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財產罪司法題

財產罪司法題

發布時間: 2022-05-10 13:01:40

『壹』 各個侵犯財產罪起刑點(司法考試問題)

盜竊1000元人民幣、詐騙3000元人民幣、敲詐勒索1000元人民幣、侵佔5000元人民幣、搶劫沒有數額、職務侵佔10000元人民幣。
希望有所幫助。

『貳』 刑法司考問題,甲以借為名騙取乙的財物,在乙要求返還財物時,以暴力手段迫使被害人免除自己返還義務的,

本案構成侵佔罪。

本案中,甲實施暴力是「拒不歸還」的一種手段。
第一、就犯罪目的產生的時間而言,行為人已經持有他人財物以後才產生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犯罪目的;搶劫罪是在沒有持有他人財物之前。
第二、侵佔罪的對象只能是行為人已經持有的他人財物,而搶劫罪的對象是行為人尚未持有的一般財物。
第三、侵佔罪是行為人將自己先前持有的他人財物變為非法佔有,就侵佔行為實施過程中財物的佔有狀態上看,侵佔罪並不改變財物的實際佔有狀態,而搶劫罪是用暴力、脅迫等手段使財物的實際佔有或控制狀態發生了變化。

關於搶劫罪:
1、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依刑法第17條規定,年滿14周歲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該罪的主體。
2、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並具有將公私財物非法佔有的目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故意內容就不構成本罪。如果行為人只搶回自己被騙走或者賭博輸的財物,不具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目的,不構成搶劫罪。
3、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和公民的人身權利。對於搶劫犯來說,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搶劫財物,侵犯人身權利,只是其使用的一種手段。
4、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對公私財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護者當場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對人身實施強制的方法,強行劫取公私財物的行為。這種當場對被害人身體實施強制的犯罪手段,是搶劫罪的本質特徵。
所謂暴力,是指對財物的所有人、管理人、佔有人的人身實施不法的打擊或強制,致使被害人不能的行為。如毆打、捆綁、傷害、禁閉等等。
所謂脅迫,是指對被害人以當場實施暴力相威脅,進行精神強制,從而使其產生恐懼而不敢反抗,任其搶走財物或者被迫交出財物的行為,脅迫的內容是當場對被害人施以暴力。脅迫的方式則多種多樣,有的是語言,有的是動作,有的還可能是利用特定的危險環境進行脅迫。 脅迫必須是向被害人當面發出。如果不是向被害人當面發出,而是通過書信或者他人轉告的方式讓被害人得知,則亦不是本罪的脅迫。
所謂其他方法,是指使用暴力、脅迫以外的方法使得被害人不知反抗或無法反抗,而當場劫取財物的行為。如用酒灌醉、用葯物麻醉、利用催眠術催眠、將清醒的被害人乘其不備鎖在屋內致其與財產隔離等方法劫取他人財物。行為人如果沒有使他人處於不知反抗或無法反抗的狀態,而是借用了被害人自己因患病、醉酒、熟睡或他人致使其死亡、昏迷等而不知反抗或無法反抗的狀態拿走或奪取財物的,不構成本罪。
搶劫罪的的目的行為是強行劫取公私財物。強行劫取財物主要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行為人當場直接奪取、取走被害人佔有的財物;二是迫使被害人當場直接交出財物。
判斷犯罪行為是否構成搶劫罪::
1、犯罪人是否基於非法佔有財物為目的
2、當場是否實際採取了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

『叄』 關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財產刑執行問題的若干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財產刑若干問題的規定
(2000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39次會議通過)
法釋〔2000〕45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財產刑若干問題的規定》已於2000年11月1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39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0年12月19日起施行。
二○○○年十二月十三日

為正確理解和執行刑法有關財產刑的規定,現就適用財產刑的若干問題規定如下:

第一條刑法規定「並處」沒收財產或者罰金的犯罪,人民法院在對犯罪分子判處主刑的同時,必須依法判處相應的財產刑;刑法規定「可以並處」沒收財產或者罰金的犯罪,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及犯罪分子的財產狀況,決定是否適用財產刑。
第二條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犯罪情節,如違法所得數額、造成損失的大小等,並綜合考慮犯罪分子繳納罰金的能力,依法判處罰金。刑法沒有明確規定罰金數額標準的,罰金的最低數額不能少於一千元。
對未成年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判處罰金,但罰金的最低數額不能少於五百元。
第三條依法對犯罪分子所犯數罪分別判處罰金的,應當實行並罰,將所判處的罰金數額相加,執行總和數額。
一人犯數罪依法同時並處罰金和沒收財產的,應當合並執行;但並處沒收全部財產的,只執行沒收財產刑。
第四條犯罪情節較輕,適用單處罰金不致再危害社會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單處罰金:
(一)偶犯或者初犯;
(二)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現的;
(三)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的;
(四)犯罪預備、中止或者未遂的;
(五)被脅迫參加犯罪的;
(六)全部退贓並有悔罪表現的;
(七)其他可以依法單處罰金的情形。
第五條刑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的「判決指定的期限」應當在判決書中予以確定;「判決指定的期限」應為從判決發生法律效力第二日起最長不超過三個月。
第六條刑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的「由於遭遇不能抗拒的災禍繳納確實有困難的」,主要是指因遭受火災、水災、地震等災禍而喪失財產;罪犯因重病、傷殘等而喪失勞動能力,或者需要罪犯撫養的近親屬患有重病,需支付巨額醫葯費等,確實沒有財產可供執行的情形。
具有刑法第五十三條規定「可以酌情減少或者免除」事由的,由罪犯本人、親屬或者犯罪單位向負責執行的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申請,並提供相應的證明材料。人民法院審查以後,根據實際情況,裁定減少或者免除應當繳納的罰金數額。
第七條刑法第六十條規定的「沒收財產以前犯罪分子所負的正當債務」,是指犯罪分子在判決生效前所負他人的合法債務。
第八條罰金刑的數額應當以人民幣為計算單位。
第九條人民法院認為依法應當判處被告人財產刑的,可以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決定扣押或者凍結被告人的財產。
第十條財產刑由第一審人民法院執行。
犯罪分子的財產在異地的,第一審人民法院可以委託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代為執行。
第十一條自判決指定的期限屆滿第二日起,人民法院對於沒有法定減免事由不繳納罰金的,應當強制其繳納。
對於隱藏、轉移、變賣、損毀已被扣押、凍結財產情節嚴重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四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肆』 非法處置查封扣押財產罪司法解釋

在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行使查封、扣押、凍結權的只能是人民法院,而在刑事訴訟中,公安機關的偵查人員、國家安全機關的偵查人員、人民檢察院辦理自偵案件的偵查人員可以採用扣押措施。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四條 隱藏、轉移、變賣、故意毀損已被司法機關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
隱藏、轉移、變賣、故意毀損已被司法機關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這種行為是針對已由法院採取財產保全或其他限制處分權的執行措施的財產所為的,勢必妨害生效裁判的執行。因此,對於這類行為,屬於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應依法給予民事制裁,構成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伍』 財產犯罪的客體

需要採取法定程序恢復應有狀態的佔有.
任何社會的正常順利發展, 都離不開一定的社會財富。作為社會財富表現形式的財產, 是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各國憲法都規定財產權神聖不可侵犯。刑法則通過規定財產犯罪來保護這種財產權。我國現行刑法分則第五章也專門規定了侵犯財產罪, 這里的侵犯財產罪是指故意非法佔有、挪用、毀壞公私財物的行為,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 現行刑法已經無法全面、靈活地調整現實生活中紛繁復雜的侵犯財產犯罪現象。

一、傳統財產犯罪客體理論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按照犯罪構成理論, 犯罪客體,是犯罪構成的四個要件之一, 是指為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或威脅的社會關系, 正確認識犯罪客體要件對於把握犯罪性質和實質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關於侵犯財產罪的客體, 國內幾乎所有的現行刑法教科書和傳統的刑法學理論(通說)都認為是公私財產所有權, 按照通說, 若一行為沒有侵犯刑法所保護的合法權益(客體), 那麼這一行為就不構成犯罪; 若一行為沒有侵犯刑法所保護的某一特定的犯罪客體, 那麼這一行為就不構成這一特定的犯罪。隨著財產使用方式的日益多樣化, 財產的存在狀態也日益復雜, 有的表現為所有權關系, 更多的直接表現為佔有關系, 因此處於佔有狀態而不是所有狀態下的財產受到侵犯, 無疑就其侵犯的客體而言, 由於沒有直接侵犯財產所有權按照通說就不可以構成侵犯財產罪, 這顯然不利於對財產的合理保護。傳統的( 或狹義的) 本權說、法律的財產說主張, 完全以民事法律作為判斷是否侵犯了財產所有權的根據, 否定刑法可以採用相對獨立的實質的標准來作判斷, 這走向了一個極端, 會過於縮小財產罪的處罰范圍, 不利於保護財產所有權。例如, 買賣合同成立後, 買方不付款而從賣方手中奪取財物逃離。按日本民事法的規定, 在這種情況下, 由於財物的所有權已轉移給買方, 當然談不上侵犯了賣方對財物的所有權。但是賣方沒有得到等價貨款而失去了貨物, 從實質上說, 其財產所有權無疑是受到了侵犯。對這樣的行為也應該按財產罪來處罰。財產所有權與佔有( 或持有) 有緊密聯系, 在佔有與所有權未分離的情況下, 自然是佔有者享有佔有權。當佔有與所有權相分離時, 財物的佔有者不是所有者, 第三者採用非法手段取得或者毀壞這種財物, 無疑會侵害他人的財產所有權, 肯定可以構成財產罪。但實際上所有人的所有權的損失通常可以通過佔有人而得以補償, 因此實際遭受損失的是佔有人, 但其並不享有所有權, 其損失是對所有人的賠償, 從這個意義上講, 所有權並不是真正被保護的法益, 所保護的正是佔有。所有權說在司法實踐中也存在著困惑, 如根據所有權說盜竊或搶劫違禁品的行為則難以被認定為盜竊罪或搶劫罪, 因為違禁品是國家禁止任何人擁有的物品, 不存在所有權關系, 所以就難以說是侵犯了我國刑法所保護的客體, 不符合犯罪的構成要件, 然而現行法律卻把它認定為盜竊罪或搶劫罪。並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關系十分復雜, 要一一查明佔有人是享有所有權或他物權, 不僅難以查明, 即使查明了也使佔有人負累不堪, 造成社會成本的巨大浪費, 因此, 認定財產犯罪中按照侵犯財產所有權通說顯然不利於對財產的合理保護, 也增加了社會交易成本, 不利於市場經濟迅捷發展。

二、侵財性犯罪客體中應當包含佔有關系

所謂佔有, 是指對財物的事實上的支配。與民法上的佔有相比, 刑法上的佔有具有更現實的內容。即, 刑法中的佔有不限於以「 為了自己而進行的意思」為基礎, 也包括為了他人進行的佔有, 相反, 不承認基於代理人的佔有。如果自己所有的財物在他人合法佔有之下, 所有者採用非法手段取得或者毀壞, 這在日本等國刑法中明文規定, 可以構成有關財產罪。之所以如此, 是因為這會給他人帶來財產損失, 從根本上損害他人的財產權利。例如, 某人把自己的電視機送到修理店修理, 夜間撬開修理店門搬回家之後, 又找修理店索賠, 修理店不明真相, 只好作價賠償。表面上看, 行為人竊取的是自己所有的財物, 但實際上這同修理店花相當的價格買下這台電視機後被其偷走, 沒有太大差別, 當然是侵犯了店主的財產權, 因而構成盜竊罪。反過來, 如果取回他人合法佔有的自己的財物, 不會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失。如擅自溜進旅館服務台, 將自己存放的提包私下取走, 只是為了圖省事, 並不想找旅館索賠, 也未給旅館造成財產損失。這當然談不上侵犯了旅館的財產所有權, 因而也不構成盜竊罪。在當代社會確立佔有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按照佔有制度的規定,對各種有權利的佔有自然應當保護,對無權利的甚至非法的佔有也應當給予保護, 因為如果因小偷佔有的物是盜竊而來的而不加以保護,就會發生該物被他人搶奪、強占以致物最終流失的情況, 而在對這種佔有進行保護時,則保護物的權利人最終有恢復其合法佔有的可能, 同時也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 即使非法的佔有也必須通過合法之程序來剝奪而恢復合法之權利。由此可見,無論財物的存在狀態是合法佔有還是非法佔有,行為人以盜竊、詐騙等手段取得這些財物直接侵害的都是這些財物所體現的佔有法律關系, 即佔有制度,因此堅持侵犯財產罪的客體是佔有制度就不僅涵蓋了財物的三種存在狀態(佔有狀態), 體現刑法客體理論的精神,揭示了其實質,而且對於穩定佔有關系, 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商品交換,維護社會的公正與和諧具有特殊的意義, 總之,佔有制度更能全面的體現侵犯財產罪的具體形態。

『陸』 財產轉移罪怎麼判

在法律文書發生法律效力後隱藏、轉移、變賣、毀損財產,造成人民法院無法執行的,即屬於惡意轉移資產的行為。根據《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一百一十一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另外,《婚姻法》第47條規定,離婚時,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柒』 我國刑法典分則「侵犯財產罪」一章規定有12種具體犯罪,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客體屬於

犯罪的一般客體,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體,即我國刑法專所保護的整個社會主義社會關屬系。犯罪的一般客體體現了一切犯罪的共性,這道題目是講這12種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體而不是講所有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體,作為犯罪客體三分類的一般與特殊、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此題明顯是講特殊的關系,你不要鑽牛角尖。

『捌』 侵犯財產罪的相關問題

我國刑法第二百七十條規定,侵佔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或者他人的遺忘物、、埋藏物占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行為。這一規定本已明確了侵佔罪的構成要件,但是,在司法實踐中,由於對條文中所規定的「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遺忘物」、「拒不退還」在理解上的不同,以致於在認定這類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是此罪還是彼罪等問題上有著較大分歧,主要存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於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
這里的財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合法財產與非法財產、有形財產和無形財產等,對此一般沒有太大爭議。但是對「他人財物」是僅指個人的私有財產,還是既包括個人財產也包括國有財產和集體財產,卻有著重大分歧。
一種觀點認為,這里所說的「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既包括個人財物,也包括國有財產和集體財產等公共財產。理由是國有財產、集體財產也有可能成為被侵佔的對象,如果不包括在內,就有可能造成國家、集體等公共財產的流失而沒有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根據。
另一種觀點主張這里所說的「他人財物」僅僅指個人財物,而不包括國家財產和集體財產。理由是如果保管的他人財物是國家、集體所有,則其行為就可能是構成貪污罪或者是職務侵佔罪,而非侵佔罪。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因為構成侵佔罪的一個前提條件是「代為保管」,我認為這里的代為保管應當理解為當事人之間基於委託關系,而使行為人先合法的持有被害人的財物,從而對該財物進行保存、管理。
一部分人認為基於租賃關系、擔保關系中的質押與留置也是一種合法持有,應納入「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的范圍。我認為這幾種持有形式與「代為保管」的本意不符,應只屬於民法調整的范圍,而不應納入刑法調整的范圍。只有這種基於委託關系的持有才是我們所要談的「代為保管」。
我國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受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委託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佔有國有財物的,以貪污論。」
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一款規定:「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的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的」是職務侵佔罪。由這兩條規定我們可以看出,貪污罪與職務侵佔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受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以及非國有公司、企業或其他單位的人員。當這些特殊主體非法佔有其經營管理的國有、集體財物時,其行為就分別構成貪污罪或者職務侵佔罪,而不是侵佔罪。
由此可見,「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只應包括個人私有財物,而不包括國有財產和集體財產。
二、關於遺忘物的內涵
我國刑法第二百七十條第二款規定:「將他人的遺忘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出的」是侵佔罪。然而,在司法實踐中,對遺忘物具體包括那些內容、是否包括遺失物都有很大爭議。
從字面上看來,遺忘物是指本應攜帶卻因遺忘而未帶走的財物,遺失物是指失主因大意而丟失的財物。遺忘物與遺失物不同,前者一般是剛剛遺忘,隨即想起的財物,遺忘者一般還記得起財物被遺忘的具體地點和時間,拾得者一般也知道失主是誰。而遺失物一般不知道財物遺失的具體時間和地點,且失去財物的時間較長,拾得者一般也不知道失主是誰。
由概念的不同,從而產生了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由於遺失物與遺忘物的概念和所包含的內容不同,根據「罪刑法定」原則,既然法律明文規定侵佔遺忘物才構成侵佔罪,那麼佔有他人的遺失物就不構成犯罪。
另一種觀點認為:遺忘物應當包括遺失物,佔有他人的遺失物同樣構成侵佔罪。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
首先, 從刑法第二百七十條的規定,我們不難看出,立法者的目的是要保護財物所有人對於財產的所有權不被非法侵犯。而無論是遺忘物還是遺失物,所有人都未放棄其所有權,佔有他人的遺忘物或遺失物在本質上都是對他人財物所有權的一種侵犯,應當納入刑法調整的范圍,否則將不利於保護公民財產的合法權益, 不利於預防和打擊犯罪, 並與立法精神相背馳。
其次,由於遺忘物和遺失物在界限上的模糊不清,在實際工作中很難加以區分, 容易造成執法上的混亂, 很有必要對此加以統一, 以利於法律的正確實施。 例如:湛某乘坐王某駕駛的計程車到公園時,不慎將裝在褲包里的手機落在了車上,後被王某撿到。湛某下車後不久發現其手機不見了,報案後找到王某, 在大量證據面前, 王某將手機退還給了湛某。對王某的行為是否構成侵佔罪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王某侵佔的是遺忘物, 構成侵佔罪。理由是湛某將手機落在車上後,隨即想起, 知道財物遺落的具體地點;而王某也明知是湛某遺落的,並且王是計程車司機,對遺落在車上的乘客財物負有保管和返還的義務,因此該手機屬遺忘物。第二種觀點認為:王某侵佔的手機是遺失物,不構成犯罪。理由是:湛某將手機失落在計程車上是由於自己一時大意而丟失,不能因王某是司機負有返還義務而改變手機為遺失物的性質。應為考察一件物品是遺失物還是遺忘物不能從拾得者的角度去考察,而應從失主方面進行判斷。
因此,很有必要對此建立一個統一的標准,否則將使這類案件長期處於混亂狀態。
三、關於拒不退還的認定
刑法第二百七十條明文規定,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將代為他人保管的財物、他人的遺忘物、埋藏物占為己有,拒不退還的是侵佔罪。可見除了要佔有他人財物之外,還必須具備「拒不退還」的行為才構成侵佔罪。
然而,在司法實踐中,什麼是「拒不退還」有著很大分歧。
一種觀點認為,財物所有人發覺財物被侵佔後,要求佔有人退還而不退還的就是拒不退還。
第二種觀點認為,拒不退還是指財物所有人向法院起訴前多次向佔有人索要而不退還的行為。
第三種觀點主張,拒不退還是指在一審判決做出前,佔有人仍不退還的行為。
筆者同意第三種觀點,即拒不退還應以一審判決做出前,佔有人仍不退還為標准。理由如下:
第一、刑法第二百七十條已明文規定「本條罪,告訴的才處理。」就是說本罪(侵佔罪)屬自訴案件。如果被害人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就不會對行為人追究刑事責任。根據這一規定,如果行為人在被害人向法院起訴前已經將佔有的財物退還給了被害人,則危害狀態消失,被害人的權利已得到保護和補償,再起訴已變得不必要。
第二、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二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自訴案件,可以進行調解。如果在訴訟過程中自訴人與被告人經調解達成了調解協議,被告人將佔有的財物返還給了自訴人,則可結束訴訟程序,不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
第三、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二條規定,自訴人在判決宣告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訴。根據這一規定,只要在判決宣告前,被告人與自訴人達成了和解協議,將佔有的財物返還給自訴人,自訴人可以撤銷起訴,不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從而失去對被告人追究刑事責任的根據。
綜上所述,在司法實踐中,對侵佔罪的認定還存在著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筆者的上述粗淺看法,請各位同仁指正。

『玖』 司法考試刑法命題人張明楷:如何理解侵犯財產罪的客體

侵犯財產罪分為兩大類:毀壞財物的犯罪(毀棄罪)與取得財物的犯罪(取得內罪)。根據是否轉移占容有,又可以將取得財物的犯罪分為轉移佔有的犯罪(如搶劫、搶奪、盜竊、詐騙)與不轉移佔有的犯罪(如侵佔)。很明顯,故意毀壞財物罪與侵佔罪侵犯的也是財產所有權

熱點內容
吳春燕民法 發布:2024-11-05 21:22:09 瀏覽:286
最新勞動法2013全文 發布:2024-11-05 19:11:30 瀏覽:105
比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異 發布:2024-11-05 18:47:44 瀏覽:561
勞動法離職後工作服的規定 發布:2024-11-05 18:42:47 瀏覽:855
勞動法直接辭職有工資嗎 發布:2024-11-05 18:36:40 瀏覽:117
玉溪紅塔區法院 發布:2024-11-05 18:35:12 瀏覽:204
2017勞動法流產假 發布:2024-11-05 14:20:40 瀏覽:255
頂級律師年薪 發布:2024-11-05 13:45:14 瀏覽: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誦2017 發布:2024-11-05 13:12:32 瀏覽:68
上訴法院流程 發布:2024-11-05 11:37:58 瀏覽: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