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與葯品法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非法經營葯品罪
非法經營葯品是指商家在沒有營業執照的情況下,以營利為目的,非法出售葯品。
② 違反葯品管理法及實施條例 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的行為有哪些
「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上才有「承擔刑事責任」的條款。主要指違反《葯品管理法》第九章(法律責任)第七十四條之規定,生產銷售假葯......構成犯罪的。
《葯品管理法》和《葯品管理法實施條例》上面只有「行政處罰」條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致人死亡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本條所稱假葯,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的規定屬於假葯和按假葯處理的葯品、非葯品。
2010年刑法修正案草案規定製售假葯即為犯罪行為,不存在「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說法。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為加強刑法對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保護,調整生產、銷售假葯罪的構成條件,降低入罪門檻。
③ 我國刑法對生產劣葯罪有哪些刑罰處罰
我國刑法對生產劣葯罪的立案規定是:
1、生產的劣葯造成人員輕傷、重傷或者死亡的;
2、有其他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情形。
「劣葯」,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的規定,葯品成份的含量不符合國家葯品標準的葯品和按劣葯論處的葯品。
【法律依據】
《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條
生產、銷售劣葯,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本條所稱劣葯,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的規定屬於劣葯的葯品。
④ 中國刑法對銷售假葯罪的規定
刑法中關於銷售假葯罪的立案規定是:含有超標準的有毒有害物質的;不含所標明的有效成份,可能貽誤診治的;所標明的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定范圍,可能造成貽誤診治的;缺乏所標明的急救必需的有效成份的;其他法定情形。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第十七條
生產(包括配製)、銷售假葯,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含有超標準的有毒有害物質的;
(二)不含所標明的有效成份,可能貽誤診治的;
(三)所標明的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定范圍,可能造成貽誤診治的;
(四)缺乏所標明的急救必需的有效成份的;
(五)其他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情形。
本條規定的「假葯」,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的規定屬於假葯和按假葯處理的葯品、非葯品。
⑤ 葯品安全方面刑法中的空白
我國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和第一百四十二條分別規定了生產、銷售假葯罪和生產、銷售劣葯罪,從罪狀的表述上可以看出是採用了空白罪狀,直接參照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條和第四十九條的規定。我國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假葯:(1)葯品所含成分與國家葯品標准規定的成分不符的;(2)以非葯品冒充葯品或者以他種葯品冒充此種葯品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葯品,按假葯論處:(1)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禁止使用的;(2)依照本法必須批准而未經批准生產、進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須檢驗而未經檢驗即銷售的;(3)變質的;(4)被污染的;(5)使用依照本法必須取得批准文號而未取得批准文號的原料葯生產的;(6)所標明的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定范圍的。第四十九條規定:葯品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國家葯品標準的為劣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葯品,按劣葯論處:(1)未標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2)不註明或者更改生產批號的;(3)超過有效期的;(4)直接接觸葯品的包裝材料和容器未經批準的;(5)擅自添加著色劑、防腐劑、香料、矯味劑及輔料的;(6)其他不符合葯品標准規定的。可見,我國葯品管理法把葯品成分不符合國家葯品標準的規定為假葯,把葯品成分含量不符合國家葯品標準的規定為劣葯,並採用列舉的辦法羅列了一系列認定假葯和劣葯的情形。
刑法按照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條、第四十九條規定,對假葯、劣葯進行的這種二元區分,雖然表面看具有合理性,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不難發現,刑法引用葯品管理法對假葯、劣葯的規定既不科學,也不嚴謹,更難以操作,不利於實現對葯品安全的刑法保護。2001年「兩高」《關於辦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就曾涉及相關問題,但隨著復雜多變的形勢發展,該司法解釋已經遠不能滿足司法實踐的需要,2009年5月「兩高」又出台了《關於辦理生產、銷售假葯、劣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但是該解釋也只是從技術層面解決了部分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關於假葯和劣葯的區分與定性的合理性問題,因此,有必要對我國刑法中假葯、劣葯界定問題進行反思,並提出相應的完善建議。
一、我國刑法假葯、劣葯二元界定之缺陷反思
(一)刑法對假葯、劣葯作二元區分不科學、不合理
首先,我國刑法對假葯、劣葯的二元區分並沒有實現對其社會危害程度的合理劃分。刑法以偽劣程度的不同將不合格的葯品分成假葯和劣葯,從對生產、銷售假葯和劣葯行為的定罪量刑之差異上足以窺見,在法律規定的潛意識中,劣葯的社會危害性不及假葯的社會危害性大,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假葯和劣葯的社會危害性往往難分伯仲,並且,生產、銷售假葯罪與生產、銷售劣葯罪兩罪在罪名上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在罪名的成立和量刑上卻相差甚遠。生產、銷售假葯只要「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就可以定罪且最高可以處死刑,而生產、銷售劣葯則需要「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才以犯罪論處,且最高刑是無期徒刑。社會危害性相當的兩種行為不僅罪名不同,且構罪的要件和刑罰處罰都有所不同,此時刑法的罪責刑相適應原則難以得到體現。我國葯品管理法以葯品的偽劣程度對假葯、劣葯進行二元區分是不科學的,並沒有實現對兩種行為社會危害程度的合理劃分,對假葯、劣葯制售行為的打擊也有失公正。
其次,假葯;劣葯的二元區分所產生的實際結果違背了對假葯、劣葯進行劃分的初衷。葯品管理法將成分含量不符的情形界定為劣葯,其本意是針對投料不足但差量極小的生產現象提出的。以某種葯品為例,按照國家葯品標准,其中某一成分的含量需要達到98%才算合格,而如果廠家偷工減料只投入了95%的該成分,因此造成劑量不足而使葯效略有下降,那麼這種葯品就屬於劣葯。從這個角度看,該界定在行政法中,對於確保葯品的質量是切實有效的。然而,由於葯品管理法對劣葯的含量是否符合法定含量的界限范圍並沒有作出具體的規定,使得一些不法經營者可能有機可乘。不妨假設一種較為極端的情形,如某葯某成分合法含量為85%以上,但某產商葯品根本不含有該成分,即該規定的成分實際含量為0%,毫無疑問該葯屬於假葯。但是倘若不法商家為獲得暴利同時規避法律,把這種葯品的該成分變為2%,成分2%葯品的療效和不含該成分的葯品療效沒有實質的差異,但在處斷上則有很大的差別。含量為0%者屬於假葯而含量為2%者屬於劣葯,在構罪標准和追究責任時可能面臨截然不同的結果。
最後,假葯、劣葯的二元區分也造成了實踐中假葯、劣葯之間難以區分的情形,給司法實踐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葯品管理法通過列舉的辦法將假葯與劣葯的表現形式列舉出來,但這些表現形式在假、劣葯認定過程中容易出現競合,使得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難以進行區分與界定。例如我國葯品管理法第四十九條規定超過有效期的葯品屬於劣葯,第四十八條的規定變質了的葯品屬於假葯,但超過有效期葯品性質區別很大,部分超過有效期的葯品還處在葯品穩定期內,沒有失去葯效或者還沒有變質,但有一些超過有效期的葯品已經變質失效甚至產生有毒有害物質。這樣超過有效期的葯品是假葯還是劣葯就可能出現競合,即假如超過有效期的葯品已經變質了,那麼該葯品既是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條所規定的假葯又是該法第四十九條所規定的劣葯。這里有學者指出可以採用法條競合中重法優於輕法的原則來解決這個競合問題,即當超過有效期的葯品已經變質則適用重法以假葯論處,若還處於葯物穩定期內即還沒有變質時則以劣葯論處。⑴雖然原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一方面,該原則的適用使得法律對劣葯情形中的「超過有效期的葯品」這一情形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意義。另一方面,該處理原則在實際操作中給司法者帶來了不便,對於絕大多數超過有效期限的葯品是否已經達到變質的程度用肉眼是難以識別與認定的,只能通過一定的檢測手段加以辨別,根據「兩高」出台的《關於辦理生產、銷售假葯、劣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是傾向於委託省級以上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設置或者確定的葯品檢驗機構檢驗,這就給執法者帶來了很大的操作困難,甚至各地標准或者檢測方法的不同可能對變質的認定結論也會有所不同。
(二)葯品管理法對假葯、劣葯的界定不嚴謹、不規范
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條和第四十九條採用列舉的方法羅列了一系列認定假葯、劣葯的情形,但有些情形的規定和表述缺乏相應的嚴謹性和規范性。
首先,對假葯、劣葯概念及范圍的規定不具體,不嚴謹,缺乏可操作性。具體體現為:一是關於假葯中所規定的變質的和被污染的情形規定得不夠具體。對於變質和污染達到什麼程度沒有作出明確規定,這種操作性不夠強的規定往往只能流於形式,難以落實。本文認為此處應當對變質和被污染兩種情形有一個定性和定量的指標,具體規定什麼情形與什麼程度屬於變質和被污染的情形。此外,也有學者認為對於變質或被污染的葯品屬於按假葯論處的葯品,根據葯品管理法第七十八條的規定,在處罰通知上必須載明葯品質量檢驗結果是不科學的,應該直接將其規定為假葯,而不是按假葯論處;⑵二是我國葯品管理法第十一條規定「生產葯品所需的原料、輔料,必須符合葯用要求」,但何為該法所謂的葯用要求也沒有具體規定,因此在缺乏法律解釋的情形下,本條規定給實際操作帶來了困難。三是我國葯品管理法用於界定劣葯的「含量不符」概念中的含量不明確,距離標准含量的多少並未給出具體規定,使得含量懸殊的葯品可能定為同一種性質。
其次,對假葯、劣葯概念及范圍的規定不夠全面,存在法律漏洞。在明確假葯的情形中第六項規定「所標明的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定范圍的」,在這當中只規定了超出情形而完全忽視了縮小的情形,在現實生活中確實超出情形更為普遍,但是縮小情形也不容忽視。現實生活中存在不少以縮小適應症或功能主治而刻意誇大某種特徵或功能以達到強化目的的現象,其所大力宣傳的可能並不是葯品的主要功能而只是迎合了市場的需要。
再次,假葯、劣葯概念的表述不符合刑法嚴謹邏輯的要求。例如葯品管理法第四十九條第五項規定:「擅自添加著色劑、防腐劑、香料、矯味劑及輔料的」屬於劣葯,同樣是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條還表述「輔料,是指生產葯品和調配處方時所用的附形劑和附加劑」。附加劑是包括著色劑、矯味劑等除了主葯以外的一切附加材料的總稱,因而輔料與著色劑、防腐劑、香料、矯味劑是包容與被包容的關系,而葯品管理法第四十九條在列舉劣葯的情形時把它們並列敘述,存在邏輯上的問題。
二、國外及國際組織關於假葯、劣葯之法律界定
世界衛生組織將假葯定義為:故意或欺詐性地標錯品種或/和其來源的葯品。具有同類性質的產品、含有標准成分或不具有標准成分的產品、不具有活性成分或活性成分含量不足的產品以及偽造包裝的產品都屬於假葯。⑶國際制葯協會(1FPMA)聯合英聯邦制葯協會對假葯進行了定義,認為假葯是指故意或欺詐性地標錯品種或/和其來源的葯品。其中含有標准成分、不具有標准成分、不具有活性成分以及偽造包裝情形都屬於假葯。⑷
此外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家對葯品的定義也比較科學和全面。以美國為例,在葯品管理體制和法制建設方面具有豐富經驗,有著葯品監督管理方面完善的管理體系和法律制度,在世界范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美國《聯邦食品、葯品和化妝品法案》(FDCA)經過多次修改,已成為世界上最全面的葯品管理法律,其中有關規定我國可以予以參考和借鑒。根據美國《聯邦食品、葯品和化妝品法案》的規定,所謂假葯是指某種葯品或葯品的容器或標簽上,未經授權,帶有該葯品的實際生產商、包裝商或經銷商以外的其他葯品生產商、加工商、包裝商,經銷商的或與之相似的商標、商號或其他標識、印記、設計,因而錯誤地將該葯品指向,或使得該葯品被認為是由該其他生產、包裝或經銷商生產、包裝或經銷的。⑸美國的《聯邦食品、葯品和化妝品法案》中把所有不合格的葯品統稱為假葯,並且根據葯品的實質問題和形式問題把假葯劃分為摻假葯和冒牌葯,即把內在質量存在問題的葯品歸為摻假葯,而把葯品本身沒有問題但標簽有問題的葯品歸為冒牌葯。⑹
三、假葯、劣葯概念之統一與立法完善
從上述有關國際組織及美國關於假葯的定義及范圍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與國外其他國家關於假葯的定義具有以下幾點不同之處:(1)假葯的認定標准不同。我國的判斷標準是國家葯品標准,把葯品所含成分或成分含量與國家葯品標准規定不一致的認定為假葯或劣葯,而國外則把葯品的標示與實際是否相符作為判斷假葯的主要標准。(2)兩者關於假葯所規定的范圍不同,根據國外關於假葯的認定標准,不僅包括實質的冒充還包括了商標、葯品名稱、標示、外觀及包裝等形式的冒充,而我國假葯概念中的「冒充」僅指對葯品的實質性冒充,我國關於假葯所規定的范圍比國外所規定的假葯范圍窄得多。(3)我國根據不合格葯品的偽劣程度將不合格的葯品分為假葯和劣葯兩種,大多數國家並沒有這樣劃分,而是根據不合格葯品是外在質量不合格還是內在質量不合格將不合格葯品劃分為摻假葯和冒牌葯。兩種劃分方法相比較,雖然我國這種劃分方法從制定者的原意來說,意圖根據不合格葯品對人體造成的危害程度來區分假葯、劣葯的不同懲處辦法,從而達到有效懲處假葯、劣葯犯罪的目的,但是由於假葯、劣葯之間的界限難以界定,且二者的危害程度也難以明確,這就使得立法者的原意難以實現。而美國對於不合格葯品的劃分方法,由於劃分標准清晰、思路清楚,便於葯品監督管理部門人員快速、有效地對不合格葯品的屬性進行判定,這對我國此類立法具有相當的借鑒意義。
基於此,筆者認為,在我國刑法中可以借鑒國外的相關規定,將假葯、劣葯兩個概念統一起來,統稱為偽劣葯,不再進一步區分。刑法中對假葯、劣葯進行區分也是違背了該劃分的立法初衷的。同時,國外相關立法基本上不區分假葯與劣葯,若我國對假葯與劣葯也不加以區分,可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從而有利於開展司法協助等合作交流活動。我國目前對不合格葯品的規定只限於實質的不合格葯品,而沒有包括形式上的不合格葯品,因此沒有必要把不合格葯品再進行細分。因此,通過對假葯、劣葯界定的比較分析,筆者認為,在我國刑法中可以借鑒國外的相關規定,將假葯、劣葯兩個概念統一起來,統稱為偽劣葯,不再進一步區分。
我國立法將不合格葯品區分為假葯和劣葯兩種,並且對兩種犯罪分別規定不同程度的刑罰,其目的在於根據不合格葯品的偽劣程度來界定其對人體的危害程度,以此劃分不法行為責任的輕重,進而區分行為的罪刑的輕重。把假葯、劣葯都統一規定為偽劣葯品,雖表面看失去了一種劃分責任輕重的方式,但是根據葯品的偽劣程度來確定不合格葯品犯罪的危害程度並不科學,也不符合實際。因而將我國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的生產、銷售假葯罪與第一百四十二條的生產、銷售劣葯罪合並為一個罪名,統稱為生產、銷售偽劣葯品罪,根據行為人的違法事實,參照情節的惡劣程度、對社會的客觀危害程度、相對入主觀故意程度以及違法行為被發現後的態度等要素區分刑事責任的輕重,進而區分量刑。這種方法較更為科學,避免出現輕罪重判或重罪輕判的問題,更能實現法律的公正性。
⑥ 銷售假葯刑法是怎麼規定的
現行刑法對生產、銷售假葯罪立案的規定:
(一)缺乏所標明的急救必需的有效成份的;
(二)含有超標準的有毒有害物質的;
(三)不含所標明的有效成份,可能貽誤診治的;
(四)所標明的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定范圍,可能造成貽誤診治的。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第十七條
生產(包括配製)、銷售假葯,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含有超標準的有毒有害物質的;
(二)不含所標明的有效成份,可能貽誤診治的;
(三)所標明的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定范圍,可能造成貽誤診治的;
(四)缺乏所標明的急救必需的有效成份的;
(五)其他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情形。
本條規定的「假葯」,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的規定屬於假葯和按假葯論處的葯品、非葯品。
⑦ 刑法中的生產假葯罪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對生產假葯罪立案的情形有:
1、生產含有超標準的有毒有害物質的;
2、不含所標明的有效成份,可能貽誤診治的;
3、所標明的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定范圍,可能造成貽誤診治的;
4、缺乏所標明的急救必需的有效成份的;
5、其他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情形。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第十七條
生產(包括配製)、銷售假葯,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含有超標準的有毒有害物質的;
(二)不含所標明的有效成份,可能貽誤診治的;
(三)所標明的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定范圍,可能造成貽誤診治的;
(四)缺乏所標明的急救必需的有效成份的;
(五)其他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情形。本條規定的假葯",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的規定屬於假葯和按假葯處理的葯品、非葯品。"
⑧ 什麼是刑法中銷售假葯罪
刑法中銷售假葯罪的立案標準是:含有超標準的有毒有害物質的;不含所標明的有效成份,可能貽誤診治的;所標明的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定范圍,可能造成貽誤診治的;缺乏所標明的急救必需的有效成份的;其他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情形。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第十七條
生產(包括配製)、銷售假葯,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含有超標準的有毒有害物質的;
(二)不含所標明的有效成份,可能貽誤診治的;
(三)所標明的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定范圍,可能造成貽誤診治的;
(四)缺乏所標明的急救必需的有效成份的;
(五)其他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情形。
本條規定的"假葯",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的規定屬於假葯和按假葯處理的葯品、非葯品。
⑨ 葯品管理法及生產、銷售假葯罪相關問題
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符合《刑法》141條定罪條件的按《刑法》制裁,否則就按《葯品管理法》處罰。
什麼樣的情形才構成犯罪(生產、銷售假葯罪),根據《刑法》應該怎樣處罰?
生產、銷售假葯罪
一、概念和特徵
生產、銷售假葯罪,是指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行為。
本罪是選擇性罪名,生產假葯構成犯罪的,是生產假葯罪;銷售假葯構成犯罪的,是銷售假葯罪;既主產又銷售假葯構成犯罪的,是生產、銷售假葯罪。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葯品管理法》和公民的生命和健康。
本罪的犯罪對象,只限於假葯。本條所稱假葯,是指依據《葯品管理法》的規定屬於假葯和按假葯處理的葯品、非葯品。
作為本罪犯罪對象的假葯,專指人用葯,而不包括獸用葯重其他動植物用葯。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行為。一切製造、加工、採集、收集某種物品充當合格或特定葯品的行為,都是生產假葯的行為,如以某種原材料製造、加工成不合格葯品,採集非葯品充當葯品,將他種葯品充當此種葯品,收集禁止使用的、變質不能葯用的物品或被污染不能葯用的物品充當葯品等,都是生產假葯的行為。一切有償提供假葯的行為,都是銷售假葯的行為,銷售的方式既可能是公開的,也可能是秘密的;既可能是批量銷售,也可能是零散銷售;既可能是行為人請求對方購買,也可能是對方請求行為人轉讓;既可能是直接交付對方,也可能是間接交付對方;有償轉讓假葯既可能是獲取金錢,也可能是獲取其他物質利益;既可能是在交付假葯的同時獲得利益,也可能是先交付假葯後獲取利益或者先獲取利益後交付假葯。假葯的來源既可能是自已生產的,也可能是自已購買的,還可能是通過其他方法取得的。銷售的對方沒有限制,即不問購買人是否達到法定年齡、是否具有辨認控制能力、是否與銷售人具有某種關系。
生產、銷售假葯的行為必須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才構成生產、銷售假葯罪。如果生產、銷售假葯的行為不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則不構成犯罪。客觀判斷的標准包括兩個含義:
一是醫學科學判斷,即以行為人所生產、銷售的假葯的性質、成份效用等事實為判斷基礎、以醫學科學為判斷標准,來分析這種假葯是否具有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危險。
二是一般人的判斷,即以行為人所生產、銷售的假葯的性質、成份、效用等事實為判斷基礎,以一般人的認識為判斷標准,來分析這種假葯是否具有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危險。例如,行為人銷售變質不能葯用或者污染的假葯,根據醫學科學與一般人的認識來判斷,都是足以嚴重侵害人體健康的。但是,沒有批准文號而生產葯品或者銷售這種葯品時,根據醫學科學判斷,也可能沒有侵害人體健康的危險。但一般人都認識到,生產和銷售葯品必須經過特許,沒有批准文號而生產的葯品被一般人認為是具有侵害人體健康危害的葯品,因而也應認為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客觀判斷還包括他人使用假葯的可能性。例如,雖然製作完畢但存於車間、倉庫,沒有投放市場的假葯,從事實上看,還沒有被人使用,似乎不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但這種假葯具有被他人使用的可能性,因而一般也認為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根據醫學科學與一般人的認識,只要行為人為了銷售而生產了可能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假葯,無論假葯是否賣出、買萬是否使用,或者只要行為人銷售了可能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假葯,不管買方是否使用,都應認為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依本節第150條之規定,單位亦能成為本罪主體,單位犯本罪時,實行兩罰制。
(四)主觀要件
本罪只能由故意構成,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生產、銷售的是假葯,必然危害人體健康,但仍進行生產、銷售。
行為人的目的大多是以營利為目的,但也不可否認以其他目的而實施犯罪的存在。如為了損害某個名牌廠家的信譽,而大量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等等。因此,以營利為目的不作為構成本罪的必要要件,只要行為人故意生產、銷售假葯,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就可以構成本罪。
如果生產者不是故意生產假葯,而是由於過失或者製造過程中的缺陷,使生產出來的產品未能全部達到規定的質量標准,就不構成本罪;如果銷售者非故意銷售假葯,而是因未能識別而誤售假葯,或者司葯人員抓錯了葯,致使他人健康受損,同樣不構成本罪。如果上述行為造成嚴重後果,應追究刑事責任的,可以依照重大責任事故罪、玩忽職守罪追究刑事責任。
資料來源:兩高司法解釋中刑法
⑩ 刑法對違法生產假葯罪的處罰怎麼規定
刑法對生產假葯罪的定罪標准為:犯此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團伙生產的,按照共同犯罪的規定處罰。
【法律依據】
《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
生產、銷售假葯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本條所稱假葯,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的規定屬於假葯和按假葯處理的葯品、非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