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代位權的司法解釋

代位權的司法解釋

發布時間: 2022-05-04 14:08:39

① 《稅收征管法》中的代位權是什麼意思

新《稅收征管法》第50條直接移用了《合同法》關於代位權、撤銷權的規定,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稅法這種特殊的債的性質的確認。 民法上的代位權屬於債的保全履行規則的內容。所謂保全履行規則,是法律為了防止債務人的財產不當減少而給債權人的債權帶來危害,允許債權人對債務人或第三人行使代位權或撤銷權。所謂代位權,是指當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對第三人(也稱次債務人)享有的權利而有害於債權人的債權時,債權人為保全自己的債權,可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權利。新《稅收征管法》移用債的保全履行規則,目的是強調納稅人對其稅收債務,也應以其全部財產作為責任財產而為一般擔保。納稅人對第三人享有的權利,也應納入納稅人的責任財產范疇。倘若納稅人不行使他對第三人享有的權利,作為稅收債權人的國家或地方政府,為確保稅款的徵收,可以代替納稅人行使該項權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解釋一)第11條規定:「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73條的規定提起代位權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合法;(二)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三)債務人的債權已經到期;(四)債務人的債權不是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這從法律上對代位權的行使要件作了進一步的明確。據此,筆者根據《合同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結合民法學的一般理論,對稅務機關如何行使代位權以及有關法律問題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1.在《稅收征管法》移用的代位權制度中,稅務機關即相當於債權人,納稅人相當於債務人,稅款就是債權所指向的對象。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首先的要件是納稅人的應納稅款必須確定、無爭議、且納稅期限屆滿。 所謂應納稅款確定,指納稅人(含扣繳義務人)依照國家稅法規定或稅務機關依法確定的申報期限、申報內容自行申報的應納稅款,或者稅務機關依照稅法規定核定、認定的納稅人應納稅款必須明確、具體。我國在稅收徵收方式上採取自我課賦方式,即原則上應根據納稅人的申報確定應納稅額,只有在納稅人未自動申報或申報不適當的情況下,才由稅務機關重新確定。因此,一般情況下,納稅人的應納稅款由其自行申報確定,只有在法律規定的情形下(新《稅收征管法》第35條)以及納稅人發生偷逃稅現象時,才由稅務機關依法核定或查實認定。 所謂應納稅款無爭議,既包括稅務機關對納稅人的申報結果依據申報材料進行邏輯審核後的認可,也包括納稅人對稅務機關核定或認定的應納稅款無異議。如果稅務機關認為納稅人申報不實,可以主動啟動調查(稽查)程序,而納稅人對稅務機關核定或認定的應納稅額有異議,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結果不服的還可以請求司法救濟。 所謂已過納稅期限,是指納稅人超過稅法規定的或者稅務機關依法確定的納稅期限不繳或少繳應納稅款,稅務機關才能主張代位權。 2.納稅人怠於行使其到期的債權,意味著納稅人不僅應當對次債務人享有債權,而且此種權利必須到期。因為沒有到期,則談不上怠於行使的問題。 納稅人怠於行使債權,應由稅務機關舉證。這就是說,稅務機關必須證明納稅人能夠通過訴訟或者仲裁的方式向次債務人提出請求但沒有及時提出。但是在稅務機關作出這種舉證以後,次債務人不認為納稅人有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情況的,也應當承擔舉證責任。這些舉證的內容應當包括兩方面,一是納稅人在其債權到期以後,已經通過訴訟或者仲裁的方式向次債務人提出請求,至於法院或仲裁庭沒有及時受理,則不能認為納稅人構成怠於行使。二是納稅人及時提出了請求或者因正當的理由而不能很快地向次債務人提出請求,例如,如果次債務人證明納稅人已經與其達成清償債務的和解協議或延期履行的協議,只要這種協議達成過程中沒有故意逃避納稅義務的意圖,則納稅人根據這些協議不能向次債務人及時提出請求,也不能認為納稅人構成怠於行使權利。 3.納稅人怠於行使權利的行為已經對稅務機關征稅權造成損害。這一問題的核心涉及如何理解是否「對稅務機關造成損害」的判斷標准問題。對此,民法領域也是有爭論的。一種觀點認為,給債權人造成損害是指給債權人造成現實的損害,其含義是指因為債務人不行使其債權,造成債務人的應當增加的財產沒有增加,使債權人的債權到時會因此不能得到全部清償,即有消滅或者喪失的現實危險,進而對債權人的債權也就產生不利的影響。第二種觀點認為所謂對債權人造成損害,是指債務人已經構成對債權人的遲延履行,因怠於行使自己對第三人的權利,就會造成自己無力清償自己的債務,債權人因債務人的行為而使自己的債權有不能實現的危險,即債權人有保全債權的必要。因此判斷是否造成對債權人的損害也要考慮債務人是否已經構成遲延。 結合稅收征管實踐,筆者認為,「對債權人造成損害」應當從三個方面來判斷:第一,納稅人的應納稅款已超過法律規定的或稅務機關依法確定的納稅期限;第二,納稅人應納稅款必須構成遲延履行;第三,納稅人因怠於行使自己對次債務人的權利,造成自己無力履行對稅務機關的納稅義務。 4.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應當通過訴訟的方式。雖然稅收關系也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債權債務關系,但作為債權方的稅務機關是代表國家行使稅收征管權的行政機關,依法享有行政職權和行政優益權,其實體地位與作為債務方的納稅人是不平等的。現代行政法治理念將稅收視為法律上的債的關系,實質上強調的是稅務機關與納稅人在程序權利義務上的平等,或者是通過設置納稅人的程序性權利以對抗或平衡稅務機關實體上的權力。因此,稅務機關對納稅人怠於履行納稅義務或偷逃稅行為,有依法獨立行使稅收保全、強制執行以及行政處罰的權力,新《稅收征管法》甚至將稅務機關強制執行權擴大到行政處罰的內容(第88條)。那麼,稅務機關能否通過其自身的強制執行手段來獨立行使代位權?根據《合同法》第73條之規定:「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表明立法意圖傾向於以訴訟方式來行使代位權的問題;解釋一第14、15、16條有關訴訟當事人、案件管轄問題的規定,也清楚地表明了《合同法》規定的代位權只能通過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行使。因此,筆者認為,在立法沒有作出明確的擴張解釋以前,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只能通過訴訟方式。 5.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的結果應當直接歸屬於稅務機關。在傳統民法理論中,代位權行使的結果歸屬於債務人,加入債務人總體財產中,所有債權人均可從中受償,這意味著行使代位權的債權人不得優先受償。對此,最高院司法解釋已明確,債權人行使代位權,可以直接要求次債務人向其償還債務,其他債權人無權要求次債務人償還,即行使代位權的債權人可以直接優先受償。因此,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的直接後果應當是用納稅人的到期債權清償應納稅款。在稅法領域,法律本來就賦予稅收優先受償的地位。新《稅收征管法》第45條明確規定,稅收優於無擔保債權,納稅人欠繳的稅款發生在納稅人以其財產設定抵押、質押或者納稅人的財產被留置之前的,稅收應當先於抵押權、質權、留置權執行。據此,筆者認為,稅務機關行使代位權,應當享有比其他債權優先受償的地位。

② 代位權的概念、成立要件、法律效力是什麼

一,概念
代位權是指債務人對第三人享有到期債權,但是由於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債權,而危及到債權人的利益的時候,債權人有權以自己的名義向法院或仲裁機關向第三人提起訴訟,請求其償還債務人之債。
二,要件
代位權發生的條件有四個方面:一是債務人對第三人事有債權,且該債權是非專屬於債務人本身的權利;二是需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債權,即債務人應當而且能夠行使債權但不去行使;三是債務人怠於行使自己的債權已害及債權人的債權;四是需債務人已遲延履行。債務人的債務未到期和履行期間未屆滿的,債權人不能行使代位權,但債權人專為保存債務人權利的行為,如中斷時效,可以不受債務人遲延履行的限制。債權人行使代位權且通知債務人後,債務人的權利並沒有喪失,但債務人處分機的行使應受到限制,即在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情況下可以行使其權利。倘若妨害債權人行使代位權,如兔除第三人的債務,則債務人不得為之。行使代位權的債權人不能因此獲得優先受償的權利,只能與其他債權人處於同等地位受償。

三,法律效力
債權人代位權的行使,會對債務人、第三人以及債權人本人產生不同的法律效力:

1、對債務人的效力

我國《合同法》對代位權行使的效果未作規定,債權人行使代位權後其效果歸屬於何人,不甚清楚。查我國合同法有關立法資料,可以發現《合同法》(建議草案)第72條第3款規定:「代位權行使的效果歸於債務人」,《合同法(試擬稿)》第53條第2款和《合同法》(徵求意見稿)第50條第2款,都規定:「行使代位權取得的財產,歸債務人後再清償債權。」而到《合同法》公布時這一條被刪掉,這反映了立法者內心的矛盾,即是否賦予行使代位權的債權人就其行使代位權所得到的給付以優先受償的權利?對此問題,存有爭論,有人認為債權人辛辛苦苦向第三人行使代位權,其效果卻歸屬於債務人,作為所有債權人的共同擔保。對使代位權的債權人而言不公平,而且會使債權人喪失行使代位權的積極性,這一思想甚至影響了我國的司法解釋,具體表現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的第300條上。該條規定,被執行人(即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但對第三人享有到期債權的,人民法院可依申請執行人(即債權人)的申請,通知該第三人向申請執行人(即債權人)履行債務。顯然,根據這條司法解釋的規定,債權人(申請執行人)可以從第三人為履行債務人的債權而為的給付中直接受償。

我們認為,賦予債權人就第三人所為給付優先受償權是不妥當的,因為代位權行使的目的在於保全債務人的責任財產,而債務人的財產則是所有債權人的共同擔保,各個債權人不論是否行使代位權,都應依據債權平等原則,就債務的財產平等受償,如果允許行使代位權的債權人優先受償,則不符合債權的性質,也會損害其他債權人的利益。[9]同時,也違背了債權人代位權制度的宗旨。

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效果應直接歸屬於債務人,第三人履行債務也應向債務人本人為之。如果債務人怠於受領,債權人可代位受領,但債權人不得以該受領物全部抵充清償自已的債權或者優先受償,而必須與其他債權人平等受償。同時,債權人代位受領後,債務人仍有權向債權人請求交付所受領的財產。

債務人的權利經債權人行使後,債務人對其權利的處分是否受到影響,這在學理上存在兩種主張:一是否定說。該說認為。既然代位權行使的效果歸於債務人,債務人仍得處分其權利,但如其處分行為有損於債權,債權人則可再次行使撤銷權;二是肯定說。該說認為,債權人行使代位權後,如果債務人的處分權不受限制,仍得拋棄、免除或者讓與權權利,則代位權制度將失去其效用。[10]筆者接受肯定說,並認為否定說純粹為邏輯推演的結果,徒增司法之成本,且有閹割生活之嫌。

2、對第三人的效力

債務人對於第三人的權利,無論是自己行使還是由債權人代位行使,對於第三人的法律地位及其利益均無影響。因此,凡第三人得對抗債務人的一切抗辯,如訴訟時效屆滿之抗辯、抵銷之抗辯、同時履行之抗辯,均得用以對抗債權人。但此種抗辯僅以代位權行使之前所產生的為限。[11]那麼代位權行使以後或者行使通知債務人以後,第三人對於債務人才取得的抗辯權,能否以之對抗債權人呢?對此應區別不同情況對待:(1)代位權行使後,第三人因債務人的處分行為,取得對債務人的抗辯,不得以之對抗債權人,因為此時債務人已喪失了處分權;(2)第三人因對債務人為清償而取得的債務消滅抗辯權,可以之對抗債權人。

第三人對於債權人的抗辯,則不得於債權人行使代位權時對抗債權人。

債權人向第三人行使代位權須通知債務人,通知債務人,通知後第三人對債務人開始有抗辯權。

3、對債權人的效力

債權人行使代位權,不得超出債務人權利的范圍,債權人也不得擅自處分債務人的權利,債權人不得請求第三人向自己履行給付義務。因為第三人對於債權人本無給付義務,債權人也沒有受領清償的權利。債權人在債務人怠於受領代位權行使的效果時,雖然可以代位受領,但受領的財產利益不得專供自己債權的清償,也不得自行抵銷自己與債務人的債務。如欲以所受領的財產利益清償自己的債權,需經債務人同意;在有多數債權人的情形下,則只能依強制執行程序受償。

我國《合同法》第73條第二款規定,債權人行使代位權所支出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同時因為這筆必要費用,對於所有的債權人而言是共益費用,所以由此而形成的債權應優先於其他債權而受清償。

③ 合同保全的撤銷權 代位權是什麼意思舉個具體例子~

撤銷權: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
比如:A借了B 100W,但A為了逃避財產執行將自己的財產以低價轉讓給別人,B就可以行使撤銷權。或者A借了B 100W,C欠A 80W,到期後,A放棄C還款的80W,B就可以要求行使撤銷權。
代位權:屬於一種債權保全方式,是指如果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權利已負遲延責任又怠於行使其對第三債務人的權利時,債權人為保全其債權可以以自己的名義,行使債務人權利的權利 比如:A欠B 100W C欠A 80W,到期後,A遲遲不向C要賬。B就可以直接行使代位權要求C直接償還80W
代位權的構成條件?
1、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合法2、債務人怠於行使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3、債務人的債權已到期4、債務人的債權不是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權利
撤銷權的構成要件?
1、債務人實施了一定的處分其財產或者權利的行為2、債務人實施的處分行為須發生在債成立之時或之後3、找無人的處分行為會對債權人造成損害4、債務人和受讓人主觀上惡意或過錯。如果是無償處分行為,則不以受讓人主觀上是否有惡意或過錯為要件。

④ 代位權分析

第73條是關於債權人的代位權的規定。債權人代位權,是指債務人怠於行使自己的權利而害及版債權人債權實現權時,債權人為了保全其債權,得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屬於債務人權利的權利。簡言之,債權人的代位權就是債權人代債務人之位以自己名義行使債務人權利的權利。
1、債權人代位權為債權人以自己名義行使債務人的權利的權利。
2、債權人代位權是於債務人怠於行使權利而害及債權人權利時得行使的權利。
3、債權人代位權是債權人以自己的名義對債務人的義務人行使權利的權利。
從第73條中可知,債權人代位權的成立要件有以下幾方面:
1、債務人享有對於第三人的權利
2、債務人怠於行使其權利
3、債務人已經陷於遲延
4、對債權人造成損害
5、債務人的債權不是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
結合《司法解釋》第11條之規定,債權人提起代位訴訟應符合下列條件:
1: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合法;
2: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
3:債務人的債權已到期;
4:債務人的債權不是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
差不多就是這樣啦,希望有講清楚~

⑤ 民法典代位權司法解釋

法律分析:在代位權訴訟中,債權人勝訴的,訴訟費由次債務人負擔,從實現的債權中優先支付。債權人行使代位權作預付的訴訟費用直接由次債務人負擔。在代位權訴訟中,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請求數額超過債務人所負債務額或者超過次債務人對債務人所負債務額的,對超出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三十五條 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債權或者與該債權有關的從權利,影響債權人的到期債權實現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對相對人的權利,但是該權利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到期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相對人對債務人的抗辯,可以向債權人主張。

⑥ 法律中,。代位權是什麼含義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三角債」這個詞。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三角債」越來越成為商業人士們的夢魘。難道,這個麻煩的「三角債」問題就沒有什麼辦法解決嗎?今天,我就來談一下解決這個問題的法律途徑之一——代位權。

要談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代位權。
所謂代位權,是指債權人為保全其債權,而於債務人怠於行使自己的權利而害及債權人債權實現時,得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屬於債務人權利的權利。
也許由開篇引的「三角債」問題大家會很自然地把代位權歸於債權的范圍內。但事實上,關於代位權的范圍和定性學界是存在廣泛爭論的。
第一就是代位權是僅限制在債權的范圍內,還是也包括物權及物上請求權這個問題。應該說,代位權是應當限制在債權的范圍內的。它是債的保全的一種制度。我國《合同法》對代位權的范圍做了明確的限定。任何法律的規定,都是要追求一種公平的社會效應。《合同法》當然也不例外。我們在這里設想一下,假如《合同法》規定的代位權包括了物權和物上請求權,那麼,一切屬於次債務人的財產都可以成為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客體,這對次債務人來說是極其不公平的。民法上講的權利是物權優於債權。如果將物權和物上請求權包括在代位權的范圍內,無疑是擴大了債權人的權利。這樣以來,不利於債的關系的穩定和實現。
第二,代位權本質上來說,是管理權還是形成權?
之所以說代位權是管理權,是因為債權人是以自己的名義行使債務人的權利,是以行使他人的權利為內容的。但從代位權行使的效果來說,是使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所以,又有很多人將其歸為形成權的范疇。一般認為,代位權具有管理權和形成權的雙重性質。但我覺得,從本質上來說,其形成權的特徵更明顯一些。之所以會有代位權一說,主要就是要對三方的債務關系做一個改變,這是最根本的目的,而債權人在著當中的做法只是手段,是為了目的服務的。所以,代位權的本質還是形成權。
還有一點,代位權是債權人以自己的名義對次債務人行使的權利。這與以債務人的名義行使權利的代理權是不同的。

清楚了代位權的內涵和外延,下面我們來談代位權的行使。
首先,代位權由誰來行使?一般認為,代位權應當由債權人來行使。但是,債權人行使代位權要符合以下幾個條件:第一,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存在著合法的債務關系,這是代位權成立的前提和基礎。第二,債務人享有一定的債權,但他怠於行使其權利,使債權人的債權有不能實現的危險。第三,債務人的債務人在債務到期以後,沒有履行債務。債權人要行使代位權,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但是,關於這三個條件的認定還有一些問題。
一個是第一個條件中強調的「合法」。是不是只有合法的債權債務關系才可以產生代位權?還是代位權與生俱來地存在於債的關系中,只是不合法的債務法律不予保護,即當事人不能通過訴訟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權利?很多人把「合法」作為了代位權存在的條件,但我認為,「合法」在這里只是作為限制條件而不是決定條件。代位權並不因為不合法而泯滅,只是不能體現在法律當中罷了。雖然法律沒有明確地規定,但我認為,代位權是附隨在債的關系中的,而不是人為強加給這種關系的。今天我們是把代位權上升到一個理論的高度來研究,而在實際生活中,行使代位權的事件屢見不鮮。尤其是在法律意識相對落後的農村,互相之間的熟識關系使人們的心理上對代位權有一種當然的認同。因為,錢本來就是我的,你借了我的錢,又把這些錢借給別人,那我理所當然有權利去要回我的錢。因為「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當然,我們不能以民眾心理上的認同感來判斷一種理論的正確與否。但是,我們知道,民法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即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也就是說,債的設立,並不是或者說不主要是基於法律的規定而是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要求作為一種保全債的手段和方式的代位權一定要限制在「合法」的范圍內呢!無疑,這樣的結論是沒有道理的。人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們尚且不苛責作為「皮」的債,又何必苛責作為「毛」的代位權呢?作為一項民事上的權利,如果當事人能就權利的行使達成協議,並獲得權利補償,國家不應該干涉。如果當事人不能達成協議,債務人不能自覺履行義務,可以通過訴訟的方式得以解決,而只有這個時候,債權債務關系的合法性問題才能被提出,最後也應當是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就此做出判斷。
然後是對「怠於行使其權利」的判斷。「怠於行使其權利」是指債務人能夠而且應當行使其權利,但它不主張或遲延行使其權利,即不以訴訟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次債務人主張其享有的具有金錢給付內容的到期債權。怠於行使其權利必須使債權人的債權有不能實現的危險。否則,債權人則不能以此為由行使代位權。但是,如何才叫做存在這樣的危險呢?這必須要經過一個主觀的判斷,這個判斷到底應當由誰來做呢?是只要債權人覺得存在這樣的危險就可以,還是必須要由法官來裁決?一般認為,這個判斷根據債權人的意志作出就可以。一些學者認為,關於「怠於行使其權利」的規定排除了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就債務的履行而採取的非訴訟安排,限制過嚴。如果允許債務人以私力救濟的方式或其它非訴訟的方式(如向次債務人發出催告通知,向有關行政機關請求處理等)向次債務人主張權利而不被認為是怠於行使債權,則可能防止代位權的濫用。我們認為,如果法律作出這樣的規定,則債務人與次債務人為逃避債務很可能會不停地達成協議,從而使債權人無法提起代位權訴訟。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就會受到損害。代位權制度本身也將毫無意義。當然,在行使代位權的程序上,我們可以作出特殊的規定,例如參照民事訴訟法上的「督促程序」,減少當事人的訟累,節約交易成本。
還有一個問題是債務一定要到了履行期。如果履行期尚未到來,代位權是不能被行使的,否則將認為是干涉次債務人的自由,次債務人有正當理由予以拒絕。
其次,債權人行使了債務人對次債務人的權利,那債務人在這個訴訟關系中應當占什麼樣的地位?換一個角度來說,也就是債權人應當以次債務人為被告還是以債務人和次債務人為共同被告,或者是以次債務人為被告,債務人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我認為,在訴訟中,採取第三種方式最為合適。我們知道,如果債權人沒有提起代位權訴訟,債務人對次債務人是擁有獨立請求權的,但由於債權人提起了代位權訴訟,已經代替債務人行使了請求權,債務人在代位權訴訟中就喪失了獨立請求權。因為在理論上,對次債務人的訴訟實施權只有一個,債權人(代位權人)一旦行使了對次債務人的訴訟實施權,債務人就不再具有對次債務人提起同一訴訟請求的實施權。故債務人在代位權訴訟中不能做原告或被告或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只能做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那麼代位權訴訟中債務人作為第三人與一般民事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是否完全等同呢?應當說,兩者還是有區別的。一般民事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不是爭議法律關系的當事人,也不是自己的權利或義務直接被他人侵害或爭議,而是他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或權利義務爭議的結果可能對自己產生有利或不利的影響而申請加入或由法院追加進入訴訟的。代位權訴訟中的債務人則不同,債務人與作為被告的次債務人之間有直接的債權債務關系,法律判決的對象也是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只是由於自己的請求權被債權人代位行使,而使自己變為債權人與次債務人之間代位權訴訟的第三人。

無論是債權人請求人民法院的裁斷還是直接想當事人提出,代位權的行使總會產生一定的後果。下面我們就來談代位權的效力問題。
當然,債權人代位權行使的效果是直接歸屬於債務人的。因為畢竟債權人行使的是債務人的權利,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代位權行使所得利益,是屬於債務人的財產。
那麼,如果債權人因代位權的行使對次債務人提起訴訟而受判決時,債務人沒有參加或未被告之訴訟,該判決的效力是否還及於債務人呢?我認為,其效力還是應當及於債務人的。這從根本上,還是原因和手段的關系的問題。債務人是實實在在處在這樣的關系中的。債權人行使的是他的權利,代位權訴訟改變的是他和次債務人的關系。無論是否參加了訴訟,債務人的利益都是要受到影響的。而訴訟只不過是手段而已。所以,否認法院判決的效力及於債務人是不科學的。
我國《合同法》第73條就代位權制度作出了規定,並且在後來的《合同法司法解釋》中還規定了債權人可以向次債務人直接受償。任合一項權利,不受約束就會造成損害。合同法這一規定本意是為更大限度保護債權人的權益,但代位權制度如此設計是否能真正實現立法初衷,切實保障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值得商榷。我認為,債權人行使代位權後取得的財產應堅持「入庫規則」而不能直接受償,即應當先歸入債務人的責任財產,而後依照一定的清償規則向債權人清償債務。《合同法司法解釋》所做的規定是不恰當的。
歸根到底,代位權是債的保全制度的一種。從物權優於債權的角度來說,債的保全應當不優先於債的擔保制度。當一項財產上既存在保全,又存在擔保的時候 ,擔保應當比保全優先。這樣才符合民法的理論。可是,依照我國《合同法司法解釋》來看,債權人可以向次債務人直接受償,也就是泯滅了擔保的優先地位。這其實不符合法制公平的原則。因為往往一個債務人,會有多個債權人。如果一個債權人行使了代位權而優先受償,那勢必會損害其他債權人的利益。由於獲得信息機會的不平等性,往往導致了一些債權人不知道有次債務人的存在或其它相關情況,從而使他們失去了同其他債務人一起行使代位權的機會。難道就因為獲得信息機會的不平等這一客觀事實的存在,就必須使部分債權人的利益受損嗎?這顯然是不公平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債權人無條件地、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行使代位權卻要和其他債權人分享行使代位權獲得的結果,這似乎也不公平,將會大大削弱了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積極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衡量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認為還是依靠入庫規則來解決問題才更加公平一點。但是,我們可以在具體的解決方法上通過法律做出規定,例如,規定其他債權人從獲償的財產提取一定比例給付於代位權人,以鼓勵其對代位權的積極行使。這樣才能解決立法規定和實際應用的矛盾的問題。

從代位權的內涵到其行使以及行使的效力,代位權的確是解決「三角債」問題的一種好辦法。但這項制度也不是完美的。要想使代位權制度發揮更大的作用,還需要立法機關對此作出進一步的規定。我們期待一項更合理的司法解釋的出台。

⑦ 行使代位權的注意事項,代位權訴訟有哪些法律

司法解釋規定,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該規定符合《民事訴訟法》原告就被告的一般管轄原則和關於合同糾紛的管轄原則。需要注意的是,除依照法律規定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債權債務糾紛由特定的人民法院專屬管轄外,代位權訴訟一概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而不論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或者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合同是否約定有協議管轄的內容。另外,在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或者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合同訂有有效仲裁條款的情況下,次債務人以仲裁協議為由提起的管轄異議同樣不成立。 債權人向人民法院起訴債務人以後,又向同一人民法院對次債務人提起代位權訴訟,如果該人民法院也是次債務人住所地人民法院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立案受理;如果該人民法院不是次債務人住所地人民法院但符合起訴條件的,應告知債權人向次債務人住所地人民法院另行起訴。受理代位權訴訟的人民法院在債權人起訴債務人的訴訟裁決發生法律效力以前,應當中止代位權訴訟。債務人在代位權訴訟中,對超過債權人代位請求數額的債權部分起訴次債務人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另行起訴。債務人的起訴符合法定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理債務人起訴的人民法院在代位權訴訟裁決發生法律效力以前,應當依法中止。 債權人以次債務人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代位權訴訟,未將債務人列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債務人為第三人。債務人的加入有助於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實。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債權人以同一次債務人為被告提起代位權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合並審理。 二、代位權訴訟能否追加第三人 債權人在提起代位權訴訟時,如果未將債務人列為第三人,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債務人為第三人。 債務人的加入有助於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實,因為債務人是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的聯結樞紐,對於查證兩個法律關系的事實和代位權訴訟能否成立,均具有重要意義,故人民法院可以將其追加為第三人。 之所未規定「應當」追加而是規定「可以」追加,一是考慮債務人畢竟不是代位權訴訟的當事人;二是考慮保障訴權自由和尊重債權人的選擇;三是考慮與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保持一致。

⑧ 債權人代位權司法解釋

關於債權人代位權的司法解釋:債權人的代位權是債權的一種保護制度,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到期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相對人對債務人的抗辯,可以向債權人主張。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五條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債權或者與該債權有關的從權利,影響債權人的到期債權實現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對相對人的權利,但是該權利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到期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相對人對債務人的抗辯,可以向債權人主張。

⑨ 代位權的司法解釋

1999年月1日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對於代位行使的前提條件、范圍及代位權訴訟等一系列問題作了進一步的規定。
具體條例
(一)債權人代位權的概念和職能債權人代位權,是指債務人怠於行使對第三人的到期債權,並危及債權人債權的實現,債權人為保全其債權,以自己的名義代替債務人向第三人行使權利的權利。債權人代位權的職能主要是保全債權,彌補強制執行法的不足。
(二)債權人代位權的成立要件第一,須債務人享有對第三人的到期權利。如果債務人對他人沒有權利存在或者曾經存在的權利已行使完畢,債權人則失去代位行使的權利,就無法行使代位權。債權人可代位行使的債務人的權利是受法律限制的,《合同法》第73條第1款明確將債權人代位權的標的限定於債權,且須為到期債權。學者認為《合同法》的這一規定不符合債權人代位權制度的立法目的,代位權行使。
(三)債權人的代位權債權人代位權制度是由法國《民法典》在立法中最先確立的。我國《合同法》第73條規定:「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他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1999年12月1日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代位行使的前提條件、范圍及代位權訴訟等一系列問題作了進一步的規定。

熱點內容
長沙市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1-07 03:06:23 瀏覽:825
三個道德品質 發布:2024-11-07 03:02:39 瀏覽:156
經濟法概論平時作業答案 發布:2024-11-07 02:41:58 瀏覽:299
民法典改了 發布:2024-11-07 02:31:39 瀏覽:811
關於招投標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4-11-07 01:39:33 瀏覽:920
2013年司法考試真題解析 發布:2024-11-07 00:56:39 瀏覽:485
幼兒園對幼兒承擔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發布:2024-11-06 23:59:57 瀏覽:542
禁狗肉條例 發布:2024-11-06 23:28:05 瀏覽:320
條例審核 發布:2024-11-06 22:48:36 瀏覽:388
紀檢監察機關案件檢查條例 發布:2024-11-06 22:42:06 瀏覽: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