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上物的屬性

民法上物的屬性

發布時間: 2022-05-02 17:18:53

1. 民事法律中「物」的概念是什麼

物是民事法律關系客體中的一種,是一切財產關系最基本的要素。

2. 物權法中的"物"是什麼概念,物的分類

一、物的概念

1.含義:指人們能夠支配的物質實體和自然力。民法上的物都具有物理屬性,但物理上的物不都是民法上的物。(民法上的物是物理上的物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2.特徵:有體性----權力行為不是民法上的物(如「智慧成果」)

非人格性-----權利主體不是民法上的物(如「人」);但屍體、血液、腎臟可以作為特定的物,從身體分離出來以後,可以作為物

可支配性-----不可完全支配的物不是民法上的物(如「恆星」)

二、物的種類

1.流通物、限制流通物與禁止流通物

2.動產與不動產-------(1)動產的物權變動以交付為原則,不動產則須登記。

(2)不動產糾紛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

3.可替代物與不可替代物

4.消費(耗)物與非消費(耗)物

5.可分物與不可分物

6.主物與從物-----(1)茶杯和杯蓋屬於主物、從物關系。

(2)房屋與窗戶不屬於主物、從物關系,因為窗戶不具有物理獨立性,只是房屋的組成部分

(3)鞋子與襪子均具有獨立的經濟用途,不屬於主物、從物關系

7.原物與孳息物-----(1)天然孳息:一物之上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因該物產生的天然孳息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2)法定孳息:當事人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取得;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交易習慣取得。

3. 物權有哪些屬性

法律分析:是作為一項民事權利的物權所固有的、本質的屬性。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是物權區別於其他民事權利如債權的標志。

物權的性質有下列九項:

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物的權利;(1)物權是直接支配標的物的權利(直接支配性);(2)物權的標的物原則上限於特定物、獨立物、有體物。

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標的物而享受其利益的權利。

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標的物而享受其利益的絕對性權利(絕對性、對世性)

物權是權利人排他性的享受特定物的利益的權利(獨占性或排他性)

物權是一種不可侵性的權利,是侵權行為的客體。

追及性,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標的物而享受其利益的權利,具有排他性。

公示性,物權是一種具有強大性質和效力的權利,為了確保安定的物權秩序與物權交易的安全,物權的歸屬、物權的內容乃至物權的次序等,均需要向社會一般公眾予以公示,理論上稱為「物權的公示性」。物上請求性,即「物上請求權」或「物權請求權」效力。

獨立處分性,近代民法肇端以後的財產權,是同封建的人格關系、身份關系徹底分離開來了的純粹的財產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百零五條 本編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產生的民事關系。

第二百零六條 國家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4. 論民法上物的特殊性

物的特徵
須存在於人身之外
民法上的物只能是存在於人身之外的物,而不能是人身。現代法上人只能為主體,而不能為客體。不僅人身不能成為客體,人身上的某一部分包括各種器官在未與人體脫離前也不能成為物。以人身上的某一器官為交易對象的,不受法律保護,法院不能強制執行。人身的組成部分只有在與人體脫離後才可成為物。人死亡後已無生命,不為主體,因而屍體可成為物。
須能夠為人力所實際控制或支配
只有能夠為人力所支配和控制的物,才為民法上的物。因為只有這樣的物,才能滿足主體的個體需要,才能用於交易。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支配自然的能力增強,物的范圍也不斷擴大。例如,電、熱、聲、光、氣等自然力,在不能為人實際控制和支配時不為物,而能夠為人力控制和支配後則成為物。
須能夠滿足人們的社會生活需要
民法上的物須具有可使用性,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因為只有能夠滿足人們的生產或生活需要,才可為主體所有,才可用於交換。不能滿足人們生產或生活的實際需要的物,在法律上沒有意義。
須為獨成一體的有體物
民法上的物一般僅指有體物。所謂有體,是指具有一定的形體,能夠為人的感官感觸到。民法上的物還須獨為一體,即能夠單獨滿足人們的需要。如不能獨成一體,則不能單獨用於交易,不為民法上的物。
物必須具有稀缺性
並非一切能滿足人的需要的物都必然能成為民法中的物。陽光和空氣能滿足人的需要,在通常情況下卻不能成為民法中的物,原因在於它們是無限地供給的, 不具有稀缺性。要成為民法中的物,除了須具有效用外,還必須具有稀缺性。

物的分類
動產與不動產
根據其是否具有可移動性,物可分為動產與不動產。
動產是指可以一般方法移動且移動後不會改變或不會損害其價值的物;不動產則是指不能以一般方法移動或移動後會改變或損害其價值的物。依我國法規定,土地及房屋、林木等地上定著物為不動產,不動產以外的物為動產。
區分動產與不動產的法律意義在於:第一,法律對動產與不動產的調整原則不同。法律對動產一般賦予其流通性,而對不動產一般不賦予自由流通性。第二,權利的公示方式和變動要件不同。動產上的權利一般以佔有為公示方式,權利的變動以登記為要件。第三,在某些法律關系中,法律的適用不同。第四,訴訟管轄不同。不動產糾紛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動產糾紛則不依動產的所在地確定管轄權。
流通物 限制流通物 禁止流通物
根據其是否具有自由流通性,物可分為流通物與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
流通物,是指允許在民事主體之間自由流通的物。限制流通物是指法律對其流通予以一定限制,僅可在特定主體之間或特定范圍內流通的物。禁止流通物與禁止流通物是由法律明確規定的。
主物與從物
區分流通物與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的主要意義在於:流通物可以自由流通;限制流通物只能在限定的范圍內流通,否則交易無效;禁止流通物則不得為交易的標的物。
根據其相互之間的關系,物可分為主物與從物。

主物是指由同一人所有的需共同使用才能更好發揮效用的兩物中起主要作用的物;從物則是指畏助主物發揮效用的物。從物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與主物同屬同一人所有;第二,須獨成一物;第三,須與主物共同使用才能更好地發揮物的作用。區分主物與從物的主要法律意義在於: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外,對主物處分的效力及於從物,從物隨主物的轉移而轉移。
原物與孳息
根據兩物間的關系,物可分為原物與孳息。
原物為產生孳息的物,孳息則是由原物產生的收益。孳息又分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天然孳息,是指依物的自然屬性而產生的收益,法定孳息,是指依法律關系所生的收益,如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
消耗物與非消耗物
根據其使用後形態的變化性,物可分為消耗物與非消耗物。
消耗物,又稱消費物,是指經一次性使用就會歸於消滅或改變形態和性質的物。非消耗物,又稱不消費物,是指可長期多次使用而不會改變形態和性質的物。

可分物與不可分物
根據其是否可分割,物可分為可分物與不可分物。
可分物,是指經分割後並不會改變其性質或影響其效益的物。不可分物,是指經分割會改變其性質和影響其用途的物。
特定物與種類物
根據其在交易中確定方式,物可分為特定物和種類物。
特定物指以單獨的特徵具體確定的的。特定物既可是因物自身的特徵而區別於他物的物,也可以是依當事人的主觀意志確定的物。種類物是指僅以品種、規格、型號或度量衡加以確定的物。
代替物與不代替物
根據其可否由他物替代,物可分為代替物與不代替物。
代替物,是指得以同一種類、品質及數量的物代替的物,不代替物,是指不能以他物代替的物。

法律上的意義
物在民法中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物是民事法律關系中最普通的客體。物為物權關系的客體。物又是最常見的交易對象,因而債的客體也常涉及物。第二,物可決定法律關系的性質。一方面,物會影響到法律關系的效力,如以限制流通物進行交易的,若在限制的范圍內,可有效,若超出限制交易的范圍,則無效。另一方面,物會決定某些法律關系的類別。第三,物會影響案件的管轄。當事人發生糾紛時,會因物的性質不同而受不同法院的管轄。

5. 民事法律中物的概念和特徵

(1)民法學上所稱為「物」,必須具有能為私權客體的屬性,既涉及一般意義上的有體物;也涉及某些法律規定的權利,如可以轉讓的不動產使用權、債權、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利等由法律確認的適用物的規則的財產權利。這是廣義的物的概念,狹義的物,即實物,被認為是物權法上的物,即存在於人身之外,能夠為人力所支配,能夠滿足人的某種需要,具有一定物質形體的物。
(2)作為物權客體的物的法律特徵:A.物具有非人格性。人自身不能作為民法上的物,除法律允許外;B.作為物權客體的物原則上須為有體物或者有形物;C.作為物權客體的物須為獨立物;D.作為物權客體的物應當能夠為人力所支配;E.作為物權客體的物必須對人類有價值;F.精神產品不屬於《物權法》的調整范圍,但在有些情況下,《物權法》也涉及這些精神產品。這主要是指著作權、商標權和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可以作為擔保物權的標的。

6. 簡述物、物的分類以及法律意義

物是指民事主體實際能夠支配或控制的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物質資料。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包括財產的歸屬和利用關系、財產的流轉關系。民法上的財產包括有形財產和無形財產。有形財產主要是指物。

民法上的物只能是存在於人身之外的物,而不能是人身。民法上的物須具有可使用性,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因為只有能夠滿足人們的生產或生活需要,才可為主體所有,才可用於交換。

物是民事法律關系最主要、最普遍的客體,涉及一切財產關系。在民事法律關系中,物權關系的客體只能是物,債權關系的客體大多數也是物(如買賣、租賃、借貸、借用等),繼承權關系的客體(遺產)也主要是物。

物的分類

一、動產與不動產

根據物是否具有可移動性,物可分為動產與不動產。動產是指能夠移動並且移動後不會改變或不會損害其價值的物。不動產則是指不能移動或者移動後會改變其性質或者降低其價值的物。依我國法律的規定,土地及房屋、林木等地上定著物為不動產,不動產以外的物為動產。

二、主物與從物根據兩個物之間的關系,物可分為主物與從物。主物是指為同一所有人所有的需共同使用才能更好發揮作用的兩物中起主要作用的物,從物是指輔助主物發揮效用的物。所以從物須與主物為同一人所有,須為獨立之物,並且須與主物共同使用才能發揮物的效用。

三、原物與孳息,根據兩物間的聯系,物可分為原物與孳息。原物為產生孳息的物;孳息為原物所生的收益。如生產果實的果樹為原物,果實即為孳息。

孳息包括天然孳息與法定孳息。天然孳息,是指依物的自然生產而產生的收益,如果樹上所產的果實,母雞所生的蛋。法定孳息是指依法律關系所生的收益,如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存款所得利息。

四、流通物與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根據其流通性,物可分為流通物、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流通物是指得為交易標的物並自由流通的物。限制流通物是指限定在特定主體之間或特定范圍內流通的物。禁止流通物是指不得為交易的標的物而流通的物。

五、消耗物與非消耗物。根據經使用後形態的變化性,物可為消耗物與非消耗物。消耗物又稱消費物,是指經一次性使用就歸於消滅或改變形態和性質的物,如米、糖、茶。

六、可分物與不可分物。根據其可否分割,物可分為可分物與不可分物。可分物,是指經分割後不會改變其性質或影響其效益的物,如糧、油。不可分物,是指分割後會改變其性質和影響其用途的物,如電視機、冰箱。

七、特定物與種類物。根據其在交易中的確定方式,物可分為特定物與種類物。特定物是指以單獨特點而具體確定的物,它既可是依物自身的特點確定的,也可是依當事人的主觀意志確定的物。如某件文物,或當事人特別選定的某輛自行車,都為特定物。種類物則是指僅以品種、規格、型號或度量衡加以確定的物。

八、單一物、結合物與集合物。根據其構成形態,物可分為單一物、結合物與集合物。單一物,是指獨立為一體的物,如一頭牛。結合物,是指由多數單一物結合成一體的物,如房屋。集合物則指多個單一物、結合物合為一體的物,如某企業的全部財物,羊群。

(6)民法上物的屬性擴展閱讀:

物在民法中的意義

(一)物是民事法律關系中最普遍的客體。如前所述,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多種多樣的,但其中最普遍的是物。例如,物權關系的客體為物。債的客體雖為行為,但也常涉及物。

(二)物在一定情況下決定法律關系的性質。一方面,物可以決定法律關系的有效或無效。例如,限制流通物只能在限制的范圍內流通,在該范圍內以流通物為交易對象的,法律關系可有效;而超出該范圍進行限制流通物交易的,其交易關系就無效。

另一方面,物可以決定法律關系的類別。如以消耗物為標的物的只能成立借貸關系;而以非消耗物為標的物成立的只能是租賃關系或借用關系。

(三)物在某些情況下關繫到案件的管轄。物在民事程序法上也有重要意義。如依《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7. 民法上的「物」的概念與我們一般生活上的「物"的概念的異同。

    物是民事法律關系客體中的一種,是一切財產關系最基本的要素。民法上的物版,是指人身權以外,能夠被民事主體所支配和利用,並能滿足人類生活需要,可以構成人們財產的一部分的物質財富。具體說來,民法上的物具有以下特徵:
    一、必須能夠成為權利客體,即物的非人格性。二、物包括有體物和自然力。三、物須為人所能支配。四、物必須能夠滿足人的生活需要。五、物必須能構成人們的財產。
    二、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
    構成表見代理,須滿足三個要件:
    (1)必須充分一般代理行為之要件;
    (2)代理人在表面有使善意相對人相信其為代理人的客觀事實,即代理人與被代理人間的特殊關系;
    (3)相對人為善意且無過失。

    8. 民法上物的概念

    民法上物的概念物來包括金源錢和有價證券。

    民法上的物具有以下特徵:

    1、須存在於人身之外;

    2、須能夠為人力所實際控制或支配;

    3、須能夠滿足人們的社會生活需要;

    4、須為獨成一體的有體物。

    (8)民法上物的屬性擴展閱讀:

    關於標的與物的區分:

    標的或訴訟標的是一種法律關系,沒有實體存在,而物有實體存在。訴訟標的有時可能會涉及標的物,也可能不涉及任何標的物。每一個訴都有訴訟標的,但不是每一個訴都有訴訟標的物。舉例說明,因為房屋租賃產生了爭議,訴訟標的是當事人之間的房屋租賃關系,標的物是所租賃的房屋。

    9. 動物屬於民法上的物嗎為什麼

    屬於民法上的物。《民法總則》第115條規定: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專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屬照其規定。民法上的物是指存在於人身之外能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能為人所實際控制的有體物,一般動物應當屬於民法上的物。

    民法物格制度將民法上的物分為三個物格:第一格是倫理物格,具有生命倫理價值的物的民法物格。第二格是特殊物格,具有特殊法律屬性並應建立特殊法律制度的物,但不包括倫理物格的物。第三格是一般物格,用涵蓋上述兩個物格之外的其他物,也就是一般物。



    (9)民法上物的屬性擴展閱讀:

    物是民事法律關系客體中的一種,是一切財產關系最基本的要素。民法上的物,是指人身以外,能夠被民事主體所支配和利用,並能滿足人類生活需要,可以構成人們財產的一部分的物質財富。具體說來,民法上的物具有以下特徵:

    必須能夠成為權利客體,即物的非人格性。物包括有體物和自然力。物須為人所能支配。物必須能夠滿足人的生活需要。物必須能構成人們的財產。

    10. 《物權法》中的"物"是什麼概念有哪些分類

    《物權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可見,物權版法中所稱的物包括動產權和不動產。動產是指能夠移動並且不至於損害價值的物,比如桌子、電視機等物;不動產是指性質上不能移動或雖可移動但移動就會損害價值的物,如土地、建築等。民事立法上一般不給動產和不動產下定義,而是採取...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的物是什麼意思.或者中華人民展開全部《物權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可見,物權法中所稱的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

    熱點內容
    伊川法院投訴 發布:2024-11-07 11:15:25 瀏覽:202
    昨天社會為法欄目組 發布:2024-11-07 11:07:25 瀏覽:196
    行政審批改革行政法 發布:2024-11-07 10:51:19 瀏覽:895
    2019年司法考試報名時間 發布:2024-11-07 10:44:41 瀏覽:955
    法律碩士在法院有用嗎 發布:2024-11-07 10:40:53 瀏覽:167
    德國法學淵源 發布:2024-11-07 10:18:12 瀏覽:593
    催繳物業費律師函 發布:2024-11-07 09:50:31 瀏覽:741
    司法所手機定位 發布:2024-11-07 09:48:42 瀏覽:169
    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地方 發布:2024-11-07 09:41:29 瀏覽:102
    一般行政法規 發布:2024-11-07 09:16:49 瀏覽: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