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法與民法的區別
A. 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壟斷的區別
1、調整對象的區別
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調整對象一般是中小企業。反不正經競爭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盈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這里的經營者就是一般的市場主體,主要包括但不限於中小企業。
反壟斷法調整的對象一般是大型壟斷企業。從反壟斷法第2條可以看出,只有相當規模的企業才有可能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或者限制競爭,而一般的中小企業根本沒有資金、技術實力做到這一點。
2、調整行為的區別
反不正當競爭法調整的行為包括不正當競爭行為和部分壟斷行為。由於反不正當競爭法頒布實行的時候還沒有制定反壟斷法,因此由一些壟斷行為也自然成了反不正當競爭法調整的行為。比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第6條: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不得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這條規定其實就是指限制競爭行為。該法第7條針對的是行政壟斷: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利,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場。另外該法第11條禁止低價銷售和第12條禁止搭售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條件的規定和第15條串通投標的規定也應視為對壟斷行為的調整。
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設定部分反壟斷條款基於反壟斷法出台前己面臨的實際需要,特別是能夠對某些已反映突出的壟斷行為加以調整。其中,第6條、第11條、第12條所規定均屬於國外反壟斷法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范疇;第15條所規定為國外反壟斷法協議限制競爭的一種。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涉及的反壟斷規定,是初步的、零散的。
而目前出台的反壟斷法調整的行為僅僅包括壟斷行為。從立法技術和邏輯結構上講更完善和獨立,自成體系,而不是像10多年前的反不正當競爭法那樣混亂和交叉,體現出立法的科學性。
3、違法行為特點上的區別
反不正當競爭法多為公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這些行為容易認定和識別。如:假冒他人注冊商標的行為、虛假廣告的行為、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
反壟斷法:壟斷行為大多隱蔽,不容易界定,況且要結合市場支配力、構成比例等因素綜合分析。如該法第17條第2款規定:本法所稱市場支配地位,是指經營者在相關市場內具有能夠控制商品價格、數量、或者其他交易條件,或者能夠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能力的市場地位。
4、對不同行為規制標準的區別
反不正當競爭法: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確認標準是民法誠實信用的商業道德。該法第2條規定: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該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
反壟斷法:確認壟斷或者限制競爭行為時,必須對企業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力、是否濫用權利、企業合並對市場結構影響等因素考慮,其規制的標准時涉非道德判斷的經濟、統計等技術因素。該法第18條規定:認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應當依據下列因素:(一)該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以及相關市場的競爭狀況;(二)該經營者控制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的能力;(三)該經營者的財力和技術條件;(四)其他經營者對該經營者在交易上的依賴程度;(五)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的難易程度;(六)與認定該經營者市場支配地位有關的其他因素。第27條:審查經營者集中,應當考慮下列因素:(一)參與集中的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及其對市場的控制力,(二)相關市場的市場集中度(三)經營者集中對市場進入、技術進步的影響;(四)經營者集中對消費者和其他有關經營者的影響;(五)經營者集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六)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為應當考慮的影響市場競爭的其他因素。
五、保護的對象及其訴權的區別
反不正當競爭法:不正當競爭行為侵害的當事人特定具體,享有充分的訴權,可直接向司法機關起訴。該法第20條對此作出了明確規定。
反壟斷法:不一定存在受壟斷行為侵害的當事人,即便有受害者,它們也是抽象、模糊、不確定,沒有明確規定訴權,只是該法第38條賦予了單位和個人的舉報權。
盡管都是為了保護競爭者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但保護側重點不同,前者是受害的當事人,後者維護自由競爭、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六、執法機關的區別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3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不正當行為進行監督檢查;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部門監督檢查的依照其規定。由此看出,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執法機關沿用現有的行政執法體系,就是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當然,也不排除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部門,從執法部門的設置層次看是單層制。
反壟斷法建立了一套新的專門執法機構,而且實行雙層領導制,反壟斷執法機構在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領導下開展工作。該法第9條規定:國務院設立反壟斷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反壟斷工作。履行下列職責。該法第10條規定:國務院規定的承擔反壟斷執法職責的機構依照本法規定,負責反壟斷執法工作。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根據工作需要,可以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相應的機構,依照本法規定負責有關反壟斷執法工作。由以上規定可以看出,該法所確立的執法機構不但實行雙層領導體制而且涉及的機構眾多,存在交叉或者重疊的可能。
七、適用范圍所遵循原則的區別
反不正當競爭法:不適用除外製度,所有不正當競爭行為均受規制。該法第3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為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監督檢查;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由其他部門監督檢查的依照其規定。該法第4條規定:國家鼓勵、支持和保護一切組織和個人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社會監督。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得支持、包庇不正當競爭行為。
反壟斷法:適用除外製度,豁免了一些本屬壟斷的行為,如國家壟斷,自然壟斷等。該法第7條規定:國有經濟占控制地位的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行業以及依法實行專營專賣的行業,國家對其經營者的合法經營活動予以保護,並對經營者的經營行為及其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依法實施監管和控制,維護消費者利益,促進技術進步。第15條:經營者能夠證明所達成的協議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適用本法第13條、第14條的規定(既不認定為壟斷):(一)為改進技術,研究開發新產品的;(二)為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增進效率、統一產品規格、標准或者實行專業化分工的;(三)為提高中小經營者經營效率,增強中小經營者競爭力的;(四)為實現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救災救助等社會公共利益的;(五)因經濟不景氣,為緩解銷售量嚴重下降或者生產明顯過剩的;(六)為保障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合作中的正當利益的;(七)法律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情形。第19條第2款:有前款第二項、第三項規定的情形,其中有的經營者市場份額不足十分之一的,不應當推定該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第28條:經營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作出禁止經營者集中的決定。但是,經營者能夠證明該集中對競爭產生的有利影響明顯大於不利影響的,或者符合社會公共利益的,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作出對經營者集中不予禁止的決定。
八、關注重點的區別
反不正當競爭法:重點保護善意經營者權利和微觀特定主體的利益從而維護競爭秩序。
反壟斷法:關注市場結構、份額、保證企業自由參與競爭的權利,提高經濟效率和消費者社會福利,是從宏觀上保護國家、社會的整體利益。
參考文獻:
【1】 王曉曄主編《經濟法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2】 鍾明釗主編《競爭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 邵建東編著《競爭法教程》,知識產權出版社,2003年版。
【4】 王曉曄《我國反壟斷法立法的框架》,載《法學研究》1996年第4期。
【5】 李昌麒主編《經濟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9年版。
【6】 盛傑民《論我國反壟斷法調整的范圍》,載《法學雜志》2005年3期。
B. 簡述經濟法與民法的聯系與區別
一、經濟法與民法的聯系:
1.民法和經濟法在調整對象上的交叉性。民法和經濟法在經濟關系調整中相輔相成,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公共道德」和「公序良俗」條款等,是民法與經濟法的分界和聯結點:一邊是經濟法以維護宏觀平衡和自由公正的社會經濟秩序為己任,另一邊是民法對在此良好環境下自由從事活動的主體行為加以規范;被認定違反了這些彈性條款的行為,即超出民法調整的范疇而需由經濟法中的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經濟合同法和各種管理性的法律作具體調整。
它們在調整對象方面的交叉,源於以下兩個重要因素:一是由於二法都處在市場關系之中,而某種市場關系的形成又往往呈現錯綜復雜的情況,這就必然導致二者在調整對象上的部分重疊與交叉,調整對象的交叉又需要民法和經濟法從不同角度,在不同層面上共同去維系社會關系的存在;二是由於某個具體的法律關系,單靠一個法律部門的作用是難以形成的。因此,民法和經濟法在調整對象上的交叉性,決定了二者存在的互補性。
2.經濟法和民法在調整宗旨、作用和方法上的互補性。民法是從市民社會中自然形成的,它以人本主義為出發點,其理念是自由主義,民法的價值理念之一是對抗國家力量的侵犯,而經濟法以追求社會整體利益為其立法宗旨,即站在社會整體的角度,通過法律對社會經濟關系的調整,消除極端個體權利本位對整體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消極影響,以解決個體營利性與社會公益性的矛盾,促進經濟良性發展。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以意思自治為核心,注重機會均等,即以抽象的人格平等為基礎建立的公平理性,是以平等求公平,以個體為本位,給經濟個體以完全的意志自由,保證個體權利的充分實現,僅依靠市場經濟的自發作用,來實現社會經濟的理想狀態。而經濟法以國家管理和調節經濟為其調整對象,它給主體以相對特權追求結果的大體公平,從社會利益出發處理個人和社會的關系,以社會權利為本位,保證社會整體利益,通過國家採取種種措施,彌補市場機制在經濟發展中的缺陷,實現經濟的理想狀態。
二、經濟法與民法的區別:
1.利益本位的不同。法的利益本位亦即法在利益保護上的出發點與立場。民法的本質是市民社會的法,是典型的私法,以個人利益為本位,以確認和保護私人利益為其價值追求的目標,對平等主體的商品關系加以保護,從而維護民事主體的權利。但其對個人利益的無盡追求,往往又導致社會經濟運行的無序化,給社會利益造成損害。經濟法的本質則是社會法,它以社會為本位,把社會經濟總體效益作為自己的價值目標,在兼顧各方經濟利益的同時,維護社會經濟總體利益。它是公權及於私人經濟領域的法律,其產生最終突破了公、私法劃分的二元結構模式。從產生之初,經濟法就是國家站在全社會高度,從國民經濟的整體出發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干預與調控的產物。由於經濟法所體現出的「社會公益性」如此明顯,以至於在個人與國家各自的領域之間,已經形成了以社會為過渡體的一個獨立存在於其他法域的獨特法域,這恰恰是屬於經濟法的領域。可以說,經濟法的產生,改變了社會利益的配置模式,從極為宏觀的角度維護著社會經濟利益。
2.二者的調整對象不同。按照法理學的理論,任何部門都有其特定的調整對象。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在管理經濟和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經濟關系。經濟法和民法的調整對象雖都具有經濟性內容,但前者是一種關於國家經濟管理和協調的權利義務關系,後者則是在民間經濟活動中,主體進行經濟交往中各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雖然兩者都涉及經濟領域,但前者是國家管理涉及民間社會經濟領域,是「公」及於「私」,後者則完全處於民間社會經濟領域之中,是「私」的領域內部關系。前者主要調整公共性經濟關系,著眼於宏觀的秩序和效益。一般不涉及個人的人格、財產和交易關系;後者則主要調整平等、等價的產權關系和流轉關系,著眼於微觀的交易安全。
3.二者的調整方式和手段的差異。民法是純粹以個人為本位的私法,以自由平等為核心,其調整方式相應的採取意思自治原則,即由當事人按自己的意志設定權利和義務,國家並不予以過多干預,但民法其完備的微觀經濟行為規則又很難解決經濟壟斷、資源配置不當,弱者特別保護等現代經濟中的新問題,這就需要經濟法採取一系列彈性的綜合調整經濟的手段,通過引導,控制社會經濟的良性運行,使經濟法能夠適應經濟形勢的不同需要,成為社會經濟關系的良好「調節器」。
C. 民法與社會法的區別
民法包含社會法,社會法是民法的一個分類。社會法是與民生有關的法律部門,是國家保障公民的社會權利的法律制度,屬於國家積極干預,保護弱勢群體。比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金融法、計劃和產業政策法、國有企業法,等。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處理民與民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真專業,我很出汗1、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社會公共性經濟關系,不調整人身關系。民商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2、主體及主體之間關系不同經濟法的主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的內部組織及有關人員、農戶、個體工商戶和公民。民商法主體是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組織。民商法的主體是平等的,沒有管理關系;經濟法的主體地位卻不要求平等。3、調整方式不同民法是私法,以自由平等為核心,其調整方式相應地採取意思自治原則,即由當事人自己意志設定其權利和義務,國家並不予以過多干涉。商法的主體是商事慣例,但在現代社會中,為保護交易安全,其中也滲入了一些公法性因素。國家的強制性規定也在逐漸增加。經濟法是公私兼顧的法,既強調市場之手,也強調國家之手。因而,其調整方式既有意志自治的因素,也有強制性因素。
4、內容不同經濟法主要設計國民經濟運行中關於公平競爭、防止壟斷、市場規劃、秩序維護、社會平衡、宏觀調控、可持續發展等的規定,法律表現為: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價格法、產業法、預演算法、財稅法、金融法、證券法、社會保障法。民商法的內容主要是關於民商事主體、行為、權利、義務、責任等的規定,法律表現為:民法通則、物權法、債權法、人身權法、親屬法、公司法、合同法、票據法、海商法、保險法。5、價值取向不同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著重於社會整體利益為導向,協調個體利益的矛盾與沖突,實現利益均衡,促進社會共同加之目標的實現。民商法以個人權利為本位,以保護個人利益為導向,著重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個人利益最大化。
6、本質功能不同保護利益的不同,必然導致法律本質功能的差異。民法維護商品交換,而商品交換要求平等和自由,要求交換者以自己意志設定權利和義務。因此,民法的本質是市民社會的法,是私法,是「天生的平等派」,也是權利法。它站在當事人平等這一平面上對商品關系加以保護,其功能主要是維護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商法的本質功能基本與此相同。
D. 民法,商法以及經濟法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您好!通常我們會把民法和商法統稱為民商法,和經濟法作比較,詳細情況如下:
1、調整對象不同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社會公共經濟關系,它不調整人身關系。而民商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是國家宏觀調控經濟的杠桿之一,屬於以國家為本位的公法。而民商法雖然有公法化的現象,但其基本屬性還是私法,體現私法原則。
2、主體及主體之間關系不同
經濟法的主體包括國家機關(主要指行政機關中的經濟管理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的內部組織及有關人員、農戶、個體工商戶和公民。民商法主體是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組織。民商法的主體是平等的,沒有管理關系;經濟法的主體地位卻不要求平等。
3、調整方式不同
民法是私法,以自由平等為核心,其調整方式相應地採取意思自治原則,即由當事人自己意志設定其權利和義務,國家並不予以過多干涉。商法的主體是商事慣例,但在現代社會中,為保護交易安全,其中也滲入了一些公法性因素。國家的強制性規定也在逐漸增加。
經濟法是公私兼顧的法,既強調市場之手,也強調國家之手。因而,其調整方式既有意志自治的因素,也有強制性因素。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基於經濟法的本質,經濟法對經濟關系的調整顯示了與傳統法律大不相同的機制功能。「概括說:全面、系統、綜合;具體說:經濟法由外及里全面地調整經濟關系;經濟法自始至終系統地調整經濟關系,經濟法運用多種手段綜合地調整經濟關系。」
4、內容不同
經濟法主要設計國民經濟運行中關於公平競爭、防止壟斷、市場規劃、秩序維護、社會平衡、宏觀調控、可持續發展等的規定,經濟法包括: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價格法、拍賣法、招投標法、金融法(商業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證券法(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財稅法(稅收征管法、個人所得稅法、企業所得稅法、會計法、審計法、預演算法)、社會保障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環境保護法。
民商法的內容主要是關於民商事主體、行為、權利、義務、責任等的規定,民法包括:民法通則、物權法、債權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商法包括個人獨資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公司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破產法、票據法、保險法、海商法。
民法以人身關系法與財產關系法為其兩個主要組成部分。在財產關系法中,又可進一步分為物權法和債權法。物權法保護的是物權、知識產權等靜態的絕對財產權,物權法具體包括債權法、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債權法保護的是動態的債權關系,債權法具體包括合同法和擔保法。
5、價值取向不同
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著重於社會整體利益為導向,協調個體利益的矛盾與沖突,實現利益均衡,促進社會共同加之目標的實現。民商法以個人權利為本位,以保護個人利益為導向,著重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個人利益最大化。
6、本質功能不同
保護利益的不同,必然導致法律本質功能的差異。民法維護商品交換,而商品交換要求平等和自由,要求交換者以自己意志設定權利和義務。因此,民法的本質是市民社會的法,是私法,是「天生的平等派」,也是權利法。它站在當事人平等這一平面上對商品關系加以保護,其功能主要是維護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商法的本質功能基本與此相同。
經濟法以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為保護重心,為解決民商法、行政法均無法解決的社會經濟問題而產生。它的本質是國家管理經濟的法,是平衡協調國民經濟運行的法。
經濟法對社會經濟生活發揮著機制效用功能,即從更高層次上全面、一體、綜合系統地調整經濟關系。它通過引導、促進、保障和制約途徑來指導預測、激勵限制、整體協調與個別規制經濟活動。可以這樣認為,在現代社會,沒有經濟法,整個經濟秩序將重復本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經歷的「磨難」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E. 反壟斷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區別
反壟斷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第一,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義務內容不同,反壟斷法律關系的主體有依法自由參與競爭並抗拒壟斷行為的權利和不從事壟斷行為的義務;反不正當競爭法律關系的主體則有依法從事正當競爭、抵制不正當競爭的權利和不從事不正當競爭活動的義務。
第二,行為方式不同,壟斷主要是企業(廠商)以獨占、寡佔及聯合行為等控制市場,排斥或限制競爭,各種形式的壟斷協議或壟斷組織(托拉斯、卡特爾、辛迪加、康采恩等)是設置市場壁壘,阻礙他人進入市場的通常表現形式,因而,壟斷常表現為一種合同行為;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形式多種多樣,常表現為一種侵權行為。
第三,立法理念不同,反壟斷法基於有效競爭的理論,力求產業組織的優化和市場結構的合理化,提高市場績效,保證經濟資源的最佳配置、產品的最低價格和最佳質量、促進工業的最大進步。而反不正當競爭法則是一種「營業警察法」,旨在凈化競爭秩序,主要不涉及市場競爭結構以及競爭的充分有效性。
第四,救濟和制裁行為不同,在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中,在多數情況下,有關市場參與人的個人控告是不可缺少的,就像在民事訴訟中一樣。而反壟斷法則相反,執法機構是必不可少,它代表超個人的利益。不正當競爭行為相對於壟斷行為來說,前者主要是侵害私人的利益,因而主要是通過私人訴訟來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而後者主要侵害的是公共利益,常通過行政程序來制止壟斷行為,甚至用刑罰來懲罰嚴重壟斷行為。
第五,立法的出發點不同,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對的是經營者使用不公平和不正當的手段,因此它首先保護的是受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經營者利益,維護公平的競爭秩序。而反壟斷法則主要從競爭性市場結構出發,反對企業以獨占等方式,排斥或限制競爭,妨礙其他企業進入市場,從而影響了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第六,具體規定的變化不同,不正當競爭行為本身違法性是永恆的,在人類法律哲學和道德規范中永遠也不會有正名的時侯。而壟斷等一些限制競爭行為的違法性是會反復的,體現的是國家在產業政策上的變化。這就決定了反壟斷法律制度是相對多變,需要經常修正的,而且這樣的修正並非只增不改,常常會改變原本違法的一些行為的性質,對它們放寬限制。
第七,立法必要性及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關系不同,反壟斷法從其調整對象和擔負的責任角度應該自成體系,單獨立法。反壟斷法是調整涉及市場支配地位和經濟優勢地位的企業之間的競爭關系的,擔負著維持企業自由和規范市場競爭秩序的雙重保護任務,需要由專門機構和專門程序來適用它。因此,它需要不同於反不正當競爭法那樣的獨特的執法體系和機構。因此,單獨立法的做法更好些。反不正當競爭法雖然可以單獨立法,但民法中的侵權行為法、商標法、廣告法、產品責任法等都可以成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主要法律淵源
F. 反壟斷與民法「契約自由」理念的沖突與協調
應該說它是一個矛盾體。之所以這樣說原因如下:
首先:民法中倡導的「契約自由」,是在民事領域,而且在合法范圍內的自由。非法的契約其實 是不自由的。
其次:反壟斷是經濟法領域,經濟法很大程度是一部與私法相對的公法,在公法領域,強制性或者義務性的規范比較多,如果不反壟斷,任其泛濫,將損害公眾的利益。
最後:當在民法的合法范圍內,契約是自由的,超過民法的范圍,擴及到經濟法時,則受到法律的強制規制。
G. 什麼是物權法什麼是反壟斷法
廣義物權法是屬於民法范疇的有關於調整物上法律關系設定、變更、轉移、消滅的一系列法律規范,包括《民法通則》、《物權法》、《擔保法》關於物權的相關規定。
狹義的物權法僅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這部法律
反壟斷法廣義上是指調整關於濫用市場壟斷地位、壟斷協議等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法律規范。狹義上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H. 民法與其他部門法的區別
民法是權利法,是平等法,具有較強的任意性。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地位平等,決定了在民法中存在著相當部分的任意性規范,允許當事人享有充分的意志自由,這是民法區別於其它法律的重要特徵。行政相比民法,有較大的強制性,而刑法具有最嚴厲的強制性,只要觸犯就一定會被懲罰,被剝奪財產、人身自由甚至生命。
(8)反壟斷法與民法的區別擴展閱讀: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民法總則確立了民法典的基本制度、框架,有效協調了民法與商法之間的關系,消除了原先存在的民法通則與有關單行法律之間的沖突和矛盾,規范了社會生活的基本規則,標志著我國民法典編纂的第一步已經順利完成。
民法總則是在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專家學者反復討論和論證的基礎上形成的,它的制定體現了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精神,為民法典編纂工作開了一個好頭。萬事開頭難。有了這個民法總則,接下來我國民法典編纂工作也就順理成章,真正駛入快車道了。
我們要深刻認識民法總則的時代意義,進一步做好民法典編纂工作。
民法總則來之不易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1954年至2001年近半個世紀里4次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致力於制定一部屬於自己的民法典。
然而,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4次嘗試編纂民法典的努力均未能取得預期結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纂民法典的任務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隨即啟動第五次民法典編纂工作,並作出了先制定民法總則、再系統整合民事法律的「兩步走」的民法典編纂工作部署。
經過兩年多的論證、徵求意見、修改,民法總則按預定進程順利制定出來,民法典編纂工作由此邁出關鍵性一步。
(8)反壟斷法與民法的區別擴展閱讀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民法總則的時代意義
I. 簡述反壟斷法的法律特徵
反壟斷法作為一種典型的經濟法,當然會具有經濟法的基本特徵,如經濟性、政策性、社會整體性、行政主導性和綜合性等,但反壟斷法在體現經濟法基本特徵的具體形式等方面呈現出自己的特色,使其與經濟法的其他部分判然有別。具體而言,反壟斷法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最典型地體現了國家N-經濟的干預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以後,市場上的激烈競爭最終導致生產與資本的進一步集中,最後形成了壟斷。
壟斷組織濫用壟斷力進行排除、限制競爭的非法活動,並大肆吞並和盤剝中小企業和廣大民眾,引發了深刻的階級或階層矛盾,並造成市場秩序的混亂。
(二)以捍衛整體利益為本位。
法的各個部門在處理社會整體與個體的關系方向,有不同的主旨和調整方式,對國家和非公共組織、個人的保護和制約也各有側重,從而呈現出不同的法律調整模式。
(三)具有明顯的經濟政策性。
反壟斷法的經濟政策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反壟斷法的制定和修改要充分體現國家的經濟政策,尤其是競爭政策和產業政策。其次,反壟斷的執法和司法活動通常也要反映一個國家在特定時期的經濟政策,從而具有較大的靈活性,以致於同樣的法條在不同的國家以及不同國家的不同時期的執行情況可能有很大的差異。
(四)是以綜合性的調整方法來調整競爭關系的競爭政策法。
經濟法作為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法律部門,它主要由企業組織管理法、宏觀經濟調控法、市場管理法(即市場運行調控法)和社會經濟保障法所組成。
(五)是實體法與程序法的統一體。
反壟斷法是由反壟斷實體法和反壟斷程序法兩部分組成。其中,反壟斷實體法為反壟斷法的主體內容,它是對排除或限制競爭的狀態和行為的規制。
主要包括禁止嚴重限制競爭的壟斷協議即橫向和縱向壟斷協議、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即經營者濫用壟斷力、對大企業合並的監控以及反壟斷法適用除外的領域等幾部分。
(9)反壟斷法與民法的區別擴展閱讀:
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出台了《關於相關市場界定的指南》並完成關於禁止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指南、汽車業反壟斷指南、寬大制度指南、經營者承諾指南、違法所得和罰款計算指南、壟斷協議豁免程序指南等六部指南的研究起草工作。
這些指南體現我國執法機構的執法思路和原則,分享執法經驗,給予經營者更清晰的指引。可以說,《反壟斷法》頒布實施10年,是我國反壟斷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的10年。
未來,我國反壟斷法律規則體系仍需不斷完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競爭法中心主任黃勇認為,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反壟斷法實施也應進一步優化:
一方面,應在總結過去10年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反壟斷法制度體系,釐清概念、明確適用原則,為反壟斷執法、司法和守法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規范依據;
另一方面,應盡快推進處於基礎性地位的競爭政策法制化,尤其是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法制化,與反壟斷法律制度有效銜接,以明確政府與市場間的關系,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地位,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以競爭法治更好、更快地促進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
8月1日,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咨詢組主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競爭法中心承辦的第七屆中國競爭政策論壇發布了反壟斷十大案例,具有如下特點:
敢於向大公司動刀。翻看反壟斷典型案例,可以看到有不少知名大公司牽涉其中。比如利樂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歷經4年零10個月的調查,行政處罰決定書長達47頁,最終確定利樂集團6家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成立,監管部門對其開出高達6.7億元人民幣的罰單。
敢於動部門的乳酪。如果政府部門在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濫用行政權力,違反《反壟斷法》同樣會受到懲處。2016年發現的「十二個省份相關政府部門在『新居配』建設中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案」就是典型。
維護消費者權益。觸動行業巨擘、政府部門的壟斷利益,都是為了維護好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我國圍繞企業和消費者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嚴厲查處燃氣、供電、供水、電信、黃金飾品、乳粉等民生領域價格壟斷行為,深入開展公用事業限制競爭和壟斷行為專項整治,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此前我國反壟斷執法部門分散在商務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今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後,保留國
務院反壟斷委員會,並由新成立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承擔反壟斷統一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