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十四條
1. 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
您好。投放危險物品來罪(源原投毒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除非有證據表明您在自家地里使用農葯足以危害公共安全,並且您對這一結果是明知的,否則不構成這一罪名。如果您使用的農葯是符合相關規定的,您沒有故意讓羊吃地里的莊稼,而且發現後能夠及時制止,羊的死亡和您就沒有關系。但如果您存在過錯,則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2. 刑法一百一十四條
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毒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回全罪定答義、量刑】
第一百一十四條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解釋】本條是關於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罪及其處罰的規定。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4條第4款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4條總共只有2款,第二款是: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4. 如何解讀刑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如何法院判案不引用刑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
《刑法》第十四條: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解讀:本條是關於故意犯罪定義的規定。本條分為兩款。
第一款是關於什麼是故意犯罪的規定。根據本條規定,故意犯罪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兩個特徵:
1.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必須是明知的。而這種明知既包括對必然發生危害結果的明知,也包括對可能發生危害結果的明知。
2.行為人的心理必須處於希望或者放任的狀態。不論行為人明知的是危害結果必然發生,還是可能發生,只要明知其一,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就構成故意犯罪。本條所說的「故意」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產生的後果所持的心理狀態,是構成故意犯罪的主觀要件。根據我國刑法理論,「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或者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且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採取漠不關心,聽之任之的放任態度。區別「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對判斷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大小、其危害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決定量刑,都具有重要意義。在通常情況下,行為人的心理狀態不同,其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不同,對行為人改造的難度也不同,施用刑罰也應有所區別。
第二款是關於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規定。「刑事責任」是指犯罪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刑事責任」和「刑罰」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刑事責任」是犯罪行為人在社會和國家面前承擔的責任,是刑罰的前提條件,只有對負有刑事責任的人,才能施用刑罰;而刑罰是承擔刑事責任的結果,是法院以國家的名義對犯罪人進行懲罰和教育改造的手段,是預防犯罪人重新犯罪並儆戒其他人犯罪的制裁措施。負有刑事責任的人在某些情況下不一定受到刑罰處罰,比如具有法定可以免除處罰情節的,可以不處以刑罰;但受刑罰處罰的人,必須是負有刑事責任的人。具備犯罪構成要件是負刑事責任的依據。根據本條第一款的規定,故意犯罪是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主觀上對其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後果處於故意的心理狀態而實施的犯罪,已具備犯罪構成的主觀要件,因此,本款規定,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刑法》第十五條: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解讀:本條是關於過失犯罪定義的規定。本條分為兩款。
第一款是關於什麼是過失犯罪的規定。「過失」和「故意」一樣,同是行為人主觀上對危害行為發生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狀態。根據本款的規定,過失犯罪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疏忽大意的過失犯罪,即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了這種危害社會的結果,構成犯罪的;第二類是過於自信的過失犯罪,即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了這種危害社會的結果,構成犯罪的。本款規定的「應當預見」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結果可認識的能力。「應當預見」要求根據行為人的具體情況,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所謂行為人的具體情況,主要是指行為人的年齡、責任能力、文化程度、知識的廣度和深度、職業專長、工作經驗、社會經驗等。上述情況不同,行為人對其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結果的可認識能力也不同。疏忽大意過失的特徵有兩點:一是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具有可認識的能力,即應當預見;二是由於行為人主觀上粗心大意,忽略了對行為後果的認真考慮,盲目實施了這種行為,以致發生了危害社會的結果。過於自信過失的特徵也有兩點:一是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二是由於行為人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夠避免這種結果的發生,以致發生了這種危害結果。不論是疏忽大意過失還是過於自信過失,其共同特點是行為人都不希望危害社會的結果發生,即主觀上都沒有危害社會的意圖。
第二款是關於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為的才負刑事責任的規定。根據本款規定,由於行為人主觀上的過失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的,不一定都負刑事責任。行為人主觀上對危害社會的結果持過失的心理狀態,其主觀惡性比故意犯罪的行為人的主觀惡性要小,社會危害程度也小於故意犯罪。因此法律沒有將行為人過失造成危害結果的,都規定為犯罪,只將對社會危害比較大,需要用刑罰手段處理的過失造成危害結果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本款的「法律有規定」的是指本法分則規定的過失犯罪。
執行本條規定應當注意以下三點:
1.在認定和處理疏忽大意的過失犯罪時,應當注意區分疏忽大意的過失犯罪和意外事件,以劃清罪與非罪的界限。二者的根本區別是:前者主觀上有過失,即行為人由於主觀上疏忽大意,對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了這種結果;而後者是由於客觀上不可抗拒,主觀上不能預見的原因造成了危害社會的結果,行為人對危害社會的結果主觀上沒有過失,不負刑事責任。
2.在認定和處理過失犯罪時,應當注意區分過於自信的過失犯罪和間接故意的故意犯罪,以劃清過失犯罪與故意犯罪的界限。二者的根本區別是:前者雖然對其行為的危害結果已有預見,但其主觀上並不具有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狀態,其危害結果的發生,是由於行為人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能力,過於相信自己能夠避免危害結果的發生。在危害結果發生之前,行為人主觀上一直認為這種危害結果不會發生;而後者是行為人已經預見到其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對這種危害結果是否發生持漠不關心、聽之任之,有意放任的態度。即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雖然已有預見,但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不管危害結果是否發生,卻決然去實施這一行為。危害結果的發生是行為人預見中的事。可見間接故意的犯罪,其行為人的主觀惡性要遠遠大於過失犯罪的行為人。主觀惡性不同,其社會危害程度不同,對犯罪人改造的難度也不同,對過失犯罪和間接故意犯罪適用的罪名和刑罰也有重大區別。劃清過於自信的過失犯罪與間接故意的故意犯罪界限的意義就在於此。
3.對由於過失造成危害結果的,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的,不能對行為人定罪處刑。
5. 刑法第三佰十四條
第三百一十四條【非法處置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罪定義、量刑】
第三百一十四條隱藏、轉移、變賣、故意毀損已被司法機關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
【解釋】本條是關於非法處置已被司法機關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罪的犯罪和刑罰的規定。
本條規定的犯罪對象是已被司法機關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查封」,是指司法機關簽封,這種簽封應載明查封日期、查封單位並蓋章,物品一經司法機關查封,未經查封機關批准不得私自開封、使用,更不得變賣、轉移。「扣押」,是指司法機關因辦案需要將與案件有關的物品暫時扣留。這種扣押,一般是將物品扣在司法機關,但一些大宗物品也可扣押在倉庫等地。「凍結」,主要是指凍結與案件相關的資金帳戶,一旦凍結,不經依法解凍,該項資金不得私自使用,更不得轉移。本條共規定了四種行為:1.隱藏被司法機關查封、扣押的物品。2.轉移已被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主要是指將已被查封、扣押的物品轉移到他處,脫離司法機關的掌握,或者將已被凍結的資金私自取出或轉移到其他帳戶。3.變賣已被司法機關查封、扣押的物品。即將已被查封、扣押的物品以各種形式賣給他人。4.故意毀損已被司法機關查封、扣押的物品。這種「毀損」包括採用打碎、拆卸、塗抹等破壞性手段使物品失去原貌,失去原來具有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上述四種行為,只要具有其中之一,情節嚴重的就可構成本罪。「情節嚴重」,主要是指隱藏、轉移、變賣、故意毀損已被司法機關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嚴重妨害了訴訟活動的正常進行或者使國家、集體、公民的利益遭受了重大損失。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
需要指出的是,本條規定的隱藏、轉移、變賣、故意毀損已被司法機關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的行為不僅限於刑事訴訟,也包括在民事、行政、訴訟中的行為。
6. 中國刑法第14.15條內容
第十四條【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版且希望或者放任這權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
【過失犯罪】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7. 《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是什麼
《刑法》64條規定:「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違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財物,應當予以沒收。沒收的財物和罰金一律上繳國庫,不得挪用和自行處理」。
8. 《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規定
《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條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犯前款罪:是指犯了「故意傷害他人身體」。
款」是一條法律條文的構成單位,有的法條中,一條法律只有一款組成,有的法條,一條法律由若干款組成,在由若干「款」組成的一條法條中,「前款」即指本款的上一款,而「犯前款罪」,是指觸犯了本款的上一款所規定之罪。
(8)刑法十四條擴展閱讀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各階級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且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 ,並給予犯罪嫌疑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刑法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狹義刑法僅指刑法典,在我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與廣義刑法、狹義刑法相聯系的,刑法還可區分為普通刑法和特別刑法。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實際上即指刑法典。特別刑法指僅使用於特定的人、時、地、事(犯罪)的刑法。在我國,也叫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是什麼內容
刑法第264條是盜竊罪的具體處罰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六十四條【盜竊罪】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9)刑法十四條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至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可以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並考慮社會治安狀況,在前款規定的數額幅度內,確定本地區執行的具體數額標准,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批准。
在跨地區運行的公共交通工具上盜竊,盜竊地點無法查證的,盜竊數額是否達到「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應當根據受理案件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確定的有關數額標准認定。盜竊毒品等違禁品,應當按照盜竊罪處理的,根據情節輕重量刑。
第二條盜竊公私財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數額較大」的標准可以按照前條規定標準的百分之五十確定:
(一)曾因盜竊受過刑事處罰的;
(二)一年內曾因盜竊受過行政處罰的;
(三)組織、控制未成年人盜竊的;(四)自然災害、事故災害、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期間,在事件發生地盜竊的;
(五)盜竊殘疾人、孤寡老人、喪失勞動能力人的財物的;
(六)在醫院盜竊病人或者其親友財物的;
(七)盜竊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扶貧、移民、救濟款物的;
(八)因盜竊造成嚴重後果的。
第三條二年內盜竊三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多次盜竊」。非法進入供他人家庭生活,與外界相對隔離的住所盜竊的,應當認定為「入戶盜竊」。
攜帶槍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國家禁止個人攜帶的器械盜竊,或者為了實施違法犯罪攜帶其他足以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器械盜竊的,應當認定為「攜帶凶器盜竊」。在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盜竊他人隨身攜帶的財物的,應當認定為「扒竊」。
第四條盜竊的數額,按照下列方法認定:
(一)被盜財物有有效價格證明的,根據有效價格證明認定;無有效價格證明,或者根據價格證明認定盜竊數額明顯不合理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委託估價機構估價。
(二)盜竊外幣的,按照盜竊時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或者中國人民銀行授權機構公布的人民幣對該貨幣的中間價摺合成人民幣計算。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或者中國人民銀行授權機構未公布匯率中間價的外幣,按照盜竊時境內銀行人民幣對該貨幣的中間價折算成人民幣,或者該貨幣在境內銀行、國際外匯市場對美元匯率,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進行套算。
(三)盜竊電力、燃氣、自來水等財物,盜竊數量能夠查實的,按照查實的數量計算盜竊數額;盜竊數量無法查實的,以盜竊前六個月月均正常用量減去盜竊後計量儀表顯示的月均用量推算盜竊數額;盜竊前正常使用不足六個月的,按照正常使用期間的月均用量減去盜竊後計量儀表顯示的月均用量推算盜竊數。
(四)明知是盜接他人通信線路、復制他人電信碼號的電信設備、設施而使用的,按照合法用戶為其支付的費用認定盜竊數額;無法直接確認的。
以合法用戶的電信設備、設施被盜接、復制後的月繳費額減去被盜接、復制前六個月的月均電話費推算盜竊數額;合法用戶使用電信設備、設施不足六個月的,按照實際使用的月均電話費推算盜竊數額。
(五)盜接他人通信線路、復制他人電信碼號出售的,按照銷贓數額認定盜竊數額。
盜竊行為給失主造成的損失大於盜竊數額的,損失數額可以作為量刑情節考慮。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第十七條第一、三款、第六十四條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一)盜竊金融機構,數額特別巨大的;
(二)盜竊珍貴文物,情節嚴重的。
第十七條第一款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第三款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第六十四條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違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財物,應當予以沒收。沒收的財物和罰金,一律上繳國庫,不得挪用和自行處理。
(10)刑法十四條擴展閱讀
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可依法拘留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對涉嫌盜竊的不滿16周歲未成年人採取刑事拘留強制措施是否違法問題的批復》已於2011年1月10日由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一屆檢察委員會第五十四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1年1月25日起施行。
根據刑法、刑事訴訟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有關法律規定,對於實施犯罪時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且未犯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之罪的,公安機關查明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時年齡確系未滿16周歲依法不負刑事責任後仍予以刑事拘留的,檢察機關應當及時提出糾正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