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言論自由

刑法言論自由

發布時間: 2022-04-29 20:12:13

① 言論自由和誹謗怎麼區別

中國人很多愛犯的第二個錯誤是認為:言論自由凡是造謠,誹謗,都不屬於言論自由范圍。這是對言論自由的又一個誤解。

其實言論自由應該有的標準是:僅僅除了允許針對普通個人的誹謗和漫罵言論,並且造成了實際損害的,可以由受害人提起民事訴訟。這里大家必須注意。
第一. 是針對普通人,這是相對於政府官員和公眾人物,還有公眾事件中的相關的人來說的,比如總統,NBA名星,影星,民間的政治人物,甚至比爾.蓋茨,或者一個安然事件中的涉案人員等,這些人都可以受到大家的各種評論,當然也包括極端的言論,比如謾罵和侮辱。
以美國為例,美國法律規定---
官員和公眾人物、以及公眾事件相關的人不得通過提起法律訴訟獲得隱私權和名譽權賠償。因為如果批評和評論、監督政府官員,要求每一句話都必須完全正確,要有 一句話說錯了,就說損害了官員的名譽,就要求起訴賠償,這樣老百姓還怎樣有效的監督政府官員呢?同理,如果人們不能自由的評論我們周圍發生的公眾事件,以 及公眾事件中的人,老白姓又怎麼能夠參與到社會事務和政治生活中去呢?老百姓又怎麼能在社會思想文化的發展中發揮作用呢? 當然有些官員在被罵急了的時候也會提起訴訟,法院也會受理,但是即使是真的造謠,受害者也不能獲得賠償,法庭也就是僅僅是對受害者正正名而已,造謠者還可 以繼續造謠。所以在美國你幾乎找不到這種政治人物或者明星打名譽權官司的,基國卻有一大堆這種名人打名譽權官司的。
第二.是必須針對個人,也就是說,就當罵的是普通人,但是如果罵的是一個群體,比如美國人,非洲裔美國人,或者河南人,廣州的無業遊民,或者那個學校的老師們,這些都不是單獨的個人,而是一個群體或者一個組織,在社會生活中,我們經常要以群體為單位評論各種社會現象,這些人雖然都是普通人,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對這些群體進行評論的話,我們又怎麼能夠評論我們的社會呢?比如我批評說:「我小孩的學校老師都是只知道收錢,不會教書的垃圾」那個學校就因此說我損害了他們的學校老師的名譽,要和我打官司,大家說要是這樣, 還有什麼言論自由可言呢?人們又怎麼能夠通過言論的評論參與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呢?以美國為例任何評論政府提供的服務,企業和商場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包括公立和私立學校,等等這些在法律上都是言無禁忌的。
第三.必須造成實際損害,我舉一個例子,美國有一種專門造謠和吹牛的報紙,用 來供人們茶錢飯後消遣看的,上面有很多莫須有的新聞,比如布希被拉登強奸了呀,薩達姆沒有死,那個被抓的薩達姆是假的呀,等等無奇不有,曾經發生過對一個 普通的教授的性生活進行調侃的報道,這個教授後來提起民事訴訟,結果是,因為這種報紙本身就是專門造假的報紙,沒有人把他當真,所以也就不存在實際的損害,當然也就沒有獲得名譽權和隱私權賠償。另外日常生活中老百姓之間的鬥嘴和罵架也很少有人去打官司,就是因為實際損害很小,根本犯不著為這種小事去費神討力打官司。
第四,只有民告民的民事官司,沒有官告民的刑事官司,也就是說只有普通的個人受害者能提起訴 訟,政府不能因為言論對老百姓進行訴訟,老百姓任何評論政府的言論都是自由的。也就說即使布希想通過打官司為他的名譽正正名,前面我們已經說了,他不能獲得賠償,打官司只能起到正正名的作用,布希也只能自己掏錢,不能花政府的錢去為自己正名。
…………
中國人愛犯的第四個錯誤是認為:所有的公共場所都是「公共的」,只要是公共場所就能隨便說,這又是另一個錯誤。

② 網上發表說要去殺人算違法嗎

不犯法,網上發表說要去殺人屬於犯意表露,如果沒有採取實際行動,不屬於犯罪,也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在網上自由發言屬於言論自由,但是也要認識到,自由是有限制的,說要殺人雖然不是犯罪,但是也會產生一些影響,甚至可能需要承擔一些法律後果。
法律分析
僅僅是犯意表露的話不屬於犯罪,不具備故意殺人的構成要件。根據法律規定,刑法處罰犯罪的形態最少是犯罪預備,即為了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如果進行犯罪預備,不論既遂與否,由於故意殺人罪巨大的社會危害性,行為人都要承擔刑事責任。如果犯罪分子自動中止犯罪並且防止了危害結果的出現,成立犯罪中止,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故意殺人存在未遂形式,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如果在網上發表說要去殺人,後續也實施了殺人行為,則在網上發言的行為就會對行為人不利,使得」故意「被認可的可能性增加。此外,網路不是法外之地,發表殺人言論可能會導致其他法律後果,比如治安處分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條 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十二條 為了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十三條 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對於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十四條 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③ 我國刑法對觸犯法律的犯罪行為人剝奪的權利有哪些

律達網:

主要有兩種

  1. 人身自由的權利

  2. 剝奪政治權利是指依法剝奪犯罪分子一定期限參加國家管理和政治活動權利的刑罰方法。
    剝奪政治權利包括剝奪以下四項權利:
    1.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國家機關包括國家各級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以及軍事機關。擔任國家機關職務,是指在上述國家機關中擔任領導、管理以及其他工作職務。也就是說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不能擔任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中的任何職務。
    2.擔任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的權利。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可以在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中繼續工作,但是不能擔任領導職務。
    3.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選舉權是指選舉法規定的,公民可以參加選舉活動,按照本人的自由意志投票選舉人民代表等職務的權利,即參加投票選舉的權利;被選舉權是指根據選舉法的規定,公民可以被提名為人民代表等職務的候選人,當選為人民代表等職務的權利。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政治權利,是公民參與國家管理的必要前提和有效途徑,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犯罪分子當然不能享有此項權利。
    4.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由的權利。所謂言論自由,是公民以言語表達意思的自由;出版自由,是指以文字、音響、繪畫等形式出版作品,向社會表達思想的自由;結社自由,是指公民為一定宗旨組成某種社會組織的自由;集會自由和遊行、示威自由,都是公民表達自己見解和意願的自由,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這六項自由,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政治自由,是人民發表意見、參加政治活動和國家管理的自由權利,被依法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不能行使這些自由。
    對犯罪分子判處剝奪政治權利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性質,危害程度以及情節輕重,決定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尤其是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刑期,應與所判處的主刑輕重相適應。
    剝奪政治權利既可以附加適用,也可以獨立適用。法律規定附加適用剝奪政治權利的,一般是較重的犯罪,獨立適用剝奪政治權利的,一般都適用於較輕的犯罪。

④ [刑法]發表言論是否屬於行為

第一 既然叫發表當然是指公開的場合表明觀點,這當然是一種行為。根據我國憲法公民有言論自由,但是不能違反國家法律、危害國家安全,也不能侵害他人的隱私和名譽。如果違反法律發表危害國家安全、分裂國家的言論情節嚴重的話可以依照刑法以煽動國家分裂罪或者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處罰;如果是誹謗他人名譽可以構成誹謗罪。但需要注意的是,誹謗罪是親告罪,也就是必須由受害人自行提起訴訟而不是有公安機關主動立案偵查。所以近年很多所謂對官員的誹謗案由公安檢察機關去辦理都是不合法的。
第二,持有的概念是非常復雜的,一般理解可以認為就是對物所具有的支配性地位。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寫一本專著所以建議你自己看吧。
第三,這種行為不是玩忽職守而是構成故意殺人罪。從犯罪的主觀方面來說故意犯罪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兩種。直接故意很好理解,而間接故意指的就是對非常明顯會發生的危害後果持放任的態度。例如一對夫妻吵架,妻子要上吊自殺,丈夫不但不阻止反而眼睜睜的看著妻子自殺。在這里雖然丈夫沒有實施殺人的行為,但是他作為丈夫明顯的負有特定的義務,而他竟然不顧這種義務而對妻子的死亡放任不管,因此構成故意殺人罪。與此類似的例子還有母親把故意把自己的小孩扔到野外讓其死亡。
所以在這里,警察作為具有特定義務的人員,對兒童的死亡放任是構成故意殺人罪的。當然,這種情況必須是具有特定義務的人,如父母對未成年的孩子,夫妻之間,有義務的公務員等。一般人見死不救只是道德問題。

⑤ 在一個逐步實現民主、法治的國家如何保護公民的言論自由跪求解。。

我國憲法制度對言論自由規定的不足

言論自由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自由,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世界各國憲法和法律及國際公約中均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加以保護。我國憲法也不例外。然而,我國盡管對言論自由作了一系列法律規定,但目前我國公民的言論自由並未獲得很好的保護,言論自由的現狀尚未達到令人滿意的狀態。我國的憲法表述似存在下列不足:

(1)規定過於簡單,界定不夠明確。有關言論自由的法律規則必須具有明確性。一般憲法在對公民的基本權利作出規定時總是分作兩種情況:一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另一為公民的基本自由。公民的生命、健康、私有財產等一般歸入公民的基本權利。而公民的言論、表述、出版、遷徙自由等一般歸入公民的基本自由。這種情況不僅在我國憲法中得到體現,在一些西方國家的憲法中也有所體現[6]。那些歸於基本自由項目之下的各項自由,如出版自由,通常不受民法的保護,其外延和內涵也不像民事權利那麼明確;相反,那些歸於基本權利項目之下的多項權利,一般都受到民法的保護,其外延和內涵在民法里都有明確的界定。在司法實踐中,我們很容易找到侵害生命健康權的民事賠償案件,但是很難發現有關侵害表達自由的民事賠償案件。這似乎從經驗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對有關言論自由的規定還不夠明確。

(2)缺乏對言論自由的保護性規定。有些國家的憲法在賦予公民以言論自由權的同時,還規定了相應的保護公民言論自由權的措施。如美國憲法第一條修正案規定:「國會不得制定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為了實現高標准地保護和促進表達自由和信息自由,歐洲條約成員國同意以下標准:對於信息傳遞過程的參與者,媒體的內容或其他傳送和散發信息行為,政府應當避免審查或任何形式的武斷控制、限制。與此相比,我國憲法僅規定了公民的言論自由權,而對於言論自由權的保障措施憲法並未涉及,這當然也不利於對言論自由的保護。

(3) 缺乏對言論自由行使的具體限制性規定。如前所述,言論自由是相對的,其行使不得侵犯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對行使言論自由所進行的限制都必須是事先由法律規定了的,而且這種限制在一個民主社會是為了服從於一個更高的利益的需要。各國憲法及國際公約中大多在規定公民言論自由後緊接著有相應的限制性規定。如《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宣布:「本條第二款所規定的權利的行使帶有特殊的義務和責任,因此得受某些限制,但這些限制只應由法律規定並為下列所必需……」然而我國憲法對言論自由行使的限制沒有作出專門規定,而是適用憲法對於言論自由行使的統一限制。這種限制的規定有些過於寬泛,這樣,在實踐過程中,將給予司法機關過大的自由裁量權。在遇到言論自由權與其他權利的沖突時,容易缺乏操作標准而對公民的言論自由權造成傷害。

完善對言論自由立法之對策

言論自由的法律規制必須具有明確性。規制的目的、程序、限制的范圍和標准都應當是明確的。這是言論自由的一般保障原則所要求的。我國憲法盡管已經將言論自由權列為法定權利,但對於言論自由權的規定過於簡單、概括。因此完善憲法制度對言論自由的有關規定是保障公民言論自由的基本舉措。

(1)應當完善憲法條文的表述。我們必須在憲法中明確規定公民的言論自由的范圍、種類和限度。

(2)除憲法制度的完善外,在具體法律制度中也應注意對言論自由的保護。盡管言論自由權作為一項基本自由與大多數基本自由一樣,可能不易在具體法律中再行作出具體規定,譬如,很難在刑法或民法中規定如何保障公民的言論自由權。但是,可以完善具體法律中與言論自由有關的條文,以間接保護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只要是未涉及煽動他人以暴力的方法作為達成變革之手段,均受到言論自由的保障。

⑥ 我國刑法中涉及言論自由的罪名有哪些

煽動分裂國家罪/誹謗罪/侮辱罪

⑦ 對於網路言論有什麼法律

對於網路言論的相干法律有:

1、《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規定,捏造並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2、《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後果的;

(三)二年內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四)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此外,一年內多次實施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行為未經處理,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轉發次數累計計算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定罪處罰。

(7)刑法言論自由擴展閱讀:

1、2013年,中國最新司法《解釋》規定,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可構成誹謗罪。該司法解釋子2013年9月10日起實施。

2、一般來說,中國有關網路誹謗的民事侵權成立,須具備以下兩個要件:

(1)要有損害行為。就是指行為人為通過網路傳播了有損特定人名譽的文字、圖片或語言。

(2)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過錯。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形式。行為人明知傳播內容必然或可能會對他人名譽造成損害卻希望和放任結果發生的,為故意。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損害他人的民事權利但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雖然已經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結果導致他人的名譽受到損害的,為過失。

⑧ 濫用言論自由權的後果 需要具體的相關法律條文

在刑事方面,可能觸犯法律構成刑事犯罪。如刑法第103條煽動分裂國家罪,第249條煽動民族仇恨、歧視罪,第246條侮辱誹謗罪,第278條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罪,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在民事方面可能因侵犯他人名譽權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如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禁止用侮辱、誹謗的方式損害他人名譽。

熱點內容
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任務 發布:2025-01-14 20:31:07 瀏覽:490
2018中級經濟法重點知識點 發布:2025-01-14 20:16:35 瀏覽:477
律師做筆錄 發布:2025-01-14 20:13:29 瀏覽:594
民法新關 發布:2025-01-14 19:47:49 瀏覽:714
稅收法律知識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4 17:39:12 瀏覽:198
勞動法公休假規定怎麼休 發布:2025-01-14 17:21:06 瀏覽:614
勞動法單休雙休 發布:2025-01-14 17:18:44 瀏覽:784
州地區法院 發布:2025-01-14 17:09:53 瀏覽:37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第六批 發布:2025-01-14 16:16:23 瀏覽:444
本辦法規定了 發布:2025-01-14 16:15:44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