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填墓道刑法

填墓道刑法

發布時間: 2022-05-10 17:52:42

⑴ 一寸木填墓道是什麼意思

一寸木填墓道是一節一節的塞進直腸的,把腸子全部填滿

⑵ 秦始皇陵有多少人陪葬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獨斷專政的一位帝王,後人覺得是他的殘暴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對於秦始皇的所作所為,一部分確實是為了當時的中央集權而不得不做出的決斷。但是秦始皇生性殘忍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在他統治之下民不聊生,因為他個人性格問題而無辜枉死的百姓不計其數。

那麼生了皇子皇女的妃子們就能安全嗎?並不一定!秦始皇死了之後,他的32個子女大部分被公子胡亥下令殺死陪葬。而且這些皇子皇女死後還被肢解,手段十分殘忍。秦始皇的子女不過如此下場,他們的生母活下來的可能也非常渺茫。

秦始皇就算死了都不會放過這些生前享受的榮華富貴,考苦學家在挖掘墓道填土層時就已經發掘到了大量的少女屍骨,而且都是殘缺不全的,死狀十分凄慘。由此可以斷定秦始皇墓葬之中殉葬的人更是數不勝數,場面一定駭人聽聞。這么多年過去,這段血腥的歷史安靜地埋葬在驪山之下,等著後人去發現,去還原。

⑶ 蘇教版 語文必修五所要背的文言文篇章,段落,

必修一~必修五
1、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2、荀子《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3、韓愈《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4、蘇軾《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5、蘇洵《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雲:「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6、杜牧《阿房宮賦》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長橋卧波,未雲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東西。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7、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8、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9、朱自清《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 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10、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嗚呼!予之及於死者,不知其幾矣!詆大酋當死;罵逆賊當死;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經北艦十餘里,為巡船所物色,幾從魚腹死;真州逐之城門外,幾彷徨死;如揚州,過瓜洲揚子橋,竟使遇哨,無不死;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圍中,騎數千過其門,幾落賊手死;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夜趨高郵,迷失道,幾陷死;質明,避哨竹林中,邏者數十騎,幾無所逃死;至高郵,制府檄下,幾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亂屍中,舟與哨相後先,幾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無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幾以不納死;以小舟涉鯨波出,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嗚呼!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11、張溥《五人墓碑記》
嗟夫!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於天下,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於猝發。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而又有剪發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於朝廷,贈謚褒美,顯榮於身後;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於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於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故余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
12、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3、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綠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14、李商隱《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15、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16、晏殊《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17、柳永《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別離,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18、李清照《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19、王勃《滕王閣序並詩》
20、李密《陳情表》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 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獨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葯,未曾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以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共鑒。願 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卒保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21、王實甫《長亭送別》
[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綉球] 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甚麼懶上 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後何遲?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22、莊子《逍遙游》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 ,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 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 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 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 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 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23、屈原《離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論語〉選讀》
一、 為政以德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2.1)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2.3)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13.6)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16.1)
四、 知其不可而為之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18.5)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7)
五、 仁者愛人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6)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5.26)
十一、誨人不倦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7.8)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
十三、沂水春風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11.26)

二、 克己復禮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12.1)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16.2)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13.3)
六、 君子之風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15.9)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4.16)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6.11)
子曰:「飯疏食(1)飲水,曲肱(2)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7.16)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6.23)
曾子曰:「土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8.7)
八、 周而不比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16.4)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15.23)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12.24)
十二、高山仰止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17.4)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9.11)
十四、中庸之道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11.16)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13.24)
子曰:「鄉原,德之賊也。」(17.13)

⑷ 中國第一個傀儡皇帝是嬴胡亥還是劉盈

當然是秦二世胡亥啦!可以說,他是罪有應得!
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即秦二世,亦稱二世皇帝,嬴姓,趙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蘇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前210年―前207年在位。
胡亥少從中車府令趙高學習獄法。秦始皇出遊南方病死沙丘宮平台,秘不發喪,在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殺死兄弟姐妹二十餘人,並逼死扶蘇而當上秦朝的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後,趙高掌實權,實行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舊貴族復國運動。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趙高的心腹閻樂逼迫自殺於望夷宮,時年二十四歲。
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兒子,奉始皇帝敕令,從中車府令趙高學習法律。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外出巡遊。左丞相李斯跟隨著,右丞相馮去疾留守京城。少子胡亥想去巡遊,要求跟隨著,秦始皇答應了他。[2] 十一月,走到雲夢,在九疑山遙祭虞舜。
秦始皇到達平原津時生了病。始皇討厭說「死」這個字,群臣沒有敢說死的事情。[3] 皇帝病得更厲害了,就寫了一封蓋上御印的信給公子扶蘇說:「回咸陽來參加喪事,在咸陽安葬。[4] 」信已封好了,存放在中東府令趙高兼掌印璽事務的辦公處,沒有交給使者。七月丙寅日,始皇在沙丘平台逝世。[5] 丞相李斯認為皇帝在外地逝世,恐怕皇子們和各地乘機製造變故,就對此事嚴守秘密,不發布喪事消息。[6] 棺材放置在既密閉又能通風的轀(wēn,溫)涼車中,讓過去受始皇寵幸的宦官做陪乘,每走到適當的地方,就獻上飯食,百官象平常一樣向皇上奏事。宦官就在轀涼車中降詔批簽。[7] 只有胡亥、趙高和五六個曾受寵幸的宦官知道皇上死了。[8] 趙高過去曾經教胡亥寫字和獄律法令等事,胡亥私下裡很喜歡他。[9] 趙高與公子胡亥、丞相李斯秘密商量拆開始皇賜給公子扶蘇的那封已封好的信。謊稱李斯在沙丘接受了始皇遺詔,立皇子胡亥為太子。[10] 又寫了一封信給公子扶蘇、蒙恬,列舉他們的罪狀,賜命他們自殺。[11-12]
這些事都記載在《李斯列傳》中,繼續往前走,從井陘到達九原。正趕上是暑天,皇上的屍體在轀涼車中發出了臭味,就下令隨從官員讓他們往車里裝一石有腥臭氣的鮑魚,讓人們分不清屍臭和魚臭。[13] 一路行進,從直道回到咸陽,發布治喪的公告。皇太子繼承皇位,就是二世皇帝。[14-15] 九月,把始皇安葬在酈山。始皇當初剛剛登位,就挖通治理了酈山,到統一天下後,從中國各地送來七十多萬徒役,鑿地三重泉水那麼深,灌注銅水,填塞縫隙,把外棺放進去,又修造宮觀,設置百官位次,把珍奇器物、珍寶怪石等搬了進去,放得滿滿的。命令工匠製造由機關操縱的弓箭,如有人挖墓一走近就能射死他。用水銀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機器遞相灌注輸送,頂壁裝有天文圖象,下面置有地理圖形。用娃娃魚的油脂做成火炬,估計很久不會熄滅。[16] 二世說:「先帝後宮妃嬪沒有子女的,放她們出去不合適。[17] 」就命令這些人全部殉葬,殉葬的人很多。下葬完畢,有人說是工匠製造了機械,墓中所藏寶物他們都知道,寶物多而貴重,這就難免會泄露出去。隆重的喪禮完畢,寶物都已藏好,就封閉了墓道的中間一道門,又把墓地最外面的一道門放下來,工匠們全部被封閉在里邊,沒有一個再出來的。墓上栽種草木,從外邊看上去好像一座山。[18]

殘害手足
胡亥登上帝位之前就害死了自己的長兄扶蘇。胡亥和趙高、李斯一起偽造了詔書送到在北面邊境戍守的扶蘇和蒙恬處,假詔書斥責扶蘇和蒙恬戍邊十幾年,不但沒立戰功,相反還屢次上書肆意非議朝政。扶蘇更是對不能回京城做太子而耿耿於懷、怨恨不已,所以對扶蘇賜劍自刎。蒙恬對扶蘇的行為不進行勸說,實為對皇帝不忠,也令自盡。[12]
扶蘇聽了詔書,流著淚想要自刎,蒙恬畢竟比他有些經驗,勸他向皇上申訴,如果屬實再自刎也不晚,但扶蘇卻說:「父皇讓我死,還有什麼可申訴的呢?」說完含淚自盡。而蒙恬卻據理力爭,不肯自裁,使者見他不聽從詔命,就將他投入陽周(陝西子長北)的監獄里。[19]
做皇帝後,對其他眾多的兄弟姐妹更是殘忍有加,毫無人性。
胡亥屠殺自己兄弟最殘忍的是在咸陽市(市即古代城市中
趙高
的商業區)將十二個兄弟處死。另一次在杜郵(今陝西咸陽東)又將六個兄弟和十個姐妹碾死,刑場慘不忍睹。[21-22] 將閭等三人也是胡亥的兄弟,最終也被逼自盡。他們三個人比其他兄弟都沉穩,胡亥找不出什麼罪名陷害,就關在了宮內。等其他許多的兄弟被殺後,趙高派人逼他們自盡,將閭他們對來人說:「宮廷中的禮節,我們沒有任何過錯。朝廷規定的禮制,我們也沒有違背,聽命應對,我們更沒有一點過失,為什麼說我們不是國家忠臣,卻要我們自裁?[23] 」來人答道:「我不知道你們為什麼被定罪處死,我只是奉命行事。」將閭三人相對而泣,最後引劍自刎。 [24] 在胡亥的眾兄弟當中,死得名聲好一點的是公子高。他眼看著兄弟姐妹們一個接一個被胡亥迫害致死,知道自己也難逃厄運。但逃走又會連累家人,於是下決心用自己的一死來保全家人的安全。他上書給胡亥,說願意在驪山為父親殉葬。胡亥很高興,又賜給他十萬錢。[25] 除了兄弟姐妹,胡亥對其他不聽話的文武大臣也不放過。[26] 首先迫害的是蒙恬兄弟倆,開始胡亥想繼續用他們兄弟倆,但趙高害怕他們對自己構成威脅,就向胡亥造謠說,秦始皇原來曾想立胡亥做太子,但蒙恬的兄弟蒙毅極力阻止,秦始皇這才打消了立他做太子的念頭。胡亥卻信以為真,不但沒有釋放蒙恬,還將蒙毅也囚禁在代郡(河北省蔚縣東北)的監獄中。後來,胡亥派使者逼蒙毅自盡,然後又派人到陽周的監獄中逼蒙恬自殺,蒙恬開始不肯,聲辯說要見胡亥,請他收回詔命,使者不許,蒙恬見生還無望,只得服毒自盡。
對其他的大臣,胡亥在趙高的唆使下,也大開殺戒。右丞相馮去疾和將軍馮劫為免遭羞辱而死,選擇了自盡。[27] 在殺死大臣的同時,趙高將自己的親信一個個安插進去,他的兄弟趙成做了中車府令,他的女婿做了都城咸陽的縣令,都是要職,其他朝中的要職也遍布趙高的黨羽。胡亥只知道自己享樂,對趙高的這些陰謀動作毫無防備,最終死在了趙高之手。

陷害大臣
殺了許多朝中的大臣,趙高還不滿足,又尋找機會唆使胡亥對地方官吏也下毒手。在胡亥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09年年初,胡亥效法自己的父親秦始皇,也巡遊天下。南到會稽(浙江紹興),北到碣石(河北昌黎北),
李斯
最後從遼東(遼寧遼陽)返回咸陽。[29] 在巡遊途中,趙高陰險地對胡亥說:「陛下這次巡遊天下,應該趁機樹立自己的威信,把那些不聽從的官吏誅殺,這樣您才能有至高無上的威信。[30] 」胡亥不問青紅皂白,就連連下令誅殺異己,結果弄得大臣們惶恐不安。趙高實際上把年輕的胡亥當成了擴張自己權勢的工具。[31]
胡亥坐上帝王寶座之後,一心想享樂一生,有一次他對趙高說:「人這一生就如白駒過隙,做了皇帝,我想盡心享樂,愛卿你看呢?」這正合趙高心意,從此討好胡亥享樂,自己更大膽地專權。[31-32]
有了趙高的支持胡亥還不放心,又向李斯詢問如何才能長久地享樂下去。他對李斯說:「我聽韓非說過,堯治理天下的時候,房子是茅草做的,飯是野菜做的湯,冬天裹鹿皮禦寒,夏天就穿麻衣。到了大禹治水時,奔波東西,勞累得以致大腿掉肉,小腿脫毛,最後客死異鄉。做帝王如果都是這樣,難道是他們的初衷嗎?貧寒的生活大概是那些窮酸的書生們提倡的吧,不是帝王這些賢者所希望的。既然有了天下,那就要拿天下的東西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才叫富有天下嘛!自己沒有一點好處,怎麼能有心思治理好天下呢?我就是想這樣永遠享樂天下,愛卿你看有什麼良策?[33] 」[31]
李斯惟恐胡亥聽從趙高的話,自己失寵,於是寫了一篇文章向胡亥獻出了獨斷專權、酷法治民的治國方法。即用督察與治罪的方式來鞏固中央集權,鎮壓百姓的反抗與違法。李斯的策略代表了他的法律觀念,後來秦朝的滅亡宣告這種法家思想的歷史性破產。[31]
對於李斯這個原來的盟友,趙高也沒有放過,借胡亥之手除掉了這個對手。趙高設計使胡亥對李斯不滿,然後又找機會向胡亥誣陷了李斯三個罪名:一是李斯原來參與了擁立胡亥即位,但後來總抱怨自己不受重用,想和胡亥分土做王。二是李斯的兒子李由做三川郡守,而陳勝作亂經過三川郡時,李由卻不積極鎮壓,因為他和陳勝是鄰縣的同鄉。[34] 聽說李斯和陳勝他們也通過訊息。三是李斯作為丞相,權利過大,超過了皇帝,但還不滿足,似乎有異心。[31]
胡亥聽了趙高的話,想抓李斯,但又沒有真憑實據,就先派人監視李斯。[36] 李斯聽到消息,就上書揭發趙高的劣跡。[37] 胡亥卻不肯相信,反而將書信給趙高看。[38] 趙高知道和李斯是你死我活的斗爭,就進一步地羅織罪名誣陷李斯。胡亥將李斯抓捕,交給趙高負責審理。[39] 趙高自然不肯放過這個難得的機會,對李斯用盡了酷刑,逼李斯認罪。李斯無法忍受酷刑折磨,只得屈打成招。趙高拿著李斯的供詞上報胡亥,最後,李斯在公元前208年,即胡亥即位的第二年,被處以極刑:先是黥面(即在臉上刺字,是秦朝的一種侮辱刑),然後劓(即割鼻子,也是秦的一種酷刑),砍斷左右趾(即砍掉左右腳),又腰斬(攔腰斬斷),最後是醢(音海,即剁成肉醬),這在當時是最為殘忍的一種處死方式,叫做「具五刑」,即用五種刑罰處死。李斯的一家也同時被殺。趙高後來也為自己的殘忍付出了代價:兩年後被扶蘇之子子嬰誅殺。
希望採納!謝謝!

⑸ 填墓道一寸木是什麼刑罰

酷刑。

博愛坊向前是一段長435米,寬40米的墓道.中山陵的整體設計,突出中國的傳統風格,庄嚴肅穆,獨具特色.為了體現孫先生的崇高偉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為陵的慣例,將墓室築於海拔約160米的全陵最高處.此外,整個陵區的建築植被講求中軸對稱,更給人以法度庄嚴之感.朝北順坡而上。

刑罰的最初出現,是為了使犯錯者羞愧、醒悟、悔改。

⑹ 胡亥歷史資料

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即秦二世,亦稱二世皇帝,嬴姓,趙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蘇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前210年―前207年在位。胡亥少從中車府令趙高學習獄法。秦始皇出遊南方病死沙丘宮平台,秘不發喪,在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殺死兄弟姐妹二十餘人,並逼死扶蘇而當上秦朝的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後,趙高掌實權,實行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舊貴族復國運動。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趙高的心腹閻樂逼迫自殺於望夷宮,時年二十四歲。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兒子,奉始皇帝敕令,從中車府令趙高學習法律。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外出巡遊。左丞相李斯跟隨著,右丞相馮去疾留守京城。少子胡亥想去巡遊,要求跟隨著,秦始皇答應了他。[2] 十一月,走到雲夢,在九疑山遙祭虞舜。秦始皇到達平原津時生了病。始皇討厭說「死」這個字,群臣沒有敢說死的事情。[3] 皇帝病得更厲害了,就寫了一封蓋上御印的信給公子扶蘇說:「回咸陽來參加喪事,在咸陽安葬。[4] 」信已封好了,存放在中東府令趙高兼掌印璽事務的辦公處,沒有交給使者。七月丙寅日,始皇在沙丘平台逝世。[5] 丞相李斯認為皇帝在外地逝世,恐怕皇子們和各地乘機製造變故,就對此事嚴守秘密,不發布喪事消息。[6] 棺材放置在既密閉又能通風的轀(wēn,溫)涼車中,讓過去受始皇寵幸的宦官做陪乘,每走到適當的地方,就獻上飯食,百官象平常一樣向皇上奏事。宦官就在轀涼車中降詔批簽。[7] 只有胡亥、趙高和五六個曾受寵幸的宦官知道皇上死了。[8] 趙高過去曾經教胡亥寫字和獄律法令等事,胡亥私下裡很喜歡他。[9] 趙高與公子胡亥、丞相李斯秘密商量拆開始皇賜給公子扶蘇的那封已封好的信。謊稱李斯在沙丘接受了始皇遺詔,立皇子胡亥為太子。[10] 又寫了一封信給公子扶蘇、蒙恬,列舉他們的罪狀,賜命他們自殺。[11-12] 這些事都記載在《李斯列傳》中,繼續往前走,從井陘到達九原。正趕上是暑天,皇上的屍體在轀涼車中發出了臭味,就下令隨從官員讓他們往車里裝一石有腥臭氣的鮑魚,讓人們分不清屍臭和魚臭。[13] 一路行進,從直道回到咸陽,發布治喪的公告。皇太子繼承皇位,就是二世皇帝。[14-15] 九月,把始皇安葬在酈山。始皇當初剛剛登位,就挖通治理了酈山,到統一天下後,從中國各地送來七十多萬徒役,鑿地三重泉水那麼深,灌注銅水,填塞縫隙,把外棺放進去,又修造宮觀,設置百官位次,把珍奇器物、珍寶怪石等搬了進去,放得滿滿的。命令工匠製造由機關操縱的弓箭,如有人挖墓一走近就能射死他。用水銀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機器遞相灌注輸送,頂壁裝有天文圖象,下面置有地理圖形。用娃娃魚的油脂做成火炬,估計很久不會熄滅。[16] 二世說:「先帝後宮妃嬪沒有子女的,放她們出去不合適。[17] 」就命令這些人全部殉葬,殉葬的人很多。下葬完畢,有人說是工匠製造了機械,墓中所藏寶物他們都知道,寶物多而貴重,這就難免會泄露出去。隆重的喪禮完畢,寶物都已藏好,就封閉了墓道的中間一道門,又把墓地最外面的一道門放下來,工匠們全部被封閉在里邊,沒有一個再出來的。墓上栽種草木,從外邊看上去好像一座山。[18] 殘害手足 胡亥登上帝位之前就害死了自己的長兄扶蘇。胡亥和趙高、李斯一起偽造了詔書送到在北面邊境戍守的扶蘇和蒙恬處,假詔書斥責扶蘇和蒙恬戍邊十幾年,不但沒立戰功,相反還屢次上書肆意非議朝政。扶蘇更是對不能回京城做太子而耿耿於懷、怨恨不已,所以對扶蘇賜劍自刎。蒙恬對扶蘇的行為不進行勸說,實為對皇帝不忠,也令自盡。[12] 扶蘇聽了詔書,流著淚想要自刎,蒙恬畢竟比他有些經驗,勸他向皇上申訴,如果屬實再自刎也不晚,但扶蘇卻說:「父皇讓我死,還有什麼可申訴的呢?」說完含淚自盡。而蒙恬卻據理力爭,不肯自裁,使者見他不聽從詔命,就將他投入陽周(陝西子長北)的監獄里。[19] 做皇帝後,對其他眾多的兄弟姐妹更是殘忍有加,毫無人性。胡亥屠殺自己兄弟最殘忍的是在咸陽市(市即古代城市中的商業區)將十二個兄弟處死。另一次在杜郵(今陝西咸陽東)又將六個兄弟和十個姐妹碾死,刑場慘不忍睹。[21-22] 將閭等三人也是胡亥的兄弟,最終也被逼自盡。他們三個人比其他兄弟都沉穩,胡亥找不出什麼罪名陷害,就關在了宮內。等其他許多的兄弟被殺後,趙高派人逼他們自盡,將閭他們對來人說:「宮廷中的禮節,我們沒有任何過錯。朝廷規定的禮制,我們也沒有違背,聽命應對,我們更沒有一點過失,為什麼說我們不是國家忠臣,卻要我們自裁?[23] 」來人答道:「我不知道你們為什麼被定罪處死,我只是奉命行事。」將閭三人相對而泣,最後引劍自刎。 [24] 在胡亥的眾兄弟當中,死得名聲好一點的是公子高。他眼看著兄弟姐妹們一個接一個被胡亥迫害致死,知道自己也難逃厄運。但逃走又會連累家人,於是下決心用自己的一死來保全家人的安全。他上書給胡亥,說願意在驪山為父親殉葬。胡亥很高興,又賜給他十萬錢。[25] 除了兄弟姐妹,胡亥對其他不聽話的文武大臣也不放過。[26] 首先迫害的是蒙恬兄弟倆,開始胡亥想繼續用他們兄弟倆,但趙高害怕他們對自己構成威脅,就向胡亥造謠說,秦始皇原來曾想立胡亥做太子,但蒙恬的兄弟蒙毅極力阻止,秦始皇這才打消了立他做太子的念頭。胡亥卻信以為真,不但沒有釋放蒙恬,還將蒙毅也囚禁在代郡(河北省蔚縣東北)的監獄中。後來,胡亥派使者逼蒙毅自盡,然後又派人到陽周的監獄中逼蒙恬自殺,蒙恬開始不肯,聲辯說要見胡亥,請他收回詔命,使者不許,蒙恬見生還無望,只得服毒自盡。對其他的大臣,胡亥在趙高的唆使下,也大開殺戒。右丞相馮去疾和將軍馮劫為免遭羞辱而死,選擇了自盡。[27] 在殺死大臣的同時,趙高將自己的親信一個個安插進去,他的兄弟趙成做了中車府令,他的女婿做了都城咸陽的縣令,都是要職,其他朝中的要職也遍布趙高的黨羽。胡亥只知道自己享樂,對趙高的這些陰謀動作毫無防備,最終死在了趙高之手。陷害大臣 殺了許多朝中的大臣,趙高還不滿足,又尋找機會唆使胡亥對地方官吏也下毒手。在胡亥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09年年初,胡亥效法自己的父親秦始皇,也巡遊天下。南到會稽(浙江紹興),北到碣石(河北昌黎北),最後從遼東返回咸陽。[29] 在巡遊途中,趙高陰險地對胡亥說:「陛下這次巡遊天下,應該趁機樹立自己的威信,把那些不聽從的官吏誅殺,這樣您才能有至高無上的威信。[30] 」胡亥不問青紅皂白,就連連下令誅殺異己,結果弄得大臣們惶恐不安。趙高實際上把年輕的胡亥當成了擴張自己權勢的工具。[31] 胡亥坐上帝王寶座之後,一心想享樂一生,有一次他對趙高說:「人這一生就如白駒過隙,做了皇帝,我想盡心享樂,愛卿你看呢?」這正合趙高心意,從此討好胡亥享樂,自己更大膽地專權。[31-32] 有了趙高的支持胡亥還不放心,又向李斯詢問如何才能長久地享樂下去。他對李斯說:「我聽韓非說過,堯治理天下的時候,房子是茅草做的,飯是野菜做的湯,冬天裹鹿皮禦寒,夏天就穿麻衣。到了大禹治水時,奔波東西,勞累得以致大腿掉肉,小腿脫毛,最後客死異鄉。做帝王如果都是這樣,難道是他們的初衷嗎?貧寒的生活大概是那些窮酸的書生們提倡的吧,不是帝王這些賢者所希望的。既然有了天下,那就要拿天下的東西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才叫富有天下嘛!自己沒有一點好處,怎麼能有心思治理好天下呢?我就是想這樣永遠享樂天下,愛卿你看有什麼良策?[33][31] 李斯惟恐胡亥聽從趙高的話,自己失寵,於是寫了一篇文章向胡亥獻出了獨斷專權、酷法治民的治國方法。即用督察與治罪的方式來鞏固中央集權,鎮壓百姓的反抗與違法。李斯的策略代表了他的法律觀念,後來秦朝的滅亡宣告這種法家思想的歷史性破產。[31] 對於李斯這個原來的盟友,趙高也沒有放過,借胡亥之手除掉了這個對手。趙高設計使胡亥對李斯不滿,然後又找機會向胡亥誣陷了李斯三個罪名:一是李斯原來參與了擁立胡亥即位,但後來總抱怨自己不受重用,想和胡亥分土做王。二是李斯的兒子李由做三川郡守,而陳勝作亂經過三川郡時,李由卻不積極鎮壓,因為他和陳勝是鄰縣的同鄉。[34] 聽說李斯和陳勝他們也通過訊息。三是李斯作為丞相,權利過大,超過了皇帝,但還不滿足,似乎有異心。[31] 胡亥聽了趙高的話,想抓李斯,但又沒有真憑實據,就先派人監視李斯。[36] 李斯聽到消息,就上書揭發趙高的劣跡。[37] 胡亥卻不肯相信,反而將書信給趙高看。[38] 趙高知道和李斯是你死我活的斗爭,就進一步地羅織罪名誣陷李斯。胡亥將李斯抓捕,交給趙高負責審理。[39] 趙高自然不肯放過這個難得的機會,對李斯用盡了酷刑,逼李斯認罪。李斯無法忍受酷刑折磨,只得屈打成招。趙高拿著李斯的供詞上報胡亥,最後,李斯在公元前208年,即胡亥即位的第二年,被處以極刑:先是黥面(即在臉上刺字,是秦朝的一種侮辱刑),然後劓(即割鼻子,也是秦的一種酷刑),砍斷左右趾(即砍掉左右腳),又腰斬(攔腰斬斷),最後是醢(音海,即剁成肉醬),這在當時是最為殘忍的一種處死方式,叫做「具五刑」,即用五種刑罰處死。李斯的一家也同時被殺。趙高後來也為自己的殘忍付出了代價:兩年後被扶蘇之子子嬰誅殺。[31] 官逼民反 他繼續大量征發全國的農夫修造阿房宮和驪山墓地,調發五萬士卒來京城咸陽守衛,同時讓各地向咸陽供給糧草,而且禁止運糧草的人在路上吃咸陽周圍三百里以內的糧食,必須自己帶糧食。[41] 除了常年的無償勞役外,農民的賦稅負擔也日益加重,最終導致了陳勝吳廣起義的爆發。[42-43] 大澤鄉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政權,揭開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秦二世元年秋,秦朝廷征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征發前往漁陽戍邊,[44] 途中在蘄縣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根據秦朝法律,過期要斬首。[45] 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將尉,發動兵變,口號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起義軍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連克大澤鄉和蘄縣,並在陳縣建立張楚政權,各地紛紛響應。大澤鄉起義因為陳勝得勢後驕傲,加上秦將章邯率秦軍鎮壓而失利。[46] 但二世胡亥根本不相信,只喜歡聽天下太平的好話。在一次討論是不是發兵平定起義時,胡亥竟然不同意有「反叛」的事,發兵當然也就沒什麼必要了。[47] 叔孫通了解胡亥,便說:「他們說的天下反叛根本就不對,先皇早已經拆毀了城牆,熔鑄了天下兵器,有您明主坐堂,有嚴明法令行於天下,國家安定,人民富足,誰還會造反呢?現在陳勝這些人只不過是幾個盜賊而已,地方官正在積極追捕,請陛下盡管放心就是了。」[31] 胡亥聽了,滿心歡喜,直誇叔孫通說得好,然後他又問其他人,有的說陳勝是「盜賊」,有的則說是「造反」。說「盜賊」的沒有事,說「造反」的就治罪,因為說「造反」等於說天下大亂。治罪的罪名是「非所宜言」罪,就是說了不應該說的話,這種罪名是一種典型的封建專制刑法,秦朝後來雖然滅亡了,但後來的很多朝代都繼續沿用了這種罪名來維護君主專制制度。[31] 被逼自殺 趙高為了達到自己徹底專權的目的,對胡亥說了一大通很有「道理」的話,大意就是說胡亥年輕,經驗不足,而且皇帝也應該少和大臣們見面,以免在大臣們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48] 如果能居住深宮中聽取趙高他們的匯報,有他們這些「棟梁之才」來輔佐,那國家會治理得更好。胡亥一聽有道理,而且他也願意呆在後宮中享樂,從此,朝中大小政事都由趙高一人來獨斷專行。[48] [49] 趙高雖然大權在握,但他也害怕大臣們聯合起來反對他,為了試驗大臣對他的真實態度,趙高精心策劃了一起在此後歷史上遺臭萬年的政治事件:指鹿為馬。在公元前207年,即二世三年,在一次朝會上,趙高弄來一隻鹿作為禮物獻給胡亥,對胡亥說這是一匹好馬。胡亥聽了不禁笑出了聲:「丞相怎麼開這樣的玩笑,這明明是只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仍然堅持說是馬,胡亥便問在場的大臣們。大臣們因為害怕趙高的權勢,又不知道趙高葫蘆里賣的什麼葯,很多人便隨聲附和著說是馬。[51-52] 其他人有的說是鹿,有的裝聾作啞。事後,趙高便根據大臣們的不同說法區別對待:說是鹿的人一律找借口殺死,說馬的人則被當成自己一派的人。這件事過去後,趙高沒事了,胡亥卻有事了:他以為自己得了迷惑病。於是叫來太卜掐算,太卜卻瞎說是因為他祭祀時齋戒不好引起的。胡亥便到上林苑裡重新齋戒,開始還能堅持,後來又享樂開了。後來,胡亥將誤入苑中的人當場射死,[53] 趙高知道後又借題發揮,先是讓他的女婿閻樂上奏說,不知誰殺了人,將屍首扔到了苑中。然後趙高又裝模做樣地對胡亥說,皇帝因為是天子,所以射死了無罪的人要受上天的懲罰,也就是天子的老子的懲罰,同時鬼神會奉命降災的。胡亥很害怕,趙高趁機叫他到別處的行宮去暫時躲一躲,胡亥很聽話地就走了,趙高在朝中儼然皇帝一般。[54] 胡亥此時並不了解天下的真實情況,等到陳勝的軍隊逼近了都城咸陽,他這才著了急,聽從了章邯的建議,讓他率領釋放的驪山刑徒出戰迎敵。這些刑徒常年從事體力勞動,身體強壯,剛剛被釋放,士氣很高,在勇將章邯的率領下,初期打了很多勝仗,戰勝了陳勝和項梁的部隊,[55] 但後來,項羽破釜沉舟與章邯決戰,使章邯作戰失利,章邯向胡亥求救兵增援,又被趙高猜疑拒絕發兵。走投無路的章邯最終投降了項羽。[56] 章邯一走,秦的軍隊便不堪一擊,秦朝社稷危在旦夕。到這時,胡亥才猛然醒悟過來,原來趙高說的天下太平竟是謊言,如今天下已經亂得要亡國了,胡亥言談之中對趙高很是不滿。原來就有篡位之心的趙高乾脆先動手了。趙高以前多次說:「關東的盜賊成不了什麼氣侯。」後來項羽在鉅鹿城下俘虜了王離等人並繼續前進,章邯等人的軍隊多次敗退,上書請求增援,燕國、趙國、齊國、楚國、韓國、魏國都自立為王,從函谷關往東,大抵全部背叛了秦朝官吏而響應諸侯,諸侯都率兵西進。沛公率領幾萬人屠滅了武關,派人來跟趙高秘密接觸。趙高害怕二世發怒,誅殺加害自身,就謊稱有病不去朝見皇上。[57] 二世夢見一隻白虎咬了他車駕的驂(cān,參)馬,他殺了那隻白虎,但心中不樂,覺得奇怪,就去問解夢的人。解夢人卜得卦辭說:「涇水水神在作怪。」[58] 二世就在望夷宮齋戒,想要祭祀涇水水神,把四匹白馬沉入涇水。二世派人以起義者日益逼近的事譴責趙高。[59] 趙高恐懼不安,就暗中跟他的女婿咸陽縣令閻樂、他的弟弟趙成商量說:「皇上不聽勸諫,如今事態危急,想要把罪禍推給咱們家族。我想另立天子,改立公子嬰。子嬰仁愛謙下,百姓都擁護他的話。[60] 」就讓郎中令作內應,謊稱有大盜,命令閻樂召集官吏發兵追捕,又劫持了閻樂的母親,安置到趙高府中當人質。[61] 派閻樂帶領官兵一千多人在望夷宮殿門前,捆綁上衛令僕射,喝問道:「盜賊從這里進去了,為什麼不阻止?」衛令說:「皇宮周圍警衛哨所都有衛兵防守,十分嚴密,盜賊怎麼敢進入宮中?」閻樂就斬了衛令,帶領官兵徑直沖進去,一邊走一邊射箭,郎官宦官大為吃驚,有的逃跑,有的格鬥,格鬥的就被殺死,被殺死的有幾十人。[62] 郎中令和閻樂一同沖進去,用箭射中了二世的帷帳。二世很生氣,召喚左右的人,左右的人都慌亂了不敢動手。[63] 旁邊有一個宦官服侍著二世不敢離開。二世進入內宮,對他說:「您為什麼不早告訴我,竟到了現在這種地步![64] 」宦官說:」為臣不敢說,才得以保住性命,如果早說,我們這班人早就都被您殺了,怎能活到今天?[65] 」閻樂走上前去歷數二世的罪狀說:「你驕橫放縱、肆意誅殺,不講道理,天下的人都背叛了你,怎麼辦你自己考慮吧![66] 二世說:「我可以見丞相嗎?」閻樂說:「不行。[67] 」二世說:「我希望得到一個郡做個王。」閻樂不答應。又說:「我希望做個萬戶侯。」還是不答應。二世又說:「我願意和妻子兒女去做普通百姓,跟諸公子一樣。[68] 」閻樂說:「我是奉丞相之命,為天下人來誅殺你,你即使說了再多的話,我也不敢替你回報。」於是指揮士兵上前。二世自殺。[69]

⑺ 一寸木填墓道什麼意思

意思是一節木頭放在墓道前,這是《盜墓筆記》里的一句話。

《盜墓筆記》是南派三叔所著的盜墓題材小說,講述吳邪、張起靈、吳三省等人進入古墓探險的故事。該系列小說於2006年開始在網上連載,2007年1月正式出版,2011年12月19日,《盜墓筆記捌—大結局(上)》和《盜墓筆記捌—大結局(下)》兩本上市,首周銷量破100萬冊。

作家南派三叔《盜墓筆記》,中國盜墓類小說巔峰作品之一,自2007年出版發行,短短四年共出版九本實體書,以長達九卷的鴻篇巨制巧妙布局,集奇思妙想、懸疑恐怖、瑰麗神奇於一身,20年間獲百萬讀者狂熱追捧,至今仍是類型小說的經典扛鼎之作。

⑻ 女宰相上官婉兒到底為什麼會慘遭「墨刑」之苦

上官婉兒遭“墨刑”一事在段公路的《北戶錄》中有詳細記載:

天後(武則天)每對宰臣,令昭容(上官婉兒)卧於案裙下,記所奏事。一日宰相對事,昭容竊窺,上(唐高宗)覺。退朝,怒甚,取甲刀札於面上,不許拔。昭容遽為乞拔刀子詩。後為花子,以掩痕也。

這段記載講述的是這么一段故事:當年貴為天後的武則天每每與朝廷宰輔議事時,都會讓上官婉兒躺在她的裙子底下記錄她與朝臣議論之事。但是有一天,在武則天、高宗與宰輔議事的時候,上官婉兒卻突然爬了出來,偷偷偷窺著前來議事的大臣(有傳是李炯秀)。這時,被高宗發現,在退朝後,高宗十分生氣,就讓人將一把小刀插在婉兒的前髻以示懲戒。

後來在上官婉兒做了一首乞拔刀子詩後,高宗心軟並允許她取下小刀。可是此時小刀雖拔,但對她的容貌造成了瑕疵,那個傷口已揮之不去,無奈下她只得在自己的傷口上畫上裝飾來掩蓋其疤痕。

其實嚴格來說上官婉兒並未遭受到“墨刑”。

不過對於這個故事,個人覺得不可信,畢竟只是野史,而且是記載於污穢一書中,那就更是不可信。

而至於題主所問,為何她在臉上留上傷疤後,不顯醜陋,反而是越發嫵媚呢?很簡單,如《酉陽雜俎》所說“今婦人面飾用花子,起自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跡。”,當年的上官婉兒因受此懲罰,導致臉上留有疤痕,於是在當時上官婉兒為了掩蓋這個疤痕,並在自己的疤痕處畫上一個梅花。

也正是這個梅花不但掩蓋了她的疤痕,還讓她變得越發的嫵媚。後來宮女們皆以為美,並有人偷偷以胭脂在前額點紅效仿,漸漸地宮中便流行其一種全新的妝容,而這就是後世聞名的紅梅妝。

⑼ 漢武帝時期的酷吏

張湯的出身與童年
西漢初期的官吏總體上由兩部分組成:一類是法家式的官僚及其子弟,可概稱為文吏;另一類是學習儒家經典而入仕途的知識分子群體,可概稱為儒生。前者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未接受系統的六經之學,但深諳政治慣例,通曉法律事宜,熟知技術性業務,是人主眼中的「武力有功之臣」,其施政採用法家實用主義學說,直接秉承最高旨意,嚴刑峻法,打擊盜賊豪強及一切不利於皇權統治的力量,後世稱他們為「酷吏」。後者通常出身平民,深知社會底層民眾疾苦,篤信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倫理,認為治國之本在於寬厚待民,但多不通政務,不適應官場規則。其施政堅決依照儒家學說,發展生產,施行教化,致力於社會的安定良態,後世稱他們為「循吏」。〔1〕文吏與儒生之爭,既有政治分歧,也因私人生活,漢武帝時代尤為激烈。而張湯就是武帝時期赫赫有名的一代酷吏。
張湯,西漢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地區)人,具體出生年份不祥,約為漢景帝中期,是典型的法家式官僚子弟出身。現代心理學理論認為,人幼年的生活環境對其一生成長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潛意識中的刺激通常於悄無聲息之中深刻地改變性格,而性格在某種程度上就決定著命運。中國民間諺語也有「三歲看小,五歲看老」。司馬遷在《史記•酷吏列傳》里記有這樣一件發生在張湯幼年時的小事,其中反映出的諸多信息將會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張湯及以其為代表的酷吏群體的心態。
「父為長安丞,出,湯為兒守舍。還,鼠盜肉,父怒,笞湯。湯掘熏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傳爰書,訊鞠論報,並取鼠與肉,具獄磔堂下。父見之,視文辭如老獄吏,大驚,遂使書獄。」 〔2〕
以職業風格治家的張父因老鼠偷肉一事大發脾氣,用竹板、荊條「笞」湯,體罰兒子。請注意,笞刑是古代中國常見的正規刑罰之一。〔3〕受了委屈而又倔強的小張湯掘地三尺捕獲盜鼠後,並非出口惡氣一殺了之,而是一本正經地自設公堂,傳布文書,刑訊定罪,最後宣讀判決,將老鼠處以極刑,磔(肢解暴屍)於堂下。再請注意,磔刑是遠古殘酷周刑之一,即今人俗語「五馬分屍」。〔4〕擔任公職多年的父親見證情景,也得「大驚」,從此發現了張湯的天賦,讓他助理代案,專寫司法文書。(關於漢代訴訟審判制度,文獻記載不多,主要描述就在《酷吏列傳》及張湯審鼠這一段。)〔5〕通過對上述事件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家庭環境的影響、張湯自身的興趣和才能以及其父對他的專業培訓,都使他非常適合擔任「刀筆吏」職務,從事司法工作,這與他後來能位列三公、成為御史大夫關系極大;其次,張湯小小年紀性格中殘忍冷血的一面已初顯端倪,具有強烈的暴力傾向,其後更是愈演愈烈直至成為一代酷吏,「令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6〕但同時也為其一生最終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三 從小縣吏到御史大夫
張父死後,張湯頂班當了多年長安吏。他的政治發跡,先是因為救助過周陽侯田勝,而被引見朝中貴族,在當時名酷吏寧成手下任職。接著攀交上田勝之兄丞相田蚡,遂被推薦給漢武帝,提升為御史。張湯仕途上的嶄露頭角始於公元前135年的陳皇後巫蠱案。皇後陳阿嬌(成語「金屋藏嬌」的女主角)為與美人衛子夫爭寵,召集巫婆於後宮施法念咒。武帝下令嚴查此事。張湯借機發揮酷吏本色,網羅無辜。「湯深竟黨與,相連及誅者三百餘人,楚服梟首於市」,〔7〕被牽連者達上千人。既而陳阿嬌被廢,衛子夫新立為後。因辦案有功,張湯升職為太中大夫,從此為武帝所賞識一路青雲直上。
太中大夫任上,張湯與私交甚好的酷吏趙禹(成語「一意孤行」的主角)合作,根據武帝政治的現實需要,共同制訂修改各種國家律令。其主要作為有:恢復漢初廢除的連坐法、族誅法、妖言誹謗罪等嚴刑峻法;作見知故縱之法,即官吏獲知犯罪行為後必須舉告,對應判刑的罪犯必須嚴格執行,對當地動亂必須嚴厲鎮壓,否則以重罪論處;編《越宮律》二十七篇(今佚)。關於宮廷警衛制度,是漢律六十篇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律令的共同特點是「務在深文,拘守職之吏」,〔8〕即務必使法令嚴峻細密,對任職官吏尤為嚴格。這使得文景盛世以來寬厚立法的趨勢被逆轉,漢法的發展從此嚴酷苛密化。
此時,武帝為加強封建大一統,罷百家尊儒術,推崇董仲舒的新儒家學說。張湯恰時投機,一邊上書請求選派儒家博士為廷尉史,輔助自己辦案,一邊多次就朝堂重大案件代表天子及官方前去咨詢已還鄉退隱的董仲舒,以其意見為重要的審判依據。從此獄吏斷案,多應朝廷旨意,附會古人之義,言必六經「公羊」,史稱為「春秋決獄」,這既促進了法律儒家經典化的過程,也是兩漢經學化的開始。
公元前123年,淮南王劉安(古籍《淮南子》的編著者,成語「雞犬升天」的主角)、衡山王劉賜謀反,事敗自剄。廷尉張湯主審這場政治大案,揣摩武帝心意,乘機鏟除宿怨,窮追狠治大顯身手,「凡淮南、衡山二獄,所連引列侯、二千石、豪傑等,死者數萬人」。〔9〕張湯遂於次年,即武帝元狩二年,加官進爵,功成名就,開始了他人生中最輝煌的七年御史大夫生涯。
張湯的飛黃騰達,首要原因在於他成功前謙卑待人、廣交朋友、編織關系網,打下了堅實的階級基礎。《史記•酷吏列傳》上說「湯為人多詐,舞智以御人……已心內雖不合,然陽浮慕之」。雖然有意見,但是表面還要做足功夫,營造氛圍,對富豪高官們仰慕推崇,畢恭畢敬,「與長安富賈交私,收交天下名士大夫……至於大吏,內行修也;送請諸公,不避寒暑」。於是「雖用法深意不專平,然得此聲譽」,盡管問題不小,卻被權貴褒獎,獲得良好名聲。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張湯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張湯的一言一行從武帝角度看去,無不是唯皇命是從,絕對效忠,絕無任何私心,武帝自然認為他是個難得的人才,於是理所當然的重用他,賦於他大權。而事實上卻是「所治即上意所欲罪,與監史深禍者;即上意所欲釋,與監史輕平者……治獄所排大臣自為功」。也就是說,張湯斷案大多是遇上武帝討厭的,就落井下石加重刑罰;遇上武帝喜歡的,就尋找借口法外開恩;遇上武帝不關心而與自己有隙的,就毫不留情一審到底,以排擠仇家為政績,在維護皇權的幌子下最大程度的擴張己欲。「雖文致法,上財察,於是往往釋湯所言」,名義上萬事由皇帝一人裁決,其實最終決策權卻完全被張湯個人意志所引導。值得注意的是,張湯的成功所依靠這兩個因素也正是他失敗的原因。
位列三公後的張湯自恃有皇帝寵信,多行分外之職,權勢遠超丞相,天下之事皆由其決之。他在朝堂上高談闊論國家大政常至日暮,武帝忘而廢食遲不退朝,眾臣皆不得歸;因病不能上朝時,武帝竟御駕專程前往張府看望,隆貴到如此地步。漢匈間長年間大規模的戰爭導致國庫空虛,民不聊生。為解決財政危機,武帝令張湯主管經濟改革,策劃國家與百姓爭利,負責製造白金貨幣和五銖錢,實施鹽鐵用品專賣法案,到處張貼緝拿令,嚴刑打擊豪強富賈,酷法壓迫平民弱勢,〔10〕全國被搞的通貨膨脹,騷動不堪。
而就在這個時候,經武帝默許,張湯又親手製造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史和法制史上最為嚴重的冤獄之一——腹誹案。以廉直聞名,任九卿之一的大農令顏異因對張湯以一張白鹿皮置換四十萬錢的經濟法案持有異議,得罪了漢武帝。主持變革大計、善察政治風向的張湯與顏異有舊怨,便借口顏異曾在下屬批評朝政時「不應,微反唇」(無語,只動了下嘴皮),上告其「不入言而腹誹,論死」(沒說話但在心裡誹謗,應該處以死刑)。〔11〕武帝批准,顏異即被處死。腹誹案可以說是千古奇冤,竟純以猜度主觀判定政治犯,這個惡劣的先例比南宋岳飛「莫許有」、明於謙「意欲罪」在時間上還早了上千年。其造成的直接惡果就是皇權專制勢力滔天,官民人人處於恐怖之中,「自是之後,有腹誹之法比,而公卿大多諂良取容矣」,腹誹被公然地搞成了能類推的罪名,眾臣也得諂顏保身附和。至於改革大計,為政時不聽眾議不思後果,打擊傷害面太廣,必然造成對社會的嚴重損害。「自造白金、五銖錢後,吏民之坐盜鑄金錢死者數十萬人。犯者眾,吏不能盡誅」,以致民怨沸騰,怨聲載道,「自公卿以下,至於庶人,咸指湯」。〔12〕到了這個萬夫所指的地步,可控制的經濟危機已被人為惡化成了嚴重的政治社會危機,如同不義的輝煌總逃不過慘淡的收場,張湯的飛黃騰達也快到盡頭了。

四 四面楚歌無路可走
張湯的失敗,最致命的原因在於他的兩面性格,為法過酷,結怨太多,最後被武帝拋棄。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二年,由於鹽鐵收歸中央政府獨占,極大損害了同姓諸侯國的利益,再加上以前的個人恩怨,趙王劉彭祖率先指控張湯與其下屬魯謁居合謀詭計危害國家。魯謁居是張湯的心腹手下,曾故意炮製冤案以陷害張湯的舊怨御史李文。魯謁居因趙王上告被關入獄中不久病死。被連累的魯謁居的弟弟認為張湯見死不救,於是在牢里揭露了其兄與張湯違法挾私尋仇的黑幕。武帝特命廷尉減宣調查李文案,而同為酷吏的減宣恰也是張湯的老對頭,欲藉此案置張湯於死地,便私下秘密行動羅織大罪。正在這危機時刻,有賊偷盜了漢文帝陵園的下葬錢,依慣例,丞相庄青翟與張湯相約一同向武帝謝罪。張湯臨時變卦,單方面推卸責任,准備先彈劾庄青翟,將罪名全歸於丞相。而丞相府的三位長吏朱買臣(成語「覆水難收」的主角)、王朝、邊通也都與張湯結有深怨,三人得知張湯計劃後,一起聯名先發制人,替丞相聲辯無罪的同時,告發了張湯平日的種種非法行徑,將前後數件事一一聯系。武帝暴怒,認定張湯內心險詐一慣欺君,便不由分說,派使者帶著罪名簿以八項大罪痛責張湯。
「天子果以湯懷詐面欺,使使八輩簿責湯。湯具自道無此,不服。於是上使趙禹責湯。禹至,讓湯曰:「君何不知分也。君所治夷滅者幾何人矣?今人言君皆有狀,天子重致君獄,欲令君自為計,何多以對簿為?」湯乃為書謝曰:「湯無尺寸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為三公,無以塞責。然謀陷湯罪者,三長史也。」遂自殺。湯死,家產直不過五百金,皆所得奉賜,無他業。昆弟諸子欲厚葬湯,湯母曰:「湯為天子大臣,被污惡言而死,何厚葬乎!」載以牛車,有棺無槨。天子聞之,曰:「非此母不能生此子。」乃盡案誅三長史。丞相青翟自殺。上惜湯。稍遷其子安世。」〔13〕
武帝還派出當年與張湯情同兄弟的酷吏趙禹來質問他。〔14〕張湯見了好友,自以為事情終有轉機,正准備長篇解釋,卻被趙禹當頭痛斥:「今天你覺得自己冤枉了,當年被你殺的那麼多人就不冤枉嗎?現在別人告你都是有真憑實據的,皇上關你到牢里,就是希望你自我了斷,為什麼還要爭辯呢?」(這與成語「請君入瓮」有神似之處)這么一折騰,張湯終於清醒了,回想自己昔日所作所為,再以自己對武帝的了解,盡管不甘心,但是非死不可了。在諸侯、部屬、酷吏、同僚上下內外四面八方的夾擊下,皇帝也拋棄了他。張湯自殺了,面對下葬事宜,張母之所以正氣懍然地說了些我們不能理解的怪話,我想大概是因為在她眼中兒子一貫是清廉正氣盡心為公的吧。
實際上,張湯之死是政治斗爭的殘酷結果,是作法自弊罪有應得的下場,是古語「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再印證,談不上什麼惡言誣陷。首先,張湯大權在握後,翻臉無情、廣結仇怨,致使眾臣群起圍攻,再無人為其說話,失去了以前牢固的官場基礎。丞相府的三長史朱買臣等人都是平民文士出身,曾位居張湯之上,「而湯為小吏,跪伏使買臣等前」。等到他們獲罪降職後,風水輪流轉,「(朱買臣)見湯,湯坐床上……湯數行丞相事,知此三長吏素貴,常凌折之」,冤家對頭間已是易結不易解了。其次,懷著「何世患無才?有才而不肯盡用,與無才同,不殺何施」〔15〕的人才工具論的漢武帝,為人喜怒無常,隨心所欲,做事治國常不計後果,一旦反悔便大走極端。在對待張湯案時,先是毫不留情,不容解釋,一心治其死罪。等到終於如願了,突然聽聞張湯家貧薄葬,就立刻掉轉方向,一口氣又殺了三長吏,逼死丞相庄青翟,金口贊許了張母,再提升張湯之子張安世的官職,就算是撥亂反正給張湯正式平反了。孰不知這很可能是一場政治案件還沒弄清,緊接著又製造了另一場也說不清的冤假錯案。以武帝一貫的政治言行和後來的歷史觀之,他對張湯有保留的「信任」與所謂的「惋惜」,在關鍵時刻是不可靠的,一旦遭遇其他重大政治斗爭,必要時還會棄之為犧牲品。
《史記•平淮書》載「是歲也,張湯死而民不思」,張湯本來也就沒為民眾做過多少有益之事,留給平民百姓的恐怕只有嚴刑峻法帶來的肉體與心靈上永遠的傷痛。他所做過的違法亂紀的罪行,只怕依他自己制訂的漢律也是要嚴懲不怠禍及全族的。整個事件里最值得稱贊之處在於,張湯雖然全公費開支,但從政數十年,一度掌控全國財政大權,卻能不貪污索賄,以至家中清貧如許,真是難能可貴,在這一點上足為廉潔表率,或許這就是張母內心深處兒子正直形象的來源。
縱觀這場高層大內斗,真可說幾乎無對錯之分,朝中各臣在揣摩皇帝心意互相傾軋的同時,都在不同程度地徇私枉法。在張湯一心陷害別人時,別人也在相機報復,一有機會,雙方就借機發揮大肆發難,一場新的政治大風暴又憑空從天而降。其結果卻不僅是葬送了自己的性命,還連累無辜他人,殃及下層百姓。這既是封建政治的黑暗無情,也是皇權制度下的丑惡與無奈。

五 張湯與武帝的歷史教訓
張湯死後,武帝繼續重用酷吏治國,《史記•酷吏列傳》所載十一名酷吏,竟有九位都是武帝時的,義縱、王溫舒、減宣、杜周等人相繼擔任廷尉、御史大夫等職,搞得冤獄遍天下,民變起八方,階級矛盾空前激化,國家處於一片腥風血雨中。《漢書•刑法志》記「(張湯死)其後姦猾巧法,轉相比況,禁網寢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條、千八百八十二章,死罪決事比萬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書盈於幾閣,典者不能遍睹」。司馬遷也評論說,張湯雖「深刻」,然相比之下「其治尚寬,輔法而行」,還能「知陰陽,人主與俱上下,時數辯當否,國家賴其便」。「自張湯死後,網密,多詆嚴,官事浸以耗廢,九卿碌碌奉其官,救過不贍,何暇論繩墨之外乎!」上有所好,下必甚矣,酷政蔚然成風,酷吏盈滿天下,而張湯的繼任者們只會一無是處禍國殃民,「何足數哉!何足數哉!」〔16〕張湯一生以悲劇告終,這是武帝統治下他的必然命運。漢武帝劉徹是一個雄才偉略卻也好大喜功、黷武嗜殺的封建帝王。他在位五十年間,開疆拓土建立不朽功業、確建中國三千年「秦皇漢武政治架構」的同時,隨意發動戰爭,任意製造大規模冤案,嚴刑酷法維護統治,揮霍了其祖父與父親「文景之治」四十年多來的社會財富,導致國家動盪不安,人民飽受苦難,「海內虛耗,戶口減半」,〔17〕全國人口減少一半。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總結到:「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18〕武帝時共十三位丞相,不得善終者九位。至到最後「巫蠱」案剛愎自用聽信讒言,逼死皇後(衛子夫)、太子、皇孫,才痛然恍悟,察覺自己於國於民為禍甚大,晚年「輪台思子悔過」下罪已詔,決定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任用賢良,以贖己罪。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暴君必然製造酷吏,二者互相利用互為依靠。酷吏在爭寵內斗的同時,又提攜互助共同營造暴政;不酷者反而被異化為官場公敵難以作為。僅以張湯為例,他師出酷吏寧成,與酷吏趙禹交好,最終也被酷吏減宣圍攻。而酷吏尹齊、杜周、王溫舒都曾先後為張湯屬下。張湯對他們甚為欣賞,多次稱贊尹齊「廉武」,數次進言杜周「無害」,〔19〕大力提拔王溫舒。三人由此官至御史,在張湯死後倍受重用,「青出於藍而甚於藍」,施政殘暴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可說是惹得人神共憤,當然也都如張湯般咎由自取,難逃政治犧牲品的悲慘下場。
在酷吏大量培養酷吏的同時,循吏與酷吏間斗爭也一直未停止過。匈奴曾來請求和親,儒生博士狄山反戰主和,斥責張湯等酷吏「詐忠」,結果被武帝公然借匈奴人之手殺掉,「自是以後,群臣震攝,無敢忤湯者」。〔20〕唯一敢當面反對張湯批評武帝的只有大臣汲黯(成語「後來居上」的主角)。汲黯為人剛正,言行磊落,曾被武帝譽為「古之社稷之臣」。張湯初任廷尉時,汲黯就認定其必為禍及天下,多次在皇帝面前痛斥張湯,經常與張湯在朝堂上爭論國家大事。張湯辯論注重咬文嚼字,於細微處反復糾纏;汲黯盡管義正言辭,堅守原則,但也無法駁倒對方。張湯為此「深心疾黯,欲誅之以事」, 武帝也厭煩汲黯逼迫其外調異地。汲黯臨走前,對大行李息忠言直告:
「黯棄居郡,不得與朝廷議也。然御史大夫張湯智足以拒諫,詐足以飾非,務巧佞之語,辯數之辭,非肯正為天下言,專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毀之;主意所欲,因而譽之。好興事,舞文法,內懷詐以御主心,外挾賊吏以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與之俱受其僇矣。」〔21〕
事實證明,汲黯這段話政治預見性極強,對張湯及酷吏群體的分析深刻到位。可李息「畏湯,終不敢言。後張湯果敗」。事後逐漸認清張湯真面目的武帝聽聞此言,認為張湯之所以橫行,正是李息這類人懦弱縱容,「抵息罪」,將李息嚴懲,又提升了汲黯的官職,作為表彰。
值得一提的是,酷吏趙禹在張湯死後,一改以往「酷急」作風,晚年「治加緩,而名為平」,在一片酷吏的殺罰聲中反而有了「據法守正」的好名譽,也得享天年終老於故土。〔22〕而張湯之子張安世為官也與其父迥異,昭宣二朝位居重臣,卻明哲謹慎,施政寬厚,多與人善,生活方面是家傳的廉潔簡朴,封侯加爵家資萬貫,依舊是身著夫人親自為其紡織的衣衫(也有史家評論其有世故作秀的嫌疑)。最終「安世子孫相繼,自宣、元以來為侍中、中常侍、諸曹散騎、列校尉者凡十餘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張氏,親近寵貴,比於外戚」〔23〕,發展為顯赫非凡的名門世家。我想這其實都是前車之鑒,血與歷史的教訓吧。而張氏一家數代從事法吏工作,則是中國古代律學家族世襲化的開始。
《史記•酷吏列傳》開篇引孔子語「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史記•循吏列傳》前言也說「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備,良民懼然身修者,官未曾亂也。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何必威嚴哉?」我們知道,反暴政頌仁義是《史記》的核心指導思想,《循吏列傳》正是作為《酷吏列傳》的對比面而出現的。西漢酷吏集現代公安、檢察、法院三大國家機構職能於一身,權力直出最高統治者,幾乎不受任何制約。酷吏在治亂的過程中打擊豪強盜賊,發揮過重要的積極作用,但其本質決定作為封建皇權的私人統治工具,對國家社會終究是弊大於利的。一味偏私以刑治民的古代法家學說是存在重大缺陷的,須知絕對的權力只會導致絕對的腐化,這是人性與生俱來的弱點。治國之道應當同時加強道德建設與法制完善,善法面前不分階層人人平等,才能順利創建出和諧社會,而這也就是現代法治遠勝於人治的地方。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張湯時代的歷史值得我們後人沉思之處太多了。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37657188.html?si=4

熱點內容
法律公司開業典禮新聞稿 發布:2025-01-11 14:24:52 瀏覽:494
中華全民共和國合同法 發布:2025-01-11 14:20:17 瀏覽:238
勞動法中關於被辭退員工工資待遇 發布:2025-01-11 13:45:31 瀏覽:550
高要司法局 發布:2025-01-11 13:44:53 瀏覽:125
最早貨幣立法 發布:2025-01-11 13:40:11 瀏覽:766
大學生對性道德 發布:2025-01-11 13:24:13 瀏覽:61
恩陽法院執行 發布:2025-01-11 13:04:37 瀏覽:708
法官司法廉潔 發布:2025-01-11 12:41:40 瀏覽:318
經濟法基礎課程感想 發布:2025-01-11 12:38:36 瀏覽:715
經濟法個人結算賬戶 發布:2025-01-11 11:51:29 瀏覽: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