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美國司法流程

美國司法流程

發布時間: 2022-05-02 12:23:40

Ⅰ 英美法庭程序

在美國聯邦法院審理的大多數案件中,律師法官同意在開庭前開審前會議,確定哪些問題存在爭議必須由陪審團來判定,哪些問題不存在爭議。雙方展示他們要傳喚的證人和審判過程中要提供的證據,但是,雙方審判前在這些問題上達成一致並不意味著他們同意案件應當如何判決。相反,法官召開庭前會議是為了避免開庭時在這些事先可以決定的問題上浪費時間。
在庭前預審程序過程中,律師會通過查看對方材料、詢問了解案件事實的人來盡可能多地了解對方情況。如果律師完成了案件的全部准備工作,審判過程中,無論對方律師提供的證人怎麼回答他的提問,他都不會感到意外。庭審律師的一項基本原則就是「如果你不知道回答將是什麼,不要提問」。每一方的律師和證人都會通過復查他們的問題及可能得到的回答來為審判作準備。

在民事案件中,經常會發生雙方當事人通過庭前預審得出結論和解案件,無需再進入審判程序。和解並不意味著雙方就爭議達成一致,他們僅僅是同意庭外協商。通常這意味著原告已經同意接受賠償,當然數量會比原告原來起訴要求的要少。

一個好的辯護律師在刑事案件審判前,會通過會見證人、勘察犯罪現場、檢查物證等方式進行深入調查。調查的重要內容就是判斷政府擬用來證明案件的證據是否合法取得。憲法第四修正案禁止不合理的搜查和抓捕。為了強調這種保護,最高法院裁定非法獲得的證據不得在審判中使用。例如,如果警察沒有搜查令便從被告人處提取了證據,被告人的律師就可以要求法庭審判時排除對該證據的使用。法庭將會舉行一次聽證來決定在當時情形下搜查是否是不合理的。如果法庭裁決關鍵證據非法獲取因而不能使用,政府就會輸掉指控。如果政府公訴的證據確鑿,並且法庭裁定證據的取得合法,被告人可能會決定認罪而不是進入庭審程序。

如果當事人選擇了陪審團審判,就開始陪審員的選擇。公民被選為陪審團成員並須完成整個審判程序始於國會通過的法律並被聯邦法院作為規則採用。首先,公民被召到法庭以便於為陪審團服務。這些公民是從該地區注冊登記的所有選民名單中隨意選取的,或從有駕照的人名單中隨意選取的,或者從二者的名單中隨意選取的。在個案中法官和律師可以從實際為陪審團服務的人員中選取。

為選取陪審員,法官(有時是律師)會詢問候選陪審員一些問題以決定他們能否公正判決案件。這個程序叫做預先甄別陪審員。律師可以要求法官排除他們認為可能會不公正的陪審員,例如那些認識案件一方當事人或有某種經歷可能會導致其傾向一方當事人的陪審員。律師可以不說任何正當理由拒絕一定數量的陪審員。

一旦陪審團選定,雙方當事人的律師將會開始首輪陳詞。首輪陳詞的目的是為了讓各方當事人陳述他們對提供的證據的看法。

首輪陳詞後開始提出證據。首先,由政府或原告的律師,詢問其提供的證人。律師詢問他們叫到法庭來作證的證人,叫做直接詢問。在政府或原告的律師直接詢問後,被告律師可以向證人發問,這叫交叉詢問。如果交叉詢問後,原告律師想問其它問題,可以再次進行直接詢問,然後被告律師獲得再一次交叉詢問的機會。所有原告提供的證人詢問完畢後,辯方會讓其證人出庭,重復以上程序。

律師通常會提交例如銀行記錄等文件材料,或提交例如槍支等證物,作為補充證據,這個程序稱為證據展示。

法院已建立了庭審規則以查明事實。例如,最高法院規定如果被告人在法庭外受脅迫而招供,那麼在審判中這種招供不能作為被告人有罪的證據。法院適用這一規則是因為被迫招供顯而易見是不可信的。

為了鼓勵被告糾正可能造成他人傷害的錯誤情形,聯邦法院規定禁止將這類有可能被看作被告人自認有罪的糾正行為作為證據在法庭上提供。適用這一規則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其他人繼原告之後受到相同的傷害。按照這一規則,因在濕滑的人行道上摔倒而受傷的原告的律師,在原告事故之後不能提出讓被告再建一個濕滑的場景來作為證據。如果沒有這一規則,被告建這樣一個場景很可能會被理解為被告承認在原告出現事故時這種場合就已存在,而被告負有就此危險情形向原告發出警告的義務,這樣類推判斷會危及被告打贏官司。

證據採信的另一規則是禁止使用二手證言,即傳聞。根據這一規則,證人不可以作證說他從其他人那兒聽到什麼。例如,如果約翰·史密斯作證說「比爾·瓊斯告訴我他看見富蘭克·威廉姆搶劫了綠峽谷銀行」,這樣的證言就屬於不能採用的證據。法院認為傳聞通常不是非常可靠的,因此,不能在審判中作為證據來使用。

有時律師會不經意地或故意地違反這一規則,試圖將一些不允許使用的證據提供給陪審團。如果對方律師認為被告或證人將要回答或已回答的證言是不當的,可以就此提出反對,並要求法官制止證人回答問題,要求法官或告知陪審團不得理會證人已作出的回答。法官可以認可反對有效,並按反對方律師的意見去做,或駁回反對,認定證言有效。反對提出後,由法官獨自認定證據是否可採用。

法官和雙方當事人的律師經常在法官席旁邊用陪審團聽不到但法庭記錄員能記錄的聲音進行協商,有時可能在法官的辦公室協商。他們經常討論某一份證據是否可採用。法庭不希望陪審員聽到這種討論,因為他們可能聽到一些不能被採用的證據從而形成有利於某一方的偏見。

在證據出示完畢後,雙方的律師向陪審團作結束陳詞,包括對案件的描述。跟首輪陳詞一樣,結束陳詞不需要提供證據,但要歸納案件各方的一些重要特徵。結束陳詞後,法官會給陪審團指導,解釋相關的法律及正在審判的案件應當如何適用法律,陪審團必須就哪些問題作出裁決,然後陪審團回到陪審團房間討論證據並裁決。在刑事案件中,陪審團的裁決必須完全一致。在民事案件中,裁決也必須是一致的,除非雙方當事人在開庭審判前同意接受不一致的裁決。

通過參加陪審團,公民獲得了一次直接參與政府工作的獨特機遇。為了鼓勵公民參加陪審團,法院盡可能地使陪審團工作得舒適並獲得報酬。

在聯邦刑事案件中,如果陪審團(沒有陪審團時為法官)認定被告有罪,法官將會擇日宣判。在聯邦法院,由法官而不是陪審團來決定處罰。但法官的判決受制於國會通過的有關判決的法律和一套強制性的判決指南。指南考慮個案的屬性和被告人的犯罪記錄。法院的工作人員會給法官准備一份判前報告,這份報告有助於法官按照應適用的規則作出恰當的判決。

在民事案件中,如果陪審團(或法官)決定支持原告請求,通常會判決被告向原告支付賠償金或採取一些能恢復原告權利的特殊措施。如果被告勝訴,法庭就無需再做什麼了。

Ⅱ 美國法庭是怎麼判案的

可以說,美國法官多數情況下審案而不判案。怎麼講,美國一審時多數案件由陪審團判定「事實問題」(question of facts),而法官僅負責解釋法律問題(question of law),當事人可以放棄陪審團審判,要求改由法官審判。如果是刑事案,陪審團定被告有罪(convict)後再由法官量刑(sentencing)。民事案中,賠償金額也由陪審團決定。美國時而出現上百萬、上千萬乃至上億美元的賠償金,都是陪審團所為。法官要審慎的多。但美國人不信政府,不信法官,美國人只信自己。

當事人相信自己,就是要僱傭「槍手」---律師,在法庭上唇槍舌劍,斗個你死我活。而法官則相對超脫,相對逍遙,有時是袖手旁觀。有位美國一審法官私下談起,如果是殺人越貨、作姦犯科的案子,審理起來還能抖擻精神;遇到枯燥的商事案,那簡直是昏昏欲睡強打精神。

陪審團審案中,法官像是裁判,但只是裁判雙方律師「格鬥」是否「規范」,而並不是認定事實的裁判。陪審團則是觀眾,所以,美國一審中永遠是法官一人獨審。當然不容忽視。足球場上,世界頂尖的高手被裁判的「黑哨」一吹,也是心緒全無,敗下陣來。同樣,法官也可以「刁難」律師,逼其就範,從而影響審判結果。

美國聯邦法院是三審制,地區法院(一審)、巡迴法院(上訴法院)、美國最高法院(終審);州法院是四審制,一審、上訴法院、州最高法院、美國最高法院。美國上訴法院以上的法院審案時原則上只審法律問題,不問事實。如果事實嚴重有誤或是有新情況,上訴法院將案件發回一審法院重審。美國法官的理念是,上訴法院只問一審法官運用法律是否得當。一審法官與陪審團身臨其境,直接觀察證人,在事實問題上最有發言權,上訴法院應盡量不介入。美國上訴法院的判決書也是在「造法」(make laws)。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不可能完全割裂,上訴法院的法官有時也通過法律問題迂迴事實問題。但這是技巧上是做法;原則上訴法院不過問事實問題。

上訴法院審案時是三位法官組成合議庭。三位法官的資力有深淺區別,但在職務上並沒有高低之分,審案時完全是平起平坐。遇到大案要案,上訴法院也可以是「全體法官同審」(en banc)。美國最高法院是9位大法官會審。美國法官的獨到之處是,持不同意見的法官可以將其觀點寫在判決之中。有時是截然相反的觀點。法律不同於自然科學。後者找出的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定律,有對錯真偽之分。而法律則是人類自己「造」出來的條條框框,其釋義與運用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既然結果是兩可的,公正需要體現在程序方面。這就是美國之所以特別強調「正當程序」(e process)。簡單說,正當程序就是當事人(或是被告)應有辯解的機會,法官有傾聽辯解的義務。此外,法官判決時必須自圓其說,前後一致。寫判決的重要意義也就在於此。

律師大多個性較強,而美國法官也是律師出身,不願聽命於他人。制度上美國是司法獨立,也就是法官獨立。但美國法官很少獨斷獨行,膽大妄為。美國法官大多德高望重,而且都當過資深律師與名教授,爬到法官的位置可謂歷盡千心萬苦,不會為了區區小利而壞了自己一世的英名。美國聯邦法官有一份很好的俸祿,且享受終身制(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如果願意他們可以在任上干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大法官馬歇爾干到80歲時已是病入膏肓,美國的「右派」也盼著這位「左派」盡早讓「賢」(美國最高法院只有9個席位)。馬歇爾死活不走,而且揚言:「我就是要站著進來,躺著出去。」美國法官大多幹得笑眯眯的,決無貪臟枉法的非份之想。

美國法官待遇優厚,不求加官晉級,可以專心致致地工作。聯邦法官的待遇更好,而且是終身制,又沒有領導督促,可工作起來還是兢兢業業。美國法官,尤其是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的法官,把審判當作一門藝術,一心要超越自我的得意之作。其作品也不乏鑒賞者。美國法學院的教授們的工作與嗜好之一就是對判決品頭論足,或喝彩叫好或口誅筆伐。美國律師協會每年要給法官打分,所以法官審案時,對自己討厭的律師也不敢亂吹「黑哨」。

Ⅲ 司法程序怎麼走

民事訴訟第一審程序:
1、 起訴,即向有管轄權的法院立案庭遞交訴狀。
2、 立案審查
符合立案條件,通知當事人7日內交訴訟費,交費後予以立案;不符合立案條件,裁定不予受理。
如果對裁定駁回起訴不服,10日內向上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受理後,法院5日內將起訴狀副本送達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15日內進行答辯,通知當事人進行證據交換,可根據當事人申請,做出財產保全裁定,並立即開始執行
3、 排期開庭
提前3日通知當事人開庭時間、地點、承辦人;公開審理的案件提前3日進行公告。
4、開庭審理
宣布開庭,核對當事人身份,宣布合議庭成員,告知當事人權利義務,詢問是否申請迴避
法庭調查:當事人陳述案件事實。
舉證質證:告知證人的權利義務,證人作證,宣讀未到庭的證人證言,出示書證、物證 和視聽資料;雙方當事人就證據材料發表意見。
法庭辯論:各方當事人就有爭議的事實和法律問題,進行辯駁和論證。
法庭調解:在法庭主持下,雙方當事人協議解決糾紛。
如果達成調解協議,製作調解書,雙方當事人簽收後生效,當事人履行調解書內容或申請執行;未達成調解協議,合議庭合議作出裁決(宣判)。
5、 宣判
同意判決,當事人自動履行裁判文書確定的義務或向我院告訴庭提出執行申請;不同意裁判,需要分情形區分對待:
裁定:送達之日起10日內向上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判決:送達之日起15日內向上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民事訴訟二審程序
1、 立案
當事人不服一審法院判決或裁定,在法定期限內向一審法院或上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二審法院審查一審法院移送的上訴材料及卷宗,符合條件,予以立案。
證據交換。
上訴的裁定或者判決,又告訴庭審查後直接進行裁決。
2 、開庭(案件事實基本清楚,可以不開庭審理,但必須與雙方當事人進行談話)
提前3日通知當事人開庭時間、地點、承辦人;公開審理的案件提前3日公告;移送審判庭開庭審理。
宣布開庭,核對當事人身份,宣布合議庭成員,告知當事人權利義務,詢問是否申請迴避;
法庭調查:當事人陳述案件事實;
舉證質證:告知證人的權利義務,證人作證,宣讀未到庭的證人證言,出示書證、物證和視聽資料;雙方當事人就證據材料發表意見;
法庭辯論:各方當事人就有爭議的事實和法律問題,進行辯駁和論證;
法庭調解:在法庭主持下,雙方當事人協議解決糾紛;
合議庭合議作出裁決;
維持原判,或者改判,或者發回重審。
宣判。
3 、當事人自動履行裁判文書確定的義務或向一審法院申請執行;或者向二審法院告訴庭遞交書面申訴材料,申請再審。
如果達成調解協議,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在雙方當事人簽收後生效。

Ⅳ 美國法庭庭審程序是怎麼安排的

(一)庭前審查:英國和美國的庭前審查實行起訴書一本主義,即控訴機關起訴時只能向法官提交起訴書,不得移送任何證據及案件材料,也不得在起訴書中使用或添附任何可能使法官產生預斷和偏見的材料,法官對案件進行程序性審查。法國和德國則實行卷宗移送主義,即檢察機關公訴的案件,不僅向法院提交起訴書而且需要移送案卷材料和一切證據,法官對案件進行實質性審查。即對事實是否清楚,證據是否充分進行實質性審查。
(二)庭審原則:
立法上看,我國與西方各國均規定了公開原則,即除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案件外,都必須公開開庭審理,並允許新聞媒界予以報道。此外,英、美、法、德各國均規定了直接,言詞原則。直接原則又稱在場原則,是指案件的審理,除法官主持,檢察官、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參與外,被害人、證人、鑒定人應當在場,除法律有特別規定者外,審理時不在場就不得進行法庭審理。言詞原則是指法庭審理原則上採取言詞陳述的方式進行,而不能僅僅宣讀書面的證人證言和鑒定結論。我國《刑事訴訟法》中未規定這一原則。另外法國和德國還規定了法庭審判程序應該一次連續性進行完畢的不間斷原則和法庭必須依職權主動調查所有有助於案情的證據的職權調查原則。
(三)庭審開始:
英國和美國一般由經抽簽和要求迴避程序後組成的陪審團與法官組成法庭,法國和德國由首席法官和陪審員組成法庭。我國則由法官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主持審判或實行法官獨任(簡易程序)。法官宣布開庭後,一般向被告人宣讀起訴書,然後由被告針對起訴書作出答辯。在英國,被告人可選擇作有罪答辯,這種情況下則不再召集陪審團,不經聽證和辯論直接進行裁決,也可作出無罪答辯繼續進行審判;保持沉默,不作答辯或不直接答復問題的,則由陪審團對此予以確定,另外被告人還可以提出其它答辯方式,如對管轄權提出異議的答辯,特赦答辯,「一事不再理」的答辯及不適於答辯和受審(指精神病患者)等答辯方式。在美國,刑事審判程序分為陪審團審裁、法官審判、辯訴交易三種形式。陪審團審裁程序即在法官主持和指導下,陪審團獨立參與法庭審理並作出裁斷。法官在裁斷的基礎上就定罪、量刑獨立進行判決。法官審判程序即由法官負責審判的全過程,陪審團不參與審裁。在這兩種程序下被告人均可選擇作有罪答辯或無罪答辯,作無罪答辯的,庭審繼續進行。
辯訴交易指檢察官為使被告人認罪,以減少控訴罪行,減輕控訴罪名或刑罰為條件,與被告方(一般通過律師)在法庭外進行談判並達成協議,如果法庭接受此項協議,就依據雙方商定的罪名和刑罰判決,該起刑事案件遂可不經過正當法律程序而告終結。這是美國獨有的一種刑事審判程序。在法國,刑事審判有重罪審判程序、輕罪審判程序和違警罪審判程序。凡判處5年以上監禁的犯罪屬重罪,重罪案件由專職法官和陪審團組成的重罪法庭依據上訴法院審查庭的起訴裁定書進行審理。凡依法判處2個月以上5年以下監禁或200法郎以上罰金的犯罪屬輕罪,由犯罪地,被告人住所地式或逮捕地的輕罪法庭管轄,不實行陪審制。判處2個月以下監禁或200法郎以下罰金的犯罪為違警罪,由違警法院受理,也不實行陪審制。在我國,對依法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單處罰金的公訴案件,人民檢察院建議或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告訴才處理的案件、被害人起訴的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可適用簡易程序,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其餘案件則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依法組成合議庭適用普通程序審理。
(四)法庭調查:
英國、美國的法庭調查是在法庭主持下控辯雙方的交叉詢問,因實行直接,言詞的審判原則,證人證言是證據中應用最為普通的一種,絕大多數證人是由當事人提名和提問的,證人一般通過本方與對方當事人的詢問以證明或反證案件事實,詢問證人的程序為:首先詢問起訴方證人,其次詢問被告方證人,各方證人先由本方當事人主詢問,後由對方當事人反詢問,這種交叉詢問一般可以進行兩輪。法國、德國的法庭調查則是由庭長或首席法官依職權訊問被告人,詢問證人和鑒定人,出示物證,宣讀書證等。我國新《刑事訴訟法》規定法庭調查由審判長主持,公訴人宣讀起訴書後,被告人、被害人陳述和訊問被告人,出示、核實各證據,包括詢問證人,鑒定人出示物證、宣讀和核實證言筆錄,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和其它可作為證據的文書,引入交叉詢問規則,控、辯雙方可就各項證據質證、辯論。
(五)法庭辯論:
各國均規定控辯雙方可對案件的證據和事實、法律適用等問題提出觀點,發表意見,進行論證和相互辯駁,一般由起訴方首先發言,辯護方反駁,如此反復辯論幾輪。不同的是英國和美國由起訴方作最後陳述,而法國、德國和我國則是被告方享有最後陳述的權利。
(六)評議、判決:
在英國和美國,法庭辯論結束後,有陪審團參與審理的案件一般由法官就適用於所控之罪的法律,各種爭議問題的舉證責任在哪一方,不同問題所要求的證據的可信程度,不可採用的證據,本案涉及的法律等問題作出總結提示後,陪審團退庭進行評決,投票表決並作出有罪或無罪裁斷,再由法官作出如何定罪、量刑的具體判決。表決必須符合法定票數,否則無效。法國和德國由法官和陪審團共同退庭評議,對不同的評議內容規定了不同的通過方法,一般按照罪過問題(是否構成有罪)、刑罰問題(加重,減輕情節等事實)、費用問題的判決進行表決,表決實行分開投票、連續進行的方法,根據表決結果作出判決。我國則由審判長和審判員(包括人民陪審員)退庭合議,根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作出判決,重大、疑難案件可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

Ⅳ 歐美刑事法庭審判程序 (高分)

英美法系的陪審制度的沿革與利弊
陪審制度最早起源於公元前5至6世紀的雅典。公元前6世紀, 雅典著名的政治家梭倫實行改革,其中一項措施是實行陪審制度。[9]當時,雅典並沒有法官,案件主要靠陪審團審理,而案件越重要,陪審團人數便越多。但更多的學者認為,陪審制度實際上起源於英國。11世紀,英國曾利用該制度對全國的土地進行管理。在1086年英王威廉一世的「末日裁判書」中,便具有對陪審制度的詳細記載。起初,在某些案件使用陪審制度主要是為了發現非法佔有的事實,以後,陪審員逐漸開始對被告提起刑事訴訟。例如10世紀的「伊德爾里法便要求在100人中選12人到法庭,該12人應宣誓「將檢控所有罪犯並保護無辜的人。」在亨利二世時期,受各方面壓力,國王被迫對司法程序進行改革。1166年頒布「克拉倫敦法」規定:任何人如未被公眾參與的控告,不受審判。而公眾參與的控訴人應由12人組成,他們來自104個不同的城鎮,負責對謀殺、搶劫等案件提出控告,此種制度逐漸形成為今天的履行檢控職能的大陪審團制度。
12世紀中葉,英國的陪審團已具有雙重職能:[10]一是控告犯罪的職能,即「大陪審團」。根據12世紀的「克拉倫敦法令」和「諾桑普敦法令」的規定,每村裡的每百戶的村要選出12名代表,他們負責向法院告發在他們的所在地犯罪作案的嫌疑人。陪審員的檢控主要依據的不是證據,而只是其對涉嫌犯罪事件的認識及懷疑。但陪審員只能提出控告,無權作出被告是否有罪的裁決。二是事實審功能。在刑事案件中,要由陪審團通過審理,確定被告是否有罪。在民事案件中,英國曾在1179年頒布了「訴訟程序法令」,其中授權被告決定是否在王室法院接受陪審,一旦被告決定選擇陪審,則司法行政官便負責召集12名與當事人雙方不存在親屬關系的人來裁決有關民事爭議。在民事案件中,陪審制主要運用於不動產(如世襲土地)的權利的爭議,以後逐漸擴大到違反合同的訴訟、非法侵入、債務糾紛等訴訟。此種負責事實審的陪審團,就是現在所稱的「小陪審團」或「陪審團」。
然而,英國的陪審制度至近代以來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批評並逐漸衰落。[11]尤其是負責控告職能的大陪審團,因其不採納遵循先例原則,對證人權力未給予充分保障等原因而受到指責。因此,英國在1933年頒布「裁判管理( 各類規定)法」對大陪審團的職能進行了嚴格限制,至1948年,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則完全廢除了大陪審團制度。由治安法院負責審查起訴的職責,並由治安法院作為預審法院審查各種證據、事實以決定是否對被告提起訴訟。而小陪審團制度仍然保留,但其作用已日漸減少。[12]如在民事案件中,根據1854年的《普通法的程序法》規定,如果當事人雙方同意,可以取消陪審。1980 年的《平民的法院法》,對陪審團的作用作出了進一步限制。限制陪審團的主要原因在於陪審團審理缺乏效率、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且在民事案件中總是願意給予原告更多的補償。
當前,在英格蘭和威爾士,90%的刑事案件並沒有陪審團參與。[13]盡管根據1967年頒布、1971年修改的《刑事審判法》,修改了有關使各陪審團成員必須「一致裁判」的原則,允許陪審團可以以10∶2、10∶1甚至9∶1通過作出被告有罪的決定,但陪審團審理的案件僅佔全部民事案件的1%,這些案件主要是欺詐和誹謗的案件。在所有案件中,陪審團參與的案件大約佔5%。可見,目前在英國,陪審團並沒有發揮較大的作用。
美國的陪審制度完全是在借鑒英國傳統的基礎上形成的。早在殖民地時期,英國殖民者就將陪審制度帶到了美國。[14] 1669年約翰•洛克曾為北卡州制訂了一部憲法,其中專門規定了陪審制。在美國建國以後,盡管對憲法中是否應規定陪審制度具有不同的看法,但聯邦憲法第3 條第二項第三款規定:「審理刑事案件,除彈劾案以外,應由陪審團審判。該項審判應於犯罪行為所在地舉行。如果該犯罪不在任何州內發生時,該項審判應在由國會以法律所規定的地區舉行。」然而憲法中並沒有具體規定大陪審團控告制度,對此許多人提出批評,認為應在憲法中予以規定。美國聯邦憲法修正案第5條規定:「非經大陪審團提起公訴,人民不受死罪或其他的名譽罪之審判,但發生於戰時或國難時服現役的陸海軍中或民間團體中的案件,不受此限。」從而確認了任何人非經大陪審團提出控告,不能強迫其接受嚴重刑事犯罪的審判原則。美國憲法第6 條修正案要求「在一切刑事訴訟中,被告應享有由犯罪行為地公正陪審團予以迅速而公開審判的權利。[15]其區域的劃分,應由法院先行規定」。從而要求所有的刑事案件實行陪審制。憲法第7條修正案規定:「在普通法的訴訟中,其訴訟標的價值超過20元,當事人有權要求接受陪審團的審判,經過陪審團審理的案件,除依普通法規定之外,不得在合眾國內的任何法院再進行審理。」這就確認了民事案件也要採納陪審制的原則。當然,憲法修正案的上述規定一直被認為對各地沒有強制約束力,所以,也有一些州規定在其他州法院的案件審理中不適用陪審制。

Ⅵ 美國立法流程

美國立法程序:

1、首先由美國兩個參眾兩院提出法案

2、參議院和眾議院同時投票表決法案,如若決議過程中有分歧,兩院都有立法權,對法案進行修改,修改協商後,參眾兩院再進行投票決策。

3、參眾兩院投票法案通過後,交由總統簽署。

4、美國法案正式生效。

美國立法權:

國會通過立法,批准政府年度財政預算並進行撥款,批准其賦稅、貿易、徵兵、財政等重要內外政策,批准政府及總統與外國政府和國際機構締結的條約、協定,決定戰爭與和平。

國會須經眾、參兩院三分之二以上議員提議,方能修改憲法,憲法修正案須經四分之三以上州議會批准後予以實施。

國會還有權提出、審議和通過大量無須總統簽署的各類決議案。



(6)美國司法流程擴展閱讀:

美國國會立法權及其立法制度:

如果總統簽署了議案,那麼議案就具有了法律效力,成為法律。如果總統否決議案,那麼議院可能會修改議案以獲得總統的支持,或者以2/3多數推翻總統的否決(不能投棄權票),使議案自動成為法律。

如果送達總統時國會會期只剩不到十天,而總統在會期之內沒有簽字,那麼議案被擱置,自動失效(即口袋否決權,a pocket veto)。議會可以在下一次會議時重新引入議案。

任何一個議案的表決,只要有出席人數的1/5要求,就要將投票人姓名和所投結果在院報上公布,以便選民監督。

Ⅶ 美國立案變成法律的過程

美國立案變成法律的過程如下:

  1. 無論是美國國會立法還是州議會立法,都要經過嚴格的程序,包括法案的提出、聽證、審議、辯論、表決、簽署、公布等。
    立法提案權為議員獨有。議員既可以單獨提出,也可以聯合署名提出,政府不能直接提出立法草案,但可以通過影響議員,由議員提出,交國會常設委員會、特設委員會或者臨時委員會辦理。政府雖然不能直接向國會提出立法案,但政府建議是議案的重要來源,通常由委員會或者小組委員會主席(如該院多數黨與總統同屬一個政黨)或他們的少數黨首席成員(如該院多數黨與總統不屬同一政黨)提出。

  2. 議員提出議案的數量之多,堪稱世界之最。20世紀60年代,平均每屆國會收到議案25000件,近年有所下降,屆均1萬件左右。但議案能夠最後獲參、眾兩院通過成為法律的很少,僅占議案總數的5%左右。
    立法聽證不是必經程序,但已成為立法的基本程序。立法聽證主要是為公眾提供論壇,不同背景的證人,包括委員會委員、政府官員、利益群體、學術團體和與議案有關的其他公民,都可以為立法提供事實,發表意見。

  3. 美國國會由兩院組成、利益群體,再在大會表決前進行第三次「宣讀」,總統在10個工作日內既不簽署。美國眾議院的眾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
    眾議院又稱為下院,都可以為立法提供事實、主題,此次為「三讀」,政府不能直接提出立法草案,一院審議通過的議案須交另一院審議,但要在提出2天後方能付表決。

  4. 將法案退回國會並附上簡短聲明,法案將不能成為法律,法案才能「起死回生」、眾兩院關於辯論的規則有很大不同,陳述否決原因,媒體可以現場直播聽證會情況。如果另一院對送來的議案不提出任何修正案,故每隔兩年改選約三分之一的席位,從而為法案的通過提供保證。

Ⅷ 美國的法律程序

憲法:

憲法的特點
①按三權分立和制衡原則建立總統制的資產階級民主政體。國會分參眾兩院,為最高立法機關。兩者現在都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為100名,各州不論大小,一律兩名;任期6年,每2年改選三分之一。眾議員按人口比例選舉產生,現固定為435名。法律須經兩院通過,有分歧時組成兩院聯席會議解決。國會主要職權為立法、修改憲法和進行彈勁等,以及專由參議院行使的批准條約和審議重要官員的任命。總統任期4年,主要由民主黨和共和黨兩大黨提名候選人,經普選產生的選舉人間接選舉產生。總統兼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三軍統帥。國會只能按彈劾程序,由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主持參議院審理通過,方得罷免總統。總統有否決兩院通過的法案的權力;但如兩院再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法律即有效。美國最高法院由總統提名並經參議院同意任命的9名終身法官組成,審判獨立。
②聯邦與州分權較復雜。各州均有其憲法與法律,但應符合聯邦憲法。聯邦的權力主要在外交、國防、貨幣、聯邦預算、全國性財經政策、國際貿易和州際商業方面,至於衛生、教育、福利和稅收等,各州都享有較大權力。
③法院享有司法復議權,可以受理對聯邦和各州立法、行政法規和行政措施違憲的控告。這是從19世紀著名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判例肇始的。
④對公民權利的保障,特別是訴訟權利的保障,有較詳細的規定。

民法:
包括的范圍很廣,除若干州有單獨的民法典外,一般包括許多有關契約、侵權、財產、繼承和婚姻家庭方面的制定法和判例,統稱為私法。多數州援照英國舊法,胎兒即享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應為其設財產管理人。多數州規定年滿18歲的公民即享有行為能力,未及此年齡者可就生活必需訂立契約,成年時可單方加以解除。

契約法:
主要是判例法。19世紀末才開始制定某些統一的成文法,主要是商業方面。例如,適用於37州的《統一買賣法》(1906),適用於各州的《統一流通票據法》(1896)。20世紀50年代,有關契約的制定法陸續增加,其中最重要的是《統一商法典》(第2篇)和《消費者信貸保護法》(1968)等。美國沒有分章羅列各種契約關系的契約法,只有關於契約訂立、解除、無效和契約的內容、形式等一般原則的規定;不過,在部分法典內有專門適用於某種契約,如保險、代理、承攬等的特殊規定。美國重視必須以書面形式訂立的契約與不必一定以書面形式訂立的契約的區分。前者包括超過500美元的買賣契約、不動產契約、履行期限超過一年的契約、承諾在兒女結婚時轉移財產的契約,以及遺產管理人承諾以自己財產支付死者債務的契約等;不過,買賣契約可以以部分履行或收受作為成立的依據,不動產契約可以以買受人的進行修繕、遷入或支付部分房價作為成立的依據。不以書面形式訂立的契約必須有契約成因,即以交易為內容,因而無償贈與雖可在事實上履行,卻不能作為契約成因,不產生請求權。與英國法不同,美國承認有利於第三者的契約的效力,該第三者有請求履行的權利。

侵權法:
沿襲自英國法,即民事侵權行為的受害人得提起損害賠償之訴。美國關於侵權的成文規定主要見諸州法,聯邦並無統一立法。故意侵權行為除保留英國法原有的傷害、侵佔財產、非法拘禁等外,增加了一些新項目,如干預隱私(竊聽、擅自使用他人照片等)以及生產危險商品等。過失侵權必須過失與損害有因果關系才負賠償責任,過失又必須是有違照管義務,其大小視行為人專業資格而定。例如工程建築師的義務高於建築工人。如受害人也有過失,即比較其大小,雙方分擔責任,相應減少賠償額。在違反契約造成損害時,受害人可提起違約之訴或侵權之訴,一般多選擇後者,因為侵權賠償包括無形的損害在內。美國目前的侵權訴訟求償程序復雜,訴訟往往曠日持久,耗費巨大,不利於收入微薄者。有的州為簡化訴訟,已開始實行所謂無過失責任,即不必證明行為人有過失,亦能獲得損害賠償。

財產法:
是美國法中較復雜的法律之一。來源於英國封建時期地產法的一些概念與原則,與現代資本主義的一些財產原則相結合,所有權、抵押權、典質權和留置權等又相交錯,形成比較復雜的法律規定。與英國法相比較,其地產購置的登記程序比較復雜,產權的取得往往需要經過許多法律手續,因而,出現了產權保險制度。擔保利益包括不動產抵押和動產典質。多數州規定承押人只對抵押物享有擔保利益,而抵押人仍享有法定產權;但有少數州規定,法定產權在抵押期間歸承押人所有,在全部清償後產權方歸還抵押人。美國還規定有營建和修理留置權,在債務人未清償以前,營建人或修理人對財產享有擔保利益。

繼承法:
是美國法中比較發達的一部分。規定有嚴格的遺產管理制度:動產在分配給繼承人以前,必須交由遺產管理人管理;不動產在理論上可直接移交繼承人,但實際上也經過一段管理。管理人的指定、許可權和報酬等都有詳細規定。不動產的繼承依財產所在地法,動產的繼承依被繼承人最後住所地法,因而遺產處理往往涉及不同州的法律。法定繼承的順序和份額,有些州作了明確的規定。不少州還規定從遺產中給配偶和子女保留住房或一筆最低限度的撫養金,不在清償遺產債務之列。遺囑繼承的程序較為嚴格,多數州規定需有三人見證,本人簽字,經法院登記才有效。配偶間的財產有單獨財產、共同財產和合營財產之別,各州法律規定不盡相同,在繼承時往往發生復雜的法律問題。

婚姻法
或稱家事法,各州有其不同規定。目前多數州規定廢除所謂「普通法婚姻」;而且不承認婚約的法律拘束力。各州一般都列舉可以要求離婚的理由。原來實行一方過失原則,1970年加利福尼亞州頒布新離婚法以後,許多州陸續仿效,改采感情破裂原則,進一步擴大了離婚的可能。離婚管轄比較復雜。各州對離婚前的住所要件規定不一,財產處理原則也不盡一致,所以在不同州起訴,結果往往相異。而且,離婚訴訟一般為屬事管轄,而扶養訴訟則為屬人管轄,所以往往不能同案解決,並經常需要在不同的州審決。

商法:
與民法並無嚴格界限,如契約法、財產法等均兼屬民法與商法,《統一商法典》對商事關系作了較全面的規定。

公司法:
規定頗為詳細,其特點為:在合夥與公司之間劃分出一類所謂聯營,指不同行業的聯營。公司本身不作分類,但區分非營利社團與盈利企業非營利社團如政治團體、科學團體、學校、宗教團體、體育俱樂部和農業實驗站等,參加者稱成員,不分紅,其法人權利義務和稅收等有別於盈利企業。盈利企業的成立、資金、經營和管理等均有較嚴格規定。董事會與理事會在法律上無嚴格區別。公司之成立依成立地法,公司之經營依公司所在地法。國家對跨國公司、母子公司、跨行業聯營公司有一定的干預,也有一定的支持。
破產法 適用極廣,聯邦有統一破產法。新破產法於1979年1月1日施行;個人或企業、債權人或債務人均得依各種情況提出破產訴訟。種類有四:正式破產訴訟,債務清理訴訟,雇員或消費者破產訴訟和公司改組訴訟。在有些法學著作中,將反托拉斯法、勞工法和其他有關工商業管制的法律,也列入商法范圍。

刑法
至今沒有制定統一的刑法典,只是在1962年公布了一部《標准刑法典》草案,供各州立法參考,但未正式生效。有的州在英國法的基礎上制定本州刑法典。到80年代,還有一半的州承認普通法中的罪名,即使有法典的也往往以普通法來解釋其中的規定。因而罪名和定義很不一致,刑罰也輕重不一。立法機關可以在其他立法(如安全方面和勞工方面的立法)中規定罪刑。而且往往授權某些行政機關在行政法規中規定罪刑,從而擴大了懲罰面。適用不定期刑或幅度刑,實際上把刑期決定權委諸刑罰執行機關。保留死刑,但很少執行。監禁刑期沒有最高限,在數罪並罰時可高達一二百年。由於犯罪數字不斷增大,青少年犯罪率提高,監獄不足,目前出現下列趨勢:減少一般罪名,刑法重點轉向青少年犯罪,以及試驗各種非監禁形式的刑罰。

訴訟法:
民事訴訟程序 與英國法無多大區別,採取辯論制,獨任審理,部分訴訟、特別是侵權訴訟等由陪審團裁斷,法官作判決。 刑事訴訟程序與英國法差別較多,舉其大者有:①被告人訴訟權利的保障上升為憲法原則。②若干州保留大陪審團審查重 罪起訴的制度。②非法取得的證據不得採納。④認可並大規模使用所謂「答辯交易」(Plea bargaining)方式。

司法管轄:
美國法院分為聯邦系統和州系統。從管轄分工看,聯邦系統法院管轄的案件主要是:①因聯邦法律、條約或州憲法而系爭的所謂「聯邦問題案件」,包括憲法規定由最高法院初審或終審的案件,以及聯邦法律規定由聯邦系統的法院專屬管轄的案件,如破產案件等。②雙方當事人為不同國籍或州籍而且系爭數額達一萬美元的案件,可由當事人自行決定由聯邦法院或州法院審理,但離婚案件除外。③聯邦其他法院移送的案件,以及原屬聯邦與州雙重管轄而雙方當事人台願轉由聯邦法院審理的案件;不屬聯邦法院專屬管轄的案件,州法院均可管轄,有的州就此作了明確規定。至於各州之間的管轄,由於法律規定各異,又有屬事、屬人和屬物之分;與適用何州法律的沖突法問題密切相關,是美國法中爭執較多、解決較難的問題。

Ⅸ 美國立法流程急!懸100!

美國的立法程序
美國國會是美國政府的立法機構,故美國的立法程序,實際上就是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美國國會分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院。眾議院議員有435人,每一名議員代表一個國會選區,任期為兩年。眾議院里議員的席次是以每一個州的人口依比例計算,比方說加利福尼亞州人口眾多,選區也多,所以在眾議院里就有53名眾議員代表加利福尼亞州;相反的,懷俄明州雖然面積廣大,但是人口稀少,所以整個州就算一個國會選區,在眾議院里只有一個席位。參議院則不同,不管州的面積和人口多少,每一個州都有兩名參議員,所以參議院里總共有100席位,每一名參議員的任期為六年。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大體如下:
1.立法提案
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從擬定立法草案開始。在美國,任何人都可以擬定立法草案,但是任何新立法只有國會議員可以正式在國會里提出。在通常情況下,立法草案是由國會議員和其助理擬定的,這些議員會在其選區競選期間了解了選民對某些議題的想法,並向選民保證他如果選上將會在國會里提出其選民支持的立法草案。
參議員和眾議員被選民選入國會,其主要職責之一就是制定法律。另外,議員的選民,不管是個人或組織,也可以把擬定的立法草案轉交給代表當地選區的議員。與此同時,美國行政部門,包括美國總統和內閣成員等也可以向眾議院議長或參議院議長提出立法草案。這種立法來源叫做「行政溝通」(Executive Communications)。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總統必須向國會報告「國家現況」,這就是為甚麼每年總統必須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的原因。總統通常趁這個時候向國會提出法案建議,在國情咨文發表過後,總統會正式把他的立法草案送交給國會有關委員會,委員會主席通常會立刻以原本的形式或修改過的版本向國會提出。
2.提案類型
提案的類型有四種。這四種形式包括法案(Bills)、聯合決議案(Joint Resolution)、共同決議案(Concurrent Resolution)和簡單決議案(Simple Resolution)。在參議院和眾議院里,大部份的立法都是以「法案」的形式提出。比方說,2001年到2002年期間,參眾兩院提出了8948 項法案和178項聯合決議案。在這些法案中,眾議院提出了5767項法案和125項聯合決議案。「聯合決議案」和「法案」兩者沒有很大的不同,兩者都需要經過同樣的立法程序,不過對美國憲法的修正案必須以聯合決議案的形式提出。這種決議案得到眾議院和參議院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後將直接送到總務管理局局長,讓總務管理局局長送交到各州徵求各州批准,不需經過總統批准。聯合決議案成為法律的方式和法案相同。
至於共同決議案和簡單決議案的處理方式則和法案或聯合決議案的方式有所不同。這兩種類型的提案通常和制定美國法律無關,而是和兩院議事規則、運作和表達兩院對事情的看法有關。所以當兩院通過這種類型的決議案後,決議案不會遞交給總統,要求總統批准。
共同決議案無約束力。眾議院提出的共同決議案得到全院通過後將由眾議院議事員簽署後做為記錄,參議院通過的共同決議案將交給參議院秘書簽署,兩院通過的共同決議案都不會遞交給總統採取行動。在國會開會期間,任何議員都可以提出新的立法。眾議院有關單位在收到新的立法後會給這個立法草案一個編號,然後把這個立法提案送交和這個立法有關的委員會(Committee)或小組委員會(Subcommittee),讓小組成員對草案進行審議。
3. 委員會和聽證會
根據國會圖書館的介紹,美國立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可能就是委員會的行動。委員會或委員會小組成員在這個階段對提出的立法草案進行密集的考慮,仔細研究和辯論,如果立法議題有足夠的重要性,委員會會通過舉行公共聽證會,來了解正反兩方對這項立法的意見。接下來,委員會小組成員將對這項新的立法投票,來決定對這項立法採取甚麼行動。委員會成員可以對提出的立法進行修改,委員會成員再投票決定是否贊成這些修改。如果這項立法沒有在委員會審議階段得到批准,這項立法的壽命就在這里結束了。
4. 全院表決到兩院協調
得到委員會多數贊成通過的立法將被送到眾議院全院,在眾議院院會中讓全體議員對立法進行審議,辯論和投票。這項立法通過適當議事程序在眾議院全院表決後,將送到參議院審議。如果參議院對眾議院的立法有修改,這整個修改後的立法必須再送回眾議院審議。眾議院和參議院有時會在同樣一個議題上有不同看法,像最近在美國炒得沸沸揚揚的移民法案問題就是一個例子。
5. 總統簽署
當會議委員會的成員達成共識後,同一個版本的立法草案將會分別在眾議院和參議院表決,如果立法草案在兩院都得到通過,這項草案將送交給總統,請總統簽署,成為法律。
這五個步驟就是美國的基本的立法程序。

熱點內容
伊川法院投訴 發布:2024-11-07 11:15:25 瀏覽:202
昨天社會為法欄目組 發布:2024-11-07 11:07:25 瀏覽:196
行政審批改革行政法 發布:2024-11-07 10:51:19 瀏覽:895
2019年司法考試報名時間 發布:2024-11-07 10:44:41 瀏覽:955
法律碩士在法院有用嗎 發布:2024-11-07 10:40:53 瀏覽:167
德國法學淵源 發布:2024-11-07 10:18:12 瀏覽:593
催繳物業費律師函 發布:2024-11-07 09:50:31 瀏覽:741
司法所手機定位 發布:2024-11-07 09:48:42 瀏覽:169
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地方 發布:2024-11-07 09:41:29 瀏覽:102
一般行政法規 發布:2024-11-07 09:16:49 瀏覽: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