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網路是司法

網路是司法

發布時間: 2022-04-29 07:41:11

❶ 網路侵權司法解釋

關於網路侵權的司法解釋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是關於網路侵權案件的類型、管轄等內容的規定,例如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他人姓名權、名稱權、名譽權等人身權益引起的糾紛案件都屬於網路侵權案件。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一條
本規定所稱的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是指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他人姓名權、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等人身權益引起的糾紛案件。
第二條
原告依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條、第一千一百九十七條的規定起訴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❷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弊大於利

一是某一次案件的審判結果是否公正,二是司法系統在人們心中是否代表公正。不管是從何種定義來看,網路輿論對於司法公正的影響都是弊大於利。
首先,司法之所以能夠公正就在他的獨立性,難為外物左右。法律並不是完善的,需要不斷地在實踐當中進行改善和修正。但是,法律作為大多數人意見的集合體,符合絕大多數人關於公平正義的判斷標准。
我們維護的所謂的司法公正,一是讓絕大多數人在某一次案件審判的結果中感受到公正,這是嚴格執行法律就可以獲得的效果;二是維持司法系統在人們心中的公正形象,這個形象的建立,除了保證每一次審判結果的公正之外,還需要司法的獨立和公開。比如三權分立使得權利之間互相制衡,從而建立起人民對於司法公正的信賴和信心,而司法過程透明公開,也能有效的杜絕權利的腐敗,堵上造謠者的嘴。
法律的完善過程是對原有規定的變革。凡變革必有流血者,足夠慘淡才足夠觸目驚心,才能使社會為之顫動。遲到的是正義不是正義,微小的聲音也算不上力量,你必須要有很大的、足夠蓋過一切的聲音,這,才是力量。
其次,輿論是民意的基礎,而網路輿論卻不一定是。首先網路輿論具有主體廣泛性和匿名性,這就導致信息海量且容易滋生流言謠言,產生更多不理智的無效言論,更容易在輿論形成和傳播過程中,被有心人操縱利用,也使得在現實生活當中的權威和領袖的優勢減弱。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網路暴力之所以形成,往往因為對於事件本身關鍵點的關注被弱化而劍走偏鋒,轉為無法推動事件解決的人身攻擊。比如在於歡案的審判中,近一半的網路輿論的重點都在於不理智地抨擊案件法官,而忽略了案件的關鍵其實在於涉案民警的是否存在玩忽職守以及防衛是否過當導致量刑是否准確。
最後,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在短期內可能是有利的,但是弊卻是一定存在並且影響深遠的。有部分案件在輿論的推動下進行了更符合民意的審判,比如蘇格拉底之死,比如鄧玉嬌殺人獲無罪釋放。但是,這里的民意到底是暴民的集合、還是更貼近法律本意的提醒?我們不得而知。
同時,正是對這些案件的大肆宣傳使得民眾遇到困難的第一反應不是找民警而是找微博,一旦輿論高於司法的印象形成,司法的公信力何在?失去公信力的司法又談何公正?
這個社會有思辨者,但是不思考的拿來主義更是泛濫。試想一下,這些偏激的觀點一旦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我們還如何相信司法公正?
綜上所述,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弊大於利。

❸ 什麼是網路司法拍賣

網路司法拍賣是指,單由法院和純粹的技術平台合作處置訴訟資產的模式或者傳統拍賣企業將標的放在第三方的拍賣公共平台以網路競價的方式進行拍賣。

❹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如果網路輿論的參與者具備基本法治理念的公民,那麼輿論對司法公正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如果網路輿論的參與者不懂基本的法治原則、程序理念,那麼輿論對司法公正的作用是毀滅。法公正的定義是司法權運作過程中各種因素達到的理想狀態,司法公正包含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兩方面的內容。再說輿論,其定義是相當數量的人對一個特定話題所表達的個人觀點、意見、態度的集合體,不過當今大多通過網路渠道發表自己見解看法,所以冠以網路輿論的定語無可厚非。再次我想強調一下司法獨立,其內涵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二十六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首先說說輿論的好處:
1、它首先是人們享有了言論自由權的產物,這是它本身的好處。因而在某一熱點問題曝出後,人們能夠廣泛的參與到社會問題的討論,也不乏為茶餘飯後提供了談資。
2、然後說輿論對於司法公正的利。一定程度上能夠對司法審判起到監督作用,包括兩方面的監督:1.監督司法主體(即法官)是否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判案。
2.監督司法主體有無內部的權錢交易等貪腐行為,也同時側面保護了司法主體不受上級行政及其他權力壓制公正判案,讓法官敢判案。
-然後我覺得輿論就這兩個好處-
下面我要說的是輿論的一些弊端:
1、從輿論本身的產生看,它是一種多元化的聲音,不乏普通民眾,各界人士,其中哪些我們能夠看到的案件多由各種媒體報道出現,它只給你想看的和能看的,同時也會有好多商業炒作嫌疑的報道,這樣人們在關注掌握的信息實在有限更不要說這些內容的真偽和被背後的真實目的。再說對於司法公正,這樣一個不確定多元化的東西,要怎樣實現司法的確定與公正真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2、與第一條好處相對應,輿論保障了言論自由權的同時,也在很多方面侵害了他人的隱私權,意思就是說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把自己被強奸的事實一遍一遍像世人闡述。
3、然後說輿論對於干擾到司法公正的那些方面,首先就是a.干擾司法獨立
社會形成的輿論導向會對法官無形中造成壓力,雖然法官要求有獨立人格,但是不能說不會受到影響,在此情景下,如果法官不受影響,那麼輿論沒有任何作用(包括之前好的作用),可一旦受到影響就已經干擾到了司法審判的獨立。
具體的還有:b.干擾級別管轄和擠壓司法資源,影響程序公正。意思就是說同一時期同一級別的兩起案件,一方因輿論的過分關注而優先處理或是召集調派高級法律工作者審判的行為。沒有說不能正當遞交上級法院提審,可需要注意的是,這是輿論的干涉而致非正當程序。
(在司法過程中,從立案到審理再到判決,有一套完整的司法程序。
司法過程的每個環節,為了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事先都進行了具體的程序設置,審理過程判決過程都有具體的程序設置。一般來講,只要嚴格按照司法程序來辦案,其結果是公正的。即使法官在最後判決和選擇適用法律時個人有理解的差異,有可導致結果的差異,但離結果的公正也不會相差太遠。除非在審理和判決的過程,違反了程序規定,受到了外界某些因素的干擾,最終導致判決的偏差過大,)
而在干擾了程序公正後,它顯然很難保證最後的實體公正進而難以實現最終的司法公正,即便某些案件看似在破壞了程序公正後(許霆案)得到了結果上也就是實體公正,也只能說這是一種偶然,況且第二次判決的公正與否我們是都不能判斷的,只有上帝知道。
所以綜上我認為,輿論對於司法公正的作用可以說是弊大於利的,就像正義女神在審判的時候一定要蒙住雙眼,為的就是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擾,果斷的揮下正義之劍,還有讓我們為回顧兩千多年那個為真理慧人啟智的蘇格拉底被一群人投以死刑,那是一群人對一個人的暴政。
其實我們最不不希望的是有一天當我們深陷輿論的漩渦泥沼之中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❺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法律分析:判斷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積極作用大還是消極作用大,其關鍵在於網路輿論能否在司法執行的過程中提供理性的參考與監督,使其更加公正。顯而易見,網路輿論沒有這個功能。由於網路謠言的大量存在、網民強烈的主觀性和情緒偏向,網路輿論常常表現出一種顯然的非理性。網路輿論中確實存在小部分的理性,但因為大多數網民對法律的不了解,這個理性的標準是道德而不是法律。不理性的網路輿論只能帶來類似於「群體極化」和」多數暴政」的」輿論審判」只有理性的監督才是監督,不理性的監督只能稱為干擾甚至破壞。網路輿論不僅不能給予司法活動理性的參考和監督,反而會破壞司法獨立與司法權威。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五條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❻ 兩高對於網路犯罪的司法解釋的內容

法律分析:《解釋》共十九條,主要包括:拒不履行信息網路安全管理義務罪、非法利用信息網路罪、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罪的定罪量刑標准問題;三個罪名涉及的「網路服務提供者」「經監管部門責令採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違法犯罪」等用語的含義和認定問題;三個罪名的單位犯罪、認罪認罰從寬、職業禁止和罰金刑適用等問題。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非法利用信息網路、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為依法懲治拒不履行信息網路安全管理義務、非法利用信息網路、幫助信息網路犯罪活動等犯罪,維護正常網路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現就辦理此類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提供下列服務的單位和個人,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條之一第一款規定的「網路服務提供者」:

(一) 網路接入、域名注冊解析等信息網路接入、計算、存儲、傳輸服務;

(二) 信息發布、搜索引擎、即時通訊、網路支付、網路預約、網路購物、網路游戲、網路直播、網站建設、安全防護、廣告推廣、應用商店等信息網路應用服務;

(三) 利用信息網路提供的電子政務、通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

第二條 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條之一第一款規定的「監管部門責令採取改正措施」,是指網信、電信、公安等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承擔信息網路安全監管職責的部門,以責令整改通知書或者其他文書形式,責令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改正措施。

認定「經監管部門責令採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應當綜合考慮監管部門責令改正是否具有法律、行政法規依據,改正措施及期限要求是否明確、合理,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具有按照要求採取改正措施的能力等因素進行判斷。

第三條 拒不履行信息網路安全管理義務,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條之一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致使違法信息大量傳播」:

(一) 致使傳播違法視頻文件二百個以上的;

(二) 致使傳播違法視頻文件以外的其他違法信息二千個以上的;

(三) 致使傳播違法信息,數量雖未達到第一項、第二項規定標准,但是按相應比例折算合計達到有關數量標準的;

(四) 致使向二千個以上用戶賬號傳播違法信息的;

(五) 致使利用群組成員賬號數累計三千以上的通訊群組或者關注人員賬號數累計三萬以上的社交網路傳播違法信息的;

(六) 致使違法信息實際被點擊數達到五萬以上的;

(七) 其他致使違法信息大量傳播的情形。

第四條 拒不履行信息網路安全管理義務,致使用戶信息泄露,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條之一第一款第二項規定的「造成嚴重後果」:

(一) 致使泄露行蹤軌跡信息、通信內容、徵信信息、財產信息五百條以上的;

(二) 致使泄露住宿信息、通信記錄、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響人身、財產安全的用戶信息五千條以上的;

(三) 致使泄露第一項、第二項規定以外的用戶信息五萬條以上的;

(四) 數量雖未達到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標准,但是按相應比例折算合計達到有關數量標準的;

(五) 造成他人死亡、重傷、精神失常或者被綁架等嚴重後果的;

(六) 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

(七) 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

(八) 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

❼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作用如下:

1.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有輿論監督作用。

2.網路輿論具有隨意性和偶然性,沒有固定的渠道和反饋途徑,這是其消極的一面。

3.程序化、制度化是判斷消極作用大還是積極作用大的標准。

輿情概念

網路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通過網路圍繞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民眾對公共問題和社會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信念和價值觀。

它是較多民眾關於社會中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等等表現的總和。網路輿情形成迅速,對社會影響巨大。隨著網際網路在全球范圍內的飛速發展,網路媒體已被公認為是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媒體」,網路成為反映社會輿情的主要載體之一。

網路輿情是社會輿情在互聯網空間的映射,是社會輿情的直接反映。傳統的社會輿情存在於民間,存在於大眾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的街頭巷尾的議論之中。

前者難以捕捉,後者稍縱即逝,輿情的獲取只能通過社會明察暗訪、民意調查等方式進行,獲取效率低下,樣本少而且容易流於偏頗,耗費巨大。

❽ 為什麼網游成網路版權刑事司法案件高發領域

從國家版權局26日在京召開的中國網路版權保護大會上獲悉,隨著網路版權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中國網路版權市場迎來了從流量經濟向內容經濟的結構性轉變。當前,網路游戲成為網路版權刑事司法案件的高發領域。

國家版權局授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於同日發布了《2017年中國網路版權保護年度報告》。該報告顯示,以數字文化創意內容為基礎的網路版權產業呈現出勃勃生機;媒體深度融合進入關鍵階段,優質作品成為內容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共享經濟促進內容產業新模式、新領域、新平台發展壯大,加速優質內容分發傳播。

報告指出,在立法保護方面,有關部門積極推進著作權法修改,頒布相關法律、法規、規章,版權法律體系日益完善。在司法保護方面,司法機關積極探索遏制侵權蔓延的有效措施,網路版權侵權糾紛判賠力度不斷加大。

此外,在行政保護方面,網路版權執法監管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持續擴大,在嚴格保護的同時,創新監管模式,制度與技術手段並重,及時解決新技術條件下出現的新問題,如對VR、微信公眾號、聚合盜鏈等形式非法提供作品的行為給予及時關注和有效治理等。

鵝廠抄襲這么多,為什麼沒人管?

消息來自網易。

❾ 為什麼網路對司法公正的消極作用大於積極作用

誰說的,網路對推進法制進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許多腐敗,違法違紀,黃賭毒等都是網路力量揭露打擊的,希望網路力量繼續發揮,讓社會,政府,官員,司法,更加透明,公平公正

❿ 網路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在近年來發生的重大司法案件之中,我們多多少少能夠看到媒體輿論的影子;在這些案件中,媒體自始至終都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輿論角色。但這些輿論對司法公正的影響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卻引起兩種不同的聲音。

有人認為:媒體在廣泛傳播的同時,打破了官方對信息的封鎖,使更多的案情信息暴露在大眾眼前,這一方面有助於大眾行使監督權利,另一方面對審判機關公開公平公正的審判有促進作用,對司法公正是利大於弊。

也有人認為:媒體特別是自媒體的興起,導致媒體從業人員素質的整體降低,一些媒體在傳播的過程中斷章取義,博取眼球,甚至不可避免的帶入審判情緒,使得媒體輿論出現偏差,對於司法公正是弊大於利。

熱點內容
國家電網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5 13:27:12 瀏覽:903
民法典規定的家事代理權 發布:2025-01-15 12:58:48 瀏覽:609
勞動法勞務派遣人數規定 發布:2025-01-15 12:46:04 瀏覽:909
孫國祥行政法違法性判斷 發布:2025-01-15 12:35:34 瀏覽:44
新編行政法理論與實務 發布:2025-01-15 12:31:38 瀏覽:463
最新行政法不定項選擇 發布:2025-01-15 12:31:37 瀏覽:660
奧地利民法典pdf 發布:2025-01-15 12:29:15 瀏覽:649
個人外匯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12:13:50 瀏覽:951
如何講道德 發布:2025-01-15 11:55:36 瀏覽:142
讓我們用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5 11:35:34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