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王振國

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王振國

發布時間: 2022-05-02 01:43:00

㈠ 誰有2010年農電工優秀人才名單,謝謝

國家電網公司農電工優秀人才(擬定)人員一覽表
單位名稱: 國家電網公司 類別: 優秀營銷服務技能人才 填報時間:2011年2月10日
序號 姓名 年齡 性別 工作單位 崗位
1 劉江波 33 男 華北承德豐寧分公司大灘供電所 營業專責
2 朱常青 33 男 華北承德寬城分公司城關供電所 營業專責
3 李雲鎖 32 男 華北唐山豐南區電力管理局唐坊供電所 營業專責
4 紀海軍 38 男 華北承德豐寧分公司窄嶺供電所 營業專責
5 溫虎山 47 男 華北廊坊文安供電局興隆宮供電所 營業專責
6 武海東 31 男 華北崇禮供電分公司崇禮辦事處 95598客戶
7 卜友成 51 男 華北廊坊固安供電局 營業專責
8 楊志海 29 男 華北唐山灤縣電力局曬甲坨供電所 營業專責
9 劉占良 37 男 華北廊坊大廠供電局陳府供電所 營業專責
10 高宏山 40 男 華北青龍供電分公司木頭凳供電所 營業專責
11 劉小民 39 男 華北青龍供電分公司馬圈子供電所 營業專責
12 張國鵬 27 男 華北唐山唐海電力公司八農場供電所 營業專責
13 李立東 43 男 華北唐山唐海電力公司五場供電所 營業專責
14 邵海忠 30 男 華北青龍供電分公司馬圈子供電所 營業專責
15 高秀麗 40 女 北京房山周口店供電所 內勤班長
16 王文岺 38 男 北京大興龐各庄供電所 營銷班長
17 楊得剛 47 男 北京朝陽華威營業所 營銷班長
18 崔德文 34 男 天津靜海供電有限公司中旺供電所 低壓班負責人
19 薛秀麗 28 女 天津城西供電分公司李士庄供電所 抄核收
20 鄭曉東 36 男 天津寧河供電有限公司蘆台供電所 裝表接電工
21 竇同維 41 男 天津濱海供電分公司太平供電所 電費組組長
22 伊景田 29 男 河北滄州滄縣興濟供電所 營業班班長
23 劉立永 31 男 河北石家莊元氏槐花供電所 營銷員
24 胡二發 50 男 河北石家莊井陘抄表中心 抄表中心
25 高興更 46 男 河北邯鄲武安康二城供電所 裝表接電工
26 常立有 37 男 山西大同廣靈供電支公司羅蕉供電所 設備管理
27 趙建喜 39 男 山西晉城高平供電支公司野川供電所 專職電工
28 邢紅梅 38 女 山西太原古交供電支公司岔口供電所 副所長
29 李燕寶 33 男 山西晉中榆次供電支公司郭家堡供電所 業擴報裝
30 尹建勛 39 男 山西晉城城郊供電支公司大陽供電所 主任技師
31 董曉瑞 29 男 山西運城芮城供電支公司古槐供電所 電費核算
32 相晉橋 38 男 山西運城臨猗供電支公司猗氏供電所 電費核算
33 趙 儉 33 男 山西長治長子供電支公司城關供電所 線損及計量
34 賈捷山 37 男 山西晉中太谷供電支公司水秀供電所 電費核算
35 張連雲 50 男 山西忻州忻府供電支公司合索供電所 營銷專責
36 石輝明 36 男 山西運城絳縣供電支公司橫水供電所 電費核算
37 劉旭俊 44 男 山西長治長治縣供電支公司蔭城供電所 主任技師
38 王 平 28 男 山西臨汾曲沃供電支公司高顯供電所 電費核算
39 劉計財 47 男 山西陽泉盂縣供電支公司西潘電工組 電工組長
40 王光平 32 男 山東萊蕪公司營銷部95598座席人員 客戶代表
41 任敘傑 44 男 山東濰坊高密公司東城供電所 營業組組長
42 龍敦順 39 男 山東棗庄滕州供電部洪緒供電所 營業組組長
43 趙偉偉 30 男 山東臨沂羅庄供電部城區供電所 裝表接電工
44 張 亮 34 男 山東臨沂蒙陰公司聯城供電所 客戶服務室主任
45 周方友 35 男 山東德州夏津公司三坊供電所 農網配電營業工
46 王魯賓 29 男 山東臨沂蘭山供電部大嶺供電所 裝表接電工
47 張雲龍 31 男 山東濰坊諸城公司辛興供電所 營業組組長
48 楊錫春 32 男 山東濰坊高密公司柏城供電所 營業組組長
49 範文平 30 男 山東泰安泰山供電部營銷科 抄表收費核算員
50 王錦業 33 男 山東棗庄市中供電部稅郭供電所 營銷副組長
51 王振國 34 男 山東青島膠州公司北關供電所 營銷員
52 王廣賓 42 男 山東臨沂蘭山供電部蘭山供電所 計量班長
53 宋洪順 38 男 山東日照東港供電部計量室 裝表接電工
54 王懷民 40 男 山東濟南平陰公司孝直供電所 營業組組長
55 趙衍濤 32 男 山東濟南平陰公司玫瑰供電所 營業組組長
56 徐 華 35 男 山東威海乳山公司城東供電所 營業組組長
57 王汝傑 40 男 山東煙台龍口公司黃山館供電所 營業組組長
58 房玉傑 36 男 山東濟南長清公司雙泉供電所 抄表收費核算員
59 王衍華 41 男 山東濟寧泗水公司泗城供電所 抄表收費員
60 張曉慶 30 男 山東煙台招遠公司金嶺供電所 裝表接電工
61 田恩峰 35 男 山東濟南章丘公司相公供電所 營業組
62 蔣萬德 35 男 山東青島平度公司南樹供電所 裝表接電工
63 孔祥輝 35 男 山東煙台萊州公司文昌供電所 裝表接電工
64 周 濤 28 男 山東濱州惠民公司麻店供電所 營銷員
65 林 森 27 男 山東臨沂費縣公司薛庄供電所 營業組組長
66 李國平 40 男 山東東營廣饒公司東安供電所 營業組組長
67 劉炳軍 44 男 山東青島膠南公司大石嶺村供電所 抄表收費核算員
68 陳玉石 35 男 山東威海榮成公司河南村供電所 抄表收費核算員
69 馬懷柱 40 男 山東泰安岱嶽供電部道郎供電所 抄表收費核算員
70 楊可濱 31 男 山東聊城陽谷公司高廟王供電所 裝表接電工
71 張所軍 38 男 山東煙台招遠公司金城供電所 裝表接電工
72 張慶柯 46 男 山東日照五蓮公司潮河供電所 營業組組長
73 周霜霜 22 女 山東臨沂公司營銷部計量中心 農網配電營業工
74 王學濤 28 男 山東德州平原公司 農網配電營業工
75 付金偉 44 男 山東日照莒縣公司 農網配電營業工
76 袁金寶 44 男 山東濱州陽信公司 農網配電營業工
77 孔慶國 34 男 山東濟寧鄒城公司 農網配電營業工
78 馮紅濤 28 男 山東濰坊臨朐公司 用戶客戶受理員
79 楊小平 41 男 山東濱州濱城區公司 農網配電營業工
80 劉振興 34 男 山東煙台萊州公司 裝表接電工
81 紀國營 33 男 山東淄博高青公司 農網配電營業工
82 秦龍軍 39 男 山東濰坊昌樂公司 抄表核算收費員
83 李 峰 31 男 山東泰安東平公司 抄表收費核算員
84 於剛先 42 男 山東德州陵縣公司 農網配電營業工
85 俞頌蓮 29 女 上海市電力公司青浦供電公司朱家角營業站 營業員
86 馬軍紅 27 女 上海市電力公司松江供電公司佘山供電營業站 營業員
87 孫凱 25 男 江蘇連雲港贛榆縣怡源農電有限公司班庄供電所 抄收副班長
88 徐後健 39 男 江蘇徐州銅山利國供電所 抄表班班長
89 成澄 27 男 江蘇無錫江陰市澄江供電所 供電所抄收工
90 施吉雲 39 男 江蘇鎮江揚中開源農電服務有限公司 裝表接電工
91 劉念 27 男 江蘇連雲港市郊朐陽供電所 營銷員兼營業班長
92 單立婷 29 女 江蘇徐州銅山新區供電所 營業班班長
93 馬丙乾 31 男 江蘇連雲港市灌南縣大圈供電所 抄表班長
94 蔡成洋 31 男 江蘇徐州銅山大彭供電所 營業班班長
95 呂曉俊 35 男 江蘇揚州寶應縣曹甸供電所 營銷員兼營銷班長
96 白元秀 39 女 江蘇徐州邳州議堂供電所 核算員兼營業班長
97 陳加俊 34 男 江蘇南通市郊永興供電所 抄核收
98 侯海雄 33 男 江蘇無錫江陰市周庄供電所 供電所營業工
99 張成 36 男 江蘇徐州睢寧縣睢城供電所 營業工
100 彭 暉 33 男 江蘇南通海安縣海安供電所 抄表工
101 潘偉 34 男 江蘇常州溧陽市城郊供電所 抄收二班副班長
102 李惠 37 女 江蘇徐州市郊奎山供電所 營銷員兼營業班長
103 高朋 39 男 江蘇揚州市郊沙頭供電所 營銷員
104 周美 38 女 江蘇南通市郊港閘供電所 營銷員兼營業班長
105 金科 33 男 江蘇南通海安縣孫庄供電所 核算員
106 沈新華 41 男 江蘇蘇州吳江黎里供電所 營業班副班長
107 陳息芳 41 男 江蘇鎮江丹陽導士供電所 營銷員
108 陸偉 29 男 江蘇連雲港東海縣牛山供電所 營銷員
109 嚴俊 32 男 江蘇鎮江市郊辛豐供電所 抄表班班長
110 倉修良 41 男 江蘇宿遷泗洪縣大樓供電所 核算員
111 陳福樓 44 男 江蘇淮安金湖縣白馬湖供電所 營業班長
112 翁偉國 35 男 江蘇蘇州吳江平望供電所 抄表班班長
113 梁喜鋒 41 男 江蘇淮安金湖縣前鋒供電所 營業班長
114 徐筱卿 35 男 浙江永康市供電局 營業班長
115 郭珊珊 27 女 浙江婺城供電局 電費業務
116 陳華傑 37 男 浙江海寧市供電局供電營業所 營配班副班長
117 鄒永龍 45 男 浙江長興縣供電局雉城供電營業所低壓班 營銷業務工
118 吳繼亮 46 男 浙江慶元供電局客服中心 副主任(營業服務班長)
119 何 貝 32 男 浙江諸暨市供電局楓橋供電營業所 營銷組長
120 張坤如 50 男 浙江餘姚市供電局農電工區 用電檢查
121 崔 瑩 27 女 浙江仙居縣供電局 農網配電營業工
122 梁安邦 35 男 浙江寧波電業局鎮海供電局 營銷班長
123 方春苟 48 男 浙江桐廬供電局 抄表收費
124 李建榮 38 男 浙江吳興供電分局城中供電營業所 營銷業務工
125 李紅良 37 男 浙江武義供電局 營業班長
126 張珠峰 33 女 浙江天台供電局 營銷班長
127 張海泉 43 男 浙江紹興用電管理所皋埠供電營業所 農網營銷
128 潘智豪 38 男 浙江松陽供電局古市供電營業所 用電業務班長
129 徐 波 38 男 浙江舟山電力局普陀供電分局浦西供電營業所 營業班長
130 黃炎石 39 男 浙江嵊州市供電局長樂供電營業所 業擴報裝
131 丁雪華 45 男 浙江杭州城西供電局營業廳 用電檢查員
132 張素霜 35 女 浙江溫州電力局鹿城供電分局 雙嶼所電費班長
133 陳小平 33 男 安徽安慶懷寧縣陽光公司 抄核收
134 祝忠權 28 男 安徽巢湖和縣陽光公司 計量管理
135 張愛寶 38 女 安徽安慶市郊客戶服務中心祁縣供電所 客戶服務
136 陶雲飛 32 男 安徽宿州華盛農電陽光公司祁縣供電所 抄核收
137 丁 丁 30 男 安徽滁州天長陽光公司城郊供電所 抄核收
138 賈艷偉 37 男 安徽太和縣阜陽太和陽光公司城關供電所 收費員
139 王 軍 29 男 安徽馬鞍山當塗陽光公司黃池供電所 客戶服務
140 鄧元梅 27 女 安徽銅陵公司客戶服務中心西湖營業部 客戶代表
141 周 艷 35 男 安徽淮北濉溪供電公司城郊供電所 抄核收
142 汪增太 45 男 安徽安慶潛山陽光公司黃柏供電所 計量員
143 楊 穎 32 女 安徽巢湖陽光公司中旱供電所 客戶代表
144 甘 濤 29 男 安徽蕪湖市陽光公司大橋供電所 營銷服務
145 高瑞友 36 男 安徽合肥供電公司新城客服中心 客戶服務
146 李英華 39 男 安徽安慶蕪湖陽光公司湯泉供電所 抄核收
147 張 旭 30 男 安徽蕪湖縣陽光公司城東供電所 抄表班長
148 孔萍霞 33 女 安徽宣城旌德陽光公司三溪供電所 核算員
149 王毛秋 36 男 安徽蚌埠固鎮陽光公司湖溝供電所 抄核收
150 強 國 33 男 安徽蕪湖繁昌陽光公司平鋪供電所 業務班長
151 胡蘭蘭 30 女 安徽宣城績溪陽光公司 抄核收
152 梅 勝 30 男 安徽宣城廣德陽光公司祠山崗供電所 客戶代表
153 鄭守春 46 男 安徽六安霍邱陽光公司新店供電所 營抄班長
154 張 偉 45 男 安徽馬鞍山陽光公司濮塘供電所 線損管理員
155 范澤波 34 男 安徽滁州定遠陽光公司藕塘供電所 抄核收
156 阮錫江 32 男 福建省尤溪縣供電有限公司西城供電所 副所長營銷組組長
157 魏志民 37 男 福建省泉州電業局洛江中心供電所 抄核收
158 柳榮文 29 男 福建省福州電業局鼓山供電所 營銷班長
159 陳臻 30 男 福建省平和縣供電有限公司山格公所 線損員
160 柯建超 29 男 福建省廈門電業局海滄供電分局 抄表班副班長兼安全員
161 劉祖真 37 男 福建省泉州電業局泉港西區供電所 營銷組長
162 庄培娥 26 女 福建省泉州電業局泉港南區供電所 營銷員
163 周永源 33 男 福建省晉江市電力有限責任公司磁灶供電所 營銷組長
164 肖飛雲 36 男 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建陽供電局童游供電所 用電監察員
165 張慧娟 30 女 福建省廈門電業局灌口供電所 首席客戶代表
166 林增輝 25 男 福建省泉州電業局洛江中心供電所 抄核收
167 鄭前亮 36 男 福建省廈門電業局集美分局 裝表接電工
168 李羚 26 女 福建省武平縣供電公司城關供電所 營業員
169 馮興淼 45 男 福建省永安供電局小陶供電所 副所長兼營銷組組長
170 陳榕輝 28 男 福建省羅源縣供電右下公司鳳山營業所 專職電工
171 姚曉航 29 男 福建省晉江市電力有限責任公司深滬供電所 營銷組長
172 陳惠平 36 女 福建省泰寧縣供電有限公司中心供電所 營銷組組長
173 雷炳順 46 男 湖北江夏三新農電服務有限公司 抄表收費員
174 賀生超 32 男 湖北咸豐縣電力公司城區供電所 用電檢查班長
175 顏峰 33 男 湖北監利縣供電公司紅城供電所 營抄員
176 張麗秀 35 女 湖北黃岡供電公司麻城三新農電有限公司 95598客戶班長
177 方統松 46 男 湖北陽新縣三新公司浮屠供電營業所 抄表收費員
178 艾虎 32 男 湖北松滋市供電公司 營抄員
179 王海明 30 男 湖南婁底雙峰力源農服公司青樹供電所 線損專責
180 何俊文 34 男 湖南永州零陵農服公司農村電費核算中心 營銷專責
181 謝建才 37 男 湖南益陽赫山農電服務公司龍嶺供電所 副所長兼營銷服務
182 張建明 41 男 湖南懷化會同農服公司電費核算中心 電費核算
183 許徵兵 38 男 湖南邵陽邵東兩市供電所 計量班長
184 陳千兆 40 男 湖南湘西吉首河溪供電所 營銷班長
185 龍飛舟 40 男 湖南株洲城郊農電服務公司王家坪供電所 營銷員
186 李紅波 33 男 湖南郴州桂陽和一農服公司衛星中心供電所 營業信息專責
187 湯奇 39 男 湖南益陽沅江佳源農服公司茅洲供電所 副所長兼營銷服務
188 周健 33 男 湖南婁底城南供電所 營業班長
189 高海鈞 38 男 湖南常德漢壽農服公司電費中心 營銷專責
190 賀梅生 38 男 湖南長沙寧鄉巷子口供電所 台區班長
191 岳雷 36 男 河南洛陽環城瀍白供電所 電工
192 劉海周 40 男 河南林州電業局橫水供電所 專責
193 莫建波 33 男 河南盧氏電業局磨口供電所 班長
194 張朝峰 37 男 河南孟津電業局豐樂供電所 班長
195 谷戰強 37 男 河南宜陽電業局白陽供電所 電工
196 張小朝 40 男 河南欒川電業局合峪供電所 電工
197 劉玉華 39 男 河南夏邑電業局東站供電所 專責
198 王聚新 40 男 河南新安電業局城關供電所 電工
199 馬瑛 39 男 河南滎陽電業局喬樓供電所 班長
200 馬民召 37 男 河南禹州電業局城區供電所 營銷服務工
201 鍾凌艷 28 女 江西撫州文昌縣供電有限責任公司營業廳 營業班長
202 干習武 40 男 江西九江廬山區供電有限責任公司 裝表接電工
203 徐川峰 32 男 江西贛州龍南縣供電有限責任公司關西供電所 營抄工
204 王平 42 男 江西鷹潭月湖區供電有限責任公司 裝表接電工
205 馮先明 36 男 江西撫州東鄉縣供電有限責任公司虎開山 營業站長
206 彭濤 29 男 江西萍鄉湘東區供電有限責任公司麻山供電所 供電副所長
207 方貽偉 37 男 江西贛州尋烏縣供電有限責任公司吉潭供電所 營抄工
208 方小龍 46 男 江西撫州資溪縣供電有限責任公司饒橋供電所 營抄工
209 徐華俐 40 女 江西南昌奉新縣供電有限責任公司干州供電所 營抄工
210 劉桂珍 34 女 江西吉安吉安縣供電有限責任公司橫龍供電所 收費員
211 葉樹花 43 女 江西贛東北婺源縣供電有限責任公司客服務中心 營業班長
212 劉振民 34 男 江西贛州瑞金市供電有限責任公司用電服務中心 副班長
213 劉青兵 37 男 江西贛東北鄱陽縣供電有限責任公司田畈街 用電檢查
214 張小東 36 男 四川金堂供電局農村電費核算中心 稽查核算員
215 杜偉 33 男 四川成都電業局新都供電局馬家供電所 營銷專責
216 喻善東 39 男 四川達州電業局達縣供電局電費核算中心 電費審核與財務專責
217 樊旭凌 26 男 四川成都電業局溫江供電局金馬供電所 營銷員
218 潘大雲 40 男 四川德陽電業局什邡供電公司師古供電所 農村電費稽核
219 苟延東 37 男 四川巴中電業局巴州供電公司城東供電所 營銷專責
220 付亮 36 男 四川巴中電業局平川新平供電所 供電管理組長
221 江傑 43 男 四川廣安電業局城區供電局前峰供電所 營銷主管
222 謝佳 33 女 四川南充電業局順慶供電局農電電費稽核班 電費回收員
223 鄭華 30 女 四川宜賓電業局江南供電局李庄供電所 抄表收費
224 鍾虹波 29 男 四川攀枝花電業局西城供電局三陽供電所 用電檢查
225 黃世忠 38 男 四川自貢電業局榮縣供電局高山供電所 計量檢定
226 王建 37 男 四川德陽電業局綿竹供電局稽核中心 農村電費稽核
227 梁 鴻 43 女 四川瀘州電業局龍馬潭供電局雙嘉供電所 抄表收費
228 馮澤峰 35 男 四川遂寧公司蓬溪供電有限公司城區供電所 用電監察
229 楊松 30 男 四川達州電業局大竹供電局農電營銷稽核中心 電費管理
230 牟光和 35 男 四川達州電業局通州供電局北山供電所 窗口服務
231 田海軍 33 男 四川遂寧公司明珠電力有限公司金華供電所 抄表核算
232 黃 益 31 男 重慶沙坪壩供電局白市驛中心供電所 用電檢查
233 張 洪 27 男 重慶綦南供電局關壩供電所 線路維護
234 劉 婭 31 女 重慶璧山供電局大路供電所 窗口服務
235 李 偉 31 男 重慶北碚供電局歇馬供電所 用電檢查
236 李先輝 38 男 重慶永川供電局局通橋供電所 窗口服務
237 楊 柳 33 男 重慶楊家坪供電局建橋供電所 電費審核
238 王金 39 男 遼寧鞍山海城供電分公司牌樓供電所 抄表收費
239 崔新 26 女 遼寧營口鮁魚圈供電分公司客戶服務班 抄表收費
240 何龍 28 男 遼寧遼陽弓長嶺供電分公司安平街供電營業所 抄表核算計量安裝維修
241 王 偉 33 男 遼寧朝陽建平供電分公司奎德素供電所 窗口服務
242 董連剛 30 男 遼寧丹東振安供電分公司金礦供電所 副所長兼裝表接電
243 宋曉賓 32 女 遼寧盤錦大窪供電分公司東風供電所 所長兼營銷專責
244 張宏林 37 男 遼寧沈陽沈北供電分公司中心台供電所 用電檢查
245 謝榮秋 33 女 遼寧丹東寬甸供電分公司客戶服務中心 客戶服務
246 吳向明 39 男 遼寧丹東寬甸供電分公司硼海供電所 客戶服務
247 於飛 38 男 遼寧錦州黑山供電分公司芳山鎮供電所 用電稽查
248 陳仲濤 42 男 遼寧遼陽燈塔供電分公司西馬供電營業所 用電稽查
249 徐立峰 33 男 遼寧本溪本溪縣供電分公司偏嶺供電所 業擴管理
250 李寶軍 40 男 遼寧沈陽法庫供電分公司葉茂台供電所 配電檢修
251 遲長富 45 男 遼寧大連普蘭店供電分公司唐家房供電所 抄表收費
252 沈卓 28 男 遼寧大連長興島供電分公司三唐供電所 線路維護
253 張煥國 39 男 吉林白山市江源區農電有限公司城區供電所 用電管理
254 陳衛忠 40 男 吉白山城郊分公司板石供電所 抄表收費
255 楊帆 39 男 吉林德惠市農電有限公司菜園子供電所 抄表收費
256 張艷霞 47 女 吉林蛟河市農電有限公司天崗供電所 電費核算
257 胡劍波 32 男 吉林梅河口市農電有限公司花園供電所 配電運行
258 魏紀春 34 男 吉林通榆縣農電有限公司城郊供電所 配電運行
259 趙久福 37 男 吉林輝南縣農電有限公司石道河供電所 配電運行
260 肖風山 48 男 吉林琿春市農電有限公司敬信供電所 配電運行
261 潘月發 44 男 吉林敦化市農電有限公司翰章供電所 配電運行
262 楊立龍 28 男 黑龍江肇源縣電業局薄荷台供電所 抄表收費
263 朱海濱 33 男 黑龍江五常電業局民意供電所 抄表核收
264 陳克軍 35 男 黑龍江尚志市電業局新光供電所 抄表收費
265 趙世臣 35 男 黑龍江集賢縣電業局農電公司永安供電所 配電運行
266 柴忠海 38 男 黑龍江泰來縣電業局四里五供電所 配電運行
267 史文清 26 女 黑龍江嫩江縣電業局金水供電所 信息管理
268 王永鑫 41 男 黑龍江望奎縣電業局蓮花供電所 電費核算
269 王志勇 34 男 黑龍江泰來縣電業局宏升供電所 配電運行
270 李 福 30 男 黑龍江海倫市電業局聯發鄉供電所 抄表收費
271 邴福生 40 男 黑龍江東寧縣電業局老黑山供電所 配電運行
272 張洪林 38 男 黑龍江克東縣電業局潤津供電所 電費稽核
273 陳明濤 30 男 陝西咸陽供電局楊凌電力局園區供電所 抄表維護
274 張新盼 31 男 陝西西安供電局臨潼分局新豐供電所 窗口服務
275 劉萍 29 女 陝西寶雞供電局市東公司虢鎮供電所 窗口服務
276 劉文峰 35 男 陝西商洛供電局山陽分局電費核算中心 電費核算
277 王森 35 男 陝西商洛供電局山陽分局寬坪供電所 抄表核收
278 張勇 33 男 陝西商洛供電局山陽分局高壩供電所 電費核算
279 李宏哲 47 男 陝西商洛供電局市區分局農電培訓基地 農電稽查
280 高小虎 31 男 陝西漢中供電局勉縣電力局溫泉供電所 副所長兼客戶服務
281 楊勇國 31 男 甘肅張掖供電公司甘州區電力局沙井供電所 線路維護
282 張世光 28 男 甘肅平涼供電公司庄浪分公司城區供電所 抄表維護
283 龐良仁 38 男 甘肅平涼供電公司華亭分公司山寨供電所 抄表維護
284 高子堯 30 男 甘肅白銀供電公司景泰縣供電公司喜泉供電所 計量專責
285 歐爾偉 31 男 甘肅白銀供電公司平川區供電公司市政供電所 業擴報裝
286 趙軍平 28 男 甘肅天水供電公司麥積分公司營銷部 用電稽查
287 彭海玲 37 女 青海共和供電公司城關供電所 客戶服務
288 楊紹忠 42 男 青海湟源縣供電公司城關供電所 配電運行
289 馬王香 32 女 寧夏公司吳忠供電局紅寺堡沙泉供電所 客戶服務
290 陶自楠 29 男 寧夏公司銀川供電局靈武梧桐樹供電所 抄表收費
291 尤桂芳 35 女 寧夏公司石嘴山供電局平羅二閘營業站 客戶服務
292 王興禮 37 男 寧夏公司固原供電局城區開城供電所 抄表收費
293 謝遠芬 39 女 新疆吐魯番電業局脫克遜供電局郭勒布衣供電所 抄表核算
294 王偉 29 男 新疆奎屯電業局烏蘇西大溝供電所 用電檢查
295 馬艷 32 女 新疆昌吉電業局阜康供電局 客戶服務
296 努力曼古麗·吐爾遜 34 女 新疆疆南電力公司呼叫中心 客戶服務

㈡ 姬姓的姓氏文化

郡望 姬姓的望郡在南陽郡(今河南南陽)、太原郡(今山西太原) 。 堂號 壽丘堂:因為黃帝是姬姓的始祖,而黃帝又是生於壽丘,所以有這個堂號。
赤舄堂:歌頌周公旦的詩叫《赤舄》,所以姬姓又叫做「赤舄堂」。 四言
源自黃帝,望出南陽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姬姓的源流和郡望。
紅衣國士,赤舄元公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正統年間監生姬序。英宗曾在夢中見異人,被告知:監生中穿紅衣服的是忠臣。待監生們朝賀時,只有姬序穿紅衣褐襖,於是被提拔任用。下聯典指西周初政治家姬旦,即周公。
邠封衍慶,狼乳流祥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姬亶父事典。 六言 明代西安知府,漢時信義將軍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西安知府姬敏,字好學,孟津人。德行純備,節操過人。下聯典指後魏信義將軍姬澹,字世雅。事桓、穆二帝,征戰有功,封樓煩侯。 七言 帝嚳苗裔周室後,姬氏聖王天子門
——姬序陽曲公爵後裔撰姬姓宗祠通用聯。
橫匾批額:壽丘世庭,吉時撰。 九言 教稼田官,肇周家始祖;行仁者王,徙岐山古公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姬姓的祖先後稷。下聯典指姬姓的先人遷岐。 山東金鄉《姬姓族譜》四卷,(民國)姬中倫纂,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金鄉縣卜集鄉石廟村。
山東汶上《姬氏志》,著者待考,1990年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
《姬氏族譜》,(現代)姬豐全編纂,1993年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南陽市卧龍區離休幹部姬豐全處。
河南新安《姬氏宗譜》,著者待考,1996年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
河南安陽《姬家屯志》,(現代)姬長城、姬鵬輝編纂,2005年稿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安陽市姬家屯姬姓宗祠。
江蘇邳州《姬氏家志》,著者待考,公元1988年戊辰重印,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邳州市泇口鄉百戶村至德堂。 大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元聖文憲王周公七十五代孫襲封一等少師少傅少保兼翰林院曾太廟主鬯東野沛然奏請蒙聖祖仁皇帝賜行輩二十字:枝興衍聖(崇)緒,隆(龍)茂慶脈(傳)長,(周85世)廣生忠厚嗣,永遠潔(元)正方。 河南省 溫縣護庄從周公85代新續20個字名準是:秉志靖興久,立幫培忠本,喜悅宏定安,普習發明新
安陽縣水冶鎮姬家屯從周公115代後續20字名誰是;繼旺凱福弘,承乾岐書揚,祖上太公美,先鑒智明德
南陽市:大明元朝戰,振國玉成善,文化仁義志,太平修申安
清豐縣裴營村(山西洪洞縣老槐樹):金殿傳名永萬世,玉界曉步職三台
南陽市:林海榮慶廣
商丘市:「恭德鴻(長)」「隆茂慶傳(脈)長廣生忠厚世知德開文運永遠爭四(寺)方」
安陽市一支字輩:「昌發(旦)伯酋(熙魚)宰(費)擢(具)濞(敖)括(戲稱)弗(豫師展驅)息(允翬施)同(慶季結滿)般(申夷年遂魚)興(買)赤(視倭肸)黑(偃歸)午(衡)野(稠宋憗)蔣(溺)寧(荊)嘉衍(辰)奮(輸)屯芫叔賈仇(辯)乾(明)嘉(昭)敏東憲(觀)壘英得初傑章璟順洙貢寬顯岳幅騎受聁紹光大喜元德永順咸經泰道振儀學(忠)友(海)憲西復增(福)興容珂(薦)表(還立成旺彪恭奉容祥)免(應恕正)文良臻光超(起)思全(憲瑞朗)得崇緒隆茂慶脈長廣生繼旺凱福弘承乾岐書揚祖傳太公美先鑒智明德」。 山東省 汶上縣姬家溝牽頭又後續40字名準是:至德開文運,來(達)孝毓福祥,禮教培家訓,信義作寶章(障),先祖功勛著,偉名省萬邦,五洲欣景慕,普天崇華光
金鄉縣姬氏族譜四卷,(民國)姬中倫纂,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仁義永兆,凌尚雲輝,光明高道,家發國安
泰安市:明成德瑞駿,昌新巨海富,生達耀雲宗,榮惠智慶興
菏澤市一支字輩:正建作永秉,隆茂慶脈長(又作:夢漢祭傳長),廣生忠厚嗣,明遠真玉方
臨沂市蒙陰縣野店鎮北晏子村 : 萬、福、來、同;克、振、在、東 河北省 滄州市自山東萊州即墨縣北遷之民,都是林澤二祖後裔,自十八世以下敬選:心正身泰,世昌國治,民恩淳厚,錦輝祥兆
滄州市姬氏家譜:鴻炳寶恩光,世錫汝慶元 江蘇省 邳州市:雲電景懷傳,廣(慶)生忠善寺
無錫:「雲電景懷傳廣生忠善寺」 安徽省 鳳君在朝中,文明傳廣大 陝西省 世乃存文緒,丕紹尚永清,克承良善志,繼述振家聲,殿任君民安,豐收谷盈倉 詳見:周朝、周代諸侯國
朝代 周朝:西周,建都鎬京(宗周);東周,建都洛邑(成周) 諸侯國 周太王系:太伯吳國 、仲雍虞國
季歷系:虢仲西虢國、虢叔東虢國
周文王系:管叔鮮管國、周公旦周國、蔡叔度蔡國、郕叔武郕國、霍叔處霍國、衛康叔衛國、毛叔鄭毛國、聃季載聃國、郜子郜國、雍子雍國、曹叔振鐸曹國、錯叔綉滕國、畢公高畢國、原公原國、酆侯酆國、郇侯郇國
周武王系:邘叔邘國、唐叔虞晉國、應侯應國、韓侯韓國、寒侯寒國、狄子狄國
周公旦系:伯禽魯國、君陳周國、凡伯凡國、蔣伯齡蔣國、邢靖淵邢國、茅侯茅國、胙國、祭國
召公奭系:燕侯克燕國(戰國燕國)、次子召國
畢公高系:西周魏國、楷伯楷國、畢仲畢國、季孫潘國、魏國、韓國
唐叔虞系:晉國、公明賈國
其他系:黃帝後裔禺陽祝國、周成王之子單公單國、芮公芮國、周厲王子友鄭國、周宣王子長父楊國、周宣王次子志宏詹國、周平王幼子精英樅國、周惠王子叔帶甘國、周僖王子虎王叔國、周頃王子王季子劉國、周貞定王子揭西周國、西周威公少子根東周國、中山國、隨國、唐國、耿國、焦國、榮國、甘國、樊國、鞏國、密國、胡國、共國、沈國、道國、北虢國、郄國、厲國、貝國、盛國、項國、頓國、彤國、岑國、巴子國、養國、汝州國、鼓國、南虢國、隙國、驪戎
漢代:衛公國

㈢ 鄒姓的姓氏文化

郡望
鄒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主要郡望有: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226年)改涿郡置郡,其治所在薊縣,轄境相當於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縣一帶。
太原郡:秦漢置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並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廣陵郡:秦置廣陵縣。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轄境相當於今江蘇省揚州市西北一帶。隋改江陽,治今江蘇省揚州。南唐恢復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並入江都。
南陽郡:①春秋戰國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戰國為魏南陽,一部分屬韓(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韓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②秦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隋唐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湖南省鄧縣)為治所。元明清南陽府治南陽,即漢宛縣、今南陽市。
渤海郡:靺鞨粟末部為主體所建,先稱振國(震國)。西漢置渤海郡,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公元926年,為契丹所滅。
丹陽郡:①古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省秭歸東南。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省枝江西,仍名其地為丹陽。②丹陽(楊)縣,秦置,在今安徽省當塗東北,唐並入當塗。③漢置丹陽(楊)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國吳移治建業(今江蘇省南京),隋滅陳後廢。煬帝又以蔣州(今南京)為丹陽郡。
堂號
范陽堂:秦漢時期,鄒氏人有一支從今山東省境內遷至范陽,西漢鄒仲俊後發展成為望族,所以鄒氏人以「范陽」為堂號。以邑為氏及以國為氏鄒姓的總堂號為范陽堂。
碣石堂:戰國時期的鄒衍,深通陰陽、盛衰、興亡之道。燕昭王招賢,專門建造了碣石宮來招待鄒衍。
諷諫堂:戰國時期的鄒忌,看到齊威王不喜歡聽別人向他提意見,於是以巧妙的方式規勸他。齊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見,下令:凡是對他提出意見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獎賞。一開始大家都爭著給他提意見,兩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很少了,三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幾乎沒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見都提完了。齊威王收集了這些意見,改正了自己的錯誤,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這就是鄒忌諷諫的結果。所以鄒氏又稱「諷諫堂」。
南陽堂:2013年湖南新化敦睦堂、睦親堂合修宗祠,因都是33世祖鄒湛(字閏甫,南陽新野人,大學博士,晉國子監祭酒,稱南陽傑人)的後代,定名為「中華鄒氏新化南陽堂。
南谷堂:南宋鄒應龍後人修建。
此外,鄒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回春堂」、「古經堂」、「敦睦堂」、「顯忠堂」、「中和堂」、「敦本堂」、「元愷堂」、「晉德堂」等。
門楣
「范陽衍慶」典出鄒姓范陽堂號,據族譜「鄒氏初開繼世祖序」一文載:「商朝紂王無道,紂兄微子偕弟微仲同遷商邱避紂暴虐。周武王伐滅之後而即帝位,乃封微子於宋,微子卒,微仲嗣兄爵位,世為宋公。數傳至正考父,食采鄒國,以鄒為氏,賜姓為鄒,永為鄒氏,以南陽為郡。又數傳至宣公,封東魯王,復以東魯為郡。再數傳至榮祖哲言公仕范陽縣正令,敕封太子太保,後以范陽為郡。」范陽公後裔多遷華南,故江南數省皆其後裔;而與范陽公同時代後裔仍留華北者屬東魯公後嗣,仍稱東魯郡,此則鄒氏郡名之來由。
四言
源自邾婁;
望出范陽。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出自鄒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忠襄世澤;
文靖家聲。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指宋鄒孟卿,追謚忠襄。下聯指明·鄒應龍,卒謚文靖。)
五經鄒氏;
萬石家風。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指宋·鄒致,博洽強敏,授五子各一經。下聯指明·鄒世安,以孝友稱,六世同炊。不蓄私資,論者比之為萬石家風。)
士稱德逸;
里號賓賢。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指宋代高安人鄒禮,字用和,有才識而練達,任掾史,能公平執法。剛三十四歲便辭官歸隱,朝廷賜稱「德逸處士」。下聯指北宋長樂人鄒異,字士奇,有孝行,父母死後,他在墓旁築廬守孝六年。元祐年間舉經明行修,有關部門改他所住的里名為「賓賢」。)
梁園昭雪;
黍谷回春。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指西漢·鄒陽,被讒下獄,作《獄中上樑王書》而雪冤。下聯指戰國·鄒衍,吹噓氣,黍稷復生,號曰:「暖律回春。」)
鄒屠遷善;
魯郡鍾靈。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指孟子為山東縣人,地屬魯。鄒屠氏之女為帝嚳妃,黃帝除去蚩萬之凶,遷其民於鄒屠之地。)
五言
陰陽談消息;
文辯諫止戈。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指戰國齊·鄒衍,倡陰陽五行之說。下聯指西漢·鄒陽,有《上吳王書》,勸吳王劉濞勿起兵叛漢。)
諫言願學集;
檄文革命軍。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指明代大臣鄒元標,字爾瞻,江西吉水人。曾任諫官,以敢言著稱。有《願學集》。下聯指近代民主革命家鄒容(1885-1905),原名紹陶,字蔚丹,四川巴縣(今重慶市)人。幼習經史。1904年參加拒俄義勇隊。後加入同盟會,任同盟會福建支長。1911年3月2日回國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在廣州雙門底犧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著有《革命軍》。)
崮北家笙舊;
范陽世宅昌。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山東省某鄒氏宗祠聯。)
六言
魯郡為鍾靈地;
鄒屠乃遷善鄉。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指孔子、孟子。下聯指鄒屠氏,其女為帝嚳之妃。)
七言
鼓琴自薦受相印;
究學成功觀陰陽。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指戰國時齊國大臣、政治家鄒忌,他曾以鼓琴自薦,向齊威王進說,三月而受相印。任相期間,諷諫齊王進賢納諫,整飭軍容政紀,厲行法治。一年後受封於下邳(今江蘇省邳縣西南)。號曰成侯。下聯指戰國時思想家、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約公元前305-240年),一作騶衍。齊國人。他學究九天人,雄於辨口,號「談於衍」。創「五行始終」說。「深觀陰陽消息」,藉以論述天道、世運的轉移。有《鄒子》等,已佚。)
襜惟按 清威重;
棨戟凝香雅望高。
——鄒一桂《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禮部尚書鄒一桂(1686-1772)撰書贈友聯語。鄒一桂,無錫人。工繪事,並有《小山文集》。)
一篇漫詠梁園雪;
六律能回黍谷春。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指西漢文學家鄒陽,齊人,以文辯知名。開始跟從吳王,後跟從梁孝王,因羊勝等人讒言而下獄,寫《獄中上樑王書》,申訴冤屈,釋放後,成為梁王上客。所作散文,有戰國游士縱橫善辯的風格。下聯指戰國末哲學家、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齊國人,曾在稷下(齊國都臨淄稷門附近,齊桓公、威王、宣王在此擴置學宮,招攬文學游說之士數千人講學議論,是當時學派薈萃的中心)游學,先後到魏、燕、趙等國,受到諸侯禮遇。相傳他又善於吹律,燕國有個地方美麗而寒冷,不生五穀,他吹律噓氣,那地方開始生長莊稼。) 道氣稟江山之靈秀;
詩章奪月露之高華。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指明代大臣鄒元標,字爾瞻,九歲通五經。萬曆年間十進士,官刑部右侍郎。後來,因與魏忠賢不和,退而建首善書院,與志趣相同者講學,母死後,居家講學近三十年,卒謚忠介。著有《願學集》。下聯指宋代奉議郎鄒定,字信可,新興人。以詩聞名。)
八言以上
上疏直言,真大臣風度;
遺書曲諭,洵良友箴規。
——佚名《撰鄒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指明代進士鄒智,字妝愚,合州人。年十二能文。上疏極言時事,誣謫廣東石城卒。天啟初道謚忠介。有《立齋遺文》。下聯指漢代丞相公孫弘的好友鄒長倩,初,弘舉賢良,貧不能起,長倩以衣費資之。復贈以生芻(草)一束,素絲一襚,撲滿(儲蓄錢幣用的瓦罐)一個,並致書曰:「芻束則謹,心縱則驕;絲積微至著,善雖小而為大;撲滿土器……有入無出,則有傾覆之敗,可不戒乎?」後人謂之三事譽。) 山東 山東萊蕪萊城鄒氏一支字輩:「青而玉復法、志學篤忠正。」
山東煙台龍口鄒氏東支字輩:「尚雲國發文王廉鳳天景學元恆利貞祥」。
山東煙台龍口鄒氏西支字輩:「尚雲國發文王廉鳳天景學丕顯忠功大德承世繼長」。
山東煙台龍口鄒氏一支字輩:「東一承宏顯龍文通大(明凱)風令長振世德潤永廣嘉天開瑞光吉熙兆登芳升」。
山東煙台龍口鄒氏一支字輩:「一誌喜永雲書世祖」。
山東煙台龍口鄒氏一支字輩:「同書世兆」。
山東威海鄒氏字輩:「居恆立本、積德存良、守先延嗣、慶余緒昌」。
山東萊陽鄒氏字輩:「克(立)學(本)世(積)德廣仁敬宗裕嗣慶成緒昌」。
山東萊西鄒氏字輩:「發振明元西王允克金國(曰)水殿土」。
山東鄒氏一支字輩:「本仁吉永遠」。
山東臨沂鄒氏一支字輩;「聖公民之起,方能立謨訓,允為文學士,芳名斯可欽,爾若修廣大 ,錫善曰天心,欲希孔子道,承德高秉仁,求克正世紀,朝廷有賢君,永光我宗者,特望於後昆。(六十字自十世起)」。
山東泰安東平鄒氏一支字輩:「桂蘭承家業,開典慶國恩。」 江西 江西進賢鄒氏字輩:「守法加文節循常紹本宗」。
江西尋烏鄒氏字輩:「吉仕奮興觀上國」。
江西紅土地廟、湖北鄒氏字輩:「天元孟世民居國君龍之長守忠厚維善必昌永傳家德萬代發祥」。
江西贛州鄒氏字輩:「習思文拔章華邦經綸佐國忠厚聯芳」。
江西鄒氏一支字輩:「世啟國正輔朝興邦忠良志士顯大清定安泰全在尚德傳芳榮耀宗祖景膺永昌」
江西都昌鄒氏字輩:「天德本邦越萬民太平時可必全樂景賢良」。
江西信豐大阿川風 鄒氏字輩:「……日昌隆慶長征志德」 重慶 重慶秀山鄒氏字輩:「邦應世大家用本方如其以德祖澤愈光乃為上兆宏學丕昌同宗興廣元由吉安子能自立定可紹先咸中有慶榮華長延」
重慶涪陵鄒氏字輩:「學道明先聖習書啟大賢文章光上國萬事九重天」。
重慶奉節鄒氏字輩:「金皇必見判子非坦全心為祖靈見洪元立祖國」。
重慶綦江鄒氏字輩:「思世章崇仕振文紹開華雲升登科第銘揚永安宗」。
重慶忠縣鄒氏字輩:「......永茂庭院,世仁應啟,孝發朝官,定國安邦,萬代長久......」(部分)
重慶合川鄒氏字輩:「良孟明孔天,世代文芳傳,忠孝為仁本,國朝得利先.....」(部分)
重慶鄒氏一支字輩:「開文雲紅安康」。
重慶鄒氏一支字輩:「學高家升正」。
重慶黔江區鄒氏一支字輩:「大仕永進學,萬勝顯雲楊,福祿如東海,富貴與天長」。 貴州 貴州遵義鄒氏字輩:「學道明先聖習書啟達賢文章高尚國富貴永朝天」。
貴州思南鄒氏字輩:「學道明先聖習書啟大賢文章光上國萬事九重天」。
貴州銅仁鄒氏字輩:「文筆思自定富尚炳國正廷天元世德賢大學祖宗」。
貴州鄒氏一支字輩:「學高家生振品修賢義皇」。 湖南 湖南長沙鄒氏字輩:「克振銘崇大,永廷岳益尊,德洪(派後定)。承先懷義訓,忠孝樹家聲。科甲聯延遠,英才定顯榮」。以宣靖公為第一派計算「克」為第77派(或第76派)(1920年八修譜記載,從衍公派起算「克」為第55派)。
湖南株州鄒氏字輩:「德時榮思友懷常明儒啟添征世澤家聲茂文名國運昌傅經崇寶訓篤學紹書香」。
湖南新化洋溪鄒氏字輩:「學高加身振品修賢玉紅一生承美德多福自然橫」。
湖南新化洋溪和槎溪鄒氏字輩:「新序今聯定同修洽族親敦純徵至性履敬篤常倫」。 四川 四川巴中鄒氏字輩:「國正天心順,預見世其昌,文章為學本,申錫永鴻光」。
四川樂山犍為縣鄒氏字輩:「文明國正天心順,仁孝家敦世澤長,興志克誠思遠大,夏余蘭桂慶聯芳」。
四川射洪縣鄒氏字輩:「xxxxx,乾坤義帝康,時美忠奇玉,富貴顯文章」。
四川宜賓宗場鄒氏字輩:「道德學應永紹宗志從斯新朝政祖誠愈昌順世代承恩有振起基先盛」。
四川金堂竹篙鄒氏字輩:「善佩瑤琨尊鳳祥,萬賢盛玉國正興,德昭前代鍾靈秀,光耀先宗啟俊英,大業建成維汝翼,書香繼世永標名」。 安徽 安徽樅陽鄒氏字輩:「宗應之後世其孫永自昌定有賢貴士振國安朝邦忠孝傳家國讀書擇孔章」。
安徽合肥鄒氏字輩:「培本多芳,傳家尚任」。 廣東 廣東湛江鄒氏字輩:「國家秉忠貞才優穎異學演科名」。 遼寧 遼寧沈陽鄒氏字輩:「太和華青海甸」。 雲南 雲南鄒氏一支字輩:「進思世德符純全忠正發」。
雲南昆明祿勸縣鄒氏一支字輩:「國正天興順,官清民自安,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內蒙古 內蒙古鄒氏一支字輩:「世洪文利業武全振家生」。 湖北 湖北恩施龍鳳鄒氏一支字輩:「始文良正世,大國元鄒忠,朝政永天龍,聞開應席中,敬恭輔名勝,顯耀必光宗,傳家為孝友,一心希孔孟,遠紹先祖發,萬代長興隆。」
湖北建始鄒氏一支字輩:「思養英宗孔,世代永興隆,敦倫首孝友,行一重賢良,尚繼先人緒,貽謀億萬光。
湖北紅安、麻城鄒氏一支字輩:千慶普惠希,來瀚騏崇輅,思承惺琬涉,桂盛德開基遠,豐功永世傳,常懷光大志。
湖北隨州鄒氏字輩:正有明德,世守宗傳,廣綉紅雲,忍言家學。 四川 四川省攀枝花仁和鄒氏一支:一至方學禮,引子三尚天,興道明孔勝,世代顯林陽。
四川成都雙流鄒氏字輩:「炳興永富貴,護民國安康。
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鄒氏一支字輩:育淳思時民,之克永昌榮,忠孝傳家國,蘭玉滿階庭。 其它 鄒氏廣佑堂一支字輩:「太峯應美德程清揚明隱山汝派系綿長日印吉玉開文章本秀才孝友恢先緒詩憶啟後來道鄉綿駿業理學定鴻魁盛世名儒富邦家貴有培」。
鄒氏一支字輩:「世啟國正輔朝興邦清定安泰全在忠良志士顯大尚德傳芳榮耀宗祖景膺永昌」。
鄒氏一支字輩:「萬世紹榮光刻昌」。
鄒氏一支字輩:「百世其昌」。
鄒氏一支字輩:「官清民自安子孝父心寬」。
鄒氏一支字輩:「居恆立本 繼(積)德倡(存)良 守先延嗣 慶余緒昌」——此家譜在山東至東北一帶很常見,但由於常年口耳相傳有些不同支脈已發生變化,但總體還是以如上讀音為基準的。

㈣ 誰知道姬姓的輩分

1.大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元聖文憲王周公七十五代孫襲封一等少師少傅少保兼翰林院曾太廟主鬯東野沛然奏請蒙聖祖仁皇帝賜行輩二十字:

枝興衍聖(崇)緒 隆(龍)

茂慶脈(傳)長 (周85世)

廣生忠厚嗣

永遠潔(元)正方

2.山東汶上縣姬家溝牽頭又後續40字名準是:

至德開文運

來(達)孝毓福祥

禮教培家訓

信義作寶章(障)

先祖功勛著

偉名省萬邦

五洲欣景慕

普天崇華光

3.河南省溫縣護庄從周公85代新續20個字名準是:

秉志靖興久 立幫培忠本

喜悅宏定安 普習發明新

4.安陽縣水冶鎮姬家屯從周公115代後續20字名準是:

繼旺凱福弘 承乾岐書揚

祖上太公美 先鑒智明德

5.南陽市多數縣區:

大明元朝戰 振國玉成善

文化仁義志 太平修申安

6.山東金鄉姬氏族譜四卷,(民國)姬中倫纂,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

仁義永兆 凌尚雲輝 光明高道 家發國安

7. 河南 淅川:

國運榮昌 麟鳳呈祥 岐周宇定 蓬鋯克疆

8.甘肅秦安縣:

明成德瑞駿 昌新巨海富 生達耀榮宗 仁惠智慶興

9.河北滄州姬氏家譜,河北姬氏凡是從山東萊州即墨縣北遷之民,都是林\澤二祖後裔,自十八世以下敬選:

心正身泰 世昌國治 民恩淳厚 錦輝祥兆

10.河北滄州姬氏家譜: 鴻炳寶恩光 世錫汝慶元

11.江蘇邳州市: 雲電景懷傳 廣(慶)生忠善寺

12.安徽: 鳳君在朝中 文明傳廣大

13.陝北: 世乃存文緒 丕紹尚永清 克承良善志 繼述振家聲

14.陝北: 世乃存文緒 丕紹尚永清 克承良善志 繼述振家聲 殿任君民安 豐收谷盈倉

15.臨夏永靖縣峴塬鎮姬川村:

有伏代玉文 光正良發祥 永遠福壽至 得登顯華堂

16. 山東臨沂蒙陰縣野店鎮北晏子村:

萬、福、來、同。克、振、在、東

17. 姬姓另一支字輩::

仁義永兆,凌尚雲輝,光明高道,家發國安

18. 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裴營村(山西洪洞縣老槐樹):

金殿傳名永萬世,玉界曉步職三台

19.河南南陽 : 林海榮慶廣

20.河南商丘: 恭德鴻(長)

21.遼寧: 鳳德慶

22.黑龍江: 秀、樹、明、同,

23.河南另一支字輩: 鵬、凌、天、艷

24.河南: 忠、志、明

25姬文生 : 誥棟懷萬紹文觀

26.姬德宇 :興啟茂德春賢

27.河北定興石柱村: 先宏周志邦 萬年永扛梁

28.河南姬俊華 :春長萬俊德

29.姬彥海: 永慶彥仁

30、南安陽一支也為周公伯禽之後。所以應該採用民國年間由國民政府受命的元聖奉祀官東野傳棨牽頭,召集族人代表大會公議確定,後續40字字輩:

至德開文運,來孝毓福祥;

禮教培家訓,信義作寶章。

先祖功勛著,偉名省萬邦;

五洲欣景慕,普天崇華光。

目前,這一時期可以很容易銜接上,有利於逐步統一周公伯禽之後的排輩。請河南安陽一支姬氏慎重考慮,以利於姬姓文化的發揚光大。

31、安徽阜陽的姬氏家譜(燕雲)

國思家慶彥 仁壽年豐恆

32、山東臨沂家譜輩分序列

治爾延成序,榮茂慶傳長,

廣生忠厚思,永遠元正方。

是從山西洪洞縣遷出來的!

㈤ 小史店鎮的名勝古跡

一、香山佛溝摩崖造像
位於小史店鎮寺門村東南8公里處香山山腰。此處為桐柏山余脈,當地群眾謂之佛爺溝。兩千多年前楚國所修築的長城就延伸到這里。此造像年代未見題記,《宋志》一書載:「香山在州東南120里(今方城東南120里)上有香山寺,摩崖造像,大者二尺余,小者尺余,背有千手千眼菩薩,蓋仿龍門石窟而為之。」1986年被列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南陽區域內發現的唯一佛教造像。
該石刻的發現,證明了方城---南陽為古代絲綢之路的源頭。
建造數據
佛溝摩崖造像分別鐫刻在南北兩塊天然巨石之上,兩石相距20厘米。南石高360厘米,寬270厘米,厚150厘米;北石高310厘米,寬330厘米,厚250厘米。兩石共計雕像32龕138身。其中,北石南 西 北三面雕像14龕72身,南石四面雕像18龕66身。造像最高者1.4米,最低者僅20厘米。
造像內容
主要有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阿難、迦葉、比丘,文殊騎青獅,普賢乘白象,12羅漢,12臂觀音等題材。形象逼真,姿態各異,有的寧靜端莊,和藹可親,有的金剛怒目,氣魄雄強。雕刻細膩,技法嫻熟。其風格與龍門石窟相近,有較高的考古研究價值,原建有香山寺。
藝術價值
2008年11月19日,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楊鐮、中華書局《文史知識》副主編、編輯部主任胡友鳴、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古典文學研究室主任劉楊忠、中央電視台《網路探秘》
記者一行在南陽市副市長馮曉仙的陪同下,來佛溝考察。2009年5月29日,中央電視台第十套《網路探秘》播出了《神秘的巨石佛像》,轟動大江南北。
2009年6月24日,國內佛教石刻研究專家一行7人,到佛溝考察。他們是: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中國古跡古遺址保護委員會石窟石刻專業委員會主任孫英民、原龍門石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溫玉成、北京大學教授李崇峰、清華大學教授李靜傑、龍門研究院研究員王振國、河南博物院研究員王景荃、河南省文物出境鑒定站站長劉建華,並舉行了「南陽佛溝摩崖造像專家研討會」。
該石刻的發現,證明了方城---南陽為古代絲綢之路的源頭。
二、香山寺
香山寺位於小史店鎮寺門村東南8公里處香山上,是小史鎮的景點之一,每逢春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這里遊人不斷,香火不絕。
三、南沖寺和黑龍潭
位於小史店鎮南10公里處的山上(當地人叫報溝)。這里群山環抱,綠水長流,有南沖寺、黑龍潭等景點。由於地處偏遠,所有景點基本上未被開發,一條進山的水泥路時斷時續,更沒有飯店、旅社等商業買賣活動。一切都是原生態。報溝其實就是溝狀的地形,溝的正中央是一條河。河床中有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大石頭,彌漫著神秘的氣息。
黑龍潭,潭水幽深,深陷山巔群崖之下,中空外圓,頗為開闊平坦,面積約有一畝地大。入口處樹木參天,怪石遮掩。其它三面懸崖壁立,高約百丈,直接雲天;石質細膩潔凈,凜凜泛著青白色的光,森然威嚴。一條瀑布自崖頂貼石而下,似銀蛇憑空而降,極為靈犀好看。若逢下雨,瀑若巨龍,升騰翻滾,水霧滔天。
四、石峽口(今小史店鎮劉八卦庄)諸葛亮茅庵寺
石峽口,位於小史店鎮西南十二里桂河南岸,現名叫劉八卦庄或劉庄。據明嘉靖《裕州志·輿地·古跡志》記載:「諸葛庵在石峽口東,世傳諸葛孔明始結庵於此,後庵為火毀,遂居南陽。今人仍建茅庵廟,有小石記。」清乾隆《裕州志》卷一古跡志亦載:「順陽石峽州東九十里,世傳孔明先生於此結廬,後乃徙南陽卧龍崗,今石峽口有小草庵,唐時石記猶存。」朝晚期這里仍有茅庵寺,村北為大寺院;民國早期仍存四間房子,牆上有壁畫,屋內供奉著文殊菩薩和諸葛亮;因二者一起受人供奉,村人呼為「茅庵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諸葛亮祭日,村人都要唱大戲,焚香祈禱,人山人海,非常熱鬧。民國31年《方城縣志·輿地·古跡志》載:「茅庵寺在小史店西南十二里,相傳為諸葛武候初結茅廬處。」方城賢達顧長青先生曾有兩首七律專記此事。現錄於後。
清乾隆《裕州志》在卷五人物誌流寓中又記;「諸葛亮本琅琊人,徙於順陽之石峽口,結廬而隱,尋徙入南陽卧龍崗,今石峽口有小草庵,唐時石記猶存。」清代汪介人在《中州雜俎》中引用的就是這一段話。中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方城縣志》卷一輿地·古跡志載:「茅庵寺在小史店西南十二里,相傳為諸葛武侯初結茅廬處。」卷六人物誌流寓部分介紹諸葛亮時,重復了清《裕州志》的記述,但最後指出唐時石記今佚,這是與清《裕州志》不同之處。總之,上述州志和縣志的記載,都充分說明,方城東南九十里的石峽口,是諸葛亮最早的結庵躬耕處。
諸葛亮為什麼會在此結廬躬耕?這與石峽口的地理位置有關。石峽口有兩個意思:一是指石峽口村,俗名蛇口,也稱社口,在小史店鄉西南三十多里,距縣城九十里,和泌陽縣、社旗縣交界;二是指從小史店往西南直至石峽口村,是三十多里的山峽地段,這里古時是從漯河、舞陽,經小史店進入南陽盆地的一條通道,石峽口村為向西南的出口處。方城楚為方城,秦改陽城,西漢、東漢均稱堵或堵陽,金置裕州,元、明、清因之,中華民國二年又改為方城。小史店歷來都是方城東南重鎮;東和舞陽交界,南和泌陽(舞陰)接壤,北和葉縣相鄰,四面環山,中為平原,為一典型的小盆地,距方、舞、葉、泌四縣城距離基本相等,均為百里左右。《新考》論者認定諸葛玄因劉表不予任用,預作他圖,離開襄陽,北上中原,但到葉縣平山(今平頂山市)卻一病不起,並亡故於此,葬在附近的高陽華里。
那麼,依靠叔父養育的諸葛亮兄弟二人必然會跟著叔父來到這里。叔父已經亡故,諸葛亮失去依靠,生活沒有來源,為了生存下去,諸葛亮必須得耕田種地。可見諸葛亮「躬耕隴畝」的根本原因就是「玄卒」,是生活所迫,是不得已而為之。也由此可知,諸葛亮「躬耕隴畝」不在襄陽,因為那時諸葛玄健在,劉表不管怎樣「狹而無度」、「心多疑忌」,但在生活上還是會照顧老朋友諸葛玄及其兩個侄子的,諸葛亮在那裡不存在吃、穿、住的問題。所以,諸葛亮不管在襄陽生活多長時間,都不會「躬耕隴畝」或「躬耕於野」。「玄卒」之後,知識青年諸葛亮要獨立生活了,擺在他面前的有幾種選擇:
(1) 投奔曹操,因為平山距許很近,只有一百多里,中間只隔一個襄縣。但這不是諸葛亮的心願。因為他對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心懷不滿,他的志向是要匡扶漢室。所以,他不會再往北進入人地兩生的曹操管轄之地。
(2) 返回襄陽,繼續寄人籬下。這同樣不是諸葛亮的心願,盡管他在襄陽生活了幾年時間,有朋友、有親戚或者有住宅,但諸葛玄長期不被劉表任用,只給飯吃,不給工作,諸葛亮是一清二楚的,他們是懷著被壓抑的心情和對劉表的不滿才離開襄陽的,胸懷大志的諸葛亮,盡管叔父過世了,但也決不會再返回襄陽靠劉表的施捨來過生活。所以,襄陽也決不會是「玄卒」之後諸葛亮的「躬耕」地。
(3) 繼續留在平山高陽華里或附近地區。明嘉靖葉縣西塘人原太僕寺少卿後叨轉南京大常卿牛鳳,在《改正諸葛武侯祠記》里,只說高陽華里有諸葛舊墳墟。而隻字未提諸葛亮在此躬耕,還說「躬耕南陽尚在厥後」,葉縣志也未記載過諸葛亮在葉縣某地躬耕過。正是牛鳳作《改正諸葛武侯祠記》的不久,南陽府通判牛盂耕來裕州掌管州事,發現了諸葛亮開始結廬躬耕隴畝之地,就在他所管轄的小史店西南石峽口內,並且還有唐時的小石記,於是就把它明確載入他所編纂的《裕州志》內。還有啥要說的嗎?我們只得〈象〉[像]牛鳳說的那樣「信有由然」。
(4) 石峽口位居堵、葉、舞陰、舞陽四縣交界處,是劉表、曹操兩大軍事集團統治的邊緣地帶,統治力量相當薄弱,既偏(避)[僻]又方便,進退自如。適宜生存,況又群山環繞,河流縱橫,歷史遺跡豐富,周圍山頭均在五百公尺左右,其中西邊的霸王山,相傳項羽曾駐兵於此。山頂有「霸王井,相傳項羽至此,人馬渴甚,掘地得泉,因此為名」。有「」旗石,相傳為霸王旗之石」。還有大圈馬場、小圈馬場,相傳為楚軍圈馬之處。山前有「聚將台,相傳為項羽駐軍聚將處」。霸王山以東有漢王露台,台上有漢王廟,附近有故衣河,也叫擺衣河,相傳為呂後擺衣處,小史店東二里有娘娘池,相傳為呂後渡水處。總之,這里有山而不高,有水而不湍,風景優美,土質肥沃,無論是人文條件和地理條件都宜於耕作和生存。
(5) 諸葛亮跟隨叔父長大成人,對其叔父是有深厚感情的,石峽口離平山高陽華里不遠,便於諸葛亮兄弟二人常到那裡祭掃憑吊和照看叔父的墳墓,以表達對叔父的懷念和敬仰之情,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一開始會選中這個比較好的地方呢?筆者認為,這與諸葛亮隨叔父北上的路線有關。諸葛亮隨叔父北上走的是哪條道路,史籍未見記載,如果說走大道,不外乎襄陽、鄧縣、南陽、博望、方城、葉縣,或者是襄陽、新野、南陽、博望、方城、葉縣。這條路在古代稱為夏路,是有名的官馬大道。但時逢戰亂,曹操、張、劉表的軍隊常出沒於宛、葉之間,若碰到他們,輕則遭受盤詰,重則有被抓被殺的危險。如走小道,蛇口、小史店是必經之地。因為這樣可以避開一連串的縣城,能夠比較安全的行路。從此經過,諸葛亮必然會對這里的風物人情作一番考察了解。所以,在他叔父亡故之後,就來到這塊「風水寶地」結廬暫居,一邊種地維持生活,一邊繼續自學深造,一邊觀察時局變化,一旦時機成熟,就去實現他的「管、樂」之志。
文殊等菩薩是何時進人諸葛廟的,現無准確依據。約在民國十幾年,廟房被劉八卦庄劉太雲家扒掉,蓋成自己居住的房子(後被火燒)。廟址下面埋的盡是磚頭瓦片,後來挖出的有碾盤和石碾,遺留下來的還有廟前那棵老柘刺樹,樹根起靠住一座失去頭顱的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是用玫瑰紅水成岩雕刻而成,腳前卧著一隻頭向左尾向右的獅子,文殊背後有「XXX河南道南陽府裕州石峽口茅庵寺XXX住持紀清XXX年X月二十日石匠田世」。近幾年迷信之風又起,不少人又來這里燒香祈禱。
諸葛亮最早結庵躬耕地在方城東南九十里的石峽口,首見於明嘉靖《裕州志》,該州志為牛孟耕編纂,資料為他收集,文字為他撰寫。牛盂耕是何許人?他在《裕州志》中是這樣介紹自己的:「牛孟耕,字舜田,號虞岡,山東定陶(虞岡)人,由監生任本府(南陽)通判,嘉靖丙午歲來署裕事。」丙午歲即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36年),在新任裕州知州到來之前,朝廷命他以府通判身份來裕州主管全面工作。他和諸葛亮及《南陽府志》編纂者前任知府楊應奎(山東益都人)都是同鄉,他不僅了解他們的身世,而且來裕署事後,又發現了諸葛亮最早的結庵躬耕地,並且還「有小石記」這個物證,於是,他就毫不猶豫地把它載入州志。由於明末戰亂,燒殺無度,到清代,明《裕州志》已殘缺不全。康熙四十五年知州董學禮(襄平人)奉文重修,歷經十年,成書六卷(未刻印)。雍正十三年,知州宋名立受命續修《裕州志》,增添了康熙五十五年至乾隆五年三十年間新的內容,耗時六年,宋名立是山東沂州府蘭山縣人,沂州府蘭山縣即今山東臨沂市。諸葛亮的家鄉沂水縣即為沂州府所轄,所以,宋名立和諸葛亮是更近的老鄉,對諸葛亮的身世會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宋名立在續《裕州志》序中說:「或記人物之善良,或記丁賦之增減,或記時事之廢興,或記風土之變易,無不祥加考核。至再至三。」這說明他治史的態度是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他所續修的《裕州志》有四處記載諸葛亮最早結庵於石峽口,因為唐時石記猶存又經過「至再至三」的反復考證,他對「石記」相信無疑,所以,他在州志中充分顯示了這個內容。另外,他在州志中還記述了州城及其附近的一些有關諸葛亮的紀念性建築,如他在卷一裕州地圖上以實物形式繪有諸葛祠,其位置在東門里路北城牆根。在卷二建設志又記有「武侯祠,在舊治東南春秋二祭。」民國《方城縣志》在這個條目下面,又加了一句「有明嘉靖六年清同治三年重修碑記」。這充分說明諸葛亮在方城確有活動,方城人民對諸葛亮確實懷念和敬仰。
其他名勝古跡有:神奇的草本植物羊不奶樹,胡柳,聖井寺溫泉,新石器時代的婁庄遺址,西周北魏建寺門遺址,清代的菩薩石刻造像,明代掛帥總兵申振武墓地等。

㈥ 田文鏡是怎麼死的

田文鏡是病死的。

雍正十年(1732年),復以病乞休,允之。很快就逝世了,賜葬泰陵附近,謚端肅。命河南省城立專祠。又因為河道總督王士俊上書請求,祀河南賢良祠。後陰差陽錯,在乾隆中後期其墓被當地守陵大臣夷平。

(6)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王振國擴展閱讀:

個人著作

著作有《撫豫宣化錄》、《欽頒聖諭條例事宜》(與李衛之作合為《欽頒州縣事宜》),曾主持編修《河南通志》。他的部分奏摺收在《硃批諭旨》中。

辦事風格

田文鏡辦事認真,鐵面無私,事無巨細均親力親為,為官也很清廉,做了近十年的封疆大吏家境卻還是極為貧寒,子女親屬也沒有從他身上借到什麼光,幾乎清一色都是布衣。

㈦ 湖廣填四川廣東曾氏後人有學輩,少輩武輩成輩有知道的嗎

《湖廣填四川部分曾氏房派》

1.大明帝系房派

(1)太子家房派(一帝:朱允炆)

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
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2)燕王家房派(十七帝: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礽鈺、朱祁鎮、朱見深、朱祐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載垕、朱翊鈞、朱尚洛、朱由校、朱由檢、朱由崧、朱由榔)

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
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3)唐王家房派(二帝:朱聿鍵、朱聿鐭)

瓊芝彌宇宙,碩器聿琳琚。
啟齡蒙頌體,嘉歷協銘圖。

2.文國曾氏房派

曾十州
(1659年8月)

廷鳳文學應,之允萬世昌。
士若成祖德,正大啟開邦。
如克尚嗣繼,紹宗遠有光。
乃為元鼎時,懷道思修常。
伯仲能再復,亦自裕天章。

關鍵詞

        曾十州-明太祖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八世孫朱聿鍔。南明時期,唐王三兄弟朱聿鍵、朱聿鐭、朱聿鍔相繼殉國後,唐定王家「瓊芝彌宇宙碩器聿琳琚啟齡蒙頌體嘉歷協銘圖」朱姓字派止於「聿」字、曾姓字派始於「廷」字
        廷-朝廷-大明王朝
        鳳-鳳陽-明太祖祖籍
        文-唐王三兄弟的統稱:思文皇帝朱聿鍵、明文宗朱聿鐭、建立文村政權的朱聿鍔
        學-學道-學政
        文學-唐王三兄弟的學政-反清復明的思文主義
        應-應天府(或稱京師,是南京在明朝時期的名稱,為明朝前期首都,後永樂時期遷都順天府,應天府作為留都)
        允-取之於明太祖為其子欽定的輩份字表第一字,即太子家「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名吉師良善用晟」字派中的首字、大明建文帝朱允炆的字輩
        之允-《明允族譜》-《皇家玉牒》-暗喻明太祖後裔        成祖-明成祖-朱棣
        紹宗-隆武帝-朱聿鍵
        元鼎-光武帝-劉秀
        伯仲-取之於明太祖四子朱棣的帝系「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字派-與前面「之允」相呼應-《明允族譜》-《皇家玉牒》-暗喻明太祖後裔
        天章-天子的玉璽
        裕天章-唐裕王-明宣皇帝-朱器墭

3.孔顏曾孟通天派語

孔尚基  曾仲弟  曾垤耶
(1688年)

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
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詳。
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關鍵詞

        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    中國家族的輩分啟用是從明太祖起進入鼎盛期的,孔子後人取名正式訂出行輩也是在明朝。明太祖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  聞貞尚胤」,孔家從五十八代開始啟用。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訥先後襲封衍聖公,孔尚基在編排孔顏曾孟通譜時把「希」和「言」旁加了上去,並湊齊十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後為避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為忌曾氏宗子名諱,把繼改為紀)」,這是孔尚基等五經博士們在康熙皇帝的高壓下明修棧道創建孔顏曾孟四姓通字輩譜的開場白。
        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詳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這其實是一首暗渡陳倉的藏頭詩。由曾仲弟主編,其中70%以上的字取自於明太祖欽定的前無古人做派的各皇子房派,即太子家「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秦王家「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惇」,晉王家「濟美鍾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咸景慕述學繼前修」,燕王家「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潤昭格廣登庸」,楚王家「孟季均榮顯英華蘊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齊王家「賢能長可慶睿智實堪宗養性期淵雅寅思復會通」,魯王家「肇泰陽當健觀頤壽以弘振舉希兼達康莊遇本寧」,蜀王家「悅友申賓讓承宣奉至平懋進深滋益端居務穆清」,湘王家「久鎮開方岳揚威謹禮儀剛毅循超卓權衡素自持」,代王家「遜仕成聰俊充廷鼐鼎彝傳貽連秀郁炳燿壯洪基」,肅王家「瞻祿貢真弼縉紳識烈忠曦暉躋當運凱諫處恆隆」,遼王家「貴豪恩寵致憲術儼尊儒雲仍祺保合操翰麗龍輿」,慶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帥倬奇適完因巨衎騭眷發需毗」,寧王家「磐奠覲宸拱多謀統議中總添支庶闊作哲向親衷」,岷王家「徽音膺彥譽定干企禋雍崇禮原諮訪寬鎔喜賁從」,谷王家「賦質僖雄敞叢興闡福昌篤諧恂懌豫擴霽昱禎祥」,韓王家「沖范徵偕旭融謨朗璟逵亶韶愉灝慥令緒價蕃維」,沈王家「佶幼詮勛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安王家「斐序斌廷賞凝覃浚祉襄恢嚴顓輯矩縝密廓程綱」,唐王家「瓊芝彌宇宙碩器聿琳琚啟齡蒙頌體嘉歷協銘圖」,郢王家「偉聞參望奭箴誨洎皋夔麒麟餘積兆奎穎曄璇璣」,伊王家「顒勉諟訏典褒珂采鳳琛應疇頒胄選昆玉冠泉金」,靖江王(明太祖侄子)家「贊佐相規約經邦任履亨若依純一行遠得襲芳名」;其他字取之於歷代帝王對顏氏、孟氏賜語,甚至取之於文國曾氏房派,康熙皇帝閱後大怒。曾仲弟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被抓,三十一年遇害。文國曾氏24世裔孫曾祖偉讀罷詮釋:「宋裔喻明裔,昭演不識智;唐王兄弟仨,樹立抗清旗;建道敦安定,有志憾未逮;開宗文國符,裕文煥景瑞」。
        康熙乾隆賜言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玄燁彌留之際念念不忘鞏固清王朝的統治地位,依據孔顏曾孟通天派語,依然堅持御賜「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20字,要孔顏曾孟四姓以此定輩序。其中,孔姓從第 61派、 顏姓第 62派、曾姓第63派、孟姓從第64派啟用「宏」字輩。孔顏曾孟四姓敢怒不敢言,被迫統一,輩份聯動,全國強推。乾隆九年(1744年),由禮部調查整理,報乾隆皇帝欽定作為孔顏曾孟四姓行輩的順序,乾隆皇帝僅御賜30字:「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可以看出,為避帝諱,已將「弘」字改為「宏」字、將「胤」字改為「衍」字。山東曲阜孔府的詩禮堂,貼著一張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就是乾隆皇帝賜給孔府的三十個字作為行輩,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三十個字行輩取名;如果有不依字序,隨意取名的,不準入家譜。到了晚清,只有曾氏而且僅僅是南方的曾氏岀現了20字新派語:「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鼎新開國運,克復振家聲」。事出必有因,這就需要去考證了,或者說使用者根本就不是巫祖以下或曾子的後裔。清朝滅亡後的民國八年,超過了整整230年,由孔家七十六代孫孔令貽整理,咨請當時的北洋政府核准,終於公布了最為完整的50字,即「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詳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而且與原著略有不同。
        昭憲    昭憲太後(902年—961年9月17日),姓杜氏,定州安喜縣(今河北新樂市杜固鎮杜固村)人。宋宣祖趙弘殷的妻子,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炅之母。贈太師杜爽長女,母為范氏。初以趙匡胤為官尊崇,受封南陽郡太夫人。治家嚴毅,頗通禮法。趙匡胤即位後,尊為皇太後。建隆二年,杜氏去世,終年六十,追封明憲太後,葬於安陵。後來,追謚昭憲太後。本名:杜氏,別稱:杜太後,所處時代:五代→北宋,民族族群:漢族,出生地:定州安喜,出生時間:902年,去世時間:961年9月17日主要成就:生下趙匡胤兄弟,謚號:明憲太後→昭憲太後,陵墓:安陵。
        維    維持,維新。文國曾氏族譜中指南明時代。
        紹    指紹宗皇帝朱聿鍵、紹武帝朱聿鐭等唐王兄弟。
        紹念    與西坪曾氏房派「廷鳳文學應之允萬世昌士若成祖德正大啟開邦如克尚嗣繼紹宗遠有光乃為元鼎時懷道思修常伯仲能再復亦自裕天章」中的「文學」、與邵陵曾氏房派「福財友志景興大永惟朝廷萬載榮世子開宗延夏統賢侯紹武示周行文章代煥貽風遠忠恕家傳德教成勉迪後嗣善繼述聿懷紹義先揚名」中的「紹義」等有異曲同工之妙。
        欽紹念顯揚    與邵陵曾氏房派中的「聿懷紹義先揚名」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裕    指明唐裕王朱器墭,朱聿鍵、朱聿鐭、朱聿鍔等唐王兄弟的父親。
        裕文    指文國曾氏族譜的統稱,包括文國曾氏初譜、邵陵曾氏族譜、西坪曾氏族譜、太平曾氏族譜、轉耳子曾氏族譜等。
        永    指永曆年間。
        錫    錫帶「釒」旁,暗指唐王兄弟。明太祖是個講究人,對明裔取名要求嚴格,26個皇子名字都有木字旁,每個皇子又都各有房派。從孫子輩開始,每一輩的第一個名字使用房派表中的字,第二個名字必須帶有一個五行的偏旁或組成部分,並以「火土金水木」順序依次循環。故明太祖九世孫朱聿鍵、朱聿鐭、朱聿鍔等唐王兄弟第二個名字都帶「釒」旁。
        永錫世緒    永曆年間,文國曾氏之世系開始破繭成蝶。

4.邵陵曾氏房派

曾垤耶
(1693年)

福財友志景興大    永惟朝廷萬載榮
世子開宗延夏統    賢侯紹武示周行
文章代煥貽風遠    忠恕家傳德教成
勉迪後嗣善繼述    聿懷紹義先揚名

關鍵詞

        紹武    紹武帝朱聿鐭(1605年—1647年1月20日),明朝第十九位皇帝,南明第三位皇帝,明太祖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八世孫,唐裕王朱器墭之子,明紹宗朱聿鍵之弟,南唐王朱聿鍔之兄。隆武帝朱聿鍵死後,朱聿鐭在隆武二年(1646年)十一月初五被大學士蘇觀生及廣東布政使顧元鏡等在廣州擁立為帝,年號紹武,後世史學家稱之為紹武政權,與肇慶的永曆帝(朱由榔)朝廷互相抗衡。同年臘月十五,李成棟導由福建攻入廣東的清兵混入城內,奪占廣州,朱聿鐭自縊而死,結束了他為期一個多月的皇帝生涯,史稱「紹武帝」。朱聿鐭死後,後人將他與蘇觀生等十五人,葬於廣州城北象崗山北麓,而今紹武君臣冢遷至廣州越秀山公園木殼崗內。
        聿    取之於明太祖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系房派「瓊芝彌宇宙碩器聿琳琚啟齡蒙頌體嘉歷協銘圖」中的「聿」字,指朱聿鍵、朱聿鐭、朱聿鍔等唐王三兄弟的統稱。
        紹義    與文國曾氏房派「廷鳳文學應之允萬世昌士若成祖德正大啟開邦如克尚嗣繼紹宗遠有光乃為元鼎時懷道思修常」中的「文學」、與孔顏曾孟通天派語「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詳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中的「紹念」等有異曲同工之妙。
        聿懷紹義先揚名    與孔顏曾孟通天派語「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詳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中的「欽紹念顯揚」等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5.湖廣啟祖:

祖代仁應仕,文繼思顯名。
孝順光前志,裕後丙國君。
朝廷隆學業,鳳德選奇英。
上啟良丞相,永存萬世興。

關鍵詞

        文    唐王三兄弟的統稱:思文皇帝朱聿鍵、明文宗朱聿鐭、建立文村政權的朱聿鍔等。
        思    明思宗朱由檢(1611-1644),父朱常洛,母劉氏。為朱常洛第五子。天啟七年(1627)八月丁巳,崇禎即皇帝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賢於鳳陽,十一月乙巳,魏忠賢縊死。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國興伏誅。崇禎元年(1628)正月丙戌,戮魏忠賢及其黨崔呈秀屍。六月,削魏忠賢黨馮銓、魏廣微籍。崇禎二年(1629)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這一系列的舉措,雷厲風行地清除了魏忠賢和客氏的勢力,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地位,閹黨之禍逐漸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為之一振;然而初登皇位的崇禎,在誅滅魏忠賢勢力的同時,也促使明末龐大的文官勢力更加膨脹。17歲登基的崇禎執政時,明朝處於內亂、外患、龐大的文官集團把持朝政,整個明帝國可謂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崇禎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的文官集團抗爭,17年來用盡心力意圖復興明室,最終城破自縊。崇禎皇帝最大的性格特徵是剛愎自用、獨斷多疑。崇禎年間大明王朝所面對的問題主要有三,其一明末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其二為崛起的後金,其三為農民起義軍。
        裕後    唐裕王朱器墭的後代。
        丙國君    指朱聿鍵、朱聿鐭、朱聿鍔等唐王三兄弟。
        隆    指隆武帝朱聿鍵
        隆學    與文國曾氏房派「廷鳳文學應之允萬世昌士若成祖德正大啟開邦如克尚嗣繼紹宗遠有光乃為元鼎時懷道思修常」中的「文學」、與孔顏曾孟通天派語「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詳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中的「紹念」、與邵陵曾氏房派「福財友志景興大永惟朝廷萬載榮世子開宗延夏統賢侯紹武示周行文章代煥貽風遠忠恕家傳德教成勉迪後嗣善繼述聿懷紹義先揚名」中的「紹義」等有異曲同之妙。
        良丞相    指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稱帝後,先後任命過四員丞相,其中胡惟庸在中書省主政時間最長,權最重,再加上他和當時被明太祖譴責的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密相往來,朝廷政治首腦和軍事貴族結合在一起,使明太祖有所警覺。而胡惟庸由於權勢日盛,驕橫跋扈,不知節制,有人告他謀反,明太祖逮捕了胡惟庸和一大批官員,下令廢除中書省,撤銷丞相一職,提高中書省屬下的 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的地位,使六部分理朝政,而沒有總攬之權,各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遵從皇帝的命令,這樣的安排使得皇帝兼行了丞相的職權,明太祖認為自己才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也是最好一位丞相。
        上啟良丞相    暗示明太祖朱元璋為文國曾氏一世祖、湖廣大多數曾氏的啟祖。

6.邵陽西坪曾氏(廷表公房):

廷鳳文學應,之允萬世昌。
士若成祖德,正大啟開邦。
如克尚嗣繼,紹宗遠有光。
乃惟元鼎時,懷道思修常。
伯仲能再復,亦自裕天章。

7.邵陽西坪曾氏(法隆公房):

福世法友明,思文永志仁。
鳯孔良昌開,忠孝百代啟。

8.邵陽西坪曾氏(篤仁公房):

福世篤有嗣,思文永志彥。
萬大宏朝廷,尚衍興毓傳。

9.邵陽太平曾氏:

福財友志景興大,永惟朝廷萬載榮。
世子開宗延夏統,賢侯紹武示周行。
文章代煥貽風遠,忠恕家傳德教成。
勉迪後嗣善繼述,聿懷紹義先揚名。

10.祁東喬木堂曾氏:

福以子文志
復朝元大學
永由思唯宗
國良士……

11.湘鄉沙石曾氏:

夢仕子友祖,福受永興隆
時正乾坤大,光輝日月明
忠義立朝綱,孝行定熾昌
尊宗崇典訓,賢哲紹書香

12.邵陽隆回曾氏:

成仕永遠景

思彥祖宗志朝廷
學仁存義萬長齡
從本德政必顯達
定逢賢良繼高明

13.上堰下堰一支(45字):

景思敬汝廷 朝國正天心 
順家和如意 孔光昌榮耀 
孝道啟高賢 萬代興良善 
學修永日新 有能承先繼 
大鑒必應開

14.下窩山一支(25字):

太延文仲德 承仕夫伯繼 
天志有成伏 孔光昌嗣祖 
宗繁萬代興

15.石堰一支(40字):

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朝.
國正天心順,家和世德饒.
傳道聖學緒,代有士名標.
孝友能為寶,詩書可作調. 

16.石堰一支(30字):

太延文仲德,承仕夫伯繼。
天自有成福,朝廷顯如一。
孔光顯嗣祖,宗雲萬代興。

17.長樂棗子灣曾氏
錫若宇升芳,光明德維揚。
希賢能顯達,成學煥文章。
宗國傳世緒,道統肇其昌。
孝友家聲遠,仁和發祥長。

18.中江一支(40字):

祖代仁應仕,文繼思顯名;
孝順光前志,裕後丙國君;
上啟良臣相,奉得選其因;
朝廷龍學業,永層萬事興。

19.中江清溪河一支(40字):

祖代仁應仕,文繼思顯名。
孝順光前志,義重秉國君。
朝廷隆學業,鳳德選奇英。
上啟良臣相,永存萬世興。

20.樂至新觀音一支(30字)

祖代仁應仕,文繼思宗名。
和夕治祥貴,崇德國心勝。
堯舜永遠華,春芳萬世興。

21.旌陽一支(40字):

盛天志元文,茂德世榮昌;
紹宗財仔貴,祖大顯明陽;
興年初等弟,皇都性宇香;
要華光前吉,萬代換成章。

22.大邑一支(28字):

鴻恆克廣應文輝,永萬紹宗承啟微;
世德光昌成本守,家興名顯慶榮之。

23.金堂一支(35字):

萬有發子單宗廷,鳳朝天應大光明。
文章紹祖詩書玉,坤蘭桂世百後昌。
麒麟千載弟榮派......

24.簡陽仁禮一支:
錫若宇升芳,光明德維揚;
希賢能顯達,成學煥文章;
宗國傳世緒,道統肈其昌;
孝友家聲遠,仁和發祥長。

25.南充嘉陵區一支:

廷鳳文學應,之允萬世昌。
士若成祖德,正大啟開邦。
如克尚嗣繼,紹宗遠有光。
乃惟元鼎時,懷道思修常。
伯仲能再復,亦自裕天章。

26.廣安武勝一支:

廷鳳文學應,之允萬世昌;
士若成祖德,正大啟開邦;
如克尚嗣繼,紹宗遠有光;
乃惟元鼎時,懷道思修常;
伯仲能再復,亦自裕天章。

27.樂山五通橋區一支:

廷鳳文學應,之允萬世昌。
士若成祖德,正大啟開邦。
如克尚嗣繼,紹宗遠有光。
乃惟元鼎時,懷道思修常。
百年能再復,亦自裕天章。

28.樂山犍為一支:

廷鳳文學應,之允萬世昌。
士若成祖德,正大啟開邦。
如克尚嗣繼,紹宗遠有光。
乃惟元鼎時,懷道思修常。
百年能再復,亦自裕天章。

29.樂山犍為一支:

天秋尚憲畢,雲世達志昌。
明太洪宗秀,朝廷正永光。

30.古藺一支:

堯有世孔曾,學道洪明顯。
德願天長佑,興合發慶祥。

31.仁壽一支:

仲長啟曾子,時正大明宗;
克成光先德,永遠世澤隆。       

32.資陽安岳一支:

應仕天國宗,萬世傳道隆 。
忠恕開文運,光先耀大通。

33.內江石子鎮一支:

應仕天國宗,萬世傳道隆 。
忠恕開文運,光先耀大通。

34.綿陽射洪一支:

廷為貴昌成,文天玉上仁。
明倫忠孝慶,積德世家興。
丕顯昭前哲,詩書啟後昆。
貽謀光聖澤,繁衍繼儒林。
大道宣思孟,雄才冠古今。
三省流芳遠,聲傳歷代君。

35.重慶奉節一支(16字):

文章紹祖 詩書裕昆 
蘭桂百世 攜拔龍虎

36.重慶開縣一支:

學錫尚自啟,世傳大業光。
家聲能丕顯,國運紹隆昌。
長吉綏安遠,純熙化育良。
詩書長服膺,富貴永名揚。

37.重慶黔江一支:

首提紹纓舉,旺懷文國得。
大道傳先聖,遺書啟厚賢。
源流支有自,萬事澤長綿。

38.宜賓一支(33字):

成仕永遠景

思彥祖宗智朝廷,學仁存義萬長齡。
從本德政必顯達,定逢賢良繼高明。

39.宜賓普安(32字)

第文之金    國正天心
祖宗德澤    萬世昌榮
永茂華代    大應家聲
常懷忠良    朝廷明清

40.興文古宋曾氏

夫公克體式,遠忠英武城。
開國朝永祿,文明照瑞廷。

41.綿陽三台一支:

夢仕子友祖,福受永興隆
時正乾坤大,光輝日月明
忠義立朝綱,孝行定熾昌
尊宗崇典訓,賢哲紹書香

42.蓬溪一支

福財友志景興大,永惟朝廷萬載榮。
世子開宗延夏統,賢侯紹武示周行。
文章代煥貽風遠,忠恕家傳德教成。
勉迪後嗣善繼述,聿懷紹義先揚名。

43.金堂一支(40字):

延文才宗景,思敬禹田昌,
時之登興上,顯光逹明堂,
忠良定見用,仁慈應發祥,
蘭桂榮華久,世代永聯芳。

44.遂寧一支(40字):

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朝;
國正天心順,家和世德饒;
傳道聖學緒,代有士名標;
孝友能為寶,詩書可作調 。

45.樂至一支(40字):

泰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
朝國正天心,順家和如一。
孔光昌榮耀,孝道啟高賢。
萬世興良善,學修永日新。

46.內江一支(40字):

泰延文仲德,永仕思友子。
汝九世從虞,添景朝廷顯。
鳳省有曰啟,元舜肅恭唐。
尚慈和惠禮,孔達立嗣昌。

47.德陽一支(40字):

文才宗景大,洪書萬維由;
義行聖修定,謂禮豈弟居;
孝心功欲廣,福澤安居仁;
有善昌邦業,時賢永立承。

48.彭山一支(20字):

一人成中志,萬為油義行;
存修正為李,福祿廣居人。

49.廣漢一支(40字):

文才宗景,思敬再通。
世承一任,存忠志萬。
維由義行,慎修正位。
理啟迪廣,居仁有善。
昌邦彥此,顯永利成。

50.成都新繁(40字):

文才忠景思,敬再通世承。
一任存忠志,萬維由義行。
慎修正位禮,啟迪廣居仁。
友善昌邦彥,嗣賢永立程。

51.彭山一支(40字):

文才宗景思,敬再通世承。
一任存忠志,萬維由義行。
慎修正位理,啟迪廣居仁。
友善昌邦彥,此顯永利成。

52.宜賓高場一支(40字):

文才宗景思,敬再通世承;
一任存忠恕,萬維由義行;
慎修正位禮,啟迪廣居仁;
友善昌邦彥,嗣賢永立程。

53.雲南昭通一支(20字)

壹孝存忠志,萬維猶義行。
紹本福榮貴,振國永顯宗。

54.貴州開陽一支

一任存忠志,萬維猶義行。
紹本福榮貴,振國永顯宗。

55.織金華山一支

紹榮啟朝國,文世安家邦。
名貴書為本,恩崇德有光。
習道存忠信,福澤自延長。

56.習水土城一支:

定壽科龍清,廷啟元志文。
正朝開仕應,光先紹武榮。

㈧ 中國有多少人姓鄒鄒姓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是哪裡

  • zōu鄒

  • 姓氏鄒〔 鄒 〕
    拼音zōu
    人口約 45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第68位。
    位於方姓之後,熊姓之前。

    鄒姓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最新 68 2018年 68 2014年 71

    2013年 71 2007年 69 2006年 70

    1995年 67 1987年 67 1982年 74

    明朝 61 元朝 94 宋朝 96

    北宋 35

    鄒姓主要源自:姚姓、姬姓、子姓。

    鄒姓名人明星


  • 鄒俊百


  • 鄒志晨

  • 鄒姓郡望

    太原郡:秦漢置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並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廣陵郡:秦置廣陵縣。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轄境相當於今江蘇省揚州市西北一帶。隋改江陽,治今江蘇省揚州。南唐恢復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並入江都。

    南陽郡:①春秋戰國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戰國為魏南陽,一部分屬韓(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韓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②秦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隋唐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河南省鄧州)為治所。元明清南陽府治南陽,即漢宛縣、今南陽市。

    渤海郡:靺鞨粟末部為主體所建,先稱振國(震國)。西漢置渤海郡,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公元926年,為契丹所滅。

    丹陽郡:①古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省秭歸東南。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省枝江西,仍名其地為丹陽。②丹陽(楊)縣,秦置,在今安徽省當塗東北,唐並入當塗。③漢置丹陽(楊)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國吳移治建業(今江蘇省南京),隋滅陳後廢。煬帝又以蔣州(今南京)為丹陽郡。

    鄒姓堂號

    范陽堂:秦漢時期,鄒氏人有一支從今山東省境內遷至范陽(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西漢鄒仲俊後發展成為望族,所以鄒氏人以「范陽」為堂號。以邑為氏及以國為氏鄒姓的總堂號為范陽堂。

    東魯堂:據鄒氏宗譜記載:漢武帝時,仲俊公為上谷守,元光六年(前129)與大將軍衛青大破匈奴於涿鹿城,晉秩賜封東魯侯,東魯是鄒氏仲俊的封地,東魯堂因此而得名。

    碣石堂:戰國時期的騶衍,深通陰陽、盛衰、興亡之道。燕昭王招賢,專門建造了碣石宮來招待鄒衍。

    諷諫堂:戰國時期的騶忌,看到齊威王不喜歡聽別人向他提意見,於是以巧妙的方式規勸他。齊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見,下令:凡是對他提出意見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獎賞。一開始大家都爭著給他提意見,兩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很少了,三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幾乎沒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見都提完了。齊威王收集了這些意見,改正了自己的錯誤,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這就是鄒忌諷諫的結果。所以鄒氏又稱「諷諫堂」。

    鄒姓姓氏源流

    一、鄒(鄒)zōu

    現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內蒙古之烏海、湖北之監利、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雲南之河口及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滿、鮮、回、水、苗、土家、布依、紇佬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說文》雲:「鄒本邾婁國,改為鄒。後以為氏。帝顓頊之後所封。」「邾婁」促讀而為「鄒」,曹姓國,故此當以國為氏。系出曹姓。

    2、鄭樵則雲:「子姓,宋湣公之後。正考父食邑於鄒,生叔梁紇,遂為鄒氏。其地今兗州鄒縣是也。」此以邑為氏,系出子姓。望出范陽。春秋時齊有鄒衍、鄒忌;漢代有鄒陽;唐代有鄒游;金代有鄒谷,大理寺丞;明代有鄒迪光;清末有鄒容。

    二、鄒

    綜合:

    台灣台北多此姓。按,鄒為鄒之俗寫,故鄒氏源於鄒姓,今台灣有人分鄒與鄒為兩個姓。

    三、鄒(鄒)

    鄒姓分布: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33%,為中國人口最多一百個姓之一。尤以四川、江西、山東、湖北、浙江、福建等省多此姓,6省鄒姓約佔全國漢族鄒姓人口68%。

    鄒姓起源:

    1、系自姚姓。舜之後分封有鄒國(故城在今山東鄒平),子孫以國為氏。

    2、系自曹姓。古帝顓頊之裔,春秋時邾子之支庶封於鄒(故城在今山東鄒平東南28里),後滅於楚,子孫以邑為氏。

    3、系自子姓。春秋時宋涽公之裔,正考父禽邑於鄒(故城或在今山東高青之舊青城縣),生叔梁紇,遂為鄒氏。

    4、西夏人姓。

    5、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今滿族姓。

    6、回、土家、苗等民族均有此姓。

    鄒姓名人:

    鄒忌,戰國時齊威王之相國,封於下邳,成侯。

    郡望:范陽,鄹邑。

    變化:亦作鄹。

    鄒姓歷史名人

    鄒姓古代名人

    鄒忌戰國,鄒氏家族在戰國時期有名的人物,以鼓琴游說齊威王

    鄒衍春秋戰國,亦作騶衍,春秋戰國時齊國人,著名的思想家、陰陽家、士大夫。他學究天人,雄於辯口,號「談天衍」。創五行始終說。「深觀陰陽消息」,藉以論述天道、世運的轉移。鄒衍的著作很多,皆已散佚。《史記·卷七十四》說鄒衍著有「十餘萬言」。《漢書·藝文志第十》陰陽家著錄《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也都亡佚。

    鄒奭漢朝(前283-205),齊襄王至西漢時期,頻采父之術

    鄒陽西漢,西漢散文家,藩王太傅。齊人。文帝時,為吳王劉濞門客,以文辯著名於世。吳王陰謀叛亂,鄒陽上書諫止,吳王不聽,因此與枚乘、嚴忌等離吳去梁,為景帝少弟梁孝王門客。鄒陽「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後被人誣陷入獄,險被處死。他在獄中上書梁孝王,表白自己的心跡。梁孝王見書大悅,立命釋放,並尊為上客。著有《上吳王書》、《獄中上樑王書》。鄒陽是漢代著名文學家,也是雄辯的政治家,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這種文化傳統對子孫後代的發展興盛,無疑是起到了重大作用。

    鄒仲俊西漢,西漢上谷刺史、幽州統制,封東魯侯。

    鄒牟王西漢,也稱作朱蒙,是古代高句麗國家的第一代王。以高為氏。鄒牟王開創基業,營建城池,發展生產,壯大勢力,合並周圍部落方國,為高句麗國家的興旺發達奠定了基礎。死後被尊為始祖東明聖王。關於鄒牟王的神話傳說,古代文獻《論衡》、《魏書》、《北史》、《三國史記》中均有記載。詳略不同,文采各異。集安市東郊著名的好太王碑碑文一開頭也簡略地記述了這段美好的傳說。實際上,朝鮮學者搞不清鄒牟的來歷,因此將其神話。有許多學者考證其為西漢景帝劉啟執政時期著名的齊國人、文學家鄒陽之後。鄒陽一族就是古鄒國貴族後代。山東膠州《鄒氏宗譜》記載鄒牟是西漢鄒仲俊二夫人所出。

    鄒靖東漢末年,籍貫荊州長沙,東漢末年時期的北軍中侯,劉焉之校尉。

    鄒全哲唐初,唐初幽州統制。

    鄒思道唐朝,諱函字志儒,唐貞觀年間舉孝廉,除江陰刺史,遷杭州刺史。

    鄒沨唐朝,字起泓,號綠墅,江西吉水人,唐穆宗年間臨川刺史。

    鄒天經北宋,字雲禎,別號阿蠻,行重一,北宋初幽州范陽統制。

    鄒天緯唐朝,字雲祥,行重二,唐天祐襲封荊南節度使,屯兵范陽。

    鄒望龍北宋,字輝,北宋干德甲子二年錢糧助石守信兵護宋太祖有功授銀青光祿大夫殿前檢校國子監酒兼監察御史。

    鄒義甫北宋,太平興國二年登進士,初授河東軍中節度判官,泉州知府,轉授龍圖閣學士與侄子軾卿同寓金陵。

    鄒安卿北宋,醇化元年進士,泉州知府。

    鄒錫守北宋,字世守名孝先,北宋哲宗年間先後任麻城、泰和縣尹,轉任雲南大理簽判。鄒補之

    鄒浩宋朝,常州晉陵人,宋代大臣、詩人,自號道鄉居士。曾兩起兩落,歷吏部、兵部侍郎、寶文閣大學士等職。著有《道鄉集》詩集。

    鄒應龍南宋,南宋官員,字景初,泰寧城關水南街人,狀元,官至尚書、參知政事,理宗親書「南谷」兩字送他,並封他為太子少保,開國公。

    鄒沨南宋,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部將,兵部侍郎。

    鄒普勝元末,鐵工出身,元末紅巾軍領袖,天完政權太師,後仍為陳友涼太師。一說他後來戰死,一說他隱姓埋名做了道士,化姓名為何野雲。

    鄒應龍明朝,明朝陝西省西安人。嘉靖進士。曾上書揭發嚴嵩父子,言辭激烈,嘉靖帝不久下旨令嚴嵩致仕,將嚴世蕃下詔獄治罪。嘉慶時任雲南巡撫。萬曆年間因得罪東廠太監馮保被罷免,後病死。

    鄒守益明朝,江西安福人。明學者,字謙之,號東郭。官至南京國子祭酒。師從王守仁,強調「縝獨」、「戒懼」。著作有《東郭集》。

    鄒亮明朝,明代學者,工詩文,為景泰十才子之一。喜藏書,著有《鳴珂》、《漱芳》等書。

    鄒一桂清朝,江蘇省無錫人,字小山,清代大臣、畫家,累官至禮部尚書。工繪事,尤工花卉,間作山水。著有《小山文集》等。

    鄒宏義明末清初,明末清初著名武術家,梅花拳始祖。

    鄒復勝清朝,清代愛國將領,光緒年間陝甘提督,與老將馮子材並肩取得鎮南關大捷。沒有他率隊及時趕到,炮台就失手。

    鄒伯奇清朝,清代科學家,字特夫,廣

    鄒魯氏其女為帝嚳之妃。黃帝戰敗蚩尤,千其民於「鄒魯」之地。

    鄒丹東漢末期,人物。公孫瓚部下。

    鄒湛西晉,文人

    鄒文盛明朝,湖北公安縣人。明朝進士,官至戶部尚書,贈太子少保。

    鄒之有明朝,湖北公安縣人,明朝太子太保錦衣衛東司房掌衛事,後軍都督府左都督。

    鄒元標明代,東林黨首領之一,「三君」之一。

    鄒崇漢清朝,湖北公安縣人,清朝詩人。

    鄒勇夫字愈,生於唐末,原籍固始縣。閩國尚書左僕射協鎮閩疆,加封威武軍節度使、銀青光祿大夫。至今仍尊稱他為「開泰公」。

    鄒伯元(伯原)初授淮安知府,景德三年(1006)任太子太傅兼春坊侍讀,(1021)敕誥命御史。

    鄒政(1425-1506),別號淳溪,明英宗天順年間,參加丁丑科會試,取得會元,被欽點為探花,官至兩廣總督,舉家入籍廣東高州府,居茂西頓梭貴牌,成為貴牌鄒氏開基祖,後代分布高州、廉江、茂名及廣西防城等地。

    鄒炳泰(?-1820),字仲文,江蘇無錫人,清朝大臣。乾隆三十七年進士。歷官國子監祭酒,兵部、工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尹事,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乾隆中,援古制疏請立國學辟雍。先後督山東、江西學政。屢被貶降。嘉慶中,因林清事變罷官。嘉慶二十五年卒。

    鄒姓近代名人

    鄒傑(1875-1915),字漢卿,原酉陽後溪鄉長園村鄒家堡人。少年練就一身武藝,好打抱不平,有「力挽狂瀾之志」,蜀軍總司令屬下第四標標統,後被袁世凱殺害,追認為「蜀中先烈」,後代分支有龍潭水、九溪、沿溪木塘、大溪等支系.

    鄒容(1885-1905),近代革命先驅。原名鄒紹陶,四川省巴縣人。1903年加入愛國學社,組建中國學生同盟會,寫成著名的《革命軍》一書,倡言反清革命,號召推翻清廷,創建中華共和國,頌揚革命為世界之公理,自稱「革命軍中馬前卒」,遭到清廷和上海租界當局的迫害,《蘇報》案發,章太炎被租界當局拘捕,鄒容自投捕房,一同入獄於提藍橋的公共租界監獄。1905年4月3日死於獄中,年僅21歲,辛亥革命後被孫中山追授大將軍.

    鄒韜奮(1895-1944),原名恩潤。1895年出生,原籍江西余江,生於福建,長樂縣。中國現代新聞記者、政論家和出版家。1921年畢業於聖約翰大學。1922年入上海中華職業教育社工作。1926年在上海主編《生活》周刊,畢生從事新聞出版工作。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2年創辦生活書店。1933年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大同盟。同年7月被迫流亡海外,周遊歐美,並至蘇聯參觀。1935年回國。在上海、香港主編《大眾生活》周刊、《生活日報》和《生活星期刊》,並任上海各界救國會和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的領導工作。1936年因從事抗日救亡活動被國民黨政府逮捕,為七君子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後獲釋。先後在上海、漢口、重慶主編《抗戰》、《全民抗戰》等刊物。1941年皖南事變後,再度出走香港,復刊《大眾生活》。1942年到蘇北解放區。1944年7月24日病逝。中共中央根據他生前的申請,追認為中共黨員。輯有《韜奮文集》。

    鄒雲彪民國初年,民國初年孫中山委任福建閩西警備司令,追贈陸軍上將。

    鄒鵬振民國,民國第四十四軍中將軍長。

    鄒適(1900-1981),廣東佛岡縣人,原國民黨中央委員、廣東省參議員。廣州淪陷後,隨省府遷至韶關,實質是中央派駐華南的特務總指揮,專搞日偽情報工作。出任過西江抗日游擊縱隊司令,授中將銜,總部設在蘆苞,對日偽打擊甚力,偽軍聞風走避,稱之為「高佬鄒」。

    鄒殿邦(1895-1993),廣東香山縣人,家族以鹽業起家,16歲就接替父親擔任廣信銀號的掌櫃,因經營鹽業20多歲成為百萬富翁,長期擔任廣州銀業公會主席、廣州市總商會主席,參與過近代廣州不少重大事件。民國時期廣東商界舉足輕重的人物。鄒殿邦活了99歲,1988年嶺南大學建校一百周年時,他兒子鄒至庄陪同年已94歲的鄒殿邦來到嶺南大學校園參加慶典,一時傳為佳話。

    鄒平凡偽武漢綏靖公署第29師少將師長,偽第14軍中將軍長,和平救國軍副司令。1945年日本投降後擁兵自重,拒絕國民黨和李先念的勸降,在大漢奸黃大中、胡蘭成等慫恿下在武漢上演了一場短命的「武漢獨立」的鬧劇,成立大都政權13天就垮了,後被蔣介石臨時委任為「武漢守備軍」總指揮和暫編第21軍軍長,9月,第6戰區命令鄒平凡率部集中漢陽蔡甸拆散改編,後被查辦離開湖北。1949年溫州解放,他逃到上海,再逃到香港,後偷渡到日本。

    鄒大鵬遼寧遼陽人。解放戰爭時期東北社會部副部長、長春市市長、社會部秘書長。政務院首任情報總署署長、中央調查部常務副部長,文革中迫害致死。

    鄒國厚開國少將,湖北省紅安縣人,曾任旅長、軍分區司令員、河北省公安總隊總隊長、省軍區副司令員、省政協副主席等職,參加了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和蟠龍等戰役,為軍隊和公安部隊的建設崇高的貢獻。

    鄒衍(1915-),1955年少將,後任沈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員、顧問。

    鄒善芳開國少將,河南省光山縣人。曾任商丘軍分區司令員、河南省公安總隊總隊長。

    鄒承魯著名科學家。中科院院士、人工胰島素的發明人。

    鄒雅著名畫家。1938年進延安魯迅美術學院學習,此後在太行抗日根據地搞戰地宣傳工作。解放後任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1973年任北京畫院院長。1974年到陽泉煤礦深入生活,不幸失事遇難。

    鄒桐河北省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趙城縣犧盟會特派員、太岳區農救總會組織部部長。1942年入中共中央北方局黨校學習。後任中共安澤縣委副書記,太岳二地委辦公室主任、民運部部長。1948年入中共中央華北局黨校學習。建國後,歷任中共唐山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開灤趙各庄礦黨委書記兼礦長,開灤煤礦黨委書記,河北煤炭管理局局長,煤炭工業部副部長、顧問。

    鄒家尤原國家地質總局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地質礦產部副部長。

    鄒炎抗美援朝空軍二級戰斗英雄,1973年在周總理指導下他與另一位戰斗英雄張積慧為空軍副司令員。

    鄒洪(1897-1945),國民黨陸軍上將。台灣新竹人,祖籍廣東省五華縣華陽鎮,其高祖父於道光年間遷居至台灣。保定軍官學校畢業,歷任團長、師長、蔣介石南昌行營陸軍整理處處長兼辦公室主任、粵漢鐵路警備司令、廣東省保安處處長、新編第二軍軍長、第三十五集團副總司令、粵桂邊區總指揮等職。1945年4月16日在粵桂邊區總指揮等職。1945年4月16日在粵桂邊區住所病逝.

    鄒若衡雲南「鄒家拳」創始人。早年從軍為蔡鍔侍衛長,後負傷脫離軍界.

    鄒家華1926年10月生,上海人,1945年6月在新四軍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12月參加工作。前蘇聯莫斯科包曼高等工業學院機械製造系畢業,大學文化。前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鄒韜奮之子。

    鄒德華1926年生,女高音歌唱家。

    鄒瑜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原部長。

    鄒爾康深圳特區市委首任秘書長,曾任海南省副省長。

    鄒爾均廈門特區創建人,原市長、市委書記,省政協副主席。

    鄒永鈳晚清民國,政治人物,文人。

    鄒漢勛(1805—1854),清著名學者,湖南新化人,字叔績。咸豐元年(1851年)舉人。是我國近代史上傑出的輿地學家,中國近代輿地學奠基人。

    鄒姓相關姓氏

    鄒屠(鄒屠)、鄒時(鄒時)

  • 百家姓大全為您提供鄒姓起源、名人分布及起名大全。鄒姓,鄒氏,鄒姓起源,鄒姓名字,鄒姓名人,鄒姓分布,鄒姓郡望堂號,鄒姓起名《百家姓》北宋版排名鄒姓第35位
  • 4孔曹嚴華,金魏陶姜。

    5戚謝鄒喻,柏水竇章。

    6雲蘇潘葛,奚范彭郎。

    7魯韋昌馬,苗鳳花方。

  • 查看全部姓氏圖騰
  • 鄒姓圖騰別人正在查
  • 丕姓

  • 驃姓

  • 騙姓

  • 毗姓

  • 倗姓

  • 婆衍姓

  • 破丑姓

  • 仆散姓

  • 婆羅姓

  • 匹婁姓

  • 民俗文化類查詢
  • 老黃歷

  • 百家姓大全

  • 姓名測試打分

  • 十二生肖

  • 周公解夢

  • 歇後語大全

  • 二十四節氣

  • 三字經

  • 名人名言名句大全

  • 民間諺語

  • 歷史上的今天

  • 解密生日

  • 萬年歷

  • 地母經

  • 鄒姓學者

  • 收錄 10967 人查看更多
  • 鄒建新核燃料循環與材料

  • 鄒冰腫瘤學

  • 鄒繼斌電機與電器

  • 鄒吉軍工業催化

  • 鄒曉庭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

  • 鄒建衛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 鄒春靜森林工程

  • 鄒海波岩石學

  • 鄒永廖天體物理

  • 鄒翔中葯學

  • 鄒軍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 鄒經湘工程力學

  • 鄒統釺自然地理學

  • 鄒薇發展經濟學

  • 鄒建成演算法理論

  • 鄒兵城市規劃與設計

  • 鄒海魁化學工程

  • 鄒惠仙環境工程

  • 鄒桂偉水產養殖

  • 鄒銀生結構工程

  • 鄒定輝水產養殖

  • 鄒雪城電路與系統

  • 鄒思湘臨床獸醫學

  • 鄒欣慶海洋地質

  • 鄒衛華環境工程

  • 鄒恆甫管理科學與工程

  • 鄒驥環境工程

  • 鄒世潔中西醫結合

  • 鄒鈞水產養殖

  • 鄒偉中西醫結合

  • 鄒世昌光學

  • 鄒仲敏放射醫學

  • 鄒捷中管理科學與工程

  • 鄒海東眼科學

  • 鄒綱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 鄒北驥演算法理論

  • 鄒宇曉食品科學

  • 鄒憶懷中西醫結合

  • 鄒艷麗系統科學

  • 鄒洪分析化學

  • 鄒國燕環境工程

  • 鄒碧土壤學

  • 鄒志青有機化學

  • 鄒建平有機化學

  • 鄒友峰采礦工程

  • 鄒淑娟口腔醫學

  • 鄒麗雲免疫學

  • 鄒長亮運籌學與控制論

  • 鄒仕洪通信與信息系統

  • 鄒曙明水產養殖

  • 鄒飛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 鄒喜華光學

  • 鄒正光有色金屬冶金

  • 鄒莉波中葯學

  • 鄒海峰地質工程

  • 鄒建剛運動醫學

  • 鄒建華光學

  • 鄒旭東電機與電器

  • 鄒建東中西醫結合

  • 鄒豐才臨床獸醫學

  • 以上為部分曾發表過學術期刊、會議論文、學位論文、專利、圖書等類型學術文獻的鄒姓學者,數據源自網路。
  • 鄒姓起名大全

  • 查看更多
  • 鄒愛明

  • 鄒本成

  • 鄒國芳

  • 鄒興平

  • 鄒學東

  • 鄒濱

  • 鄒建敏

  • 鄒學平

  • 鄒曉丹

  • 鄒連生

  • 鄒躍

  • 鄒慧芳

  • 鄒曄

  • 鄒俊輝

  • 鄒玉花

  • 鄒鳳玲

  • 鄒學英

  • 鄒慶林

  • 鄒德清

  • 鄒曙光

  • 鄒世英

  • 鄒德興

  • 鄒青雲

  • 鄒莉萍

  • 鄒建興

  • 鄒本軍

  • 鄒棟

  • 鄒永興

  • 鄒文勝

  • 鄒旺

  • 鄒霖

  • 鄒振東

  • 鄒建鋒

  • 鄒菁

  • 鄒成華

  • 鄒立偉

  • 鄒德江

  • 鄒敏華

  • 鄒明武

  • 鄒禮禮

  • 鄒生

  • 鄒通

  • 鄒德娟

  • 鄒冬英

  • 鄒桂鳳

  • 鄒美鳳

  • 鄒小蓮

  • 鄒彩虹

  • 鄒躍進

  • 鄒偉光

  • 鄒彩鳳

  • 鄒玉婷

  • 鄒翠芳

  • 鄒軍輝

  • 鄒亞東

  • 鄒培

  • 鄒飛飛

  • 鄒燕玲

  • 鄒忠明

  • 鄒振興

  • 鄒新文

  • 鄒玉輝

  • 鄒益民

  • 鄒標

  • 鄒夢

  • 鄒密

  • 鄒文革

  • 鄒浪

  • 鄒德玉

  • 鄒淑敏

  • 鄒曉飛

  • 鄒國春

  • 鄒鈺

  • 鄒常

  • 鄒人人

  • 鄒沛沛

  • 鄒英華

  • 鄒金霞

  • 鄒繼東

  • 鄒桂萍

  • 鄒金芳

  • 鄒德斌

  • 鄒鳳梅

  • 鄒麗明

  • 鄒新國

  • 鄒保華

  • 鄒家林

  • 鄒小瓊

  • 鄒正文

  • 鄒東平

  • 鄒詠梅

  • 鄒金波

  • 鄒巧雲

  • 鄒均

  • 鄒程

  • 鄒淑紅

  • 鄒小虎

  • 鄒文偉

  • 鄒慶國

  • 鄒躍華

  • 鄒蘭蘭

  • 鄒森

  • 鄒萌

  • 鄒超群

  • 鄒青青

  • 鄒焱

  • 鄒炎

  • 鄒奕

  • 鄒壯壯

  • 鄒婭

  • 鄒嬋

  • 鄒利群

  • 鄒愛蓮

  • 鄒素芬

  • 鄒志東

  • 鄒偉文

  • 鄒玉秀

  • 鄒朝霞

  • 鄒麗群

  • 鄒桂霞

  • 鄒立春

  • 鄒燕芳

  • 鄒亞娟

  • 鄒海斌

  • 鄒紅玲

  • 鄒元

  • 鄒妮

  • 鄒德山

  • 鄒麗玲

  • 鄒華東

  • 鄒曉文

  • 鄒文亮

  • 鄒新生

  • 鄒明海

  • 鄒吉慶

  • 鄒雲波

  • 鄒書華

  • 鄒繼軍

  • 鄒衛兵

  • 鄒繼文

  • 鄒本強

  • 鄒廣明

  • 鄒高峰

  • 鄒正豪

  • 鄒雅

  • 鄒蔚蔚

  • 鄒楓

  • 鄒品品

  • 鄒沖

  • 鄒筱筱

  • 鄒連華

  • 鄒秋霞

  • 鄒靜靜

  • 鄒偉林

  • 鄒志武

  • 鄒鳳蓮

  • 鄒秀清

  • 鄒家興

  • 鄒文祥

  • 鄒秋梅

  • 《百家姓》北宋版百家姓排名:最新2018年2014年2013年2007年2006年1995年1987年1982年明朝元朝宋朝北宋
  •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朱秦尤許,何呂施張。孔曹嚴華,金魏陶姜。戚謝鄒喻,柏水竇章。雲蘇潘葛,奚范彭郎。

    魯韋昌馬,苗鳳花方。俞任袁柳,酆鮑史唐。費廉岑薛,雷賀倪湯。滕殷羅畢,郝鄔安常。樂於時傅,皮卞齊康。伍余元卜,顧孟平黃。

    和穆蕭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貝明臧。計伏成戴,談宋茅龐。熊紀舒屈,項祝董梁。杜阮藍閔,席季麻強。賈路婁危,江童顏郭。

    梅盛林刁,鍾徐丘駱。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萬支柯,昝管盧莫。經房裘繆,干解應宗。丁宣賁鄧,郁單杭洪。包諸左石,崔吉鈕龔。

    程嵇邢滑,裴陸榮翁。荀羊於惠,甄麹家封。芮羿儲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烏焦巴弓。牧隗山谷,車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宮。

    甯仇欒暴,甘鈄厲戎。祖武符劉,景詹束龍。葉幸司韶,郜黎薊薄。印宿白懷,蒲邰從鄂。索咸籍賴,卓藺屠蒙。池喬陰郁,胥能蒼雙。

    聞莘黨翟,譚貢勞逄。姬申扶堵,冉宰酈雍。郤璩桑桂,濮牛壽通。邊扈燕冀,郟浦尚農。溫別庄晏,柴瞿閻充。慕連茹習,宦艾魚容。

    向古易慎,戈廖庾終。暨居衡步,都耿滿弘。匡國文寇,廣祿闕東。歐殳沃利,蔚越夔隆。師鞏厙聶,晁勾敖融。冷訾辛闞,那簡饒空。

    曾毋沙乜,養鞠須豐。巢關蒯相,查後荊紅。游竺權逯,蓋益桓公。萬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於單於,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鍾離宇文,長孫慕容。鮮於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車。

    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跋夾谷,宰父穀梁。晉楚閆法,汝鄢塗欽。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歸海,羊舌微生。

    岳帥緱亢,況後有琴。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商牟佘佴,伯賞南宮。墨哈譙笪,年愛陽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終。

㈨ 湖北 葉氏 淵源

具體可以參看這個網頁,我覺得不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739a6d0100dhf2.html 葉氏起源 一、探尋根源 我葉姓宗族可以追溯至公元421年間。晉恭帝元熙二年。東晉末年西域西涼國國主李暠,李暠公被後人稱為武昭王。他一生共育有十子。分別為潭、歆、讓、愔、恂、翻、豫、宏、眺、亮、夫人尹氏。李暠公為人謙和、仁愛。被眾人推選為西涼王。統領一方。人民生活富裕安康。深得民心。後傳位其中一子李歆公。李歆公一生共育有八子。分別為崇勖、治、重耳、弘之、崇明、崇產、崇庸、崇祐。李歆公即位後的第四年與北涼國(羌族)發生戰爭。兩軍大戰懷城。李歆公戰敗自刎。北涼王蒙遜下令屠城。西涼國李氏家庭受到重創,傷亡慘重。尹太後被俘,北涼王蒙遜被尹太後不懼死亡所折服。留下了尹太後一命。重耳公逃到當時的宋國。後出任宋國太守。若干年後與失散的尹太後聯繫上。重耳公一生育有二子分別為熙公、鎔公。熙公正是唐朝李世民的祖人。鎔公有一子李筠。由於當時戰爭頻繁。尹太後攜五世後人李筠一起過著流亡生活。一次在被敵人追殺的過程中,她們跑入深山密林中,吃的是樹葉,躲在叢林之中。為了讓後代過上安穩的日子,不再飽受流亡之苦。為報葉恩。決定讓後人改姓葉。當時尹太後八十有餘,李筠公不足十歲。 李筠公一生兩姓。他就是我們葉姓第一人。李筠公逃到南陽後,隱姓埋名過上安穩的日子。在南陽生活多年。其子孫遍及浙江、安徽、四川、山東、江西、河南、河北、等地。而我們大冶「七門二十一庄」葉氏就是從南陽轉到江西,遷到湖北江夏、黃岡一帶。是終選擇在湖北大冶安家。 二、葉氏現狀 落戶大冶的葉氏家庭發展到現在近二萬人。共分為七門二十一庄。附表圖。 一門仲和門,分為老屋庄、蘄春庄、新屋庄。 二門牯羊門,分為大屋庄、細屋庄。 三門北門門,分為北門庄。 四門茅山門,分為茅山莊。 五門十里鋪門,分為十里鋪庄、苑家嘴庄、安徽宣洲庄。 六門金橋門,分為金橋庄。 七門葉家壩門,分為蓮花芯庄、上葉庄、下葉庄、中門庄、青松庄、七里界庄、上五房庄、泰國曼谷庄、東方山莊、黃土堖庄。 三、附我族先人家譜圖。 李暠:李暠公為西涼國國主,後人稱為武昭王,一生共育有十子,夫人尹氏。 李歆:李歆公繼承王位,一生共育有八子。西涼軍戰敗時自刎。 重耳:重耳公出任定宋國太守,一生育有二子。 熙公:熙公正是唐朝李世民祖人。 鎔公:鎔公是重耳公之子,李歆公之孫,李暠公之玄孫。 李筠:李筠公是葉氏改姓後的第一人。一生有兩姓。 四、葉氏修譜歷史 根據葉氏宗譜修譜記載。至今共修譜八次。 第一次修譜記載為宋淳祐四年,大約是1244年。我族保存有其相關資料。 第二次修譜為明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 第三次修譜為清乾隆二十三年,即1758年。 第四次修譜為清咸豐元年,即1851年。 第五次修譜為清光緒癸末年,即1883年。 第六次修譜為民國十三年,即1925年。 第七次修譜為共和國一九八九年,即1989年。 第八次修譜即本次修譜。 五,本次修譜,本著尊重歷史,追溯根源。我族族譜的資料齊全,內容詳實,保存有1244年宋朝至今的有關資料。歡迎各大氏族本著資源共享,互相查閱相關族譜資料。建立最真實的、最完全的家譜體系。本次修譜要建立最全面、最真實的紙質記載、光碟記載、數碼相機記載以及電腦網路記載。歡迎各屆同仁與我們取得聯系。 本次修譜地點設在湖北省大冶市葉家壩村。 六、附宋淳四年我族譜原版照片一張。 七、輩份世系表 敬紹基美年久傳家喜得 人萬代玄道立芳茂會友 文之春先正成增自世崇 本開宗序天培應運昌時 英齊秀發玉樹普輝揚功 烈耀前德聲名振國常永 霖裕澤遠海宇敦悠長 說明: 此表為湖北大冶葉氏"七門二十一庄"的順序世譜順序. 此表見於《葉氏宗譜》宋淳祐四年 大約是1244年我們現在輩分主要集中分布在「第33、34、35、宗、序、天」。而定居湖北大冶的葉氏家族現人口近二萬人.都是"第19世"會"字輩"的後人. 現尋找"第1世敬字輩開始的所有後代葉氏宗親" 聯系人:QQ:49554791 八、簡介 湖北省大冶市"七門二十一庄"第六屆編修局於2007年開始准備,於2008年3月開始運轉工作。編修局共有成員二十餘人。負責《葉氏宗譜》的修訂、完善工作。歡迎各屆同仁交流經驗。也希望全國各族葉氏家族資源共享。制訂最完全的譜局內容。 本次修譜的地點設在:湖北省大冶市城關葉家壩村 我是湖北大冶葉氏的。 我們村今年正在大規模修譜。尋找同淵源的葉氏家人。 我們村現保存有宋朝《葉氏家譜》一份。 希望與大家共同交流。 大冶市葉氏「七門二十一庄」修譜委會員。 2008年7月6日

熱點內容
公務員行政法考點 發布:2024-11-07 13:16:58 瀏覽:153
司法e通行 發布:2024-11-07 13:02:24 瀏覽:762
道德經眼裡 發布:2024-11-07 12:57:04 瀏覽:872
私下簽訂協議是否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07 12:51:01 瀏覽:946
刑法修正案九的解讀 發布:2024-11-07 12:40:13 瀏覽:52
經濟法年假試用期 發布:2024-11-07 12:26:11 瀏覽:270
合同法分則案例ppt 發布:2024-11-07 12:23:35 瀏覽:429
法治四章 發布:2024-11-07 12:11:47 瀏覽:190
2009年來國家新發布實施的法規有哪些 發布:2024-11-07 12:06:25 瀏覽:550
中央對司法工作 發布:2024-11-07 11:38:01 瀏覽: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