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大理寺刑法

大理寺刑法

發布時間: 2022-05-03 04:10:59

A. 京兆尹大理寺和刑部有什麼區別

京兆尹,中國古代官名,為三輔(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即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之一。相當於今日首都的市長。
大理寺,官署名。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獄案件審理。秦漢為廷尉,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清為大理院。
刑部 審定各種法律,復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的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是按省設司。清代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職掌他省及衙門的部分文書收發和某些日常政務。此外,清設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審處,掌核秋審、朝審各案;減等處,掌匯核各省及現審各案之遇赦減等事;提牢廳,掌管獄卒,稽察南北所監獄的罪犯,發放囚衣、囚糧及葯物等;贓罰庫,掌收放現審案內贓款及沒收各物件,並保管本部現銀及堂印;贖罰處,掌罰罪事;律例館,掌修訂法律。

B. 大理寺和刑部有什麼不同它們不都是掌管刑律的嗎

廷尉
秦漢至北齊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恢復舊稱,哀帝元壽二年(前1)又改為大理。新莽時改名作士,東漢時復稱廷尉。漢末復為大理。魏黃初元年(221)改稱廷尉,後代沿襲未改,至北齊罷廢。

尉的職掌是管理天下刑獄。每年全國斷獄總數最後要匯總到廷尉;州郡疑難案件要報請廷尉判處;廷尉也常派員為地方處理某些重要案件。有的還可駁正皇帝、三公所提出的判決意見。廷尉根據詔令,可以逮捕、囚禁和審判有罪的諸侯王或大臣。禮儀、律令皆藏於廷尉,並主管修訂律令的有關事宜。屬於分、寸、尺、丈等度量標准之事,亦由廷尉掌管。

廷尉秩為中二千石,屬官有廷尉正和左、右監各一人。漢宣帝劉詢鑒於廷尉派往地方鞫獄的廷尉史任重而祿薄,於是增設秩為六百石的廷尉平四人,以加強對地方司法機構的控制。

東漢時省去右監,四廷尉平省為左平一人。廷尉人選常常擇取出身於律學世家者,如順帝時吳雄,三世廷尉;郭躬一家,以傳習小杜律著稱,數世之中,任廷尉者達七人之多。東漢時權歸台閣,廷尉處理案件有時也須聽命於尚書。遇有重大疑案,廷尉與尚書共同審理,開後世大理、刑部共司刑法的先例。

魏晉南北朝廷尉職掌與兩漢無區別,北齊易廷尉名為大理寺卿。唐代形成京師案件由大理寺卿負責審理、判刑,由刑部復核的制度。元代不設大理寺,審判由刑部直接進行。故至明代恢復大理寺後,受元制影響,又改變成京師案件之審判歸刑部,大理寺卿僅負責復核的制度。地方上所呈報的重罪案件,也是先經刑部評議,再經大理寺卿最後復核。清制與明同。

C. 大理寺和刑部有什麼區別

大理寺和刑部因時代的不同關系也就不同!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的法律制度,是封建法制最完善、最具代表性的法律制度。不僅有「十惡」、「五刑」等制度,還設立了「八議」、「官當」等法律制度。同樣在司法機構上也是最完善的,形成了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三權分立式的司法審判制度。
大理寺由原來廷尉轉化而來,在北齊時期曾用過「大理寺」的稱謂,是最高的司法審判機關,掌管審理全國處於流刑以上的案件。
刑部負責復核大理寺所判流刑以上的案件。御史台掌管監察文武百官。但也可參與冤案大案的審理。因此形成了大理寺的主管審判,刑部主管復核,御史台主管監察的司法審判制度。當然在三大司法機構的上面還有皇帝,主宰一切行政、司法、立法的權力。
隋唐時期的地方司法機關仍然是地方的行政機關。例如在州(郡)一級中設立「曹參軍」受理刑事案件,「司戶參軍」受理民事案件。在縣中設有司法佐、史協助縣令處理刑、民案件。在縣以下的鄉、里、訪、村中設立的鄉官、里正、坊正、村正對管轄內的婚姻、土地等民事案件有審判權。

宋朝

宋朝的司法制度大多數沿用唐朝時期的制度,但也有一些不同之處。大理寺和刑部還是保持其職責不變,但是宋朝初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設立了審刑院,又稱為宮中審刑院,是宋朝初期的審判復核機關,同時也擁有的審判權和復核權。因此削弱了刑部和大理寺的權利。在宋神宗熙寧三年後,審刑院被撤銷,審判和復核的權利又回到了大理寺和刑部。
御史台除了有唐朝時期的權利之外,還可以受理官員受賄的案件以及地方上訴的案件。
另外宋朝還設立了登聞鼓院、登聞檢院、理檢院三個法定機關,專門受理直接向朝廷投訴的案件,以及上訴的冤案。
地方司法機構仍然保持不變。

元朝

元朝是少數民族統治時期,在司法機構的設置上較混亂,沿用了唐宋的制度,但又加以刪減。中央司法機構設立大宗正府、刑部、宣政院。大宗正府是類似於大理寺的中央審判機關,刑部的復核職能不變,但同時又賦予部分審判職能。宣政院主要管理僧侶的案件。御史台的職能也不變。
地方有省、路、府、州、縣各級衙門,作為地方司法機構。

明朝

明朝將元朝廢除的大理寺重新設置起來,但是其職責改為法律復核機關。刑部作為中央審判機關。刑部的所有案件都必須由大理寺復核,可見刑部與大理寺的職能,正好與唐宋時期的相反。御史台改為都察院,其職責不變,仍是監察百官,參與審理大案,平反冤案。
地方司法機構有省、府、縣三級,主管所轄案件。

清朝

司法機構維持明朝的三個司法機構的設置,職責也差不多,但是刑部的審判權力更大,在三大司法機關中,以刑部為首,刑部不受大理寺和都察院的制約。清朝時另設專門司法機關理藩院,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對於皇族內部的案件由宗人府和內務府中的慎刑司處理。
地方司法機構設有省、府、縣三級司法機構。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見在中國古代的司法機構,是中央專設司法機構,地方則是司法與行政合一的體制。因而從總體上可以說是司法與行政不分,即使是在中央專門設立了專職的司法機構,同樣也是從屬於行政,專職的司法機構不可能獨立行使司法權,因為司法官員的任免都由皇上決定,而皇上是一個集立法、司法、行政權為一身的獨特的個體,這就決定了在中國古代的司法機構是不可能獨立的,同樣司法權的行使也是不可能獨立的。

參考書目:

1、中國法制史,北京大學出版社,葉孝信主編

2、中國法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郭健等主編

3、中國古代刑與法,新華出版社,崔敏著

以下為相關資料
明清刑部和大理寺職能相互交換。刑部分管京師案件的審理和在外案件的復審。刑部設尚書為正二品,左右侍郎為正三品。初按業務劃分,分為總部、比部、都官、司門四部。後按地區劃分,改為十三清吏司。刑事審判是刑部最主要的職責。有初審、復審、會審。初審的案件主要有皇帝交辦的案件、在京民間訴訟訟、越訴案件。有時還受命往各地審理重大案件。京師的訴訟主要由刑部受理。刑部根據案件管轄對死刑案件及上訴案件實行復審。京師及十三布政使司的死刑案件均須由刑部復審。刑部受理的上訴案件來自通政司及登聞鼓,有時甚至是邀車駕所告的御狀。由各司官審理的案件,無論初審或復審,結案後均應經過本部長官,並送大理寺復核。未經大理寺審允,不得執行。刑部是最主要的中央司法機關,凡朝審、大審、熱審、寒審、京外會審以及臨時性會審皆參與。刑部還派員到各地會同監察御史、地方司法官員執行死刑。
大理寺

中國古代掌管審讞平反刑獄的官署。始設於北齊,隋、唐以後皆沿其制。朱元璋於吳元年(1367)置大理司卿,秩為正三品。次年朱元璋稱帝後沿襲。其後設罷不時,名稱和編制等也不斷變更。永樂中始告定型,大理寺設卿一人,左、右少卿各一人,下設左右寺丞、左右寺正等。大理寺的主要職責是專門審核天下刑名,凡罪有出入者,依律照駁;事有冤枉者,推情詳明,務必刑歸有罪,不陷無辜。它與刑部、都察院合稱三法司,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糾察,大理寺駁正。凡未經大理寺評允,諸司均不得具獄發遣。大理寺審理案件,初期置有刑具和牢獄。弘治以後,只閱案卷,囚徒俱不到寺。重大案件,由三法司會審,初審以刑部、都察院為主,復審以大理寺為主。明代中葉以後,刑名之柄為宦官所奪,甚至大理寺大審時太監居公案之中,列卿受其指使,大理寺形同虛設。清沿明制,設大理寺,職掌與明同。

D. 古代的大理寺是什麼機構你了解哪些呢

大理寺是古代一個重要的官署名,專門審理監獄案件,它相當於最高人民法院,是國家的最高法律機構。秦漢時期,廷衛負責審案。當時的刑罰主要是基於商鞅變法所修訂的法律。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也發生了變化。因為漢朝遵循秦制,法律也遵循秦制。漢景帝統治時期,廷衛的名稱改為大理寺,直到南北朝大理寺更名為大理寺。大理寺的簽名被用作審判監獄案件的官方人員。

刑罰由刑處部決定,所有檢查人員都是監督員。大理寺有能力反駁這種懲罰。只要刑法部不同意大理寺的說法,就可以駁倒案件,使案件只能交給皇帝,皇帝自己決定。在皇帝至上的時代,這個制度是比較健全的,但如果皇帝是一個壞國王,那麼法律制度肯定會被打破。盡管古代的法律制度是由所謂的三個部門共同維持的,但真正有決定權的是皇帝。

E. 大理寺與刑部是什麼關系

大理寺的職掌是:平反全國刑名案件,與刑部、都察院為「三法司」。凡須三法司會勘的重大案件(斬、絞罪案),先經刑部審明,送都察院參核,再送大理寺平允。

大理寺的職責是對其他中央司法機關及地方司法機關審理的刑事案件進行復審。左、右寺分理京畿、十三布政司刑名之事。

初期凡刑部、都察院、五軍斷事官、直隸府、州、縣罪囚由左寺覆審;各布政司者由右寺覆審。後改為以刑部十三司、都察院十三道左右分管。

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四川、貴州六司由左寺復審,江西、陝西、湖廣、廣西、雲南、河南、山西七司由右寺復審。

(5)大理寺刑法擴展閱讀:

大理寺職責中的復審的雖有經刑部、都察院審理的京師軍民訴訟中的笞、杖案件,但基本上是罪名較重的案件。

復核的處理方式為: 若經審核囚犯無冤枉,取訖各囚犯服罪文書入卷。將囚犯發回原問衙門,聽候發落。如罪名符合法律的批准原擬判決。如罪名不符合法律者,駁回原衙門再擬。

如二次改擬不當,仍前駁回議擬。如三次改擬不當,照例追究經辦官員,審得囚人告訴冤枉,有確鑿佐證,取其所訴詞狀,將囚犯發回原問衙門,聽候發落。

大理寺徇情參駁的,聽監察御史糾劾。其刑部各司擅准詞狀,徑自發落,不送大理寺復核,或已經復核,判決得當,而又擅自改變的,俱聽大理寺及監察御史究舉。

F. 古代大理寺具體是干什麼工作的大理寺卿的權利大嗎

大理寺,古代最高司法機構,負責審理監獄案件,其首領名為大理寺卿,九卿之一。秦漢時期設廷尉,北齊改為大理寺。清朝末年,新政改革時期改大理寺為大理院。民國初年,北洋軍閥政府延取此名,是當時最高的司法機關。


弘治後,只看案卷,犯人不在寺內。重大案件將由三個司法部門聯合審理,一審由刑事部和帝國偵查院牽頭,復審由大理寺牽頭。明代中期以後,刑名的柄由宦官代用,甚至大昭寺的宦官在大審判時也住在庭上。清代沿明制,大理寺,隨明而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大理寺改名為答李淵

在等級上,大理清宮屬於正三品,與正二品尚書存在一定差距。然而,如果你已經成為一個大理寺卿,下一步是晉升到尚書。按照明清時期的規定,大理寺卿很有可能升任刑部或工部。至於能否走得更遠,這要看個人能力了。

G. 唐朝大理寺是什麼機構,和刑部是哪樣的關系

我們在看唐朝或者宋朝的影視劇時,可能會經常聽到這樣一個機構——大理寺,比如在狄仁傑相關的影視劇中,就出現很多次,因為狄仁傑曾經就在大理寺供職。那麼,我們好奇的是這個大理寺到底是個什麼機構?權力究竟有多大?

唐朝大理寺是唐朝最高司法機關,依法行使中央司法審判權。

主要職責有兩點:一是審理中央百官以及京師徒刑以上的案件;二是復核或者重新審判刑部移送過來的死刑和疑難案件。


不過安史之亂後,各種制度均遭到破壞,再加上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唐朝政府的各個機構已經無法正常運轉,而作為司法機關的大理寺也未能豁免。唐朝中後期,大理寺官員無法正常履行職責,地位下降,不被重視。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大唐中央集權的衰弱。

H. 京兆尹大理寺和刑部有什麼區別

京兆尹是唐朝起設立、管理京城片區的官職,相當於現在的首都市長;
大理寺是一個刑法機構,北齊起設立(也就是說先於三省六部);明代後與刑部、都察院並稱為三法司,與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太常寺並稱為五寺,為政府中的刑法機構,頂頭官員為大理寺卿,官居正三品;整個機構權力與刑部相當,但大理寺卿比刑部尚書權力尚弱一些;
刑部屬於六部之一,為司法部門,隋朝起下轄於尚書省,明代直接由皇帝負責;最高官職刑部尚書,官居正二品,其次是侍郎正三品,都是歷代政治中心所聚集處(它部尚書、侍郎等都是)。(而大理寺則主管刑法司法,參政議政權沒有刑部大)
總的來說後兩個都是機構,第一個是具體的職位,不同以上說明了。

望採納

I. 清朝時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個部門的級別和職責

1、大理寺

級別: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院。長官名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

職責:掌刑獄案件審理。

2、刑部

級別:「三省六部」制中的一個司法部門。

職責:刑部受理全國刑事案件,主管刑罰及監獄等政令。但若死刑案件,還須與大理寺、都察院共同審核。

3、都察院

級別:最高監察機關。

職責:主掌監察、彈劾及建議。

(9)大理寺刑法擴展閱讀:

大理寺的歷史沿革:

大理寺,在我國,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有了。那個時候,被稱之為廷尉。審核各地刑獄重案。漢景帝、漢哀帝、東漢末漢獻帝、南朝梁武帝四次改為大理,均仍復舊。

時光荏苒,北齊的時候,廷尉正式改名為大理寺。而隋朝唐朝也都沿用這一稱呼,都把廷尉稱之為大理寺。大理寺中上班的人按級別被稱之為:大理寺卿,大理寺少卿,大理寺丞,寺正。大理寺所斷之案,須報刑部審批。

凡遇重大案件,唐制由大理寺卿與刑部尚書、侍郎會同御史中丞會審,稱三司使。明、清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會審,稱三法司。決獄之權三在刑部,但大理寺不同意時,可上奏聖裁。大理寺卿官秩,隋初為正三品,煬帝改從三品,唐同。

在唐時有所規定,大理寺寺丞分管中央各部門有地方各州的司法案件的復審。每位寺丞復審完畢的案件,要會同其他五位寺丞一同署名(畫押)才具有法律效力。其他寺丞若有不同意見,也要在畫押才具有法律效應。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國古代,我國的刑法法律已經很健全了。大理寺已經具備最高人民法院的職能,對案子都可以進行復審合議。已經相當成熟,相當完善了。

明、清均正三品。可參與朝廷大政會議。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一度並入刑部,旋復舊。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為大理院。明清時期各中央司法機構的職能與隋唐時期相反,刑部負責審判,大理寺負責復核。

明清時期各中央司法機構的職能與隋唐時期相反,刑部負責審判,大理寺負責復核。大理寺於清朝改稱為大理院,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民國。

J. 名詞解釋 刑部 和 大理寺 不要復制百度百科

大理寺:南北朝到清代的中央審判機關。初設於北齊,隋時確立。寺指官署,其首長稱大理寺卿,亦簡稱大理寺。其職掌是審核刑獄案件。唐時一度改稱詳刑寺,不久復名大理寺。宋代分左右寺,左寺復審各地方奏劾和疑獄大罪,右寺審理京師百官的刑獄。主官稱卿,下設少卿、丞及其他員役。明清沿用,至清末改稱大理院。編制及名額,各代略有變更。明清兩代,與刑部、都察院合稱三法司。
刑部:官署名。(1)掌管刑法的機構。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置,隸秋官府,以刑部中大夫為長官。隋初置都官部,開皇三年(583年)改為刑部,為尚書省六部之一,置尚書、侍郎各
一人,領刑部、都官、比部、司門四司。唐與御史台、大理寺合稱「三司」,會審重大案件。北宋初置判部事一人或二人,以御史知雜以上或朝官充任,掌復查大辟已決案件。元豐改制,並審刑院及糾察在京刑獄司歸刑部,置尚書、侍郎掌部務。遼、金皆置。元代改隸中書省,設尚書三人,掌刑法政令諸事。明洪武元年(1368年)沿置,十三年罷中書省後,直接聽命於皇帝,與都察院、大理寺合為三法司,會審重大獄案,設尚書、侍郎掌之。後改總部為憲部。清天聰五年(1631年)置。順治元年(1644年)置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等職。雍正十二年(1734年)後,常命親王、郡王管部。嘉慶四年(1799年)定以大學士兼理部務,設滿、漢尚書各一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為法部。(2)隋代為都官部屬部之一,置侍郎等官。唐、五代為刑部頭司。
說明:這可是正規的名詞解釋。

熱點內容
2018年學生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3 07:48:00 瀏覽:200
勞動法在私企 發布:2025-01-13 07:41:46 瀏覽:9
什麼道德問題 發布:2025-01-13 07:29:46 瀏覽:392
法律碩士非法學兩年制 發布:2025-01-13 07:26:04 瀏覽:290
律師楊軍 發布:2025-01-13 07:16:54 瀏覽:149
法治實殘 發布:2025-01-13 07:15:18 瀏覽:311
民法素材 發布:2025-01-13 06:38:02 瀏覽:162
羅馬法對民法的影響 發布:2025-01-13 06:25:34 瀏覽:567
增資經辦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3 05:29:32 瀏覽:666
法律碩士輔導班招生 發布:2025-01-13 04:50:05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