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為民理念
Ⅰ 論社會主義法制理念與司法為民的本質
淺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司法為民
(一)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下堅持司法為民
1、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指關於社會主義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觀念,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原則的概括和反映。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內容廣泛,內涵深刻,這五個方面,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人民法院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增強自覺性和堅定性。堅持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作為開創法院工作新局面的行動指南,力求認識上有新高度,行動上有新舉措,實踐中有新成果。通過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牢固樹立以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相統一的民主政治觀;以實體正義為根本價值、以程序正義為基本保障的司法公正觀;以保障司法公正的及時實現為根本要求的辦案效率觀;以保障尊重當事人權利為主要內容、以維護司法公信力為主要目標的審判公開觀;以平等保護和不偏不倚為基本要求,以適當行使職權促進訴訟能力平衡為實現途徑的司法中立觀;以不利用職權謀取任何非法利益為基本准則的職業廉潔觀。
2、司法為民
司法為民思想正是在現代法治理念的支配下,結合目前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情況形成的。司法為民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特徵——「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在司法領域的集中體現,它進一步揭示了新時期人民法院的工作宗旨,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實踐意義,對於進一步做好法院的各項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指導意義。最高人民法院肖揚院長從以下幾個方面細解了司法為民:一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的本質要求;二是「公正與效率」工作主題的基本價值取向;三是檢驗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新尺度;四是人民法院密切聯系群眾的新要求;五是人民司法優良傳統的新發展;六是對人民司法工作職責和任務的新概括;七是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焦點熱點問題的新實踐。
「公正司法、一心為民」就是司法為民,實現人民的意志。人民法院及法官的職責就是司法,司法的終極目標或本質要求,就是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人民法院辦理案件的全部執法活動公正。因而,公正司法就是裁判公正、執行公正和裁判執行過程中的程序公正。司法為民的第一要務,就是公正司法。堅持執政為民,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它揭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出發總歸宿 ,就是要求黨的全部工作,始終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為最高標准,始終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不從根本上解決執政為民的問題,就會影響民心向背、影響政權性質,危及黨的執政地位。堅持司法為民,是堅持執政為民的重要部分,司法為民就是把人民賦予我們的審判權用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長期以來的審判實踐表明,作為審判人員,沒有樹立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固然不可能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沒有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也難以為人民謀利益,這兩方面是緊密結合的,立場觀點的問題必須解決好,工作水平和審判能力的問題也要解決好,即既要有司法為民的觀念,也要不斷提高司法能力、司法為民的水平。不改變那種:「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的狀況,司法為民就變成空話。在審判實踐中的做法與司法為民的要求存在的差距找准了,法院的改革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有成效。
3、司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
司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內容,是人民司法工作的基本價值取向。牢固樹立司法為民思想,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司法領域的集中體現,是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人民法院工作的核心問題,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人民法院的必然要求。同時司法為民又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根據黨中央「執政為民」的理念,提出了「司法為民」的要求,及時制定下發了司法便民、利民、護民的23項措施,2005年,又確立了「公正司法,一心為民」的指導方針,「司法為民」已然成為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
司法為民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它不僅要通過公正、高效、文明的司法活動來實現,而且必須落實到保護人民、打擊犯罪、制裁違法、定紛止爭、化解矛盾的審判過程中去。公正、高效、文明是現代司法理念的核心內容,司法為民活動的開展不能違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涵。
(二)結合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司法為民的要求,目前一些仍不足的做法
根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司法為民的要求,結合我們目前一些法院的做法,筆者認為主要還存在以下不足:
1、庭審形式化。公開開庭審理案件是保證審判公正的重要程序,然而,在實踐中,公開開庭成為一種形式。開庭前,主辦人在雙方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未得到充分質證的情況下已形成基本的處理思路,並確定庭審調查焦點,調查范圍。在開庭審理中完全按照預定的固定的程式和內容進行審理,審判人員已經形成的固有思路很難在庭審中被改變,對雙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在庭審中的激烈辯論無動於衷,有些主要事實沒有進行庭上質證,使當事人頗有微詞。
2、法院偏重庭審公開和宣判的公開,而對一些審判環節的公開卻受到漠視。
3、對當事人陳述,質證、辯論等訴訟權利保障不力。主要表現在案件審理中對當事人各方在舉證時限內提供的證據不及時將證據副本送達另一方,導致當事人各方在庭審前無法充分了解對方的訴訟證據及理由,在開庭審理中匆匆忙答辯,致陳述不充分,使當事人一方有產生訴訟「偷襲」的感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規定了證人作證的有關問題,完善了證人作證制度,庭審中宣讀證人證詞的情況比比皆是,但實踐中證人出庭作證極其少見,剝奪了對方當事人對該證據進行質證的權利;在有證人出庭作證的個別案件,甚至允許證人旁聽法庭審理或者宣讀事先准備好的書面證詞等,相關法律確定的法官認證規則沒有得到嚴格遵守,對當事人的陳述,辯論全憑法官自由心證,有的法官是重在法庭上不作認證;一些判決書說理部分過於簡單,對當事人各方意見自始至終不作明確表態。即使判決結果儉公正,當事人在感覺上也會對判決結果持不定態度,內心矛盾並未排除。
4、人民陪審員制度沒有真正落實。該制度在增加司法的民主性、公開性,有利於廉潔執法和發揮司法的教育功能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由於種種原因,有些法院只是空設,沒有讓人民陪審員參與審理案件,使該制度在司法實踐沒能真正落實。
5、依照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人民法院是地方國家機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審判人員的任職、待遇,法院的建設等等無不依賴於地方,當地方利益與國家法律相沖突時,審判人員較難公正地處理,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任何單位組織的非法干預的原則無從貫徹,司法公正與正義難於實現。還有一些法院提出「當好企業的好參謀」、「全力為區域經濟保駕護航」則必然大大加固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雙重「地方保護主義」壁壘,對實現司法中立、當事人地位平等造成了阻礙,使司法中立、公正和平等原則大打折扣。
6、實現社會公正與正義,需以法官依法獨立公正地審判案件為保障,由於管理體制上尚未完全統一,導致審判人員素質提高不快,鑽研業務缺乏動力和壓力。
7、基層人民法院審判工作任務量與審判人員相對不足以及法官斷層的矛盾更為提高審判效率、實現合議制與獨任制的換位,進一步擴大了基層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的范圍,適用簡易程序的高比例,及與法律的原則性規定相比較,難免會給人有違反法律規定之嫌。
(三)以司法為民為切入點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如何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實現司法為民與司法公正的相結合?針對上述所列之不足,結合當前法院改革的實際,筆者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1、要樹立司法公正理念。黨的十六大強調,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必須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逐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為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提供法制保障。人民法院的司法活動是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公正是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證。現代司法理念中最核心的理念是司法公正,其他理念都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基石。每一名法官都要牢記司法必須公正這一宗旨,客觀認定案件事實,准確適用法律。無論任何壓力,任何干擾,都要以不偏不倚的主觀態度處理各種糾紛,不能以任何理由偏袒訴訟一方,做到對所有當事人都一視同仁,要保持司法廉潔。在辦案過程中要徹底摒棄錢情義觀念,不得介入任何個人利益,更不得故意運用手中的權力謀取好處。還要樹立起司法效率觀念。遲到的公正不是真正的公正,一切審判活動應當避免不必要的拖延,努力縮短辦案周期,降低訴訟成本,減輕當事人的訴訟負擔和投入,千方百計提高司法效率,防止和糾正案件久拖不結等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
2、要完善司法便民舉措、強化司法護民方略。我們要借鑒外地法院的先進經驗為我所用,改「管理型」為「服務型」;要採取過硬措施,真正做到便民。暢通信訪渠道,對於群眾來訪的,即時解答;抓好立案「窗口」形象工程,優化服務功能,體現人文關懷,對受案范圍、當事人須知、訴訟、執行風險提示等內容進行公示;設立優先窗口,為殘疾人、老年人、孕婦等救助對象設立專門立案窗口或其他辦法,優先立案;方便檢察官、律師訴訟,設置專門的閱卷場所,為檢察官和律師到法院參加訴訟活動提供必要的便利條件等。堅持「人民群眾利益無小事」,扎扎實實做好每一起案件的審判和執行工作。為此,在審判和執行中,我們要平等保護國有、集體和私營企業等各種市場主體,既要依法保護國有資產不流失,又要依法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平等保護各類當事人,在法律適用上都要公平對待、平等保護,依法維護公平、競爭、統一、有序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公正、高效、文明地裁判和執行案件,決不因司法不公損害投資環境和法制形象。
3、要樹立中立裁判理念。裁判的中立性是司法職能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沒有裁判的中立,司法公正將得不到保障。每一名法官在辦案過程中,都要以中立的第三者身份出現,保持審判活動中立,給予每一個訴訟主體以公平公正的關注,謹言慎行,避免因言行不當而引起當事人和公眾的合理懷疑。並依據法律規定和有法律效力的規則以及審判活動本身應遵守的程序規則進行裁判。同時,還要摒棄職權主義做法,將應當由其他訴訟參與者所做的工作交還出去,真正回到「坐堂辦案」上來,避免對訴訟事務大包大攬。
4、司法行為要進一步規范。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與「規范司法行為,促進司法公正」專項整改活動結合起來,本著邊教育、邊改進、邊建設的思路,針對我院在專項整改教育活動中司法行為存在八個方面不規范的問題,重點規范容易發生問題的崗位和環節,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指導,加強司法規范化的長效機制建設,做到司法行為延伸到哪裡,規范化建設就跟蹤到哪裡。逐步建立健全司法責任體系、辦案質量效率考評體系和監督體系,抓好《法官行為規范》的貫徹落實。
5、要樹立程序公正理念。程序公正相對於實體公正而言,其本身具有獨立價值,失去了程序公正,實體公正便無從談起。要徹底轉變重實體輕程序的審判觀念,強化程序意識,以程序公正為基礎,規范審判活動,嚴格遵守三大訴訟法及民事、行政證據規則的規定,絕不能越雷池半步。還必須注意,程序公正也意味著作出裁判所依據的事實只能是通過證據規則推定的事實,即法律事實,而非客觀事實,這是證據規則實施之後的一個重大理念變革,民商事、行政審判人員尤其要注意這一點。在確保實體裁判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做到形象公正,在全部司法活動中,法官對雙方當事人要居中裁判,不偏不倚,平等對待,平等保護,文明司法,嚴格遵守司法禮儀,規范言行舉止,恪守法官職業道德,嚴明司法紀律,讓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直觀地感知法官在公正地審判案件,在心裡上產生公正感和信任感,讓他們感到公正就在身邊。
6、樹立公開透明理念。審判公開透明是實現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徑和措施。要不斷提升審判透明度和公信度,將全部審判活動置於公眾監督之下,實現審判全部活動公開。做到立案公開,充分保障當事人訴權,解決群眾告狀難問題;做到庭審過程公開,依法實行公開開庭,盡可能實現審判過程的動態透明;做到裁判文書公開,增強裁判文書的說理性,強化對法律的解釋和適用,通過公開透明的裁判活動,使勝訴者贏得清清楚楚,敗訴者輸得明明白白,無論輸贏心服口服;要逐步向社會公布裁判文書,允許公民查詢裁判結果;還要做到執行全過程公開,推行執行聽證制度,要對拒執和干擾執行行為的公開曝光制度。
7、廉政建設不斷加強。廉政建設的關鍵在於抓落實,抓落實的力度越大成效就越明顯。一是通過教育抓落實,突出「勤」字,完善法院內外部相結合、多方參與的教育體系,針對實際情況和新要求,經常性開展各種教育活動,築牢黨風廉政建設「防火牆」;二是通過管理抓落實,突出「嚴」字,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構建全員參與的管理體系,並強化基礎工作和日常工作,嚴格督促檢查,及時發現並糾正苗頭性問題;三是通過懲處抓落實,突出「狠」字,不怕出醜、不護短,對頂風違紀的工作人員要嚴肅處理,堅持「下猛葯」、「出重拳」。要嚴格審判管理,加強廉政建設,教育法官耐得住寂寞,頂得住誘惑,管得住小節,經得住考驗。要規范法官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娛樂圈」,建立公正司法的長效機制,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司法腐敗,促進司法公正,推動法院工作持續前進。
Ⅱ 為什麼說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
執法為民,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和立黨為內公、執政為民的執容政理念的具體體現。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立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切權利都來自人民,執法者只有以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和保障人權,才能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利,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此外,執法為民也是對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的繼承和發揚,只有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才能使執法活動和法律得到群眾認可,真正確立法律的權威,使執法活動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執法為民著眼的是人民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它要求執法機關把為民當成執法的根本目的,作為執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具體來說,執法為民對執法機關提出了如下要求:
1、正確地理解社會主義法律的精神和本質;
2、正確的運用法律,實施社會主義法治;
3、切實增強執法者的政治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4、依靠人民群眾,動員人民群眾共同維護社會主義的法律權威和尊嚴;
5、端正執法者的執法作風和態度.
Ⅲ 為什麼要樹立公正司法,一心為民的理念
法治理念是人們對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實施所持有的內心信念和觀念,是指導一國法律制度設計和司法、執法、守法實踐的思想基礎和主導價值追求,決定著法治活動、法治行為和法治效果。在人民法院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就是要堅持我們的國體和政體,堅持社會主義本質論,堅持以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等戰略思想為指導,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依法治國、司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並在各項司法活動中始終堅持黨的領導。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是人民法院司法的靈魂和思想基礎。因此,我們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認認真真地學習好、掌握好、貫徹好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和理解人民法院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意義。
當前,人民法院在司法活動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相適應的地方。一是有些審判人員重實體輕程序,不能嚴格按照法律程序辦案。二是不善於把為大局服務和依法審判有機結合起來,就案辦案,不注重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統一,顧此失彼,效果不好,有時正確的裁判群眾也不能接受,人民群眾意見很大。三是不少法院領導和審判人員存在特權思想,在司法活動中高高在上,對群眾反映的問題敷衍塞責,推諉扯皮,甚至喝令訓斥,衙門作風。四是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對法院司法活動影響和干擾很大。由於法院的人、財、物管理體制受制於地方,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往往以地方和部門利益為重,不同程度地損害另一方當事人利益。五是少數法官辦"三案",司法不公,嚴重影響了人民法院形象。六是在主動和善於接受黨的領導上做得還不夠好,有的事無巨細都要向黨委匯報,處處要求黨委表態,否則就認為黨委不支持法院工作。有的對有較大社會影響的案件,不主動匯報,片面強調獨立辦案,甚至對黨委重要的指導意見也不重視,釀成大的問題後,又處處匯報,喪失了處理的最佳時機。上述問題表現形式不同,程度也不一樣,但在相當層面存在著。究其根源,主要是沒有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導致司法指導思想、司法觀念產生混亂,司法工作出現偏差,影響了人民法院工作全面開展,影響了司法活動的權威和公信度。這些問題的存在,充分說明了在人民法院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Ⅳ 如何做到司法為民
司法為民是執政為民思想在司法審判工作中的要求。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司法工作作為黨執政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解和落實這一要求,就是要堅持司法為民的宗旨,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通過全部司法活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通過全部司法活動,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做到司法親民、司法便民、司法利民,贏得民心,踐行「心為民所想、急為民所急、法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讓人民群眾深切感受到親民之聲、便民之舉、惠民之實、護民之德,真正體現社會主義司法的人文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堅持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那麼,如何踐行司法為民,筆者認為,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提高思想認識,增強司法為民意識
司法為民思想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指導思想在司法領域的具體運用,我們必須確立司法為民思想對於司法活動的指導地位。增強司法為民意識才是最終落實司法為民的前提。
首先要增強宗旨意識。法院要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解民憂、排民難、保民安。為此,要求法院工作人員在審判和其他一切工作中切實做到為民宗旨要牢,為民之心要誠,為民舉措要細,為民效果要實。切實通過司法行為為人民服務,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
其次要增強感情意識。司法為民解決的是法院工作人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法院工作人員應該懂得司法的權力來源於人民,也屬於人民。人民是衣食父母,司法權應為人民行使,對人民要抱有深厚的牢不可破的感情。情通則理達,對人民的感情問題解決好了,才能端正對人民的態度,才能始終從人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司法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從而搞好司法工作。法院工作人員作為法律的執行者,人民利益的衛士,不能抖威風、耍特權、高高在上、唯我獨尊,而要修身奉法,改進司法手段,講究司法藝術,規范司法行為,增強司法親和力。司法對人民有感情,人民才會對司法有信心,司法為民的印象才會樹立。
三是增強責任意識。司法為民,責任重於泰山。要求法院工作人員要有司法為民,來不得半點疏忽與馬虎。否則,食之無味,寢食難安。司法為民的理念要牢固,內容要擴展,程度要提高,責任要到位,真正把司法為民貫穿於各項司法工作的始終,體現在法院工作人員的一言一行之中。
四是增強服務意識。司法為民,要堅持圍繞全國和地方工作大局開展各種服務。用高質量高效率的服務,使司法工作與黨中央同步,與大局合拍,與人民同心。為此,法院工作人員應切實做到服務意識要主動,服務方式要深入,服務措施要有力,服務工作要依法。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提出的增強服務意識並不是為某一特定的對象主動提供服務,也不是上門找案源,那就背離了司法的被動性的特徵。司法服務強調的是對業己成訴的案件處理中的服務意識,即在嚴格執法的同時要熱情服務,要以人為本,強調對人的尊重。通過各項審判執行工作的開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努力營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法治環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更加優質的法律服務和有力的司法保障。
五是增強職業意識。按照公正、務實、清廉的要求,著力抓好法官隊伍的政治和業務學習,積極探索更加科學有用的隊伍管理模式,規范管理,強化監督,嚴格審判執行工作紀律,增強法官職業道德意識,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紀律嚴明、廉潔高效,讓黨放心、人民滿意的法官隊伍。
二、積極改進審判作風,落實司法便民利民的措施
一在司法親民方面,要堅持以人為本,在司法活動中大力弘揚司法文明,堅持嚴格司法與熱情服務的統一,堅決杜絕「冷橫硬推」的官僚作風,使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法官既公正無私又親切可靠的優良作風。一是要注重庭審紀律,杜絕法官在庭審過程中一切與案件審理無關的活動,避免出現一些影響法官形象和引起當事人主觀臆測的舉止,凸顯法官居中裁判的地位。二是要注重文明執法,在實施具體司法行為或採取法律強制措施時,應向當事人表明身份,多做當事人的思想工作,多與當事人取得溝通和共識,盡可能以「和風細雨」取代「疾風驟雨」。三是要促使司法審判工作重心下沉,將有限的司法資源向基層偏遠民眾傾斜,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維護自身權益的客觀必然,使下鄉巡迴辦案制度得到有效落實。
二在司法護民方面,要堅持從保護當事人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合法權益入手,通過對案件公正、高效的審判和執行,充分發揮司法對社會關系的規范、調節、引導、保障作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進一步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真正體現司法護民。一是嚴格執行審判流程管理,強化審限跟蹤管理制度,確保訴訟案件在法定期限內審結。對情況特殊確需延期審理的案件除堅持依法辦理延期審批手續外,還要及時向涉訟當事人告知延期審理事由。二是嚴格執行刑事訴訟法,保障被告人正常行使訴訟權利,對經審理後確認有罪的被告人予以及時審判,對無罪的被告人依法予以釋放。三是優先受理、優先審理、優先執行涉農案件,依法打擊和制裁坑、害農行為。四是及時審結涉及行政機關整治地區封鎖和部門行業壟斷行為的案件,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育和發展。五是及時審理家庭暴力引發的刑事和民事案件,依法維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六是積極支持企業改制、改革、及時審理、優先執行侵害企業和企業職工以及下崗職工合法權益的案件,為促進本地域經濟快速發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七是依法嚴格施行執行收費制度,及時向申請執行人支付、發放己執行到位的款物,並積極推行債權憑證、勞務抵債等易於實現債權的執行制度和重大執行事項聽證制度。實行執行事務全程分開、增強執行工作的社會透明度。八是切實加強對槍支、警車、警具的管理,對因違規使用槍支、警具,給人民群眾造成危害或損失的,要從嚴懲處。九是嚴格執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四項制度」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規定的「十三種不得有的行為」、最高人民法院「懲戒制度」20條和省高院「六個嚴禁」,加大對違法違紀行為的查處力度。十是依法嚴懲抗拒執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犯罪行為,最大限度地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三在司法便民方面,要大力發揚人民司法的優良傳統,盡可能為群眾參與訴訟提供時間、地點上的便利,並在審理過程中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合理進行訴訟,為人民群眾利用國家司法資源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一是對符合立案條件的案件,人民法院一般應在當日辦理立案手續,並向當事人送達《舉證通知》和《訴訟風險提示書》。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在當日辦理的,應向當事人說明情況,並在七日內作出是否立案的決定。二是對己受理的案件實行排期開庭,並將案件開庭時間、地點等事項對外公開。三是選擇、確定司法鑒定、評估、拍賣機構實行名冊制度,貫徹當事人的選擇為主、法院指定為輔原則,保障當事人的知情權和參與權。
四在司法利民方面,要努力提高審判效率,降低訴訟成本,合理分擔訴訟費用,減輕人民群眾的負擔,使司法服務能夠充分滿足群眾需求。一是普遍實行繁簡分流機制,依法擴大適用簡易程序,簡便案件審理,減輕群眾訴累。二是切實加強對基層人民調解組織的業務指導,積極配合司法行政機關對調解人員的業務培訓,充分發揮調解組織的職能作用,平息糾紛,減少訴訟。三是實行訴訟收費項目、標准公開,未公開項目、標準的不予收費。
三、創新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司法質量與效率
公正與效率是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題,是司法為民的根本要求。各級人民法院都制定了許多司法為民的具體措施,其根本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就是要實現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使人民群眾滿意。因此,人民法院司法為民的一切行為路徑選擇就是要提高司法質量與效率,依法保護公民、法人和共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強烈問題。
第一、堅持嚴肅執法,解決裁判不公的問題。公正包含公平和正義,是人民法院司法的核心和靈魂。追求公正、維護公正、弘揚公正,是人民法官的天職。踐行司法為民思想,最根本的就是要通過多種路徑,確保嚴肅執法,公正裁判,解決群眾反映執法不公的問題。公正裁判的行為路徑主要有三條:一是清正廉潔,不辦金錢案。在任何時候,堅持抵制金錢的誘惑,拒絕當事人行賄和各種變相行賄,保持清正廉潔,做到從法如流、執法如山。二是剛正不阿,不辦權力案。現在,執法環境不盡如人意,政黨機關的少數領導為了當事人一方的利益,向法院打招呼說情,希望法院作出有利於一方的不公正裁判。法官要剛正不阿,威武不屈、不懼權勢,抵禦各種非法干擾,公正裁判。三是一身正氣,不辦人情案。「案件一進門,兩邊都託人」是法院辦案中的普遍現象,法官要自覺保持一身正氣,只講法律,不講人情,只講原則,不講關系,不偏不倚地中立裁判。
第二、提高辦案效率,解決超期審理的問題。公正與效率是司法活動追求的最大的兩大價值目標。公正與效率是相互統一的,一方面沒有公正就沒有效率,錯誤的裁判作出的越快,危害就越快;另一方面,不講效率的裁判決不是公正的裁判,「遲到的公正就是不公正」。因此,在司法為民的實際中,要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辦案效率不高、超期審理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路徑主要有以下幾條:一是增強審限意識。樹立牢固的司法效率理念,在工作中勤勉敬業,全心全意地致力於履行職責,保證每件案件在法定期限內審結,並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結案。二是加強審判管理。建立和健全審判流程管理制度,對案件審理中的每一個環節實行跟蹤動態監管,對有可能超審限的案件及時發督辦令進行警示,消除人為的超審限,確保及時審結。三是深化審判方式改革,強化合議庭和審判長職責,並且擴大簡易程序適用范圍,減少案件審理環節,縮短辦案時間。
第三、加大執行力度,解決執行難問題。近年來,「執行難」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也是困擾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問題。解決「執行難」問題必須經過多種路徑,強化多種措施,實行綜合治理。一是要正確理解「執行難」。「執行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執行難」主要有:由於商業風險等原因造成的「執行難」;由於地方保護主義干擾造成的「執行難」;由於司法權威沒有樹立而造成的「執行難」;由於有關法律規定不科學、不完備造成的「執行難」;由於法院執行不力甚至違法執法而造成的「執行難」。狹義的「執行難」是指客觀上能夠執行,而由於法院執行不力而沒有執行的情況。二是深化審判方式和執行方式改革。深化審判方式改革,提高裁判公信力,防止錯誤的裁判進入執行程序。深化執行方式改革,建立完善執行命令權、裁決權和實施權「三權分離」的內部制約機制,防止因執行權過分集中,滋生腐敗,導致執行亂而造成「執行難」。三是加大執行力度。既反復做被執行人的思想工作,督促自覺履行義務,努力提高執行和解率,又要用好、用准、用夠法律賦予的強制措施,確保執行效果。四是加強執行工作的法制宣傳。實行訴訟和執行風險告知制度,增強當事人的訴訟風險意識,對金錢給付案件提醒當事人採取訴訟保全措施,以免裁判後沒有財產可供執行。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識,為執行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四、強化便民措施,解決告狀難問題。首先,重視信訪接待工作。信訪接待工作事關群眾切身利益,是司法為民的「第一窗口」。要建立和健全信訪首訪制、登記制、限制答復制等便民措施,為群眾告狀、申訴、反映社情民意開避暢通渠道,切實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應。其次,落實司法救助制度。依法切實實行訴訟費減、免、緩制度,解決困難群眾和特困企業告狀難問題,讓困難群眾無錢打得起官司,有理打得贏官司;讓特困企業通過訴訟收回債權,盤活資金,搞活生產經營。再次,方便群眾訴訟。現在有些基層法院法庭管轄三四個鄉鎮,交通偏遠的地方距法庭相距幾十公里,甚至達百公里,訴訟很不方便、很困難。法庭要根據本地實際建立巡迴辦案制度,或者在各鄉鎮建立巡迴法庭,或者在農村趕集日定期接待訴訟群眾、定期開庭辦案,方便群眾訴訟,減少群眾長途旅行之苦。
總之,落實司法為民,就是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第一考慮,把人民群眾的滿意作為第一標准,從人民群眾最盼望之事情做起,不斷提高司法為民意識,改進審判作風,提高工作質量與工作效率。當然,這項工作不是短時期就能完全實現,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不斷探索,逐步落實。
Ⅳ 社會主義五個法治理念的內涵 執法工作中如何貫徹落實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五個方面。執法工作中貫徹落實:
1、要處理好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關系。
當前中國正處於黃金發展期、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期,人民法院在處理各類矛盾糾紛的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矛盾的激化,因此法官既要講法律,也要講政治,既要當法學家,也要當政治家。
2、要處理好法院與社會的關系。
隨著法制建設的不斷推進,廣大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不斷增強,社會對法院的工作給予高度關注的同時也充滿了期待。所以法院辦案要考慮案件發生的環境和背景,要考慮公眾對案件的評價,要尊重社會的聲音。
(5)司法為民理念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是依法治國。
1、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憲法規定的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
第一,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二,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第三,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違法行為都必須受到法律追究。
2、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這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迫切需要。
第一,必須維護憲法權威;
第二,必須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第三,必須樹立執法部門和司法部門的公信力。
Ⅵ 關於庭審的問題
你的認識有誤
請仔細看先
庭審旁聽制度是公開審判原則的一項重要內容。落實與完善庭審旁聽制度是確保司法公正的要求,也是體現司法為民的舉措。庭審旁聽制度作為一項司法制度現於相關司法解釋中,在司法實踐中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立法未對庭審旁聽制度的內容、運行規則作出詳備的規定,在司法實踐中,部分法官因未理解庭審旁聽制度對法治建設和公正司法所具有的價值,庭審旁聽制度流於形式。本文對庭審旁聽制度作了粗淺的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一、庭審旁聽制度的內容與歷史發展
(一)庭審旁聽制度的內容。旁聽的本意是參加會議而沒有發言權和表決權。庭審旁聽制度是指允許公民親臨庭審現場,了解庭審活動情況。庭審旁聽制度的施行,打破了審判「暗箱操作」的局面,使公眾能夠了解審判權的運作過程,能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識,體現了對公民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尊重。同時,也開啟了公民意見表達的渠道,讓公民擁有表達自由的權利。但因為是「旁聽」制度,其表現是有限度的:第一,參加旁聽人員的數量是有限度的,旁聽者的數量必須符合審判庭的設置,以維護庭審活動的有序進行。第二,旁聽公民活動的限定性。旁聽公民必須遵守法庭審理的規章制度。「旁聽」二字主要的落腳點在「聽」字上,旁聽公民主要側重於「看」和「聽」,即耳聞目睹,旁聽公民的意見表達是有限的。第三,旁聽運行規則必須確保司法公正。
(二)庭審旁聽制度溯源。庭審旁聽制度作為公開審判原則的基本內容,與公開審判制度相生相伴,與社會、司法的民主化、文明化程度亦步亦趨。司法審判的民主化程度越高,審判越具公開性,庭審旁聽制度愈完善。在中世紀,無論是教會審判還是世俗審判,都主要採用秘密方式進行,整個訴訟過程基本上是封閉的,對社會保持著隔絕狀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由於審判公開的思想得到了極大的推崇和倡導,隨著公平、正義及法治的理念在人民心中的滲透,審判向社會公開已經成了無可辯駁的規律。庭審旁聽制度作為公開審判原則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對封建宗教裁判、司法專橫、刑訊逼供、暗箱操作的否定。作為人類歷史發展所篩淘出來的良方和法律文化的優秀成果,世界各國在立法中確認和吸納了庭審旁聽制度。
(三)庭審旁聽制度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地方司法與行政機關合二為一,法官斷案無任何規則,刑訊逼供司空見慣,審判與公眾隔絕。庭審旁聽制度隨著民主政治的建立得到發展。新民主主義時期人民司法的寶貴經驗是法院通過審判活動對群眾進行了法紀教育,讓審判工作置於群眾監督之下,以提高審判質量。新中國成立之初庭審旁聽制度予以確立,隨著依法治國進程的發展,庭審旁聽制度不斷完善。現階段審判公開不僅是一項憲法原則,而且是訴訟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同時也是我國遵守的一項國際條約。庭審旁聽制度除公開審判的立法之外,最高人民法院的許多司法解釋還作出專門規定。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通過並公布的《人民法院法庭規則》對庭審旁聽制度作了較為具體的規定,明確了旁聽案件的范圍。同時將未經法庭許可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和醉酒的人及其他不宜旁聽人規定為庭審旁聽者的例外范圍。規定了旁聽公民違反審判紀律的處理。同年最高人民法院為維護法庭秩序,保障審判工作的正常進行,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開庭審判活動安全保衛工作的通知》對庭審秩序維護作出了專項規定。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於嚴格執行公開審判制度的若干規定》詳述了公開審判的內容,並明確了公開審理的案件,公民可以持人民法院制發的旁聽證進入法庭旁聽庭審。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關於加強與人大代表聯絡工作的決定》,要求各級法院建立邀請人大代表旁聽重大案件審理制度,以增進人大代表對法院工作的了解,擴大辦案的社會效果。2003年肖揚院長在《全面落實司法文明思想和要求扎扎實實為人民群眾辦事》一文中推出了二十三條司法為民措施,庭審旁聽制度的進一步落實與完善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透視庭審旁聽制度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立法對落實與完善庭審旁聽制度的積極態度:把整個庭審過程置於社會公眾的關注下,讓法官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社會公眾的監督。表明了中國法院致力於司法公正的決心。
二、 落實與完善庭審旁聽制度的意義
庭審旁聽制度作為公開審判原則的子內容,最基本的價值是將公開審判原則變為可實際操作的程序,保證公開審判的實現。庭審旁聽制度的落實與完善,植根於現代民主政治運作方式,發展於成熟市場經濟要求,完善於法治建設的洪流。是對公民參與國家權力運作的參與權、監督權和對公眾知情權的確認,是實現司法公正的措施和司法為民的體現。
(一)落實與完善庭審旁聽制度,是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在法治社會,法律只有為人們所知悉,才能形成准確的預期,從而促成公眾的法治信仰。法律體系是強制性公開規則,在人類追求司法公正這一永恆的價值過程中,「法律是由精神王國進入現實王國,控制社會生活的大門」,審判活動是法律從應然狀態向具體社會關系轉化的重要途徑,作為規范形態的法律的延伸和展開。公開透明的審判體制是法治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治國要求審判活動展示嚴格的訴訟程序,使廣大群眾知悉審判權的運作過程,通過個案處理過程及處理結果對法律有一個直接的認識,從而明確自己的權利義務。公民洞悉案件的審理過程,可以促使訴訟參與人如實陳述案件事實,有利於人民法院查清案件情況。可以堵塞徇私枉法的渠道,割斷了腐敗的溫床。庭審旁聽制度的落實,既能最大限制地實現裁判公正;又能滿足公民知情權,進行法制宣傳,提高審判活動的公信力。公眾通過觀摩庭審看見正義的實現,確信法院的判決確實表達了法,感受到法官的真誠和信任,喚起人們對審判的尊重和信仰,加深對法律的信仰,從而加快法制建設的進程。
(二)落實與完善庭審旁聽制度,是實現民主政治的要求。訴訟從來就是一個國家政治狀況的反光鏡,政治領域的觀念變革和制度變遷必然映射於訴訟程序之上。「如果將法律理解為社會生活的形式,那麼『程序法,則是這種形式的形式,它如同桅桿頂尖,對船身最輕微的運動也會做出強烈的擺動。』在程序法的發展過程中,以極其清晰的對比反襯出社會生活的逐漸變化。」近代以來,與政治領域的民主化趨勢相適應,在訴訟領域也興起了司法民主化的要求。國家權力屬於人民,人民有權管理國家的事務,就有權參與涉及切身利益的審判活動。發達的民主政治要求公開司法的過程,黨的十六大把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司法文明作為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必須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就必須牢固樹立司法為民的宗旨,不斷推出和落實司法為民的具體措施,並切實將其貫穿於司法活動的始終。在審判階段允許群眾旁聽公開審判的案件,實際上是見證司法的一種活動,要求審判權的行使必須公開化。庭審旁聽制度的改革與完善,是「立黨為公、執法為民」原則在審判領域的具體體現。
(三)落實與完善庭審旁聽制度,利於推動經濟建設的發展。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良好的社會秩序,呼喚庭審活動公開透明,希求法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作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市場經濟的經營主體打破了熟人間相互依賴的交往模式,有限的資源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率,「具有較高透明度和可預測性的審判方式可以給頻繁發生的同樣類型、不斷重復的商品交換提供一種參照系統,從而促進當事人在審判外自主交涉和自行解決糾紛。能使有限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效應」,落實與完善庭審旁聽制度,將法院的審判活動進行信息昭示,能使公眾對自已的行為依照法院的判決進行准確的預測,從而更理性的安排工作與生活,更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
三.落實與完善庭審旁聽制度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立法問題。一是相關規定比較粗略。我國法律對公開審判內容規定比較原則、抽象,對不公開審理的情形只有列舉式規定,操作性不強。在實踐中,易對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作擴大或縮小解釋,侵害訴訟參與人或旁聽公民的權利;立法中對庭審旁聽制度的內容、運行規則未作詳備規定,如是否允許旁聽公民作記錄;是否允許公民為作科研項目之需而進行庭審錄音錄像;旁聽公民能否自由表達對庭審的評述;庭審旁聽制度如何處理法院獨立審判與實現公民旁聽權利,訴訟參與人接受公開審判權,隱私保護的關系。二是立法階位低。庭審旁聽制度現行法律規定僅存在於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中,無論從規范的內容上還是從法律效力的位階上,與基本訴訟制度相較不相符合。三是立法相對滯後,許多法院在審判實踐中探索出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法,沒有得到及時的總結、提高、推廣。如1998年6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率先讓公民憑有效身份證換取旁聽證,可不需要再辦任何手續,便到法庭自由旁聽任何一件公開審理的案件。1999年7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把建院以來審判各類案件6萬多起案件的裁判文書分類裝訂全部向社會公眾開放,便於公眾查閱,對庭審旁聽制度進行了邏輯延伸,利於公眾知悉裁判結果。最高人民法院建立的中國法院網現在開庭欄目實行了法院開庭與互聯網信息傳送同時進行。立法的不完善與相對滯後,制約了庭審旁聽制度的發展,影響到法官和群眾對旁聽制度的准確適用和正確理解。
(二)審判制度問題。現行的審判制度設計有不利於庭審旁聽制度的完善之處。首先是庭審活動所展示的內容大多隻是庭審調查與庭審辯論的內容,與庭審程序緊密相關的庭前准備的內容旁聽公民無從得知。有許多案件宣布判決結果不公告、不開庭,使旁聽者無法知道判決結果,無法判斷審判是否公正,從而使庭審旁聽制度流於形式。其次是審與判決脫離,案件層層審批制度使絕大多數案件不能作到當庭宣判,判決結果庭審後數日才宣布。再次是二審部分案件不開庭,實現書面審,不對群眾公開。
(三)法官素質問題。庭審旁聽制度的落實使法庭成為法官履行職務的主要活動舞台,要求法官不僅要有較高的政治素質、深厚的法學理論知識,還要有豐富的審判經驗和較強的組織公開審判的能力。法官素質問題是制約公民庭審旁聽權利的「瓶頸」。其一,認識欠缺。對庭審旁聽制度所包含的程序正義價值缺乏認識。重實體輕程序,重結果輕過程的法律傳統仍侵蝕著部分法官的思想,在此觀念下,庭審旁聽制度被視為實現司法公正的一種工具,成為法官做秀的形式。如有的法官在庭審時臨時改變開庭的時間、地點,增加公民的旁聽成本;有的法官,對「國家機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法律概念做擴大解釋,縮小公開審判的范圍,拒絕公民旁聽。其二,示範失位。法庭是法官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司法禮儀表現最充分的地方。法官在開庭時未按規定著裝,遲到、早退,中途離庭、隨意進出、走動,開手機、接電話,吸煙、打哈欠、扣鼻孔、低頭仰腦等不文明動作;不使用文明、規范的語言。法官有違反庭審紀律的行為,卻對旁聽群眾作出庭審紀律約束,會引起群眾的反感,影響法院的司法形象。其三,專業技能低下。不能對案件證據的採用、當事人是非評判公開在法庭,不能形成對案件的認識,不能作出當庭宣判裁判,讓旁聽群眾如墜雲霧,不辯東西。或不嚴格遵循程序,易引起群眾的懷疑和猜測,影響審判的社會效果。
(四)物質建設與保障問題。庭審旁聽制度的發展受物質條件的制約。目前審判庭狹小,設備簡陋及裝備缺乏的基層法院為數不少。有的法院因硬體設施差,辦公區與審判區沒有分離,旁聽群眾進入審判區受到限制;有的審判庭狹小,旁聽席設置較少,為保證庭審活動的有序進行,法院只好對旁聽人數作出限制。有的法院沒有電子顯示公告屏,沒有建立公告欄,想旁聽的群眾無法知道庭審的時間和案件的基本情況。
四、落實完善庭審旁聽制度的途徑
司法公正與執法為民已成司法改革的主旋律,庭審旁聽制度的落實與完善應置於司法改革的廣闊背景,選擇方向與路徑。司法為民作為一種司法理念,是指司法的原則、制度以及程序的設計,都應符合公民及當事人的根本利益,以滿足其願望為歸宿,司法為民理念中的「民」是一個法律概念而不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政治概念,其含義包含了訴訟參與人及與之相關的公民。司法公正與司法為民有同一價值取向,其目的都是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探討庭審旁聽制度落實與完善必須體現司法公正的價值,把握司法為民的精神實質。
(一)完善立法,確保實現司法公正與維護旁聽公民權利相統一。其一,立法應明確旁聽制度的主要內容、運行規則、法律後果。應准許年滿18周歲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旁聽人員僅憑身份證登記就可即時換取旁聽證,旁聽庭審;完善法警維護庭審安全的規定,建立旁聽安檢制度;庭審時應允許旁聽人員作記錄;允許旁聽公民為科研的需要而作錄音;建立新聞立法,禁止記者不以職務身份而以公民身份旁聽庭審時攝像、錄音、拍照的行為;規范旁聽公民的自由表達權,旁聽公民只能就庭審活動向媒體發表意見,不能對案件評斷結果妄加評論;對法官侵犯旁聽公民合法權益的行為作出禁止性規定。其二,應合理配置旁聽公民、法院、訴訟參與人三方利害關系。旁聽公民有知悉案件審理過程與結果的慾望,他們希望案件能公開審理並不受限制的旁聽。訴訟當事人有接受公平審判、維護隱私的利益與要求,對某些案件訴訟當事人而言,讓社會了解、知曉案件的審理過程與結果,可以防止「暗箱操作」,損害自身利益。而某些案件的當事人希望審判活動能保護個人穩私,並防止「輿論審判」,有些證人拒絕公眾旁聽是不期望公眾了解其證詞內容以干擾自己的日常生活或受打擊報復。旁聽公民享有知情權、公共事務管理權、監督權。訴訟參與人享有接受公開審判權與隱私保護權;人民法院負有正確行使審判權力、確保司法公正的法定權利。法院的責任要求在案件公開審理的情況下,允許公民旁聽,但在法律的條件與程序前提下,對有關案件實行不公開審判,禁止或限制公民旁聽,限制公民自由表達。旁聽公民、法院、訴訟參與人三者之間是平衡關系,任何一方的利益都不能超越另兩方或一方的利益。為維護旁聽公民的權利,立法為維護訴訟參與人的權利,應准許涉及私權處理的案件,如婚姻、撫養類案件雙方當事人達成合意要求不公開審理的,限制公眾旁聽。證人出庭作證時,有涉及證人隱私等其他正當理由的有權請求審判長命令旁聽者暫時迴避。其三,立法應及時總結各地法院在落實完善庭審旁聽制度中的先進做法,以統一工作。
(二)深化審判方式改革,保障公民旁聽權利的實現。公民旁聽庭審是想獲取充分、足夠庭審信息,要求法官庭審工作昭示審判活動的本來面目,以最大限度地縮小辦案法官「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完善庭審旁聽制度是動員公民參加社會管理的有效途徑,要讓庭審旁聽制度落到實處,就必須推行司法改革。首先要進一步強化合議庭和獨任法官的獨立決策權,確保法官獨立、公正地裁判,對事實清楚、法律關系簡單的案件實行簡易審與簡化審理,逐步提高當庭宣判率,使法院的決策過程與庭審過程合二為一。其次對復雜疑難的案件開預備庭時也應發出開庭公告,允許公民旁聽,進行庭前證據交換的應在開庭審理時作適當總結性介紹,以利於旁聽群眾得知案件審理情況。其三,為提高審判案件的透明度,對未當庭宣判的案件宣判時應做到復庭宣判,並及時公開裁判結果並方便群眾查閱判決文書。其四,減少二審法院書面審理逕行判決的范圍。增強審判活動的公開性與透明度。做到訴訟在法庭、舉證在法庭、質證在法庭、認證在法庭、辯論在法庭、宣判在法庭。同時將判決理由公開,這樣有利於當事人與旁聽公民理性地接受判決。
(三)提高法官素質,規范審判活動。與庭審旁聽制度相對應的是法官的庭審活動。隨著依法治國進程的發展,公眾對法官的要求也更寬泛具體。公眾的要求是法官的鏡子,「司法為民」應顯現在高度司法文明的法院文化里,體現在法官公正高效的案件審理過程中。提高法官素質,嚴格規范法官的審判活動和職務行為,是實現公正與效率的重要環節。一是落實公開審判的原則。以公開促公正,以公正保公信。要嚴格執行審判規程。所有的案件除法律規定不能公開審判的以外,一律公開開庭審理。應嚴格執行公開審判制度的規定,不得在實踐中對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作任意解釋,對公開審判不能作狹義理解,只把案件庭審過程作為公開審理的范疇。二是遵守司法禮儀與訴訟信義。在庭審活動中應遵守禁止隨意更改開庭的時間、地點,在遵守法庭紀律方面率先垂範,使用文明、規范的語言,認真、耐心地聽取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發表意見,不隨意打斷當事人的發言,不得與當事人辯論,不得有任何不公的訓誡和不恰當的言辭,不得偏袒一方當事人,要讓旁聽公眾感受到法院是說理的地方。對旁聽公眾干擾法庭秩序、影響訴訟活動正常進行的行為用文明語言及時指引。三是便民易解。審判活動的內容必須能為旁聽公民所理解。法官庭審時必須作清楚確切地表達,其意圖不能使人產生誤解。由於法官與普通公民在法律知識、社會經驗、能力上存有差異,對審判活動內容的理解、判斷也有所差異,法官在進行庭審活動時應顧及旁聽者的能力,通過行使釋明權,以普通公民素質為基準,對法律專業術語進行必要的解釋,使庭審活動能被具有一般文化知識和法律知識的公民所理解。
(四)運用科技手段,利用市場機制,完善旁聽制度。落實與完善庭審旁聽制度必須加強物質建設與物質保障。為方便群眾旁聽,審判庭必須有較大的空間以容納更多的旁聽者,同時還要有一些固定的設施以及必要的防護設備等。公眾參與庭審旁聽是期望打破司法活動的神秘感,希望法院的人文環境與制度管理更加人性化更具親和力。法院應依照法庭建設的要求科學設定審判場所,實行審判活動區、辦公區分離,並保持各自的通道與大門,使旁聽人員不必從審判活動區進入辦公區。加強接待場所的硬體建設,提供專門接待場所及其相應的附屬設施,為旁聽群眾提供便利。
因法庭建設的改善受許多因素限制,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推廣和運用,為庭審旁聽制度的落實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證。報刊、廣播、電視、網路帶來的深刻社會變更讓法庭審判活動能穿越時空,為公眾參與旁聽活動節約了時間、經費、交通和技術成本。各級法院應充分利用網路技術,開通公眾信息網站,讓庭審活動在信息網上展現,並上網公布裁判文書,以利公眾查詢。由於我國法院財力有限,法院不可能公開所有的審判信息,有條件公開的也僅限於極少的部分,為兼顧財政節約開支與保護公民知情權的要求,人民法院可與出版社、雜志、報紙、網路公司等媒體、企業合作,採取市場動作的方式,將案件審判活動情況、文件、信息、資料,向企業通過使用收費的方式予以公開。這樣既可降低法院落實公開審判的財政支出,又便利公眾接受庭審信息。
庭審旁聽制度的落實與完善涉及許多層面的問題,法院與法官在司法實踐中,只有心懷利民之心,多行利民之舉,才能讓庭審旁聽制度實現其價值功能。
Ⅶ 如何推進司法為民和公正司法公平公信
請參考:
二、推進司法公開工作的對策和建議
(一)提高認識,准確把握推進司法公開工作的目標要求
司法公開是我國憲法和三大訴訟法規定的基本原則,應當作為法院的中心工作來抓。要清醒認識現階段推進司法公開工作的重要意義,樹立正確的司法公開理念,從認識上徹底理解、認同司法公開。在此基礎上,應當准確把握推進司法公開工作的目標要求:要以實現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為目標,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司法公開的新要求、新期待為動力,以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三大平台建設為重點,在更高層次、更廣領域,以更高的標准進一步深化司法公開,全面提升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水平,促進法院工作科學發展。
(二)重點推進,促進司法公開推進工作向縱深發展
第一,在司法公開內容的深度、廣度和均衡發展上下功夫。應推進審判流程公開,及時告知當事人案件受理情況、開庭信息、保全措施及其他重大程序性事項,嚴格執行公開宣判制度,建立健全聽證公開工作制度和案件信息同步查詢系統。應推進裁判文書公開,明確裁判文書公開范圍,強化裁判文書說理公開,擴展裁判文書公開渠道,推動裁判文書資料庫建設,推行裁判文書上網公開工作,完善公眾查閱裁判文書制度。應推進執行信息公開,及時公開案件強制執行措施、評估拍賣信息以及不履行法律義務的被執行人信息,不斷完善執行案件信息查詢系統。
第二,在司法公開形式與載體的豐富和創新上下功夫。應構建全方位、多元化、實時性的司法公開平台,向社會公眾和當事人全面公開法院工作和案件信息。應推進訴訟服務中心標准化建設,完善「一站式」服務功能,及時為當事人提供訴訟指導。應加強司法公開信息化建設,以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司法公開的拓展。應建立豐富完善的白皮書制度,全面細致地向社會展示法院各項工作成果,發現的問題及司法建議。
Ⅷ 談談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理解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最基本的內容是在我們國家法制建設的過程中,根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應當遵循的依法治國、公平正義、公正司法、司法為民等這些具體理念。前提就是必須堅持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念下,不能脫離這個實際。我們各項工作要按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要求樹立大局意識,樹立服務意識,樹立責任意識。對於審判工作,不能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最基本的客觀要求,不能單純的就審判而審判,不能把審判工作獨立與社會主義特色建設的客觀實際,在案件審理過程中要強調調解,要強調通過調解實現和諧。
理念是指信念、思想和觀念。法治理念是人們對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實施所持有的內心信念和觀念,一定的法治理念是由一定的社會制度、法律文化和價值觀念所決定,一旦形成,便相對固化於人們的思想中,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持久性,有什麼樣的法治理念,就會表現為什麼樣的立法、執法及守法行為。因此可以說,法治理念是法治活動的靈魂,決定著法治行為及法治效果。另一方面,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樹立又具有長期性、不穩定性,需要全體政法幹警持之以恆、循序漸進、不斷深化、與時俱進。 依法治國理念的基本內涵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違法行為都必須受到追究。二是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基本行為准則的觀念,人人都要自覺把法律作為指導和規范自身社會活動的基本行為准則。三是嚴格依法辦事,堅持職權由法定、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
執法為民必須堅持一切為了人民,權為民所用。必須堅持一切依靠人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權。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提高政法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對「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治國方略的認識,從執法的角度加深對依法治國豐富內涵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精神,進一步加強有助於嚴格依法辦事的各項制度建設,將對樹立和維護法律的權威,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產生積極影響。
Ⅸ 法律職業道德的基本准則
文號:法發〔2010〕53號
發布日期:2010-12-6
執行日期:2010-12-6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解放軍軍事法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
現將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重新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最高人民法院
二○一○年十二月六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0月18日發布,2010年12月6日修訂後重新發布)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法官職業道德建設,保證法官正確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責,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和其他相關規定,制定本准則。
第二條 法官職業道德的核心是公正、廉潔、為民。基本要求是忠誠司法事業、保證司法公正、確保司法廉潔、堅持司法為民、維護司法形象。
第三條 法官應當自覺遵守法官職業道德,在本職工作和業外活動中嚴格要求自己,維護人民法院形象和司法公信力。
第二章 忠誠司法事業
第四條 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捍衛者。
第五條 堅持和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認真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尊崇和信仰法律,模範遵守法律,嚴格執行法律,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第六條 熱愛司法事業,珍惜法官榮譽,堅持職業操守,恪守法官良知,牢固樹立司法核心價值觀,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己任,認真履行法官職責。
第七條 維護國家利益,遵守政治紀律,保守國家秘密和審判工作秘密,不從事或參與有損國家利益和司法權威的活動,不發表有損國家利益和司法權威的言論。
第三章 保證司法公正
第八條 堅持和維護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原則,客觀公正審理案件,在審判活動中獨立思考、自主判斷,敢於堅持原則,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不受權勢、人情等因素的影響。
第九條 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努力查明案件事實,准確把握法律精神,正確適用法律,合理行使裁量權,避免主觀臆斷、超越職權、濫用職權,確保案件裁判結果公平公正。
第十條 牢固樹立程序意識,堅持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並重,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執法辦案,充分保障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避免執法辦案中的隨意行為。
第十一條 嚴格遵守法定辦案時限,提高審判執行效率,及時化解糾紛,注重節約司法資源,杜絕玩忽職守、拖延辦案等行為。
第十二條 認真貫徹司法公開原則,尊重人民群眾的知情權,自覺接受法律監督和社會監督,同時避免司法審判受到外界的不當影響。
第十三條 自覺遵守司法迴避制度,審理案件保持中立公正的立場,平等對待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不偏袒或歧視任何一方當事人,不私自單獨會見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辯護人。
第十四條 尊重其他法官對審判職權的依法行使,除履行工作職責或者通過正當程序外,不過問、不幹預、不評論其他法官正在審理的案件。
第四章 確保司法廉潔
第十五條 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堅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堅守廉潔底線,依法正確行使審判權、執行權,杜絕以權謀私、貪贓枉法行為。
第十六條 嚴格遵守廉潔司法規定,不接受案件當事人及相關人員的請客送禮,不利用職務便利或者法官身份謀取不正當利益,不違反規定與當事人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進行不正當交往,不在執法辦案中徇私舞弊。
第十七條 不從事或者參與營利性的經營活動,不在企業及其他營利性組織中兼任法律顧問等職務,不就未決案件或者再審案件給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提供咨詢意見。
第十八條 妥善處理個人和家庭事務,不利用法官身份尋求特殊利益。按規定如實報告個人有關事項,教育督促家庭成員不利用法官的職權、地位謀取不正當利益。
第五章 堅持司法為民
第十九條 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司法為民的理念,強化群眾觀念,重視群眾訴求,關注群眾感受,自覺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第二十條 注重發揮司法的能動作用,積極尋求有利於案結事了的糾紛解決辦法,努力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第二十一條 認真執行司法便民規定,努力為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提供必要的訴訟便利,盡可能降低其訴訟成本。
第二十二條 尊重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人格尊嚴,避免盛氣凌人、「冷硬橫推」等不良作風;尊重律師,依法保障律師參與訴訟活動的權利。
第六章 維護司法形象
第二十三條 堅持學習,精研業務,忠於職守,秉公辦案,懲惡揚善,弘揚正義,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和良好的職業操守。
第二十四條 堅持文明司法,遵守司法禮儀,在履行職責過程中行為規范、著裝得體、語言文明、態度平和,保持良好的職業修養和司法作風。
第二十五條 加強自身修養,培育高尚道德操守和健康生活情趣,杜絕與法官職業形象不相稱、與法官職業道德相違背的不良嗜好和行為,遵守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維護良好的個人聲譽。
第二十六條 法官退休後應當遵守國家相關規定,不利用自己的原有身份和便利條件過問、干預執法辦案,避免因個人不當言行對法官職業形象造成不良影響。
第七章 附 則
第二十七條 人民陪審員依法履行審判職責期間,應當遵守本准則。人民法院其他工作人員參照執行本准則。
第二十八條 各級人民法院負責督促實施本准則,對於違反本准則的行為,視情節後果予以誡勉談話、批評通報;情節嚴重構成違紀違法的,依照相關紀律和法律規定予以嚴肅處理。
第二十九條 本准則由最高人民法院負責解釋。
第三十條 本准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0月18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同時廢止。 一:法官職業道德的概念和特徵
法官職業道德,是指法官等從事審判職業的人員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的總和。中國現行法官職業道德的規范基礎是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0月發布的《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這一準則對於規范和完善法官職業道德標准,提高法官職業道德素質,維護法官和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法官職業道德具有以下特徵:
(1)法官職業道德適用的主體具有廣泛性。其適用的主體包括法官、人民陪審員、法院行政人員和法警。根據法官法第2條的規定,
法官是指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第48條規定,人民陪審員依法履行審判職責期間,應當遵守本准則。人民法院的行政人員和法警,參照執行本准則的有關規定。因此,法官職業道德適用的主體並不限於法官。
(2)法官職業道德的調整時間具有後續性。《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第46條規定,法官退休後應當繼續保持自身的良好形象,避免因其不當言行而使公眾對司法公正產生合理的懷疑。因此,法官職業道德在法官退休前後都應當適用。
(3)法官職業道德的調整空間具有廣泛性。《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不僅適用於法官的業內行為,也適用於法官的業外行為。
二:法官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
根據《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的規定,法官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有六個方面,即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持清正廉潔、遵守司法禮儀、加強自身修養和約束業外活動六個方面。
三:保障司法公正的主要要求
法官在履行職責時,應當切實做到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並通過自己在法庭內外的言行體現出公正,避免公眾對司法公正產生合理的懷疑。在保障司法公正方面法官應當遵循的道德原則主要有:
1.司法獨立原則。
(1)法官在履行職責時,應當忠實於憲法和法律,堅持和維護審判獨立的原則,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不受來自法律規定之外的影響。
(2)法官在審判活動中,應當獨立思考、自主判斷,敢於堅持正確的意見。
(3)法官應當尊重其他法官對審判職權的獨立行使,並做到:a.除非基於履行審判職責或者通過適當的程序,不得對其他法官正在審理的案件發表評論,不得對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的案件提出處理建議和意見;b.不得擅自過問或者干預下級人民法院正在審理的案件;c.不得向上級人民法院就二審案件提出個人的處理建議和意見。
(4)法官除履行審判職責或者管理職責外,不得探詢其他法官承辦案件的審理情況和有關信息。
(5)法官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應當避免受到新聞媒體和公眾輿論的不當影響。
2.中立原則。
(1)法官在審判活動中,除了應當自覺遵守法定迴避制度外,如果認為自己審理某案件時可能引起公眾對該案件公正裁判產生合理懷疑的,應當提出不宜審理該案件的請求。
(2)法官應當抵制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辯護人或者案外人利用各種社會關系的說情,並按照有關規定處理。
(3)法官不得違背當事人的意願,以不正當的手段迫使當事人撤訴或者接受調解。
(4)法官在審判活動中,不得私自單獨會見一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
(5)法官在履行職責時,應當平等對待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不得以其言語和行為表現出任何歧視,並有義務制止和糾正訴訟參與人和其他人員的任何歧視性言行。
3.避免偏見原則。
(1)法官在審判活動中,應當避免主觀偏見、濫用職權和忽視法律等情形的發生。法官應當充分注意到由於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健康狀況和居住地等因素而可能產生的差別,保障訴訟各方平等、充分地行使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
(2)法官在宣判前,不得通過言語、表情或者行為流露自己對裁判結果的觀點或者態度。
(3)法官調解案件應當依法進行,並注意言行審慎,避免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對其公正性產生合理的懷疑。
4.職業廉正原則。
(1)法官在公眾場合和新聞媒體上,不得發表有損生效裁判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的評論。如果認為生效裁判或者審判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可以向本院院長報告或者向有關法院反映。
(2)法官不得向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辯護人泄露或者提供有關案件的審理情況、承辦案件法官的聯系方式和其他有關信息;不得為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辯護人聯系和介紹承辦案件的法官。
(3)法官根據獲得的情況確信,其他法官有可能或已經違反法官職業道德,或者其他法律工作者有可能或已違反職業道德,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採取適當的措施向有關部門或者有關機關反映。
四:提高司法效率的主要要求
法官應當勤勉敬業,全身心地致力於履行職責,不得因個人的事務、日程安排或者其他行為影響職責的正常履行。在提高司法效率方面法官應當遵循的道德要求主要有:
1.遵守時限。
(1)法官應當遵守法律規定的訴訟期限,在法定期限內盡快地立案、審理、判決。
(2)法官必須杜絕粗心大意、無故拖延、貽誤工作的行為,認真、及時、有效地完成本職工作,並做到:a、合理安排各項審判事務,提高訴訟效率;b、對於各項司法職責的履行都給予足夠的重視,對於所承辦的案件都給予同樣審慎的關注,並且投入合理的、足夠的時間;c、在保證審判質量的前提下,注意節省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辯護人的時間,注重與其他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員共事的有效性。
2.勤勉管理。
(1)法官在審判活動中應當監督當事人遵守訴訟程序和各種時限規定,避免因訴訟參與人的原因導致不合理或者不必要的延誤。
(2)法官在執行生效法律文書時,應當依法採取有效措施,盡快予以執結。
五:保持清正廉潔的主要要求
在保持清正廉潔方面對法官的道德要求主要有:
1.不濫用法官身份。
(1)法官在履行職責時,不得直接或者間接地利用職務和地位謀取任何不當利益。
(2)法官應當妥善處理個人事務,不得為了獲得特殊照顧而有意披露自己的法官身份;不得利用法官的聲譽和影響為自己、親屬或者他人謀取私人利益。
2.清正廉潔。
(1)法官不得接受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辯護人的款待、財物和其它利益。
(2)法官不得參與可能導致公眾對其廉潔形象產生不信任感的商業活動或者其他經濟活動。
2.管理個人及家庭經濟事務。
(1)法官及其家庭成員的生活方式和水準,應當與他們的職位和收入相符。
(2)法官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如實申報財產。
(3)法官必須向其家庭成員告知法官行為守則和職業道德的要求,並督促其家庭成員不得違反有關規定。
3.不得執業。法官不得兼任律師、企事業單位或者個人的法律顧問等職務;不得就未決案件給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辯護人提供咨詢意見和法律意見。
六:遵守司法禮儀的主要要求
法官應當嚴格遵守各項司法禮儀,保持良好的儀表和文明的舉止,維護人民法院的尊嚴和法官的良好形象。在遵守司法禮儀方面對法官的道德要求主要有:
1.尊重他人人格。法官應當尊重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人格尊嚴,並做到:a、認真、耐心地聽取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發表意見;除非因維護法庭秩序和庭審的需要,開庭時不得隨意打斷或者制止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發言;b、使用規范、准確、文明的語言,不得對當事人或其他訴訟參與人有任何不公的訓誡和不恰當的言辭。
2.遵守法庭規則和司法禮儀。法官開庭時應當遵守法庭規則,並監督法庭內所有人員遵守法庭規則,保持法庭的庄嚴,並做到:a、按照有關規定穿著法官袍或者法官制服、佩帶徽章,並保持整潔;b、准時出庭,不缺席、遲到、早退,不隨意出進;c、集中精力,專注庭審,不做與審判活動無關的事。
七:加強自身修養的主要要求
法官應當加強修養,具備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和良好的品行,忠實地執行憲法和法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這方面對法官的道德要求主要有:
1.法官應當具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和對社會現實的深刻理解。法官應當具備忠於職守、秉公辦案、剛正不阿、不徇私情的理念,懲惡揚善、弘揚正義的良知,正直善良、謙虛謹慎的品格,享有良好的個人聲譽。
2.法官有權利並有義務接受教育培訓,樹立良好的學風,精研法理,汲取新知識,提高駕馭庭審、判斷證據、製作裁判文書等各項司法技能,具備審判工作所必需的知識和專業能力。
3.法官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嚴格自律,行為檢點,培養高尚的道德操守,成為遵守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楷模。
八:約束業外活動的主要要求
法官從事各種職務外活動,應當避免使公眾對法官的公正司法和清正廉潔產生合理懷疑,避免影響法官職責的正常履行,避免對人民法院的公信力產生不良影響。在業外活動方面對法官的道德要求主要有:
1.避免不當行為。
(1)法官必須杜絕與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會公德和良好習慣相違背的,可能影響法官形象和公正履行職責的不良嗜好和行為。
(2)法官應當謹慎出入社交場合,謹慎交友,慎重對待與當事人、律師以及可能影響法官形象的人員的接觸和交往,以免給公眾造成不公正或者不廉潔的印象,並避免在履行職責時可能產生的困擾和尷尬。
(3)法官不得參加帶有邪教性質的組織。
(4)法官可以參加有助於法制建設和司法改革的學術研究和其他社會活動。但是,這些活動應當以符合法律規定、不妨礙公正司法和維護司法權威、不影響審判工作為前提。
2.保守審判工作秘密。法官在職務外活動中,不得披露或者使用非公開的審判信息和在審判過程中獲得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以及其他非公開的信息。
3.法官不得參加營利性社團組織或者可能借法官影響力營利的社團組織。
4.言論自由的限制。法官發表文章或者接受媒體采訪時,應當保持謹慎的態度,不得針對具體案件和當事人進行不適當的評論,避免因言語不當使公眾對司法公正產生合理的懷疑。
九:法官的職業責任的概念和種類
法官的職業責任,是指法官違反法律、法規和法官職業道德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考生應當重點掌握《法官法》所規定的紀律處分。
1.紀律處分的種類。
《法官法》第33條規定,法官有該法第32條所列行為之一的,應當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法官法》第34條規定,對法官的處分分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受撤職處分的,同時降低工資和等級。
2.應受紀律處分的行為。
《法官法》第32條規定,法官不得有下列行為:(1)散布有損國家聲譽的言論,參加非法組織,參加旨在反對國家的集會、遊行、示威等活動,參加罷工;(2)貪污受賄;(3)徇私枉法;(4)刑訊逼供;(5)隱瞞證據或者偽造證據;(6)泄露國家秘密或者審判工作秘密;(7)濫用職權,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8)玩忽職守,造成錯案或者給當事人造成嚴重損失;(9)故意拖延辦案,貽誤工作;(10)利用職權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私利;(11)從事營利性的經營活動;(12)私自會見當事人及其代理人,接受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請客送禮;(13)其他違法亂紀的行為。
十:檢察官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
為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全面提高檢察隊伍的職業道德素養,最高人民檢察院於2002年3月出台了《檢察官職業道德規范》,確立了「忠誠、公正、清廉、嚴明」的八字職業道德標准。
1.忠誠。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事實和法律,忠於人民檢察事業,恪盡職守,樂於奉獻。
2.公正。崇尚法治,客觀求實,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覺維護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
3.清廉。模範遵守法紀,保持清正廉潔,淡泊名利,不徇私情,自尊自重,接受監督。
4.嚴明。嚴格執法,文明辦案,剛正不阿,敢於監督,勇於糾錯,捍衛憲法和法律尊嚴。
十一:檢察官的職業責任
檢察官的職業責任中重點掌握紀律處分。
《檢察官法》第35條規定:檢察官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散布有損國家聲譽的言論,參加非法組織,參加旨在反對國家的集會、遊行、示威等活動,參加罷工;
(二)貪污受賄;
(三)徇私枉法;
(四)刑訊逼供;
(五)隱瞞證據或者偽造證據;
(六)泄露國家秘密或者檢察工作秘密;
(七)濫用職權,侵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八)玩忽職守,造成錯案或者給當事人造成嚴重損失;
(九)拖延辦案,貽誤工作;
(十)利用職權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私利;
(十一)從事營利性的經營活動;
(十二)私自會見當事人及其代理人,接受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請客送禮;
(十三)其他違法亂紀的行為。
《檢察官法》第36條規定:檢察官有本法第35條所列行為之一的,應當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37條處分分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受撤職處分的,同時降低工資和等級。
十二:法官和檢察官的迴避制度
《法官法》第16條規定,法官之間有夫妻關系、直系血親關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以及近姻親關系的,不得同時擔任下列職務:
(一)同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
(二)同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和審判員、助理審判員;
(三)同一審判庭的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助理審判員;
(四)上下相鄰兩級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第17條規定,法官從人民法院離任後二年內,不得以律師身份擔任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法官從人民法院離任後,不得擔任原任職法院辦理案件的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法官的配偶、子女不得擔任該法官所任職法院辦理案件的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
《檢察官法》第19條規定檢察官之間有夫妻關系、直系血親關系、三代以內旁系血親以及近姻親關系的,不得同時擔任下列職務:
(一)同一人民檢察院的檢察長、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委員;
(二)同一人民檢察院的檢察長、副檢察長和檢察員、助理檢察員;
(三)同一業務部門的檢察員、助理檢察員;
(四)上下相鄰兩級人民檢察院的檢察長、副檢察長。第20條規定,檢察官從人民檢察院離任後二年內,不得以律師身份擔任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檢察官從人民檢察院離任後,不得擔任原任職檢察院辦理案件的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檢察官的配偶、子女不得擔任該檢察官所任職檢察院辦理案件的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 法律職業道德具有以下原則:
1.堅持社會主義法制,實現社會正義。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忠於事實和法律。
3.嚴明紀律,保守秘密。
4.互相尊重,互相配合。
5.恪盡職守,勤勉盡責。
6.清正廉潔,遵紀守法。
7.為人表率,注重修養。
法律職業責任的種類
法律職業責任包括紀律處分、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
法官、檢察官職業道德和職業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