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禁止令
『壹』 禁止令是什麼意思
對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被告人,在其管制或緩刑期間,採用的一種輔助性的刑罰手段是禁止令。從頒發時間的先後來看,禁令可分為在訴訟前頒發的臨時禁止令、在訴訟後和判決前頒發的中間或初步或暫時禁令以及判決時頒發的最終或永久禁令。
【法律依據】
《刑法》第三十八條
管制的期限,為三個月以上二年以下。
判處管制,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對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實行社區矯正。
違反第二款規定的禁止令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
『貳』 禁止令的適用對象有哪些
禁止令的適用對象有被判處管制、拘役的犯罪分子。【法律依據】:1、《關於對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適用禁止令有關問題的規定(試行)》第一條對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況,認為從促進犯罪分子教育矯正、有效維護社會秩序的需要出發,確有必要禁止其在管制執行期間、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人的,可以根據刑法第三十八條第二款、第七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同時宣告禁止令。2、《刑法》第三十八條第二款,判處管制,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3、《刑法》第七十二條第二款,宣告緩刑,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叄』 刑事禁止令是什麼
(一)我國《刑法》所規定的刑事禁止令,是指「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管制執行期間、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1、根據刑法規定,對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況,可以同時作出刑事禁止令,而不是一律必須宣告刑事禁止令;2、規定了刑事禁止令的具體內容和刑事禁止令的執行期限,即明確了禁止的事項是禁止「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等常見的具體情形的一項或者多項情形;判處管制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於三個月,宣告緩刑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於二個月,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判決執行以前先行羈押以致管制執行的期限少於三個月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受前款規定的最短期限的限制;3、刑事禁止令的執行機關及撤銷刑事禁止令的情形:即刑事禁止令由司法行政機關指導管理的社區矯正機構負責執行。有發生三次以上違反禁止令的;因違反禁止令被治安管理處罰後,再次違反禁止令的;違反禁止令,發生較為嚴重危害後果的;;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的應當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二)【法律依據】:1、《刑法》第三十八條,判處管制,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2、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及司法部聯合發布的《關於對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適用禁止令有關問題的規定(試行)》中明確規定了刑事禁止令的具體內容及相關適用程序,為人民法院在具體司法實踐中適用刑事禁止令提供了【法律依據】。
『肆』 禁止令如何理解
法律分析:禁止令是指對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被告人,在其管制或緩刑期間,採用的一種輔助性的刑罰手段。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十八條 管制的期限,為三個月以上二年以下。判處管制,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伍』 禁止令是指什麼
法律分析:禁止令,是指法庭下達的禁止當事人實施某種行為的指令或者由法官簽發的令狀,主要是禁止被告為一定的行為,禁令救濟的具體體現,廣義的禁止令包括執行命令和禁止命令。判處管制,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違反禁止令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九條 禁止令由司法行政機關指導管理的社區矯正機構負責執行。
第十條 人民檢察院對社區矯正機構執行禁止令的活動實行監督。發現有違反法律規定的情況,應當通知社區矯正機構糾正。
第十一條 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違反禁止令,或者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違反禁止令尚不屬情節嚴重的,由負責執行禁止令的社區矯正機構所在地的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六十條的規定處罰。
第十二條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違反禁止令,情節嚴重的,應當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原作出緩刑裁判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當地社區矯正機構提出的撤銷緩刑建議書之日起一個月內依法作出裁定。人民法院撤銷緩刑的裁定一經作出,立即生效。違反禁止令,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情節嚴重":
(一)三次以上違反禁止令的;
(二)因違反禁止令被治安管理處罰後,再次違反禁止令的;
(三)違反禁止令,發生較為嚴重危害後果的;
(四)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陸』 什麼叫禁止令
禁止令,是指對判處管制、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據具體犯罪情況,確有必要在判決書中作出禁止其在管制執行期間或緩刑考驗期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或場所、接觸特定人的強制性約束措施,是一種非刑罰處罰措施。
禁止令的期限,既可以與管制執行、緩刑考驗的期限相同,也可以短於管制執行、緩刑考驗的期限,但判處管制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於三個月,宣告緩刑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於二個月。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八條第二款判處管制,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七十二條第二款宣告緩刑,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柒』 禁止令的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禁止令的期限,既可以與管制執行、緩刑考驗的期限相同,也可以短於管制執行、緩刑考驗的期限,但判處管制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於三個月,宣告緩刑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於二個月。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十八條:管制的期限,為三個月以上二年以下。
判處管制,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對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實行社區矯正。
違反第二款規定的禁止令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
『捌』 禁止令的刑法禁止令
刑法第38條第2款規定:「判處管制、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刑法第72條第2款規定:「宣告緩刑,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我國刑法中 禁止令應分為管制執行期間的禁止令和緩刑考驗期間的禁止令。由違反兩種禁止令的差異化制裁模式決定,禁止令是一種對犯罪分子兼具刑罰性和非刑罰性的綜合性處遇制度。禁止令的直接法律功能是「管制執行」的繩索與「緩刑考驗」的規則,間接法律功能是刑罰執行或者緩刑考驗期間的資格禁止,並與前科形成法律效應上的呼應。
我國刑法中違反禁止令的後果:⑴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違反禁止令,由負責執行禁止令的社區矯正機構所在地的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以下簡稱《治安管理處罰法》)第60條的規定處罰;(2)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違反禁止令尚不屬於情節嚴重的,處理模式與前同;(3)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違反禁止令情節嚴重的,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而「情節嚴重」主要是指三次以上違反禁止令、因違反禁止令被治安管理處罰後,再次違反禁止令以及違反禁止令,發生較為嚴重危害後果的。
需要注意的是,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在管制執行期間多次違反禁止令的,只能反復適用《治安管理處罰法》第60條,不會產生加重管制刑罰的法律效果,也不能由人民法院作出新的更加嚴厲的禁止令。總的來說,兩者違反禁止令的差異制裁模式的根本區別在於:違反管制中的禁止令只會產生行政法律效果,而違反緩刑中的禁止令除了產生行政效果外,還可能產生刑事法律效果。
『玖』 禁止令的立法價值有哪些
(一)禁止令的立法價值有:1、禁止令是刑罰的立法趨於科學化的結果所謂社區刑罰,是將罪犯不予關押,而留在社區內接受教育矯正的各種刑事處遇措施的總稱。①禁止令對象所適用的管制和緩刑屬於社區刑罰,其中管制屬於非監禁性刑種,緩刑則屬於監禁刑替代措施,兩者均體現了以社區為本的行刑社會化理念。由於社區刑罰屬於開放性處遇,因此其執行制度也呈現出一定的特點。以緩刑為例,②西方國家的緩刑制度發展得較為成熟,常常與具有保安處分性質的保護觀察制度相結合,我國禁止令頒布之前的緩刑制度與之相比,主要在附加性的緩刑指示、緩刑負擔、緩刑監督模式三方面存在差距。禁止令的頒布,使得我國在上述三方面的緩刑立法得到不同程度的彌補和完善,具有促使我國社區刑罰的立法自身發展的價值。2、禁止令制度有利於實現刑罰個別化行刑個別化是指在刑罰執行過程中由行刑機關考慮犯罪人所犯罪行應受責難的情況以及預防其再犯罪的需要,而予以個別化的對待或處遇。行刑個別化主張在刑罰執行中「因材施教」,「對症下葯」,對不同的犯罪人予以區別對待。罪犯矯正思想與行刑個別化兩者之間具有內在有機的聯系,刑罰個別化在一定程度上支撐著罪犯矯正思想的發展,並因而成為刑罰執行個別化具有可行性的重要基礎。《刑法》第39條和第75條分別規定了管制犯和緩刑犯在執行期間所必須遵守的一般性義務,這些義務是所有被判處管制或者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均必須共同遵守的內容,特別是其中的「遵守法律、行政法規」更是每個公民必須做到的,對於每個犯罪分子更毫無特殊意義可言。不可否認,一般性義務對於管制和緩刑犯罪分子的再打擊著實具有實效,但是明顯缺乏以矯正教育為目的的行刑個別化的規定,長期司法實踐也表明一般性義務無法促進管制和緩刑價值的充分實現。3、禁止令制度是行刑社會化立法深入的體現行刑社會化從刑罰的執行視角,以實現罪犯再社會化為目標,整合刑罰執行機關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刑罰的執行過程。作為刑罰執行的基本原則,行刑社會化不但通過促使開放性、非監禁性處遇的發達使得自由刑的執行更有利於罪犯再社會化,而且管制和罰金作為監禁刑的替代措施,也是行刑社會化理念的一種具體實現。因此,管制與緩刑本身已經是行刑社會化理念的制度基礎,而《刑法修正案(八)》第2條、第13條以及《規定》第9條分別規定社區矯正作為管制、緩刑以及禁止令的執行方式。至此,社區矯正的方式比較全面和徹底地貫徹於管制和緩刑的制度中。社區力量配合專門機關對一定的罪犯執行刑罰,對其進行教育和矯正。能夠彌補原來公安機關作為管制和緩刑執行機關所存在的弊端,同時起到與西方國家的緩刑和保護觀察相結合模式的類似效果,對緩刑犯同時實施監督與教育、考察與幫助,是行刑社會化理念在制度層面的更深層的體現。(二)【法律依據】:1、《刑法》第三十八條【管制的期限與執行機關】管制的期限,為三個月以上二年以下。判處管制,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對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實行社區矯正。違反第二款規定的禁止令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2、《刑法》第七十六條【緩刑的考驗及其積極後果】對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如果沒有本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的情形,緩刑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行,並公開予以宣告。3、根據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下發的《關於開展社區矯正工作試點的通知》對社區矯正的定義,社區矯正是專門機關和社區力量的共同作用,既有司法行政機關的主持,也有社區力量的參與。
『拾』 什麼情況下可以向法院申請禁止令
下列情況下可以向法院申請禁止令:犯罪分子被依法宣告緩刑,但是根據其犯罪的性質、情節等因素,其進入某些場所、從事特定的活動、或者接觸特定的人,仍然具有一定的社會危險性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七十二條
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宣告緩刑,對其中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懷孕的婦女和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應當宣告緩刑:
(一)犯罪情節較輕;
(二)有悔罪表現;
(三)沒有再犯罪的危險;
(四)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
宣告緩刑,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處附加刑,附加刑仍須執行。
第七十三條
拘役的緩刑考驗期限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於二個月。
有期徒刑的緩刑考驗期限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於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