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五顯司法所

五顯司法所

發布時間: 2022-04-29 07:03:29

1. 三國演義描寫人物的句子

三國演義描寫人物的句子有:

1、周瑜:姿志風流,儀容秀麗,佳配小喬,虎背熊腰。

分析: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

2、劉備: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

分析: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

3、張飛:燕頷虎須,豹頭環眼,聲若巨雷,勢如烈馬,手提丈八點蛇矛,好不威風。

分析:張飛為人勇猛,傲下而不辱上,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萬人敵,曾率二十騎兵於長坂坡嚇退曹軍。但是張飛脾氣暴躁,對士兵非常嚴厲,常酒後鞭撻士卒。早年與劉備關羽桃園三結義,行三。性如烈火,嫉惡如仇。

4、曹操: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姓曹,名操,字孟德。

分析:曹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筆下的曹操卻是奸詐多疑的人物典型。

5、諸葛亮: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分析:《三國演義》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6、關羽: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唇如塗脂,相貌堂堂,手提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胯下千里赤兔胭脂獸,真乃世之虎將。

分析: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侮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冠、絕、無敵等第一的詞樣眾多,贊美雲長的詩句最多,可謂是羅貫中筆下的三國第一將。

2. 廈門有哪些名人事跡急急急

【話說我在廈門長大都不到廈門有這么多歷史名勝……】
1.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 在廈門市南部,由廈門半島東南部、廈門港海域及沿海島嶼組成。周圍濱海有園林景點菽庄花園、觀海園、皓月園、延平公園和毓園等,人文景觀以房屋建築獨具特色,多中世紀歐洲風格;歷史遺址和摩崖石刻以明清時期較多,反映抗倭、抗紅夷和鄭成功抗清復台業績。【這個應該都比較熟悉了……】

2.青礁慈濟宮 在杏林區海滄鎮院前村旁,崎山(岐山)東南麓。宮觀建築物。奉祀北宋民間醫生吳本的宮廟。吳本,俗稱大道公,敕封至保生大帝。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顏師魯奏請立廟,宋乾道間,丞相梁克家奏請賜名慈濟廟,旋改慈濟宮。宮址位於青礁村地界,故名。至今已有840餘年歷史。

3.南普陀寺 在思明區思明南路終點北側,五老峰南麓。為古建寺廟。依山面海。中軸線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藏經閣內有玉雕佛像、宋鍾並珍藏書畫和明代血書《妙法華嚴經》、弘一法師手書的功能佛教文物。西山門內側保存清御制滿漢文碑,記載有關台灣林爽文、庄大田起義事件。寺後山上有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陳第、沈有容題名摩崖石刻。【我媽常去拜拜哈~】

4.白鹿洞 在玉屏山南面。為明萬曆年間地方紳士林懋時主持集資拓建。昔日曾祀朱熹,在洞內泥塑白鹿一隻,意在紀念朱熹重興江西白鹿書院,因名白鹿洞。山多崩崖怪石,幽岩邃壑,有六合洞、朝天洞、宛在洞,並建有大觀樓、銜山亭和佛殿僧舍。每當晨光熹微,洞中煙靄飄騰,故有「白鹿含煙」之稱,為廈門小八景之一。近年來重修擴建。洞後有趙紓、朱一馮攻剿紅夷石刻各一方。山北為虎溪岩。

5.太平岩 在廈門園林植物園東部。原為寺廟,佛殿前有一座二層樓閣。據同治年間黃仕德題記,寺廟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文革期間被毀。1982年改建為「茶人之家」,為遊客品茗之處。岩下即為鄭成功讀書處「太平石笑」景點。

6.中岩 在廈門植物園內。位於萬石岩和太平岩之間,故名。原有寺廟,後荒廢。殿旁一石,明末鄭聯題刻「玉芴」二字,以形肖。石上有碑記,與岩前「澎湖陣亡將士祠碑」都是記述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清軍進擊台灣,敗鄭軍劉國軒部於澎湖之事,系康熙年間福建提督藍理捐資建祠以祭死於澎湖戰役之清軍將士。

7.虎溪岩 在玉屏山北部。開拓自明代。山間原有溪流,相傳有虎出沒其間,因名虎溪,曾稱「虎溪公園」。岩下建有山門,景觀以石刻「先露一芽」、「漸入佳境」為先導,沿石階拾級而上,有仙人橋、靈則名洞、夾天徑、稜層洞、虎牙洞、飛鯨石等。稜層洞前有題刻多處,以鄭成功據廈門時知思明州事鄧會題詩尤為珍貴。

8萬石蓮寺 在廈門園林植物園內。廟依山而建,周圍岩石眾多,故名。寺前有石橋,入石門拾級而上有一石坊,有弘一法師題聯。

9天界寺 在廈門園林植物園南部。寺在山丘上,寺後摩崖石刻「天界」二大字,故名。以山體形狀似仙人醉卧,又名醉仙岩,寺內有二座大殿並列建於條石砌成的平台上,兩邊建樓房。寺門與大殿間為寬敞的庭院。寺後摩崖石刻多處,其中長嘯洞前有明萬曆「征倭諸將詩壁。

10萬壽岩 在西姑北山西北側。有「萬壽松聲」,為廈門八大景之一。一片瓦洞前有傳為俞大猷、戚繼光題詩石刻,還有「無量壽佛」石刻。

11紫雲岩 在廈門園林植物園南部。原為寺字,有大殿、禪房僧舍,以寺廟的西側(岩下)有石題刻「紫雲得路」,因名。

12碧山寺 相傳舊時寺僧霧雲琢石成溝,引泉流入石室,舊為廈門三大名泉之一。現寺廟已廢。

13甘露寺 在虎溪岩東北側。佛堂面闊三間,兩旁廂房,有禪房和功德堂。奉祀地藏王菩薩。

14白虎岩 在崎桌尖山東北。為寺宇。寺周圍岩石,奇形怪狀,多姿多彩,蔚為奇觀。

15集美龍王宮 在集美火車站背後。為船民祭祀海龍王的廟宇。

16定琳院 在集美區,石兜水庫北岸。為古廟,呈長方形,土木結構。

17新街禮拜堂 為基督教堂。1848年,美國歸正教會教士所建以地處新街仔,故名。二樓正面六根圓柱,屋頂正前中央為半球形八棱邊鍾樓,門西側牆上鑲嵌重建時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贈予的「中華第一聖堂」石碑。中華第一聖堂是國內外有影響的基督教堂,對於研究宗教史有重要價值。

18同安文廟 又稱孔廟。在東溪西岸。為祭祀孔聖之處,古建築物。五代末縣令陳洪濟始建。左右兩側有「興賢育才」石坊、泮池及紀念宋代科學家蘇頌的蘇公祠和紀念明代「理學名宦」林希元的林公祠等附屬建築。

19梵天寺 在大輪山南麓。創建於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名興教師。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改名梵天禪寺,俗稱梵天寺,元代毀於火。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僧無為重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金剛殿、法堂、鍾鼓樓、紫陽書院、仰止亭、奎星閣等建築群。明嘉靖年間重修。清初及同治、光緒年間三次重修。歷代文人墨客題刻甚多。

20梅山 傳古時山上遍植梅花而名。宋代同安主簿朱熹書「同山」二字於其上,又名同山。山頂建梅亭,山腰有隋始建的梅山蓮寺,寺旁有清代修建的朱子祠。

21北辰山 俗名北山。在五顯鎮境內,牛嶺山余脈,離縣城11公里。謂「山高拱北級」,故名。山中有奇石異洞,瀑布落漈成十二龍潭。旁有摩朱熹筆跡「仙苑」及明清文人頌揚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同安知縣潭維鼎到此祈雨的詩詞石刻。南麓有宋始建奉祀開閩王王審知的廣利廟(北門岩)和竹壩書庫。

22朝元觀 在大同鎮小西門。為朝拜元始天尊而建,故名。古建築。

23大道宮 在大同鎮雙溪公園內。廟宇建築物。祀大道公(保生大帝)吳本。吳本(979~1036年)字華基,號雲沖,宋代同安白礁人,以醫灸濟人,靈驗如神。及卒,鄉人感祀之。

24元威殿 在馬巷鎮五甲美街內,又名元威堂,俗稱池王宮。古建築。明萬曆年間始建於馬巷五穀市榕樹下,廟祀池府王爺。相傳王爺姓池名然,又名德誠、字逢春,南京人,萬曆三年(1575年)武進士,調任漳州途經小盈嶺,驚悉玉帝派瘟神投毒井中,為警告阻止人民飲用,親自飲下毒水,致全身發黑,卒於馬巷,鄉人感德,建廟以祀。

25大元殿 在西柯鎮瑤頭村。原名延福堂,元代都管林元成得孫延福,舍地創建而名。古建築。明永樂間戶部郎中林挺倡修。清靖海侯施琅曾屯兵於此,以扼鄭軍。

26聖果院 在田厝村東北方。為寺院。舊稱泗洲院,後因臘月龍眼樹結果,改名聖果院。

27績光銅柱石坊 古坊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同安知縣劉興元、教諭江山甫等人,為靖海侯施琅建立。清廷謂施琅功比東漢馬援,故稱「績光銅柱」。坊四柱三間,鴟尾重檐石構,通高9米,面寬9.55米。主間上層嵌透雕蟠龍「恩榮」額,下匾鐫「績光銅柱」,次間鐫同安知縣劉興元、教諭江山甫等人立坊結銜題名;另次間為施琅之子施世驃結銜勒石;坊背面額題「思永峴碑」,寓意如懷念西晉羊祜德政。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號琢公,晉江衙口人,原為鄭成功部將,順治八年歸清,十三年授同安副將,十八年遷同安總兵。康熙元年擢福建水師提督。二十二年(1683年)率師底定台灣,為統一大業立下殊勛。

28岳伯坊 古建築。為紀念任邊疆地方長官的陳健,故坊以「岳伯」為名。坊為重檐石構,寬7.85米,高8米。三間四柱,柱頂仿木斗拱,橫匾額,南鐫「岳伯」,北鐫「秋官」。陳健字時乾,號滄江(1491~1561年),金門陽翟人,徒居同安縣城北門內,明嘉靖五年(1626年)進士。初授刑部主事、郎中,歷守南安(江西)、廉州(廣東)、南寧(廣西)三郡,進階中憲大夫。

29薴溪橋 宋大觀年間(1107~1110年)始建。橋橫跨薴溪,故名。石構,船形墩,全長73米,寬2.6米,8墩9孔。

30安樂村塔 古建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同安主簿朱熹到蓮花山區等地巡視,至澳內,見一嶴平川,四面環山,水足山肥,謂此地「大亂半憂,大旱半收」,留題「安樂村」。後鄉民建塔置匾以志,故名。

31胡里山炮台 在廈門半島西南海濱。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會同總督題奏設炮捐,募款籌建炮台,繼任提督楊岐珍董理,並於二十二年(1896年)竣工。炮台以樟樹汁和石灰、糯米伴沙築成,堅固無比。胡里山炮台作為清末洋務運動之產物,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32汀溪窯址 因臨汀溪的斜坡上,故名。古遺址。是宋代瓷器生產作坊地。窯址殘片堆積豐富,有窯磚、匣缽、墊餅和大量的瓷器殘片等。是宋代遠銷日本「珠光瓷」的重要產地之一。1956

33廈門城遺址 為明代遺址。明初,倭寇屢犯我國東南沿海,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命江夏侯周德興建造福建十六所城,後於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成廈門城,移永寧衛中、左二所官兵駐防。

34阮旻錫夕陽寮隱居處 為清代遺址。阮旻錫,字疇生,生於明天啟七年(1627年),廈門人,以博學著稱。永曆九年(1655年)入鄭成功之儲賢館為幕僚。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兵攻陷廈門,阮氏棄家北上,旅居京都,遁跡空門,至晚年返廈隱居於此。著有《海上見聞錄》等。

35演武池遺址 為古遺址。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雄踞金、廈二島抗清,曾在澳仔社附近廈門港灣操練水師,爾後率軍東征,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我國領土台灣。鄭氏當年操練水師之港灣,久經滄桑,大部分填為陸地,今僅存此池乃當年港灣之一部分。

36演武亭遺址 為明末清初遺址。南明永曆十二年(1658年),鄭成功命工官馮澄世於校場建造演武亭作為閱兵督練之場所。

37龍頭山寨遺址 在鼓浪嶼區日光岩。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義不容辭,起兵東南海上,永曆元年(1647年)後,鄭氏曾建兵寨於龍頭山上,今石砌寨門猶存當年舊貌,寨門後岩壁留有若干鑿孔,乃搭建營寨之遺跡。龍頭山寨是鄭氏最早的屯兵營寨,山上石刻成群,均出名人手筆。

38水操台遺址 在鼓浪嶼日光岩。相傳為明末清初遺址。公元1654年,清兵攻陷南京,明朝政權相繼敗亡,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部雄踞金、廈控扼東南海域以為抗清基地,並於1661年親領舟師東征驅逐荷蘭殖民地,收復台灣,建立了不朽功勛。

39鄭成功讀書處 為明末清初遺址。鄭成功(1624~1662年)是明末清初抗清復台的民族英雄。鄭氏屯兵廈門時期曾寓此。

40嘉興寨遺址為明末清初鄭成功屯兵廈門時所建山寨遺址。殘存寨牆數段,間斷隱約於山林之中,摩崖上鐫「嘉興寨」三字,相傳系鄭氏親筆。

41鄭成功殺鄭聯處 在廈門園林植物園「鎖雲」石刻處。為明末清初遺址。鄭聯乃鄭成功之宗兄,在駐守廈門期間橫征暴斂,擁兵自大。鄭成功於永曆四年(1650年)中秋自廣東潮陽回師廈門,計殺鄭聯於「鎖雲」石刻處,並收編其軍隊,使廈門成為抗清復台基地。

42陳黯隱居石室 在金榜公園內。為唐代遺址。陳黯,字希儒,號昌晦,唐末嘉禾里人,以文才著稱。因參加科舉考試一再落第,遂自稱「場老」,隱居於金榜山此石室中。陳黯系住居廈門島的唐代名人之一。

43國姓井 在鼓浪嶼。井彎曲而下,沿石頭縫隙開鑿,故又名三不正井、拂凈泉,井水常年不涸。明末清初鄭成功屯兵廈門時期所開鑿,供士兵飲水,因南明隆武帝朱聿鍵賜鄭成功姓朱,尊稱國姓,故名國姓井。

44廈門小刀會殺清將鄭振纓處 在白鹿洞前石橋。清咸豐三年(1853年)四月,黃德美、黃位率領小刀會在海澄起義,連克石碼、長泰並攻佔廈門,建立政權。清參將鄭振纓敗於鎮南關,遁至白鹿洞,被起義軍擊殺於此。橋為一石拱橋。

45樵溪橋及高讀琴洞 在園林植物園紫雲岩後山。高讀岩系鄭成功屯兵廈門時期的讀書處。岩石上有乾隆辛卯年鄭君揚題刻「琴洞」二字。琴洞附近有樵溪橋,長6米,寬1.5米,橋邊岩石有餘宏題「樵溪橋」三字,為永曆七年(年)題刻。

46集美寨遺址 在集美區,南薰樓東側。為清代遺址。民族英雄鄭成功部將劉國軒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所建的屯防營寨,名「集美寨」,今存石寨門及兩側部分石牆,鄭成功受封延平王,故集美寨又稱「延平故壘」。

47深青驛遺址 古驛站遺址。始建於元代,重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及景泰元年(1450年),現存門樓額鐫「驛樓古地」四字。

48東瑤古窯址 為南宋窯址。窯址位於東瑤村,故名。窯址在山坡,范圍廣大,瓷片堆積層厚,所見以青瓷為主,皆灰白胎,青黃釉,刻花紋。

49碗窯古窯址 在集美區後溪鎮西北部,碗窯自然村內。系南宋時期遺址,村因窯名,窯址以村得名。窯場面積大,瓷片堆積層厚,以白瓷、青白瓷為主,其製作技術堪稱當時之上乘。

50後溪城內城遺址 後改名城內,城址因名。相傳城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

51高崎寨遺址 在杏林區高崎村東北角高地上。屬古屯兵寨壘。明末清初,鄭成功屯兵廈門時期設防處,寨壘呈圓形,寨牆為石結構,久經滄桑,殘毀將盡,今山丘西、南各保存寨牆數十米。

52五通渡頭遺址 在廈門半島東北端。為宋代遺址。五通渡頭隔海與同安劉五店對峙。自宋至清代為本島津渡要口及海防汛地。宋末幼帝趙昺南奔時即由此登岸。

53觀堤亭 在廈門半島西北端,高崎自然村北,高集海堤南小山上。為紀念建堤業績,建於1955年,亭為正六邊形,花崗岩石(泉州白)砌造。亭西立有石碑,碑正面鐫刻朱德手書「移山填海」,碑陰刻海堤簡介。

54重建興泉永道署碑記 在開元區公園南路2號,廈門市圖書館內。屬公園街道辦事處地界。為清代石刻。碑文據說是書法家呂世宜代書。

55「欽賜祭葬」石坊表 在開元區廈門園林植物園內紫雲岩上。清代建築。石坊表於嘉慶年間為許廷桂而立。許廷桂系鎮壓人民起義的清朝將領,於嘉慶十四年為義軍張保仔所殺。

56澎湖陣亡將士祠碑 在開元區廈門園林植物園中岩。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間,施琅率清軍進擊台灣,敗鄭軍劉國軒於澎湖,清、鄭和談,台灣底安,清統一全國。康熙五十三年,福建提督藍理在此建祠里碑。

57乾隆御制碑 在南普陀寺西山門內。為清代碑刻。御制碑共8方,漢、滿文字各4碑,碑立於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四年間(1788~1789年)。

58陳第、沈有容題名石刻 在南普陀寺內藏經閣西側石上。為明代石刻。陳第(1541~1617年),字季立,號一齋,福建連江人,明代詩人、音韻學家,嘉靖四十一年參加抗倭斗爭後又隨戚繼光、俞大猷鎮守薊北,以戰攻累升游擊將軍;沈有容(1555~1628年),字士弘,號寧海,安徽宛陵(今宜城)人,明代萬曆武舉出身,曾與陳第同守薊北,後率兵駐鎮福建浯嶼、銅山,在抗擊倭寇和荷蘭殖民地入侵斗爭中於智勇雙全著稱。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春,陳、沈同游南普陀,題名勒石於崖壁上留念。

59徐一鳴等攻剿紅夷石刻 在鴻山公園內鴻山寺邊。為明代石刻。明天啟二年(1622年)十月,荷蘭殖民者(即紅夷)首次進犯廈門海域。福建都督徐一鳴、游擊將軍趙頗、坐營陳天策等率軍民計焚夷艦,痛殲來敵,並在摩崖上勒石作為紀念。

60《建蓋大小擔山寨城碑記》 在思明區廈門大學圖書館舊址前。為清代石刻。

61趙紓攻剿紅夷石刻 在思明區白鹿洞路白鹿洞佛殿後。為明代石刻。明天啟三年(1623年),荷蘭殖民地者(即紅夷)先後入侵廈門曾家澳、鼓浪嶼。冬十一月,名朝軍民於浯嶼海面痛殲入侵者,攻焚敵艦,俘敵酋及其部眾五十多人。趙紓當時任漳州府海防同知,系此次海戰指揮者之一,他題名:「天啟癸亥冬晉陽趙紓督徵到此」。

62虎溪岩稜層洞摩崖石刻群 為摩崖石刻。虎溪岩稜層洞及周圍摩崖有明清時期時刻數十處,系林懋時、何喬遠、池顯方、鄧會等名人題刻。

63「無量壽佛」石刻 在開元區萬壽岩萬壽寺東側岩石上。

64征倭諸將詩壁 在開元區廈門園林植物園天界寺長嘯洞前石壁。詩刻反映明朝水師巡哨澎湖海域的雄壯軍容,抒發誓平倭患,捍衛東南海疆之愛國情懷。

65俞戚詩壁 在萬壽寺左側。為明代石刻。俞大猷(1504~1580年),福建晉江人,字志輔,歷任參將、總兵;戚繼光(1528~1587年),山東蓬萊人,字元敬,號南塘,歷任參將、總兵。俞戚系明代抗倭名將,嘉靖年間轉戰東南沿海,以戰功卓著聞名於世。萬壽岩「一片瓦」洞前摩崖所刻七言律詩二首,傳系俞大猷、戚繼光所題。

66朱一馮攻剿紅夷石刻 為明代石刻。明天啟三年(1623年秋,荷蘭殖民者(即紅夷)先後入侵廈門曾家澳、鼓浪嶼,同年十一月,明朝軍民於浯嶼海面痛殲入侵者,攻焚敵艦,俘敵酋及其部將五十多人。朱一馮當時任分守福寧道參政,系此次海戰指揮者之一,並勒石作為紀念。

67中山紀念碑 在開元區公園東路。中山公園東門內。1929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建。碑為方形錐頂,高17米,碑刻有「天下為公」題字。

68陳嘉庚墓(鰲園) 1950年始建。陳嘉庚(1874~1961年),廈門集美人,著名愛國華僑領袖,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村創辦者,一生傾資辦學,熱心公益事業而負有盛譽。

69陳化成墓 清代墓葬。陳化成(1776~1842年),字業章,號蓮峰,同安丙洲人,歷任參將、總兵、福建水師提督、江南提督。鴉片戰爭前夕奉調把守上海吳凇口炮台。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八(1842年6月16日),英軍進犯吳凇口,陳化成率部浴血奮戰,壯烈殉國。

70薛令之墓 唐代墓葬。薛令之,字珍君,唐代福建長溪人,神龍二年(公元706年)進士。閩人以詩賦登第自薛令之始。薛於開元中累遷左補闕兼太子侍讀,後因故辭官,徒居廈門。肅宗即位後,思念東宮侍讀舊情,欲招為大臣而令之已逝。肅宗嘉其一生清廉,名其鄉為「廉鄉」,譽其鄉之溪為「廉溪」。

71陳夷則墓 墓主為唐光祿大夫陳夷則。陳夷則系穎川陳氏開漳始祖陳邕之子,其弟陳夷行於唐武宗時官至中書侍郎、平章事,其子陳儔、裔孫陳喜。陳夷則墓系陳氏在廈門地區最早墓葬。

72陳儔墓 為唐代墓葬。陳儔是穎川陳氏開漳始祖陳邕之孫,約當盛唐時期人,官至著作郎。此墓乃陳氏族在廈門島最早墓葬之一。

73陳喜墓 為唐代墓葬。陳喜,穎川陳氏開漳七世祖,約當唐代中期人,以進士及第,累遷至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園。

74陳黯墓 為唐代墓葬。陳黯,字希儒,號昌晦,唐末嘉禾里人,以文才著稱,然因參加科舉開始,一再落第,遂自稱「場老」,隱居於金榜山石室,逝世後葬於此。陳黯是住居廈門的唐代名士,墓葬具有文物價值,列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墓本體【前面在金榜山讀書的那位】

75太師太傅墓 為明末清初墓葬。墓主鄭海英,號彥千;鄭廣英,號濤千,系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叔父鄭芝鵬之長子和三子。二鄭隨鄭成功起兵抗清,永曆二年(1648年)戰死後同葬於此。墓後山上岩石鐫有「雙忠魂」三字,至今猶在。

76陳士京墓 明末清初墓葬。陳士京,字齊奠,一字佛庄,明代明州(今浙江寧波)人,進士出身,官至光祿寺卿,隨魯王朱以海入廈門,贊助鄭成功抗清,曾參與島上留守事,病逝後葬鼓浪嶼筆架山,民國初遷葬於此。

77胡貴墓 為清代墓葬。胡貴,字爾恆,號潔峰。清代福建同安人自雍正至乾隆年間,以行伍出身累升廣東提督,死後賜祭葬。

78陳滄江墓 古墓葬。建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十月,坐北朝南。

79劉靜軒墓 古墓葬。主墓整塊石龜封穴,後圍七板浮雕,宮牆及翼牆均為大塊板石屏立,扶頭雕獅,外圍三合土構。

80林君升墓 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古墓葬。林君升(1685~1755年)字聖躋,號敬亭,馬巷井頭村人。行伍出身,初授偏裨、游擊,雍正四年(1726年)授定海總兵,乾隆間升廣東提督,補台灣總兵,調福建水師提督,遷江南提督。著有《舟師繩墨》、《救荒備覽》等書。

【好吧就這么多吧,累死爹了……】

3. 久空之腦必生邪念, 久空之宅必生鬼妖

你是不是在找
小學生法制教育講課五顯司法

請採納

4. 中國所有神獸有哪些

四大神獸是古代中國傳說的神獸分別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屬於古代神話和天文學結合的產物。四獸融入了五行和方位,以不同顏色代表:東方青色為木,西方白色為金,南方赤色為火,北方黑色為水,中央黃色為土。另有《淮南子》提到五龍之一的黃龍位居中央,乃四獸之長。

所謂天數者,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是故處於堂上之陰而知日月之次序,見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暑。中國古代把天空里的恆星劃分成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


(4)五顯司法所擴展閱讀

中國四大神獸的起源:

在商朝,古人就把天分為東西南北四宮,分別以青龍(蒼龍)、白虎、朱雀、玄武(一種龜形之神)為名。實際上是把天空分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個主要星宿連線成形,以其形狀命名。

東方的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形狀如龍,所以稱東宮為青龍或蒼龍。

西方七星奎(木狼)、婁(金狗)、胃(土雉)、昴(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形狀如虎,稱西宮為白虎。

南方的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聯為鳥形,稱朱雀。

北方七星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俞),其形如龜,稱玄武。於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又成為鎮守天宮的四神,辟邪惡、調陰陽。

5. 關於「鬼」的故事

這是我自己寫的東西,絕對原創。
鬼!是怎麼來的?
大多數的人都怕這個人們所謂的神秘的東西:"鬼".因為它是人們所看不到的,摸不到的東西.但是我們一但知道它到底是怎麼出現的話,我們就會又從一個新的角度看待這個其實存在的"東西".

先說我們為什麼怕鬼?其實這是個大問題,大多數的人都沒見過這個東西?(到後面我再來講解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其實見過它的人到是沒幾個,但是都把自己見過的東西誇大了來說,還不是想讓別人知道自己不得了,這里我們就不仔細說他們了.

美國斯坦福大學材料科學系主任威廉.蒂勒教授在研究人的胸的時候發現,每個人的胸里都有個胸腺.它能夠控制這個人周圍所有光譜范圍內的所有光的特徵.並且能產生一個磁場,通過空間傳播到別人的對應胸腺的腺體.如果被對應腺體所接受,那麼就會激發該腺體,使對方感受到,那麼對方就會下意識的知道是不是對這種光譜進行反射,如果第二個意識體反射了一個相同的震動,就會在二人之間形成了一個愛的意識鏈條!這就是愛的開始.不過大多數的意識鏈(女性)總是受到壓力,,產生壓抑,因此胸腺輻射的范圍就相對小,能量也不大, 只有少數人能接受到這種射線,感覺到這種情感.但是這種實體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周圍感覺到自己的輻射,( 不過這種情況要在有些條件的刺激下, 是在違反該主體的原本意識的情況下才會產生).那個時候就會有很多的主題回接受到這種意識(不管這種意識是恐懼的還是什麼絕望的)從而發出對該意識的反映.

上面講的這種情況如果接受到的是人的話,那麼該人是有記憶儲存下當時的主題的情緒反映的,既然人(動物,人是高等動物)可以儲存到情緒反映,植物可不可以儲存到這種情緒反映呢?

1966年,名叫特的情報專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將一台改裝的測謊儀與植物相連,然後又用火去燒葉子,看看植物有什麼反映.他剛剛劃著火柴,還沒有接觸到葉子的時候,記錄的指針就開始劇烈的跳動,記錄的紙上出現起伏很大的曲線圖形,曲線甚至超過了記錄紙的邊緣.顯然植物已經產生了強烈的恐懼心理.後來他又幾次用火柴去嚇植物,並不燒到葉子,.結果很有趣的是,植物好象發現僅僅是嚇它的,也就沒有了反映了.

巴克私特又做了幾個實驗,他把幾百隻海蝦丟到沸騰的水中,這時候,旁邊的植物馬上就會有強大的的刺激,並且反映很大,每次都是這樣.後來,他得出的結論是,植物與植物之間可以交往,植物與動物之間也可以交往,因為海蝦被丟到沸水中6-7秒的時候植物的反映最強烈,所以植物與其他生物之間也能夠交往.那麼植物與人是不是也能夠交往呢?

英國有一位叫伯納德.格拉德的科學家曾作過一個實驗:他挑選了一個反映遲鈍的26歲的婦女,一 位患有精神憂鬱症的37歲的男子,還有一位52歲身體健康的男子,讓他們每人握一杯水,時間30分鍾,然後用這些水分別去澆灌大麥,看哪個長得快些.結果健康的人的最快,澆灌了精神憂鬱症的最慢,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影響結果的不是人本身,是人當時的情緒".也就是說,有些人是能夠影響植物的主觀生長條件的,.

綜上所述,當一個人的主觀條件影響到周圍的時候,他也就會影響到植物或者其他什麼的主觀發展,再在植物客觀條件具備當時那種情況的時候展現出來,這就是人民平常看到的奇怪現象了.但是為什麼說也女"鬼".為多了?那是因為女人的生理條件與男人有很多的不一樣,又由於社會的因素,平時習慣的養成都是形成這種情緒的原因.

所以下回有朋友看到了什麼的時候,不要怕,他(或者是她)已經是好久以前就出先過了的東西了,你看到的只是她或者他的影子,這和照相,攝像的原理是一樣的呢!

6. 興國縣城域域限行大賀車有幾條街

摘要 隨著興國的車輛越來越多,路面交通情況越來越復雜,為了交通順暢和安全,交管部門在興國有多處設置了單行道或限時單行道,和眾多違法抓拍路段!每天都有好多車輛被拍,尤其是長年在外地回來的車主,這些地方車主隨時可能中招。

7. 姓氏:曾;的來源

來源一:

曾姓起源於姒姓。

1、黃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據說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當時的舜帝就賜予禹姒姓。發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將帝位禪讓給禹。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國號夏後氏。

2、夏朝建都於陽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今山東臨沂市蘭陵縣向城鎮)建立鄫國。

3、古代習慣以封地為姓,曲烈便從此姓鄫。實力並不強大的鄫國歷經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

4、曾姓長久以來,一脈傳自禹的後裔太子巫,名副其實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無二曾」的說法。

來源二:

少數民族曾姓。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滿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絕大部分的父系是漢族。

(7)五顯司法所擴展閱讀:

姓氏的分類

1、單姓

單姓(dān xìng):只用一個字的姓。與復姓相對。如:「王、李、張、劉、陳、智、楊、黃、趙、周、吳、徐、孫、馬、胡、朱、郭、何、羅、高、林。據統計,中國有單姓6931個。

2、復姓

復姓(fū xìng),指由兩個及以上的漢字組成的姓氏。如:歐陽、司馬、上官、西門。復姓的來源較多,如官名、封邑、職業等,有些則源於少數民族改姓。

3、《中國姓氏大辭典》顯示,中國古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雙字姓9012個、三字姓4850個、四字姓2276個、五字姓541個、六字姓142個、七字姓39個、八字姓14個、九字姓7個

4、分別為:西木感給特杜立給特、西木薩給特杜立給特、西姆薩給特杜立給特、那烏那基爾杜立給特、禿禿黑里兀惕塔塔兒、烏朗漢吉爾莫吉爾敏、奧勒特給特瑪魯基爾、十字姓1個即:伙爾川扎木蘇他爾只多。

8. 摘錄《三國演義》人物描寫,景物描寫,精彩段落的句子

諸侯
董卓
演義第5回(羅本,下同),大將軍何進召四路諸侯進京剪除宦官:「第四路,身長八尺,腰大十圍,肌肥肉重,面闊口方,手綽飛燕,走及笨馬……姓董,名卓。」
「面闊口方」,本來多少也能和相貌堂堂粘上邊,可惜董太師是一個超級大胖子。「身長八尺,腰大十圍」,和許褚一樣,但人家那是肌肉,董太師則是肥膘。按說,董卓也是靠著「數討羌胡、累有邊功」起家的,戎馬生涯不可能太胖,看來是當官後驕奢淫逸的結果。「手綽飛燕」我弄不懂是什麼意思,「走及笨馬」大概是行動比較遲緩笨拙的意思了。
後來曹操謀刺他時,「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連坐著都會覺得辛苦,看來胖得實在太過分了。他被殺死後,「卓極肥胖,看屍軍士以火置卓臍中以為燈光,明照達旦,膏流滿地」,這就是「點天燈」了,下場極其悲慘。
呂布
誅殺了董卓之後,呂布就升級為諸侯,所以把他放在這一貼里。
第6回:「丁原背後一人身長一丈,腰大十圍,弓馬熟閑,眉目清秀,五原郡九原人也,姓呂,名布,字奉先。」後來董卓、曹操和他對陣時都曾產生過「貌若天神」的感覺。
呂布是三國里著名的帥哥,虎牢關大戰時,羅貫中老師甚至作出了「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人馬之中,漢末兩絕」的高度評價。但呂布的「帥」還是非常特別的:首先是他的高,演義中「高人」很多,但「身長一丈」是僅次於烏戈國主兀骨突的第二高度;然後是他的壯,以董卓、許褚一樣的腰圍,還能當上帥哥的似乎也是絕無僅有的。
五官英俊,虎背熊腰,呂布開創了猛將帥哥中有別於馬超的流派。
袁紹
第4回,袁紹勸何進誅殺宦官:「此人身長貌偉,行步有威,英雄蓋世,武勇超群……司徒袁安之孫,袁逢之子,名紹,字本初。」
出身名門望族的袁紹身材高大,容貌雄偉,舉止威嚴,確實有軍閥大帥的風范!後來董卓欲行廢立,袁紹挺身反對,董卓威脅說:「汝視我之劍不利也?」袁紹亦拔劍出曰:「汝劍雖利,吾劍豈不利也!」,我覺得是演義中最血性最豪氣的一句話。可惜後來剛愎自用而又優柔寡斷,白白浪費了一個好家底和一副好皮囊!
曹操
演義第2回黃巾軍遭到截擊:「為首閃出一個好英雄,身長七尺,細眼長髯,膽量過人,機謀出眾……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
英雄豪傑,有的形貌雄奇,有的則其貌不揚,曹操顯然屬於後者。他身材短小,眼睛也小,僅論長相,和袁紹比起來是差得很遠了。
但是,心有大志,胸有霸氣,氣質上自然而然就會卓而不群。後來馬超反西涼,曹操行反間計,與韓遂相持時,「操引眾將出營,獨顯一騎於中央。西涼之兵有不識操者,皆出陣觀看。前後重沓,動以萬計。操跨寶馬而出,高叫曰:『汝諸軍欲觀曹公耶?吾亦猶人也,非有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諸軍皆有懼色。」
震懾諸軍的不會是曹操的相貌,顯然是他的霸氣。
劉備
與曹操相反,劉備屬於形貌雄奇一類:「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朱。」
雖然七尺五寸仍然有些偏矮,但「面如冠玉、唇若塗朱」卻是典型的美男子了。不過劉備的其他方面卻有點怪異,「兩耳垂肩」,讓人很容易聯想到佛祖菩薩,估計是福澤深厚的意思了;「雙手過膝」,讓人想到的卻是人類的遠古祖先,或者是臂長過人的非洲黑人;「目能自顧其耳」,這個同樣匪夷所思,羅貫中老師想暗示些什麼呢?大概是「異人異相」吧?
後來,陶謙見劉備儀表非俗便要讓出徐州牌印,吳國太在甘露寺舉行面試後也說「真吾婿也」,看來劉備長得確實是挺帥的。
孫氏父子
孫堅
第3回,孫堅在攻宛城黃巾時出場:「那人生得廣額闊面,虎體熊腰」。第9回,十八路諸侯伐董卓時孫堅先到:「此人身長八尺,英雄雙全,橫跨三江,威服六郡,富春人也。姓孫,名堅。」
可見孫堅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甚是威武。
孫策
小策是演義中我最偏愛的人物之一,但我在演義中卻找不到關於他的相貌的描寫。找來找去,勉強找到兩處稍稍靠譜的:一是第14回,孫堅跨江擊劉表,孫策請求同往,孫堅說「此子自幼英氣過人」;一是第58回,孫權坐領江東,演義中回憶昔日漢使劉琬入吳,評價孫氏昆仲「各才氣秀達」。
「英氣過人」,「才氣秀達」,應該也能說明孫策的俊朗帥氣了。
孫權
孫權的相貌很獨特:「生得方頤大口,碧眼紫髯」。還有就是劉琬的評價:「孫仲謀形貌奇偉,骨格非常,必有大貴之表,而又亨高壽,眾皆所不能及也。」
下巴方方,嘴巴大大,雖說已經極有威嚴,但還不算多麼獨特;真正厲害的是「碧眼紫髯」,整部演義里獨此一家,別無分店。孫權怎麼會生出一副西洋人的容貌?有很大的空間可供好事者想像了。
第122回曹操興兵下江南,撞上一枝軍馬:「為首馬上一人,碧眼紫髯,上長下短,眾人認得正是孫權。」上身長而下身短,似乎不大符合傳統的審美觀念,原來孫權連身材也是很獨特的。
馬騰
「桓帝時,其父名肅……流落隴西,與羌人雜居。家貧無妻,遂娶羌女,生騰。騰身長八尺余,面鼻雄異,秉性溫良,人多敬之。」
按照生理學的理論,不同人種的結合容易出產優質的混血兒。馬騰身上集合了漢人與羌人的血統,相貌不凡也沒什麼奇怪的。
其他
公孫瓚:「第十四鎮,聲如巨鍾,豐姿雄偉,北平太守公孫瓚」。
劉表:「表身長八尺有餘,姿貌甚偉。」
這兩個老牌諸侯原本都有很強的勢力,而且也都是儀表堂堂的人物。

帥哥
三國里,帥哥如雲。我覺得,這是《三國演義》能形成人數鼎盛的女FANS的根本原因。(聲明在先:排名不分先後。)
周瑜
「瑜」者,美玉也,當真是名如其人。當初孫策以玉璽為質借得三千兵,起家江東,首先遇到的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面如美玉,唇若點朱,姿質風流,儀容秀麗,胸藏緯地經天之術,腹隱安邦定國之謀,乃廬江舒城人也,姓周,名瑜。」
面容俊美,姿質風流,此乃外秀;胸藏韜略,腹隱機謀,是為內秀。周瑜樹立了三國帥哥的一個標桿,是儒雅之帥的代表。加上赤壁偉業,如花美眷,周瑜千百年來被眾多三國迷(尤其是女孩)所偏愛,是很自然的。
當然,在傳統觀念里,周瑜帥得有些陰柔。但在我的眼中,身為統率三軍的大都督,叱吒風雲的一代名將,烈烈豐功的大好男兒,周瑜應該是英姿勃發的那種。看他戲弄蔣乾的那一章,酒中談笑,舞劍作歌,歌曰:「大丈夫處世兮,立功名。功名既立兮,王業成。王業成兮,四海清。四海清兮,天下太平。天下太平兮,吾將醉。吾將醉兮,舞霜鋒。」歌罷慷慨,滿坐盡歡。禁不住就悠然神往!
陸遜
江東多風流,周瑜之後,又出現了一個陸遜:「遜本名陸議,後改名遜,字伯言,乃吳郡吳人也。身長八尺,面如美玉,體似凝酥。」
同樣的面容俊美,同樣的謀略過人,同樣的功勛赫赫。在我看來,陸遜簡直就是周瑜的翻版。
馬超
十七歲的時候,馬超隨父親討伐李傕、郭汜,驚艷登場:「這個少年將軍,面如琢玉,眼若流星,虎體猿臂,彪腹狼腰。扶風茂陵人也,馬騰之子,名超,字孟起。」
反西涼時,曹操看到:「一人手執長槍,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細膀寬,聲雄力猛,乃扶風茂陵人也,姓馬,名超。」
大戰葭萌關時,劉備看到:「門旗影里,馬超縱騎持槍而出,獅盔獸帶,銀甲白袍:一來結束非凡,二者人才出眾。玄德嘆曰:『人言錦馬超,名不虛傳!』」
將門虎子,少年英雄,人又長得、穿得極帥,真是我見猶憐,想不喜歡都不行。馬超是三國帥哥的另一個標桿,是彪悍之帥的代表。和呂布相比,馬超的五官更俊美些,而且擁有一副模特兒般的完美身材。
程昱
曹操的勢力尚未強大之時,在兗州招納了一眾優秀的謀士,奠定了日後霸業的人才基礎。這些人包括荀彧、荀攸、郭嘉和程昱等,其中只有程昱的相貌是交代了的。
荀彧向曹操推薦一個人:「某聞劉岱有一賢士,勝某十倍。……此人乃東郡東阿人也,身長八尺三寸,美須,眉清目秀,姓程,名昱,字仲德。」
長身,美須,俊目,自然是帥哥無疑了。
諸葛亮
諸葛亮是羅貫中老師筆下濃墨重彩的人物形象,是智慧和品格的化身。其實,演義中的諸葛亮也是極帥的。
劉備三顧草廬,才終於為讀者揭開了卧龍先生的神秘面紗:「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機,飄飄然當世之神仙也。」
後來,諸葛亮舌戰江東,張昭等人也見識了諸葛亮的風采:「飄飄然有出世之表,昂昂然有凌雲之志。」
再後來,諸葛亮去世N年之後,魏國後輩鍾會仍有幸一睹諸葛亮的風采:鍾會領軍入蜀,破陽安關,在定軍山前,「鍾會在帳中伏幾而寢,忽然殺氣凜凜,只見一人,綸巾羽扇,深衣鶴氅,素履皂絛,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機,身長八尺,飄飄然當世之神仙也。」這個「人」,就是諸葛亮顯聖了。
感覺上,諸葛亮為人俊逸,氣質清朗,倘若披上道服,背上長劍,活脫脫就是呂洞賓的模樣。
張遼
張遼是演義中的又一人氣巨星,除了他的勇武、智略和人品,長相應該也是功不可沒的。
當年張遼還在呂布帳下,與曹操對陣:「(呂布)兩邊擺開八員健將,為頭面如紫玉,目若朗星,年二十歲,官授騎都尉,雁門馬邑人也,姓張,名遼,字文遠,勒馬居於上首。」
張遼和周瑜、馬超、諸葛亮等人一樣都是面如玉,所不同的在於顏色,是紫色面龐;「目若朗星」,眼睛炯炯有神。憑這兩點,就能得出張遼「帥」的結論嗎?我覺得是的。(順帶提一下,羅貫中老師有一點搞錯了,那時候的張遼決不止二十歲了。)
後來張遼隨呂布攻打小沛,關羽看見了,大叫:「汝儀表非俗,何故陷身於賊之部下?」關羽目高天下,極少看得起人,張遼得到他這樣的評價已經很不簡單了。
鄧忠
姜維伐中原時,多次聽說鄧艾的名頭,但久久未見其面。有一次兩陣對圓,魏陣中一小將,全裝慣帶,挺槍縱馬而出,年約二十餘歲,面如傅粉,唇似抹朱,厲聲大叫曰:「認得鄧將軍乎?」
這個俊俏的小將,就是鄧艾的兒子鄧忠。姜維將他錯認是鄧艾,和他大戰三四十合不分勝負,那小將軍槍法無半點放閑。看來鄧忠不僅長得帥,本事也不弱,對他就不免又加了些分。
崔州平
劉備首顧草廬不遇,惆悵而歸,「忽見一人,神清氣爽,目秀眉清,容貌軒昂,豐姿英邁,頭戴逍遙烏巾,身穿青衣道袍,杖藜從山僻小路而來。……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是也。』」
連諸葛亮的好友,也都是相貌不俗的。
其他
還有一些傳統印象中的帥哥,但在演義中找來找去都找不到關於他「帥」的描寫,典型的例子是姜維。哪位高手看到的,請幫我補充一下。

猛男
同樣聲明在先:排名不分先後。
典韋
曹操在兗州,夏侯敦引一大漢來參見,禮畢,操與諸官皆大驚。其人形貌魁梧,身材雄偉,操問之,敦曰:「此乃陳留人,姓典,名韋,勇力過人。……敦出射獵,見一大漢,逐虎過澗,即典韋也……」操曰:「吾觀此人,一表非俗,必有智力。」
演義中,稱得上「形貌魁梧、身材雄偉」的人不在少數,但典韋居然令曹操和眾官一見之下皆大驚,定然威猛絕倫。更令人吃驚的,是他居然象貓攆耗子一般「逐虎過澗」!《水滸》中英雄了得的武松打死了一隻大蟲,自己也累了個半死,典韋的勇力也太恐怖了。
但曹操的那句話卻讓我摸不著頭腦,「一表非俗」是顯然的,但「必有智力」又從何說起呢?怪異。
許褚
許褚的出場,正和典韋相關。黃巾軍何儀被曹兵擊敗,逃走時撞到一軍,「為頭一個壯士,身長八尺,腰大十圍,容貌雄偉,勇力絕倫。」何儀等悉數受縛。典韋追來討要,壯士不肯,兩個人於是就打了個天昏地暗。曹操大驚,跑去看時,「見其人容貌若神,威風抖擻,不勝欣喜。」(曹操這個人,就喜歡見獵心喜。)
這個壯士,就是許褚了。「身長八尺,腰大十圍」,這兩個尺寸和大胖子董卓完全一樣,但後來許褚赤體斗馬超,「渾身筋突」,可見許褚是壯不是胖。「容貌若神,威風抖擻」,馬超也是領教過的,正因為對許褚有所忌憚,馬超才打消了突襲曹操的念頭。
許褚和典韋,同為曹操中軍宿衛,同領虎衛軍,如同曹操帳前的哼哈二將。我總覺得他們象是同一個人,無論是相貌、身材、勇武、兇悍,還是對主公的耿耿忠心,都如出一轍。
關羽
關羽的相貌,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身長九尺三寸,髯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到了請戰華雄時,關羽變成了「九尺五寸」,竟然又長高了兩寸。)
後來關羽在曹營時,曹操見其馬瘦,遂問緣由,關羽回答說:「賤軀頗重,馬不能乘,因此常瘦。」連馬都騎瘦了,可知關羽的身材肯定極其魁梧。
過五關時在滎陽,胡班奉太守王植之命准備夜燒館驛,出於好奇,前往偷窺,見關羽在燈下綽髯看書,大驚曰:「真天人也!」關羽長得有多雄壯威武,也就不難想像了。
魏延
關於魏延的相貌,羅本演義中有兩處比較詳細的描寫。一次是劉備投襄陽被拒時,「忽後城中一將默然跳起,引數百人徑上城樓,來殺蔡瑁、張允。此人是誰?身長九尺,面如重棗,目似朗星,如關雲長模樣,武藝獨魁。江表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另一次是長沙救黃忠時,「百姓視之,其人面如重棗,目若朗星,器宇軒昂,貌類非俗,乃似關將。義陽人也,姓魏,名延。」
由此,很明顯魏延和關羽的相貌極其相象,只是不知道魏延有沒有留著長髯,如果留了,簡直就是孿生兄弟一般。書中也明確寫著「如關雲長模樣」、「乃似關將」的字樣,這些在毛本里都被刪去了。
張飛
傳統的印象里,張飛是一個滿面虯髯的黑大漢,有些滿臉橫肉的凶惡,在中國演義小說中是一個常見的勇夫面譜,與《三國》里的典韋許褚、《說唐》里的程咬金尉遲恭、《說岳》里的金兀術牛皋、《楊家將》里的孟良焦贊、《水滸》里的李逵秦明似乎都很難區別開來。
但在演義的描寫中,張飛是「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頭象豹子、眼大而圓、須硬如戟、聲音宏亮、氣勢攝人,這些都沒什麼好說的,值得注意的是「燕頷」。「頷」,就是下巴。下巴象燕子,應該是有些前突而且瘦削的,絕不是滿臉橫肉的樣子。
在《水滸》里,林沖的相貌就是「豹頭環眼,燕頜虎須」,和張飛竟然一模一樣!
趙雲
這個其實很多人早就談論過,但我還是再羅嗦羅嗦吧。
傳統的印象里,趙雲是一個英俊白袍小將的形象。但演義的描寫是這樣的:「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相貌堂堂,威風凜凜」。按照這個描寫,趙雲的面部比較寬闊,而且是雙下巴,和「俊」字應該關系不大。但相貌堂堂、威風凜凜是無可質疑的,後來在卧牛山周倉稱他「極其雄壯」,取桂陽時趙范稱他「堂堂儀表」,都可以證明。
顏良
在毛本演義里,沒有關於顏良相貌的描寫。幸虧羅本里有一句:「顏良橫刀立馬,貌若靈官,立於門旗下。」後面還有一句「關公舉目看之,見其人綉袍金甲,相貌威嚴」。
根據這兩處描寫,我們所能知道的是:1、顏良長得象靈官;2、相貌威嚴。可是,靈官又是什麼樣子的?
靈官:為道教里的神仙,有所謂十天靈官、九地靈官、水府靈官、五百靈官、五顯靈官。除五顯靈官外,其他靈官皆為道壇上供作法者(即高功)驅遣的小神。又司巡察世界,濟世護法。《三寶大有金書》說,真武入山修道,其父凈樂國王遣大臣率五百兵往尋覓之,後來五百兵亦修道不返,得了道果,便是五百靈官;五百靈官的五位統帥,便是五顯靈官,亦稱靈官大聖華光五大元帥。五大元帥中之最尊者為都天靈官王善,亦稱豁落火車王靈官;又說他是雷部尊神,故又稱為太乙雷聲應化天尊。
明清道教宮觀常以王靈官為護法神,有如佛教之伽藍、韋馱。道觀內或山門前塑其像,通常為紅面、三目,披甲執鞭。
看到這里,我對顏良的相貌還是比較模糊,能夠確定的是紅臉,威武,象一尊天神。
文丑
關於文丑,演義中有一句:「玄德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獬豸。」
又來了,「獬豸」(音【謝志】)?這不是誠心刁難人么?沒辦法,老老實實去查資料。
獬豸:古代傳說中的獨角異獸,或說象羊,或說象鹿,或說象麒麟。《五雜組》記:獬豸「一雲即神羊」;《論衡》記:獬豸「一角之羊也」;《後漢書•輿服志下》記:「獬豸神羊。」
傳說中,獬豸能辨曲直,見人爭斗就用角去頂壞人,寄託著古人關於司法公正的理想。由此,乾脆稱其為任法獸。《神異經》:「獬豸忠直,見人斗,則觸不直;聞人論,則咋不正。一名任法獸。」還發明了一種執法者的官帽,稱為獬冠,漢代稱其為法冠。《後漢書•輿服志下》記,法冠高桶狀,取「鐵柱卷」式造型,「或謂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古時稱御史冠為獬豸,進而以獬豸代指執法官。問案決獄的衙門里,牆上畫著獬豸,長官戴著獬冠。
看到這里,我還是不大清楚文丑到底長的什麼樣。感覺上,文丑的臉有些長,而且確實長得比較丑。
龐德
第115回:「其人生得面圓睛突,身長八尺余,見為八部首將,乃超帳前心腹校尉,南安狟道人也,姓龐,名德。」
第147回:「一將立於階下,其人少不務農,長而好勇,智謀不弱於雲長。身高八尺,面黑發黃,首不能回顧,衣不能任體,跣足履山谷,猿猱不能比其健。手斫木成器,斧斤何以及其利?臨戰陣,衣青袍,跨白馬,軍中號為『白馬將軍』。使一口截頭大刀,乃南安狟道人也,姓龐,名德,字令明。」
龐德面圓而黑,眼睛外鼓,頭發如金毛獅王;脖子很硬,無法扭頭;「衣不能任體」,這是什麼意思?步履輕捷勝猿猱,雙手堅硬過刀斧。真是一個怪傑!
關羽和他惡戰之後對關平說:「龐德刀法慣熟,真吾之敵手也!」被關羽許為敵手,評價極高了。
周泰
周泰原為洋子江強盜,在孫策下江東時投軍:「一人彪形虎體,目朗眉濃,九江下蔡人也,姓周,名泰,字幼平。」
周泰曾經兩度捨命救主。先是守宣城時,山賊夜襲,周泰棄馬,身無片甲,殺潰賊眾,救了孫權,他自己身被十二槍。再是大戰濡須時,周泰在重圍之中進出數次,救出孫權和徐盛。孫權作宴謝之,把盞淚流,令周泰解衣與眾將觀之,皮肉肌膚如同刀剜,盤痕遍體。孫權手指其痕,一一問之。周泰即言戰斗之所。一處傷,令吃一觥酒。是日,周泰大醉。
周泰的武力在演義中算不得頂尖行列,但他的勇猛和兇悍,是可以歸到第一檔的。
兀突骨
孟獲被諸葛亮六擒六縱之後,找來了最後一個外援:「此去東南七百里有一國,名烏戈國,國主兀突骨,身長丈二,不食五穀,以生蛇惡獸為飯。身有鱗甲,刀箭不能侵。手下有等軍,謂之『藤甲軍』。其軍至矮者九尺,面目醜陋,見者皆驚。」
身長丈二,大概象姚明那樣高,列演義榜首;更有趣的是他手下的「藤甲軍」,最矮的竟然都有九尺高!而「身有鱗甲,刀箭不能侵」,這個實在太強了,這還能算人么?若要推舉演義第一猛男,我堅決投兀突骨同志一票。
越吉
越吉是西羌國王徹里吉手下的元帥,「青眼黃髯,身長一丈,使一柄長鐵錘,重一百斤,有萬夫不擋之勇。」
青眼黃髯,和孫權的碧眼紫髯有一拼;身長一丈,和呂布並列演義第二身高;鐵錘重一百斤,是演義中最重的兵器。憑這三點,越吉元帥沒有理由不佔一席之地。
演義中還有很多猛男,包括華雄(身長九尺,面如噀血,虎體狼腰,豹頭猿臂)、徐晃(操出馬視之,見徐晃神威糾糾,暗暗稱奇)、臧霸(性如烈火,體若奔狼)、蔣欽(面黑須黃,身體雄偉)、董襲(策見此人身長八尺,面方口闊)、凌操(策見操威儀出眾)、周倉(兩臂有千斤之力,板肋虯髯,形容甚偉)、沙摩柯(面如噀血,碧眼突出)、王雙(身長九尺,面黑睛黃,熊腰虎背)等等,不一一細說了。
其他
一、古怪、醜陋
龐統
龐統的求職之路並不平坦,先是「與權施禮畢,權見其人濃眉厥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權便不喜。」沒有被孫權錄取;再就是「統見玄德,長揖不拜,玄德見統貌陋,心中不悅。」只被委任了一個縣令。
龐統號「鳳雛」,素與諸葛亮齊名,卻因為相貌的關系一再碰壁,看來長得不是一般的丑了。
司馬懿
象司馬宣王這樣重要的人物,演義中居然找不到其相貌描寫,只是通過太尉華歆的口,轉達了曹操的意見:「先時太祖武皇帝常與臣曰;『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之兵權,久必為國家之大禍也。』」
「鷹視狼顧」,應該是眼神陰沉犀利、舉止有股咄咄逼人氣勢的意思吧?
司馬師:圓面大耳,方口厚唇,左目上生一肉瘤,瘤上生數十根黑毛。
陳武:身長七尺,面黃睛赤,形容古怪。
張松:額钁頭尖,鼻偃齒露,身短不滿五尺,言語有若銅鍾。
二、短小、精悍
太史慈:融視其人,身長七尺五寸,美髯,猿背,善射,射不虛發。
樂進:身材短小,膽量過人。
李通:身軀瘦健,筋骨軒昂。就是被馬超數合之中挑下馬的那位。
鄧艾:身長七尺,闊面大耳,方頤大口。
女性
貂蟬
忽聞有人在牡丹亭畔長吁短嘆,(王)允潛步窺之,乃府中歌舞美人貂蟬也。……顏色傾城,年當十八。
…………
(王)允教放下簾櫳,笙簧繚繞,簇捧貂蟬舞於簾外。
有詞曰:
原是昭陽宮里人,驚鴻宛轉掌中身,只疑飛過洞庭春。按徹《梁州》蓮步穩,好花風裊一枝新,畫堂香暖不勝春。
又詩曰:
紅牙催拍燕飛忙,一片行雲到畫堂。眉黛促成遊子恨,臉容初斷故人腸。榆錢不買千金笑,柳帶何須百寶妝。舞罷隔簾偷目送,不知誰是楚襄王。
舞罷,卓命近前。……允命貂蟬執檀板,低謳一曲:一點櫻桃啟絳唇,兩行碎玉噴《陽春》。丁香舌吐衠鋼劍,要斬姦邪亂國臣。
卓稱賞不已。……笑曰:「真神仙中人也!」――第15回《司徒王允說貂蟬》
布提戟徑往,立於亭下曲闌之傍。良久,見貂蟬分花拂柳而來,果然如月宮仙子。――第16回《鳳儀亭布戲貂蟬》
鄒氏
(曹)安民知操意,乃近前曰:「小侄昨晚窺見館舍之側有一婦女,生得十分美麗,問之乃張濟之妻。」操聞之,便令安民領五十甲兵而取之。須臾到來,操視之,果然美麗之人也。――第32回《曹操興兵擊張綉》
甄氏
劉氏曰:「是此次男袁熙之妻甄氏也。……」丕拖近前,見披發垢面。丕以衫袖拭其面觀之,見甄氏玉肌花貌,有傾國之色。
操教喚出。甄氏拜於前。操視之,曰:「真吾兒婦也!」遂令曹不納之。――第65回《曹操引兵取壺關》
諸葛亮夫人
黃承彥乃河南名士,一見諸葛孔明而異之。後孔明要娶妻,承彥曰:「聞君擇婦,吾有一醜女,黃頭而色黑,才堪相配,肯容納乎?」孔明忻然而娶之。――第74回《玄德風雪訪孔明》
徐氏
孫權弟孫翊為丹陽太守……翊妻徐氏極聰明,顏色美貌,更菩卜易。……媯覽、戴員二人拿邊洪,明正其罪,碎剮於市。二人乘勢將翊家資持妾,各各分之,覽見徐氏美色……――第76回《孫權跨江破黃祖》
二橋
孔明曰:「亮居隆中時,有北郡人言操去漳河邊新造一台,名曰銅雀台,以應其瑞,限一千日工畢。曹操平生酒色之輩,酷愛婦人,久聞江東橋公有二女,長曰大橋,次曰小橋,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操有誓曰:『吾一願得天下以為帝王,掃平四海;二願得江東二橋,置於銅雀台,以為晚年之樂,雖死無恨矣。』今操引百萬之眾,虎視江南,實為此二女也。將軍何不去尋橋公,以千金買此二女,差人送與曹操?操得,稱心滿意,必星夜回鄴矣。此范蠡獻西施之計,何不速為之?」――第87回《諸葛亮智說周瑜》
(曹操)顧與諸將曰:「吾今年五十四歲矣,如得江南,誠有所喜。昔日橋大老與吾至契,托二女欲令侍吾。吾視之,皆有國色,不料被孫策、周瑜之所娶。吾新構銅雀台於漳水之上,今得江南,定娶二橋,置之台上,以足吾願也。」言訖大笑。――第95回《曹孟德橫槊賦詩》
樊氏
(趙)范入後堂,請出一婦人,與雲把酒。子龍見其婦人身穿縞素之衣,有傾國傾城之色,子龍問曰:「此何人也?」范曰:「家嫂樊氏也。」――第104回《趙子龍智取桂陽》
孫夫人
(呂)范曰:「人若無妻,如屋無梁,豈可中道而廢人倫也?吾主人吳侯有一妹,美而大賢,堪可以奉箕帚。」――第107回《周瑜定計取荊州》
(程)普曰:「郡主自幼好觀武事,嚴毅剛正,諸將皆懼。」――第109回《錦嚢計趙雲救主》

還有許多重要的演義人物,如二荀、郭嘉、賈詡、夏侯兄弟、曹氏兄弟、張郃、於禁、法正、黃忠、姜維、夏侯霸、張昭、魯肅、呂蒙、甘寧、黃蓋、徐盛、丁奉等等,要麼是演義中沒有他們的相貌描述,要麼是我沒有看到,只能空出來了。

9. 天公生的玉皇大帝

道教稱天界最高主宰之神為玉皇大帝,猶如人間的皇帝,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佛、仙、聖和人間、地府之事。亦稱為天公、天公祖、玉帝、玉天大帝、玉皇、玉皇上帝。據《玉皇本行集》記載:光明妙樂國王子舍棄王位,在晉明香嚴山中學道修真,輔國救民,渡化眾生,歷億萬劫,終為玉帝。有說玉皇大帝就是道教的『元始天尊』(即玉清元始天尊的簡稱。道教所供奉最高的神。)敬天畏命古人認為「天」是宇宙萬物的主宰,也是萬物生長化育的本源,所以不可不敬天畏命,順天行道。於是「天」命令天子來人間執政治民,天子必須順應天意,這樣才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否則天子違反了天道,天就會降下各種災害懲罰。天子既然是奉「天」之命治理人世,所以天子不得不崇拜「天」,定期的「祭天」,就不但是天子必行的職責,也是國家的大典。天子敬畏「天」,庶民百官自然而然的也敬畏「天」,可是「天」是無形的、渺茫的,人又怎麼能祭祀他呢?為此便把「天」具體神化,稱之「玉皇大帝」。因玉皇大帝是由人想像而來的神,所以原無神像,到宋真宗時,才為他塑像,視其自家祖先,封其為玉皇。統領天、地、人三界據閩南與台灣漢族民間傳說,「玉皇上帝」不但授命於天子,統轄人間,而且也統轄儒、道、釋三教和其他諸神仙,以及自然神和人格神——即古來所謂的天神、地祇、人鬼都歸其管轄,天神就是屬於天上所有自然物的神化者,包涵日、月、星辰、風伯、雨師、司命、三官大帝、五顯大帝等,而玉皇大帝也屬天神之一,地祇就是屬於地面上所有自然物的神化者,包涵土地神、社稷神、山嶽、河海、五祀神,以及百物之神,人鬼就是歷史上的人物死後神化的,包涵先生、先公、先租、先師、功臣,以及其他歷文人物。抑且,玉皇上帝統領天、地、人三界神靈之外,對於天地,宇宙萬物的興衰隆替、吉凶禍福都得管,因此便有像人間那種政治組織,所以通俗又認為玉皇上帝之下,在中央行政方面,有管理學務的文昌帝君,有管理商務的關聖帝君,有管理工務的巧聖先師,有管理農務的神農先帝;在地方行政方面,有城隍爺、境主公、土地公、地基主、東岳大帝、青山王,在司法方面,有鄂都大帝和十殿閻王;總之,玉皇上帝為神中之神,所以人人都以玉皇上帝為神中的至尊。元始天尊玉皇大帝是道教中最高級的神明之一,他是萬物元始的至尊,故又敬稱「元始天尊」。地位僅在三清尊神之下。但在世俗的心目中,玉皇大帝卻是中國最大的神祇,是眾神之王。
在《西遊記》中,玉皇上帝管轄著一切天神、地祇、人鬼。他住在天上宮闕
里,辦公衙門是金碧輝煌的靈霄寶殿,手下的武神有托塔天王、哪叱太子、巨靈
神、四大天王、二十八宿、九曜星、五方揭諦等,文神有李老君、太白金星、文
曲星、丘真人、許真人等。他還管轄著四海龍王、雷部諸神,以及地藏菩薩、十
殿閻君等。
玉帝源於上古的天帝崇拜。殷商時期,人們稱最高神為帝,或天帝、上帝,這是一位支配天上、地下、文武仙卿的大神。周朝及後世統治者利用天帝崇拜,鼓吹「君權神授」,極力宣稱自己是天帝的兒子,故稱「天子」。本土道教產生,道徒們便把天帝請了進來,讓他當了神仙界的皇帝,並總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玉皇大帝成為全民(以漢族為主)崇拜的最高神。神格化的形象原來比較抽象、概念化的天帝,被進一步神化和人格化,道教理論家們特意編了一部《玉皇經》,記述了五帝的一生「神跡」。說他本是極其遙遠年代的光嚴妙樂國的王子,後來舍棄了王位,在山中學道修真、輔國救民、度化群生。經過了三千二百劫,始證金仙,當上了「清凈自然覺王如來」,又經遇劫難,才當上了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的塑像或畫像,一般是身穿九章法服,頭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有的手持玉笏,旁侍金童玉女,完全是秦漢帝王的打扮。道士們只能用世間最高貴的形象去塑造諸神之王,人間帝王也很樂於看到仙國主宰的身上有自己的影子。由於先民的繪聲繪影,無怪閩南與台灣地區以往的一些善男信女,都認為玉皇大帝是操縱人間禍福吉凶的主宰,更確信他也掌握人間萬物生長、保育和賞罰的大權,是一位極具威嚴的神,所以玉皇上帝的聖誕祀,更個問於一般諸神的祭典了。
因為玉皇大帝是由人們所想像而來的神,視其為自然祖先,封其玉皇。因帝玉皇大帝是如此的崇高偉大,所以漢族民間無法為他塑造神像,而以「天公爐」象徵。如果信徒要祭拜玉皇大帝,就每天對「天公爐」焚香膜拜;另有一說:玉皇大帝是三官大帝中的「天官」,故而供奉「三界爐」上香致意。有些鄉下民家僅在庭院門前豎立一根插香竹竿,表示玉皇大帝的無影無形,每天早晚燒香祭拜。

熱點內容
舊刑法全文 發布:2024-11-08 00:14:52 瀏覽:677
婚姻法家事決定權 發布:2024-11-07 23:32:02 瀏覽:873
刑法確定罪名的規定 發布:2024-11-07 23:22:39 瀏覽:990
司法殺人 發布:2024-11-07 23:20:43 瀏覽:631
丹麥對法官 發布:2024-11-07 22:37:35 瀏覽:633
宜州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4-11-07 22:37:23 瀏覽:544
看山東衛視道德與法治 發布:2024-11-07 22:10:46 瀏覽:797
合同法第251條承攬合同 發布:2024-11-07 21:41:38 瀏覽:406
政府公告對企業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07 21:29:34 瀏覽:70
房屋轉租條例 發布:2024-11-07 21:27:19 瀏覽: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