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宣布死亡

司法宣布死亡

發布時間: 2022-05-04 03:18:22

A. 在法律中,宣布死亡是什麼意思

所謂宣告死亡,是指公民下落不明超過法定期限,人民法院根據利害關系人的申請,依法宣告該公民死亡的一種法律制度,在法律上,自然人的死亡有兩種:一種是自然死亡,是指在生理上的明確無誤的真死。一種是法律上的推定死亡,事實上也可能死亡,也可能沒有死亡。
(一)宣告公民死亡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我國現行的民法通則第23條規定:公民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死亡:
1.下落不明滿四年的;
2.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之日起滿二年的。
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計算。宣告一個人死亡,關繫到終止他的民事主體資格,須慎重從事,所以需要有較長的失蹤時間。
同宣告失蹤一樣,宣告死亡也須按法定程序進行。根據有關法律,宣告死亡應按如下程序進行:首先由利害關系人提出申請,這些人包括失蹤公民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和其他法定繼承人、財產管理人、債權人等。其次,由人民法院依有關特別程序審理。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應發出尋找失蹤人的公告,公告為期一年。公告屆滿後仍無蹤者生存的消息時,可作出宣告死亡判決。
(二)關於宣告死亡的法律後果
宣告死亡與自然死亡的法律後果相同,比如單位除名、戶口注銷、繼承開始、配偶可以再婚等等。
(三)關天宣告死亡的撤銷
宣告死亡不等於就是人的生理上的死亡,有的可能是真死了,有的則可能沒死,有些甚至又返回了家園。遇到這種情況,民法作出了相應規定。民法通則第24條規定: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沒有死亡,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撤銷對他的死亡宣告。隨著死亡宣告的撤銷,被宣告死亡的人應恢復原有的人身權利和其有權利義務。根據民法通則第25條規定:被撤銷死亡宣告的人有權請求返還財產。依照繼承法取得他的財產的公民或者組織,應當返還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給予適當補償。因為被宣告死亡的人並沒有死,原由他所有的已作為遺產分割了財產,自然應當返還。在婚姻家庭關繫上,如被宣告死亡人的配偶尚未與別人再婚,他們的婚姻關系應當恢復;如原配偶已與他人結婚,則保護後一個婚姻。如被宣告死亡人的子女被他人依法收養,其收養關系能否解除,可協商解決。

B. 我國法律關於宣告死亡中有關機關證明指那些機關

宣告死亡中有關機關證明司法實踐中,一般是指被宣告死亡的人所在地的村委會、居委會、社區和派出所。

C. 簡答題:宣告死亡制度的構成要件

內容提要: 我國民法典應沿用宣告死亡的概念和制度。因危難事件下落不明的期間與一般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期間應分別規定。在戰爭期間下落不明宣告死亡,軍人和平民要區別對待。死亡宣告申請權不應有順序之分,可賦予檢察機關申請和撤銷死亡宣告權。原則上被宣告死亡人的死亡時間為法定下落不明期間屆滿之日。宣告死亡判決確定的死亡日期與真實死亡日期不一致為撤銷死亡宣告事由,宣告死亡的效力及於被宣告死亡人失蹤前以住所為中心的民事法律關系。 一、實質要件:自然人下落不明達到法定期間
(一)下落不明期間根據引起下落不明的原因不同分為普通期間和特殊期間
1.普通期間。我國法律規定一般情況下落不明滿4年,利害關系人可申請宣告其死亡。德國法律將普通期間規定為10年,《法國民法典》規定普通期間為推定失蹤判決作出後經過10年,《義大利民法典》規定為10年,俄羅斯聯邦民法典規定為5年,日本法律和我國台灣地區均規定為7年。[1]相比之下我國的期間規定較短,亦有學者認為應借鑒國外的立法對期間加以延長。筆者認為,現今社會人們活動領域擴大,通信手段日新月異,信息的溝通交流日益迅捷;況且社會經濟流轉速度加快,以個體為中心的權利義務變動頻率亦日趨加速,所以規定較長期間已不符合現實生活的需要,不僅起不到保護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只能使以自然人為中心的法律關系長期僵化。我國的期間長短規定較為合理,無變動必要。
宣告死亡的下落不明期間是否因失蹤人的年齡而各國和地區區別對待?德國法律規定已滿80歲者下落不明5年即可宣告死亡而不拘泥於10年界限。我國台灣地區法律規定,一般原因失蹤下落不明期間為7年,而80歲以上年邁者失蹤則為3年。此種區別對待看似符合客觀規律,人終有生命極限,而年長者相對接近,在同樣失蹤情況下年長者較年輕者生存希望更為渺茫,在長期下落不明的情況下,為年長者規定較短的期間,有利於及時結束權利義務關系的不穩定狀態。然而宣告死亡制度並非是事實判斷,而是法律擬制。在保護利害關系人的同時,也要考慮失蹤人的利益,期間長短則關系失蹤人的利益保護,賦予年長者較短期間,年輕者較長期間,將兩者置於不平等地位,似乎後者應著重保護,前者次要保護。申言之,如果以失蹤人的自然狀態不同來區分期間長短,那麼患有嚴重疾病、視覺、聽覺存在嚴重障礙的失蹤人是否也規定較短的期間呢?筆者認為,我國法律不因失蹤人的自然狀態不同而區別對待,而是同等保護較為合理,值得推崇。
2.特殊期間。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失蹤人死亡的可能性與一般情況下失蹤相比較大,故法律規定相對較短的特殊期間。我國法律規定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期間為2年,德國、日本法律規定為1年,義大利民法典規定為2年,俄羅斯民法典規定為6個月。然而意外事故當中的一些危難事件,如海難、空難、礦井瓦斯爆炸、雪崩等情況,在此類意外事故中失蹤,失蹤人生還的機會極其微小,經過長時間有組織搜救未果的情況下,是否有必要拘泥於意外事故的期間呢?德國法律採取單獨列舉的方式,規定空難為3個月,海難為6個月。義大利和日本則沒有區分,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67條規定:「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經有關機關證明該自然人不可能生存,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死亡的,不受民法有關宣告死亡之特別期間的限制。」此規定被梁慧星教授主持的中國民法典立法研究課題組編訂的《民法典總則草案建議稿附理由》(以下簡稱《建議稿》)借鑒,《建議稿》第43條規定「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時間,從其最後離開住所或者居所而下落不明的次日開始計算。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從戰爭結束之日開始計算。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從事故發生之日開始計算」。第44條規定;「自然人在危險事故中下落不明時,經有關機關根據現實情況確認其絕無生存可能,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死亡不受本法42條第1款第(二)項規定期間的限制。」[2]此類規定有利於迅速結束權利義務的不確定狀態,有疑問的是「絕無生存可能」是否還屬於宣告死亡的范疇。宣告死亡制度是出於保護利害關系人的目的,運用高度蓋然性原理,將持續一定期間的生死不明狀態通過法定程序予以確定,實為法律擬制,而非事實上確定,以滿足現時需要。而「絕無生存可能」已經不是蓋然性而是確定性的表述,另賦予「有關機關根據現實情況確認」「絕無生存可能」的事實,會制約宣告死亡制度功能的發揮。例如確認的作出要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有關機關」在不同危難事件中又表現為不同的機構,如何認定機構的公信力、權威性等都是不確定的因素,另外實際事故的調查、搜救,責任的認定時間亦不會短,未必能起到及時了結權利義務關系的效果。反而,時間的經過具有客觀性、確定性,不會受失蹤事實以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筆者認為在上述危險事件中下落不明,雖然失蹤人生存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也只是高度蓋然性,而非確定性,盡量減少不確定因素對於宣告死亡制度運做的干擾,在制度設計上可以仿效德國的作法縮短危險事件的下落不明期間,從而實現失蹤人和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平衡。
(二)下落不明期間起算點的確定
期間長短固定、期間計算起點的確定則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宣告死亡制度功能的實現。普通期間的計算各國通常規定為知道失蹤人最後信息之日計算。如《義大利民法典》規定自獲得最後消息之日起經過10年,《法國民法典》規定某人停止在其住所或居所出現,且他人無其音信,被法院判決確認推定失蹤,自推定失蹤的判決做出10年或雖無法院判決確認失蹤,但當事人停止在其住所地或居所地出現,無信息20年以上者。德國法律規定從有最後信息起算[3]。我國《民法通則》無起算點的規定,《意見》第28條規定:「一般情況下落不明,從公民音信消失之次日起算。」探悉立法者本意,似從最後音信的次日起算,然表述上不清晰,何為「公民音信消失之次日」?況且下落不明期間失蹤人一直處於音信消失狀態,究竟從哪一天起算呢?《建議稿》第43條規定「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時間,從其最後離開住所或者居所而下落不明的次日開始計算」。該條規定的目的在於解決期間計算起點問題,而「下落不明的時間從下落不明的次日起算」表述不清楚,下落不明是事實狀態而不是確定的日期,與民法通則的規定犯了相同的表述錯誤,實踐中無法掌握。另下落不明關鍵是被宣告人音信的有無,下落是否確定,而與是否「最後離開住所或者居所」無關,實踐中甚至可能會出現被宣告人未離開住所地而符合宣告失蹤條件的,因此時間的起算點不應與住所或者居所相聯系。綜上,筆者認為應直接規定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期間從最後音信的次日起算,這樣清晰、明確,易於操作。
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計算。我國法律規定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從戰爭結束之日起算,「然在戰爭失蹤,如戰爭延長,則於戰爭繼續中不得為死亡宣告,事實頗為不便。」[4]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主題,但戰爭、地區沖突有時在所難免,戰爭的長短通常難以確定(例阿富汗戰爭持續20餘年,伊拉克戰爭已經5年),若自然人在戰爭中某一刻下落不明,直到戰爭結束時才能計算,則權利義務的不確定狀態在失蹤人最後消息到戰爭結束和戰爭結束後4年內長期持續,甚至可能由於戰爭的長期進行,而宣告死亡制度無法啟動,對失蹤人的利害關系人利益保護不利。《義大利民法典》規定參加戰爭的軍人、輔助人員和在部隊中服役而在戰爭期間失蹤的人員,自和平條約生效之日起經過2年,未締結和平條約的情況下,自停止敵對狀態之日起經過3年可以宣告死亡。《俄羅斯聯邦民法典》也對於軍人給予類似特殊規定。筆者認為這樣的規定有借鑒意義,為鼓勵軍人參加保衛祖國戰爭,穩定軍心,在宣告死亡制度下落不明期間起算點的設計上對參戰的軍人應給以特殊保護。因此參戰軍人在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期間的起算點應為戰爭結束日。除此以外的自然人在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期間的起算點以最後音信的次日為妥。二、形式要件
(一)利害關系人申請
1.列舉加概括的方式。如《義大利民法典》規定受遺贈人、受贈人以及所有由於失蹤人的死亡能夠取得某種權利的人,遺囑繼承人、法定繼承人或他們各自的繼承人可以申請宣告死亡。我國《民法通則》無利害關系人范圍的規定,《意見》第24條規定利害關系人的范圍和順序:(1)配偶(2)父母、子女(3)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4)其他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
2.概括式。《法國民法典》規定任何有利害關系人和檢察院可請求法院宣告失蹤。《日本民法典》規定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失蹤宣告。
利害關系人的申請權行使是否有順序限制,《建議稿》第45條規定:「宣告死亡應由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申請。申請宣告死亡的利害關系人,包括被申請宣告人的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以及其他與其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申請宣告死亡不受前款所列人員的順序的限制」。有疑問的是,利害關系人前加上「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限定詞,從反面推之,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上述人員則無申請宣告死亡的權利,只能任由權利義務處於長期不確定狀態,立法理由中未見詳細說明。不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利害關系人完全可以通過代理人進行申請,行為人是否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僅影響民事行為的效力,而不表示對不同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的權利進行區別對待,此項限定應取消為妥。
檢察機關能否申請宣告死亡?檢察機關作為國家司法機關申請宣告下落不明的自然人死亡是國家公權力對私法領域的介入,對其如何處理,各國立法規定不一。有些國家、地區法律確立檢察機關申請宣告死亡的權利,如義大利、法國、我國台灣地區。筆者認為,檢察機關為宣告死亡的申請人依職權干涉民事活動,須有充足理由謹慎為之,至少應滿足兩項條件: (1)僅賦予利害關系人申請權,不足以保護所有的利益主體。申言之,只有通過賦予檢察機關申請權才能彌補利益保護「真空」。(2)應嚴格限定檢察機關行使申請權的條件。現實生活中有時自然人長期下落不明,沒有利害關系人或利害關系人因各種原因不申請宣告死亡,致使權利義務不確定狀態長期存在,從而國家利益有遭受損害的危險。如失蹤人下落不明,其曾立有遺囑將全部財產遺贈給國家,而此時沒有利害關系人或利害關系人不申請宣告死亡,這時如不賦予檢察機關申請權,顯然不利於對國家利益的保護。當然自然人長期下落不明,使國家以外的利害關系人處於一種不利益狀態,利害關系人享有是否申請宣告死亡的自由,而不能由他人或檢察機關「越俎代庖」。有學者認為「國家利益的損害為國家介入的唯一理由。失蹤人無利害關系人或利害關系人不提出死亡宣告,而不申請會造成國家、集體利益損害的,由人民檢察院申請。」[5]較為合理,只有在國家利益遭受損害時,才能賦予檢察機關以國家利益「代言人」的身份申請宣告死亡,以保護國家利益。《建議稿》第46條「下落不明的自然人無利害關系人或利害關系人不提出死亡申請的,應當由人民檢察院可以提出死亡宣告申請」,徐國棟教授主持的《綠色民法典》第429條規定「如某人消失且音信全無滿兩年,任何利害關系人或檢察院都可向法院宣告其失蹤」。
筆者認為,上述規定對於檢察院的申請權顯然賦予過寬,會導致對利害關系人意思自治的嚴重干涉,致使非國家利益以外私人權利義務違背當事人的意願而發生變動,與民法私法之本質不合,實無必要。
(二)由人民法院判決宣告
宣告死亡制度的適用將導致以被宣告人為中心的法律關系消滅,對被宣告人的利害重大,故不能由自然人或其它機關隨意為之,為確保其嚴肅性、穩定性,只能由法院依法審查並以判決宣告。
人民法院宣告死亡判決中對於死亡日期的確定,《民法通則》無明確規定,《意見》第36條規定:「被宣告死亡的人,判決宣告之日為其死亡的日期」。學者們對此規定看法不一,支持者在比較幾個時間點優劣後,認為「死亡宣告稱『宣告』,當然應以判決宣告日最具優勢,司法解釋之規定可資贊同」[6]反對者認為「它使得對於被宣告人死亡的時間可以由利害關系人來決定,極不嚴肅。它將被宣告人死亡時間統一規定為某一時間,忽視了被宣告死亡人下落不明的不同情況,以及有關該人在生理死亡時間方面所可能存在的差異。建議被宣告死亡人其下落不明滿4年之日為其死亡日期,戰爭期間下落不明,戰爭結束之日為死亡日期,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意外事故消失之日為其死亡日期。」[7]筆者認為,死亡日期的確定直接影響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如被繼承人的范圍大小,遺產的多少等。對死亡日期的確定要慎重衡量,應確定一客觀事實發生時間為死亡時間,盡量減少人為因素對日期確定的影響。通常下列時間點對於宣告死亡制度有重要意義:(1)最後音信之日(2)下落不明期間屆滿日(3)申請宣告死亡日(4)人民法院發布尋找失蹤人公告日(5)公告期屆滿日(6)人民法院宣告判決日(7)判決生效之日。其中(3)、(4)、(5)、(6)、(7)易受利害關系人或法官左右,被宣告人何時死亡掌握在他人手中,作為死亡日期不嚴肅,不可採用。應在(1)、(2)中選擇。德國、日本、我國台灣地區採用(1),而義大利採用(2)。失蹤人喪失音信,長期下落不明,其可能死亡亦可能沒有死亡,如死亡其可能在無音信之日後的任一時間死亡,無法准確判斷。「客觀上,失蹤人已經死亡的推定是隨著時間的持續進行而逐步形成的,實際生活中,有當事人對於失蹤人『已經死亡』的認識,只能形成並強化於失蹤事實的長期延續而非失蹤事實之發生。」[8]因此確定期間屆滿之日為死亡日期,既符合人們的心理習慣,又顧及對被宣告人利益保護,客觀上又避免人為因素左右,較合理。
同理,因意外事故、戰爭等原因被宣告死亡人的死亡時間均應為上述相應期間屆滿之日。當然,因為是推定,如有反證能夠推翻此推定時間,應以反證時間為准。

D. 同一順序利害關系人,有的申請宣告失蹤,有的申請宣告死亡,是不是應該宣告死亡

如果符合宣告死亡的條件,應當宣告死亡。
法律分析
原來的法律沒有宣告死亡優先適用的規定,宣告失蹤不是宣告死亡的必須程序,公民下落不明,符合申請宣告死亡的條件,利害關系人可以不經申請宣告失蹤而直接申請宣告死亡。但利害關系人只申請宣告失蹤的,應當宣告失蹤;同一順序的利害關系人,有的申請宣告死亡,有的不同意宣告死亡,則應宣告死亡。本條是對上述意見的修改而來。宣告失蹤是人民法院對自然人失蹤事實狀態的司法確認,目的在於保護失蹤人的財產利益不因其下落不明而遭受損失。而宣告死亡是人民法院對下落不明人死亡後果的法律推定,目的在於結束因自然人下落不明導致法律關系不穩定狀態,保護利害關系人的財產利益和身份利益。兩項制度的出發點和法律條件以及法律效果各不相同,不能混不一談。但是,兩項制度在起算點、期間、申請主體以及司法程序上有諸多類似之處,因此兩者往往被混同。在實踐中,某人先被宣告失蹤,後來經過一定期間仍下落不明,於是被宣告死亡。對於這種情況,不能將其解釋為宣告失蹤是宣告死亡的前置程序,即只有在宣告失蹤之後,才能進行失蹤人的死亡宣告。本條釐清了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兩者的關系,對同一自然人,有的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死亡,有的申請宣告失蹤,符合宣告死亡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宣告死亡。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十七條__對同一自然人,有的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死亡,有的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失蹤,符合本法規定的宣告死亡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宣告死亡。

E. 宣告死亡的條件是什麼

一、宣告失蹤

宣告失蹤,是指經利害關系人的申請,由法院依照法定條件和程序,宣告下落不明滿一定期限的公民為失蹤人的民事法律制度。

(一)宣告失蹤的條件和程序

我國民法通則具體規定了以下宣告失蹤的條件和程序:

1.宣告失蹤條件。(1)公民離開其住所不明。所謂:「下落不明」,是指公民離開最後居住地後沒有音信的狀況。(2)公民下落不明的狀況超過2年期限。下落不明的起算時間,從公民音信消失之次日起算。如果公民在戰爭期間不落不明的,應當從戰爭結束之日的次日起算。

2.宣告失蹤的程序。(1)由利害關系人提出申請。申請宣告失蹤的利害關系人,包括被申請宣告失蹤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以及被申請宣告失蹤人的債權人、合夥人等其他與被申請宣告失蹤人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2)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程序宣告失蹤。人民法院定理宣告失蹤案件,應當查清被申請宣告失蹤人的財產,指定財產管理人或者採取訴訟保全措施。,發出尋找失蹤人的公告。公告期間為半年,期間屆滿,人民法院根據被申請宣告失蹤人的失蹤事實是否得到確認,作出宣告失蹤的判決或終結審理的裁定。如果判決宣告為失蹤人,應當同時指定失蹤人的財產代管人。

(二)宣告失蹤的後果

根據民法通則第21條規定,宣告失蹤的後果是:「失蹤人的財產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關系密節的其他親屬、朋友代管。代管有爭議的,沒有以上規定的人或者以上規定的人無能力代管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失蹤人所欠的稅款、債務和應付的其他費用,由代管人從失蹤人的財產中支付。」

(三)失蹤宣告的撤銷

依照民法通則的規定,被宣告失蹤的人重新出現或者確知他的下落,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失蹤宣告。

二、宣告死亡

宣告死亡,是指經利害關系人申請,由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判決宣告下落不明滿一定期限的公民死亡和民事法律制度。

(一)宣告死亡的條件和程序

我國民法通則對宣告死亡的條件和程序規定如下:

1.宣告死亡必須具備的條件:(1)公民離開其住所或最後居住地下落不明,杳無音信,不知生死。(2)公民離開其住所地或最後居住地下落不明的事實狀態超過了法定期間。該法定期間有三種情況:一是在一般情況下離開其住所地或最後居住地下落不明滿4年;二是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之日起滿2年;三是在戰爭期間下落不明,從戰爭結束之日起滿4後。

2.宣告死亡的程序為:(1)由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以宣告某公民死亡。有資格提出申請的利害關系人的范圍和順序是:①配偶②父母、子女③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④與被申請死亡的人有其他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2)人民法院受理宣告失蹤人死亡案件後,應當發出尋找失蹤人的公告,公告期間為1年。公告期間屆滿,人民法院根據被宣告失蹤人的事實是否得到確認,作出終結審理的裁定或者宣告死亡的判決。

關於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的關系,按照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宣告失蹤不是宣告死亡的必經程序。在公民下落不明又符合申請宣告死亡的條件下,利害關系人可以不經過申請宣告失蹤而直接申請宣告死亡。如果利害關系人只申請宣告失蹤的,應當宣告失蹤;但同一順序的利害關系人,有的申請宣告死亡,有的不同意宣告死亡,則應宣告死亡。

(二)宣告死亡的結果

公民被宣告死亡的,應發生與公民自然死亡同樣的法律後果,即被宣告死亡的公民喪失作為民事主體的資格,其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能力終止;其原先參加的民事法律關系歸於變更或者消滅;其婚姻關系自然解除,其個人合法財產作為遺產按繼承程序處理。

(三)死亡宣告的撤銷

我國民法通則中規定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機關報出現或者確知他沒有死亡,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應當撤銷對他的死亡宣告。依照民法通則和有關的司法解釋,公民的死亡宣告被撤銷的,產生如下法律後果:

1.有民事行為能力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仍然有效。

2.人民法院撤銷死亡宣告後,如果被宣告死亡人的配偶尚未再婚,其夫妻關系從撤銷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復;如果其配偶再婚後又離婚,後配偶又死亡的,則夫妻關系不能自行恢復,要恢復夫妻關系,需辦理復婚手續。

3.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養,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銷後,僅以未經本人同意而主張收養關系無效的,一般不應准許,但收養人和被收養人同意的除外。

4.被撤銷死亡宣告的人有權請求返還財產。但原物已被第三人合法取得的,第三人可不予以退還,應給予補償。依照繼承法取得他的財產的公民或者組織,應當返還原物;如果原物已經不存在,則應給予適當補償。

5.利害關系人隱瞞真實情況使他人被宣告死亡而取得其財產的,除應返還原物及孳息外,還應對給他人造成的損失予以賠償。

F. 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的區別失蹤多長時間能夠認定是死亡

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的區別:

1.設立宗旨不同。宣告失蹤只是為失蹤人指定財產代管人,終止不確定的財產關系。宣告死亡,結束被宣告死亡人生前住所地為中心的民事法律關系。

2.法律後果不同。宣告失蹤,法院將指定財產代管人,財產代管人有順序性,而且財產代管人具有訴訟主體資格;宣告死亡,將終止被宣告死亡的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財產依法繼承,婚姻關系歸於消滅,其子女可被他人依法收養。

3.要求不同。宣告失蹤要求自然人下落不明滿二年;宣告死亡要求下落不明滿四年或者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滿二年。

【法律依據】

《民法總則》第四十六條,自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該自然人死亡:

(一)下落不明滿四年;

(二)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滿二年。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自然人不可能生存的,申請宣告死亡不受二年時間的限制。(《民法總則》將於2020年12月31號失效)。

拓展資料

根據《民法典》第四十六條:自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該自然人死亡:

(一)下落不明滿四年;

(二)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滿二年。

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自然人不可能生存的,申請宣告死亡不受二年時間的限制。

(《民法典》生效時間為2021年1月1日)。

G. 法院對宣告死亡的司法解釋

下落不明滿4年(需要當地派出所或相關機關出具證明),按照以下順序(順序不能顛倒)就可以申請宣告死亡:
1配偶
2父母、子女
3兄弟姐妹其他親屬和利害關系人
這時法院會發出一個尋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為期1年,1年之後還沒發現下落不明人的,就宣告死亡。
-如果是因為意外事件下落不明的,那麼只需要2年(而不是4年),就可以去申請,法院也是公告1年。
-如果是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且有關部門出具意見認為當事人不可能生存的,此時可以立刻去申請宣告死亡。法院會公告3個月。
-如果是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那麼從戰爭結束時算4年。

H. 下圖是我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中截取下來的一條,請問其中的「生理死亡」和「宣告死亡」各是什麼意

生理死亡就是斷氣了,宣告死亡指腦死亡或失蹤被司法機關宣布死亡的

I. 法律怎樣規定死亡

法律上自然人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兩種。版

自然死亡權又叫生理死亡或絕對死亡,是指公民生理機能的絕對終止,生命的最終結束。關於自然死亡的界限,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以心跳停止和呼吸停止作為自然死亡的一般標志。

宣告死亡又叫推定死亡或相對死亡,是指公民下落不明,超過了法律規定的時間,經利害關系人的申請,由司法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宣告該公民死亡的一種法律推定。

(9)司法宣布死亡擴展閱讀:

全腦功能不可逆性的永久性停止,稱為腦死亡。包括:

(一)大腦功能的停止:除運動、感覺之外,思考、感情等精神活動功能,即意識也都永久性喪失。腦電波消失。如果腦干功能尚存,有自發呼吸,則不能稱為腦死亡,只能說是處於「植物狀態」。

(二)腦干功能停止:腦干有網狀結構、腦神經核、延髓血管運動中樞、呼吸中樞等重要結構。因此,腦干功能喪失意味著上述結構功能停止。

網狀結構功能喪失導致昏迷,腦神經功能喪失則引起對光反射、角膜反射、眼球反射、前庭反射、咽反射、咳嗽反射的消失;延髓功能停止,則自發呼吸停止,血壓急劇下降,直至腦死亡。

熱點內容
勞動合同法的解釋 發布:2025-01-13 02:11:26 瀏覽:972
下列屬於新條例 發布:2025-01-13 01:19:40 瀏覽:828
不戴口罩道德 發布:2025-01-13 00:53:23 瀏覽:9
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權益的保障 發布:2025-01-13 00:10:51 瀏覽:779
馬克思法學研究生 發布:2025-01-13 00:07:03 瀏覽:146
法律援助來源 發布:2025-01-12 23:44:24 瀏覽:19
合同法總則分則均有規定 發布:2025-01-12 23:29:51 瀏覽:210
包攬合同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2 22:29:39 瀏覽:548
日本民法典原則 發布:2025-01-12 22:04:20 瀏覽:273
簽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怎麼寫 發布:2025-01-12 21:56:01 瀏覽: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