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三劍客

刑法三劍客

發布時間: 2022-04-30 06:05:40

❶ 法律與道德間的緩沖區

當代中國法律與道德的沖突的主要類型與具體表現
1.實質意義上的沖突與形式層面上的沖突。從理論上來說,在一特定社會里,作為人們行為規范的道德和法律應該是一致的,否則人們將無所適從,但現實生活中經常聽到「合理的不合法,合法的不合理」的說法。這句話形象地反映了法律與道德的沖突與矛盾。現實生活中法律與道德沖突一般有實質意義上的沖突與形式層面上的沖突兩種類型。
第一,由於道德體系與法律體系的不同價值導向所形成的沖突,這是實質意義上的沖突。一般說來,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道德與法律也會根據自己與社會生活的結合的特有方式不斷發生變化。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特定時期,只有一個以國家名義制定或認可的法律體系,這就是現代法治所要求的法律的統一性。而道德體系卻並非如此,除了人們在共同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了與法律體系相一致的佔主流地位的道德體系之外,由於人們的不同經歷,還可能存在不同於這一主流道德體系的道德觀念。而在社會結構發生急劇變化和轉型的當代中國,雖然在政府的積極推動下,為了適應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國家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規,但整個社會結構的轉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中國國土遼闊、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這一事實,又加劇了中國社會結構轉型的復雜性和長期性。所以,在這一特殊的社會轉型時期,由於道德觀念轉變相對於政策推動的滯後性,除了與現代法律體系相適應的道德體系之外,還存在著其他如傳統道德、後現代道德等。這些道德體系與現代法律體系對人們的行為進行評價的標準是不一樣的。這種不一樣的標准必然會對人們的同一行為有著贊成或反對、肯定或否定等不同的評價,從而形成法律與道德的沖突。事實上,人們的實踐行動都是有意識的,如果人們不能處理好這一特殊時期法律與道德的沖突這一問題,那麼它必將極大地影響社會結構的轉型和社會發展進程,影響著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特別在中國社會結構發生急劇變化和轉型的當代,它主要表現為體現自然農業社會的、道德與法律不分的傳統與現代社會市場經濟社會道德與法律的相對分離的要求的沖突。
第二,由於法律與道德調整方式的不同要求而形成的沖突,筆者姑且稱之為「形式層面上的沖突」。這是指在一個相對穩定發展的時期里,雖然從總體上來看,道德體系與法律體系是一致的,都是特定社會的倫理要求的反映,但是因為這兩種行為規范的獨特性,使得兩者呈現出不同的具體內容與特徵。筆者認為,由此所造成的法律與道德沖突並不是實質意義和根本意義上的,而只是形式上的和表象上的,因為它們畢竟有著共同的分母——特定社會的倫理現實。這種意義上的法律與道德的沖突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反映和表達社會倫理的真實性程度不同而引起的沖突,即法律和道德在概括和反映社會生活條件時准確性程度不同而引起的沖突。雖然法律的內容是特定社會倫理要求的反映,立法者不能隨心所欲地創製法律,但在現實性上,由於立法者對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認識、對立法規律的認識和運用以及立法技術、文化傳統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法律的內容並不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而道德常常是人們在共同的、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形成的共識,但同時它具有明顯的地方性特徵和主觀性特徵,與每個個體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關。所以其在反映社會生活的准確性上必然受到限制。第二,道德的理想性與法律的現實性特徵所形成的沖突。道德追求理想和高尚的社會正義,體現著社會公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法律可以也應當成為公民普遍遵守的道德義務,高尚的道德卻不能也不應成為公民普遍的法律義務。法律追求經過提煉後的社會正義,是最低的道德標准,目的在於維系整個社會的秩序穩定和安全。所以,法律是面向現實的,現實社會關系的法律化、制度化,是法律建設的不變的追求,法律總要亦步亦趨地緊跟現實。現實生活中,當社會條件發生變化時法律往往是從為了解決問題而制定出與已有道德觀念不符的法律。第三,法律的程序性要求與道德的實質性要求之沖突。一般而言,法律有明確規范,嚴格的程序要求。合法的行為有實體和程序兩方面的規定。不管是實體違法還是程序違法都是違法行為。道德只是實體性規范,不存在程序性要求。如果某一行為既符合道德規范,又符合法律實體規范,但不符合法律程序性規范,這一不合法的行為卻因道德評價注重動機、結果而在道德上作出肯定性的評價,從而與法律評價相沖突的。第四,法律的形式性、確定性要求與道德的實質性、原則性要求之間沖突。對此,筆者將在後文中有詳細的論述。另外,法律還有技術上、時效上的規定,當道德評價與這些方面的規定不一致時,也會導致沖突的發生。
2.當代中國法律與道德的沖突的現實表現。近代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律與道德的沖突日益凸現,其在社會生活中主要表現為「合理不合法」行為和「合法不合理」行為的存在。〔7〕?就「合理不合法」的行為而言,其在現實生活中主要有以下幾類:(1)「大義滅親」類。在中國古代,「大義滅親」是指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現在一般是指為了社會或他人的利益,即所謂的「義」,而將自己的親人提交給法律制裁或自己對其實行「制裁」。〔8〕?但這里的「大義滅親」是指後一種情況,這種情況往往是符合道德的,但是不符合法律的要求,因此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比如說,江蘇泰興市張橋鎮常巷村村民伏繼祥因患無法救治的腦瘤而導致其性情大變,經常在村裡酗酒鬧事,調戲婦女,甚至多次伺機強奸自己的母親,成了村裡的「公害」。其父母伏余良、丁玉南夫婦覺得留著兒子無論對村裡還是家庭都後患無窮,便將其推入河中使其溺水而死。〔9〕?(2)自力救濟失當類。這種情況往往是指人們因為根據法律途徑,無法快速而有效地實現自己的權利或者根本沒法實現自己的權利而採取違反法律的自力救濟的方式來實現。比如,廣東中山市34歲的林某因不滿其父的賭博、打罵自己及親人以及磨刀欲殺自己與姐姐的行為,便在兩人又一次發生口角之後,將其父親按倒在地,用枕頭死死捂住他的臉,致使其父窒息而死。〔10〕?(3)「為民除害」類。為民除害在道德上應該是值得贊揚的行為,既包括合法行為,也包括違法行為,但這里主要是指違法行為,即人們未經法律許可而對危害社會和他人利益的人私自進行處罰。有這樣一個案例:30多歲的李某是涼水泉村8組村民,曾多次敲詐勒索、盜竊,害得村裡人家家傍晚閉戶不出。李因吸毒曾多次被公安機關抓獲。在當地辦廟會的那一天,李過來找廟會主持者說要「弄點錢吸煙」。因為此次活動屬村民集資,其要求遭到拒絕。隨後,李手持菜刀找村幹部算賬,被激怒的村民們圍在街道上,用木棒、石塊、磚塊等「教訓」李,一時間,三四百村民男女老少,甚至連行人也開始動手,李當場被打死。〔11〕?(4)利他動機違法類。這一類行為是指當人們處於選擇符合法律的行為與符合道德行為兩難的特定情形下,因為選擇了符合他人和社會利益的道德行為而違反了法律。比如,2005年6月16日,一個叫阮懷蓮的孕婦在昆明東川區人民醫院臨產,因大出血急需輸血急救。因醫院恰巧AB型血不足,在向社會緊急求助未果後,該院醫生盧新華主動獻血急救病人。考慮到東川區距昆明來回需5、6小時路程,恐向昆明市血液中心求助耽誤對患者的搶救,在報請東川區衛生局備案後,東川區人民醫院用盧新華醫生捐獻的200CC血液,挽救了阮女士的母嬰兩命。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獻血法》,這一行為屬於非法自供血液,所以被相關機關處以罰沒非法收入和罰款共13360元。〔12〕?當然,除此之外,還存在著許多為了規避法律類的「合理不合法」行為,但這里的「合理」顯然不是符合一定的道德,而是指符合一定成本——收益分析的利益最大化追求。所以,筆者不認為它是法律與道德的沖突。
而現實生活中的「合法不合理」行為主要有:(1)對「合理不合法」的行為的法律處理。一般而言,法律與道德的沖突主要表現為「合理不合法」的行為的大量存在。如果對這些行為嚴格依照法律的規定處理,那麼這種處理行為又成為「合法不合理」的行為。比如說,《武漢晨報》報道說,有一位「的嫂」在武昌火車站為了替一位懷孕7個多月的孕婦取行李,在禁停區停了不到2分鍾,結果受到交警扣分罰款的處罰。盡管「的嫂」苦苦辯解,周圍群眾也幫忙求情,但交警不為所動。為此在場的群眾議論紛紛,大家認為「的嫂」是為了做好事才違章,且違章時間不長,又沒造成交通堵塞,交警應該適當通融一下。但法律界人士一般認為交警對「的嫂」的處罰完全正確。〔13〕?(2)現實生活中還有「鑽法律空子」的、但明顯違背道德的行為。這一類行為是由於法律的不健全所造成的,而當事人正是利用了法律調整的空白與漏洞和「法不禁止即自由原則」而導致了法律與道德的沖突。
三、當代中國法律與道德的沖突的主要原因分析
1.法律與道德沖突的理論邏輯: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正義是任何時代人類必不可少的追求,也是任何一個社會的基本倫理理念,它一般是通過法律與道德對人們行為的規范來得以實現。一般認為正義至少包括以下兩個含義,即相同情況相同對待和不同情況區別對待。然而,在確定情況下,人們將之判斷為相同情況還是不同情況的標准可能是不一樣的。正如當代最著名的法學家哈特所說:「正義觀念的結構是相當復雜的。我們可以說它有兩部分組成:(1)一致的或不變的特徵,概括在『同類情況同樣對待』的箴言中;(2)流動的或可變的標准,就任何既定的目標來說,它們是在確定有關情況是相同或不同時所使用的標准。」〔14〕?就是對確定某一情況到底是相同情況或不同情況時,作為實現正義的重要途徑的法律與道德表現出了各自不同的側重點。法律一般更容易將其歸結為相同情況從而實現形式上的正義,而道德卻側重於將其歸結為不同情況應該作出區別於法律規則的價值判斷,從而實現實質上的正義。形式正義應該是以實質正義為其目的,但形式正義本身的獨立性和特徵,使它可能背離實質正義的要求,出現以下兩種情況:第一,體現普遍規則的抽象正義可能導致具體正義得不到實現。比如,就湖南臨湘市原副市長余斌將受賄得來的15萬多元用於解決下屬鄉鎮學校等實際資金困難問題這一案件來說,假如余斌真的只想用通過受賄的方式來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問題,那麼如果將其與只想將受賄款占為己有的其他受賄人員一樣按照刑法規定定罪量刑,顯然會使許多人覺得不符合實質正義之要求。但若就此原因不將其定罪量刑,那麼,就可能使受賄行為因各種理由而合法化,這將造成更大的不公正。正是因為法律只能涉及表現在外的行為及其直接目的,所以其常常因為特殊個案的復雜性而不可能使每個案件都能符合實質正義的要求。第二,體現法律形式正義要求的程序正義可能會導致實體正義的不能實現。比如,如果某人殺人但銷毀了所有的證據,那麼法庭必將因為證據不足而宣告無罪,這不僅會使實體正義即被害人的權利難以實現,從而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的安全與秩序。當然我們並不能因為實體正義不能實現這一原因而將其判處刑罰。因為法院的判決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如果「疑罪從有」,那將會導致法官的主觀臆斷,就會有更多無辜的「佘祥林」受到不公正的遭遇。事實上,只要法律的規定能保證大多數案件能夠公正地得到解決就行了。
法律與道德的沖突的形成原因不僅因為理論上形式正義對實質正義的背離,還在於道德對實質正義的背離和法律對形式正義的背離。第一,道德的個體性特徵使得其可能與實質正義的要求並不一致。盡管從理論上來說,人們可以通過交往理性和商談程序〔15〕?來獲得體現實質正義的道德共識,但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夠參加這一程序並達成一致意見。即使所有的人都參加了這一程序並達成了共識,但也並非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時候都能夠按照實質正義的要求去行為。因為當道德共識轉化為人們個體的行為時,獨特而自利的個體常常會因為自己對利益的追求,而有意無意地將人們普遍接受的道德共識附加了自己的含義,從而使得作為個體行為規范的道德與體現實質正義的道德共識產生一定的距離。所以,當表現為應有社會關系體系的倫理或實質正義成為社會個體的道德觀念的時候,必然會或多或少地帶有個體性的特徵,從而與實質正義產生一定的距離,這一距離又可能加大了它與形式正義和法律的距離。第二,在現代社會里,作為一個國家的實在法的法律,無論是從產生來看,還是從適用來看,主觀意志性還是其重要特徵之一。從立法上來看,現代社會中成文法在各個國家法律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甚至是全部。這樣,立法者的主觀意志和主觀能力,如性格特點、生活環境、閱歷、生活經驗、受教育狀況等無不影響著其價值和觀念,從而影響著他所制定出來的法律。從法律的適用上來看,現代生活越來越復雜,成文法的局限也越來越明顯,法官的主觀意志對法律的意義也更為重要。特別是對中國法官而言,他的有限理性也使其很難通過自己的適用法律的行為來使人們感覺到法律是普遍平等的。比如說,1998年,被號稱為打假「三劍客」之一的葛銳,分別在鄭州市管城區、邙山區和中原區的葯店購買了200多元錢的同一種假葯,然後分別向三家法院提起訴訟,結果三家法院給出了三種不同的判決。〔16〕?
2.法律與道德沖突的深層起因:社會轉型中價值文化沖突。一般而言,任何一個社會在其發展進程中,人們的觀念也會隨著社會的漸進變遷而不斷變化,與之相適應,社會生活中的法律與道德也在相互影響中不斷發展並互相促進。法律與道德的沖突促進了道德的進步與法律的發展。社會變遷常常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法律和道德,但法律與道德的發展並不是同步的,道德觀念的轉變往往因其需要深入人的內心而有時會滯後於社會的發展和法律的要求,在新的道德觀念沒有確立時,法律的規定往往影響著人們的新的道德觀念的形成。當然這種影響並不是決定性的影響,因為法律的規定本身也需要反思。人們正是通過對社會生活和法律規定的理解、反思才形成了新的道德。當然,這種新的道德並不一定能成為法律合理性的基礎。這種道德本身也是需要反思的,而法律也在其與社會生活的磨合中和人們對道德的反思中不斷地得到修正和完善。而道德的進步和法律的發展正是在人類對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狀態的無數次的反思中進行的,而且這一過程是永遠止境的。
但當代中國所發生的社會結構的轉變,在其運作過程的啟動上,是由政府發動的。在這一過程中,國家和政府對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的影響非常之大,其對西方法律的大量移植使得當代中國社會法律與道德的沖突更為明顯,因為西方法律所承載的價值追求和文化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是完全不同的。正是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價值文化沖突成了當代中國法律與道德沖突的深層原因。
第一,集體主義與個人本位的沖突。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的集體主義原則不斷受到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沖擊。人們開始修正原有集體主義原則中過分強調集體利益而忽視個人利益的內涵,但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國家主義傳統及其對社會公共利益的強調使得道德領域中的集體主義還是顯得與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導致的對個人利益的看重的社會生活事實顯得格格格不入。而作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樣本的近現代西方社會,以對個體權利的重視為特徵的個人主義一直是其主流。雖然在思想領域出現了對西方自由主義進行批判的、以「社會本位」為特徵的社群主義,他們重視並強調切實存在的社會公共利益,但他們始終認為任何一種對公共利益的強調,都有可能導致極權主義的危險。而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與市場經濟的發展與要求相適應的以個體本位為特徵的西方個人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觀念始終存在著矛盾與沖突。這是因為「在個人主義下,一方面是平等觀念,指在同一團體中的各分子的地位相等,個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權利;一方面是憲法觀念,指團體不能抹殺個人,只能在個人們所願意交出的一分權利上控制個人。這些觀念必須先假定了團體的存在。在我們中國傳統思想里是沒有這一套的,因為我們所有的是自我主義,一切價值是以『己』作為中心的主義。」〔17〕?
第二,人情與法律的沖突。無論是在中國古代社會,還是在當今社會,作為情理的代名詞的「人情」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就現代而言,從理論上說,法律也應該反映人情、體現人情。因為,立法者在制定法律規范的時候總要依據自己直接或間接的經驗,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經驗都離不開他所生活的社會條件。法律的產生是這樣,法律的發展、變化也不例外。而作為社會互動和交往方式的人情,必然與特定社會的風俗習慣、心理傳統、思維方式等密切聯系,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它們在人們社會活動中的表現。相反,如果法律與人情完全背離,那將意味著法律的虛置或者赤裸裸的暴力。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了試圖用強制性的法律手段去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終將導致法律的無效。同時,法律一旦產生,就體現為以語言為載體的法律條文和規則,具有了相對的獨立性與客觀性。這與人情的相對靈活性特徵相較,又使得兩者在現實生活上的緊張成為必然。一方面,代表國家來制定法律的立法者有著自己獨立的思維方式、獨立的價值觀念,甚至,他們也不能免俗,有著自己獨立的利益追求。因此他們制定出來的法律規范是不可能完全體現人情的。另一方面,法律的制定主要是對先前經驗的總結,只有有限的超前性,它的固化性特徵使它對不斷變動的社會生活缺乏應變能力而不能很好地解決糾紛。而人情作為一種觀念或習慣,也會體現為人們面對現實生活形成的一種生活智慧和生活常識,它的彈性和靈活性特徵使它對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有著獨特的解決方法。而作為中國法治建設的樣本的西方法治則要求我們按照具體的法律規則作出裁判,而不是去關心具體案情及法律事實背後的凄美故事,哪怕這樣嚴格的法條主義所得到的裁判結果可能導致實質上的不公正,這與中國人強調在千差萬別的具體案件中實現人情或大眾道德正好相反。
第三,「官本位」與權利本位的沖突。在中國傳統社會,社會一直消融於國家之中,表現為「官本位」的權力本位一直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主要內容。權力本位是指國家或政府的權力至高無上,其運行在理論上不受任何約束;法律、道德和其它規則一樣,只是權力運行的手段,附屬於權力,其職能也極為狹窄。而人治就是權力本位的必然邏輯。因為權力必須由一定的主體(特定的人)來實現,特定的人可以是某一個人,也可以是由多個人組成的某一集體或組織(因其擁有了權力一般稱為政治機關或機構),無論是一個人行使還是多個人共同行使,只要權力沒有約束,那就意味徹底人治。即使是多個人共同掌握權力,他們之間不可能形成牽制和監督,很可能會為了共同的利益而互相合作。當然為了實現有效的統治,他們可能會採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比如說「德治」,但這並不能改變人治的現狀。而權利本位則是近代以來西方法律的基本精神,也是現代法治的基本要求,它意味著社會成員皆為權利的平等主體;在權利與義務的關繫上,權利是目的、是第一性的,是義務存在的依據和意義;在權利和權力的關繫上,公民、法人、團體等權利主體的權利是國家政治權力配置和運作的目的和界限,即國家政治權力的配置和運作,只有為了保障主體權利的實現,協調權利之間的沖突,制止權利之間的互相侵犯,維護權利平衡,才是合法的和正當的;權利主體在行使其權利的過程中,只受法律所規定的限制,而確定這種限制的唯一目的在於保證對其他主體的權利給以應有的同樣的承認、尊重和保護,以創造一個盡可能使所有主體的權利都得以實現的自由而公平的法律秩序。〔18〕?
四、對當代中國法律與道德沖突的限制
一般而言,社會生活的漸進變遷也會帶來道德和法律的變化。這是法律發展與道德進步的正常狀態。正如前文所述,這種正常狀態下的沖突既促進了法律與道德自身的發展,也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但這種沖突必須是在一定的限度和范圍之內的沖突,否則它將不利於整個社會的發展。正如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所認為的那樣:「在某一社會系統中,內部沖突越不激烈,沖突對社會系統的整合越有作用。」〔19〕?這就是說,在同一社會系統內,如果法律與道德的沖突過大,就可能失去其本應該具有的社會整合功能。「如果法律的標准與民眾的道德標准存在一定差距,民眾固然可以適度修正自己的道德標准;然而,如果二者落差過大,就會加劇法律與社會的沖突和隔閡,使法律規避行為增加,最終損害法制的權威。」〔20〕?由於在我國近百年來社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從西方移植過來的法律體系與中國傳統文化及道德觀念都有著根本的不同。這使得我們國家的法律與道德的沖突成為一個更加值得重視的問題。我們應該轉變道德觀念還是應該完善法律制度?筆者以為,對法律與倫理關系的深刻認識和特定社會倫理生活的關注和倫理精神的挖掘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1.立法之倫理:良法的制定。在立法過程中,應以制定良法為目標。所謂良法乃應是符合人類本性的法律,即所謂人道的法律。它要求法律的精神必須體現把人作為目的,而不是作為手段,充分地尊重人的價值與尊嚴。
第一,社會基本制度和結構的設定必須符合基本的、普遍的人性規則。羅爾斯在其正義原則的形成中對「原初狀態」中的「無知之幕」的設定有意識地排除了人的特殊性,濾出的普遍人性〔21〕?,使我們對法律的規定與最基本的人性之間的關系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在他看來,人是自利的,但對同類的他人也是同情的。
第二,公民的基本政治自由應該得以保證。即「每一個人對於一種平等的基本自由之恰當體制都擁有相同的不可剝奪的權利,而這種體制同所有人的同樣的自由體制是相容的。」〔22〕?每個公民應該有基本的政治自由,如思想自由或者言論自由等,這是保證一國公民具有創造力、一個社會保持活力並不斷進步的重要條件。
第三,由於自然原因或社會原因所形成的社會不平等應該有所限制。即「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該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它們所從屬的官職和職位應該在公平的機會均等條件下向所有的人開放;第二,它們應該有利於社會之最不利成員的最大利益(差別原則)。」〔23〕?只有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加和諧。

❷ 吉林大學的刑法專業研究生好不好考,,歷年錄取比例怎樣。。求解

  1. 吉大刑法學專業集中了我國一批刑法學優秀導師,其中三劍客最為有名氣。(李老師,張老師,徐老師)

  2. 吉大刑法學2012年345分進復試,2013年345分進復試,2014年350分進復試

  3. 高分進復試就能被錄取,過線進復試基本都能留在吉大法學院專業碩士。

  4. 一般刑法學專業被錄取分數基本在370分以上,比吉大復試線高25分左右,

  5. 吉大刑法學是不錯的選擇,進復試就能被錄取,或者被刑法專業錄取或者被法學院專業碩士錄取,退路很廣的。

  6. 長青藤網站有2014年刑法學專業第一名同學的高分經驗總結,可以參照一下。

❸ 像刑法的話主流書目不同學派不同觀點,有比如說主要可以看人大、人大或其他學校的書嗎

我國刑法正處抄於新舊刑法理論的更替混亂時期,司法考試作為國家的司法改革的指南針已經明確了新刑法理論的地位,這也是今後中國刑法發展的方向。但是,由於歷史原因,現實生活中舊刑法理論還是主流。如果要學好刑法,一定要跟緊大趨勢。所以我建議你閱讀中國刑法三劍客的著作,更新自己的刑法觀。
1、張明楷-清華大學,代表作《刑法學》(第四版)
2、周光權-清華大學,代表作《刑法總論》《刑法各論》
3、陳興良-北京大學,代表作《規范刑法學》
他們的書中都列舉了新舊刑法的理論主張,並指出了舊刑法理論(也就是主觀主義)的種種弊端。是學刑法的法學學生必讀書目

❹ 司法考試各科老師哪些老師講的好~~~~~求推薦名師錄

聽課老師推薦:
民法:基礎薄弱的推薦李仁玉、馬特,基礎稍好些的推薦李建偉;專
刑法:首薦劉鳳科屬、柏浪濤,需要一定基礎,韓友誼雖然名聲在外,但是不推薦,講得太淺,對於司法考試解題幫助不大;
民訴:郭翔,考點講得很全;鄭其斌,講得好,但是可能漏考點;
刑訴:楊雄,出題人弟子,表格便於記憶,考點全;汪海燕,講課幽默生動,但是漏考點,隆重推薦陳少文,近兩年評價很好;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林鴻潮,幽默,表格便於記憶;
三國法:楊帆(女),不作第二人想,讓你輕松拿下百分之80以上分數;
法理:陳景輝,講課鞭辟入裡,幽默生動,便於理解,楊帆(男)也可以,法理學不用太過糾結;
憲法、法制史:淳於聞,楊帆(男),這個誰都差不多;
商經:張海峽或者王小龍,前者幽默,後者穩重;
卷四論述:鄒建章或者陳璐瓊,二者擇一即可。
我的網路空間(點擊我的名字52461可以進入)有今年的部分免費資料和去年的眾合、萬國全程音頻資料下載地址,你可以去看看。
我已通過司法考試,有一定經驗和教訓可以和你分享。如果有其他問題,可以點我的id看我的聯系方式加我,也可加交流群(十三群):65938858 。

❺ 高中生刀砍老師後被老師群毆致死是誰之過

真的!好,痛,心!!

生命就這樣簡單的方式,差一點兩個就都消失了!!

如果不站在珍惜生命的角度,大家不要討論了,如果不了解教育大家不要討論了!努力約束好自己的行為,管好自己的孩子和你關心的孩子,盡可能地遠離生命的危險就可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網上搜索,看到了不同版本的新聞;看公眾評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無過,莫衷一是;看媒體輿論導向,把問題簡單粗暴地抽象成「老師和學生打架」。真的好痛心!這是我們在「大不仁,視教育和生命萬物為芻狗」!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追隨熱點和盲目、不深入了解、不加思考地參與評論,更不應該一廂情願地道德問責!

我們需要做的是科學地、負責任地、態度端正地思考;從不同角度、更多的換位反思。

否則,我們將置死者於何處?我們將置受教育的後來者的孩子於何處?我們將置教育於何處?!


首先,以從教者的身份,給當正在當家長的,給即將當家長的,給所有關心孩子和關注教育的朋友們,解釋個人對教育的理解:

教育不是某一個人能完成的,這是教育和孩子成長過程的復雜性、特殊性決定的。

1、這個過程,任何人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視的,

這就是所說的教育環境。但是不是成長環境。

教育環境是一個整體,不可以認為的拆解!完整的教育和過程,不能少了家長、老師、社會任何一個部分和環節!

就這個血案中,我們家長、老師、社會都難逃其究!


2、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沒有誰比誰更重要。

如果說老師最重要,那麼只是在討論學習。

如果說家長最重要,那麼只是討論身體健康。

如果說社會最重要,那麼是在推卸自己的責任。

(我是在說大眾的觀念)

一味地強調或依賴教育環境中的某個人、或者某個人的作用,本質就不科學。是人為地給孩子的教育「挖坑」,「坑」孩子!


3、教育不是萬能的,不可能及時解決所有孩子成長遇到的所有問題,只能做到「而後面相對更好一些」。這是教育真正的難度最大的地方,也是社會公認老師在教育中的地位的原因!

孩子的成長就像樹的成長。如果要長高長大,就必須枝繁葉茂;如果是在成長,就不可能不長偏枝斜葉!

所以我們的任何努力和付出,包括家長、老師、社會的所有的努力和付出,不可能根本解決孩子成長出現的問題,而在在防患於未然!而是在引導「枝葉如何生長」,才可能長成參天大樹!


4、日常學習不贊同於教育!

書本的學習,老師的講課根本不是教育的全部。這是我們大部分人的認識和教育執行過程誤區!

孩子成績不好了,認為只要找老師輔導和「強制」學習就能解決!

就這個血案中的孩子,就是我們把教育理解為學習,到學校必須學習,其他的行為都不允許!因此而疏乎了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引導和教育!


5、特殊孩子和孩子特殊行為的教育問題,

個體有差異性。孩子的成長過程有特殊性。

特別是特殊階段,一定要謹慎再謹慎,警惕再警惕!

師生關系、親子關系、校園暴力、早戀、甚至校園「傷害」,這些都不是常規的教育問題,而且有相當的隨機性和、隱蔽性,所以必須足夠的警惕性、警覺性。這需要老師、家長不斷的積累經驗!

這個傷害案件,就是特殊的例子,特殊的孩子。這不是常規的教育問題,更不是常規的成長問題。所以用我們常規的教育和思維,必然不能正確理解,更不能科學解決。


建議家長、老師們,還是更多的了解、學習新的環境中孩子的教育問題。

這不是某個人的責任,而所有的相關的人都要反思:一是家長,二是老師,三是我們整體的社會人!


還是反思吧!反思,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思考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反思不是追究責任!追究責任是法律的事!

家長、老師、社會我們一起來反思這個特殊的「教育傷害」事件吧。我們的目的都很簡單、一致,不希望再發生這樣痛心的傷害事件了!!!

一、反思應對特殊學生。

因為這是過激的行為,不是日常教育和交流行為。

1、警惕性和警覺性不足!

從過激行為和結果看,這是特殊的學生,很明顯地老師對這個學生其他的學生一樣同行對待和高標准要求了!這是老師和家長的警惕性和警覺性不足!

另外,高中生體格和力量,再加過激思想和行為,真的不好應對!

所以對於高中生、或者體格健壯的特殊學生,一是在平時的教育培養要求、教育方式、交流方式應該區別對待!

在這里,需要提醒的是:這一類的特殊的學生往往缺少尊重、缺少關心、缺少溫暖,所以我們家長、老師首先要做的是尊重,同情!而不是「誨人不倦」的教育,更不是「恨鐵不成鋼」的批評!這一類學生的教育,首先不是學習,而且心理疏導和關心、愛護!

要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首要的是親其師,這里本身就有尊重、關心、呵護!


根據本人的工作經驗,學生的過激行為根本就是防不勝防,有時候根本就找不什麼起因(這是孩子性格不成熟,不穩定造成的!)如果沒有尊重、關心、呵護,他們的過激根本就無法有效的控制,也無法預測無發展到什麼結果!

這一點,不只是在說老師,而是老師家長都應該在平時的交流、教育、甚至批評過程中必須首先存在起碼的尊重和關心!


這個學生的如此的過激行為,應該有老師、家長不尊重的行為存在。不是在責問老師、家長,是在反思,是我們都需要反思?!


2、反思經驗不足!

還是反思,任何人都不可能積累所有的教育和工作經驗,只能「吃一塹長一智」!

這個特殊的血的教訓,我的經驗教訓是:學吧,積累吧!畢竟這種特殊的案例太稀少了,有的人一輩子都不可能遇到!

不僅老師需要不斷學習、不斷積累這方面的工作和應付經驗,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家長要有對我學生特殊行為的經驗!

從這個傷害案例中不難看出,這個孩子的家庭教育嚴重缺失!而孩子個性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這是教育成才的依據,同時也是災難發生的導火索!家長面對的是一個孩子,老師面對的是一個班的孩子,有時候疏乎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家長不可以隨時關注孩子的異常表現和思想行為!


3、反思如何應對學生過激行為!

雖然說是防範行為不當,但是不知道學生傷老師後,接著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過程!(這個過程還是交給法律處理吧!)

不是在為老師開脫!無論誰的過錯,傷及生命的過激的傷害行為,令誰都措手不及!

現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沒有遇到過這樣過激的傷及生命的傷害行為,所以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如果當時我們在場,會如何處理和應付?!

如何應付呢,真的再一次遇到這樣的過激傷害行為,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好像不是一部分評論說的,老師不應該打學生能解決的吧?整個過程,至少那時候,老師不再是常規的老師,學生也不是常規的學生了!他們面對都是生命和生命的傷害!



最後,再強調一次:這是的教育過程中的特殊案例,不再是常規的教學過程!所以我們好多常規的理念都不適合思考和處理這個教育過程中的出現的問題!

❻ 吉林大學法理學確實是名副其實的全國第一

張文顯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教育部社科委委專員(法學組召屬集人),中國法理學研究會顧問,教授,哲學博士,博導;原吉林大學黨委書記(吉大本碩博),入選《當代中國法學名家》
鄭成良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教育部社科委委員,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副會長,教授,刑法學博士,博導;原國家法官學院院長(吉大本碩博)
徐顯明 山東大學校長(列入中央管理,副部長級),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教育部社科委委員,中國法理學研究會會長(吉大本碩,與上交大副校長鄭成良為同班同學),教授,憲法行政法學博士,博導;原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註:張、鄭、徐三人被譽為「吉大法學三劍客」(北海道大學法學院院長語),碩士同出王子陵教授師門。

❼ 清華大學的刑法學怎樣

很負責的跟你說,擁有張明楷、周光權、黎宏、勞動燕的清華刑法學團隊,當仁不讓全國第一。

❽ 吉林大學的知名度極低,廣東人都不認識這所大學,還以為是二本

吉林大學的著名校友數量佔全國第四名
以下是中科院院士(部分)我想你不會不知道院士是什麼吧?
校友中的院士(以當選時間排序)
李四光
我國傑出的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1951年8月至1952年10月兼任東北地質專科學校(長春地質學院前身)校長,1949年10月19日,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呂振羽
1951年8月至1955年5月任東北人民大學(原吉林大學前身)校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余瑞璜
1952年9月起任教於東北人民大學(原吉林大學前身)物理系。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院士)。
俞建章
地層古生物學家、地質教育學家。曾任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教授、副院長等職。 1955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顧功敘
著名地球物理學家。曾任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地球物理系系主任。 1955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業治錚
著名地質學家。 1951 至 1964 年,在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任教,歷任教授、系主任、教務長, 1960 年創建海洋地質專業。 1980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院士 ) 。
朱光亞
1952年至1955年在吉林大學物理系任教授。1980年增補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院長。
董申葆
1953年任教於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1980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謝學錦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地球化學系兼職博士生導師。
江元生
1956年由吉林大學化學系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1991年11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南京大學教授。
張乾二
1963年至1965年在吉林大學物質結構學術研討班進修,1991年11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廈門大學教授。
游效曾
1963 年至1965年在吉林大學物質結構學術研討班進修,199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現為南京大學教授。黎樂民——1978年至1980 年在吉林大學量子化學研究生、教師和科研人員進修班進修,199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北京大學教授。
經福謙
任吉林大學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黎樂民
1978年至1980年在吉林大學量子化學研究生、教師和科研人員進修班進修,199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北京大學教授。
宋家樹
1954年由吉林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北京工業總公司軍用局研究員。
鄧從豪
1963年至1965年在吉林大學物質結構學術研討班進修,現為山東大學教授,1993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4年6月至1986年11月任山東大學校長。
董蘊美
1956年由吉林大學數學系本科畢業,1993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學部委員,現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機軟體研究所研究員。
陳佳洱
1954年由吉林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1993年11月當選為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院士),1996年8月至1999年12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何繼善 1960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1994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高鼎三
1955年起任教於吉林大學物理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翟裕生
1955年9月至1957年8月在長春地質學院礦床學研究生班學習。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薛禹群
1957 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研究生班。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生導師薛禹群教授。1999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世績
196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物理系,1965年吉林大學物理研究生畢業。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 澤
1980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物理系。2001年當學位中國科學院院士。
徐世浙
1956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並曾在長春地質學院任教。2002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嘉麒
1965 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 1967 年長春地質學院研究生畢業。 2003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星學
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康玉柱
1960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普查系。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兼職教授、西北石油地質局副總工程師、中石化西部新區勘探指揮部專家組副組長、新疆自治區專家顧問團顧問、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竇士學
1963年畢業於吉林大學化學系,在國外被評為澳大利亞皇家科學院院士、西南威爾士工程科學院院士,現為澳大利亞五龍港(WOLLONGONG)大學教授。
林學鈺
1957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系,水文地質和環境水文地質學界泰斗,我國最早從事環境水文地質和地下水資源管理研究的學者之一。現任吉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水環境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席,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香美
1977年畢業於白求恩醫科大學醫療系,1982年在白求恩醫科大學獲腎臟病學碩士學位,2007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南開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解放軍總醫院腎臟病科主任、解放軍腎臟病中心主任、解放軍腎臟病重點實驗室主任,吉林大學雙聘院士。

下面再給你一個法學院的著名校友,請注意吉林大學的法學院在教育部是全國第五,以下是部分吉大法學院畢業生:
張文顯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教育部社科委委員(法學組召集人),教授,哲學博士,博導;原吉林大學黨委書記(吉大本碩博)

鄭成良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教育部社科委委員,教授,刑法學博士,博導;原國家法官學院院長(吉大本碩),

徐顯明 山東大學校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教育部社科委委員,中國法理學研究會會長(吉大本碩,與上交大副校長鄭成良為同班同學),教授,憲法行政法學博士,博導;原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註:張、鄭、徐三人被譽為「吉大法學三劍客」(北海道大學法學院院長語),碩士同出王子陵教授師門。

車丕照 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兼法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國際經濟法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碩)

申衛星 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吉大本碩)

傅廷中 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吉大碩士)

崔建遠 清華大學法學院原副院長,現任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碩)

高鴻鈞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現任中國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科)

韓世遠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吉大本碩)

劉瑞復 北京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專業博士生導師組組長(吉大本科)

張 騏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比較法與法社會學研究所執行所長,兼任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副秘書長 (吉大本科)

吳振興 武漢大學刑事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碩博)

韓大元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中國憲法學研究會會長,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吉大本科)

龍翼飛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中國法學會婚姻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科)

劉文華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中國經濟法學科創始人之一(吉大本科)

王 軼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 ,博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吉大碩士)

王 牧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院長,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會長(吉大本科)

王傳麗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原院長(吉大碩士)

莫世鍵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現任院長(吉大本科)

許 清 中國政法大學憲法教研室主任、教授 (已退,吉大本科)

信春鷹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原所長,現任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副部長級)(吉大本碩,並且為新中國第一個女法學碩士)

錢弘道 浙江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曾任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比較法研究室副主任,中國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科)

孫世彥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教授,國際法室主任(吉大本碩)

杜青林 中央統戰部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曾任海南省和四川省的省委書記

孫 謙 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二級大檢察官(本碩博)

戴玉忠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專職委員(副部級),二級大檢察官(本)

張 軍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在非常務中排名第一),二級大檢察官,第十七屆中央委員,中紀委常委(本)

姜建初 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二級大檢察官(碩)

梁國慶 曾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常務副檢察長(本)

趙登舉 曾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本)

謝安山 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本)

郝志勇 司法部副部長,政治部主任(本)

白景富 公安部常務副部長(正部級)(本)

李 熙 中紀委委員,中紀委駐衛生部紀檢組組長、衛生部黨組成員(本)

何曄暉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本)

桂敏傑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本)

汪永清 國務院副秘書長(本)

劉 颺 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兼常務副會長(正部級),曾任司法部副部長(本)

陳 傑 全國台聯副會長

李忠信 公安部文聯副主席,曾任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副校長,公安部法制局局長(本)

童兆洪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孫萬勝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陳鳳超 吉林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敬大力 湖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周玉華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王記文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

呂岩峰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中國國際私法學會副會長,教授,博導

韓 勇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委組織部部長、黨校校長

法進衍 山東省國家安全廳長

張建國 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曾任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深圳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黨組書記、市委政法委副書記。

布小林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

王國棟 黑龍江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李向武 原吉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張鶴松 原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羅黔生 貴州黔西南州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胡成全 黑龍江省司法廳廳長

王臘生 江蘇省人大法工委副主任

何訪拔 原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楊慶祥 原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李中和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李庚香 河南省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李言靜 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

楊廣生 貴州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

王俊峰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金杜律師事務所(2006——2008連續三年被亞洲法律事務評為年度中國律師事務所,是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律師事務所,被公認為是中國top3的律所)創始合夥人,管委會主任

對了 你們廣東省的現任省委書記和中山大學的黨委書記還是吉大行政學院畢業呢!

不過估計你和你身邊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吧!

❾ 請問郴州天星培訓機構有木有司考的名師要親身體驗的同學介紹下,謝謝

你好!天星司考為您服務
天星司考是北京厚大湖南分校,考司考的同學都應該知道,厚大師資是目前司考培訓行業實力最強的,包括了民法鍾秀勇,刑法劉鳳科,行政法徐金桂。司考三劍客齊聚天星。視頻面授結合,上課和習題講練結合,確保你順利通過。

❿ 吉林大學法理學確實是名副其實的全國第一嗎

當然是看實力和恭喜啦抄,吉大法理學是國家重點學科,還擁有全國法學理論領域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
張文顯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教育部社科委委員(法學組召集人),中國法理學研究會顧問,教授,哲學博士,博導;原吉林大學黨委書記(吉大本碩博),入選《當代中國法學名家》
鄭成良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教育部社科委委員,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副會長,教授,刑法學博士,博導;原國家法官學院院長(吉大本碩博),
徐顯明 山東大學校長(列入中央管理,副部長級),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教育部社科委委員,中國法理學研究會會長(吉大本碩,與上交大副校長鄭成良為同班同學),教授,憲法行政法學博士,博導;原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註:張、鄭、徐三人被譽為「吉大法學三劍客」(北海道大學法學院院長語),碩士同出王子陵教授師門。

熱點內容
巡視監督條例 發布:2025-01-14 03:36:00 瀏覽:729
個人計程車外包面臨那些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4 02:58:43 瀏覽:136
理化司法鑒定 發布:2025-01-14 02:44:36 瀏覽:560
濰坊司法鑒定 發布:2025-01-14 02:18:44 瀏覽:236
采礦權司法拍賣 發布:2025-01-14 02:10:24 瀏覽:637
合同法分類 發布:2025-01-14 01:13:24 瀏覽:533
理財代持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4 01:09:07 瀏覽:12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具體包括哪些分類 發布:2025-01-14 00:50:06 瀏覽:614
勞動法企業如何辭退職工 發布:2025-01-14 00:42:44 瀏覽:520
政府出具證明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3 23:49:18 瀏覽: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