。要進一步完善司法公開的各項制度,提高司法透明度,堅持陽光審判,及時公開應對司法方面的民意輿情。要變被動公開為主動公開,逐步擴大司法公開范圍,拓寬司法公開渠道,通過各種行之有效方式將司法工作有效地置於當事人和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從根本上解決影響司法公正的問題。要實現公正,除了司法人員的優良素質和高度自律之外,還必須通過設立具有高度正當性的程序,通過賦予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的充分的程序權利,通過科學、有效且符合司法規律的管理,通過有效而理性的層級監督和外部監督等等,以確保事實認定的客觀性、法律適用的正確性以及當事人的可接受性。
(三)圍繞加強司法權威,突出抓好重點工作改革。
司法有沒有權威不僅關繫到人民法院能否公平、公正地辦理案件、解決糾紛,而且關繫到當事人和廣大人民群眾對司法的認同。當前,迫切需要對制約司法權威的一些方面進行改革。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要按照全國政法工作會議的部署,突出抓好涉法涉訴信訪工作、司法權力運行機制等改革,及時總結推廣各地法院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好做法、好經驗,因地制宜地加強分類指導。認真研究申訴和申請再審案件的受理條件、審查程序、審查標准和處理方式,切實改變申訴期限無限制、申訴受理主體無限制、申訴次數無限制的狀況。凡符合再審法定條件的申訴復查案件,堅決依法提審或指令再審。對不符合法定再審條件的案件,要按法定程序進行終結。要繼續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努力形成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審判權運行機制。
(四)圍繞提升司法公信,不斷營造良好司法環境。
司法的性質、功能和使命,要求司法主體必須具有中立性。司法不中立便無法獲得當事人的信任和接受;而司法的中立必須以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並有足夠的能力抗拒任何形式的干擾為條件。在中國,對司法的干擾不僅來自「金錢」和「權力」,而且來自「人情」和「關系」,這種國情和現實使中國的司法所面臨的干擾風險非常之大。因此,需要建立堅固的體制障礙和制度隔離,使任何干擾都無法對司法的公正性產生實質性的消極影響。要積極營造維護司法公正的社會文化環境,克服司法活動的阻礙和阻力,有針對性地進行程序設計、制度預防和機制阻隔,針對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有必要把排除「人情」、「關系」、「金錢」、「權力」對司法活動的干擾作為重點整治內容。正確處理新聞媒體監督和司法公正的關系,通過各種手段培育社會公眾對法治的信仰,使依法辦事成為社會公眾的內心認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崇尚法治、依法辦事的習慣。人民法院要依法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同時要注意司法界限,把握尺度,守住底線。
(五)圍繞增強司法能力,努力打造過硬法官隊伍。
進一步加強法官的思想政治建設,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把學習好、貫徹好黨的十八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始終做到政治堅定、業務過硬、作風優良、公正廉潔。要按照全國政法工作會議提出的著力提升「五個能力」的要求,加強法官職業化建設,努力培養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法官隊伍,不斷提升司法能力。要堅持群眾路線,認真貫徹中央關於改進工作作風的八項規定,積極參加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堅持司法為民,改進司法作風,規范司法行為,嚴肅廉政紀律,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行政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努力促進法官清正、隊伍清廉、司法清明。

㈡ 如何以法治精神推進平安建設

如何以法治精神推進平安建設

(一)要堅持黨的領導。「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是對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規律的科學總結,充分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統一。」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憲法確定的政治原則,是做好人民法院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證。人民司法事業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而發展,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程的推進而推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

(二)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推進平安建設,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維護經濟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滿足感和安全感。基於這一點,以法治精神推動平安建設,就要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放在首位,絕不能因極少數人的不合法、不合理要求而損害大多數人的利益。積極引導人民群眾依法表達訴求,努力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始終堅持把群眾滿意作為平安建設的最高標准,讓老百姓切切實實感受到法治建設、平安建設的成果。築牢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最後一道防線。

(三)清醒認識到基層法院在平安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在維護社會穩定過程中,基層人民法院工作作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層人民法院作為國家的審判機關,通過開展嚴打整治斗爭,實現打擊犯罪,保護人民維護社會穩定、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促進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基本任務;通過訴訟調解和指導人民調解工作,及時合理、妥善地解決和控制民間糾紛,促進農村穩定;通過法律宣傳工作的開展,使得廣大公民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識得到加強;通過組織開展回訪、幫教工作,使得重新違法犯罪得到有效控制;通過提司法建議等形式參與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使得社會穩定大局得到鞏固和加強。基層人民法院工作是貫徹我國依法治國方略,實現民主與法治社會的必然選擇,也是確保社會長效穩定不可或缺的一環。通過審判具體案件,開展法律宣傳工作等提高法人和自然人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提高他們學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推動民主與法治以及社會法制化進程。再者調解工作在形式上也起到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作用,其實質就是反映調解是社會民主的重要內容,充分體現人民群眾自選、自主、自治的民主與法治精神,體現黨和國家政權的本質特徵。

(三)樹立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平安的責任意識。法院的審判和執行工作直接面對社會群眾,承辦的每一起案件背後,都可能隱藏著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可以說,辦案的過程,就是處理矛盾糾紛的過程。同時,在這個處理的過程中,我們所面對的利益沖突關系又是具體的,所解決的矛盾糾紛也是具體的,所維護的是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而恰當、合理、合法地處理和化解這些矛盾糾紛,毫無疑問將贏得群眾的尊重與信任,推動社會的和諧進步。因此,應始終牢固樹立「三個至上」意識,貫徹「司法為民」、「司法便民」、「司法利民」的原則,最大限度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法官除了要具有較高法律理論知識外,還要做到轉變審判作風,平等地對待各方當事人,更積極運用和諧的方式,化解消除矛盾紛爭,平衡利益關系。只有具備了這樣的歷史責任感,才能在化解矛盾糾紛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充分發揮法院審判工作職能,依法嚴厲打擊犯罪。審判工作是運用法律、法規和政策,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國家利益和公民權利,促進社會發展。平安社會的構建,要求刑事審判工作要繼續貫徹依法嚴打各類刑事犯罪,保衛國家主權,保護國家和公民個人、各種社會組織的政治、經濟、人身、生命財產安全權益,依法保障被害人和被告人的個人人權。使社會生產安全,生活安寧有序。在我國,民商事審判工作是人民法院工作的主要部分,案件數量多、涉及范圍廣,與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與百姓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與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穩定更是密不可分,直接影響到社會和諧、平安穩定,人民法院審理好民商事案件,有效運用司法手段,調節利益關系,消解社會矛盾,促進人民內部團結,維護家庭、社區和鄰里關系的安定,有效地防止「民轉刑」案件的發生,有利於在更大范圍、更廣大的領域內維護社會穩定。法院審判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最佳手段。公平正義是司法制度賴以存在和具有至上權威的基礎,是司法永恆的主題,更是一個社會法治公平的基本保障。在和平時期,對於大量一般性的社會矛盾和沖突的化解,很大程度取決於當事人的訴求能夠得到充分表達,正義能夠得到申張。法院通過公正審判,能夠及時地使違法行為受到制裁和糾正,消除社會的緊張關系,維護和諧的社會秩序,這事關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五)要依法妥善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及時妥善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維護人民群眾利益,是推進平安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絕大多數是人民內部矛盾的反映,能否處理好這些案件,直接關系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的安定團結。法院工作者要進一步強化司法為民的思想,落實司法為民的措施,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


7

的原則,努力暢通人民群眾通過司法手段解決矛盾糾紛、維護合法權益的渠道;高度重視並切實加強因土地徵用、城建拆遷、環境污染等問題引發的群體性民事和行政訴訟案件的審理,既支持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又切實保護廣大群眾的合法權益;依法審理各類婚姻家庭、債權債務、損害賠償、勞動爭議等案件,有效保護人民群眾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勞動權利;加大對下崗職工、農民工、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司法保護力度,審理好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及勞動報酬等案件,制裁職業中介的欺騙行為,防止引發不穩定因素和影響穩定的事件;審理好各類涉農案件,依法制止「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現象;加強刑事自訴案件以及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的審理,既依法制裁違法犯罪行為,又依法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切實加強法院信訪工作,強化責任意識,及時妥善處理人民群眾申訴信訪中反映的問題,疏導化解矛盾糾紛。

(六)努力把法治精神深深根植於自身及人民的心中。毋庸置疑,在深入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的今天,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應當成為廣大法院幹警的一種內心信念和文化自覺。盧梭有一句至理名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法院幹警要堅持「法」字當頭,從內心深處尊重和信仰法律,把「依法辦事」作為一種穩定「基因」注入思考模式,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推進平安建設,善於運用法治方式研究、解決平安建設面臨的問題。同時還要結合執法辦案開展法制宣傳教育,要激發起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並形成共同的法治信仰,化有形的法典於無形一般將其刻在民心,結合典型案例引導人民群眾自覺把法律作為指導和規范自身活動的基本行為准則,以理性合法方式表達訴求、維護自身權益。

(七)創新推進平安建設的有效機制。

人民法院作為判斷是非、定紛止爭的國家審判機關,要善於運用改革和創新機制,將社會矛盾的化解工作、維護人民群眾正當利益的工作貫穿審判和執行的各個環節。要正確處理調解與判決的關系,充分發揮這兩種審判方式的作用和優勢,強化訴調對接工作;要完善和推動協作員制度、司法公開機制、涉訴信訪機制等便民利民的工作機制;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法院的職能作用,切實加強與信訪、紀委、政法委等相關單位的溝通和聯系,建立經常性的協作網路,實現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樹立法律的權威和法院良好的社會信譽,提升司法公信力。要充分考慮案件的特定背景及當時的綜合社會因素,寬嚴相濟、深入細致,防止簡單地從執法角度出發處理案件。既要集中力量嚴厲打擊嚴重犯罪,對於具備從寬情節的,又要依法從輕、減輕處罰,給犯罪人以改過自新的機會,減少社會的不和諧、不穩定因素。

(八)發揮化解社會矛盾的延伸職能。

法院在抓好司法辦案第一要務的同時,還要積極發揮司法延伸職能,參與社會建設、承擔社會責任。因此,要注重發揮司法建議職能。法院雖然不直接參與經濟建設、行政管理,但在政法機關中接觸社會生活最廣泛、觸及社會管理問題最深入,必須注重通過各項審判執行工作,發現經濟建設、社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漏洞,提出可行的司法建議,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管理機制的法治化。其次要充分發揮隱性司法職能,善於開發主流媒體和新興媒體陣地,宣傳司法、宣傳法制,引導社會法治意識進一步加強。注重以案講法、以案釋法,選擇一批符合基層群眾生產生活實際、對法治意識有強化作用、對依法辦事有引導作用、對防範法律風險有指導作用的典型生動案例,增強廣大群眾學法用法守法意識,特別要注重廣大農民、工人群體和婦女、兒童、老人等弱勢群體的普法教育工作。

在新的時期,要推進平安建設、維護社會穩定,就要求法院工作者充分發揮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遵循法治精神,努力做好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實踐者、引領者,守好保障人民利益的最後一道防線。

㈢ 淺析基層人民法院如何踐行司法為民

「人民法院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也是群眾工作部門;人民法官既是司法工作者,也是群眾工作者」,可見,司法為民是法院一切工作的出發點。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最根本的執政理念,也是與時俱進的執政理念。而司法為民是執政為民思想在司法審判工作中的要求,也是黨和人民對人民法院的要求和希望,是人民法院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司法工作應堅持司法為民的宗旨,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通過全部司法活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司法親民、司法便民、司法利民,贏得民心,讓人民群眾深切感受到親民之聲、便民之舉、惠民之實、護民之德,真正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人民將司法權賦予法院,為的就是通過司法機關的運作在具體的個案中得到救濟、獲得正義。如果把司法過程看作正義這一產品的分配過程,而民眾作為正義這一產品的受眾。那麼,司法要真正「為民」就有了兩重含義:一是司法的最終產品是高質量的,即每一個案件的裁決過程都是公開、公平的,裁決的結果是公正的,這是司法真正的永恆的靈魂和生命。二是這些產品是容易為民眾所獲得的,而且是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獲得的。如果獲得正義產品的代價對於普通民眾而言是昂貴的,司法的過程便成為有錢人的游戲,「司法為民」便成為無意義的空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降低民眾獲得正義的門檻,消除民眾在審判中碰到的各種各樣不合理的訴訟障礙,使他們能夠容易地、最大程度地接近正義,是「司法為民」的真正含義。 關於第一層含義,與司法核心價值觀中的「公正」的要求是相同的。第二層含義中「降低民眾獲得正義的門檻」,可以分為物質門檻和知識性門檻。物質性門檻主要是指在訴訟活動中支付的必要費用,主要包括訴訟費、鑒定費、獲得法律幫助的費用。此類門檻法院已通過相應制度,如降低訴訟費、設立法律援助、縮短訴訟周期等,予以解決。知識性門檻是指當事人由於對法律知識及訴訟技能的匱乏,在進行訴訟活動中遇到的障礙。此類門檻需法官在辦理每一個具體案件中予以解決。筆者認為降低當事人的知識性門檻,正是司法為民對法官工作的具體要求。要達到這一要求,應從釋明權的行使和依職權取證兩個方面努力。 基層人民法院承擔著人民法院80%的審判任務,處在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平正義的第一線,只有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作風,堅持司法為民的宗旨,才能有效應對各種新問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司法為民,就是為人民提供公正、高效、便利地司法保障和司法服務,並為弱勢群體提供必要的司法救濟。 司法為民的前提是司法,目的的是為民,即運用司法權為民。社會主義司法權同我國所有的其他權力一樣建立在人民主權的基礎上,源於人民、屬於人民、服務人民、受人民監督。司法權的終極主體是民,司法為民是社會主義司法的本質特徵,是「以人為本」的具體表現,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特有的本質屬性。司法為民決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它揭示了新時期法治工作的宗旨,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實踐意義。 筆者認為,基層人民法院應以方便群眾訴訟為重點,全面落實司法為民的要求,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增強服務意識,以優質的服務推進群眾工作,徹底改變「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衙門」形象,增進同人民群眾的親近感。二是在立案接待窗口應建立「訴訟有人引、材料有人收、案件有人查、電話有人接、咨詢有人答、法官有人找」的一站式服務、一門式服務。三是在基層法院,應提倡把法庭開到離人民群眾最近的地方。在鄉鎮政府、司法所、村委會、居委會和人口相對集中的村民小組設置固定的巡迴審判點,推廣假日法庭、農忙晚間法庭、車載流動法庭和速裁法庭。四是在審判工作中加強訴訟調解,注意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解決利益矛盾,自覺維護安定團結。在現階段,要堅持「能調則調,當判則判,判調結合」的原則,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努力提高民事案件的調解結案率,力求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五是進一步擴大司法救助的范圍,對孤寡老人、孤兒和農村「五保戶」,正在享受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特困戶救濟或者領取失業保險金無其他收入的人員提起的訴訟案件,一律免收訴訟費。 在新形勢新任務下,這既對法院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是對人民法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人民法官,要常懷愛民之心、常想為民之策、常練為民之功,如此才是真正的司法為民。 (作者單位:江西省新建縣人民法院)

㈣ 微法院網上立案怎樣上傳文件

人民法院為了適應司法環境變化和審判業務發展的現實需要,人民法院開通了網上立案平台,適應「互聯網+司法便民」的新模式,滿足群眾司法需求的新舉措。
人民法院通過審查案件後,決定是否立案,在通知當事人、代理人、訴訟參與人到法院辦理正式手續,
法律依據:【法規標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登記立案若干問題的規定【頒布單位】最高人民法院【發文字型大小】法釋〔2015〕8號【頒布時間】2015-4-15、 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行使訴權,實現人民法院依法、及時受理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
網上立案:
(一)登記。
(二)准備材料。
(三)提交文件。
(四)法院的審查和回饋。
方法/步驟
當事人或者代理人、訴訟參與人、律師點擊「創建網上立案」,進入網上預約立案登錄界面。當事人或者代理人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登錄系統:證件號碼登錄。當事人或者代理人可以通過「律師、訴訟參與人或者當事人」通道,以證件號碼和密碼的形式進行登錄。首次登錄的,需要先行注冊。當事人或者代理人登錄網上預約立案系統後,根據我國現行法律法規選擇一審立案的管轄法院、案件類型和具體案由。確定後,點擊「創建」,進入網上預約立案系統的填寫頁面。當事人或者代理人預約一審民事類案件的,應准確填寫訴訟標的額;預約執行類案件的,應選擇執行類型,並准確填寫申請標的金額、執行依據及執行依據文書編號等內容。當事人或者代理人需准確填寫相關身份信息。依據當事人的性質正確選擇「添加自然人」、「添加法人」或者「添加非法人組織」,並根據下拉框進行填寫。當事人或者代理人填寫完身份信息後,應按照要求上傳起訴狀(申請書)、身份證明及委託手續、必要證據材料等起訴(申請)材料。上傳文件的格式應為:圖片、word文檔,且單個文件大小不能超過10MB。當事人或者代理人完成信息填寫與訴訟材料上傳工作後,可以點擊「提交」,網上預約立案完成。當事人或者代理人可以在「網上立案列表」項下查詢預約立案案件的相關信息。網上預約申請需要補正材料的,當事人或者代理人應按照要求補正訴訟材料,並重新提交申請。網上預約申請審核通過後,當事人或者代理人在規定的時間內攜帶書面起訴(申請)材料前往預約立案法院辦理立案手續。

㈤ 司法為民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你好


司法為民的基本要求是:密切群眾路線

㈥ 怎麼寫法學論文啊 求大哥指導

如何寫好法學專業畢業論文
河北電大法律教研室 范曉峰

( 2004年09月15日)
要寫好畢業論文,首先要了解什麼是論文.論文實際上是一種思想觀點的表達,和一般的思想表達相比,它要求你要將有關的思維推理過程表現出來,並有足夠的論證和論述支持你所做出的結論.這個思想推理的過程要為人們所知,必須要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就形成了論文.社會的進步與創新,離不開人們思想的交流,智慧者的思想可以開啟無數蒙昧的頭腦,反過來,受到啟發的頭腦又會擦出智慧的火花,這就使得創造性的思想不斷深入,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看法才更加完善,更加科學.因此,古今中外的哲人們,無不將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和觀點寫成文章,公開發表,彼此交流.一個英國文學家曾說過這樣的話:"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麼,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人們思想交流的速度加快了,但通過寫作論文表達自己觀點的方式沒有變,論文仍然是思想交流,學術交流的主要載體.
畢業論文是學生在完成規定學科的學習後,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創造性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形式,屬於帶有學術性質的議論文.其設置目的在於一方面考察學生對已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方面是訓練學生掌握寫作技巧,以論文的形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其他議論文體相比較,畢業論文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論文的觀點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和創造性
觀點獨特,不人雲亦雲,是文章的生命力,否則,即使再有華麗的辭藻,再引經據典,旁徵博引,也是徒有其表,沒有價值.學術論文一般是在總結前人所積累的思想基礎上,深入分析,歸納,探索,創新所產生的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畢業論文雖是學生的習作,並非公開出版發表的作品,但既然是帶有學術性的議論文,也應有如此要求.
2.論文的論點及論據應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法性
我們不反對提出新觀點,相反,我們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勇於研究,敢於向現有觀點和理論提出挑戰,但是這一切要建立在科學合法的基礎上.一個觀點的提出不是主觀臆想的結果,而應是作者勤於觀察,分析,在佔有充分翔實的資料基礎上加以創新得出的,同時論點論據不應和我國的基本法律理論和觀點相違背.
3.論文的論證過程應富有邏輯性和表現性
一個新觀點的推出往往要有前人的研究成果,觀點和相關資料做鋪墊,同時還要有細致的推理和嚴密的論證,這樣才能夠以理服人.另外一篇好的文章還應有好的表現力,論文是思想的表露,寫出來是讓別人看,進行交流的,因此,在結構的組合,語言的運用方面應力求合理,清晰,做到深入淺出,明白易懂.那種語言晦澀,抽象,結構安排復雜,拖沓的文章,即使所表現的觀點再好,也難以為人所接受.
二,畢業論文的寫作規律
與其他任何事物一樣,論文的寫作同樣有規律可循.幫助學生掌握了這個規律,可使學生克服對論文寫作的畏難情緒,使得這項在學生眼中高不可攀,神秘艱辛的工作變得富有情趣和收獲.
1.論文在寫作之前要有一個積累知識和材料的過程
進行任何一項學術性的研究都必須要在前人已經積累的知識上進行,不能憑空想像.古人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古人還說:"不讀先王之書,不知學問之大也".我們在選擇論文的素材,組織論文的內容,確定論文的觀點之前,首先要佔有大量的資料,在對相關問題做了相對透徹的分析了解之後,自然會產生諸多的感慨和體會,這就是我們產生新思想,新觀點的契機.因為學術的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是一樣的,都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人為我們打開了通往知識寶庫的大門,同時前人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和薄弱環節,我們總能在了解掌握前人知識的過程中,發現我們想要表達的東西,想對前人的思想觀點進行完善補充,甚至是推倒重來,這就是我們論文寫作的最初沖動.如果沒有前人給我們打下充實的知識基礎,我們將一事無成.正如近代西方的一位偉大科學家所說的,"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一點,那時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作為電大學生,在寫作畢業論文時,不一定非要求你佔有很多的資料,產生的觀點一定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除了平時的學習積累外,起碼應該先讀幾本書,進行一下論文檢索,了解有關問題的一些最新研究動態,然後再動筆,這樣才有東西可寫,也有東西想寫,寫作效果會好得多.有些同學要麼覺得論文的寫作高不可攀,不知從何處下筆,不知道寫什麼好;要麼又覺得輕而易舉,平時不怎麼讀書,不注意積累,臨時看幾本書,或書都不怎麼看,在那搜腸刮肚,閉門造車,結果是寫出來的文章或者只是一些感想心得,沒有普遍意義,或者是將別人早已說過的觀點當作自己的新發現,結果貽笑大方.有一次參加畢業論文答辯,一名學生寫的是關於中國司法機構改革方面的文章,在論文中,他設想把中國的司法體製作一個大的調整,如撤掉縣區法院,因為它們素質太差,然後把所有一審案件都放在現在的市級法院審理;再就是根據業務范圍的劃分把法院一分為三,即刑事法院,民事法院,行政法院,使其專業分工更細更明確,從而提高辦案質量.我就問這個學生,莫非農村的老百姓打個雞毛蒜皮的小官司也要跑幾十里甚至幾百里路到城裡,這如何體現司法便民原則 把一個法院里的三個部門變成三個法院起碼和政府的機構改革方向不相符,再說這種形式的變化到底對提高辦案質量有多少幫助呢 我又問這個同學,他的觀點有無出處,他說是他自己琢磨的.我們並不反對在論文的創作中對所提論點大膽設想,標新立異,同時我們還應盡可能的鼓勵學生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提出新觀點,但如果這種設想脫離了現實基礎,脫離了我國法治建設的大環境,整個文章就成了空中樓閣.
2.應了解和掌握相應的論文論證方法
對普通議論文的寫作在中學和大學語文課程中都有講授,但是學術論文尤其是法學論文的論證方法還是有它的特殊性,同時論述不同類型問題的論文有不同的論證方法.比如側重學理研究的論文多運用歸納法,即通過眾多有說服力的實例,論據推導出主要的觀點和結論.這種方法在論證時需要對所引用的實例和數據進行分析,要引經據典,尋找充分的理論,名家學說作依據,有時還要對不同學術觀點進行比較探討;不但涉及中國的理論,還要有外國的理論,既有目前的理論觀點有時還要展現古代近代現代法制發展的歷史,有豐富的理論和史料作支撐,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才具有學術上的價值.這種論證方法多用在新思想,新觀點的提出或基礎性,前沿性的研究領域.如我國刑事訴訟法專家北京大學的陳瑞華教授在其《司法權的性質》一文中論證司法權的功能時,提出這樣的觀點,即司法權存在的意義在於"它為個人提供了一種表達冤情,訴諸法律的基本途徑,使得那些為憲法所確立的公民權利能夠得到現實的維護."為論證這個觀點,作者列舉了我國法律和政策的有關規定,分析了現代社會存在的四種司法裁判方式,即刑事審判,民事審判,行政審判以及違憲審查裁判,並對比了英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司法制度中警察對公民實施逮捕,搜查等強制性行為的進行司法控制的程序性規定,使其論點變得充實有力.[1]
而側重實際問題研究的論文多用演繹法,即從大的,正確的前提出發來論證具體問題是否正確.如對某條法律法規的理解和應用,或是對某個社會現象,具體法律個案的操作進行評價分析等,用這種方法進行論證應注重在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法理解釋和司法解釋以及司法實踐中去尋找依據,所引用的論據最終應以具有法律效力的規定或普遍被接受的法理為基準,這樣寫出的文章才有說服力.
3.應了解和掌握論文選題和表現方面的技巧
如何選擇適當的論文標題,如何通過材料的堆砌較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裡面有一定的技巧,其中也有規律可循.比如在選題方面,一篇論文的標題是其內容的表現與縮影,代表著論文的核心,整篇文章要圍繞著標題展開論述,因此標題本身的選擇首先必須簡練凝重,含義深遠,有標新立異的感覺,讓人有想進一步了解的慾望;其次是論文題目不要太大,如果我們所選擇的標題太大,那麼需要圍繞展開論述的范圍就必須很大,這就使得文章的寫作難度加大,要面面俱到,多方論證,容易受到作者知識面和相關素材的限制,很難進行深入的探討,從而易使論文流於膚淺,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大題目,小文章".論文的基本要求是能清楚的表達你的思想觀點並加以必要的證據支持即可,並不是非得長篇大論,小題目同樣可以做成大文章.題目小了,我們可以順著這個問題深入下去進行研究,國際國內,過去現代,從不同的方面將文章的主題說深說透,加大文章的分量,效果同樣很好.當然,對於專家學者的課題研究,專項研究等大項目大製作,需要一個較大的標題,並配以博大精深的論證,但對於我們初習論文者來說,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開始寫作的時候,題目選小一點,較容易把握,能夠深入其本質,抓住要害.如有的學生寫論文時,上來就寫"論依法治國","論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這樣的題目並不是不能寫,但是要想寫好,寫全面,實在太難了,就我們學生來說,還缺乏這樣的功力.
另外,文章的素材如何堆砌,如何表現主題,這方面也有規律可循.一篇好的文章,其編排結構並不要求有固定的格式,但應做到銜接合理,首尾呼應,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娓娓到來.文章的素材要充分扎實,信息量大,但夠用即可,切忌過濫;語言運用應自然無華,切忌裝腔作勢,故弄玄虛.我們看有些名家的作品,在闡述一個學術問題時,由於有良好的知識基礎,在旁徵博引時,能做到結構自然順暢,表述語言形象豐富,雅俗共賞,使人容易理解.而有的作品,要麼結構"八股","甲乙丙丁,開中葯鋪";要麼語言生澀,裝腔作勢,空話連篇,言之無物.在這方面,除了我們應有一個好的文風外,重要的是應加強平時的訓練,多看那些好的文章,認真揣摩其中的奧秘.除此之外,還應擴大知識面,"汝欲學做詩,功夫在詩外",這個寫論文的本領只靠看幾本專業書籍是學不來的.
三,畢業論文的寫作要求
文章是作者智慧的結晶,新穎的觀點,獨特的見解,是文章的生命力之所在,但學術性的論文和其他文章又有不同,它還是一項智力成果,且這種智力成果應達到一定的層次.此外,好的論文還應具有好的表現形式,一篇結構嚴謹,形式規范的論文,能夠充分反映文章的學術精神和內在要求,反之,即使觀點再獨特,新穎,論據再豐富,由於表現形式的缺陷,也會使文章的質量和效果大打折扣.對畢業論文的要求應尤其嚴格,因為這不僅關繫到當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表達,更關繫到今後學生能否規范地進行寫作.
從目前法學研究領域的普遍情況來看,一篇內容,形式具佳的學術性論文基本上應符合以下規格:
1.論文的起點要高,觀點不能陳舊
論文是一種學術成果,其寫作目的在於溝通,交流和共同提高,即通過我們每一個智慧頭腦對問題的分析,歸納,推導,立論,使人們對領域學科的認識多多少少前進一步.從高標準的論文要求來看,其論點的提出應建立在前人最新的研究成果上,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要達到一定的學術規格,[2]比如當前法學界關於物權方面的立法到底稱為"物權法"還是"財產法"的爭論各方的觀點.對我們初學寫作的學生來說,不要求你非得"填補空白"或"一鳴驚人",但起碼應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不人雲亦雲,僅重復別人的觀點.目前我國的法學學術研究已達到相當的層次和規模,專業書籍和論文的數量品種大大增加,技術檢索也變得簡單容易了許多,我們盡可以汲取他人的營養,豐富自己的知識,但切不可只將他人的觀點羅列一二,進行簡單的重復論證,更不能將他人的觀點竊為己有,行剽竊之事.
2.要有充分的理論作為論證的依據
在論證我們的觀點時,除了自身調查,觀察,實驗等收集到的材料外,還要以前人已有的並被廣泛接受的理論作依據,這一點很重要,這和我們平時寫感想,體會或領導人作報告不同,作為研究性的論文需要引經據典,旁徵博引,需要用已有的理論支持,驗證我們的觀點,有時還需要以前人的理論觀點作為我們分析評判的對象來確立,推導出我們新的觀點.
3.論證要合乎邏輯,用語要簡明規范
論證的宗旨在於證明自己的觀點並讓別人信服,因此理要說清楚,論據必須充分,而且所有的論證必須圍繞論點展開,不能偏離主題.各種論據的結構安排要合理,相互之間能互為支持補充,並統一為論點服務.詞語表達不可太生癖枯澀,應通俗規范,盡可能形象生動,使人"喜聞樂見",有時在拘謹嚴肅的論述中加入一些實際例子,評判一下某種社會現象,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
4.應有必要的注釋
對於論文所涉及的他人的理論觀點和參考文獻,必須要在文章中做出注釋,以註明材料的來源或對所引述的觀點作進一步的解釋,這不僅能表明文章的理論功底,同時也是對原作者智力勞動成果的一種尊敬.過去有些同學對注釋這個問題不大重視,認為文章有沒有注釋無關緊要,其實這裡面有很大的學問.首先,文章的注釋能從一個方面反映作品的學術規格,能反映出你主要參考了哪些已有的成果,你的觀點是對哪些理論觀點的繼承和發展,從而幫助人們對論文做出正確的評價.因此許多編輯在審看投稿的論文時,除了看題目之外,往往著重看文章的注釋,以了解這篇論文是在什麼樣的理論基礎上完成的.有的同學寫的畢業論文,通篇沒有一個注釋,使人弄不清文章中哪些觀點是你的,哪些觀點是別人的,你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其次,注釋有助於讀者進一步查找原文,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有關問題的了解和認識.第三,注釋本身也反映了作者對前人或同行勞動成果的態度問題.將他人觀點及論據不加註釋照搬過來當作自己的論文內容,說輕了是文風問題,說重了則有剽竊侵權之嫌.由此可見,在論文中較多地引用他人的觀點並加以注釋,並不表明我們水平低,相反,更能說明我們的學術積累和謙遜,求實,高雅的學風.
另外我們也要注意引用他人論點論據應盡可能體現原作者的意圖,不能斷章取義.所引用的內容不易過多,應少而得當,引用過多,甚至連篇累牘地羅列他人的觀點,會削弱作者自己的見解.一般來說,引用應主要用在第一層次的論點上,對於較低層次的分論點論據應少引或不引.對一些名人語錄,格言,諺語,詩句等因具有常識性,因此在論文中一般不予注釋.

㈦ 如何運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民事審判工作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我國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根本指導思想。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五個方面的內容中,「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涵是「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
。人民法院只有牢固樹立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才能確保人民審判事業進一步健康發展,確保在審判工作中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重大決策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才能進一步提高司法能力,更好地發揮法院職能作用。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利益格局的調整,各種社會矛盾糾紛不斷凸現。同時,人民群眾民主法治意識日益增強,越來越多的公民選擇通過司法程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而且對法院和法官公正司法的要求和期望值越來越高。這不僅給民事審判工作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而且也使民事審判工作面臨更多的困難和挑戰。所以,民事法官必須自覺運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審判工作,主動應對新挑戰,積極適應新要求。
在民事審判工作的實踐中,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覆蓋和指導著民事審判工作的創新和發展,堅持用正確的法治理念指導民事審判工作,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牢固樹立和貫徹服務大局的理念。民事案件中的一部分是和國家的新政策息息相關的,如房地產、勞動合同等,因此,要處理好上述案件,尤其是集體出現的案件,民事法官要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隨時了解掌握新形勢、新任務、新機制對法院工作的新要求,提高把握大局的能力,並立足本職崗位,切實執好法、辦好案、服好務。要自覺服務大局,一要處理好服務大局與立足本職的關系,結合自己的崗位職責要求,做好每一項工作,辦好每一起案件,實實在在地為大局服務。二要處理好服務大局與嚴格依法履行職責的關系,將依法履行職責作為服務大局的重要手段,既不能離開法定職責去服務大局,也要防止不顧大局孤立地審判。三要正確處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關系,追求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二、重視業務學習,努力提高司法能力和服務水平。民事法官要不斷加強法學理論學習,掌握新理念、獲取新知識、增長新技能,不斷提升法律素養,提高解決復雜疑難糾紛的能力,尤其是調解技巧和協調處理能力;民事法官要在審判實踐中,解決好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最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充分考慮事理、情理和法理,全面提高認定事實、分析證據、適用法律、駕馭庭審、精心製作裁判文書的能力。公正高效地審理好每一件案件,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把常懷愛民為民之心,常存便民利民之意自覺貫徹到每件具體的案件中。
三、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為民司法。要把自己的司法崗位作為為人民服務的平台,把司法活動作為保護和實現人民利益的途徑,真正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工作,本著對群眾利益高度負責的精神辦案。要堅決克服和糾正司法領域的官僚主義作風。切實解決群眾參與訴訟中遇到的困難,注重釋明權的運用;重視民事判決的執行問題,在民事審判過程中,避免就案辦案,將執行關口前移,以保證勝訴的當事人及早實現自己的權利。認真落實各種司法便民、利民、護民措施,實行案件速裁、巡迴審判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制度,方便群眾訴訟,縮短辦案周期。注重訴訟中的調解工作,樹立調解結案是一種高質量審判的觀念,通過耐心細致的思想疏導工作,消除當事人之間的對抗情緒,化解各種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糾紛。要在工作中貫徹群眾路線,增強群眾觀念,學會做群眾工作,善於依靠人民群眾打開局面、推動工作。還要在審理民事案件時充分發揮人民陪審員熟悉民情、了解民意的作用。
四、堅持文明司法。只有堅持文明司法,講究司法藝術,才能避免矛盾激化,才能贏得群眾的支持,才能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因此,要認真執行《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和《法官行為規范》中的有關規定,大力倡導司法禮儀,規范法官言行,切實做到嚴肅執法,熱情服務。做到文明司法,一要態度和藹,服務熱情,做到生人、熟人一樣和氣,幹部、群眾一樣尊重,忙時、閑時一樣耐心,以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最高標准。二要舉止文明,避免工作方法簡單粗暴,既要嚴格司法,也要尊重當事人、代理人的人格尊嚴,對所有參與訴訟的人員都要一視同仁,不能厚此薄彼。三要儀表端正,以良好的品行、端莊的舉止、文雅的談吐、整齊的穿戴,給廣大人民群眾一個良好的印象,這也是文明司法的良好開端。
五、堅持在審判過程中保持清正廉潔。民事法官接觸的當事人多來自於基層群眾,同時他們也是急需解決問題的群眾,如果法官存在不廉潔現象,則給他們的傷害也最大的。因此民事法官必須從自己做起,遵守法紀,嚴於律已,加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權利觀,自覺地把自己置於人民的監督之中,確保在品質上端正、在經濟上清白,在處事上不偏不倚,嚴格依法辦事。作者單位: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區人民法院

㈧ 如何做到司法為民

司法為民是執政為民思想在司法審判工作中的要求。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司法工作作為黨執政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解和落實這一要求,就是要堅持司法為民的宗旨,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通過全部司法活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通過全部司法活動,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做到司法親民、司法便民、司法利民,贏得民心,踐行「心為民所想、急為民所急、法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讓人民群眾深切感受到親民之聲、便民之舉、惠民之實、護民之德,真正體現社會主義司法的人文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堅持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那麼,如何踐行司法為民,筆者認為,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提高思想認識,增強司法為民意識

司法為民思想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指導思想在司法領域的具體運用,我們必須確立司法為民思想對於司法活動的指導地位。增強司法為民意識才是最終落實司法為民的前提。

首先要增強宗旨意識。法院要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解民憂、排民難、保民安。為此,要求法院工作人員在審判和其他一切工作中切實做到為民宗旨要牢,為民之心要誠,為民舉措要細,為民效果要實。切實通過司法行為為人民服務,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

其次要增強感情意識。司法為民解決的是法院工作人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法院工作人員應該懂得司法的權力來源於人民,也屬於人民。人民是衣食父母,司法權應為人民行使,對人民要抱有深厚的牢不可破的感情。情通則理達,對人民的感情問題解決好了,才能端正對人民的態度,才能始終從人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司法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從而搞好司法工作。法院工作人員作為法律的執行者,人民利益的衛士,不能抖威風、耍特權、高高在上、唯我獨尊,而要修身奉法,改進司法手段,講究司法藝術,規范司法行為,增強司法親和力。司法對人民有感情,人民才會對司法有信心,司法為民的印象才會樹立。

三是增強責任意識。司法為民,責任重於泰山。要求法院工作人員要有司法為民,來不得半點疏忽與馬虎。否則,食之無味,寢食難安。司法為民的理念要牢固,內容要擴展,程度要提高,責任要到位,真正把司法為民貫穿於各項司法工作的始終,體現在法院工作人員的一言一行之中。

四是增強服務意識。司法為民,要堅持圍繞全國和地方工作大局開展各種服務。用高質量高效率的服務,使司法工作與黨中央同步,與大局合拍,與人民同心。為此,法院工作人員應切實做到服務意識要主動,服務方式要深入,服務措施要有力,服務工作要依法。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提出的增強服務意識並不是為某一特定的對象主動提供服務,也不是上門找案源,那就背離了司法的被動性的特徵。司法服務強調的是對業己成訴的案件處理中的服務意識,即在嚴格執法的同時要熱情服務,要以人為本,強調對人的尊重。通過各項審判執行工作的開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努力營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法治環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更加優質的法律服務和有力的司法保障。

五是增強職業意識。按照公正、務實、清廉的要求,著力抓好法官隊伍的政治和業務學習,積極探索更加科學有用的隊伍管理模式,規范管理,強化監督,嚴格審判執行工作紀律,增強法官職業道德意識,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紀律嚴明、廉潔高效,讓黨放心、人民滿意的法官隊伍。

二、積極改進審判作風,落實司法便民利民的措施

一在司法親民方面,要堅持以人為本,在司法活動中大力弘揚司法文明,堅持嚴格司法與熱情服務的統一,堅決杜絕「冷橫硬推」的官僚作風,使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法官既公正無私又親切可靠的優良作風。一是要注重庭審紀律,杜絕法官在庭審過程中一切與案件審理無關的活動,避免出現一些影響法官形象和引起當事人主觀臆測的舉止,凸顯法官居中裁判的地位。二是要注重文明執法,在實施具體司法行為或採取法律強制措施時,應向當事人表明身份,多做當事人的思想工作,多與當事人取得溝通和共識,盡可能以「和風細雨」取代「疾風驟雨」。三是要促使司法審判工作重心下沉,將有限的司法資源向基層偏遠民眾傾斜,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維護自身權益的客觀必然,使下鄉巡迴辦案制度得到有效落實。

二在司法護民方面,要堅持從保護當事人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合法權益入手,通過對案件公正、高效的審判和執行,充分發揮司法對社會關系的規范、調節、引導、保障作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進一步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真正體現司法護民。一是嚴格執行審判流程管理,強化審限跟蹤管理制度,確保訴訟案件在法定期限內審結。對情況特殊確需延期審理的案件除堅持依法辦理延期審批手續外,還要及時向涉訟當事人告知延期審理事由。二是嚴格執行刑事訴訟法,保障被告人正常行使訴訟權利,對經審理後確認有罪的被告人予以及時審判,對無罪的被告人依法予以釋放。三是優先受理、優先審理、優先執行涉農案件,依法打擊和制裁坑、害農行為。四是及時審結涉及行政機關整治地區封鎖和部門行業壟斷行為的案件,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育和發展。五是及時審理家庭暴力引發的刑事和民事案件,依法維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六是積極支持企業改制、改革、及時審理、優先執行侵害企業和企業職工以及下崗職工合法權益的案件,為促進本地域經濟快速發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七是依法嚴格施行執行收費制度,及時向申請執行人支付、發放己執行到位的款物,並積極推行債權憑證、勞務抵債等易於實現債權的執行制度和重大執行事項聽證制度。實行執行事務全程分開、增強執行工作的社會透明度。八是切實加強對槍支、警車、警具的管理,對因違規使用槍支、警具,給人民群眾造成危害或損失的,要從嚴懲處。九是嚴格執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四項制度」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規定的「十三種不得有的行為」、最高人民法院「懲戒制度」20條和省高院「六個嚴禁」,加大對違法違紀行為的查處力度。十是依法嚴懲抗拒執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犯罪行為,最大限度地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三在司法便民方面,要大力發揚人民司法的優良傳統,盡可能為群眾參與訴訟提供時間、地點上的便利,並在審理過程中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合理進行訴訟,為人民群眾利用國家司法資源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一是對符合立案條件的案件,人民法院一般應在當日辦理立案手續,並向當事人送達《舉證通知》和《訴訟風險提示書》。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在當日辦理的,應向當事人說明情況,並在七日內作出是否立案的決定。二是對己受理的案件實行排期開庭,並將案件開庭時間、地點等事項對外公開。三是選擇、確定司法鑒定、評估、拍賣機構實行名冊制度,貫徹當事人的選擇為主、法院指定為輔原則,保障當事人的知情權和參與權。

四在司法利民方面,要努力提高審判效率,降低訴訟成本,合理分擔訴訟費用,減輕人民群眾的負擔,使司法服務能夠充分滿足群眾需求。一是普遍實行繁簡分流機制,依法擴大適用簡易程序,簡便案件審理,減輕群眾訴累。二是切實加強對基層人民調解組織的業務指導,積極配合司法行政機關對調解人員的業務培訓,充分發揮調解組織的職能作用,平息糾紛,減少訴訟。三是實行訴訟收費項目、標准公開,未公開項目、標準的不予收費。

三、創新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司法質量與效率

公正與效率是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題,是司法為民的根本要求。各級人民法院都制定了許多司法為民的具體措施,其根本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就是要實現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使人民群眾滿意。因此,人民法院司法為民的一切行為路徑選擇就是要提高司法質量與效率,依法保護公民、法人和共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強烈問題。

第一、堅持嚴肅執法,解決裁判不公的問題。公正包含公平和正義,是人民法院司法的核心和靈魂。追求公正、維護公正、弘揚公正,是人民法官的天職。踐行司法為民思想,最根本的就是要通過多種路徑,確保嚴肅執法,公正裁判,解決群眾反映執法不公的問題。公正裁判的行為路徑主要有三條:一是清正廉潔,不辦金錢案。在任何時候,堅持抵制金錢的誘惑,拒絕當事人行賄和各種變相行賄,保持清正廉潔,做到從法如流、執法如山。二是剛正不阿,不辦權力案。現在,執法環境不盡如人意,政黨機關的少數領導為了當事人一方的利益,向法院打招呼說情,希望法院作出有利於一方的不公正裁判。法官要剛正不阿,威武不屈、不懼權勢,抵禦各種非法干擾,公正裁判。三是一身正氣,不辦人情案。「案件一進門,兩邊都託人」是法院辦案中的普遍現象,法官要自覺保持一身正氣,只講法律,不講人情,只講原則,不講關系,不偏不倚地中立裁判。

第二、提高辦案效率,解決超期審理的問題。公正與效率是司法活動追求的最大的兩大價值目標。公正與效率是相互統一的,一方面沒有公正就沒有效率,錯誤的裁判作出的越快,危害就越快;另一方面,不講效率的裁判決不是公正的裁判,「遲到的公正就是不公正」。因此,在司法為民的實際中,要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辦案效率不高、超期審理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路徑主要有以下幾條:一是增強審限意識。樹立牢固的司法效率理念,在工作中勤勉敬業,全心全意地致力於履行職責,保證每件案件在法定期限內審結,並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結案。二是加強審判管理。建立和健全審判流程管理制度,對案件審理中的每一個環節實行跟蹤動態監管,對有可能超審限的案件及時發督辦令進行警示,消除人為的超審限,確保及時審結。三是深化審判方式改革,強化合議庭和審判長職責,並且擴大簡易程序適用范圍,減少案件審理環節,縮短辦案時間。

第三、加大執行力度,解決執行難問題。近年來,「執行難」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也是困擾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問題。解決「執行難」問題必須經過多種路徑,強化多種措施,實行綜合治理。一是要正確理解「執行難」。「執行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執行難」主要有:由於商業風險等原因造成的「執行難」;由於地方保護主義干擾造成的「執行難」;由於司法權威沒有樹立而造成的「執行難」;由於有關法律規定不科學、不完備造成的「執行難」;由於法院執行不力甚至違法執法而造成的「執行難」。狹義的「執行難」是指客觀上能夠執行,而由於法院執行不力而沒有執行的情況。二是深化審判方式和執行方式改革。深化審判方式改革,提高裁判公信力,防止錯誤的裁判進入執行程序。深化執行方式改革,建立完善執行命令權、裁決權和實施權「三權分離」的內部制約機制,防止因執行權過分集中,滋生腐敗,導致執行亂而造成「執行難」。三是加大執行力度。既反復做被執行人的思想工作,督促自覺履行義務,努力提高執行和解率,又要用好、用准、用夠法律賦予的強制措施,確保執行效果。四是加強執行工作的法制宣傳。實行訴訟和執行風險告知制度,增強當事人的訴訟風險意識,對金錢給付案件提醒當事人採取訴訟保全措施,以免裁判後沒有財產可供執行。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識,為執行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四、強化便民措施,解決告狀難問題。首先,重視信訪接待工作。信訪接待工作事關群眾切身利益,是司法為民的「第一窗口」。要建立和健全信訪首訪制、登記制、限制答復制等便民措施,為群眾告狀、申訴、反映社情民意開避暢通渠道,切實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應。其次,落實司法救助制度。依法切實實行訴訟費減、免、緩制度,解決困難群眾和特困企業告狀難問題,讓困難群眾無錢打得起官司,有理打得贏官司;讓特困企業通過訴訟收回債權,盤活資金,搞活生產經營。再次,方便群眾訴訟。現在有些基層法院法庭管轄三四個鄉鎮,交通偏遠的地方距法庭相距幾十公里,甚至達百公里,訴訟很不方便、很困難。法庭要根據本地實際建立巡迴辦案制度,或者在各鄉鎮建立巡迴法庭,或者在農村趕集日定期接待訴訟群眾、定期開庭辦案,方便群眾訴訟,減少群眾長途旅行之苦。

總之,落實司法為民,就是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第一考慮,把人民群眾的滿意作為第一標准,從人民群眾最盼望之事情做起,不斷提高司法為民意識,改進審判作風,提高工作質量與工作效率。當然,這項工作不是短時期就能完全實現,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不斷探索,逐步落實。

㈨ 群眾對公共法律服務有哪些方面的需求

群眾是黨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司法行政工作好壞的唯一標准,是做好司法行政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去年全市司法行政機關滿意度測評中,對我縣司法行政工作的不滿意率為7.71%,為全市最高。與全市最低的水城縣4.40%相比高出3.31%。一下子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滿意度低的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筆者進行了系列調查,總結分析了問題存在的原因和症結,提出幾點建議和對策。
影響我縣司法行政工作滿意度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去年,全縣司法行政機關充分發揮職能作用,認真履行職能職責,各項工作成效是顯著的,但民意調查測評結果卻很不理想,經過深入客觀調查分析,影響我縣司法行政工作滿意度的主要問題有:
一、宣傳不到位,群眾對司法行政知曉率、認知度不高,致使群眾評價偏頗。一是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宣傳較多,但對縣鄉司法行政機關的職能職責系統、全覆蓋地宣傳卻沒有,導致群眾對公檢法司的職能職責混為一談,加上平時的業務往來也使群眾誤認為司法局就是所有司法系統的總合,還有群眾認為司法局就是管公、檢、法的,或者把司法行政機關和公檢法機關等同起來,有的群眾還到司法局來投訴公檢法人員的違法違紀行為,把對公檢法的不滿意算在了司法局的名下。二是缺乏專門的宣傳手段和機制。沒有獨立的門戶網站、沒有專門的刊物及其他載體,更沒有專門的宣傳機構、人員和相關制度,致使群眾知曉率、認知度都較低,更導致群眾評價隨意性高。三是宣傳不到位致使群眾認知脫節。司法行政的法律援助、律師公證、人民調解、社區矯正、安置幫教、法制宣傳和法律服務等機構都具有服務性職能,常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但是群眾卻不知曉,對這些部門服務職能的認知度,不能統一到對司法行政的良好評價上來,是間接導致司法行政民意調查不理想的原因。四是司法行政許多為民服務的好做法好成效以及典型事例、先進人物沒有得到較好的宣傳,沒有引起廣大群眾的關注和好評。
二、司法行政職能作用發揮不太好,為民服務的好事實事做得不夠好。一是在普法為基礎和依法治理為目標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只注重普法卻偏廢了依法治理。在協調整合社會力量資源開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還未全面到位,致使普治整體水平還不高,因而有政協委員建議加強此項工作。普法創新方式方法不多,形式模式老套,基本處於傳統普法的狀況,普法針對性、實用性、新穎性差,致使群眾難於接受吸收,效果不太好。在依法治理工作中,僅限於單一的行業治理或單位治理,綜合治理、基層治理、專項治理還不很到位,效果也不很理想。群眾在普法依法治理中感受到的好處實惠還不多,也不深刻。二是在矛盾糾紛化解工作中,雖然採取了一系列新做法,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多糾紛得到了就地化解。但由於調解員的綜合素質能力不強和工作積極性不高以及調解員補助難到位等問題,導致出現化解矛盾糾紛不及時、調解偶有不公正、文書檔案不齊備、協議履行率不很高等問題,也是群眾不滿意的一大重要因素。三是部分當事人中還未能得到法律援助,特別是在指定辯護中,由於補助少,被指派的律師例行義務性出庭辯護,工作積極性不高,深入實際調查取證做不到位致使辯護效果不佳等等,也讓一些群眾不滿意。四是在辦理公證服務中,由於公證體制機制原因、公證員奇缺、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差異、辦公條件不好等因素,導致群眾辦證不能及時獲證,辦證中沒有休息場地,辦事環境不好等,都導致了群眾不滿意。五是在法律服務中,部分律師或法律服務工作者只注重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效益,誠信建設還不是特別到位,服務群眾的思想、作風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個別人員誇大其詞、私自受案,甚至還有一些冒充律師的黑律師更是作虛假承諾,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律師聲譽,也是他們對司法行政機關不滿意的一個因素。六是在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工作中,由於服刑人員很多都受好逸惡勞思想的影響,不肯吃苦,還想掙大錢,結果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釋解後,仍然挑挑揀揀,長時間不能就業。刑釋解教人員由於其特殊經歷,社會對他們存有偏見,致其就業困難、生活舉步維艱。也致使一些人員不滿意。
三、諸多客觀因素長期制約司法行政各項工作的更好開展,也是導致群眾不滿意的又一重要因素。一是人員編制少且事務繁多。37個司法所中一人編制所還有19個,一人所的現狀嚴重影響著基層司法行政工作的開展。依照《人民調解法》和社區矯正工作的要求,調解糾紛、案件調查、走訪矯正對象必須兩人以上才能開展工作,否則,就是違法行為。現在我縣各司法所普遍只有兩名甚至一名同志,一旦出去工作,司法所就得關門,群眾來辦事就得吃閉門羹。群眾找不到人,辦不成事,滿意度自然不高。二是不能專人專職。由於司法行政管理體制多年沉澱的原因,大部分鄉鎮黨委政府把司法所當作內設機構,把司法所人員當作鄉鎮人員使用,從事很多與司法工作無關的事務如行政包村、計劃生育、禁燒防火、合作醫療收款等,不能專職做好司法行政工作,司法所業務成了附帶和捎帶。三是工作經費不足,工作保障難以到位。由於缺乏車輛編制和經費,致使22個司法所沒有車輛,出現了處置糾紛趕赴現場不及時的問題,也嚴重製約著司法所各項工作的開展,也直接導致群眾對司法行政工作不滿意。四是司法行政機關待遇差,難以激發幹部職工工作積極性。法庭、派出所、財政所都已是副科級機構,但司法所還是股級,在工作協調中存在一定的難度;司法所當前承擔著監管四種罪犯的職能職責,但卻沒有轉警,沒有賦予其相應職權,履行職能職責存在許多困難;縣級司法行政機關人員經常到一線處置群體性問題和化解糾紛,但卻沒有崗位津貼,嚴重挫傷幹部職工工作積極性。
四、幹部隊伍服務能力、水平、質量整體還不夠高。主要體現在:一是部分幹部職工綜合素質不夠高。思想政治、科學文化、法律素養、宣傳能力、科技信息化技術應用和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水平不高,也致使工作中慢作為的現象出現或者少數不作為、個別亂作為的現象。二是不善於缺乏「面對面」做群眾工作,不善於接近群眾,不會講群眾語言,不會用群眾的方法思考問題,不會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與群眾的需求、與當地實際相結合,更好、更有效地為群眾服務。三是不會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雖然法律援助、法律服務、公證、安置幫教、法制宣傳等都是事關群眾利益和好處的事。但由於不講究做事的方式方法,作風不細致、態度不和藹、工作不扎實,好事辦不好,實事辦不實。沒有盡最大可能地應用司法行政資源更多地幫助辦好群眾關心的,亟待解決的困難事。沒有把群眾要求解決的瑣事、雜事和群眾關注的「小事」辦好辦實。四是沒有做到心裡裝著大眾,遇事想著群眾。司法行政每項職能職責都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但還沒有把「心裡一定要裝著群眾,做什麼事、開展什麼工作,都要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處處關心群眾的疾苦,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做群眾的知心人和貼心人。」的理念溶入血液里,變成每個幹部的實際行動。
五、社會管理創新不夠,群眾感受到的實惠還不多。主要是在社區矯正、安置幫教、法律援助、公證事項辦理、律師和法律服務工作者的管理、指導人民調解、司法鑒定等工作中的創新舉措還不很多,群眾感受到的實惠還不很多;在促進和維護公平正義方面發揮的作用還不夠強大和明顯,在促進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方面還做得不是特別到位;在實施民生改善和保障工程還沒有做到通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實現最大化、無縫隙、全覆蓋、無盲點地服務好群眾。
提高人民群眾對司法行工作滿意度的建議和對策
一、深入實際加強調查研究,切實准確了解掌握群眾之所需、之所盼,增強群眾滿意度工作針對性、時效性
經過調查研究,新形勢下,群眾對於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很多,但總體來說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需要穩定良好的社會治安秩序。希望解決好治安突出問題,生命財產得到保障,工作、生產、生活更加安全。二是公正執法方面。希望司法行政幹部嚴格執法、秉公辦事,切實增強法律保障力度和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三是社會管理服務方面。希望司法行政機關辦事更快捷、更方面、更高效,對社會管理更加人性化,對社會服務更熱情、更到位、更文明,社會更加安定有序。具體來說主要反映在:一是對普法的希望是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方法和途徑宣傳,將法律規定融入法制文藝節目演出或通俗易懂、易記、易掌握的形式宣傳,積極從傳統普法模式向創新性現代化普法形式轉變;二是期望人民調解更多地及時化解矛盾糾紛,盡可能讓矛盾糾紛不出村、不出鄉鎮;期望在社區矯正監管改造和安置幫教工作中,在嚴格管理的同時融入人性化因素,多幫助被監管對象解決生產生活難題;期望在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工作中,切實幫助當事人調查取證,切實從事實認定、法律適用、法律程序上維護其合法權益,切實維護公平正義。三是群眾期望幹部職工的思想理念更加先進、作風更加優良、履職能力更強、工作質量更好和效率更高,隨時能夠獲得更好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務。
二、全方位加大宣傳力度,切實提高群眾對司法行政工作知曉率、認知度。一是組建宣傳機構,引進高素質寫作人才,建立一支強有力的宣傳隊伍。二是抓緊建設獨立的門戶網站、在電視、報刊、廣播等媒體上開辟專題宣傳欄目,辦好簡報信息、工作動態、刊物等載體。三是加強全系統人員宣傳工作能力的培訓提升,把全系統人員都培養成宣傳能手。四是大力宣傳司法行政為民服務的好做法好成效以及典型事例、先進人物,大力宣傳本系統求真務實、便民利民、創先爭優、幹事創業的做法、經驗和成效,更多地引起廣大群眾的關注和好評。
三、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全面提升司法行政新形象。一是把握主旨,提高認識,把人民群眾對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作為根本價值取向。首先是准確把握群眾滿意在司法行政工作領域的深刻內涵和具體表現。群眾滿意度就是群眾對司法行政機關工作和社會形象整體的評價,是對司法行政的信任、理解、支持、配合,是對司法行政的崇尚、尊重。其次是深入理解群眾滿意這一目標的現實意義。司法行政工作是否落到實處、幹部職工作風是否轉變、是否保持良好精神狀態,最重要的是讓群眾來評、看工作結果、看工作成效。再次是充分認識不顧群眾是否滿意,脫離群眾思想的嚴重危害以及在司法行政實踐中貫徹群眾路線的重大意義。必須運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為人民服務,保障群眾合法權益,為群眾謀利益,決不能用來謀取個人或小團體的私利,不能只考慮自身工作的方便而漠視群眾的方便和利益。最大限度地提高群眾滿意度。二是立足本職,多辦實事,讓人民群眾感受公平正義和熱情服務,讓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得到公平公正及時有效地解決。首先要把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作為檢驗和衡量工作的根本標准,認真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切實增強罪犯監管改造工作的針對性、主動性、有效性。積極參與「打黑除惡」、「兩搶一盜」等專項斗爭,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治安突出問題,鞏固和擴大嚴打整治斗爭成果,確保社會治安持續穩定,確保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不斷提高。其次要牢固樹立公平正義的理念,把執法活動作為維護公平正義的具體實踐,不斷完善和創新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體系,讓人民群眾從我們承辦的每一起案件、處理的每一起糾紛、解答的每一次咨詢、化解的每一個矛盾中,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正義。再次要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把方便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司法行政機關發揮職能作用、強化社會管理的主要方向,把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作為司法行政機關社會管理改革的重點,積極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最大限度地增進群眾信任感、幸福感。最後要圍繞黨委中心工作,妥善解決群眾實際問題。針對當前新農村建設工作,通過普法依法治理和法律服務,幫助群眾提高法律素質,增強群眾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合法利益的能力。結合平安建設工作,利用司法行政資源優勢幫助群眾抓好平安鄉村、平安社區等基層創建活動,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三是拓寬渠道,貼近群眾,使群眾更多地了解和更廣泛地參與司法行政工作 ,讓群眾感受到更多實惠。首先是要進一步深化政務公開,讓群眾更多地了解司法行政工作職責。通過設置政務公開欄、網站、宣傳櫥窗等方式深化政務公開,讓群眾更多的了解司法行政職責,增強參與、支持、配合司法行政機關工作的自覺性。其次是要通過召開座談會、發放徵求意見表、與群眾談心等方式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深入鄉鎮村組,主動貼近群眾,廣泛徵求意見,並對征詢的意見和建議,認真分類整理,針對工作的薄弱環節及時完善制度,擴大工作成果。再次是要依託服務等「窗口」部門的工作,樹立良好機關形象,讓更多的群眾了解、支持和參與司法行政工作。從小處著手,貼近群眾,方便群眾來訪咨詢。如在辦公樓大廳設置科室公告牌,辦事流程圖等方便群眾來訪、預約等,避免群眾重復來訪,節約辦事成本。最後在咨詢解答中,盡可能地告知群眾權利義務,保障群眾合法權益。可以利用告知書、明白卡、宣傳冊等,明確告知當事人享有的權利以及救濟途徑。在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一視同仁,實現讓人民群眾滿意的目標。
四、全面加強社會管理創新,更多地滿足廣大群眾的渴求。一是強化監管和幫教,扎實做好社區矯正和刑釋解教工作。刑釋解教人員是一個特殊、敏感群體,這個群體的問題解決不好,將直接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動員全社會力量,實施整體聯動;要有新舉措,創造新載體,要根據當前釋解人員的特點,在不斷拓寬就業途徑,教育其適應形勢,轉變就業觀念,努力提高就業安置水平的基礎上,盡可能根據釋解人員的就業技能和水平進行安置。加強教育培訓,加強對釋解人員的就業觀念教育和就業技能培訓,引導他們摒棄好逸惡勞思想,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努力學得一技之長,靠誠實勞動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以人為本,積極為釋解人員辦實事。能夠實現再就業的幫助安置就業,符合低保條件的解決低保問題,不符合低保的,予以臨時救濟。二是全面加強普法方式方法創新,切實增強宣傳效果。加快從傳統普法向現代普法的轉變,積極開展靶式普法、訂單式普法、聯合普法、文化普法、樓宇電視和政務微博等新媒體普法,加大法治縣鄉創建力度,管在關鍵點、避免形式化,切實有效開展。三是加大人民調解法貫徹執行力度,強化網路建設,全面提升調解員隊伍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和水平。積極爭取政府解決調解員補貼,爭取設立專職調解員,大力加強矛盾糾紛預防和排查化解,確保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四是積極探索和拓展法律援助措施,積極推進「點援制」,深入總結人民滿意法律援助新模式。加強法律援助義務值班解答法律咨詢正常化管理,積極將疑難糾紛調解和刑事和解納入法律援助試點,總結經驗推廣實施,真正實現應援盡援。五是全面堅強律師、公證員、法律服務工作者的管理,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教育引導他們統籌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切實履行應盡義務和職責,真正維護好實現好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公平正義。六是全面加強協調溝通力度,爭取人財物支持,大力加強基層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樹立司法行政新形象。積極爭取人員編制和車輛編制,解決好司法所人員和交通工具問題。積極爭取相關政策支持,努力解決好乾部隊伍待遇問題,切實提高幹部工作積極性。全力打造辦事大廳,努力為群眾辦事提供良好的環境,最大限度地讓群眾滿意。
五、全面加強幹部隊伍能力建設,為大幅提升群眾滿意度提供堅強保證。一是要全面提升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教育引導幹部要時時處處用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這面鏡子對照自己,始終堅持親民、愛民、為民。經常地自覺從幹部隊伍自身找原因,群眾觀念是否淡漠了,是否缺乏做群眾工作的方法、經驗,是否是喪失了與群眾打成一片的優良作風,化解矛盾、處理問題是否堅持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幹部是否是浮在上面、沉不到一線,與群眾打交道少了、心理距離遠了,是否做到感情上與群眾「心連心」,工作中與群眾「面對面」,為群眾辦事「實打實」,向群眾宣傳「情牽情」,真正把群眾工作做實、做好,實現人民群眾滿意。三是要扎扎實實辦好事、辦實事。首先要教育幹部要經常捫心自問,將心比心,多做換位思考,把群眾當成自己的親人來對待,把群眾的事情作為自己的事情來辦理。自己在這個崗位上為群眾到底做了什麼,還有什麼沒有做到,可不可以做得更好。其次要深入群眾、貼近群眾、服務群眾,當好群眾的貼心人。每個幹部職工必須在實踐中鍛煉和提升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善於接近群眾,會講群眾語言,會用群眾的方法思考問題,會把法律法規、黨的方針政策與群眾的需求、與當地實際相結合,更好、更有效地為群眾服務。再次是要認認真真為群眾更多地解決具體問題、更多地辦實事,把群眾工作落到實處。群眾利益無小事,不但要做好維護穩定和促進發展經濟這件大事,也要把群眾要求解決的瑣事、雜事和群眾關注的「小事」辦好辦實。最後是要善用群眾語言和群眾樂於接受的形式與之進行溝通,注重面對面的溝通、心與心的交流。無論是宣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還是宣講法律法規,幫助群眾學法、懂法、守法,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學會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都要把解決群眾思想困惑和現實問題結合起來,把話說到點子上,努力解開思想疙瘩,在宣傳中建立感情,在宣傳中形成互信,在宣傳中贏得民心。三是要全面提升維護公平正義的能力。首先要強化幹部職工核心價值觀和社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首要價值追求;其次加強法律法規以及各項方針政策的學習培訓,熟練掌握程序性、實體性和時效性規定,自覺從實體、程序和時效上維護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感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再次是加大對不維護公平正義的人和事的處理力度,全面促進公平正義得到最廣泛的維護。四是全面提升幹部職工在新媒體時代引導能力。要最廣泛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司法行政重大決策部署、司法行政在維護穩定、社會管理、服務群眾等方面作出的重大貢獻以及司法行政戰線英雄模範人物的感人事跡,最大限度地增加輿論的「正能量」。堅決杜絕「大丑惡」事件發生。五是全面提升幹部隊伍科技信息化應用能力。落實「誰擁有先進科技手段,占據信息優勢,誰就掌握主動,贏得未來」的理念,牢固樹立向科技要效率、人力和向信息化要戰鬥力的理念,大力推進司法行政工作信息化建設,加強幹部隊伍科技信息化能力的培訓提高。六是全面提升幹部隊伍拒腐防變能力。要深刻認識拒腐防變的重要性、緊迫性,毫不動搖地堅持從嚴治警的方針,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抓好班子、帶好隊伍,努力促進幹警清正、隊伍清廉、司法清明。抓住用制度管人管事這個根本,圍繞容易滋生腐敗問題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重點崗位,健全制度規定,強化廉政風險防控,從源頭上預防腐敗問題的發生。學會在法治軌道上用權,保持清廉本色,堅守精神高地。

㈩ 法院如何豐富便民利民措施

加強從接待、咨詢、立案到交費的「一站式」服務大廳的軟硬體建設,設立了導訴台、立案流程圖版、訴訟風險提示顯示屏,新增了復印機、飲水機等設備;推行首問負責、立案釋明制度,文明接待,認真做好訴訟指導和訴訟風險提示,熱情、耐心解答當事人的法律咨詢。還開辟「綠色通道」,減輕群眾訴累,重新修訂了《便民措施》,對老弱病殘群體和農民工維權案件做到優先審查、優先立案、優先審理、優先執行,特別是針對農村實際,加大簡易程序適用力度,採取合並審理、巡迴審判等形式,就地調解化解矛盾糾紛,減少當事人訴累。
切實關注群眾的切身利益,加強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司法保護,為年老體弱或經濟困難的當事人及時聯系法律援助中心律師,為其提供無償的法律服務。對符合救助條件的當事人依法減免訴訟費用,彰顯司法人文關懷,提高了群眾對法院工作的滿意度。

熱點內容
北京資深拆遷律師 發布:2025-01-15 14:26:40 瀏覽:975
疫情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5 13:55:13 瀏覽:882
國家電網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5 13:27:12 瀏覽:903
民法典規定的家事代理權 發布:2025-01-15 12:58:48 瀏覽:609
勞動法勞務派遣人數規定 發布:2025-01-15 12:46:04 瀏覽:909
孫國祥行政法違法性判斷 發布:2025-01-15 12:35:34 瀏覽:44
新編行政法理論與實務 發布:2025-01-15 12:31:38 瀏覽:463
最新行政法不定項選擇 發布:2025-01-15 12:31:37 瀏覽:660
奧地利民法典pdf 發布:2025-01-15 12:29:15 瀏覽:649
個人外匯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12:13:50 瀏覽: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