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則106條
Ⅰ 人身損害賠償一般以民法通則的第幾條為依據
人身損害賠償,是指
(1)自然人的生命、健康、身體受到不法侵害,造成傷版害、殘權疾、死亡及精神損害,要求賠償義務人以財產進行賠償的侵權法律制度。
(2)人身損害賠償的權利主體是自然人,客體是身體健康權或生命權,賠償的方式是財產賠償,賠償的義務人是致人損害的致害方。
依據:
(1)民法通則第106條:
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2)民法通則第119條:
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
Ⅱ 《民法通則》第106條與第121條在醫療侵權損害賠償案件中有何差別
1、《民法通則》第106、121條規定的並不是醫療侵權。而是普通的侵權。
《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採用的是過錯責任。
《民法通則》第121條規定: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同樣採用的是過錯責任。
2、醫療損害責任,更多是規定在《侵權責任法》的第七章:醫療損害責任。
第54條 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第55條 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並取得其書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並取得其書面同意。
醫務人員未盡到前款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56條 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准,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
第57條 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58條 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
(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 (二)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三)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
第59條 因葯品、消毒葯劑、醫療器械的缺陷,或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可以向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患者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的,醫療機構賠償後,有權向負有責任的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追償。
第60條 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患者或者其近親屬不配合醫療機構進行符合診療規范的診療;(二)醫務人員在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下已經盡到合理診療義務; (三)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難以診療。
前款第一項情形中,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也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61條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按照規定填寫並妥善保管住院志、醫囑單、檢驗報告、手術及麻醉記錄、病理資料、護理記錄、醫療費用等病歷資料。
患者要求查閱、復制前款規定的病歷資料的,醫療機構應當提供。
第62條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的隱私保密。泄露患者隱私或者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造成患者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63條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不得違反診療規范實施不必要的檢查。
第64條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干擾醫療秩序,妨害醫務人員工作、生活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Ⅲ 法官的判決是根據民法通則106條按我在上一頁說的情況我和原告沒有勞動合同關系用這條規定來追究我是不
問:法官的判決是根據民法通則106條按我在上一頁說的情況我和原告沒有勞版動合同關系用這條權規定來追究我是不是太牽強了而僱主完全脫離了審理本人認為這就是所謂的隔山打牛~法官的判決是根據民法通則106條按我在上一頁說的情況我和原告沒有勞動合同關系用這條規定來追究我是不是太牽強了而僱主完全脫離了審理本人認為這就是所謂的隔山打牛~
答:君同法律在線咨詢為您解答
有兩種可能:1、你與單位連續簽訂兩年固定合同的,可以要求簽訂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2、如果單位不拿出第二年的合同,(如果你還想在這個單位工作,這里因超過一年沒簽勞動合同,您仍可以請求與單位的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成立),也可以解除合同,你可要求單位支付未簽訂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要求單位每工作滿一年補償一個月工資。
Ⅳ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07條和108條是講述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七條 【民事責任的免除】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注釋:
本條是關於不可抗力的規定。
不可抗力屬於法定的免責事由,指不履行合同或法律規定的義務而致人損害者,依法可以不承擔民事責任的事由。不可抗力具體是指當事人不能預料、知道了也不能 克服、不能避免的客觀情況,是當事人的意志不能左右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不可抗力的范圍可由當事人自由約定,發生不可抗力的一方當事人負有及時通知對方 並證明不可抗力發生事實的責任。不可抗力造成的損害不可歸責於任何一方,也就無從承擔民事責任,但是當有其他特殊法律例外規定的,從其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八條
債務應當清償。暫時無力償還的,經債權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決,可以由債務人分期償還。有能力償還拒不償還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強制償還。
關聯法規《合同法》第60、91-106條
供參考
Ⅳ 第106條 歸責原則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通則》
你們之間的算口頭協議,一樣受法律的約束。
Ⅵ 《民法通則》第106條、第119條具體內容。
1、第一百零六條
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2、第一百一十九條
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
(6)民法通則106條擴展閱讀:
第一百二十條 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
第一百二十一條 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二十二條 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運輸者、倉儲者對此負有責任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第一百二十三條 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
Ⅶ 試述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和免責條件
1、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就是關於歸責原則的闡述。在我國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體系專是由:過錯責任屬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所構成。過錯推定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方式。
(一)過錯責任原則是以行為人的過錯為承擔民事責任要件的歸責原則。無過錯即無責任。《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就是該原則的一般規定。過錯推定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方式,它是根據損害事實的發生推定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主要行為人證明自己確無過錯時,才能免除責任。
(二)無過錯責任原則是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不以過錯的存在判斷行為人應否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就是該原則的一般規定。
(三)公平責任原則是在法律沒有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而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又顯失公平時,依公平原則在當事人之間分配損害的歸責原則。
2、民事責任的免除需要具備三種特徵,一是不可抗力,二是受害人的過錯(故意或過失),三是符合一定約定或者法律免責條件的。
Ⅷ 請教下關於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和第126條可以同時適用
可以同時適用來。要看具體自事件,具體情況。根據106條:「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和126條最後一句「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106條只是一個概括,指所有的歸責原則,126條專指物件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所以當遇到物件致人損害的事件時,如物件所有人或管理人可以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可以不承擔民事責任
個人觀點,歡迎採納!
Ⅸ 民法通則107條,所有權或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
第107條 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後,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
《物權法》第106條規定善意取得制度,第107條規定遺失物損害賠償以及取回規則。第107條可看作是對第106條善意取得條款中標的物范圍的例外規定,故相對於善意取得條款而言,其為限制性的法條。[i]筆者認為我國物權法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遺失物可在特定期間內排除善意取得之適用,盜贓是否可類推適用該規則?第二、物權法第107條文義是不夠明確,適用上將出現諸多問題,需要加以澄清。
一、比較法上的考察
德國民法典第935條規定盜竊物和遺失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但對金錢、無記名證券,以及通過公開拍賣方式出讓物可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台灣地區民法典第949條規定:佔有物如系盜贓或遺失物,其被害人或遺失人,自被盜或遺失之時起,二年以內,得向佔有人,請求回復其物。第950條規定:盜贓或遺失物,如佔有人由拍賣或公共市場,或由販賣與其物同種之物之商人,以善意買得者,非償還其支出之價金,不得回復其物。
要較為全面的了解德國、台灣地區民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應當綜合考察善意取得條款和關於遺失物、盜贓的規定。後者系對善意取得標的物范圍所做的限制,其所貫徹的思想是:當原權利人(主要指所有權人)因自己的意思導致對物失去控制,其利益應向善意相對人的信賴利益讓步。可見,構成善意取得之動產,應為「佔有委託物」,即基於權利人意思而喪失佔有之物,如基於委任、保管、設定質權而交由他人佔有之物。遺失物和盜贓非為權利人意思而喪失佔有,故通常不能成為善意取得的標的物。
二、類推適用
反觀我國物權法善意取得制度,應結合第106條和107條規定方能得到完整的認識。就動產善意取得方面,與台灣地區規定最為接近。大陸法系其他國家或地區對遺失物、盜贓一並規定,並做相同的評價,但我國卻未明文將盜贓排除適用善意取得條款。筆者認為,不論立法者是否意識到該問題,此處都存在法律上的漏洞,因為物被盜竊後轉賣,乃社會生活中常見的情況,若適用善意取得條款,則會出現評價矛盾,即遺失物不適用善意取得,盜贓反而適用,而兩者在是否適用善意取得條款方面不應當做不同處理。
考察各國善意取得立法理由,遺失物、盜贓不適用善意取得,由於它們並非出自原權利人意思而喪失對該物的佔有,故沒有理由為保護善意相對人利益而犧牲權利人之權利。我國雖然僅規定遺失物特定情況下不適用善意取得,但其理由與其他國家立法並無不同。因此是否因自己意思而喪失對物的佔有,是能否適用善意取得一個重要條件。盜贓,亦非由權利人意思而喪失對物的佔有,故在此要點上與遺失物相類。不同之處在於物遺失系由權利人自己導致,物被盜則是他人導致,在評價上無關宏旨,甚至後者比前者更應排除善意取得之適用。基於類似情況相同處理的原則,避免法律適用中出現評價矛盾,故盜贓可類推適用物權法第107條規定。
三、《物權法》第107條評析
該條文顯然系參考台灣民法的規定,但也存在一些差別。主要差別是:第一、在內容上,我國法增加了「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的規定;第二、權利人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的兩年時間的起算點不同,台灣規定是被盜或遺失時起兩年內,我國法規定從知道或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兩年內。
通過觀察「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之規定,則通常將其理解為一種選擇適用關系,即一旦權利人選擇了向無權處分人或受讓人中一人主張權利,則放棄對另外一人的權利主張。筆者認為,其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遺失物或盜贓一旦進入市場流通,難以尋獲受讓人。在不知受讓人時,權利人多會直接向無權處分人主張權利。如果主張之後,受讓人才出現,由於權利人已向無權處分人請求賠償,即便無權處分人無資力或其他原因難以實現賠償,權利人也無法再向受讓人主張返還原物。因為依據選擇適用關系,權利人已放棄對受讓人返還原物之主張。該結果顯然對權利人有失公平。
第二、權利人向善意受讓人主張原物返還請求權。原物若由於時間經過或使用而價值減損,由於受讓人主觀上為善意,則權利人無法向其主張損害賠償責任。但依據選擇適用關系,權利人已放棄對無權處分人損害賠償請求權,故也不得向無權處分人請求損害賠償。此對權利人明顯不公,權利人所受損害無法獲得完全賠償。
可見,選擇適用關系存在以上問題,但若為共同適用關系,則會發生以下法律效果:權利人獲得雙重賠償,即既從無權處分人處獲得損害賠償,又從受讓人處取回原物,權利人因此而獲利,這與民法填補損害的民事責任原則相沖突!故如何適用該規定頗值玩味,筆者認為應對該條文進行解釋,方能正確適用。
從條文的語義中來看,會導致以上問題的出現,故應考察該條文所處的規范脈絡(體系)和規范目的,以明確其含義。從法體繫上觀察,該條款系對善意取得條款(第106條)的限制性規定。在善意取得情況下,權利人僅能向無權處分人請求損害賠償。在遺失物、盜贓被無權處分人轉讓情況下,因為不適用善意取得條款,故權利人多了一個權利主張途徑,即所有物的返還請求權。此外,條文的規范目的在於對權利人權利予以全面的保護。權利人向無權處分人主張損害賠償,基於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其向受讓人請求原物返還,通常是基於物上請求權,兩者的請求權基礎不同。由此可知,該規定存在兩個不同的請求權,有可能存在請求權競合的情況。[ii]是擇一適用還是共同適用,關鍵看兩個請求權是否構成相沖突的競合關系?選擇適用關系僅在兩個請求權相沖突時才可適用,如果兩個請求權並存而不相沖突,則可同時適用。故針對上文提到的問題,可做出以下回答:
當權利人向無權處分人主張損害賠償後,權利人才知道受讓人。此時,應認為,存在權利人對無權處分人的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和對受讓人的原物返還請求權。兩個請求權是否發生沖突,應當具體分析。當權利人仍堅持向無權處分人全部損害賠償時,應認為權利人放棄對受讓人的原物返還請求權,因為此時兩個請求權存在沖突,故不得同時行使。當權利人選擇向善意受讓人請求原物返還請求權,若仍有損失,則仍可就損失部分向無權處分人請求侵權損害賠償,此時,兩個請求權不存在沖突,故可同時適用。
另外,筆者認為,此處受讓人,應當做狹義解釋,即善意受讓人。因為,該條款系對善意取得條款的限制,但為了兼顧受讓人的利益,又對原權利人的物之返還請求權行使期間加以限定,即從知道或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兩年內主張。如果超過兩年,則受讓人仍可善意取得該物。此受讓人若為惡意受讓人,即便超過兩年,也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故聯系善意取得條款,可知受讓人應當是善意受讓人。
四、結論
筆者通過以上分析,認為《物權法》第107條存在規范漏洞以及文義不明的情況,可通過運用法學方法論加以解決。基於我國國情,方法論在實踐中並未能廣泛應用,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解釋法律、填補規范漏洞的作用。故最實際的做法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制定物權法司法解釋時,就該問題可做如下規定:
1、被盜竊的物品,准用物權法第107條的規定。
2、權利人對無權處分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與對受讓人的原物返還請求權在不相沖突的情況下,可同時行使。
3、第107條所指的受讓人,不報包括惡意受讓人。
Ⅹ 民法通則106條最新司法解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
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七條: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八條:
債務應當清償。暫時無力償還的,經債權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決,可以由債務人分期償還。有能力償還拒不償還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強制償還。
(10)民法通則106條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條:
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
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八條:
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九條:
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
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條:
當事人雙方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