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總則的影響

民法總則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2-04-30 09:33:17

民法總則正式施行,到底對普通人有什麼樣的影響

作為中國民法典的開篇之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將於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這部共206條的總則,被稱為「民事權利的網路全書」,將影響每個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我們假設一個名叫「小明」、壽命75歲的中國人,在從搖籃走向墳墓的約27375天里,看看總則將如何保護好他(她)的一生。本報記者采訪了民法學商法學專家,一起講述「小明」一生與總則的故事。

6老年有尊嚴地走完一生

人生七十古來稀,小明也終將老去。中國正進入老齡化社會,占人口近1/5的老人需要得到妥善照顧。

不過,小明不用擔心「老無所依」。總則首次增設了成年人監護制度,小明可以與兒女或者養老院等事先協商,自己設定監護人。等到小明年老喪失或者部分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時,由自己設定的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如果這個過程中出現了監護爭議,總則還規定了「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民政部門或者人民法院在給小明指定監護人時,會優先尊重他(她)的真實意願。

謝鴻飛表示,這是為了防止老人在進行一些重大交易時受到損失,並充分保護他們的人格尊嚴和情感利益。

此外,即使小明膝下無兒女,政府民政部門或者當地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也會「托底」,擔任監護人,陪伴他(她)安度晚年、有尊嚴地走完一生。小明留下的財產,將按其生前意願得到妥善處理,哪怕他(她)指定贈予當時仍是母親腹中的胎兒,仍受法律保護。

這就是作為中國人的小明一生可能與民法總則發生的故事,總則的溫暖將呵護每個中國人走完一生。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孫憲忠教授所說,有了民法總則,13億中國人的生活之路將走得更安全、更踏實、更有平等機會、更有尊嚴。

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的制定有什麼現實意義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民法總則》確立了民法典的基本制度、框架,有效協調了民法與商法之間的關系,消除了原先存在的民法通則與有關單行法律之間的沖突和矛盾,規范了社會生活的基本規則,標志著我國民法典編纂的第一步已經順利完成。

《民法總則》的制定不僅實質性地開啟了民法典的制定步伐,並成為民法典的核心組成部分,而且也有力地助推了法律體系的完善。

頒行後,民法典各分編的編纂都要與《民法總則》進行協調,並以其所確立的立法目的、原則、理念為基本的指導,從而形成一部價值融貫、規則統一、體系完備的民法典。民法總則的順利通過,也推動我國民法典編纂工作正式駛入快車道。

(2)民法總則的影響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是在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專家學者反復討論和論證的基礎上形成的,它的制定體現了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精神,為民法典編纂工作開了一個好頭。

萬事開頭難。有了這個民法總則,接下來我國民法典編纂工作也就順理成章,真正駛入快車道了。我們要深刻認識民法總則的時代意義,進一步做好民法典編纂工作。

民法典編纂工作之所以能夠按預期目標順利推進,是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外部環境來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這為民法典的編纂奠定了經濟體制基礎。

民法典被稱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呼喚民法總則的制定。

人民網—民法總則的時代意義

❸ 民法總則會給百姓帶來哪些積極影響

尊重民事主體的來自主判斷
民法自總則在第一章基本規定里明確,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民事權利和合法民事利益的核心就是自由,保護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和民事利益,就是保護民事主體的自由。在這種意義上,民法總則基本規定一章所確立的不得侵犯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和合法民事利益,以及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規定,彼此印證,相互呼應。」

❹ 制定《民法總則》有何重大意義

《民法總則》對宗教活動場所法人資格的確立,對於加強宗教財產的法律保護和推進宗教事務法治化具有重大意義。

❺ 民法總則對民事訴訟法的影響有哪些

(一)一些特殊主體的當事人資格:
1.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民訴法解釋》第條規定了村民委員會和有獨立財產村民小組的當事人資格,認定其在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當事人。2017年《民法總則》第101條規定,居委會、村委會具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資格。法人是一種基本的民事訴訟當事人,這就直接呼應了居委會、村委會的當事人資格。
2.非法人組織。《民事訴訟法》第48條規定,民事訴訟當事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三種。「其他組織」例如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等等,具有訴訟權利能力(可成為當事人)。「其他組織」在民法上通常稱作「非法人組織」。非法人組織在舊《民法通則》中曾不具有民事主體地位,沒有民事權利能力。而2017年《民法總則》第四章專門規定了非法人組織。可見,非法人組織既具有了民事權利能力,也具有訴訟權利能力。
3.胎兒。《民法總則》第16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此處的胎兒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也就具有民事訴訟法上的訴訟權利能力,可以成為當事人。當然,在日後的民事訴訟實踐中,民事訴訟文書中如何標注胎兒當事人的身份(畢竟尚無姓名),也是個需要解決的小問題。
(二)訴訟行為能力與民事行為能力的關系
在民法上,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分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與無民事行為能力三種情況。而在民事訴訟法上,公民當事人的訴訟行為能力則只分為有訴訟行為能力與無訴訟行為能力兩種情況。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具有訴訟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則無訴訟行為能力,不能親自參加民事訴訟,需要設定法定訴訟代理人。
2017年《民法總則》第19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該條修改了無民事行為能力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界限,由原來的10周歲改為8周歲。
(三)法定訴訟代理人的確定
無訴訟行為能力的當事人,在民法活動中需要監護人,而在民事訴訟活動中需要法定訴訟代理人。監護人的確定與法定代理人的確定是一致的。
(1)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他們之間互相推諉代理責任的,由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為訴訟。(《民事訴訟法》第57條)
(2)事先沒有確定監護人的,可以由有監護資格的人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由法院在他們之間指定訴訟中的法定代理人。(《民訴解釋》第83條)
(3)沒有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監護人由民政部門擔任,也可以由具備履行監護職責條件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擔任。
(四)訴訟時效問題
《民法總則》第188條將一般訴訟時效期間由兩年改為三年。若超過訴訟時效,原告只是喪失了勝訴權(實體法),而並未喪失民事訴訟法上的起訴權,此時法院仍然應當受理案件。
《民法總則》第193條規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可見,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即使原告超過訴訟時效,若無被告的抗辯,法院也不得主動判決原告敗訴。必須在被告抗辯原告超過訴訟時效的基礎上,法院才審查訴訟時效問題。
(五)特別程序相關問題
1.認定公民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的申請主體。《民事訴訟法》第187條規定:「申請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由其近親屬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向該公民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而《民法總則》第24條第1款規定,申請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由該公民的利害關系人或有關組織向該公民住所地的基層法院提出書面申請。可見,《民法總則》將申請主體在原來「利害關系人」基礎上又增加了「有關組織」。根據《民法總則》第24條第3款規定,有關組織包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民政部門等。
2.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案件的關系。《民法總則》第47條規定,對同一公民,有的申請人申請宣告死亡,有的申請人申請宣告失蹤,符合宣告死亡條件的,法院應當宣告死亡。

❻ 民法總則下月生效,到底對普通人有什麼樣的影響

您好,作為中國民法典的開篇之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將於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這部共206條的總則,被稱為「民事權利的網路全書」,將影響每個中國人的社會生活。
根據總則第16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這條規定的亮點是確認了胎兒的民事權利能力。
總則第19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總則第191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

❼ 民法總則:民法總則將給百姓帶來哪些影響

您好, 尊重民事主體的自主判斷
民法總則在第一章基本規定里明確,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民事權利和合法民事利益的核心就是自由,保護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和民事利益,就是保護民事主體的自由。在這種意義上,民法總則基本規定一章所確立的不得侵犯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和合法民事利益,以及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規定,彼此印證,相互呼應。」王軼說,「民法總則所確立的法律規則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它自始至終都堅持著一項法治社會的基本原則,這就是——只有出於對公共利益進行確認、保障和維護的需要,才能夠動用國家公權力去干涉私人生活、介入市場交易、剝奪和限制私人合法財產。除此以外,別無理由。」
王軼指出,在民法總則的條文中,還可以看到凡是涉及民事主體私人利益的事項都要尊重民事主體的自主判斷,這就是自願原則的體現。這一點會對每一個民眾的生活都產生影響,給了我們更多自主判斷、自由探索與創新的空間,也讓我們知道,有自由就有責任,自己要對自己的自主決定承受相應的法律後果。
「相較於現行民事法律的規定,民法總則在人們價值共識改變、調整的基礎上,對具體法律規則進行了修改、補充、完善和發展,這些變動都會對我們的生活、工作產生更為具體和直接的影響。這種影響一定是綜合性的、體系化的。」王軼說。
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
王軼認為,民法總則在重視和貫徹人文關懷理念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很多條文都體現了對人的終極關懷。民法是人永遠走不出的網,可以說一個人從「進入搖籃」之前到「進入墳墓」之後,都會受到民法總則的關注。
例如,關於胎兒利益的保護,在現行民事法律中,僅僅在繼承遺產的場合要求給胎兒特留份,但在民法總則中,只要胎兒娩出時是活體,則被更為廣泛地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這樣胎兒除了繼承遺產,在接受贈予等方面也受到保護。這就意味著,母體中的胎兒,如果因為母親遭受侵害,自己也受到了損害,那麼母親對加害人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胎兒在娩出時是活體的前提下,也對加害人享有獨立的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另外,民法總則還重視對逝者的關懷。如果侵害包括英雄烈士在內的逝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就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王軼說,此外民法總則還有相當多的法律條文都滲透著人文關懷的理念。無論在監護制度上,還是在自然人人身自由的享有、人格尊嚴的維護中,對各項具體類型的人格權益和身份權益的確認和保障中,都能夠看出這一特點。
王軼指出,民法總則在民事權利部分開篇的四個條文是關於人格權益、身份權益的,秉持人文關懷理念,對人身關系的法律調整給予了更高水平、更廣范圍的關注,這是民法總則具有21世紀特徵,反映時代變遷與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
「我認為,在新時期,我們不會僅僅看重民法總則,包括未來的民法典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的功能,也會更加看重民法典所體現的人文關懷。這意味著,我們的民法總則,包括未來的民法典不是僅僅將人定位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體,更是將人定位為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主體。」王軼說。
體現了對家的重視
王軼介紹,民法總則草案在審議過程中,曾規定了子女對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父母要盡到贍養、保護、照顧的義務。當時有意見提出,有民事行為能力的父母,子女就不需要贍養、保護嗎?所以最終表決通過的民法總則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成年子女對父母負有贍養、扶助和保護的義務。
王軼認為,這個變化體現了民法總則對民族性要求的回應。他說:「家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價值觀念中具有異乎尋常的價值和意義。一些社會學家說,西方一些國家所講的家,是從兩個成年人為共同生活目的走到一起開始的,家就是家庭;中國人的家,就不太一樣,人是一出生就被『拋』到家裡的,人在這里出生、成長,慢慢走向社會,長期和家保持著密切關系,中國人的家,既是家庭,更是家族。因此,無論是家還是家庭成員的關系對中國人來講,都非常重要。民法總則的相關規則體現了對家的重視。如今,在各種觀念的影響下,人們對家的認識也有變化,但家對於中國人的重要性依然不容置疑。」
對21世紀人們的社會生活作出回應
王軼認為,作為21世紀的民法典要對21世紀人們的社會生活作出回應。在民法總則里,比較典型的體現就是對個人信息權的保護以及對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的法律地位作出的回應。
民法總則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王軼說:「日常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個人信息被侵犯的情形,尤其是在20世紀後期、21世紀更為廣泛。民法總則對此作出規定體現了民法典的時代性特徵。」他說。
至於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的問題,王軼認為,不但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等傳統代表性法典制定時不會遇到、甚至不會想像到,我國民法通則制定時也不會想到回應這樣的問題。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等作為新的財產類型的代表,其重要性日益凸顯。未來隨著高端晶元、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以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為代表的新經濟形態將會深刻改變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某種意義上,哪個國家率先對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等做出周到妥帖的法律回應,哪個國家就會在新一輪的巨大變革中占據先機,處於引領地位。我國編纂的民法典,能夠超越以往民法典的,是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上適應時代需求的調整和改變。站在人類社會經濟變革的又一個關鍵性時刻,中國人能不能把握住新的歷史機遇,能不能從容應對新技術的挑戰,事關國家繁榮富強以及民族偉大復興,我們對此必須有足夠清醒的認識。

❽ 民法總則的作用,它與物權法律制度以及其他法律的關系

一、制定民法總則有何重大意義
1、《民法總則》將各項私法規則的共同要素加以歸納和抽象,並在民法典總則中集中規定,從而避免民法典各分則將同一個問題重復規定或設置大量採用准用性條款,加快民事立法體系化的步伐和民法典的頒行。
2、《民法總則》使民法的各部分形成一個邏輯體系,而不是各種民事制度的機械組合。總則條款有利於統領分則條款,確保民法典的和諧性。在此種模式下,一般規定對特殊規定的適用具有指導意義,而特殊規定又優先於一般規定而適用。這就形成了一個從一般到具體的有內在關聯體系。增強了法典整體的邏輯性和體系性。體系設計不僅關系民法典的質量和生命力。
3、《民法總則》不僅僅有利於具體制度和規則的體系化,而且總則之中所規定的基本原則所體現的價值理念對整合整個民事立法具有重要意義。總則的設置對於法官理解總則所彰顯的價值,並通過其解釋和運用法律具有重要意義,實現了整個民法典價值和內容的一致性。
4、民法總則是民法規范的生長之源,在民法典其他各編對某個問題沒有具體規定的時候,可以通過總則中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加以彌補,從而發揮填補法律漏洞與法律空白的作用。這保持了法典的抽象性和開放性。抽象化的總則具有更強的包容性和彈性,這樣就使民法條款的適用范圍具有更大的開放性。
二、民法總則:
《民法總則》是為了規定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而制定的法規,2016年06月27日,《民法總則(草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待通過之後頒布實施。
《民法總則》在民法典中起統帥、綱領作用,保障競爭、公平、統一的市場經濟秩序,及和睦、健康、親情的家庭生活秩序。其規定的內容包括基本民事主體和關系的定義,民法體系內通用的原則,與法律系譜中相近的重要上位法和下位法的關系等。

❾ 民法總則保險法的影響有哪些

法律分析:1、死亡保險責任的被保險人范圍擴大;2、保險機構需關注特殊情況下胎兒受益權的保護;3、訴訟時效變化強化了對相關主體的訴訟權利保護。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熱點內容
森林防火條例及禁火令 發布:2024-11-07 17:51:11 瀏覽:821
司法考試幾月份報名 發布:2024-11-07 17:43:58 瀏覽:794
李維律師 發布:2024-11-07 17:35:09 瀏覽:123
商場酒店出租房屋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07 17:15:13 瀏覽:930
香港逃犯條例修訂 發布:2024-11-07 16:30:53 瀏覽:400
我國知識產權立法 發布:2024-11-07 16:21:55 瀏覽:753
合同與合同法國際商法 發布:2024-11-07 15:43:34 瀏覽:624
以下哪些屬於行政法規 發布:2024-11-07 13:55:49 瀏覽:484
公司輪崗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4-11-07 13:50:14 瀏覽:302
經濟法的答題技巧 發布:2024-11-07 13:50:04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