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回應了互聯網

民法典回應了互聯網

發布時間: 2022-05-03 18:23:22

民法典中的熱點問題 民法典草案都有回應

【導讀】這幾天,民法典草案成為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討論的熱點。被譽為「社會生活網路全書」的民法典,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前男友電話騷擾是否侵犯隱私,泄露網購信息算不算侵權,高空拋物誰來負責,這些均能從中找到答案。

民有所呼,法有所應。快打開這本「網路全書」,一起學習如何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熱點問題一:前男友頻繁電話騷擾是否侵犯了我的隱私?

答:很可能是。

草案規定,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草案還對侵害隱私權的行為作出了進一步規定,其中明確提到不得以電話、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

全國人大代表、陝西省律師協會副會長方燕認為,隱私權是一項重要的人格權。進入信息時代以來,出現了很多侵犯人格權的新形式,民法典草案回應了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對人格權保護的需要。

熱點問題二:電商平台未經同意、未經加工便把我的信息提供給其他機構是侵權嗎?

答:很可能是。

草案規定,未經自然人同意,不得向他人非法提供其個人信息,但是經過加工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

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律師協會副會長張慧認為,在大數據產業快速發展的今天,數據採集和共享的方式日新月異,既要鼓勵數據的開放共享,也要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

熱點問題三:老公背著我借了巨額債務並賭博輸光了,我要還錢嗎?

答:應該不用。

草案規定,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不屬於夫妻共同債務;但是,債權人能夠證明該債務用於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或者基於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方燕代表認為,夫妻共同債務一直是婚姻法中的爭議點,2018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明確了夫妻共同債務「共債共簽」的原則。民法典草案進一步明確夫妻「共債共簽」原則,防止婚姻關系中一方以個人名義舉債,導致另一方負債這種「坑配偶」的現象發生。

熱點問題四:路人從我家樓下路過時被拋下的花盆砸中,無辜的我要負責嗎?

答:如果查清責任人或有證據證明與此事無關,可不用。

草案明確了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築物管理人應當採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還規定有關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青島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宋遠方認為,近年來,高空拋物、墜物致人損害的事件屢屢發生,對人民群眾人身財產安全,甚至公共安全都有很大的危害。民法典草案明確了各方責任,既可以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也有利於督促相關方自覺履行職責義務,預防和減少此類行為的發生。

熱點問題五:我已經有了一個孩子,還可以再收養孩子嗎?

答:同時滿足其他收養條件時可以。

草案明確了收養人應當同時具備的條件,其中一條是「無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

方燕代表認為,這是基於全面放開二孩政策而做出的調整。

熱點問題六:我在單位遭遇領導性騷擾,單位有責任制止嗎?

答:有。

草案規定,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應當採取合理的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等措施, 防止和制止利用職權、從屬關系等實施性騷擾。

張慧代表表示,明確了用人單位防範性騷擾的義務,很大程度上有利於預防和減少性騷擾行為的發生。

針對下一步民法典落地實施,多位代表提出建議:

方燕代表建議,做好民法典生效與其他部門法廢止過程中的銜接工作,保證法治的統一性、連續性、穩定性。她將和廣大律師一起學好民法典、用好民法典,並積極向全社會進行普法宣傳,盡早使民法典「落地生根」,在全社會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

宋遠方代表建議,加大對法律的宣傳和普及,在立法後盡快全面展開民法典釋義和相關解讀。同時,盡快部署推進相關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的全面清理工作。

張慧代表建議,民法典在普及過程中,應關注到我國有56個民族,建議結合民族特有的語言、風俗、生活習慣等,盡量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看得懂的鮮活案例進行宣傳。

作為新時代人民權利的「宣言書」,民法典草案充分體現了時代特色。民法典它不僅解決的是中國老百姓的時代問題,也在用立法的方式向世界傳遞出我們的民族精神。

Ⅱ 民法典把首次創設了什麼制度

民事主體制度、民事權利制度、完善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制度、完善用益物權制度,增加規定居住權、完善擔保物權制度、完善電子合同的訂立履行規則、完善典型合同制度、完善婚姻家庭和繼承製度、完善侵權責任制度
(一)民事主體制度。民事主體制度是民事法律制度的基石。在民事主體的分類上,民法典相比民法通則,有兩個方面的重大創新:一是主體分類。在民事主體的分類上,民法通則採取的是公民、法人二元結構;民法典在此基礎上,吸納了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法理論研究的成果,將民事主體分為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三元結構,將非法人組織,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專業服務機構等作為自然人、法人以外的第三類民事主體。二是法人分類。民法通則將法人分為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這四種類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法人的類型日益多樣化,出現了民辦學校、民辦醫院、基金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等新型組織,不能被民法通則所規定的四種類型所涵蓋。針對這一問題,民法典對法人制度的分類予以進一步完善,按照法人設立目的和功能的不同,將一般法人分為營利法人和非營利法人,同時建立特別法人制度,以涵蓋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法人類型,是法人制度的重大發展。
(二)民事權利制度。民事權利包括民事主體享有的各種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人身權利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財產權利包括物權、債權(合同之債、侵權之債、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之債)、知識產權、繼承權,股權等投資性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民事權利和利益。民法典將各類民事權利進行系統梳理、整合集成,可以說是一部權利法典。民法典在現行有關法律規定的基礎上,對民事權利制度作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一是突出對人格權的保護。人格權是民事主體對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權利,關繫到每個人的人格尊嚴,關繫到每個人的體面生活、工作、學習和社會參與。為了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全會關於「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的精神,落實我國憲法尊重和保護公民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的要求,民法典單獨設一編規定人格權制度,加強人格權保護,是一個制度創新,也是民法典的一大亮點。總的考慮是,著眼於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民法角度規定民事主體人格權的種類、內容、邊界和保護方式,對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和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榮譽權,以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等具體人格權益的保護作出較為全面的規定。二是增加規定新的權利類型,如隱私權、個人信息受保護的權益,股權和其他投資性權利,數據、網路虛擬財產權益,以及居住權等。三是完善知識產權制度,明確知識產權的客體,規定權利人就作品,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商標,地理標志,商業秘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和法律規定的其他客體享有專有權利。由於知識產權既具有民事權利屬性,又同行政管理有密切關系,民法典在總則編關於民事權利的規定中作出基本規定,同時分別由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和有關行政法規對相關知識產權作出具體規定。
(三)完善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制度。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有的意見反映,目前居民小區管理存在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成立難,業主作決議表決難,公共維修資金使用難,以及小區內違法行為管理難等問題。針對這「四難」問題,民法典予以積極回應,明確政府有關部門、居民委員會對設立業主大會、選舉業主委員會的指導和協助職責,降低業主決定共同事項的表決比例要求,規定緊急情況下使用公共維修資金的特別程序,明確有關部門對小區內發生的私搭亂建等違法行為依法查處等。在實施中,對小區的治理要體現業主共治與政府管理相結合的理念。小區里的事,除了居民依法共同決定涉及業主權益的事項外,有關部門和居民委員會也要依法積極介入小區管理,維護廣大業主安居樂業的良好環境。
(四)完善用益物權制度,增加規定居住權。物權法規定了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四種用益特權,民法典在此基礎上,增加規定了居住權這一新的用益物權。居住權是指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或者遺囑,對他人的住宅享有佔有、使用的權利,以滿足生活居住的需要。規定居住權這一新的用益物權,旨在貫徹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要求,認可和保護民事主體對住房保障的靈活安排,滿足特定人群的居住需要,為老年人以房養老提供法律依據。
(五)完善擔保物權制度,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法治保障。為了便利企業融資,優化營商環境,民法典在擔保物權制度方面進行了制度創新,擴大擔保合同范圍,明確所有權保留、融資租賃、保理等非典型擔保合同的擔保功能;刪除有關動產抵押和權利質押具體登記機構的內容,為建立統一的動產抵押和權利質押登記制度留下制度空間;明確實現擔保物權的統一受償規則等。
(六)適應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完善電子合同的訂立履行規則。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網上購物已經成為很多消費者喜歡的購物方式。為此,民法典對電子合同的訂立和履行規則作了規定,明確當事人一方通過信息網路發布的商品或者服務信息符合要求條件的,對方選擇該商品或者服務並提交訂單成功時合同成立;採用快遞物流方式交付的,收貨人的簽收時間為交付時間;電子合同的標的為提供服務的,生成的電子憑證或者實物憑證中載明的時間為提供服務的時間。
(七)規范格式條款合同,加大對弱勢一方的保護。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格式條款合同。在這類合同中,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通常為商品或者服務的提供者,屬於強勢一方,而另一方通常是消費者,屬於弱勢一方。為了保護消費者等弱勢一方的權利,避免因格式條款合同中的「陷阱」而權益受到損害,民法典規定,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採取合理的方式提示對方注意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等與對方有重大利害關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未履行上述義務,致使對方沒有注意或者理解與其有重大利害關系的條款的,對方可以主張該條款不成為合同的內容。
(八)增加規定四類典型合同,完善典型合同制度。典型合同是市場經濟活動和群眾社會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各種合同。在現行合同法規定的買賣合同、租賃合同、借款合同、運輸合同等15種典型合同的基礎上,為適應現實生活需要,民法典增加規定了保證合同、保理合同、物業服務合同、合夥合同等4種典型合同,使典型合同的數量增加至19種。
(九)完善婚姻家庭和繼承製度,維護婚姻家庭的和諧穩定。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基礎。民法典在現行婚姻法、收養法、繼承法的基礎上,以保障人民群眾婚姻家庭權利和財產繼承權利,維護婚姻家庭和諧穩定為目標,對婚姻家庭和繼承製度進行了發展和完善:一是修改禁止結婚的條件,刪去現行婚姻法關於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者禁止結婚的規定,規定一方患有嚴重疾病的應當在結婚登記前如實告知對方,不如實告知的,對方可以請求撤銷該婚姻,以尊重當事人的婚姻自主權。二是增加離婚冷靜期的規定,規定了30天的離婚冷靜期,在此期間,任何一方可以向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申請。三是吸收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增加夫妻共同債務認定的規則。四是完善收養制度,取消被收養人14歲以下的限制,規定被收養人利益最大化原則,增加規定收養評估制度和收養人無不利於被收養人健康成長的違法犯罪記錄這一條件。五是增加規定遺產管理人制度,並修改遺囑效力規則,刪除公證遺囑效力優先的規定,以尊重被繼承人的真實意願。
(十)完善侵權責任制度,加強對民事主體的權利救濟。侵權責任是民事主體侵害他人權益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在侵權責任法的基礎上,民法典進一步完善了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一是確立「自甘風險」規則,明確自願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因其他參加者的行為受到損害的,受害人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其他參加者對損害的發生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二是規定「自助行為」制度,明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不立即採取措施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必要范圍內採取扣留侵權人的財物等合理措施,但是應當立即請求有關國家機關處理。三是完善高空拋物墜物治理規則,保護人民群眾的「頭頂安全」。明確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發生此類事件的,公安等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經調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補償後,有權向侵權人追償。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築物管理人應當採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此類事件的發生,否則應當依法承擔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

Ⅲ 民事贈與糾紛為上互聯網嗎

民事贈與糾紛為上互聯網
《民法典》在數據、網路虛擬財產、電子合同、個人信息保護與網路侵權責任等方面進行了規定,回應了近年來網路生態治理過程中所產生的諸多問題,為規范網路空間中不同主體的行為,提高網路綜合治理能力提供了一種法律手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大會第三次會議於2020年5月28日通過,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法學專家解讀:民法典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

【導讀】在電子商務和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科技和產業革命不斷升級的當下,新生事物蓬勃發展。法律能否認可虛擬財產?作為身份代表的網名是否能得到法律保護?基因編輯胚胎是否應承擔法律責任?作為一部信息時代的生活指南,民法典草案對這些時代之問給予了明確回應。

草案亮點

●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被列為新的財產類型;

●明確電子合同的訂立、履行規則,對信息網路環境下的交易予以規范;

●個人信息保護被列入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回應互聯網時代的迫切需要。

專家解讀

處處滲透著人文關懷的理念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成員、秘書長王軼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我國民法典編纂於人類從工業文明邁向信息文明的重要轉換階段。

民法典草案的編纂堅持以人為本。在草案總則部分,對胎兒利益給予了特殊保護,只要胎兒出生時為活體,在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方面便視為具有了民事權利能力;對於逝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權利,草案也予以保護,處處滲透著人文關懷的理念。

立法活動要結合時代需要。在信息文明時代,電子合同是人們社會交往的重要類型和表徵。草案合同編立足於時代的新問題、新要求,將電子合同放到了核心和關鍵的位置。

很多新生事物被寫入草案。如社會識別度較高的網名,作為姓名權受到保護。對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的法律客體地位,草案予以認可。

針對關注社會熱點。比如「霸座」行為,草案強調,旅客應該按有效客票記載的時間、班次和座位號承運,如果「霸座」,則構成違約行為,應當承擔相應責任。草案特別為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相關醫學、科研活動劃出法律紅線:不得危害人體健康,不得違背倫理道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

Ⅳ 《民之法典》第一集主要內容

新中國成立之初,由於條件不成熟無法制定出一部完備的民法典,立法機構決定先從制定相關的民事單行法開始,先後出台了《民法通則》、《合同法》、《物權法》等等,為民法典的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務,五年磨一劍,2020年5月28日,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誕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新時代,在規范和引導互聯網上的行為、農村土地的效益最大化以及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方面,民法典及時回應了時代給中國提出的新問題。
根據《民之發典》上的內容新中國成立之初,由於條件不成熟無法制定出一部完備的民法典,立法機構決定先從制定相關的民事單行法開始,先後出台了《民法通則》、《合同法》、《物權法》等等,為民法典的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務,五年磨一劍,2020年5月28日,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誕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新時代,在規范和引導互聯網上的行為、農村土地的效益最大化以及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方面,民法典及時回應了時代給中國提出的新問題。
紀錄片《民之法典》 2020年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法治建設迎來了歷史性的時刻——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誕生了。

Ⅵ 如何使用民法典抵抗網路暴力

網路暴力是一種危害嚴重、影響惡劣的暴力形式,它是指一類由網民發表在網路上的並且具有「誹謗性、誣蔑性、侵犯名譽、損害權益和煽動性」這五個特點的言論、文字、圖片、視頻,這一類言論、文字、圖片、視頻會針對他人的名譽、權益與精神造成損害,人們習慣稱其為「網路暴力」。網路暴力能針對當事人的名譽、權益與精神造成損害,而且它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往往也伴隨著侵權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亟待運用教育、道德約束、法律等手段進行規范。網路暴力是網民在網路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路上的延伸。網民們若想獲得自由表達的權利,也要擔當起維護網路文明與道德的使命,至少,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客觀。

2019年12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網路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根據規定,網路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和生產者、平台不得開展網路暴力、人肉搜索、深度偽造、流量造假、操縱賬號等違法活動。[1]

網路暴力事件加速個人信息的泄漏,引發社會恐慌,阻礙和諧社會的進程。2012年4月半月談對公民如何保護個人信息權進行了網路調查,參與人數4142人。其中對於個人信息是否泄漏的調查數據顯示:30%的人多次遭遇信息泄漏狀況,40%的人偶爾有信息泄漏的狀況,僅15%的人極少遭遇此情況,且15%的人對自己信息是否泄漏尚不清楚。由此可見,至少70%以上的人遭遇過不同程度的個人信息泄漏狀況,個人信息安全關繫到個體的切身利益,個人信息遭到侵犯,使得當事人缺乏安全感,容易引發不安情緒。

而對於個人信息存在哪些安全隱患方面,52%的人認為機構或網站擅自將個人信息泄漏或販賣給其他機構或個人,23%的人認為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用於詐騙等犯罪行為,18%的人認為機構或網站的個人信息保管機制不健全,5%的人認為個人在上網時遭遇「釣魚網站」,而僅有2%的人認為是其他原因。很明顯98%以上的人所認為的安全隱患都與網路有關。

網路暴力事件侵犯了當事人的名譽權、隱私權,泄漏了網民的個人信息,更加增強了個人信息的安全風險,引發了社會的恐慌情緒。網路空間和現實社會是有共通之處的,有的學者則直接認為,「網路空間」也是「現實社會」,只不過它是一種通過虛擬技術進行信息交流和傳播的新型媒介而已。按照這樣的說法,網路空間,是人們生活的空間,是一個以虛擬為形式的「現實社會」。那麼,在這樣一個社會所受到的一切影響也必然會作用到現實社會。網路暴力是「輿論」場域的群體性紛爭,以道德的名義對當事人進行討伐,可以說是網路自由的異化,這無疑阻礙了和諧網路社會的構建。與現實社會的暴力行為相比,網路暴力參與的群體更廣,傳播速度更快,因此某些意義上說,可能比現實社會的暴力產生的危害更大。網路暴力的產生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危害大、影響范圍廣,而且蔓延趨勢嚴重

Ⅶ 世界上最重要的三部民法典

法律分析:《法國民法典》是19世紀風車水磨時代民法典的代表,它推進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確認、鞏固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德國民法典》則是工業化社會民法典的代表,它促進了德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中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21世紀互聯網、高科技時代的民法典代表,它回應了信息時代以及互聯網、高科技、大數據時代科技爆炸和科技進步帶來的問題,回應了環境保護和生態維護的時代問題等,充分體現了其「與時代同行」、與時俱進的品格。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對一些新技術問題做了回應,具體包括

法律分析:關於個人信息保護的問題、關於網路虛擬財產的問題、電子合同相關的問題、關於平台的侵權責任問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八百八十五條 技術咨詢合同、技術服務合同履行過程中,受託人利用委託人提供的技術資料和工作條件完成的新的技術成果,屬於受託人。委託人利用受託人的工作成果完成的新的技術成果,屬於委託人。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Ⅸ 民法典關於網路侵權的規定是什麼

民法典關於網路侵權的規定是一般是指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知道侵權行為的存在卻不刪除鏈接的;竊取網路用戶中的資金的;擅自將他人作品進行數字化傳輸,規避技術措施,侵犯資料庫、利用網路隨意傳播他人隱私、個人信息等。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條
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權利人有權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通知應當包括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據及權利人的真實身份信息。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後,應當及時將該通知轉送相關網路用戶,並根據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據和服務類型採取必要措施;未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路用戶承擔連帶責任。權利人因錯誤通知造成網路用戶或者網路服務提供者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熱點內容
2018年學生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3 07:48:00 瀏覽:200
勞動法在私企 發布:2025-01-13 07:41:46 瀏覽:9
什麼道德問題 發布:2025-01-13 07:29:46 瀏覽:392
法律碩士非法學兩年制 發布:2025-01-13 07:26:04 瀏覽:290
律師楊軍 發布:2025-01-13 07:16:54 瀏覽:149
法治實殘 發布:2025-01-13 07:15:18 瀏覽:311
民法素材 發布:2025-01-13 06:38:02 瀏覽:162
羅馬法對民法的影響 發布:2025-01-13 06:25:34 瀏覽:567
增資經辦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3 05:29:32 瀏覽:666
法律碩士輔導班招生 發布:2025-01-13 04:50:05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