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和義務關系在民法中
A. 權利與義務的辯證關系
一.
權利和義務對立統一。
二.
權利和義務相互依賴
三.
權利可以放棄,義務不可放棄。
四.
權利和義務是一種對應關系。
五.
有時有些權利本身也是義務。
法律是規定人們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統治階級是通過法律規范為人們規定一定的權利和義務的辦法,來保護自己的利益,維護有利於本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例如,憲法從總的方面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其他部門法律從某個方面規定公民在某一社會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法律規范實施的目的,正是為了把對統治階級有利和合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固定下來。法律是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規范。
在法律中,權利與義務永遠是同時出現的,它們呈現出以下的相互關系:
一.
權利和義務對立統一。
從辯證法的觀點看來,權利與義務這對矛盾的雙方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既有對立的一面,又有統一的一面,偏廢其中任一層關系都是不科學不全面的。一般說來,人們比較注意權利與義務的區別、對立以及相輔相成的關系,而較少注意它們之間更深一層的統一性關系,即在本原上的一致性。事實上義務並不是獨立於權利之外的一種異在物,而是發韌於權利大樹上的一簇分支,是權利的一種特殊形態,是對象化了的權利,是主體和內容發生了轉化的權利,每一權利主體只有盡其義務才有條件實現其權利並維護其權利。由此可見義務的實在內容和設定義務的目標指向仍然是一定的權利和利益,義務本身不過是為實現某種利益,享受某種權利而同時應盡的責任。從民法的角度看,權利是利益分配的法律技術手段,義務則是使這種利益分配能正常進行(只允許獲取正當利益)而設立的另一技術概念,所以義務是為權利設定的。權利界定利益,義務界定權利,義務設定的動機、目的、著眼點和落實點都是圍繞權利界定和利益分配這根中軸旋轉。法律上的各種禁止性規范、義務性規范都不是為義務而義務、為限制而限制。其目的是為了防止人們獲取非正當權利和人們的正當權利被侵犯。就是奴隸主以及許多封建統治者的立法,幾乎把一切義務推給被剝削階級,其目的也是為了維護剝削階級的權利和利益。
法以權利和義務為機制調整人們的行為和社會關系.正是鑒於權利與義務在法中的特殊地位,關於這一問題的討論一直在不同的法學學科領域中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著.不過,由於種種原因,迄今為止人們對權利和義務關系的認識並不深入.因此,概括這些認識的理論觀點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經不起認真推敲.其中有的根據不足,有的停留在歸納現象層面,有的似是而非,有的錯誤明顯.作者認為,對權利與義務關系的研究必須建立在以下原則的基礎上:首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原則立場,必須立足分析活生生的法律現象,從權利、義務的產生、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去總結和發現規律;其次,權利與義務關系理論應全面反映二者關系的一些內在規律,應該是法的價值、規范和事實運作的高度統一;再次,權利與義務關系理論要全面反映人類社會法的共性,具有普遍意義.該文正是在這一前提下對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問題進行分析,試圖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南,通過對現有理論的梳理,總結歸納出權利與義務關系發展的一般規律,也為法學研究提供一種辯證思維方式.
B. 權利與義務有怎樣的關系
二者是統一的,不可分離。
1、權利和義務在法律關繫上是相對應而存在的,權利與義務都是實現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徑。
2、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權利的主體又是義務的主體;權利的實現需要義務的履行,義務的履行確保權利的實現。
3、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樹立權利意識、珍惜公民權利;樹立義務意識,自覺履行公民義務。
(2)權利和義務關系在民法中擴展閱讀:
關於權利的實質,歷史上學者曾有過很多不同的論述。在馬克思主義出現以前,影響最大的權利學說是17~18世紀歐美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和德國古典唯心主義思想家I.康德等人所主張的「天賦人權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權利歸根結底是由社會經濟關系所決定,即權利只不過是社會經濟關系的一種法律形式。統治階級利用法律確認人們的某種權利,並賦予它以法律上的保護,其目的是為了維護有利於本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剝削階級的法往往公開剝奪被剝削者的權利,或者使法律上確認的權利對勞動者徒具形式。社會主義國家不僅在法律上確認公民具有廣泛的權利,而且為公民行使權利提供政治上和物質上的保障,體現了權利的真實性。
C. 權利和義務的相互關系
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如下:
從宏觀上講可以將二者的關系概括為:歷史進程中曾有的離合關系}邏輯結構上的對立統一關系;總體數量上的等值關系;功能上的互補關系;運行中的制約關系;價值意義上的主從關系。
(1)從人類不同的發展階段看二者有過離合關系。例如原始社會權利義務完全結合在一起無所謂權利義務的區分;在存在特權階級的社會一部分人只享有權利而不履行義務而無權階級只履行義務卻無法享受權利。
(2)邏輯結構上看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權利意味著獲得而義務意味著付出一個是主動的另一個是被動的。但是二者還是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表現在權利義務不可能孤立存在和發展「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有時權利義務還可以互相轉化有的行為則既是權利又是義務例如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再如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權利(職權)不可放棄。
(3)數量上的等值關系。就整個社會而言只有權利與義務在總量上處於等額狀態社會生活才不至於出現混亂。在特權社會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由於權利總量和義務總量失衡而導致混亂。
(4)價值功能上二者具有互補關系。單純的權利並不能導致利益的實現必須通過設定義務來進行保障。
(5)從法律運行的角度上看權利與義務具有制約關系。在社會互動過程中權利與權利、權利與義務之間存在著互相制約關系。一方面個人權利對國家職權的制約導致了國家的義務和責任國家職權對個人權利的制約導致個人的義務;另一方面個人之間、國家機關之間的權利義務也是相互制約關系。例如國務院的行政管理權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所賦予它的職責和義務的制約。
(6)在法律調整的價值趨向上權利、義務有主從關系。權利是目的義務是手段義務的設定應該以保障權利的實現為出發點。
從宏觀上講,可以將二者的關系概括為:歷史進程中曾有的離合關系}邏輯結構上的對立統一關系;總體數量上的等值關系;功能上的互補關系;運行中的制約關系;價值意義上的主從關系。
(1)從人類不同的發展階段看,二者有過離合關系。例如,原始社會權利義務完全結合在一起,無所謂權利義務的區分;在存在特權階級的社會,一部分人只享有權利而不履行義務,而無權階級只履行義務卻無法享受權利。
(2)邏輯結構上看,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權利意味著獲得,而義務意味著付出,一個是主動的,另一個是被動的。但是二者還是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表現在權利義務不可能孤立存在和發展,「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有時權利義務還可以互相轉化,有的行為則既是權利又是義務,例如,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再如,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權利(職權)不可放棄。
(3)數量上的等值關系。就整個社會而言,只有權利與義務在總量上處於等額狀態,社會生活才不至於出現混亂。在特權社會,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由於權利總量和義務總量失衡而導致混亂。
(4)價值功能上二者具有互補關系。單純的權利並不能導致利益的實現,必須通過設定義務來進行保障。
(5)從法律運行的角度上看,權利與義務具有制約關系。在社會互動過程中,權利與權利、權利與義務之間存在著互相制約關系。一方面,個人權利對國家職權的制約導致了國家的義務和責任,國家職權對個人權利的制約導致個人的義務;另一方面,個人之間、國家機關之間的權利義務也是相互制約關系。例如,國務院的行政管理權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所賦予它的職責和義務的制約。
(6)在法律調整的價值趨向上,權利、義務有主從關系。權利是目的,義務是手段,義務的設定應該以保障權利的實現為出發點。
D. 如何理解法律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1、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法律權利的實現必須以相應法律義務的履行為條件。
2、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離開了法律權利,法律義務就失去了履行的價值和動力。
3、離開了法律義務,法律權利也形同虛設。
4、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還具有二重性的關系,即一個行為可以同時是權利行為和義務行為。
5、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平等表現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確立為基本原則,這里的平等講的就是權利和義務平等。
6、在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的具體設定上要平等。
7、權利與義務的實現要體現平等。
8、實際上,在國家規定的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相一致的情況下,在實行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人人平等的制度中,一個人無論是行使權利還是履行義務,都是對自己有利的。
(4)權利和義務關系在民法中擴展閱讀:
法律權利與義務:
1、法律義務是一種意識形態現象,是做(或不做)某一行為的要求。
2、法律義務作為一種行為要求,表面上由法律規則規定。
3、法律義務作為行為的要求,實際上是社會和國家對法律主體提出的。
4、法律責任的原因是社會和國家的要求,法律規定,義務實際上是簽約由社會和國家個人(法律主體)要求個人要做(或不做)特定的行為在特定條件下。
5、法律義務有時與權利人對稱。在這種情況下,法律義務是在實踐中應權利人的請求而履行的。但並不是說債權人必須提出請求,就有法律義務。債權人未主張的,也不能排除債務人的義務。
6、社會和國家要求債務人採取行動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義務人違反義務的選擇不可避免地給他人、社會或者國家的非損害利益造成損害。
7、法律義務所代表的社會和國家要求表明義務主體只能做或不做某些行為。作為一種要求,法律義務只是形式上減少了做和不做的自由選擇。但是,減少這種自由對債務人並不有害。
法律義務是指法律主體在社會實踐中被要求做(或不做)某一行為的狀態。
法律權利的特點:
1、它來源於法律規范的規定,由國家確認和保障。
2、它是保障權利人利益的法律手段。
3、它是一個與義務相關的概念。沒有義務,權力就不能被理解。以債務人的法定義務為擔保。
4、確定法律允許的行為范圍。在該范圍內,債權人滿足自身利益或者要求債務人進行某些行為是合法的,超過該范圍,則是違法的或者不受法律保護。
E. 權利和義務在法律關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嗎
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在法律關系中的地位平等。
從法律關繫上講,二者是同時產生的,是相對應的一對范疇。沒有權利,就沒有義務,沒有義務,也就沒有權利。我國憲法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也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權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權益,它表現為享有權利的公民有權做出一定的行為和要求他人做出相應的行為。
義務,是指公民依法應當履行的職責,它表現為負有義務的公民必須做出一定的行為或禁止做出一定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十三條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F. 民法第幾條規定權利和義務的關系
在民法中,權利、義務和責任是屬於同一個位階的概念。責任與債權不在同一個位階上,因為債權是一種具體的權利,是權利概念的下位概念;同樣,債務是義務的一種,屬於義務的下位概念,與責任也不在同一個位階上。因此,將民事責任作為債的一種發生根據放於債法之中,是違反邏輯的。
權利義務關系和民事責任關系是有時序性的,實際上,總是先有權利義務關系,後有民事責任關系。而且,相對於權利義務關系而言,民事責任關系的產生只是一種可能性。因為,權利義務關系所對應的是原權利,民事責任關系所對應的是救濟權。救濟權是因基礎權利受到侵害或者有被侵害的危險時產生的援助基礎權利的權利。救濟權通常處於休眠狀態,只有原權利遭遇侵害或有被侵害之虞時,救濟權才會啟動去救濟原權利。
G. 公民權利與義務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二者是統一的,不可分離。
(1)權利和義務在法律關繫上是相對應而存在的,權利與義務都是實現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徑。
(2)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權利的主體又是義務的主體;權利的實現需要義務的履行,義務的履行確保權利的實現。
(3)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樹立權利意識、珍惜公民權利;樹立義務意識,自覺履行公民義務。
(7)權利和義務關系在民法中擴展閱讀
基本權利有以下特徵:
(1) 基本權利表明公民的憲法地位。基本權利的行使與基本義務的履行構成公民在國家中的憲法地位。憲法地位是公民參與國家管理,實現其主體意志的基礎,是公民行為合憲性的依據。不享有基本權利則意味著憲法地位的不穩定。因此憲法上確定基本權利的首要意義在於公民通過行使基本權利獲得合憲性的基礎。
(2) 基本權利是一國權利體系的基礎。權利是有機組成的體系,包含著不同層次、不同形態的權利要索,其中具有母體性的權利則構成基本權利。這種權利客觀上具有不可取代性,是公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過普通法所規定的權利是基本權利的具體化,即從母體性權利中派生出來的。權利體系中的這一母體性與派生性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構成了規定基本權利的究法與規定普通權利的普通法律之間的區別,表明法律體系的不同等級。
(3) 基本權利是穩定的權利體系。對於一個公民來說,基本權利既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權利,同時也是從事社會活動最低限度的權利。
H. 簡述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權利就是指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權利主體所擁有的正當的行為自由與行為控制。所謂義務, 就是指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義務主體根據權利主體的要求而必須進行的行為約束。他們的關系如下:
(1)結構上的相關關系。權利與義務在結構上是相互關聯的。
(2)數量上的等值關 系。任何社會的權利總量和義務總量總是相等。
(3)功能上的互補關系。權利與義務在功能 上的互補關系是由它們的特性所決定的。
(4)價值意義上的主次關系。在價值意義上,權利 處於主要和主導地位,而義務處於次要和非主導地位。權利是義務存在的依據和意義。
(5)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是指特定主體所享有的權利與所承擔的義務是相 對等的。
(8)權利和義務關系在民法中擴展閱讀:
義務:就是人在相應的社會關系中應該進行的價值付出。
權利:就是人在相應的社會關系中應該得到的價值回報。
職責:在所有的社會關系中,任何人通常有一種最重要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決定著他的根本利益,是他主要的生活來源和生存根本,職責就是一個人在其最重要的社會關系中應該進行的價值付出。
權利與義務相對稱:
法律對公民或法人能夠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為,並要求他人相應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為的許可。
在社會主義社會,權利與義務是一致的,不可分離,在法律上一方有權利,他方必有相應的義務,或者互為權利義務;任何公民不能只享有權利而不承擔義務,也不會只承擔義務而享受不到權利。
指法律對法律關系主體能夠做出或者不做出一定行為,以及其要求他人相應做出或者不做出一定行為的許可與保障。
權利是為道德、法律或習俗所認定為正當的利益、主張、資格、力量或自由。不過,這個定義並不是完美的,甚至可以說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實際上,既然上述五個要素中的任何一個要素都能表示權利的某種本質,那麼,以這五個要素中的任何一個要素為原點給權利下一個定義都不為錯。究竟以哪一個要素或哪幾個要素為原點來界定權利,則取決於界定者的價值取向和理論主張。
同時,「為道德、法律或習俗認定為正當」也有著許多不同的解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權利
I. 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關系
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是相對應的關系。法律術語上講,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
民事權利,體現的利益,是民法賦予民事主體實現其利益所得實施行為的界限。在本質上講,民事權利是權利人意思自由的范圍,在此范圍內,有充分的自由,可以實施任何行為,法律給予充分保障。
民事義務,體現的是不利益,是當事人為實現他方的權利而受到行為限制的界限。在本質是講,民事義務是義務人必須履行的責任,若不履行,將要承擔其產生的民事責任。
(9)權利和義務關系在民法中擴展閱讀:
1、根據民事權利是否以財產利益為內容,民事權利可分為財產權和人身權。
財產權,是指以財產利益為內容,直接體現財產利益的民事權利。財產權既包括物權、債權、繼承權,也包括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利。
人身權,是指不直接具有財產內容,與主體人身不可分離的權利。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
2、根據權利的作用,民事權利可分為支配權、請求權、抗辯權和形成權。
支配權,是指主體對權利客體可直接加以支配並享受其利益的權利。物權、人身權、知識產權都屬於支配權。
請求權,是指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抗辯權,廣義上是指抗辯請求權或否認他人的權利主張的權利,有的稱為異議權;狹義上是指對抗請求權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