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視為
⑴ 1.依據我國《民法通則》,下面可以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是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
第一, 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專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屬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二,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三,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四,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第五,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⑵ 為什麼民法稱為民法
民法一詞來源於古羅馬的市民法(jus civile)。最初的羅馬法僅適用於羅馬市民,稱市民法;對於被羅馬征服地區的居民之間的關系及其與羅馬人之間的關系的調整則適用由裁判法官形成的規則,稱為萬民法(jus gentium)(與羅馬公民法相比,萬民法具有以案例為主、靈活方便的特點,適用范圍的擴大也使它克服了以往那種狹隘民族性的缺點,因而更能滿足整個社會的普遍要求,更能適應奴隸主階級的利益需要)。` 後來非羅馬市民逐漸獲得羅馬公民權,兩法的區別逐漸消失。公元 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時,進一步匯總整理編成法典,到12世紀稱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見羅馬法)。恩格斯說羅馬法是「我們所知道的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法律的最完備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13頁)。 羅馬法的理論體系對私有制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有極大的影響,以至歐洲大陸都根據拉丁語(jus civile)分別將民法定名為 droit civil(法)、civil law(英)、 Zivilrecht(德)、граданское право(俄),都有市民法律和公民法律的含義。 日本明治維新時代修訂法律從法語譯為日語「民法」。中國古代法律文獻原無民法一詞,有關錢、債、田、土、戶、婚等法律規范,都收在各個朝代的律、例之中,清朝末年至中華民國時期曾制訂「民律」草案,後經修訂於1929~1930年分編陸續公布時改稱「民法」,這是中國法律歷史文獻上對民法一詞的第一次正式使用。據學者考察,我國法上的「民法」一詞系來自日本語中的「民法」。
⑶ 民法第66條:「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義實施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同意。」
「第三人抄催告,本人不做表示襲」這里指的是事後追認,而不是對在進行中的行為不做否認表示。兩者是有區別的。
法條要理解地看!
另外,「第三人催告,本人不做表示,視為拒絕追認,對本人不產生法律效力。」是合同法第48條第二款的內容。
⑷ 民法的定義是什麼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二條)。
「民法」一詞源於羅馬法中的市民法(jus
civile)。羅馬法中有市民法、萬民法(jus
gentium)與自然法(jus
naturale)之區分。市民法調整具有羅馬市民資格者的各種法律關系,萬民法調整羅馬市民與異邦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自公元3世紀起,市民法與萬民法的對立逐漸淡化。羅馬法中完備的平權主體法律規范,經過羅馬法復興運動復甦。在歐洲法典化運動中,先後產生了《法國民法典》(又名拿破崙法典)與《德國民法典》兩部具有劃時代意義法典。在對《法國民法典》的引進中,日本學者津田真道錯誤地將「市民法」一詞翻譯為"民法"。清末變法,由中國學者直接抄自日本,譯作今稱。但也有學者認為,民法一詞並非來自日本,而是中國自己創造的,在我國古代典籍《尚書》中就已有「民法」一詞。《尚書·孔氏傳》:「咎單,臣名,主土地之官,做明居民法一篇亡」中的「民法」一詞被有些學者認為是我國民法的起源。近代以後大陸法系國家立法中使用的民法一詞,如法語中的droit
civil,德語中的Bürgerliches
Recht,荷蘭語中的Burgerlyk
Regt等都由市民法轉譯而來。
民法一詞,以法源不同,分為廣義民法和狹義民法。廣義民法是指所有民事關系的規范,包括民法典、各民事單行法、其他各規范性法律文件中的民法規范,以及有權解釋、判例學說、習慣法等各種法源中的民法規范。狹義民法即指民法典。
大陸法系民法在內容分為物權法、債權法、親屬法、繼承法等等。英美法系民法在內容上包括契約法、財產法、家庭法、侵權行為法、信託法等等。普遍認為,知識產權法、商法也屬於民法范疇。
形式上的民法,專指系統編纂的民事立法,即民法典。實質上的民法是指所有調整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它包括民法典與其他民事法律、法規。
在中國,廣義的民法是指調整所有財產關系、人身關系和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包括民法總則、物權法、債和合同法、侵權行為法、知識產權法、婚姻法、繼承法以及公司法、保險法、海商法、票據法、破產法等。狹義的民法僅指調整一定范圍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不包括婚姻法和屬於傳統商法內容的法律、法規。
民法典是按一定的體例、系統地將民法的各項制度編纂在一起的立法文件。中國自建國以來,尚未頒行一部系統完整的民法典。由於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完善民事立法,民事活動急需要規定一些基本行為准則,在這種條件下,中國於1986年制定並頒布了一部《民法通則》。從中國民法通則的內容來看,盡管其條款較之於各國民法典的條文要簡略得多,但是民法通則基本上概括了商品經濟活動的一般行為准則,它不僅包括了一些民法總則的規范,而且也包括了民法分則的部分內容。
⑸ 《民法通則》: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
1、你不能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當然不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2、社會實踐不是參加工作,所謂合同其實並非勞動合同。是否有效,要看具體內容。
⑹ 多少歲是視為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18周歲以上,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內行為能力人.十六周歲容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滿意請採納,舉手之勞,將鼓勵我們繼續解決更多網友的問題
⑺ 在什麼情況下民法中視為放棄權利和主張
員工多得的錢視為不當得利,公司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本事實之日起2年內,可主張返還不當得利。超過2年的,喪失本權利。每一筆的加班費的起算點不同,因為看公司啥時候知道的
⑻ 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責任承擔問題
此問題歸屬於民法理論中一個很復雜的知識點,其中對經濟能力和經濟收入的理解很重要!應做如下理解:
一.1.如侵權時行為人未滿18周歲但是有」經濟能力」並且受害人在侵權時就起訴了,那麼由侵權人自己承擔責任;如果受害人在侵權時沒有起訴而是在侵權人年滿18周歲後才起訴的,如果這個時候侵權人還有」經濟能力」那麼由侵權人自己承擔責任,如果這個時候侵權人已經沒有了」經濟能力」那麼由侵權人的原監護人直接承擔責任;
2.如侵權時行為人未滿18周歲但是只有」經濟收入」沒有」經濟能力」(比如侵權人憑自己的勞動收入不足以償還賠償的全部數額),這個時候也要分兩種情況三種可能對待,第一種情況,如果受害人當時就起訴了,那麼先由侵權人用自己的財產償還,不足部分由其監護人承擔,並且監護人沒有對被監護人的追償權;第二種情況,受害人起訴時侵權人已年滿18周歲,這時要分兩種可能,第一種,侵權人有了「經濟能力」那麼由侵權人自己承擔責任,第二種,侵權人還沒有「經濟能力」(注意:不是經濟收入)那麼按照《民通意見》161條:「侵權行為發生時行為人不滿十八周歲,在訴訟時已滿十八周歲,並有經濟能力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為人沒有經濟能力的,應當由原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由其原監護人直接承擔責任,並不得追償。
二、侵權時行為人已滿18周歲,此時如果侵權人有「經濟收入」(注意:不是經濟能力)那麼就自己承擔責任;如果侵權人沒有「經濟收入」,那麼由其扶養人墊付,墊付後扶養人享有對侵權人的追償權!
*******************
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你很仔細!祝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⑼ 民法是什麼
一、法學理論上的體系
(一)小民法
民法總則、物權法、債權(合同、無專因管理、不當得利、侵屬權行為)、親屬(婚姻、繼承)。
(二)大民法
小民法+知識產權法(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
如果算上商法部分,還有公司法、海商法等等。
二、立法體系
總則:民法通則
物權:物權法
債權:合同法、侵權責任法
親屬:婚姻法、繼承法
知產: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
其他:公司法、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海商法、擔保法,等等。
⑽ 民法中的「視為」和「是」有什麼區別
是,不抱任何否決態度的表示。視為,是事態有多種接近性質的解釋取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