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教程

民法典教程

發布時間: 2022-05-10 09:51:57

① 我沒有任何法律基礎,想好好學習法律並從事法律工作,請問該怎麼學看什麼書哪兒有視頻教程想從基礎

首先,你要對照一下自己是否符合法考條件,符合即可參加法考,獲取證書,之後無論是去律所實習一年獲得資格證還是考法院都是一種未來職業的選擇

其次,零基礎如果預算有限可以選擇視頻教程進行學習,希律網上就有一份法考培訓視頻教程合集,包含所有老師的全部課程,或許適合你,可以點擊免費學習試試看

民法典2021業委會成立步驟

法律分析:1、提出申請

五名以上業主可向該小區的街道辦事處提出書面申請,同時填寫《首屆業主代表大會籌備小組成立申請表》。

2、成立籌備小組

與小區物業進行一個協商,先成立一個為了成立業主委員會的籌備小組。

3、籌備小組開展籌備工作

籌備小組開始擬定好《業主公約》並選舉出業主委員會委員,之後向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辦理登記手續,通過批復業主委員會成立。

4、召開業主大會會議

在會議召開15日以前通知所有業主。業主大會會議能夠使用集體討論的形式,也能夠使用書面徵求意見的形式,但需要有物業管理區域內持有1/2以上投票權的業主參加,業主大會授權業主委員會執行業主大會的一些決議。業主大會依法成立後,到住建局備案。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百七十七條 業主可以設立業主大會,選舉業主委員會。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成立的具體條件和程序,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

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居民委員會應當對設立業主大會和選舉業主委員會給予指導和協助。

③ 馬特的人物簡介

馬特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學專業,2005年獲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民法總則、人格權法、法學方法論。先後榮獲2004年度美邁斯律師事務所(O'Melveny & Myers LLP)頒發的「美邁斯」法學獎、2007年度最受學生喜愛的十位教師、2010年王林生獎教金、2011年北京市「教育先鋒」標兵等榮譽。迄今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多項課題,並作為主要成員參與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及若干國家級課題研究,發表論文五十餘篇,出版專著、教材十餘部。 1.《權利沖突中的利益衡量與動態抉擇——以羅伊訴韋德案為例》(1.1萬字),《江西社會科學》(CSSCI期刊)2014年第8期。
2.《公共治理視角下的知情同意規則改革》(0.8萬字),《管理世界》(CSSCI期刊)2014年第7期。
3.《論同居權與婚內強奸》(1萬字),《山東社會科學》(CSSCI期刊)2014年第7期。
4.《民事視域下知情同意權的權利基礎及規則建構》(1.2萬字),《江淮論壇》(CSSCI期刊)2014年第5期。
5.《登記對抗主義適用空間研究》(0.9萬字),《甘肅社會科學》(CSSCI期刊)2014年第4期。
6.《不動產登記條例爭議問題探討》(0.9萬字),《理論與改革》(CSSCI期刊)2014年第4期。
7.《隱私權的譜系學考察》(1萬字),《湖南社會科學》(CSSCI期刊)2014年第3期。
8.《美國隱私權的歷史與發展》(合著,第一作者,2萬字),《國外社會科學前沿》,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9.《權利沖突解決機制的整體構建》(1萬字),《國家行政學院學報》(CSSCI期刊)2013年第2期。
10.《<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第69條的再審視——以現行規范比較為視角》(合著,第二作者,1萬字),《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11.《個人資料保護之辯》(1.5萬字),《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CSSCI期刊擴展版)2012年第6期。
12.《學校事故責任辨析——侵權責任法第38、39、40條的解釋論考察》(1.2萬字),《學術論壇》(CSSCI期刊)2012年第7期。
13.《從意思自治到人格保護——隱私權視角下的現代民法範式移轉》(2萬字),《私法研究》(CSSCI集刊)第十卷,法律出版社2011年7月版;《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第2期轉載。
14.《雲計算時代下的個人信息保護》(0.8萬字),《中國信息安全》2011年第9期。
15.《父愛主義與「還地於民」》(1萬字),《北方法學》2010年第6期。
16.《英美法中的個人隱私保護》(0.8萬字),《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0期。
17.《損害賠償、不當得利還是無因管理——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辨析》(0.3萬字),《民商法爭鳴》第2輯,法律出版社2010年9月版。
18.《誰謀殺了隱私——從「人肉搜索」看隱私權的困境與出路》(3萬字),《月旦民商法雜志》2009年第6期。
19.《論人格權救濟體系的建構》(1萬字),楊立新主編:《民商法理論爭議問題——侵權行為類型與發展中的人格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20.《隱私語義考據及法律詮釋》(0.7萬字),《求索》(CSSCI期刊)2008年第5期。
21.《市場經濟建構中的信用問題》(0.7萬字),《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22.《人格權與憲法基本權關系探討》(1萬字),《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CSSCI期刊)2008年第5期。
23.《論討論式教學在法學教育中的運用》(0.6萬字),《中國成人教育》(CSSCI期刊)2008年第5期。
24.《誰之過——「艷照門」事件折射出的眾生相》(0.3萬字),《信息網路安全》2008年第4期。
25.《隱私權的法經濟學解讀》(0.6萬字),《政治與法律》(CSSCI期刊)2008年第4期。
26.《工傷賠償請求權競合問題研究》(合著,第二作者,0.9萬字),《法學論壇》(CSSCI期刊)2008年第3期。
27.《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芻議》(0.8萬字),《河北法學》(CSSCI期刊)2007年第11期。
28.《物權法平等保護原則之辯》(1萬字),《東吳法學》2007年秋季卷。
29.《無隱私即無自由》(1萬字),《法學雜志》(CSSCI期刊)2007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2008年第2期轉載。
30.《信用風險與擔保物權之發展》(1.5萬字),《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7年第1輯,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版。
31.《侵犯隱私權的構成及類型化研究》(1萬字),《北方法學》2007年第4期。
32.《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視野下的土地承包經營權》(1.2萬字),楊立新主編:《民商法理論爭議問題——用益物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版。
33.《人格權獨立成編辯》(1萬字),王利明主編:《民法典人格權法重大疑難問題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1月版。
34.《人格權與財產權關系考》(0.9萬字),王利明主編:《民法典人格權法重大疑難問題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1月版。
35.《中國人格權法草案專家建議稿》(合著,第三作者,1萬字),王利明主編:《民法典人格權法重大疑難問題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1月版。
36.《民法中「人」的再發現》(0.5萬字),《法學論壇》(CSSCI期刊)2006年第3期。
37.《侵犯隱私權責任的構成與抗辯》(2萬字),王利明、葛維寶(Paul Gewirtz)主編:《中美法學前沿對話——人格權法及侵權法專題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1月版。
38.《德國法上的隱私權保護》(翻譯,1.6萬字),王利明、葛維寶(Paul Gewirtz)主編:《中美法學前沿對話——人格權法及侵權法專題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1月版。
39.《評「事實上的信託合同關系」——TMT商標權屬糾紛案的法律思考》(1萬字),《判解研究》(CSSCI集刊)2005年第6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3月版。
40.《隱私權制度中的權利沖突》(0.7萬字),《法學論壇》(CSSCI期刊)2006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2006年第5期轉載。
41.《論配偶間同居義務的效力》(0.8萬字),《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42.《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換屆暨2004年年會綜述》(合著,第二作者,2萬字),《中國法學》(CSSCI期刊)2005年第1期。
43.《民法體系化的個案考察——以無權處分問題為中心》(3.7萬字),吳漢東主編:《私法研究》(CSSCI集刊)第四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44.《連環交易中的物權變動與債權保護》(1.1萬字),《判解研究》2004年第1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3月版。
45.《配偶權問題檢討》(2.7萬字),王利明、郭明瑞、潘維大主編:《中國民法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2月版。
46.《「侵權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研討會」觀點綜述》(1萬字),《判解研究》2003年第4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月版。
47.《民法典人格權編爭議問題探討》(0.6萬字),《人民法院報》2003年9月12日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2003年第11期轉載。
48.《無權處分合同效力辨》(2萬字),王利明主編:《民商法理論爭議問題——無權處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4月版。
49.《2002年民商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合著,第二作者,1.3萬字),《法學家》(CSSCI期刊)2003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2003年第6期轉載。
50.《論配偶權》(1.2萬字),《判解研究》2002年第4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2月版。
51.《兩個「老乾媽」,到底誰更辣——權利沖突的個案分析兼評「老乾媽」風味豆豉不正當競爭案》(1萬字),《判解研究》2001年第3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52.《從歷史與社會的角度看過錯和違法性的融合》(0.7萬字),楊立新主編:《侵權法熱點問題法律應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1.專著:《隱私權研究》(獨著,45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2.專著:《物權法前沿理論與實務研究》(獨著,27萬字),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年7月版。
3.專著:《英美合同法導論》(合著,第一作者,承擔13萬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4.專著:《物權變動》(獨著,20萬字),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5月版。
5.論文集:《民法典人格權法重大疑難問題研究》(副主編,53萬字),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1月版。
6.立法報告:《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及立法理由》(合著,承擔20萬字),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版。
7.譯著:《隱私與傳媒》(合譯,第一作者,承擔5萬字),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3月版。
8.編著:《人格權法案例評析》(主編,23萬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2年7月版。
9.編著:《侵權責任法釋義》(參編,承擔3萬字),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年1月版。
10.編著:《物權法案例評析》(主編,38萬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11.編著:《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及說明》(合著,承擔12萬字),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12.編著:《WTO與中國勞動法律制度的沖突和規避》(合著,第一作者,承擔20萬字),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3.教材:《民法學》(參編,承擔9萬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14.教材:《人格權法教程》(合著,第一作者,承擔15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版。
15.教材:《民法總則討論教學教程》(主編,60萬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1.2007年——2010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現代社會中的隱私權保護」,課題主持人。
2.2010年——2015年,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項目「生命權的價值沖突」,課題主持人。
3.2011年——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生命權的倫理反思和制度重構」,課題主持人。
4.2012年——2013年,國家留學基金委項目「生命倫理與侵權法改革」,課題主持人。
5.2002年——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民法典草案建議稿及立法理由書」,主要參與人,承擔王利明教授受全國人大法工委委託起草的「中國民法典人格權編專家建議稿」及理由書的撰寫工作。
6.2008年——2009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教學研究項目「物權法案例式教學教程」,課題主持人。
7.2011年——2012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教學研究項目「人格權法案例式教學教程」,課題主持人。
8.2010年——2012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術創新團隊項目「民事權利保護研究」,主要參與人。
9.2008年——2011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11工程」三期項目「國際電子商務貿易中個人信息的保護」,課題主持人。
10.2005年——2008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11工程」二期項目「民法總則討論式教學教程」、「物權法案例選評」、「人格權法教程」,課題主持人。 1.2004年美國美邁斯律師事務所(O'Melveny & Myers LLP)頒發的「美邁斯」法學獎
2.2006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本科教學優秀教師一等獎」
3.2007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最受學生喜愛的十位教師」
4.2008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奧運榮譽志願者
5.2009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十佳優秀教師」
6.2009年《民法總則討論教學教程》榮獲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教育優秀成果獎」
7.2010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王林生獎教金」
8.2011年北京市「教育先鋒」標兵
9.2011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教學新秀獎」

④ 常識與事實的距離有多遠

關於法國和德國民法典的一個話題 人們從老師和教材那兒得到知識,許多知識代代相傳而成為常識。一個知識一旦成為常識,就具有不言而喻的效力,不需要理由,不需要事實,也不需要思考。著名的法學教授一般都恨那些懷疑常識的言論,在勾掉那些「缺乏常識」的論文著作時絕不手軟,因為懷疑常識實際上就是懷疑著名法學教授的學問———如果常識有錯即意味著著名法學教授需要重新學習。然而,常識有錯的概率其實很高,不僅因為時代的變遷,也因為認識的局限。民法是概念法學的家園,許多常識來自某個或某些民法教授的想法,不免帶有先天性的疾病基因。「法國民法典是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典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是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典型民法典」,似乎就是這樣一個常識。[1] 我們沒有考證出誰最早這樣評價法國、德國民法典,據說偉大的革命導師恩格斯認為法國民法典是典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法典,[2]看來這個常識的血統相當的高貴。我們也沒有找到這樣評價法國、德國民法典的史料,據說1804年屬於自由資本主義中期, 1900年屬於壟斷資本主義初期,[3]看來這個常識的背景相當的真實。但我們可以讀到這樣評價法國、德國民法典的理由:法國民法典的三大原則———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過錯責任,反映了自由資本主義的要求,而德國民法典對三大原則的修正,則是出於壟斷資本主義的需要。[4]三大原則及其變遷與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有這么一個對應關系,這個常識的邏輯自然就顯得相當的合理。然而,看上去這樣並不一定就是這樣。 我們先瞧瞧法國民法典。 法國民法典誕生前的幾十年,是法國新興的資產階級爭奪政權的時代,從君主立憲派到吉倫特派,從雅各賓派到熱月黨,風雲萬變,經歷了革命與反革命的折騰。1804年,奪取了政權的法國資產階級剛剛開始著手實現資本主義的政治理想和奮斗目標,資本主義在法國還不是一個普遍的現實。我們都知道,是工業革命催生了資本主義社會,工業革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資本主義的發展水平,而歷史學家告訴我們:「從1815年開始,法國工業已經有了很大發展,但是到1848年為止,法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個農業國家。」[5]1810年全法國大約有200台蒸汽機,大部分還是過時的單動式, 20年代後,一些鐵工廠開始使用機器。法國的工業革命直到1815年拿破崙戰敗後才得以展開, 19世紀六十年代末才算基本完成。[6]歷史學家還告訴我們,法國的工業革命之所以落後,是因為雅各賓派改革後,封建土地制度被推翻,大多數農民分到了土地,法國成為一個小農經濟國家。但法國的小農經濟,並不像英美那樣在競爭中被淘汰,而是廣泛長久地存在著,嚴重阻礙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國內市場的擴大和大機器工業的發展,對法國的工業化和資本主義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7]這就是說, 1804年的法國還沒有真正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一個小農社會如何製造出一部自由資本主義的典型民法典?我們首先要感慨拿破崙的睿智、遠見和想像力,同時,也不能不感慨後世民法教授無與倫比的聯想力。 法國民法典確實有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和過錯責任三大原則,但這三大原則是否就是自由資本主義的標簽?早期羅馬法中,所有權絕對到這樣一個程度:在他人土地上建的房子的所有權屬於土地所有人,[8]後期羅馬法中,契約的自由已不亞於後世的任何時代包括1804年的法國,[9]而過錯責任作為對結果責任的矯正,確立於公元前287年前後的《阿奎利亞法》。[10]如果說三大原則勾畫了自由資本主義的藍圖,那麼這張藍圖幾乎全部來自於羅馬法,怎麼就不說羅馬法是自由資本主義的典型代表?將三大原則冠之以近代民法原則是後世民法教授的手筆,與拿破崙和他的立法助手無關,因為在起草委員會主席波塔利斯看來,財產法的條文「與任何時代的法律都是一致的,我們只是變更或修改了那些與現實的情況不再適應或經驗證明已不大方便的部分」,「至於合同法,我們發展了那些適用於所有時代的自然。」[11]需要補充的是,在侵權法上,法國民法典並不只有過錯責任,法典第1384條、1385條同時規定了僱傭、監護以及動物致人損害等嚴格責任。三大原則也許契合了自由資本主義社會,甚至可能比羅馬法契合羅馬社會更為嚴絲合縫,拿這三大原則解釋自由資本主義當然無可非議,但將羅馬法就有的三大原則說成是自由資本主義的產物,有點象某些民法教授那樣總以為台灣學者的著述就是自己的研究成果。 法國民法典不只有三大原則,還有具體的制度和條文。當我們讀到法國民法典第524條這樣的條款時,我們彷彿看到了18世紀末迷人的法蘭西田園風光。家畜、農具、種子、蜂房和釀酒的木桶,在法國民法典中一一亮相,果樹伸到了鄰家的院子該如何處理,法國民法典處理得很鄭重其事。也許正是在法國民法典中讀不出多少都市風景,所以有學者認定法國民法典是「18世紀農業經營的法」、「展現的景觀並非都市風景,而是農村風景。」農村風景當然不是判別法典性質的標准,任何社會都會有美不勝收的田園風光。但是,如果只有農村風景而沒有都市風景,至少說明了法典的視野和焦點。法國民法典中沒有汽車火車,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企業公司,因為擔心封建復辟,法國民法典甚至不承認法人人格以防止封建貴族勢力利用教會、行會等組織形式從事復辟活動。沒有這些,不意味著法國民法典不能適用於自由資本主義社會,但意味著法國民法典不是為了自由資本主義而生的———其沒有在意也不在乎自由資本主義社會應有什麼。法國民法典首先是為了重建法律秩序,拿破崙清醒地認識到「現在不是空談哲學的時候,要做的是統治」;同時也是為了統一法律,法國南部受羅馬法影響,是典型的成文法區,北方又以日耳曼法為基礎,是習慣法法域,需要「制定一種能包括一切事項及能治理法國治下一切財產與人事的、遍效的法律。」[12] 我們接著瞧瞧德國民法典。 1896年前後的德國確實出現了壟斷組織,而且發展比較迅速。德國的第一個卡特爾產生於1857年。l870年增至6個, 1877年達14個。90年代一度增至350個, 19世紀末保存下來的為275個。1905年又恢復到385個。1910年,卡持爾組織增至500一600個。其中, 1905年的385個卡特爾中的200個左右具有了辛迪加性質。[13]1897年,德國最高法院還裁定普爾、康采恩和卡特爾等訂立的壟斷協議為合法。但這是否意味著德國已是一個壟斷資本主義佔主導的社會呢?歷史學家這樣告訴我們:由於生產的發展和競爭的加劇,這一時期的壟斷組織存在的時間並不長,而且從未擴大到超過一個地區。[14]壟斷組織也不穩定,基本是最低級的形式———卡特爾。歷史學家還告訴我們:德國的生產和資本集中進程雖在1882年後有了明顯加速,但集中程度以及企業的規模都遠遠低於同時代的美國。[15]這是可以理解的,德國直到1871年才實現統一,才有比較穩固的資本主義發展的政治基礎,故不可能在短短的二十幾年就達到所謂的資本主義最高階段。[16]壟斷組織的出現與其說是德國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壟斷階段,不如說是鐵路、鋼鐵、電力、鹽和煤等行業本身具有資源壟斷或技術壟斷的性質,這就可以解釋德國當時的壟斷組織為何總是出現在這些行業之中。1896年的德國至多有點壟斷資本主義的萌芽,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要想制定出典型的壟斷資本主義的民法典,唯一的可能便是立法者具有超人的想像力。 問題在於德國民法典並不是想像的產物。德國民法典確實限制了所有權和契約自由,但並沒有證據表明這是為了迎合壟斷資本家的利益需求。德國民法典起草和爭吵了幾十年,似乎沒有哪個壟斷利益集團游說立法者拋棄所有權絕對和限制意思自治。如果對當時的德國政治背景有所了解,應該知道:德國在統一前,存在多個邦國,其中一些邦國勢力強大,而且有各自的法律習慣。統一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戰爭實現的,並沒有摧毀各邦的利益和勢力,維持國家的統一不得不採用保守和妥協的方式。因此,德國在政治上是「一個以議會形式粉飾門面、混雜著封建殘余、同時已經受到資產階級影響、按官僚制度組織、以警察來保護的軍事專制國家」,[17]在經濟上則強調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以確保帝國的統一和鞏固歐陸之所得,滿足軍事、國防的需要,從而走「富國強兵」的道路。[18]法律的統一是維持國家統一的基本途徑之一,德國民法典作為法律統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保守和妥協以適應當時德國的政治和經濟需求。不僅如此,據專家考證,德國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在19世紀40年代幾乎同時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出現在德國的政治舞台,而德國統一後的幾十年間,德國的封建容克地主依然處於絕對的統治地位。資產階級要推翻封建容克地主,無產階級要在推翻地主階級之後推翻資產階級,資產階級不得不同封建勢力妥協。[19]這樣,德國進入資本主義後仍保存著濃厚的封建殘余。由上述可見,如果說所有權絕對和契約自由寄託了資產階級的利益訴求,那麼,在當時的德國,限制所有權和契約自由恰恰是封建容克地主抗衡資產階級的有力武器,與壟斷資本主義並無關系。由此看來,限制所有權和契約自由並不是壟斷資本主義的專利,因為德國民法典限制了所有權和契約自由就推斷德國民法典代表了壟斷資本主義,無異是說西方國家最近為對付金融危機而實施的國家干預是在搞計劃經濟。 德國民法典除了過錯責任以外,還規定了無過錯責任的情形,這被後世民法教授提升到了限制過錯責任原則的高度,以證明壟斷資本主義的民法典在三大原則上都與自由資本主義的法國民法典有本質不同。責任歸責原則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性質真有什麼關系嗎?有誰論證過自由資本主義喜歡過錯責任原則而壟斷資本主義不太喜歡過錯責任原則?責任歸責原則就解決一個問題:在一個行為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時,要不要以過錯作為責任的構成要件,而考量的因素是行為的本身而不是其他。這是一個純技術性的判斷,特定的高度危險行為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一般行為仍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因此,責任歸責原則僅僅是一個技術性規則,並沒有代表自由或壟斷資本主義的品性。將一個技術性原則與一個社會的性質扯在一起,就像不少民法教授動不動就將合同作用之類的問題與市場經濟、改革開放命運結合在一起那樣,乃是典型的牽強附會。從邏輯上分析,特定的高度危險行為主要是工業技術的產物,在農業社會幾乎沒有,由此確定一個特別的責任歸責原則,應該理解為是在過錯責任原則外增加了責任歸責原則,而不是限制過錯責任原則及其適用。至於像德國民法典第833條規定的動物致人損害之類的責任,法國民法典也有,如第1385條的動物飼養人責任,更談不上是壟斷資本主義的責任歸責原則了。 說到這里,我們大致可以下一個結論:法國和德國民法典與資本主義的自由與壟斷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只有後世民法教授人為的生拉硬扯關系,所謂的常識不過是學術游戲形成的學術垃圾。這個結論絲毫不影響法國、德國民法典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法國、德國民法典的赫赫聲名本來就不是憑借其代表了什麼社會才得到的,但有助於我們理性地對待知識。長期以來,民法教授們為了顯示學問有意無意地炮製了許許多多的毫無用處和錯誤百出的知識。這些垃圾一樣的知識[20]堆積在課堂上和教科書中,壓迫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窒息了學子們的思維活力,以致於目前的中國民法學幾乎沒有什麼新鮮的知識。清除垃圾知識,凈化教學和學術環境,倡導獨立思考、嚴謹治學的風氣,乃是有良知的民法教師應承擔的責任。-------------------------------------------------------------------------------- 注釋: [1] 參見尹田主編:《民法教程》(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頁;王全弟主編:《民法總論》(第二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頁;劉士國:《中國民法典制定問題研究———兼及民法典的社會基礎及實施保證》,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頁;楊年合主編:《民法學通論》,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頁;張玉敏主編:《民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頁;劉凱湘:《民法總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頁;王利民主編:《民法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第7頁;李仁玉、陳敦編著:《民法學》,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4頁;何勤華主編:《外國法制史》(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頁。 [2]「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資產階級國家民法典,它以羅馬法的《法學階梯》為模式,把民法典分為人法、財產及對所有權的各種限制、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三篇。它與自由競爭時期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相適應,把調整商品所有者的一切本質法律關系的規定作為主要內容,確認了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三項基本原則。《法國民法典》開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民法體系,思格斯稱它為'典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法典'.此後,《法國民法典》'成為世界各國編纂法典時當做基礎來使用的法典'.」(楊年合主編:《民法學通論》,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頁)。 [3]我國的政治經濟學通說認為:資本主義經歷了兩個時期,一是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從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六七十年=代,二是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 [4]「1804年頒布的《法國民法典》標志著現代民法的開端,它以羅馬法為藍本,巧妙地運用法律形式把剛剛形成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規則直接'翻譯'成法的語言,它所反映的首先是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商品經濟的客觀要求,……」(尹田主編:《民法教程》(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頁)。「……自十九世紀末起,資本主義開始進入壟斷時期。1900年施行的《德國民法典》正是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集中反映」(尹田主編:《民法教程》(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頁)。 [5]李世安:《歐美資本主義發展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頁。 [6]參見宋則行、樊亢:《世界經濟史》(上卷),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114頁 [7]參見高德步、王珏編著:《世界經濟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60-261頁。 [8]參見[意]彼德羅·彭梵得:《羅馬法教科書》,黃風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頁。 [9]參見江平、米健:《羅馬法基礎》,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333頁。 [10]參見前注9,江平、米健書,第375頁。 [11]轉引自傅靜坤:《<法國民法典>改變了什麼》,載《外國法譯評》1996年第1期。 [12]吳緒、楊人楩選譯:《十八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第22頁。 [13]參見前注6,宋則行、樊亢書,第272-273頁。 [14]參見前注5,李世安書,第148頁。 [15]參見前注6,宋則行、樊亢書,第268-269頁。 [16]將資本主義分為自由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兩個階段的說法本身可能就值得研究。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是在文革期間從列寧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中知道了自由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那是一個崇拜革命導師的年代。重讀列寧的這本書,我們發現列寧在證明德國壟斷資本主義時所使用的數據耐人尋味。例如:「德國在1907年雇傭工人一千人以上的企業,有五百八十個。它們的工人幾乎占總數的十分之一(一百三十八萬),它們的汽力和電力幾乎占總數的三分之一(百分之三十二)」《列寧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44頁)。一千人規模的企業,放在今天也就是一個中小企業,現在僱用人數幾十萬人的企業也未必能壟斷整個行業。顯然,列寧見到的壟斷其實是資本主義還沒有充分發展的歷史條件下的壟斷,不足以反映整個資本主義歷史規律。壟斷是否是資本主義高級階段的特徵以及資本主義是否有這么一個高級階段,有待於政治經濟學的新的研究。 [1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5頁 [18]參見丁建弘:《德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頁。 [19]參見黃振等:《世界近代史重點和理論問題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47-148頁。(武漢大學法學院·孟勤國) 出處:《法學評論》 2009年第6期

⑤ 請結合教學工作實際,淺談你如何學好、用好、民法典做好本職工作

摘要 從事教育工作,是教書育人的工作,也是天底下最榮耀的工作。因為教書育人不是一句空話,不但要認認真真對按照教育大綱和教學計劃完成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生進行有機的思想教育,讓學生成人,成才,即使成不了精英人才,也要成為有用的人,不能成為社會的渣滓。要做到這一點,最關鍵的的要熱愛教育工作,對學生要有真誠的愛心,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哪怕不聽話時的批評懲罰,也應該是恨鐵不成鋼,時候也得讓他明白你的意圖。這樣下來,你一生教育過的孩子沒有對你「刻骨仇恨」的,即使受過懲罰的孩子,也會在他們長大之後對你心存感激,一提及到你都會肅然起敬。作為老師,千萬不要在學生身上報私仇,或者因為與家長有矛盾而冷淡他們的學生,因為學生是有血性,有思想感情的人,是未來的主人,雖然當時他沒有辦法,但是當他們逐漸長大之後,就會把一些仇恨和不滿發泄到社會,這就是誤人子弟!我是一個退休教師,這就是我的肺腑之言。

⑥ 雙務合同的其他相關

雙務合同與單務合同的學理分類對於明確合同當事人的責任、合同抗辯的適用等具有積極意義。然而,學術界對這一分類的劃分標准見仁見智,至今尚未形成共識。不同的劃分標准,將賦予雙務合同和單務合同不同的內涵,從而直接影響法律的適用和責任的認定。雙務合同和單務合同的分類標准,屬於法律邏輯的范疇而非立法政策的范疇,因而理論上不應存在分歧。
時下,學術界關於合同雙務與單務的分類標准主要有如下幾種: 此以合同雙方是否相互承擔義務作為類分標准。合同雙方均承擔義務的,為雙務合同;合同的一方僅享有權利不承擔義務,另一方只承擔義務不享有權利的,為單務合同。這一學說往往以《法國民法典》的相關規定為依據。《法國民法典》第1102條規定:「如締約人雙方相互負擔義務時,此種契約為雙務契約。」第1103條規定:「如果一人或數人對於另一人或數人承擔義務而後者不承擔義務時,此種契約為單務契約。
台灣地區學者黃立持這一觀點。他認為,單務契約只有一個請求權,換言之,只有單向的債權或債務關系(如第208條之贈與);雙務契約,即當事人互為債務人與債權人(除贈與外所有其他債法上契約類型均屬之,如委任、借貸、租賃、買賣)。
持這一觀點的學者往往同時強調雙務合同中當事人權利義務的對應關系。「在雙務合同中,一方享有的權利正是對方所承擔的義務,反之亦然,每一方當事人既是債權人又是債務人」。 這一學說以合同雙方是否承擔對價義務作為劃分標准。依此觀點,合同雙方都有義務,並且雙方的義務有對價關系的為雙務合同;否者為單務合同。「雙務契約,謂當事人一方對於他方,互有債權債務,而彼此給付交為對價(Entgelt)關系之法律行為」,「片務契約,為雙務契約以外之契約」。
關於雙務合同的上述論述的共同點是:雙務合同當事人雙方都應對相對方承擔義務。然而,這一特徵是區別雙務合同與單務合同的唯一界限還是界限之一,換言之,是雙務合同的成立要件之全部抑或成立要件之一,諸觀點存有顯著的區別。
「互負義務說」認為,合同雙方是否都有義務是雙務合同與單務合同的唯一區別。中國80年代初、中期民法教科書往往持此觀點。
比如,唐德華主編的《民法教程》將雙務合同定義為:「雙方當事人都負有義務享有權利的合同」,並進一步指出:「雙務合同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是對應的,一方負有的義務,即是對方享有的權利」。筆者以為,以合同雙方是否相互承擔義務作為雙務合同與單務合同的劃分標准尚欠嚴謹。雙務合同固然以合同雙方互負義務為前提,但是,合同雙方均負擔義務的未必都是雙務合同。合同雙方均負擔義務,是雙務合同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單務合同當事人互負義務的,不乏其例。諸如,無償委託、無償保管均為單務合同。但是,這類合同中受託人有依約妥善實施受委託事務之行為的義務,委託人有依約向受託人支付處理委託事務所需之必要費用(如差旅費等)的義務;保管人有依約從事保管活動的義務,寄存人有依約向保管人支付為保管寄存物而支出的必要的、有益的費用之義務。為此,台灣地區學者黃立將受託人的費用償還義務解釋為「債之關系過程中所生之結果現象」。[然而,無論債之關系形成之初發生的義務抑或債之關系發展過程之中發生的義務,均為合同義務,不得將其排除在合同義務之外。如租賃合同中出租人就租賃物的修繕義務。
鑒於此,台灣地區學者王澤鑒將合同分為「一方負擔契約」與「雙方負擔契約」。前者為單務契約,指僅一方當事人負擔給付義務的契約;後者指雙方當事人互負義務之契約。在雙方互負義務的契約中,又分為當事人互負居於給付與對待給付關系的雙務契約與不居於給付與對待給付關系的不完全雙務契約。王澤鑒認為無償委任契約中合同雙方都有合同義務,但雙方互負義務的契約並非都是雙務契約,雙方雖互負義務,但給付無對價關系的不屬於雙務契約。可見,不能以合同雙方是否互負義務作為雙務合同與單務合同的劃分標准。
那麼能否以「合同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的對應性」作為雙務合同的本質特徵呢?回答是否定的。任何一種民事法律關系都是權利義務關系,因而,任何一種民事法律關系的權利義務都是對應的。一方當事人的義務,即為相對方的權利。雙務合同如此,單務合同亦如此。
「權利義務關聯說」與「互負義務說」的區別在於此說認為雙務合同的成立條件並非一個,而是兩個。即除具備雙方互負義務的條件外,尚需具備雙方的權利義務具有關聯性條件。「權利義務關聯說」之缺陷在於沒有揭示雙務合同的本質特徵,作為區別雙務合同與單務合同的界限不清。首先,該說沒有說明雙方的聯系發生在何者之間。是權利與義務之間的聯系呢?還是義務與義務之間的聯系?其次,沒有揭示合同雙方存在何種聯系,即具體有哪方面的聯系。再次,多標准劃分,以權利義務是否關聯為依據,確認是否屬於雙務合同;以是否互負義務為准則,認定是否單務合同。
「對待給付關系說」揭示了雙務合同的本質,但仍存在著如下缺陷。第一,對雙務合同與單務合同的劃分採用了雙重標准。該說在衡量一份合同是否雙務合同時,所依據的標準是雙方有無對價給付關系;該說在確定一份合同是否單務合同時,所依據的標準是雙方是否互負義務。多標准劃分不符合正確的思維方式,有悖邏輯規則。第二,以合同雙方是否互負債務為標准進行合同分類,除區別是否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外無其他實益。將合同分為僅一方當事人承擔義務的合同與雙方當事人都承擔義務的合同,與區分雙、單務合同的意義沒有什麼實質聯系。第三,單務合同是雙務合同的對應概念,如果說雙務合同是一種屬於雙方具有對待給付義務的合同,則單務合同的外延便不能僅僅表現為一方負擔義務的合同。它還表現諸如前述無償委託、無償保管之類的雖雙方互負義務,但雙方的義務無對價關系的合同。「對待給付關系說」雖然揭示了雙務合同的本質,但卻未揭示單務合同的本質。
「對價義務」與「對待給付義務」這兩個概念無本質區別,是同一含義的兩種表達方式,因而「對價義務關系說」與「對待給付關系說」有相同之處。其共同點是,兩者都揭示了雙務合同的本質。然而,這兩說仍有顯著的區別,即在合同的分類中前者運用了一個標准,後者使用了兩個標准。兩者在對單務合同的認識上是不同的。筆者同意「對價義務關系說」,理由容後詳說。

⑦ 民法典編纂的步驟體現了哪些政治知識

1.堅持黨的領導
2.全國人大行使立法權,使政府在執行過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政協參政議政,政治協商
4.依法治
5.保障人民民主權利

熱點內容
吳春燕民法 發布:2024-11-05 21:22:09 瀏覽:286
最新勞動法2013全文 發布:2024-11-05 19:11:30 瀏覽:105
比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異 發布:2024-11-05 18:47:44 瀏覽:561
勞動法離職後工作服的規定 發布:2024-11-05 18:42:47 瀏覽:855
勞動法直接辭職有工資嗎 發布:2024-11-05 18:36:40 瀏覽:117
玉溪紅塔區法院 發布:2024-11-05 18:35:12 瀏覽:204
2017勞動法流產假 發布:2024-11-05 14:20:40 瀏覽:255
頂級律師年薪 發布:2024-11-05 13:45:14 瀏覽: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誦2017 發布:2024-11-05 13:12:32 瀏覽:68
上訴法院流程 發布:2024-11-05 11:37:58 瀏覽: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