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布會

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布會

發布時間: 2022-05-03 07:03:22

① 派出所採集頭發干什麼

降低入罪門檻,嚴懲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

——「兩高」《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解讀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入罪要件「情節嚴重」如何界定?拒不履行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管理義務的行為是否擔責?涉案公民個人信息的數量計算遵守怎樣的規則?今天上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定罪量刑標准和有關法律適用問題作了全面、系統的規定。最高法、最高檢有關部門負責人就《解釋》相關亮點在新聞發布會上回應了媒體關切。

從五個角度准確認定「情節嚴重」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入罪要件為「情節嚴重」。

最高法研究室主任顏茂昆介紹說,根據法律精神,結合司法實踐,《解釋》第五條第一款設十項對「情節嚴重」的認定標准作了明確規定,大致涉及如下五個方面:

一是信息類型和數量。基於不同類型公民個人信息的重要程度,《解釋》分別設置了「五十條以上」「五百條以上」「五千條以上」的入罪標准,以體現罪責刑相適應。

二是違法所得數額。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往往是為了牟利,基於此,《解釋》將違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規定為「情節嚴重」。

三是信息用途。《解釋》將「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被他人用於犯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他人利用公民個人信息實施犯罪,向其出售或者提供」規定為「情節嚴重」。

四是主體身份。公民個人信息泄露案件不少系內部人員作案,對此,《解釋》明確,「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的,認定「情節嚴重」的數量、數額標准減半計算。

五是前科情況。曾因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受過刑事處罰或者二年內受過行政處罰,又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人屢教不改、主觀惡性大,《解釋》將其也規定為「情節嚴重」。

設立網站侵犯個人信息可構成非法利用信息網路罪

實踐中,一些行為人建立網站、通訊群組供他人進行公民個人信息交換、流轉、銷售,以非法牟利。

顏茂昆說,根據刑法有關規定,設立用於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情節嚴重的,構成非法利用信息網路罪。供他人實施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實際上屬於「用於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

對此,《解釋》規定:「設立用於實施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情節嚴重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一的規定,以非法利用信息網路罪定罪處罰;同時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依照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定罪處罰。」

拒不履行管理義務 網路運營者或觸刑法

當前,不少網路運營者因為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的需要,掌握著海量公民個人信息,這些信息一旦泄露將造成惡劣社會影響和嚴重危害後果。對此,網路安全法明確規定:「網路運營者應當對其收集的用戶信息嚴格保密,並建立健全用戶信息保護制度。」

為進一步促使網路服務提供者切實履行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義務,《解釋》規定,網路服務提供者拒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路安全管理義務,經監管部門責令採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用戶的公民個人信息泄露,造成嚴重後果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條之一的規定,以拒不履行信息網路安全管理義務罪定罪處罰。

破解公民個人信息數量「計算難」

公民個人信息數量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定罪量刑標準的主要依據,至關重要。實踐中,司法機關查獲的涉案信息數量動輒上萬條、數十萬條,甚至以兆計算,怎樣科學、合理認定信息數量是辦案部門一直難以解決的問題。

新聞發布會上,最高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_傑介紹說,為增強《解釋》的可操作性,《解釋》專門規定了數量計算規則。如《解釋》規定:「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後又出售或者提供的,公民個人信息的條數不重復計算。」

「非法獲取了他人撥打電話的記錄五十條,將其出售給同一人或者單位的,應當認定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五十條。」_傑解釋道。

按照《解釋》,公民個人信息向不同對象分別出售、提供的,屬於重復出售或者提供個人信息,社會危害性較一次性出售或提供危害性更大,數量應累計計算。比如,非法獲取了他人撥打電話的記錄五十條,將其出售給兩個人或者單位的,應當認定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一百條。

針對涉案的公民個人信息上萬條甚至更多的,可能存在信息重復的情況,《解釋》特別規定:「對批量公民個人信息的條數,根據查獲的數量直接認定,但是有證據證明信息不真實或者重復的除外。」

②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司法解釋 小區不得強制使用人臉識別

最高人民法院28日上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信息相關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對人臉信息提供司法保護。《規定》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

《規定》第1條對適用范圍做了明確規定。《規定》適用於平等民事主體之間因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所引起的相關民事糾紛。另外,信息處理者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或者雖然沒有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但是處理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生成的人臉信息,均屬於《規定》的適用范圍。

《規定》第2條至第9條主要從人格權和侵權責任角度明確了濫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行為的性質和責任。其中,第2條規定了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行為的認定,針對今年「3·15晚會」所曝光的線下門店在經營場所濫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人臉辨識、人臉分析等行為,以及社會反映強烈的幾類典型行為,該條均予以列舉,明確將之界定為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的行為。針對部分商家採用一次概括授權、與其他授權捆綁、「不同意就不提供服務」等不合理手段處理自然人人臉信息的,第2條和第4條明確,處理自然人的人臉信息,必須徵得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的單獨同意;對於違反單獨同意,或者強迫、變相強迫自然人同意處理其人臉信息的,構成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的行為。第5條對民法典第1036條進行細化,明確了處理人臉信息的免責事由;第6條至第9條分別規定了舉證責任、多個信息處理者侵權責任的承擔、財產損失的范圍界定以及人格權侵害禁令的適用等。

《規定》第10條至第12條,主要從物業服務、格式條款效力、違約責任承擔等角度對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予以回應。針對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建築物管理人以人臉識別作為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出入物業服務區域的唯一驗證方式的,第10條明確,不同意的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請求其提供其他合理驗證方式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針對信息處理者通過採用格式條款與自然人訂立合同,要求自然人授予其無期限限制、不可撤銷、可任意轉授權等處理人臉信息的權利的,第11條規定,自然人依據民法典第497條請求確認格式條款無效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熱點聚焦】

1.舉證責任上有無側重?

課以信息處理者更多舉證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萬明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規定》既注重權益保護,又注重價值平衡。

在權益保護方面,《規定》明確:一是合理分配舉證責任。《規定》第6條充分考慮雙方當事人的經濟實力不對等、專業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在舉證責任分配上課以信息處理者更多的舉證責任。二是合理界定財產損失范圍。第8條明確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以及合理的律師費用可作為財產損失請求賠償。三是積極倡導民事公益訴訟。

在價值平衡方面,一是注重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在依法保護自然人人臉信息的同時,第5條明確規定了使用人臉識別不承擔民事責任的情形,比如,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者緊急情況下為保護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所必需而處理人臉信息的;再如,為維護公共安全,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在公共場所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等。二是注重懲戒侵權行為和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平衡。為了避免對信息處理者課以過重責任,《規定》第16條明確了本司法解釋不溯及既往的基本規則,即:對於信息處理者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處理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生成的人臉信息的行為發生在本規定施行前的,不適用本規定。

2.小區只能「刷臉」進?

物業應提供替代性驗證方式

「調研中發現,群眾關心小區物業安裝人臉識別設備,集中在強制『刷臉』的問題上。」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郭鋒說,實踐中,部分小區物業強制要求居民錄入人臉信息,並將人臉識別作為出入小區的唯一驗證方式,這種行為違反「告知同意」原則,群眾質疑聲較大。

為此,《規定》第10條第1款專門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建築物管理人以人臉識別作為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出入物業服務區域的唯一驗證方式,不同意的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請求其提供其他合理驗證方式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根據這一規定,小區物業在使用人臉識別門禁系統錄入人臉信息時,應當徵得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的同意,對於不同意的,小區物業應當提供替代性驗證方式,不得侵害業主或物業使用人的人格權益和其他合法權益。

另外,為更好規范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防止其將人臉信息泄露或者侵害業主或物業使用人隱私,第10條第2款又進一步明確:「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建築物管理人存在本規定第二條規定的情形,當事人請求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建築物管理人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3.不同意就不提供服務?

強迫或變相強迫同意無效

當前,一些APP通過捆綁授權等不合理方式強制索取個人信息的現象較為突出。

對此,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民事處處長陳龍業說,一段時間以來,部分移動應用程序(APP)通過一攬子授權、與其他授權捆綁、「不點擊同意就不提供服務」等方式強制索取非必要個人信息的問題比較突出,這既是廣大用戶的痛點,也是維權的難點。

《規定》根據民法典第1035條,在吸收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精神、借鑒域外做法的基礎上,明確了以下處理人臉信息的規則:

一是單獨同意規則。《規定》引入單獨同意規則,即:信息處理者在徵得個人同意時,必須就人臉信息處理活動單獨取得個人的同意,不能通過一攬子告知同意等方式徵得個人同意。二是強迫同意無效規則。《規定》第4條對處理人臉信息的有效同意採取從嚴認定的思路。對於信息處理者採取「與其他授權捆綁」「不點擊同意就不提供服務」等方式強迫或者變相強迫自然人同意處理其人臉信息的,信息處理者據此認為其已徵得相應同意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第4條的規定不僅適用於線上應用,對於需要告知同意的線下場景也同樣適用。

鏈接

八種情形處理人臉信息

法院應當認定屬於侵權

《規定》第2條明確:「信息處理者處理人臉信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屬於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的行為:(一)在賓館、商場、銀行、車站、機場、體育場館、娛樂場所等經營場所、公共場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人臉驗證、辨識或者分析;(二)未公開處理人臉信息的規則或者未明示處理的目的、方式、范圍;(三)基於個人同意處理人臉信息的,未徵得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的單獨同意,或者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徵得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的書面同意;(四)違反信息處理者明示或者雙方約定的處理人臉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圍等;(五)未採取應有的技術措施或者其他必要措施確保其收集、存儲的人臉信息安全,致使人臉信息泄露、篡改、丟失;(六)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雙方的約定,向他人提供人臉信息;(七)違背公序良俗處理人臉信息;(八)違反合法、正當、必要原則處理人臉信息的其他情形。」

③ 關於人臉識別的法律規定

7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信息相關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新聞發布會,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萬明先生、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郭鋒先生和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民事處處長陳龍業先生出席新聞發布會。
據發布會介紹,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41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信息相關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在此次發布會上也正式對外發布。這部司法解釋,是保護人民群眾「人臉」安全的重要規范性文件;是人民法院切實實施民法典,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強化個人信息司法保護,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有力司法舉措。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人臉識別逐步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智慧城市建設,小到手機客戶端的登錄解鎖,都能見到人臉識別的應用。在國境邊防、公共交通、城市治安、疫情防控等諸多領域,人臉識別技術發揮著巨大作用。但在為社會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人臉識別技術所帶來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也日益凸顯。一些經營者濫用人臉識別技術侵害自然人合法權益的事件頻發,引發社會公眾的普遍關注和擔憂。社會上種種行為嚴重損害自然人的人格權益,侵害其人身、財產等合法權益,破壞社會秩序,亟待進行規制。

《規定》以 法治思想為指導,嚴格遵循民法典人格權編及相關法律的規定精神,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針對實踐中反映較為突出的問題,從侵權責任、合同規則以及訴訟程序等方面規定了16個條文。

《規定》適用於平等民事主體之間因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所引起的相關民事糾紛。其次,信息處理者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或者雖然沒有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但是處理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生成的人臉信息,均屬於《規定》的適用范圍。再次,涉及的責任承擔既包括侵權責任,也包括違約責任,受侵害的權益既包括個人信息權益,也包括肖像權、隱私權、名譽權等人格權以及財產權。

《規定》第2條至第9條主要從人格權和侵權責任角度明確了濫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行為的性質和責任。其中,第2條規定了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行為的認定,針對今年「3.15晚會」所曝光的線下門店在經營場所濫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人臉辨識、人臉分析等行為,以及社會反映強烈的幾類典型行為,該條均予以列舉,明確將之界定為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的行為。針對部分商家採用一次概括授權、與其他授權捆綁、「不同意就不提供服務」等不合理手段處理自然人人臉信息的,第2條和第4條明確,處理自然人的人臉信息,必須徵得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的單獨同意;對於違反單獨同意,或者強迫、變相強迫自然人同意處理其人臉信息的,構成侵害自然人人格權益的行為。第5條對民法典第1036條進行細化,明確了處理人臉信息的免責事由;第6條至第9條分別規定了舉證責任、多個信息處理者侵權責任的承擔、財產損失的范圍界定以及人格權侵害禁令的適用等。

《規定》第10條至第12條,主要從物業服務、格式條款效力、違約責任承擔等角度對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予以回應。針對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建築物管理人以人臉識別作為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出入物業服務區域的唯一驗證方式的,第10條明確,不同意的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請求其提供其他合理驗證方式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針對信息處理者通過採用格式條款與自然人訂立合同,要求自然人授予其無期限限制、不可撤銷、可任意轉授權等處理人臉信息的權利的,第11條規定,自然人依據民法典第497條請求確認格式條款無效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第12條對自然人請求信息處理者承擔違約責任並刪除其人臉信息的情形作了規定。

此外,《規定》第13條、第14條,對相關訴訟程序進行細化規定。第15條至第16條,對涉及個人信息的死者人格利益保護、本司法解釋的施行日期以及溯及力作出明確規定。

④ 國企平台公司轉貸的合法性

合法的。


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該司法解釋規定,企業之間為了生產、經營的需要簽訂的民間借貸合同,應當認定民間借貸合同的效力。


1、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一條規定:


本規定所稱的民間借貸,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及其相互之間進行資金融通的行為。


2、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條規定:


除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外,當事人主張民間借貸合同自合同成立時生效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當事人另有約定或者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3、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一條規定:


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為生產、經營需要訂立的民間借貸合同,除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本規定第十四條規定的情形外,當事人主張民間借貸合(4)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布會擴展閱讀


企業間借款合同具有以下特點:


1、借款合同為諾成合同。


借款合同的標的物是金錢,屬於消費借貸合同。傳統民法學說認為,消費借貸合同屬於要物合同,即合同的成立,不僅要雙方達成合意,還必須以標的物的交付作為合同的成立要件。民法學界通說認為,我國的借款合同應理解為諾成合同。


即:只要雙方當事人就借款合同的主要條款達成合意,借款合同即告成立。


2、借款合同為雙務有償合同。借款合同的雙方當事人互享權利、互負義務。貸款人負有按合同約定拔付款項給借款人的義務,借款人負有按期還本付息的義務。


同有效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⑤ 最高法:嚴審合同效力 整治虛假房屋買賣訴訟

最高人民法院為認定虛假訴訟提供了「標尺」。

1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深入開展虛假訴訟整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稱《意見》),加強對虛假訴訟的甄別查處,強調整治重點領域虛假訴訟,從嚴追究虛假訴訟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由於虛假訴訟隱蔽性極強,因此,如何甄別至關重要。對此,《意見》為認定虛假訴訟提供「標尺」,總結了虛假訴訟八大特徵表現,列舉了十個虛假訴訟典型案例,為整治虛假訴訟劃出重點,構建貫穿立案、審判、執行全流程的虛假訴訟整治機制。

重點聚焦房屋買賣等領域

據了解,《意見》共24條,主要包括工作總體要求、加強甄別查處、整治重點領域虛假訴訟、嚴格刑事追責、加強隊伍建設、開展系統整治等六方面內容。

其中,《意見》提出,要聚焦重點領域,加大整治力度。民間借貸糾紛,執行異議之訴,勞動爭議,離婚析產糾紛,訴離婚案件一方當事人的財產糾紛,企業破產糾紛,公司分立(合並)糾紛,涉馳名商標的商標糾紛,涉拆遷的離婚、分家析產、繼承、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涉房屋限購和機動車配置指標調控等宏觀調控政策的買賣合同、以物抵債糾紛等各類糾紛,是虛假訴訟易發領域。對上述案件,各級人民法院應當重點關注、嚴格審查,加大整治虛假訴訟工作力度。

事實上,近年來通過虛假訴訟逃避房屋限購、限售政策的現象有所抬頭。部分房東名下的房產受限購、限售政策影響,無法出售。而另一部分購房者由於沒有購房資格,也無法入市。於是,就衍生出了二手房交易的灰色地帶。一部分人通過虛構債務糾紛和購房者訴訟房東的方式,使得此類房源進入司法拍賣環節,進而繞過了限售和限購政策的約束,實現了房屋交易。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中房網表示,此類做法顯然違反了訴訟的要求,同時也違背了「房住不炒」的精神,自然要受到管控。

基於此類現象,針對房地產領域,《意見》明確要嚴審合同效力,整治虛假房屋買賣訴訟。為逃廢債務、逃避執行、獲得非法拆遷利益、規避宏觀調控政策等非法目的,虛構房屋買賣合同關系提起訴訟的,應當認定合同無效。買受人虛構購房資格參與司法拍賣房產活動且競拍成功,當事人、利害關系人以違背公序良俗為由主張該拍賣行為無效的,應予支持。買受人虛構購房資格導致拍賣行為無效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在嚴躍進看來,此次最高法公布的政策,給中介機構和房屋買賣雙方等帶來很多啟發。一些中介機構自認為尋找到了一種規避購房政策的路子,進而撮合買賣雙方成交,但實際上此類做法已經觸犯了法律,最終面臨處罰。所以,《意見》的出台也警示中介機構和房屋買賣雙方,要遵守現有的購房政策和紀律,對一些所謂的灰色地帶交易要明確拒絕,否則交易不成還容易觸碰法律紅線,得不償失。

對虛假訴訟保持高壓嚴打,積極探索建立「黑名單」制度

最近幾年以來,針對不同時期虛假訴訟的特點,最高人民法院先後下發房地產調控政策下嚴格審查各類虛假訴訟的緊急通知,制定防範和制裁虛假訴訟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加強虛假訴訟犯罪懲治工作的意見,發布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民間借貸司法解釋、辦理虛假訴訟刑事案件司法解釋等規范性文件,指導全國法院積極有序開展虛假訴訟整治工作。

同時,查處審理了一大批虛假訴訟案件。據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數據,2017年至2020年,全國法院共查處虛假訴訟案件1.23萬件,在黑龍江鴻基米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執行異議之訴63件系列虛假訴訟案件中,全部頂格處罰,合計罰款6300萬元;共審結涉虛假訴訟刑事案件2079件,案件數量逐年大幅上升,包括林某某勾結公證員詐騙老年人房產「套路貸」涉黑案、虞某某特大「網路套路貸」專案等一系列重大案件,有力保護了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為進一步整治重點領域虛假訴訟,《意見》對懲治涉虛假訴訟刑事犯罪提出總體從嚴、打擊重點、刑民協同三方面要求,從嚴追究虛假訴訟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套路貸」虛假訴訟違法犯罪保持高壓嚴打態勢;在信息溝通、線索移送、查假糾錯等方面做好刑民協同,既要打擊虛假訴訟,更要依法救濟受害人權利。

對此,《意見》要求各級人民法院要積極探索建立虛假訴訟「黑名單」制度。建立虛假訴訟失信人名單信息庫,在「立、審、執」環節自動識別虛假訴訟人員信息。同時,積極探索虛假訴訟人員名單向社會公開和信用懲戒機制,爭取與徵信機構的信息資料庫對接,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通過信用懲戒增加虛假訴訟人員違法成本。

⑥ 最高院正當防衛新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出台,意見明確提出,正當防衛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要准確理解和把握正當防衛的法律規定和立法精神,對於符合正當防衛成立條件的,堅決依法認定。要切實防止「誰能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的錯誤做法,堅決捍衛「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2020年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和典型案例。

《指導意見》提出要切實矯正「誰能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的錯誤傾向,堅決捍衛「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要立足防衛人防衛時的具體情境,綜合考慮案件發生的整體經過,結合一般人在類似情境下的可能反應,依法准確把握防衛的時間、限度等條件。要充分考慮防衛人面臨不法侵害時的緊迫狀態和緊張心理,防止在事後以正常情況下冷靜理性、客觀精確的標准去評判防衛人。同時,對於以防衛為名行不法侵害之實的違法犯罪行為,要堅決避免認定為正當防衛或者防衛過當。對於雖具有防衛性質,但防衛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依法認定為防衛過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一條 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正當防衛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正當防衛人應當承擔適當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生效。

⑦ 最高法:支持保障相關部門防範應對房地產項目逾期交付風險

據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眾號消息,1月14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充分發揮司法職能作用 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在依法保障建設工程領域中小微企業和農民工合法權益方面,《指導意見》提到,對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賬戶、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和工資保證金賬戶內資金依法審慎採取保全、執行措施,支持保障相關部門防範應對房地產項目逾期交付風險,維護購房者合法權益,確保農民工工資支付到位。
《指導意見》還提到,凍結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賬戶的,應當及時通知當地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除當事人申請執行因建設該商品房項目而產生的工程建設進度款、材料款、設備款等債權案件外,在商品房項目完成房屋所有權首次登記前,對於監管賬戶中監管額度內的款項,不得採取扣劃措施,不得影響賬戶內資金依法依規使用。除法律另有專門規定外,不得以支付為本項目提供勞動的農民工工資之外的原因凍結或者劃撥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和工資保證金賬戶資金;為辦理案件需要,人民法院可以對前述兩類賬戶採取預凍結措施。
對於拖欠中小微企業賬款及解決農民工工資問題上,最高法相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提到,一是建立「綠色通道」,各地法院就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建立快立快審快執「綠色通道」。考慮到農民工在中小微企業就業相對集中,拖欠中小微企業賬款問題往往與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如果不能快速解決拖欠中小微企業賬款問題,中小微企業可能無力支付拖欠的農民工工資,盡快實現農民工工資債權的目的也難以實現。為此,《指導意見》規定將拖欠中小微企業賬款案件一並納入「綠色通道」。
二是強化在訴訟中對中小微企業平等保護措施。充分考慮中小微企業的實際情況,依法對其進行訴訟引導和釋明,加大依職權調取證據的力度,切實查清案件事實,防止一些中小微企業在市場交易中的弱勢地位轉化為訴訟中的不利地位,努力實現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相統一。對於受疫情等因素影響直接導致中小微企業合同履行不能或者繼續履行合同對其明顯不公的,依法適用不可抗力或者情勢變更規則,合理劃分責任,變更合同或者解除合同。一些單位和大型企業就拖欠賬款問題,迫使中小微企業接受不平等條件,達成與市場價格明顯背離的以物抵債協議或者約定明顯不合理的支付期限、條件,中小微企業以顯失公平為由請求撤銷該協議或者約定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三是《指導意見》旗幟鮮明地禁止查封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和工資保證金賬戶。對房地產預售資金賬戶採取查封措施的,應當及時通知有關監管部門,並不得影響賬戶資金專款專用。切實保護商品房購買者、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⑧ 最高法:支持防範應對房地產項目逾期交付風險

據最高人民法院微 信公 眾號消息,1月14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充分發揮司法職能作用 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對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賬戶、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和工資保證金賬戶內資金依法審慎採取保全、執行措施,支持保障相關部門防範應對房地產項目逾期交付風險,維護購房者合法權益,確保農民工工資支付到位。

《指導意見》主要內容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

(一)積極為中小微企業發展營造公平競爭、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一是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案件審理力度,依法嚴懲強制「二選一」、低價傾銷、強制搭售、屏蔽封鎖、刷單炒信等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依法認定經營者濫用數據、演算法、技術、資本優勢以及平台規則等排除、限制競爭行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保護中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空間。健全司法與執法銜接機制,支持反壟斷行政執法機關依法履職,加強溝通協作,推動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支持保護市場主體自主交易,切實弘揚契約精神。對具有優勢地位的市場主體利用中小微企業處於危困狀態或者缺乏判斷能力訂立的顯失公平的合同,依法支持中小微企業撤銷該合同的訴訟請求;對受疫情等因素影響直接導致中小微企業合同履行不能或者繼續履行合同對其明顯不公的,按照不可抗力、情勢變更規則,結合案件事實,公平合理地判令免除或者部分免除責任、變更或解除合同。三是支持引導市場主體依法誠信經營。強化預約合同違約責任、締約過失責任等制度運用,提升市場主體的規則意識、責任意識。四是通過持續加大執行力度,嚴厲打擊失信企業通過多頭開戶、關聯交易、變更法定代表人等方式規避執行的逃廢債行為,促使市場主體誠信經營。

(二)切實加強中小微企業產權司法保護。一是在堅持平等保護的基礎上,考慮中小微企業的實際情況,人民法院通過依法行使釋明權、依職權調取證據等方式,防止一些中小微企業在市場交易中的弱勢地位轉化為訴訟中的不利地位,努力實現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相統一。二是在審理案件中,嚴格區分經濟糾紛與刑事犯罪的界限,嚴防把民事責任認定為刑事責任。三是切實貫徹民法典第187條規定,依法保障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對債務人合法有效的民事債權優先於罰款、罰金、沒收財產等行政、刑事處罰受償。在刑事裁判涉財產執行過程中,應當依法保障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作為案外人的合法財產權益不受侵犯。四是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對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與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產生的民事糾紛,因刑事案件無法推進審理、無法維護其民事權益的問題,《意見》規定,除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外,如果民事案件不是必須以刑事案件的審理結果為依據,不得以刑事案件正在偵查或者尚未審結為由對民事案件不予受理或者中止審理。

(三)建立辦理拖欠中小微企業賬款案件「綠色通道」。為依法高效辦理拖欠中小微企業賬款案件,緩解中小微企業流動性資金壓力,《意見》在第四部分提出了三項具體的措施。一是將之前對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的「綠色通道」拓展延伸到拖欠中小微企業賬款案件,以快立、快審、快執機制確保中小微企業賬款及時回籠。二是推進協同治理,加大平安建設考評在拖欠中小微企業賬款案件中的適用力度,推動將清欠情況納入營商環境指標體系。三是支持、保障相關部門防範應對房地產項目逾期交付風險,確保農民工工資支付到位,確保商品房買受人的合法權益。

(四)依法保護有挽救價值的中小微企業。為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的決策部署,《意見》一是要求各級法院在執行過程中,對於中小微企業因資金流動性困難不能清償債務的,要積極引導各方當事人達成減免債務、延期支付的執行和解協議,依法為企業緩解債務壓力、恢復生產經營創造條件。二是對於已經進入破產程序但具有挽救價值的中小微企業,要積極引導通過破產重整、和解等程序全面解決企業債務 危機,公平有序清償相應債權,使企業再獲新生。

(五)全面清查超標的查封、亂查封問題。《意見》提出,要開展專項清查行動,依託12368司法服務熱 線、執行信訪等問題反映渠道,建立解決超標的查封、亂查封問題快速反應機制,對當事人反映的問題及時受理,快速處理;如果執行人員對超標的查封、亂查封問題存在過錯,依法嚴肅追責,決不姑息。

(六)最大限度降低執行措施對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的不利影響。在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為被執行人的案件中,為保障申請執行人債權,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對其採取執行a措施。同時,在執行過程中也要考慮中小微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差、流動性資金壓力大等實際情況,在執行過程中,最大限度降低執行措施對它的不利影響。對此,《意見》要求,對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的廠房、機器設備等生產性資料採取查封措施時,在能夠保障債權人利益的情況下,盡可能不影響查封財產的正常使用,不影響生產經營。對查封的財產,應當允許其以該財產自行融資的方式償還債務。此外,如果查封的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的不動產整體價值明顯超出債權額的,應當對該不動產相應價值部分採取查封措施;因不動產未辦理分割登記而對其進行整體查封後,應當及時協調相關部門辦理分割登記並解除對超標的部分的查封。

《指導意見》原文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充分發揮司法職能作用

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中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力量。進一步加大對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激發企業活力和發展動力,對於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發揮人民法院司法職能作用,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積極營造公平競爭、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

1.依法保護中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空間。依法公正高效審理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案件,嚴懲強制「二選一」、低價傾銷、強制搭售、屏蔽封鎖、刷單炒信等違法行為。依法認定經營者濫用數據、演算法、技術、資本優勢以及平台規則等排除、限制競爭行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保護中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空間。健全司法與執法銜接機制,支持反壟斷行政執法機關依法履職,加強溝通協作,推動形成工作合力。

2.服務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強行政審判,支持行政機關整頓違法經營,規范市場秩序。依法監督、促進行政機關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監管,保護中小微企業經營自主權。推動破除區域分割和地方保護,促進落實全國統一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強市場主體涉訴信息與相關部門信息共享整合,為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提供有力司法支持。

3.支持保護市場主體自主交易。在審理合同糾紛案件中,堅持自願原則和鼓勵交易原則,准確把握認定合同無效的法定事由,合理判斷各類交易模式和交易結構創新的合同效力,充分發揮中小微企業的能動性,促進提升市場經濟活力。弘揚契約精神,具有優勢地位的市場主體利用中小微企業處於危困狀態或者對內容復雜的合同缺乏判斷能力,致使合同成立時顯失公平,中小微企業請求撤銷該合同的,應予支持;具有優勢地位的市場主體採用格式條款與中小微企業訂立合同,未按照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就與中小微企業有重大利害關系的條款履行提示或者說明義務,致使中小微企業沒有注意或者理解該條款,中小微企業主張該條款不成為合同內容的,應予支持;對於受疫情等因素影響直接導致中小微企業合同履行不能或者繼續履行合同對其明顯不公的,依照民法典第五百九十條或者第五百三十三條的規定適用不可抗力或者情勢變更規則妥善處理。

4.支持引導市場主體依法誠信經營。在審理合同糾紛案件中,對當事人違反預約合同約定的義務,或者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等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強化預約合同違約責任、締約過失責任等制度運用,提升市場主體的誠信意識、規則意識和責任意識。在依法認定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者予以撤銷後,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合理確定雙方當事人的法律責任,防止不誠信當事人因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者被撤銷而獲益。推動訴訟誠信建設,嚴厲懲處通過虛假訴訟、惡意訴訟阻礙中小微企業正常經營發展的違法行為。加大執行力度,嚴厲打擊失信企業通過多頭開戶、關聯交易、變更法定代表人等方式規避執行的逃廢債行為。

二、切實加強中小微企業產權司法保護

5.公平公正保護中小微企業合法權益。堅持各類市場主體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在訴訟過程中,對大型企業和中小微企業一視同仁。充分考慮中小微企業的實際情況,依法對其進行訴訟引導和釋明,加大依職權調取證據的力度,切實查清案件事實,防止一些中小微企業在市場交易中的弱勢地位轉化為訴訟中的不利地位,努力實現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相統一。繼續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推進在線訴訟模式,強化簡易、小額訴訟程序適用,提升訴訟便捷性,切實降低中小微企業訴訟成本。通過合理確定保全擔保數額、引入保全責任險擔保等方式,降低中小微企業保全成本,保障實現勝訴債權。對生產經營存在嚴重困難的中小微企業,依法提供減交、緩交訴訟費等司法救助。

6.加大中小微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落實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 償制度,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關鍵核心技術和原始創新成果的保護力度,支持引導企業通過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中小微企業在訂立技術轉讓合同、技術許可合同獲取特定技術過程中,合同相對方利用優勢地位附加不合理限制技術競爭和技術改進的條件,或者不合理要求無償、低價回購中小微企業所開發的新技術、新產品,經審查認為違反反壟斷法等法律強制性規定的,原則上應當認定相關條款或者合同無效。妥善處理保護商業秘密與人才合理流動的關系,在維護勞動者正當就業創業合法權益的同時,依法保護中小微企業商業秘密。依法制裁不誠信訴訟和惡意訴訟行為,規制濫用知識產權阻礙中小微企業創新的不法行為。

7.堅決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預中小微企業經濟糾紛。嚴格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等法律原則,嚴格區分中小微企業正當融資與非法集資、合同糾紛與合同詐騙、參與兼並重組與惡意侵佔國有資產等的界限,堅決防止把經濟糾紛認定為刑事犯罪、把民事責任認定為刑事責任。落實刑法及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對於中小微企業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主要用於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能夠及時清退所吸收資金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作為犯罪處理。

8.依法保護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在民事、行政、刑事交叉案件中的合法權益。切實貫徹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七條的規定,債務人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其財產不足以支付的,依法保障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的民事債權優先於罰款、罰金、沒收財產等行政、刑事處罰受償。在刑事裁判涉財產部分執行過程中,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作為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異議的,嚴格依照相關規定妥善處理,依法保護其合法財產權益。除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外,對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與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產生的民事糾紛,如果民事案件不是必須以刑事案件的審理結果為依據,則不得以刑事案件正在偵查或者尚未審結為由對民事案件不予受理或者中止審理,切實避免因刑事案件影響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通過民事訴訟及時維護其合法權益。在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為被告人的刑事案件審理過程中,應當嚴格區分違法所得和合法財產、企業法人財產和個人財產,對確實與案件無關的財物,應當及時解除查封、扣押、凍結措施。

三、助力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9.依法妥善審理金融借款糾紛案件。對金融機構違反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政策提出的借款提前到期、單方解除合同等訴訟主張,不予支持;對金融機構收取的利息以及以咨詢費、擔保費等其他費用為名收取的變相利息,嚴格依照支農支小再貸款信貸優惠利率政策的規定,對超出部分不予支持。

10.助力拓寬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嚴格依照民法典及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依法認定生產設備等動產擔保,以及所有權保留、融資租賃、保理等非典型擔保債權優先受償效力,支持中小微企業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拓寬融資渠道。對符合法律規定的倉單、提單、匯票、應收賬款、知識產權等權利質押以及保兌倉交易,依法認定其有效,支持金融機構創新服務中小微企業信貸產品。依法推動供應鏈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針對供應鏈金融交易中產生的費用,根據費用類型探索形成必要性和適當性原則,合理限制交易費用,切實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積極與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台共享企業涉訴信息,推動實現對中小微企業信用評價的精準「畫像」,提高企業貸款可得性。

11.依法規制民間借貸市場秩序。對「高利轉貸」「職業放貸」等違法借貸行為,依法認定其無效。推動各地人民法院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建立「職業放貸人」名錄制度。依法否定規避利率司法保護上限合同條款,對變相高息等超出法律、司法解釋規定的利息部分不予支持。在審判執行過程中發現有非法集資、「套路貸」、催收非法債務等犯罪嫌疑的,應當及時將有關材料移送相關部門。

四、依法高效辦理拖欠中小微企業賬款案件

12.建立健全辦理拖欠中小微企業賬款案件長效機制。將拖欠中小微企業賬款案件納入辦理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的快立快審快執「綠色通道」,確保農民工就業比較集中的中小微企業及時回籠賬款,及時發放農民工工資。與拖欠中小微企業賬款監管部門密切協作,推進協同治理。加大平安建設考評(執行難綜合治理及源頭治理部分)在機關、事業單位拖欠中小微企業賬款案件中的適用力度。推動將清理拖欠中小微企業賬款工作情況納入營商環境指標體系。開展拖欠中小微企業賬款案件專項執行行動,依法加大失信懲戒、限制消費等措施的適用力度,及時兌現中小微企業勝訴權益。

13.切實防止有關市場主體損害中小微企業合法權益。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以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變更、履行內部付款流程,或者在合同未作約定的情況下以等待竣工驗收批復、決算審計等明顯不合理的理由拒絕或者延遲向中小微企業支付賬款,中小微企業提起訴訟要求支付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就拖欠賬款問題迫使中小微企業接受不平等條件,達成與市場價格明顯背離的以物抵債協議或者約定明顯不合理的支付期限、條件,中小微企業以顯失公平為由請求撤銷該協議或者約定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14.依法保障建設工程領域中小微企業和農民工合法權益。對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賬戶、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和工資保證金賬戶內資金依法審慎採取保全、執行措施,支持保障相關部門防範應對房地產項目逾期交付風險,維護購房者合法權益,確保農民工工資支付到位。凍結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賬戶的,應當及時通知當地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除當事人申請執行因建設該商品房項目而產生的工程建設進度款、材料款、設備款等債權案件外,在商品房項目完成房屋所有權首次登記前,對於監管賬戶中監管額度內的款項,不得採取扣劃措施,不得影響賬戶內資金依法依規使用。除法律另有專門規定外,不得以支付為本項目提供勞動的農民工工資之外的原因凍結或者劃撥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和工資保證金賬戶資金;為辦理案件需要,人民法院可以對前述兩類賬戶採取預凍結措施。

五、有效發揮司法對中小微企業的挽救功能

15.積極促成當事人達成執行和解。在執行過程中,中小微企業因資金流動性困難不能清償執行債務的,積極引導當事人達成減免債務、延期支付的執行和解協議;多個案件由不同人民法院管轄的,可以通過提級執行、指定執行等方式集中辦理,積極促成當事人達成履行債務的「一攬子」協議,依法為企業緩解債務壓力、恢復生產經營創造條件。

16.科學甄別、依法保護有挽救價值的中小微企業。對受疫情等因素影響無法清償所有債務但具有挽救價值的中小微企業,債權人提出破產申請的,積極引導當事人通過債務重組、資產重構等方式進行庭外和解,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對於已經進入破產程序但具有挽救價值的中小微企業,積極引導企業通過破產重整、和解等程序,全面解決企業債務 危機,公平有序清償相應債權,使企業獲得再生。

六、最大限度降低保全、執行措施對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的不利影響

17.全面清查超標的查封、亂查封問題。開展專項清查行動,依法及時糾正超標的查封、亂查封問題。各級人民法院應當依託12368司法服務熱 線、執行信訪等問題反映渠道,建立解決超標的查封、亂查封問題快速反應機制,對當事人反映的問題及時受理,快速處理;執行人員對超標的查封、亂查封問題存在過錯的,依法嚴肅追責。

18.依法審慎採取財產保全措施。對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採取保全措施時,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的標准和程序嚴格審查。經初步審查認為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明顯不能成立的,對其提出的保全申請,依法予以駁回。當事人明顯超出訴訟請求范圍申請保全的,對其超出部分的申請,不予支持。在金錢債權案件中,被採取保全措施的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提供擔保請求解除保全措施,經審查認為擔保充分有效的,應當裁定準許,不得以申請保全人同意為必要條件。加大對錯誤保全損害賠 償案件的審查力度,嚴厲懲處惡意申請保全妨礙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正常經營發展的違法行為。

19.依法靈活採取查封、變價措施。查封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的廠房、機器設備等生產性資料的,優先採取「活封」措施,在能夠保障債權人利益的情況下,應當允許其繼續使用或者利用該財產進行融資。需要查封的不動產整體價值明顯超出債權額的,應當對該不動產相應價值部分採取查封措施;因不動產未辦理分割登記而對其進行整體查封後,應當及時協調相關部門辦理分割登記並解除對超標的部分的查封。積極引導當事人通過議價、詢價等方式確定財產處置參考價,切實為被執行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節省評估費用。發揮網路司法拍賣溢價率高、成本低的優勢,優先適用網路司法拍賣方式處置財產。對不動產等標的額較大或者情況復雜的財產,被執行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認為委託評估確定的參考價過低,申請在一定期限內自行處置的,在能夠保障債權人利益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可以准許。

20.依法精準適用失信懲戒和限制消費措施。嚴格區分失信懲戒與限制消費措施的適用條件,被執行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僅符合限制消費情形但不符合失信情形的,不得將其納入失信名單。嚴格區分失信與喪失履行能力,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因經營失利喪失履行能力且不具有法律、司法解釋規定的規避、抗拒執行等違法情形的,不得以有履行能力拒不履行義務為由將其納入失信名單。健全信用修復機制,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的失信信息符合法定屏蔽條件的,應當及時採取屏蔽措施;失信信息被屏蔽後,其因融資、招投標等需要請求提供信用修復證明的,人民法院可以出具相關證明材料。

⑨ 線下發表不良言論統稱為什麼

捏造事實誹謗他人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罪尋釁滋事罪敲詐勒索罪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罪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等犯罪。
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自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將信息網路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內容篡改為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情節惡劣的,以「捏造事實誹謗他人」論。第三條利用信息網路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

⑩ 虛假宣傳怎麼界定

分析
虛假宣傳的認定:經營者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製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

根據《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條,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違反國家規定,利用廣告對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宣傳,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廣告中對商品的性能、功能、產地、用途、質量、成分、價格、生產者、有效期限、允諾等或者對服務的內容、提供者、形式、質量、價格、允諾等有表示的,應當准確、清楚、明白。

廣告使用數據、統計資料、調查結果、文摘、引用語等引證內容的,應當真實、准確,並表明出處。引證內容有適用范圍和有效期限的,應當明確表示。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條

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違反國家規定,利用廣告對商品或者服務作虛假宣傳,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熱點內容
2018年學生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3 07:48:00 瀏覽:200
勞動法在私企 發布:2025-01-13 07:41:46 瀏覽:9
什麼道德問題 發布:2025-01-13 07:29:46 瀏覽:392
法律碩士非法學兩年制 發布:2025-01-13 07:26:04 瀏覽:290
律師楊軍 發布:2025-01-13 07:16:54 瀏覽:149
法治實殘 發布:2025-01-13 07:15:18 瀏覽:311
民法素材 發布:2025-01-13 06:38:02 瀏覽:162
羅馬法對民法的影響 發布:2025-01-13 06:25:34 瀏覽:567
增資經辦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3 05:29:32 瀏覽:666
法律碩士輔導班招生 發布:2025-01-13 04:50:05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