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提高公民法律意識

提高公民法律意識

發布時間: 2020-12-22 19:47:26

『壹』 提高法律意識的重要性是什麼

法律意識是公民理解、尊重、執行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的重要保證,公民的遵紀守法行為不會自然產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觀念,法律意識的指導下實現的,具備了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就會做到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的尊嚴。大學生樹立法律意識,是現代化法制建設的要求,也是成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而作為大學生應當具備哪些法律意識呢?首先,應培養學生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不僅要遵紀守法,而且要監督社會主義法律的遵守和執行, 堅決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使社會主義法製得以真正實現。其次,培養憲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權威的觀念。樹立法律權威即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任何個人和機關、組織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權力,都必須依法辦事,堅決反對「權大幹法」,「人情大幹法」的法律虛無主義觀念。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國家生活中所處的地位,無條件地服從和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再次,也即最重要一點,即培養大學生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觀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公民要正確對待權利義務關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要履行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讓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以社會主義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在享有個人所擁有的權利時,不忘記尊重和承認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忘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同時,應杜絕一切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培養只有付出才有收獲的良好觀念。另外,應培養大學生法律與自由相統一的觀念。我國憲法和法律從各個方面規定了公民的權利義務,人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以內,有著極為廣闊的自由活動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權利時要慎重考慮自己的言論、行為的社會效果,不得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權益。大學生應樹立與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密切聯系的自由現,珍惜和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最後,應培養公民在法律面前八人平等的觀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別、民族、種族、職業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規定的權等地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不管是什麼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運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享有特權。平等原則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律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同志一貫強調的法制原則,所以要教育大學生樹立公民在法律面前八八平等的觀念。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一)進行普法教育 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必須採取多種途徑和靈活多樣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關於「兩棵」課程設置意見中提出,「法基」課通過讓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理論觀點和鄧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礎,理解憲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規定,理解和實踐十五大報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提高對法的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根據這一規定,在實際大學教育中則要堅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現今高校課程中也幾乎都沒有法律基礎課,但在開展普法教育及開設法基課程時,應注導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今雖多數高校均已開設法律課程,但由於是公共課,課時少,學生多不加以重視,許多學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績合格,這與當初教育部關於設置此課程的初衷相違背。作為一名法學教師,筆者從「教「這方面談談在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的幾點建議。第一,教學內容選擇:如前所述,法基課屬大學課程中的公共課,課時少因此在教學中,法學內容的選擇尤為重要。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與需要,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應講授與學生有一定聯系的部門法,如民法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等,由干與學生密切相關,因此也容易提高學生興趣,增強普法效果,從而也使學生通過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第二點即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學教師多採用講.授這一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上課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說去努力學習法,以法保護自己。因此,加強對教學方法的改進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在教學中因採用多種方式方法,比如課堂討論,多進行案例分析,結合錄像等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普法達到我們所要達到的效果。 (二)多組織學生進行與法律有關的活動 只是通過開設法基課程,進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學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識。普法教育畢竟過於抽象,要真正喚醒學生的法律意識,應採取一些更具體,更行之有效的辦法,針對大學生年齡及性格特點,把法律意識的培養同組織活動相結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里,筆者談幾個這方面的建議。1、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學生通過自己模擬法官律師、檢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國一些訴訟法程序掌握,也通過模擬對犯罪分子的審判,對旁聽的學生起到震懾作用,提高他們守法的警惕性,從而自覺守法。2.組織一些有關法學方面的知識智力競賽,如前所述,我們的法學課程由於課時少,在教學;中,我們只能採用「少而精」的方法,在部門法選擇上,磨刀能控與崇全有密切共連的幾門部門法,但中國法學精深,我們要全方位了解我國法律,從而更全面提高我們的法律意識。則可通過開展以「某法」為主題展開知識智力競賽,學生通過這一活動,能主動去學習合同法內容,提高學法興趣,何樂而不為。第三,可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很多是課一堂——宿舍——食堂三點一線,大學生涯極為枯燥,通過組織學生去校外分聽法庭審理,能開拓視野,也能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的某方面,從而使學生能更深切地體會到用法律保護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對於現今社會上的一些著名案例,諸如「胡長青受賄案」、「遠華特大走私案」等一些重大復雜案例,可組織學生看錄像,或請有關辦案人員或著名法學專家來校開講座,既能讓學生了解時事,也能更深切體會法律的權威,樹立「法大於權」的論點,從另一層面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最後,要徹底培養學生法律意識,轉變大學生某些錯誤觀念,也要重視提高大學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別要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結合起來,一個人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就為其法律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主觀要件。(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大學生法律素質,並把法律素質作為現代人素質的主要方面。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骨幹力量,不學法,不懂法,沒有相應的法律知識.就不適應時代需要。因此,我們應努力提高法學教學質量,真正培養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識的大學生。

『貳』 提高公民法律意思的重要意義

不是提高公民法律意思, 而是:

提高公民法律意識的重要作用
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是增強公民自覺遵紀守法,參與法律監督的積極性。是提高司法、執法水平、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實現依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需要。它不僅對市場經濟的建設有著必然的聯系,而且是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相適應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一)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有利益實現依法(治國)的順利實施現代公民的法律意識是法治建設的內在動力,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客觀基礎,是現代化法律有效運行的心理基礎。目前,當務之急是把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作為我國法治建設中的頭等大事來抓,否則,依法治國猶如紙上談兵,只是一句空話。1,提高公民法律意識對嚴格執法、守法有重要作用法律能否發揮作用,能否被嚴格執行和積極遵守,關鍵是它能否被人們認同、理解、接受和擁護,即取決於公民法律意識。在當代國家中,不管是國家的立法或司法活動、個人的生活或學習,以及人們的生產活動中所從事的各行各業的活動等都不能脫離公民法律意識的增強,如,公民的依法享有的受教育的權利同時也必須遵守相應的法律規定的義務;公民依法簽定勞務合同後如有出現工傷事故依法享有賠償的權利等,都是靠其自身的法律意識支配著,因此,公民的法律意識一旦形成,就會成為法律活動尤其是執法與守法活動的潛在動力。盧棱說過:「一切法律之中是重要的法律,即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心理,它形成了國家的真正憲法,它每天都在獲新的力量,當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時候,它就可以復活那些法律、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個民族的精神。」另外,法院在審理案件時,是否正確認定事實以適用法律 ,審判過程中是否會出現冤假錯案,都得依賴法律專業人員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識。而法律一旦出現了漏洞,他們的法律意識的好壞直接對案件的處理起決定作用。「在國家、地方和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法理、道德或習慣成為正式的淵源,或國家明確規定『無法律,從政策;無法律與政策,從道德、習慣或法律意識』」。2,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有利於抑止貪污腐敗、實行民主和監督機制2001年4月,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轉發〈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於在公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四個五年規劃〉(以下簡稱「四五普法規劃」)的通知》中明確指出:「提高全體公民首先是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能力,是貫徹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而實現依法治國,關鍵是提高領導幹部的法律意識、法律觀念、法律感情,正確處理好權與法的關系。然而,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很多中高級領導幹部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淡薄,把黨和人民賦予他們的權力當做自己貪污、腐敗的工具,視黨紀國法和人民的利益而不顧,挺而走險,最終走上不歸路。因此,依法治國必須建立完善的法律監督體系,這個體系應該包括人民群眾的監督,而人民群眾的監督權力的真正實現來源於他們具有的良好法律意識,只有人民懂法懂政策,他們才會用法律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利防止貪污腐敗,否則,這種監督也會顯得蒼白無力。3,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有助於樹立法律權威依法治國的最大特徵之一就在於法的權威性,而這種權威並不是以身具來的 ,是由公民對法的服從與遵守、信仰和愛好構成的。公民法律意識使公民認同法律權威,服從法律的治理,依法從事和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不被侵害,從而就決定了公民自身法律行為的合法性程度。只有當公民樹立起崇高的法律意識時,才可能自覺的接受與服從法律的治理,認同法律的權威。這樣,法律在公民面前才具有它的權威性和地位。(二)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有利益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自改革開發以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的不斷發展,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模式。它天然的要求法治,是一種法治經濟。其特徵主要有權利平等、自由交易、公平競爭。 首先,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商品的需求兩越來越大,使得很多經營者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利益,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和途徑不斷的擴大競爭對手以獲得更高的利益,擾亂了市場經濟的運轉秩序。因此,要規范整個市場經濟,使它有序的發展與前進,必須要廣大的市場經營、交易者具有相應的權利意識,樹立起權利與義務的正確觀念,這樣,市場經濟在進行中才健康的發展。 其次,在市場交易的過程中,市場經濟難免會出現強買、強賣欺騙隱瞞等現象騙取消費者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因此,需要廣大的市場主體具有相應自由的意識,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交易中自由的購買和銷售自己所必須的商品,以保市場經濟順利進行。 最後,市場經濟在運行的過程中,必須遵行自由、平等、公平競爭的原則,然而很多經營者為著自身的利益,用權勢地位壓人,用不正當的手段非法和對手競爭,造成市場經濟的癱瘓。因此,必須培養廣大公民平等的法律意識,從根本上克服官僚主義和種種特權現象,這是市場經濟法治過程中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只有當市場經濟主體普遍的樹立起以法律意識為主導的現代化法律意識,才能保證市場經濟活動的安全有序。(三)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有利益推動道德建設的進步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德治」的號召,號召全國人民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然而,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僅僅靠社會輿論的譴責是難以實現這一目標的。而只有通過法律這一手段,通過比社會輿論的譴責手段更為強制的手段,迫使公民遵守規則,履行義務,並能夠強化這種履行義務遵守的法律意識,方可實現。可見公民法律意識的高低直接對思想道德的建設有著很大的影響,只有當人們樹立起崇高的法律意識,強化自身的法律理念,把法的規定作為自己的信仰和執著的追求,這樣,社會主要道德建設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四)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是與入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相適應的有利條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能為中國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會帶來嚴峻的挑戰。世界貿易組織是有著一套完整法律制度的國際組織「法典」,涉及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應對入世,信守入世承諾,必須清理、修訂和完善涉外經濟 的法律、法規,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加快專門人才培養和政府部門內的協調配合,有步驟地擴大開放各行各業的市場,深入開展多方面的經貿合作等一系列相應的措施,無一不與各級領導幹部及其他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乃至全民族法律意識的提高息息相關。假如人們對其法律知識 、法律規則漠然不知,那整個貿易秩序就會雜亂無章,甚至癱瘓。(五)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有利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順利進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善、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民主法治: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切實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針,廣泛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需要廣大公民法律意識的增強;公平正義:社會各方面利益關系的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的矛盾和 其他社會矛盾的正確處理,社會公平正義的切實維護和實現 ,要求國家公職人員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依法辦事,也要求廣大人民的自覺尊章守法,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需要所有的人都以諸多法律中的「帝王條款」——誠實守信來約束自己;充滿活力:一切有利用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力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以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上述「四個得到」的前提是「創造」的有序合法進行;安定有序:做到社會組織機制的建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 ,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更需要所有社會成員「循規蹈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產 發展,生活富裕,則要求人民強化經濟法律意識,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總之,和諧社會的建設必須有法治的促進,而實現保障,必須是眾多有一定法律意識的人民群眾合法行為的結。

『叄』 為什麼強調公民要學法、知法、守法,增強法律意識

學會法律不犯法

『肆』 提高公民法律意識的作用是什麼呀,簡單點也行

(一)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是實現法治的觀念基礎。公民的現代法律意識是法治發展的內存動力,是實現法治的觀念基礎,是現代法律有效運行的心理基礎。目前,當務之急是把提高公民法律意識作為我國法治建設中的頭等大事來抓,否則,依法治國只是一句空話。

(二)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我國自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模式,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它的特徵是自由交易、公平競爭,它天然地要求法治。首先市場經濟是權利經濟,需要廣大市場主體具有相應的權利意識,樹立起權利與義務的正確觀念。其次,市場經濟是自由經濟,要求廣大市場主體具有自由意識,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精神。第三,市場經濟是平等經濟,需要培養公民的平等意識,以從根本上克服官僚主義和種種特權現象,這是市場經濟法治過程中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只有市場主體普遍樹立起以法治意識為主導的現代法律意識,才能保證經濟活動的安全有序進行。

(三)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是道德建設的需要。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後,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德治",號召全國人民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僅僅靠社會輿論的譴責是無法實現這一目標的。而只有通過法律手段,通過比社會輿論手段更為強制的手段,迫使公民遵守規則、履行義務,並能夠強化這種履行義務遵守規則的法律意識,方可實現。

(四)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是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相適應的要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為中國帶來前所未有發展機遇,同時也會帶來嚴峻的挑戰。世貿組織是有著一套完整法律制度的國際組織,它的法律制度對成員國及其公民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因此,我國政府必須根據入世時的承諾承擔相應的義務,我國公民必須根據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要求相應轉變自己的意識,學會按世貿組織規則行事。

『伍』 如何培養和加強公民的法律意識

一、要創新適宜於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形成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培。

所謂外部環境,主要是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經濟環境方面,就是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因為現代法律意識是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產物。政治環境方面,就是要大力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推進政治活動程序和政治觀念的科學化。

文化環境方面,就是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所謂的內部環境,主要是指法制自身狀況。包括兩方面,一是建立和制定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基本理論和方針;二是著力提升知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

二、要適宜新時期的發展要求深入持久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

社會主義的法制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共同意志的體現,其創制和實施都有賴於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參與。但是,廣大人民群眾法律知識的掌握、法制觀念的增強、正確法律觀點的確立,都需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來完成。

從80年代開始,經過多次普及法律常識活動,己取得明顯地成效,還要適宜新時期的發展要求,深入持久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這對進一步提升公民法律意識將起到重要作用。

三、要堅定不移地實行依法治國方針、嚴格執法。認識來源於實踐,社會上日常的法制實踐活動對公民法律意識的形成和提升,具有巨大的、現實的影響作用。

如果國家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都能嚴格地依法行政、依法辦案,就能真正顯示出社會主義法制的權威和力量,顯示出法制的嚴肅性和強制性,就能帶動、影響廣大人民群眾自覺遵守法律,並得到他們的信任。經過長期的重復實踐,就會形成固定的習慣和觀念,也就會不斷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識。

四、要高度重視法學教育,開展法學調研。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發達與否,與法學教育、法學研究是否繁榮有直接的關系。法學教育是培養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徑,而法律人才又是宣傳、傳播、深化法律意識的先導,法學研究是培養健全的法律意識的重要條件。

在法律實踐中,一些新經驗、新思想須及時總結、認真推廣,而這些都離不開法學研究、法學探索和創新。法學研究與實踐的成果,又通過法學教育使部分人先行接受,然後,再通過這些受教育者用各種方式向社會傳播、推廣並付諸實踐,從而推動整個社會法律意識的不斷發展、更新和提高。

五、要竭盡全力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體,廣泛深入持久地宣傳法制。利用大眾傳播媒體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提升公民法律意識是一種涉及面最廣、運用最多、影響最大的途徑。

所謂大眾傳播,就是通過某種媒體(如廣播、電視、報刊和網路等)向眾多對象傳遞思想和觀點的過程。大眾傳播,具有信息來源的普遍性,強烈的時效性和敏感性,廣泛的普及性,以及公眾教育機能等特徵。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傳播工具的普及率已大大提高,只要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就能產生迅速廣泛的影響,同時極容易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和氛圍,使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深入人心。

(5)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擴展閱讀

未成年人法律意識的樹立

具體來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未成年人應當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及公共規范

實踐證明未成年人一旦養成了種種不良習性後要矯正過來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因此,未成年人就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和學習中,處處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社會公共規范,遵重社會公德,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加強自我修養,自我調節、自我完善,自覺抵制違法犯罪行為的引誘。

如我在99年辦理的一起未成年人入室搶劫案,涉案人員有三人,其中年齡最小的王某年僅14周歲,99年10月的一天晚上,樓某與李某到我市甜夢歌舞廳找到王某,並邀王某去玩,王某就跟隨前往來到帶湖路一住宅區,樓某帶頭敲開被害人陳某家的門,後進屋要陳某拿錢,陳不從,李某便上前搶陳某脖子上的金項鏈。

王某見狀退出房外,最後樓某被判8年徒刑,李某被判5年徒刑,王某因年少,不辯是非,又沒有實施具體行為,為體現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挽救政策,我們對他作不起訴處理,此案中如果王某也積極主動動手幫助實施搶劫,那麼王某也將被判刑坐牢。

二、樹立自尊、自立、自強的意識

自尊、自律、自強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也是未成年人進行自我防範和贏得社會保護的途徑。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墮落,外界再怎樣幫助,也是無濟於事的。

如我辦理的舒某搶劫、傷害案,案犯舒某原是我們信州區五中的學生,因從小養成了嬌生慣養的不良習慣,一直不好好讀書以至成績越來越差,他的母親把他轉到三中讀書後,他認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材料,還是自暴自棄,成天泡在游戲機房玩游戲,並結識了也是不讀書的劉某等人,後與劉某等人一同去打架傷人,搶計程車司機,墜落的無法自拔,最後被關進監牢,被判處七年有期徒刑。

三、增強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的能力

未成年人只有學好知識,豐富社會生活經驗,鍛煉各種能力,才能對違法犯罪行為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才能分清是非,未成年人還要加強鍛煉身體,增強體魄,這樣有助於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時候,及時逃脫或者進行正當防衛,不至於受犯罪行為的隨意侵害。

四、加強未成年人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

未成年兒童對犯罪的自我防範,除以上講的,還必需懂得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應該採取哪些措施。

參考資料:網路-法律意識

參考資料:寧陝縣人民檢察院-淺議新形勢下如何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識

『陸』 怎樣才能提高法律意識

對於大學生來說, 我們首先應該知道什麼是法律意識,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它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於法律現象的知識以及法制觀念等。

我們大學生群體對法、法律或其現象的反應形式,即心理、知識、觀點和思想,包括對法律的情感、認知、評價和信仰等的內心體驗。這種反應和體驗是積極的,能動的。

近年來學生犯罪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問題,有沉迷於網路游戲,模擬網路殺人游戲殺人的;還有因為打牌而把舍友都殺了的馬加爵;將硫酸潑向熊貓的清華學生劉洋……這許許多多的學生犯罪案例讓我們感到觸目驚心的同時,也不得不使我們反思,造成這些悲劇的原因是什麼?怎麼樣去提高我們學生的法律意識,避免走入歧途?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不得不反駁一些學校的教學方式,法律課上內容單調,課堂過於單板,老師授課的方式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法律課的課時相對來說也比較少,要想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很精湛的學到一些有用的法律知識是很不現實的。這就是現在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學習法律知識興趣不大的一大原因。

1、首先,高校要重視對學生法律課的講授,增加學時,改變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

2、其次,學校要為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創造氛圍,為學生提高法律意識提供更多的機會。

3、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做好對學生的心理輔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4、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教育工程,法律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都應該關心的問題。

『柒』 怎樣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

了解法 律的規定,掌握法律抄的原則,襲理解祛律的精神,處理好權利與義 務的關系,使機械的法律條文變成人們的自覺意識,並能夠正確 運用法律的規定,自覺服從於法律的規定;要加快健全完善法律 制度的步伐,盡快彌補我國現有法律體系存在的不足,使公民能 真正做到對法律法規條文的全面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公民要加 強對法律知識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法律修養

公民在任何場合都可以運用法律武 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利。當然,公民也都應尊重他人及社會的 合法權利。

『捌』 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全社會范圍內開展了普及法律常識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與過去相比,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眾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識,對如何依法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等有關的法律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開始有了依法辦事、依法治理的覺悟,人們的法制觀念初步形成。但是,這些成績與現代法治國家的要求仍有相當的差距,公民的法律意識仍然處在較低水平。因此,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仍是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課題。 一、我國現階段公民意識欠缺的原因 公民意識在建構法治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國公民的公民意識還不是很強,還存在一些影響公民意識形成的消極因素,究其根源主要有: (一)臣民意識的影響 從歷史上看,古代中國的基本政體形態是君主專制,維護皇帝的權力、地位和尊嚴,樹立皇帝至高無上的獨尊地位,乃是中國古代社會一切法律制度的出發點。而且法律的至高無上性也被皇權的絕對神聖所代替,皇帝一言可以立法,一言也可以廢法,使古代中國形成了系統嚴密的官僚體制,這種封建專制制度培育出的是適應封建政治文化發展的臣民意識。近代以來,中國曾經有過幾次思想啟蒙運動,但由於各種原因,大都是曇花一現。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群眾翻身做了主人,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運動造成了嚴重的後果。特別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人權觀念、自由與平等、個性解放等現代價值觀念統統被視為資產階級的東西而拋棄,而許多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封建主義的東西,其中就包括臣民意識卻一直存在了下來。改革開放後,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較大的解放,但由於缺乏系統的公民教育和法制教育,家長制、特權思想、臣民意識在一部分人的大腦中仍然根深蒂固。 (二)權利意識的淡薄 權利意識是公民意識的核心,但在古代中國,民眾的權利意識極其淡薄。這主要是由於:1.客觀上由於自然經濟、宗法家族和集權專制三位一體的社會存在形式,導致商品經濟的發展舉步維艱。與之相聯系的權利、自由、平等等觀念無法正常發育與成長。這是傳統社會民眾缺乏權利意識的客觀原因。2.主觀上由於儒家思想一向推崇重義輕利。受其影響,時至今日部分公民依然羞於言利,當他們的權利受到侵害時,居然會因打官司有貪利嫌而不願用法律來維護自身權益。這就不是現代公民應有的意識和行為。 (三)公民教育的滯後 市場經濟的發展證明,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現代化的市場經濟實踐要求有現代法治觀念和倫理精神的支撐,需要有與之相應的思想教育理念和運作體系。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是沿用計劃經濟時代的那一套教育模式,而沒有及時轉變思路。轉變到提高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民的法治意識和道德水平上來。這也是導致公民意識缺失的重要原因。 (四)社會轉型期制度的不完善 當前我國正處於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進程中,在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但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這主要表現為:1.存在著制度空場和制度沖突。所謂制度空場,就是制度的供給滯後、不到位,人們有了新的活動卻無相應的活動規則。所謂制度沖突,就是不同制度之間存在著矛盾沖突。比如在法律、法規方面,有些人鑽法律的空子,干著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的勾當。2.現存制度的效率不高或無效。制度的效率是指制度對人們行為的約束作用的大小。如果制度對人們行為沒有約束力,則是無效。如制度對公款吃喝、公款消費等行為的規定,基本上是無效的。如果制度對人們行為有一定約束力,但沒有達到制定製度時的預期效果,則是效率不高。如制度對假冒偽劣、偷稅漏稅等行為的規定。現階段,社會制度失效或效率不高的現象大量存在,甚至出現了諸如打假者被打、索賠者索不到賠、納稅人競爭不過高逃稅等現象。制度的不完善影響了國家社會的正常運轉,對公民意識的形成起著抑製作用。 二、提高法律意識的途徑及方法 培養和提高我國公民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是時代的呼喚和歷史的責任,也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基礎性工作。筆者結合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實際狀況,認為主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必須創造適宜於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形成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 所謂外部環境,主要是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經濟環境方面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因為現代法律意識是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產物。政治環境方面要大力推進政治體制民主體、政治活動程序和政治觀念的科學化。因為法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律意識是在民主意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文化環境方面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精神文明組成部分的法律意識必然要受到精神文明整體發展水平的制約,公民法律意識的完善和提高也有賴於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完善和發展。所謂內部環境,主要是指法制自身狀況。包括兩方面,一是建立和制定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理論和方針;二是努力形成知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 (二)深入持久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 社會主義法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意識的體現。其創制和實施都有賴於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參與。但是,廣大人民群眾法律知識的掌握、法制觀念的增強、正確法律觀點的確立,都需要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來完成。從1985年開始,經過幾次普及法律常識的活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這對進一步提高公民法律意識將起到重要作用。 (三)堅定不移地實行依法治國、嚴格執法 認識來源於實踐。社會上日常的法制實踐活動對公民法律意識的形成和提高具有巨大的、現實的影響作用。如果國家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都能嚴格地依法行政,依法辦案,就能真正顯示出社會主義法制的權威和力量。顯示出法制的嚴肅性和強制性,使廣大人民群眾自覺遵守,並得到他們的信任。經過長期的重復實踐,就會形成固定的習慣和觀念,不斷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 (四)重視法學教育,開展法學研究 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發達與否,與法學教育、法學研究是否繁榮有直接的關系。法學教育是培養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徑,而法律人才又是宣傳、傳播、深化法律意識的使者,法學研究是培養健全的法律意識的重要條件。社會在不斷發展,法律也需要發展,人們在運用法律來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仍有許多未知的領域。在法律實踐中,一些新經驗、新思想也需要及時總結、推廣,這些都離不開法學研究。而研究的成果,又通過法學教育使一部分人先行接受,然後又通過這些受教育者用各種方式向社會傳播、推廣並付諸實踐,從而推動整個社會法律意識的不斷更新和提高。 (五)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 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是一種涉及面最廣、運用最多、影響最大的途徑。所謂大眾傳播就是通過某種媒介(如廣播、電視、報刊等)向眾多對象傳遞思想和觀點的過程。大眾傳播具有信息來源的普遍性、強烈的時效性和敏感性、廣泛的普及性以及公眾教育機能等特徵。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傳播工具的普及率已大大提高。只要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就能產生迅速廣泛的影響,同時極容易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和氛圍,使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深入人心。 (六)強化或樹立具體的法律觀念 1.權利觀念。樹立公民的權利觀念,是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義務本質」反思的結果,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建立民主政治和法治社會的需要。強化權利觀念,可以使廣大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原則得以真正體現,在廣泛的經濟、社會活動中充分地適用權利,發揮其創造性,同時尊重維護他人的權利。樹立正確的權利觀,應當包括對權利概念、性質、來源的正確認識;行使權利的自主意識和自覺性;權利行使時的求實態度與自律觀念;建立和完善權利行使機制的使命感和創造精神等。這種權利觀首先是公民的,與以往只重視國家權力(利)是不同的,它是人民作為國家的主人在法律上的具體表現。2.契約觀念。商品經濟的交換活動是通過契約的形式連接起來的。而契約具有平等、自主、自願、互利、互相制約等特點。樹立契約觀念能夠減少交換過程中的不確定、不安全因素。其法律含義在於通過明確契約雙方的權利義務,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所擔任的法律角色,從而有效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契約觀念的普遍化,是指這種觀念延伸到更廣泛的政治社會領域,使整個社會活動既充滿活力,又有必要的約束,從而達到一種和諧的有序狀態。3.正確的訴訟觀念。程序法是對實體法的保護手段。訴訟是適用法律的必要方式,是解決矛盾和糾紛的正當途徑。由於傳統法律文化的影響,人們群眾對訴訟抱有一種深深的偏見。不管有理與否,都認為是很不光彩的事情。並往往把訴訟與受懲罰聯系在一起。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們不是通過正當的法律程序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糾紛,而是尋求法律以外的方式,這樣就不能運用法律對其權利和利益進行有力保護。社會秩序是一種法律秩序,社會矛盾和糾紛如果只通過非正當途徑解決,往往造成對正常法律秩序的破壞。因此,樹立正確的訴訟觀念,既是維護個人權益的需要,也是維護正常社會秩序的需要。 三、結語 人們的法律意識狀態是受其物質生活條件和其他社會意識制約和影響的。社會生活的變化必然引起法律意識的變化。當前,我國正處在一個大變革時代,人們的法律意識尤其顯得復雜。

熱點內容
法官老婆 發布:2024-11-20 13:11:51 瀏覽:125
保全的司法解釋 發布:2024-11-20 13:10:29 瀏覽:676
道德的性指 發布:2024-11-20 12:53:44 瀏覽:866
法律和行政法規適用 發布:2024-11-20 12:01:39 瀏覽:902
榮成法院王 發布:2024-11-20 11:38:27 瀏覽:759
法律援助經濟困難 發布:2024-11-20 10:58:15 瀏覽:889
基層法律服務所變更流程圖 發布:2024-11-20 10:33:50 瀏覽:444
婚姻法2018年2月新規定 發布:2024-11-20 10:15:30 瀏覽:580
交通協議書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20 10:04:34 瀏覽:575
聯邦法院的管轄權 發布:2024-11-20 09:19:04 瀏覽: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