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海商法25條是什麼

海商法25條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01 17:43:19

1. 什麼是海商法

簡單的說說吧。

海商法是一種很古老的法律,起源於地中海,最初是海運商業中日積月累形成的的習慣做法和制度,後來發展成慣例、習慣法,再慢慢成為海商法。

現代海商法一般有兩種觀點,商法的一種(民商分離的國家)或是民法的特別法(民商合一的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第一條規定如下:
為了調整海上運輸關系、船舶關系,維護當事人各方的合法權益,促進海上運輸和經濟貿易的發展,制定本法。

2. 船舶優先權

船舶優先權,是指特定海事債權人依法享有的、當債務人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債務時,以船舶為標的的對擔保物優先受償的權利。海商法賦予海事債權人的一項特權。根據中國《海商法》規定,享有船舶優先權的海事請求人,可向船舶所有人、光船承租人、船舶經營人提出對海事請求的船舶享有優先受償的權利,並規定優先權的標的是包括屬具的船舶。船舶優先權先於船舶留置權受償,船舶抵押權後於船舶留置權受償。

船舶優先權的行使通過法院扣押產生優先權的船舶行使,船舶優先權因海事請求權的轉移而轉移,不因船舶所有權的轉移而消滅,但船舶轉讓時,船舶優先權自法院應受讓人申請予以公告之日起滿60日不行使的除外。


法律依據:《海商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享有優先權的內容是:

一、船長、船員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編人員,根據勞動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勞動合同所產生的工資、其他勞動報酬、船員遣返費用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給付請求;

二、在船舶營運中發生的人身傷亡的賠償請求;

三、船舶噸稅、引航費、港務費和其他港口規費的繳付請求;

四、海難救助費的救助款項的給付請求;

五、船舶在營運中因侵權行為產生的財產賠償請求;

載運2000噸以上的散裝貨油的船舶,持有效的證書,證明已經進行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或者具有相應的財務保證的,對其造成的油污損害的賠償請求,不屬於前款第五項規定的范圍。

船舶優先權先於船舶留置權受償,船舶抵押權後於船舶留置權受償;

船舶優先權的行使通過法院扣押產生優先權的船舶行使,船舶優先權因海事請求權的轉移而轉移,不因船舶所有權的轉移而消滅,但船舶轉讓時,船舶優先權自法院應受讓人申請予以公告之日起滿60日不行使的除外。

船舶的優先權因下列情況之一而消滅:

一、具有優先權的海事請求,自優先權產生之日滿一年不行使;

二、船舶經法院強制出售;

三、船舶滅失。

《海商法》第二十三條 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所列各項海事請求,依照順序受償。但是,第(四)項海事請求,後於第(一)項至第(三)項發生的,應當先於第(一)項至第(三)項受償。 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一)、(二)、(三)、(五)項中有兩個以上海事請求的,不分先後,同時受償;不足受償的,按照比例受償。第(四)項中有兩個以上海事請求的,後發生的先受償。

《海商法》第二十六條 船舶優先權不因船舶所有權的轉讓而消滅。但是,船舶轉讓時,船舶優先權自法院應受讓人申請予以公告之日起滿六十日不行使的除外。

《海商法》第二十八條 船舶優先權應當通過法院扣押產生優先權的船舶行使。

《海商法》第二十九條 船舶優先權,除本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的外,因下列原因之一而消滅: (一)具有船舶優先權的海事請求,自優先權產生之日起滿一年不行使; (二)船舶經法院強制出售; (三)船舶滅失。 前款第(一)項的一年期限,不得中止或者中斷。

3. 關於海商法中船舶留置權的效力和行使條件

《海商法》第二十五條船舶優先權先於船舶留置權受償,船舶抵押權後於船舶留置權受償。前款所稱船舶留置權,是指造船人、修船人在合同另一方未履行合同時,可以留置所佔有的船舶,以保證造船費用或者修船費用得以償還的權利。船舶留置權在造船人、修船人不再佔有所造或者所修的船舶時消滅。這方面的案例很多,而且每次留置都能夠成功。請你說說你要留置船舶的具體情況。

4. 物權效力例外情形是什麼

即物權優先效力的例外情形主要有:
第一、基於公益或社會政策的理由,法律規定某些物權不得有優先秩序,或者發生在後的某些物權有優先於發生在前的某些物權的效力。
前者如土地增值稅之徵收,就土地之自然漲價部分,優先於一切債權及抵押權,因之,增值稅之徵收,即優先於設定在先之抵押權。後者如海商法上的優先權有先於船舶抵押權的效力。我國海商法第25條第1款規定:「船舶優先權先於船舶留置權受償,船舶抵押權後於船舶留置權受償。」海商法還規定了因海難救助的救助款項的給付請求具有的船舶優先權,如果後於因船長、船員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編人員的工資、其他勞動報酬、船員遣返費用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給付請求;船舶營運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亡的賠償請求及船舶噸稅、引航費、港務費和其他港口規費的繳付請求具有的船舶優先權而發生的,則應當先於上述款項受償(海商法第23條第1款)。因海難救助的救助款項的給付請求中有兩個以上海事請求的,後發生的先受償(海商法第23條第2款)。
第二,買賣不破租賃之情形。
即承租人的租賃權先於後設定的物權,換言之,承租人的租賃權優先於受讓人的租賃物所有權。我國《合同法》第229條規定:「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即「買賣不破租賃」,學者又稱為「租賃權的物權化」。根據上述規定,承租人的租賃權盡管具有債權的性質,但由於法律的規定,使租賃權具有優先於後成立的物權之效力,此為物權優先效力的又一例外情形。
2414081132

5. 什麼叫海商法

法律分析:海商法是指調整海上運輸關系、船舶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中主要是調整在海上運輸中船舶所有人與其他有關各方當事人所發生的民事、商事法律關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 第一條 為了調整海上運輸關系、船舶關系,維護當事人各方的合法權益,促進海上運輸和經濟貿易的發展,制定本法。

6. 急解海商法案例

1、該船舶上有三種擔保物權。A公司的船舶抵押權;海難事故、船員工資的船舶優版先權;修船廠的船舶留置權權。2、對於拍賣的800萬元價款,如何分配?《海商法》第25條規定:「船舶優先權先 於船舶留置權受償,船舶抵押權後於船舶留置權受 償。」《海商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享有優先權的內容是:
一、船長、船員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編人員,根據勞動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勞動合同所產生的工資、其他勞動報酬、船員遣返費用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給付請求;
二、在船舶營運中發生的人身傷亡的賠償請求;
三、船舶噸稅、引航費、港務費和其他港口規費的繳付請求;四、海難救助費的救助款項的給付請求;
五、船舶在營運中因侵權行為產生的財產賠償請求;
所以800萬元要先賠償優先權部分:船員工資50;海難費用120萬元;然後是留置權的200萬元;剩餘的才是A公司的抵押權。

7. 海商法案例,急求!!!!

法律依據是《海商法》第22和23條,內容如下
第二十二條 下列各項海事情求具有船舶優先權:
(一)船長、船員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編人員根據勞動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勞動合同所產生的工資、其他勞動報酬、船員遣返費用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給付請求;
(二)在船舶營運中發生的人身傷亡的賠償請求;
(三)船舶噸稅、引航費、港務費和其他港口規費的繳付請求;
(四)海難救助的救助款項的給付請求;
(五)船舶在營運中因侵權行為產生的財產賠償請求。
載運2000噸以上的散裝貨油的船舶,持有有效的證書,證明已經進行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或者具有相應的財務保證的,對其造成的油污損害的賠償請求,不屬於前款第(五)項規定的范圍。
第二十三條 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所列各項海事請求,依照順序受償。但是,第(四)項海事請求,後於第(一)項至第(三)項發生的,應當先於第(一)項至第(三)項受償。
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一)、(二)、(三)、(五)項中有兩個以上海事請求的,不分先後,同時受償;不足受償的,按照比例受償。第(四)項中有兩個以上海事請求的,後發生的先受償。

根據上述條文規定,(1)(2)(3)項偉船舶優先權,清償順序為(3)(2)(1);同時還剩下的是(4)和(5),其中(4)為船舶抵押權,(5)為一般債權,所以順序是(3)(2)(1)(4)(5)。

供你參考!

8. 物權優先效力有哪些例外情況

你好。
物權優先效力的例外情形主要有:

第一,買賣不破租賃之情形。
即承租人的租賃權先於後設定的物權,換言之,承租人的租賃權優先於受讓人的租賃物所有權。我國《合同法》第229條規定:「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即「買賣不破租賃」,學者又稱為「租賃權的物權化」。根據上述規定,承租人的租賃權盡管具有債權的性質,但由於法律的規定,使租賃權具有優先於後成立的物權之效力,此為物權優先效力的又一例外情形。
第二、基於公益或社會政策的理由,法律規定某些物權不得有優先秩序,或者發生在後的某些物權有優先於發生在前的某些物權的效力。
前者如土地增值稅之徵收,就土地之自然漲價部分,優先於一切債權及抵押權,因之 ,增值稅之徵收,即優先於設定在先之抵押權。後者如海商法上的優先權有先於船舶抵押權的效力。我國海商法第25條第1款規定:「船舶優先權先於船舶留置權受償,船舶抵押權後於船舶留置權受償。」海商法還規定了因海難救助的救助款項的給付請求具有的船舶優先權,如果後於因船長、船員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編人員的工資、其他勞動報酬、船員遣返費用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給付請求;船舶營運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亡的賠償請求及船舶噸稅、引航費、港務費和其他港口規費的繳付請求具有的船舶優先權而發生的,則應當先於上述款項受償(海商法第23條第1款)。因海難救助的救助款項的給付請求中有兩個以上海事請求的,後發生的先受償(海商法第23條第2款)。
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9. 海商法,船舶優先權的受償順序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下列各項海事請求具有船舶優先權:

1、船長、船員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編人員根據勞動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勞動合同所產生的工資、其他勞動報酬、船員遣返費用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給付請求;

2、在船舶營運中發生的人身傷亡的賠償請求;

3、船舶噸稅、引航費、港務費和其他港口規費的繳付請求;

4、海難救助的救助款項的給付請求;

5、船舶在營運中因侵權行為產生的財產賠償請求。

載運2000噸以上的散裝貨油的船舶,持有有效的證書,證明已經進行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或者具有相應的財務保證的,對其造成的油污損害的賠償請求,不屬於前款第(五)項規定的范圍。

(9)海商法25條是什麼擴展閱讀:

1、船舶抵押權、船舶留置權、船舶優先權三者的受償順序

在關於船舶的這三項權利中,只有船舶留置權需要佔有船舶。這就使得在同一船舶上可能會發生存在兩種或三種擔保物權的情況,必須確定它們競合時的受償順序,根據我國海商法的規定,三者受償順序為:船舶優先權、船舶留置權、船舶抵押權。

如此設定順序,其原因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才設立了船舶優先權制度,用以保護特定的債權人,所以,該制度是應該得到最優先的考慮。

船舶留置權所擔保的債權直接佔有了船舶,居於有利的地位,而且船舶留置權對於航運事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因此船舶留置權也得到較優先的考慮。

而船舶抵押權所擔保的一般為借貸之債的普通債權,雖然船舶抵押權對航運業的發展也很重要,但是其受償的迫切性明顯弱於前兩種權利,因而船舶抵押權被置於其他兩個權力之後。

2、船舶優先權項目的受償順序

該權利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受償順序的原則也與一般債權不同,這些原則主要是:

(1)公共政策原則。公共政策原則是指各國立法機關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規定海事請求權人享有不同的受償順序。

該原則主要表現在對船員等不利地位人員利益的特殊保護,對因侵權行為所導致的無辜受害者的保護,對海難救助的鼓勵等。船舶優先權的項目在社會公共利益的指導下,分成等級,依次受償。

(2)倒序原則。即時間上後發生的債權優先於先發生的債權受償。一般說來,優先權范圍內的同類海事請求,受償遵循比例原則。

但是,對於其他具有對已存在的船舶優先權起到保全的海事請求時,比例原則不再適用,這是我們應遵循倒序原則。

例如,多個救助報酬請求權同時存在時,時間在後的請求權應該最先受償,因為在後的請求權不僅保全了其他海事請求優先受償的擔保物,使其他船舶優先權得以存續,還使得在前發生的救助報酬請求權得以存續。因此應當給予其更為優先的受償地位。

我國海商法明確規定海事請求受償順序,以維護公共利益。其中救助報酬請求權又適用了倒序原則。

如果存在兩個救助報酬請求權,後發生的應該先受償。根據我國海商法的規定,救助報酬請求權之外的其他四種海事請求權,如果同時存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海事請求在同一順序中,那麼它們地位應該是相等的,可以同時得到船舶拍賣所得價款的賠償。

但是,如果船舶拍賣所得不夠清償同類海事請求的全部的,就應該按照該類海事請求債權的比例分別得到賠償。

此外,應該注意到,我國海商法第24條規定了先行撥付制度,即行使船舶優先權產生的費用,以及為維護公共利益的支出可以於拍賣所得中得到最先賠付。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海商法雖然沒有規定船舶優先權的項目包括司法費用和為債權人共同利益支出的費用,即使如此,仍然可以看出兩者可以優先於船舶優先權的項目受償。

參考資料來源:全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



10. 中國海商法的詳細法條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調整海上運輸關系、船舶關系,維護當事人各方的合法權益,促進海上運
輸和經濟貿易的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海上運輸,是指海上貨物運輸和海上旅客運輸,包括海江之間、江海
之間的直達運輸。
本法第四章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規定,不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之間的海上貨物運
輸。
第三條本法所稱船舶,是指海船和其他海上移動式裝置,但是用於軍事的、政府公務
的船舶和20總噸以下的小型船艇除外。
前款所稱船舶,包括船舶屬具。
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之間的海上運輸和拖航,由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船
舶經營。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非經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批准,外國籍船舶不得經營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之間的海上運
輸和拖航。
第五條船舶經依法登記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有權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航行。
船舶非法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航行的,由有關機關予以制止,處以罰款。
第六條海上運輸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具體辦法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制
定,報國務院批准後施行。
第二章船舶
第一節船舶所有權
第七條船舶所有權,是指船舶所有人依法對其船舶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
利。
第八條國家所有的船舶由國家授予具有法人資格的全民所有制企業經營管理的,本法
有關船舶所有人的規定適用於該法人。
第九條船舶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應當向船舶登記機關登記;未經登記的,不
得對抗第三人。
船舶所有權的轉讓,應當簽訂書面合同。
第十條船舶由兩個以上的法人或者個人共有的,應當向船舶登記機關登記;未經登記
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第二節船舶抵押權
第十一條船舶抵押權,是指抵押權人對於抵押人提供的作為債務擔保的船舶,在抵押
人不履行債務時,可以依法拍賣,從賣得的價款中優先受償的權利
第十二條船舶所有人或者船舶所有人授權的人可以設定船舶抵押權。
船舶抵押權的設定,應當簽訂書面合同。
第十三條設定船舶抵押權,由抵押權人和抵押人共同向船舶登記機關辦理抵押權登記
;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船舶抵押權登記,包括下列主要項目:
(一)船舶抵押權人和抵押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地址;
(二)被抵押船舶的名稱、國籍、船舶所有權證書的頒發機關和證書號碼;
(三)所擔保的債權數額、利息率、受償期限。
船舶抵押權的登記狀況,允許公眾查詢。
第十四條建造中的船舶可以設定船舶抵押權。
建造中的船舶辦理抵押權登記,還應當向船舶登記機關提交船舶建造合同。
第十五條除合同另有約定外,抵押人應當對被抵押船舶進行保險;未保險的,抵押權
人有權對該船舶進行保險,保險費由抵押人負擔。
第十六條船舶共有人就共有船舶設定抵押權,應當取得持有三分之二以上份額的共有
人的同意,共有人之間另有約定的除外。
船舶共有人設定的抵押權,不因船舶的共有權的分割而受影響。
第十七條船舶抵押權設定後,未經抵押權人同意,抵押人不得將被抵押船舶轉讓給他
人。
第十八條抵押權人將被抵押舶舶所擔保的債權全部或者部分轉讓他人的,抵押權隨之
轉移。
第十九條同一船舶可以設定兩個以上抵押權,其順序以登記的先後為准。
同一船舶設定兩個以上抵押權的,抵押權人按照抵押權登記的先後順序,從船舶拍賣所得價款中依次受償。同日登記的抵押權,按照同一順序受償。
第二十條被低押船舶滅失,抵押權隨之消滅。由於船舶滅失得到的保險賠償,抵押權
人有權優先於其他債權人受償。
第三節船舶優先權
第二十一條船舶優先權,是指海事請求人依照本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向船舶所有人
、光船承租人、船舶經營人提出海事請求,對產生該海事請求的船具有優先受償的權利。
第二十二條下列各項海事請求具有船舶優先權:
(一)船長、船員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編人員根據勞動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勞動合同
所產生的工資、其他勞動報酬、船員遣返費用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給付請求;
(二)在船舶營運中發生的人身傷亡的賠償請求;
(三)船舶噸稅、引航費、港務費和其他港口規費的繳付請求;
(四)海難救助的救助款項的給付請求;
(五)船舶在營運中因侵權行為產生的財產賠償請求。
載運2000噸以上的散裝貨油的船舶,持有有效的證書,證明已經進行油污損害民事
責任保險或者具有相應的財務保證的,對其造成的油污損害的賠償請求,不屬於前款第(五
)項規定的范圍。
第二十三條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所列各項海事請求,依照順序受償。但是,第(四
)項海事請求,後於第(一)項至第(三)項發生的,應當先於第一)項至第(三)項受償

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一)、(二)、(三)、(五)項中有兩個以上海事請求的
,不分先後,同時受償;不足受償的,按照比例受償。第(四)項中有兩個以上海事請求的
,後發生的先受償。
第二十四條因行使船舶優先權產生的訴訟費用,保存、拍賣船舶和分配船舶價款產生
的費用,以及為海事請求人的共同利益而支付的其他費用,應當從舶拍賣所得價款中先行撥
付。
第二十五條船舶優先權先於船舶留置權受償,船舶抵押權後於船舶留置權受償。
前款所稱船舶留置權,是指造船人、修船人在合同另一方未履行合同時,可以留置所佔
有的船舶,以保證造船費用或者修船費用得以償還的權利。船舶留置權在造船人、修船人不
再佔有所造或者所修的船舶時消滅。
第二十六條船舶優先權不因船舶所有權的轉讓而消滅。但是,船舶轉讓時,船舶優先
權自法院應受讓人申請予以公告之日起滿六十日不行使的除外。
第二十七條本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的海事請求權轉移的,其船舶優先權隨之轉移。
第二十八條船舶優先權應當通過法院扣押產生優先權的船舶行使。
第二十九條船舶優先權,除本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的外,因下列原因之一而消滅:
(一)具有船舶優先權的海事請求,自優先權產生之日起滿一年不行使;
(二)船舶經法院強制出售;
(三)船舶滅失。
前款第(一)項的一年期限,不得中止或者中斷。
第三十條本節規定不影響本法第十一章關於海事賠償責任限制規定的實施。
第三章船員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三十一條船員,是指包括船長在內的船上一切任職人員。
第三十二條船長、駕駛員、輪機長、輪機員、電機員、報務員,必須由持有相應適任
證書的人擔任。
第三十三條從事國際航行的船舶的中國籍船員,必須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務監督機
構頒發的海員證和有關證書。
第三十四條船員的任用和勞動方面的權利、義務,本法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法律、
行政法規的規定。
第二節船長
第三十五條船長負責船舶的管理和駕駛。
船長在其職權范圍內發布的命令,船員、旅客和其他在船人員都必須執行。
船長應當採取必要的措施,保護船舶和在船人員、文件、郵件、貨物以及其他財產。
第三十六條為保障在船人員和船舶的安全,船長有權對在船上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
人採取禁閉或者其他必要措施,並防止其隱匿、毀滅、偽造證據。
船長採取前款措施,應當製作案情報告書,由船長和兩名以上在船人員簽字,連同人犯
送交有關當局處理。
第三十七條船長應當將船上發生的出生或者死亡事件記入航海日誌,並在兩名證人的
參加下製作證明書。死亡證明書應當附有死者遺物清單。死者有遺的,船長應當予以證明。
死亡證明書和遺囑由船長負責保管,並送交家屬或者有關方面。
第三十八條船舶發生海上事故,危及在船人員和財產的安全時,船長應當組織船員和
其他在船人員盡力施救。在船舶的沉沒、毀滅不可避免的情況下,長可以作出棄船決定;但
是,除緊急情況外,應當報經船舶所有人同意。
棄船時,船長必須採取一切措拖,首先組織旅客安全離船,然後安排船員離船,船長應
當最後離船。在離船前,船長應當指揮船員盡力搶救航海日誌、機艙日誌、油類記錄簿、無
線電台日誌、本航次使用過的海圖和文件,以及貴重物品、郵件和現金。
第三十九條船長管理船舶和駕駛船舶的責任,不因引航員引領船舶而解除。
第四十條船長在航行中死亡或者因故不能執行職務時,應當由駕駛員中職務最高的人
代理船長職務;在下一個港口開航前,船舶所有人應當指派新船長任。
四、海上貨物運輸合同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四十一條海上貨物運輸合同,是指承運人收取運費,負責將托運人托運的貨物經海路由一港運至另一港的合同。
第四十二條本章下列用語的含義:
(一)"承運人"是指本人或者委託他人以本人名義與托運人訂立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人。
(二)"實際承運人",是指接受承運人委託,從事貨物運輸或者部分運輸的人,包括接受轉委託從事此項運輸的其他人。
(三)"托運人"是指:
1.本人或者委託他人以本人名義或者委託他人為本人與承運人訂立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人;
2.本人或者委託他人以本人名義或者委託他人為本人將貨物交給與海上貨物運輸合同有關的承運人的人。
(四)"收貨人",是指有權提取貨物的人。
(五)"貨物",包括活動物和由托運人提供的用於集裝貨物的集裝箱、貨盤或者類似的裝運器具。
第四十三條承運人或者托運人可以要求書面確認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成立。但是,航次租船合同應當書面訂立。電報、電傳和傳真具有書面效力。
第四十四條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和作為合同憑證的提單或者其他運輸單證中的條款,違反本章規定的,無效。此類條款的無效,不影響該合同和提單或者其他運輸單證中其他條款的效力。將貨物的保險利益轉讓給承運人的條款或者類似條款,無效。
第四十五條本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不影響承運人在本章規定的承運人責任和義務之外,增加其責任和義務。
第二節承運人的責任
第四十六條承運人對集裝箱裝運的貨物的責任期間,是指從裝貨港接收貨物時起至卸貨港交付貨物時止,貨物處於承運人掌管之下的全部期間。承運人對非集裝箱裝運的貨物的責任期間,是指從貨物裝上船時起至卸下船時止,貨物處於承運人掌管之下的全部期間。在承運人的責任期間,貨物發生滅失或者損壞,除本節另有規定外,承運人應當負賠償責任。
前款規定,不影響承運人就非集裝箱裝運的貨物,在裝船前和卸船後所承擔的責任,達成任何協議。
第四十七條承運人在船舶開航前和開航當時,應當謹慎處理,使船舶處於適航狀態,妥善配備船員、裝備船舶和配備供應品,並使貨艙、冷藏艙、冷氣艙和其他載貨處所適於並能安全收受、載運和保管貨物。
第四十八條承運人應當妥善地、謹慎地裝載、搬移、積載、運輸、保管、照料和卸載所運貨物。
第四十九條承運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或者習慣的或者地理上的航線將貨物運往卸貨港。
船舶在海上為救助或者企圖救助人命或者財產而發生的繞航或者其他合理繞航,不屬於違反前款的規定的行為。
第五十條貨物未能在明確約定的時間內,在約定的卸貨港交付的,為遲延交付。
除依照本章規定承運人不負賠償責任的情形外,由於承運人的過失,致使貨物因遲延交付而滅失或者損壞的,承運人應當負賠償責任。
除依照本章規定承運人不負賠償責任的情形外,由於承運人的過失,致使貨物因遲延交付而遭受經濟損失的,即使貨物沒有滅失或者損壞,承運人仍然應當負賠償責任。
承運人未能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時間屆滿六十日內交付貨物,有權對貨物滅失提出賠償請求的人可以認為貨物已經滅失。
第五十一條在責任期間貨物發生的滅失或者損壞是由於下列原因之一造成的承運人不負賠償責任:
(一)船長、船員、引航員或者承運人的其他受僱人在駕駛船舶或者管理船舶中的過失:
(二)火災,但是由於承運人本人的過失所造成的除外;
(三)天災,海上或者其他可航水域的危險或者意外事故;
(四)戰爭或者武裝沖突;
(五)政府或者主管部門的行為、檢疫限制或者司法扣押;
(六)罷工、停工或者勞動受到限制;
(七)在海上救助或者企圖救助人命或者財產;
(八)托運人、貨物所有人或者他們的代理人的行為;
(九)貨物的自然特性或者固有缺陷;
(十)貨物包裝不良或者標志欠缺、不清;
(十一)經謹慎處理仍未發現的船舶潛在缺陷;
(十二)非由於承運人或者承運人的受僱人、代理人的過失造成的其他原因。
承運人依照前款規定免除賠償責任的,除第(二)項規定的原因外,應當負舉證責任。
第五十二條因運輸活動物的固有的特殊風險造成活動物滅失或者損害的,承運人不負賠償責任。但是,承運人應當證明業已履行托運人關於運輸活動物的特別要求,並證明根據實際情況,滅失或者損害是由於此種固有的特殊風險造成的。
第五十三條承運人在艙面上裝載貨物,應當同托運人達成協議,或者符合航運慣例,或者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承運人依照前款規定將貨物裝載在艙面上,對由於此種裝載的特殊風險造成的貨物滅失或者損壞,不負賠償責任。
承運人違反本條第一款規定將貨物裝載在艙面上,致使貨物遭受滅失或者損壞的,應當負賠償責任。
第五十四條貨物的滅失、損壞或者遲延交付是由於承運人或者承運人的受僱人、代理人的不能免除賠償責任的原因和其他原因共同造成的,承運人僅在其不能免除賠償責任的范圍內負賠償責任;但是,承運人對其他原因造成的滅失、損壞或者遲延交付應當負舉證責任。
第五十五條貨物滅失的賠償額,按照貨物的實際價值計算;貨物損壞的賠償額,按照貨物受損前後實際價值的差額或者貨物的修復費用計算。
貨物的實際價值,按照貨物裝船時的價值加保險費加運費計算。
前款規定的貨物實際價值,賠償時應當減去因貨物滅失或者損壞而少付或者免付的有關費用。
第五十六條承運人對貨物的滅失或者損壞的賠償限額,按照貨物件數或者其他貨運單位數計算,每件或者每個其他貨運單位為666。67計算單位,或者按照貨物毛重計算,每公斤為2計算單位,以二者中賠償限額較高的為准。但是,托運人在貨物裝運前已經申報其性質和價值,並在提單中載明的,或者承運人與托運人已經另行約定高於本條規定的賠償限額的除外。
貨物用集裝箱、貨盤或者類似裝運器具集裝的,提單中載明裝在此類裝運器具中的貨物件數或者其他貨運單位數,視為前款所指的貨物件數或者其他貨運單位數;未載明的,每一裝運器具視為一件或者一個單位。
裝運器具不屬於承運人所有或者非由承運人提供的,裝運器具本身應當視為一件或者一個單位。
第五十七條承運人對貨物因遲延交付造成經濟損失的賠償限額,為所遲延交付的貨物的運費數額。貨物的滅失或者損壞和遲延交付同時發生的,承運人的賠償責任限額適用本法第五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限額。
第五十八條就海上貨物運輸合同所涉及的貨物滅失、損壞或者遲延交付對承運人提起的任何訴訟,不論海事請求人是否合同的一方,也不論是根據合同或者是根據侵權行為提起的,均適用本章關於承運人的抗辯理由和限制賠償責任的規定。
前款訴訟是對承運人的受僱人或者代理人提起的,經承運人的受僱人或者代理人證明,其行為是在受雇或者委託的范圍之內的,適用前款規定。
第五十九條經證明,貨物的滅失、損壞或者遲延交付是由於承運人的故意或者明知可能造成損失而輕率地作為或者不作為造成的,承運人不得援用本法第五十六條或者第五十七條限制賠償責任的規定。
經證明,貨物的滅失、損壞或者遲延交付是由於承運人的受僱人、代理人的故意或者明知可能造成損失而輕率地作為或者不作為造成的,承運人的受僱人或者代理人不得援用本法第五十六條或者第五十七條限制賠償責任的規定。
第六十條承運人將貨物運輸或者部分運輸委託給實際承運人履行的,承運人仍然應當依照本章規定對全部運輸負責。對實際承運人承擔的運輸,承運人應當對實際承運人的行為或者實際承運人的受僱人、代理人在受雇或者受委託的范圍內的行為負責。
雖有前款規定,在海上運輸合同中明確約定合同所包括的特定的部分運輸由承運人以外的指定的實際承運人履行的,合同可以同時約定,貨物在指定的實際承運人掌管期間發生的滅失、損壞或者遲延交付,承運人不負賠償責任。
第六十一條本章對承運人責任的規定,適用於實際承運人。對實際承運人的受僱人、代理人提起訴訟的,適用本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和第五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
第六十二條承運人承擔本章未規定的義務或者放棄本章賦予的權利的任何特別協議,經實際承運人書面明確同意的,對實際承運人發生效力;實際承運人是否同意,不影響此項特別協議對承運人的效力。
第六十三條承運人與實際承運人都負有賠償責任的,應當在此項責任范圍內負連帶責任。
第六十四條就貨物的滅失或者損壞分別向承運人、實際承運人以及他們的受僱人、代理人提出賠償請求的,賠償總額不超過本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限額。
第六十五條本法第六十條至第六十四條的規定,不影響承運人和實際承運人之間相互追償。
第三節托運人的責任
第六十六條托運人托運貨物,應當妥善包裝,並向承運人保證,貨物裝船時所提供的貨物的品名、標志、包數或者件數、重量或者體積的正確性;由於包裝不良或者上述資料不正確,對承運人造成損失的,托運人應當負賠償責任。
承運人依照前款規定享有的受償權利,不影響其根據貨物運輸合同對托運人以外的人所承擔的責任。
第六十七條托運人應當及時向港口、海關、檢疫、檢驗和其他主管機關辦理貨物運輸所需要的各項手續,並將已辦理各項手續的單證送交承運人;因辦理各項手續的有關單證送交不及時、不完備或者不正確,使承運人的利益受到損害的,托運人應當負賠償責任。
第六十八條托運人托運危險貨物,應當依照有關海上危險貨物運輸的規定,妥善包裝,作出危險品標志和標簽,並將其正式名稱和性質以及應當採取的預防危害措施書面通知承運人;托運人未通知或者通知有誤的,承運人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根據情況需要將貨物卸下、銷毀或者使之不能為害,而不負賠償責任。托運人對承運人因運輸此類貨物所受到的損害,應當負賠償責任。
承運人知道危險貨物的性質並已同意裝運的,仍然可以在該項貨物對於船舶、人員或者其他貨物構成實際危險時,將貨物卸下、銷毀或者使之不能為害,而不負賠償責任。但是,本款規定不影響共同海損的分攤。
第六十九條托運人應當按照約定向承運人支付運費。
托運人與承運人可以約定運費由收貨人支付;但是,此項約定應當在運輸單證中載明。
第七十條托運人對承運人、實際承運人所遭受的損失或者船舶所遭受的損壞,不負賠償責任;但是,此種損失或者損壞是由於托運人或者托運人的受僱人、代理人的過失造成的除外。
托運人的受僱人、代理人對承運人、實際承運人所遭受的損失或者船舶所遭受的損壞,不負賠償責任;但是,這種損失或者損壞是由於托運人的受僱人、代理人的過失造成的除外。
第四節運輸單證
第七十一條提單,是指用以證明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和貨物已經由承運人接收或者裝船,以及承運人保證據以交付貨物的單證。提單中載明的向記名人交付貨物,或者按照指示人的指示交付貨物,或者向提單持有人交付貨物的條款,構成承運人據以交付貨物的保證。
第七十二條貨物由承運人接收或者裝船後,應托運人的要求,承運人應當簽發提單。
提單可以由承運人授權的人簽發,提單由載貨船船舶的船長簽發的,視為代表承運人簽發。
第七十三條提單內容,包括下列各項:
(一)貨物的品名、標志、包數或者件數、重量或者體積,以及運輸危險貨物時對危險性質的說明;
(二)承運人的名稱和主營業所;
(三)船舶名稱;
(四)托運人的名稱;
(五)收貨人的名稱;
(六)裝貨港和在裝貨港接收貨物的日期;
(七)卸貨港;
(八)多式聯運提單增列接收貨物地點和交付貨物地點;
(九)提單的簽發日期、地點和份數;
(十)運費的支付;
(十一)承運人或者其代表的簽字。
提單缺少前款規定的一項或者幾項的,不影響提單的性質;但是,提單應當符合本法第七十一條的規定。
第七十四條貨物裝船前,承運人已經應托運人的要求簽發收貨待運提單或者其他單證的,貨物裝船完畢,托運人可以將收貨待運提單或者其他單證退還承運人,以換取已裝船提單;承運人也可以在收貨待運提單上加註承運船舶的船名和裝船日期,加註後的收貨待運提單視為已裝船提單。
第七十五條承運人或者代其簽發提單的人,知道或者有合理的根據懷疑提單記載的貨物的品名、標志、包數或者件數、重量或者體積與實際接收的貨物不符,在簽發已裝船提單的情況下懷疑與已裝船的貨物不符,或者沒有適當的方法核對提單記載的,可以在提單上批註,說明不符之處、懷疑的根據或者說明無法核對。
第七十六條承運人或者代其簽發提單的人未在提單上批註貨物表面狀況的,視為貨物的表面狀況良好。
第七十七條除依照本法第七十五條的規定作出保留外,承運人或者代其簽發提單的人簽發的提單,是承運人已經按照提單所載狀況收到貨物或者貨物已經裝船的初步證據;承運人向善意受讓提單的包括收貨人在內的第三人提出的與提單所載狀況不同的證據,不予承認。
第七十八條承運人同收貨人、提單持有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依據提單的規定確定。
收貨人、提單持有人不承擔在裝貨港發生的滯期費、虧艙費和其他與裝貨有關的費用,但是提單中明確載明上述費用由收貨人、提單持有人承擔的除外。
第七十九條提單的轉讓,依照下列規定執行:
(一)記名提單:不得轉讓;
(二)指示提單:經過記名背書或者空白背書轉讓;
(三)不記名提單:無需背書,即可轉讓。
第八十條承運人簽發提單以外的單證用以證明收到待運貨物的,此項單證即為訂立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和承運人接收該單證中所列貨物的初步證據。
承運人簽發的此類單證不得轉讓。
第五節貨物交付
第八十一條承運人向收貨人交付貨物時,收貨人未將貨物滅失或者損壞的情況書面通知承運人的,此項交付視為承運人已經按照運輸單證的記載交付以及貨物狀況良好的初步證據。
貨物滅失或者損壞的情況非顯而易見的,在貨物交付的次日起連續七日內,集裝箱貨物交付的次日起連續十五日內,收貨人未提交書面通知的,適用前款規定。
貨物交付時,收貨人已經會同承運人對貨物進行聯合檢查或者檢驗的,無需就所查明的滅失或者損壞的情況提交書面通知。
第八十二條承運人自向收貨人交付貨物的次日起連續六十日內,未收到收貨人就貨物因遲延交付造成經濟損失而提交的書面通知的,不負賠償責任。
第八十三條收貨人在目的港提取貨物前或者承運人在目的港交付貨物前,可以要求檢驗機構對貨物狀況進行檢驗;要求檢驗的一方應當支付檢驗費用,但是有權向造成貨物損失的責任方追償。

熱點內容
以下哪些屬於行政法規 發布:2024-11-07 13:55:49 瀏覽:484
公司輪崗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4-11-07 13:50:14 瀏覽:302
經濟法的答題技巧 發布:2024-11-07 13:50:04 瀏覽:903
公務員行政法考點 發布:2024-11-07 13:16:58 瀏覽:153
司法e通行 發布:2024-11-07 13:02:24 瀏覽:762
道德經眼裡 發布:2024-11-07 12:57:04 瀏覽:872
私下簽訂協議是否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07 12:51:01 瀏覽:946
刑法修正案九的解讀 發布:2024-11-07 12:40:13 瀏覽:52
經濟法年假試用期 發布:2024-11-07 12:26:11 瀏覽:270
合同法分則案例ppt 發布:2024-11-07 12:23:35 瀏覽: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