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中的排除法

民法中的排除法

發布時間: 2022-04-30 19:12:47

民法通則中有排除妨礙嗎

民法通則
第一百三十四條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賠償損失;
(八)支付違約金;
(九)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賠禮道歉。
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適用上述規定外,還可以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收繳進行非法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並可以依照法律規定處以罰款、拘留。

㈡ 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是如何定的

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公民通過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或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或資格。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包括公民取得、行使民事權利的能力;公民承擔和履行義務的能力;公民對自己違反民事義務的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
我國的《民法通則》根據公民不同年齡智力發育的不同狀況或者公民的精神健康狀況,將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分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三種。

(一)、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即能夠通過自己的獨立的行為進行民事活動的能力。

一般來說,公民達到一定的年齡後,完全能獨立的進行各種民事活動,並對自己的行為後果有完全的辯別能力。我國《民法通則》從人的智力發育狀況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將一定的年齡確定為十八周歲,即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可以進行獨立的民事活動。

法律賦予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主要考慮是是公民的智力、辯別能力等自身狀況,而並不是考慮公民的經濟狀況,而民事行為能力包括公民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因此,我國《民法通則》及有關司法解釋又作了特殊規定:1、十八周歲以上沒有經濟收入的公民的民事責任能力問題,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有完全辯別自己行為後果的能力,但不一定有相應的經濟能力承擔民事責任。如在校學習的大學生,在家待業的高中畢業生,雖然他們已滿十八周歲,依法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但沒有經濟收入,無承擔民事責任的經濟能力。但並不能因此而否認這類十八周歲以上公民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為了既承認這類公民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又保護有關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意見》中指出,行為人致人損害時,年滿十八周歲的應當由本人承擔民事責任,沒有經濟收入的由撫養人墊付。由此可見,經濟狀況並不影響十八周歲以上公民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享有。2、有經濟收入但不滿十八周歲公民民事行為能力問題,不滿十八周歲但已達到一定年齡有一定的辯別能力有經濟來源的公民依法也享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我國《民法通則》對此作了具體規定,即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可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根據該規定,其完全享有民事行為能力,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1)有勞動收入,(2)以自己的勞動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所以,不能將凡有勞動收入的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都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而應以上述兩個條件作為依據進行判斷。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又稱不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指公民在一定的范圍內享有民事行為能力,超出該范圍就不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享有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一是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他們已具有一定的智力水平,可以進行與他們的年齡、學習和生活相適應的民事活動,但他們尚未成年,仍處於發育階段,故對他們的民事行為能力范圍加以限制。二是不能完全辯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這類精神病人對自己的行為後果有一定的辨別能力,但其辯別能力有限,不能完全辯認自己行為的精神言不由衷人應依法由人民法院認定其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70條至173條就人民法院如何依法認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案件作了具體的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只能享有一些而不是全部的民事行為能力,但具體享有哪些民事行為能力,我國《民法通則》及其有關司法解釋作了比較靈活的規定,即他們只能進行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如何判斷是否相適應,應當根據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但以社會生活的一般標准來衡量它的范圍只限於為滿足日常生活需要的簡單的民事法律行為,不包括重大的民事法律行為。實踐中,對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進行民事活動,是否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具體地說可以從其行為與本人生活相關聯的程度,本人智力是否能理解其行為並預見相應的行為後果,以及行為標的數額等方面的因素綜合加以認定。所謂與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因精神病人的情況較為復雜,必須對行為人和他所實施的行為做具體的分析才能認定。如偏執型精神病人僅對某一事物產生幻覺,對其它事物仍有識別和正常處理的能力;智力發育不健全,但尚可辯別一般事物的痴呆病人,也屬於限制民事待業能力人,能夠進行適合其智能狀況的簡單的民事法律行為,對不能完全辯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進行的民事活動,是否與其精神健康狀態相適應,也可以從其行為與本人生活相關聯的程度,本人精神狀態能否理解其行為,並預見相應的行為後果以及行為標的數額等方面的情況,綜合起來予以認定。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除可以進行日常生活需要的簡單的民事法律行為外,還可以進行接受獎勵、贈與、報酬等對本人有利的不損害他人權益的行為,他人不得以行為人只具有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為由,主張上述行為無效,但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智力或精神健康狀況不相適應的其他民事活動,必須通過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代為進行,或徵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否則他們的行為屬無效行為。

(三)、無民事行為能力,即指不具有以自己的行為進行民事活動的能力。《民法通則》第十二條和第十三條規定,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辯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菌,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這些人因年齡小或因精神上的嚴重障礙,對事物缺乏判斷能力不能獨立進行民事活動,他們的民事活動應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進行,無民事行為能力還應包括完全不能辯認自己行為的疾呆老人,老年性嚴重精神耗弱的人是否也屬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我們認為不能一概而論。對老年性嚴重精神耗弱者進行民事行為的認定,必須十分慎重,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實踐中,對精神病人的行為能力的認定,區分是無行為能力人,還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關鍵在於如何確定該精神病人對自己行為的辯認程度,是「不能辯認」還是「不能完全辯認」。根據相關的司法解釋,精神病人包括疾呆病人,如果沒有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不知其行為後果的,可以認定為是不能辯認自己行為的人,即無行為能力人。如果是對比較復雜的事物或者比較重大的行為缺乏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並且不能預見其行為後果的,則可以認定為是不能完全辯認自己行為的人,即限制行為能力人,這個解釋為我們在審判實踐中衡量精神病人的辯認程度提供了標尺和依據。我國《民法通則》及其有關司法解釋對公民民事行為能力作出比較詳細的規定,一般都以公民的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等靜態的參考因素作為判斷標准,但我們還應運用運動變化的觀點來對具體的人具體的行為加以分析。對一個特定的人來講,在正常情況下,他可能屬於完全變化時,對其行為能力是否有影響呢?這是完全可能的,如突然發生地震災害,飛機失事等情況下,由於人的大腦受到突如其來的外部惡劣環境的沖擊,會造成短時間的智力失常,導致判斷錯誤。而一旦當人從驚恐中清醒過來時,他的各方面生埋表現又會歸於正常,對這樣的情況我們不能用簡單的方法來判斷其民事行為能力,而應針對具體情況作出分析。對於這種情況,我國《民法通則》未作規定,比照前面的分類標准,在特定情況下,其應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公民民事行為能力在民事訴訟中確定證人資格有著重要意義。民事訴訟法對證人資格採取排除法。第七十條規定: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證。但其含義不明確,實踐中往往將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等同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縮小了證人的范圍。事實上,證人作證的行為不同於民事法律行為,不能正確表達意見的人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等同,只要具備基本的表達能力,待下事實與其年齡、智力和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也應當具有證人資格。

㈢ 民法包括哪些法律

民法包括:民法總則,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繼承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

民法性質:

1、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2、民法為文明法。

3、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

4、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民法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國家,民法為私法的全部。

5、就其內容來說,是規定權利主體有無權利、義務的法律,因此是實體法,而不是程序法。

6、就其適用范圍來說,是施行於一國范圍內的法律,因此是國內法,而不是國際法。

7、就其效力來說,是全國范圍內主體間一般通用的法律,因此是普通法,而不是特別法。

(3)民法中的排除法擴展閱讀

民法通則民事財產權相關規定:

第七十一條 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第七十二條 財產所有權的取得,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七十三條 國家財產屬於全民所有。國家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佔、哄搶、私分、截留、破壞。

第七十四條 勞動群眾集體組織的財產屬於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包括:

(1)法律規定為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

(2)集體經濟組織的財產;

(3)集體所有的建築物、水庫、農田水利設施和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

(4)集體所有的其他財產。

集體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由村農業生產合作社等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已經屬於鄉(鎮)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可以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

集體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佔、哄搶、私分、破壞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

第七十五條 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以及其他合法財產。公民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佔、哄搶、破壞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

第七十六條 公民依法享有財產繼承權。

第七十七條 社會團體包括宗教團體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

第七十八條 財產可以由兩個以上的公民、法人共有。

共有分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按份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額,對共有財產分享權利,分擔義務。共同共有人對共有財產享有權利,承擔義務。

按份共有財產的每個共有人有權要求將自己的份額分出或者轉讓。但在出售時,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條件下,有優先購買的權利。

㈣ 民法是任意法還是強行法任意法和強行法的定義是什麼

民法當中既包含強行性規范,又包括任意性規范。

任意法是指各國可以用個別的彼此約定選擇或排除適用的法律規則。

強行法(jus cogens,peremptory norms),又稱強製法,或稱絕對法,含義為必須絕對服從和執行的法律規范。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強行法已逐步成為維護世界秩序的一種法律准則,成為國際社會全體接受並公認為不能違背須絕對遵守、且僅僅由以後具有同等性質的一般國際法規律使得變更的規則,它不能以個別國家間的條約排除適用。

比如民通中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公民以他的戶籍所在地的居住地為住所,經常居住地與住所不一致的,經常居住地視為住所。」這些都是強行性規范。

但是意思自治原則是民法的重要原則,故民法中也有大量的任意性規范,比如在合同部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這就是任意性規范。

(4)民法中的排除法擴展閱讀:

但強行法的概念最初卻來自於國內法,是同國內法上的任意法(Jus Dispositivum)相對而言的;當今各國國內法上的強行法規則仍不勝枚舉,而關於國際強行法的理論則存在著不同學說,這些學說中的合理成分後來為強行法理論所吸納,構成了國際強行法的理論基礎。

把強行法概念引入國際法的是奧地利學者菲德羅斯;1969年的《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強行法概念。

㈤ 民法中無因管理排除情形人身專屬事務的解釋舉個例子

人身專屬事物就是必須本人親自辦的事兒。別人替不了。
比如去銀行辦信用卡。

㈥ 成人高考民法答題技巧

選擇題答題技巧:可釆用比較、推理、排除的方法。仔細思考,追究邏輯,推敲其對錯。不會做的可以採用排除法、破絕對法(含有一定、肯定等絕對詞的是干擾項),也可以本著是一個善良的人做基本判斷,選擇題一定不能留空。

簡答題答案要點化、序號化、段落化,書寫工整文字精練,關鍵字詞突出。.各小論點先用一句話概括問題的實質。一定要開門見山,簡單明了。論述題要分析說理,列出題中的事實與原理對照,襯托前面的論點。

(6)民法中的排除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考生接到試卷後,先寫上姓名、考號,然後,要迅速將試卷從頭到尾看一遍,摸清題情,看哪些題型比較熟悉,哪些題目比較簡單。一旦答卷鈴響,立即答好簡單、熟悉的試題,以收旗開得勝之效。

開考前5分鍾分發試卷,考生拿到試卷後不要答題,在指定位置填寫姓名和准考證號後,認真聽取監考人員宣讀答題的相關注意事項,開考信號發出後才能答題。

㈦ 我國法律按年齡把人分為幾類就是象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這種劃分的,告訴一下年齡及所在年齡段名稱

在民法中,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分類,分三等:
1,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年齡在18周歲以上,但是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來源地,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
3,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不滿10周歲的人以及完全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人

㈧ 民事權益的民事利益

民事權利是法律規定的,而民事利益不是法律規定的,是民事權利行使的結果。在民事權利行使上有一個法律評價的問題,即行使的合法與非法。合法行使的民事權利所產生的民事利益也是合法的,應受到法律的保護,而非法行使的民事權利所產生的民事利益是非法的,應受到法律的制裁。《民法通則》第一條與第五條規定了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日本學者我妻榮指出,民法規范的目標就是為了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與合法的民事權益相對是非法的民事權益,可是我們知道對於民事權利來說,不存在非法的問題,所以所說非法的民事權益實際就是非法的民事利益。
對於合法的民事利益與非法的民事利益的判斷依據的是排除法,即排除非法的民事利益後所剩的就是合法的民事利益。而對非法的民事利益的判斷主要是判斷其來源,即行使民事權利的行為,看民事權利的行使是否違反了法律禁止或限制性規定和與法律保護的道德准則相違背而為法律所不許。針對非法民事利益而言,民事違法行為不一定產生非法民事利益,但其所能產生的利益必定是非法的民事利益。然而在審判實踐中,對於合法與非法的民事利益的判斷往往有誤區。
對於非法利益的處理主要是要根據民事違法行為的內容。民事違法行為作為民事法律事實的一種,是指由民事主體實施的、違反民法規定或與其相抵觸而為法律禁止的行為。其特徵是⒈民事違法行為是民事主體實施的行為。⒉民事違法行為是違反了民法規定或與其相抵觸而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⒊民事違法行為作為一種法律事實,是依法能夠引起民事法律制裁後果的行為。⑽對於民事違法行為的處理有承擔民事責任與進行民事制裁兩種方式。民事責任是指由民法規定的對民事違法行為人所採取的一種以恢復被損害的權利為目的並與一定的民事制裁措施相聯系的國家強制形式。⑾而民事制裁是人民法院依照法律對嚴重違反民事法律規范應負民事責任的行為人所採取的民事處罰措施。⑿民事制裁的性質實際上是類似一種行政處罰,只是其與行政處罰的程序、主體不盡相同而已,所以又屬於司法行政處罰的范疇。我們知道違法行為有三種,一種是刑事違法行為,一種是民事違法行為,一種是行政違法行為。針對刑事犯罪行為來說,民事違法行為是輕微的違法行為,而針對行政違法行為來說,兩者往往有重疊之處,即有的行為即是違反民法的規定又違反行政法規的規定。但對於嚴重的民事違法行為往往是應受到行政處罰的行為。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民事制裁代替了一部分行政處罰,從法的分工來說,這是不對的,因為很難說受到了民事制裁,就不應再受到行政處罰。然而從我國的實際上看,這往往是比較適用的。
民事責任與民事制裁的主要區別在於它們不同的作用與性質。在適用上對一般的民事違法行為採取的是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而對於嚴重的民事違法行為不但要承擔民事責任,還要進行民事制裁。這反映在對非法的民事利益的處理上則有承擔返還財產責任與收繳非法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如何區分一般民事違法行為與嚴重的民事違法行為,在審判實踐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⒈從違法行為的侵害對象上看,一般民事違法行為所侵害的對象是違反了民事法律規范,而嚴重民事違法行為不僅僅違反了民事法律規范,並且從事了法律所明令禁止的行為。⒉從行為的主觀上看,一般民事違法行為有故意和過失,而嚴重民事違法行為是故意的。⒊從違法行為所造成的後果上看,一般民事違法行為損害的是相對人的利益,而嚴重民事違法行為損害的是國家與社會的公共利益。
區分一般與嚴重民事違法行為的目的對於非法民事利益來說有重要的意義。其原因是對一般的民事違法行為所產生的非法民事利益在民法上適用的僅僅是返還財產的責任。所以在其遭受不法侵害時,可以以另一個民事法律關系存在或屬於行政管理部門處理處理為由,另案處理。如根據的是由於無權處分而造成無效的買賣合同所擁有了物,而該物遭受了不法侵害。如果不法侵害人舉證證實該物的來源系是非法行使民事權利而來,但是在不須民事制裁的一般民事違法行為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可以以另一個民事法律關系為由,不予審理,而在本案中對該物的損失直接進行保護,要求侵害人賠償。但對於嚴重的民事違法行為所產生的民事利益則是另一個處理方式,如前案所述,如果造成買賣合同無效的原因是其買賣的是國家嚴格禁止流通的物,那麼根據《貫徹實施『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63條的規定,其是須進行民事制裁的嚴重違法行為,不法侵害人應承擔對該物的不法侵害,但非法民事利益所有人並不能得到其賠償,原因是該物及對該物的賠償要被收繳。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由於對於受民事制裁人是應承擔民事責任的人,所以對該案而言,必須將該物的出賣人列為第三人。

㈨ 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合法中國公民是多大年齡

根據《民法通則》第十一條:

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合法中國公民是18周歲。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是指公民能夠通過自己的獨立行為進行任何民事活動。

年滿18周歲且精神健康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考慮到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的現狀,年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公民,若以自己的勞動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也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9)民法中的排除法擴展閱讀:

中國《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條規定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實質要件有: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和民事權利能力。公民的權利能力不受限制,但行為能力則有所不同。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只能實施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活動須由其法定代理人行使或徵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民事活動由其法定代理人進行。法人的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一致,故法人也只有在其相應的能力范圍內才能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2)意思表示真實。行為人的意思表示應與其真實意志相符。如因欺詐、虛偽、脅迫、重大誤解而發生不真實的意思表示,該行為則依法無效或被撤銷。

(3)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當事人的行為內容(權利義務關系)、動機、目的必須符合法律規定和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否則無效。

(4)必須具備一定的形式。《民法通則》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取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其他形式。法律規定用特定形式的,應依照法律規定」。

熱點內容
森林防火條例及禁火令 發布:2024-11-07 17:51:11 瀏覽:821
司法考試幾月份報名 發布:2024-11-07 17:43:58 瀏覽:794
李維律師 發布:2024-11-07 17:35:09 瀏覽:123
商場酒店出租房屋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07 17:15:13 瀏覽:930
香港逃犯條例修訂 發布:2024-11-07 16:30:53 瀏覽:400
我國知識產權立法 發布:2024-11-07 16:21:55 瀏覽:753
合同與合同法國際商法 發布:2024-11-07 15:43:34 瀏覽:624
以下哪些屬於行政法規 發布:2024-11-07 13:55:49 瀏覽:484
公司輪崗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4-11-07 13:50:14 瀏覽:302
經濟法的答題技巧 發布:2024-11-07 13:50:04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