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通則121

民法通則121

發布時間: 2022-05-11 17:00:25

民法通則第121條

第一百二十一條 【職務侵權】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條文注釋本條是關於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職務侵權行為的賠償責任的規定。
這里要注意的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只有其職務行為才產生本條所說的責任,非職務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自己承擔。職務與非職務行為的區分標准采客觀 說,不採主觀說。所謂客觀說是指不管行為人主觀心理狀態如何,只要其行為是利用職務之便或與其職務存在客觀的聯系,即 認定為職務行為。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職務侵權責任(民事責任)不同於國家賠償法上的國家機關行政賠償責任與司法賠償責任,區分標准很明顯:若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職務侵權行為 發生在非執行行政管理職能的場合,則為民事職務侵權責任;若發生在執行行政管理職能的場合,則為行政賠償責任;若發生在執行司法職能的場合,則為司法賠償 責任。
關聯法規《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

Ⅱ 無過錯責任的免責事由是什麼

沒有法定的免責事由不能免責。法定的免責事由:適用無過錯責任的特殊侵權行為的免責條件由法律規定,但各特殊侵僅行為的法定免責事由並不是完全相同的。
1、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執行職務中的侵權行為。民法通則第121條規定:「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貫徹民法通則的意見第152條對此作了進一步的明確:「國家機關應當承擔民責任。」這種侵權責任,在國外的立法例中多稱為「公務侵權責任。」④其特點為:侵權行為的行為人是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侵權行為系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所為;侵權行為違背了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所應當的注意義務。國家機關或其工作人員執行職務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適用無過錯原則歸責,受害人只須舉證證明存在侵害行為和損害事實及二者之間有因果關系,而國家機關不能證明其有免責事由的即構成侵權責任。特別應注意的是,現行法關於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侵權責任,除民法通則第121條外,還有行政訴訟法第67條規定和國家賠償法第2條規定。在適用中所應遵循的原則是:優先考慮適用國家賠償法第2條規定;若不能適用國家賠償法第2條規定時,再考慮適用行政訴訟法第67條規定;若行政訴訟第67條也不能適用,才可適用民法通則第121條規定。
2、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侵權行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雖然不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但他們實施的致他人以損害的行為同樣構成侵權行為。這種侵權行為在各國民法上均被規定為特殊侵權行為,⑤其特點在於:侵權行為的行為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侵權行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獨立所為的致人損害行為;侵權行為為客觀上的不法行為。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監護人)承擔替代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但是,縱如法定代理人能夠證明並未疏懈其監護職責,或已盡了相當的注意義務,而仍不免發生損害的情形,由其承擔全部責任有失公平。為此,民法通則第133條第1款還規定:「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他的民事責任。」
3、法人工作人員的侵權行為。法人作為社會組織,自身無法為具體行為。它對外進行業務活動,需要通過法人的代表人或代理人來完成,這主要表現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⑥其特點為:侵權行為的行為人是法人的工作人員;侵權行為系法人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所為;侵權行為須為不法行為。法人工作人員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由法人承擔民事責任,通常稱之為「法人侵權責任」。就責任承擔而言,這種侵權責任也是一種為他人行為負責的替代責任。在歸責原則上,應適用無過錯原則,即只要法人工作人員職務行為致人損害,無論法人主觀上有無過錯,均應由法人承擔賠償責任。
4、產品的侵權行為。缺陷產品的侵權行為是指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人身傷害、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害後果的行為。它既不同於自己行為致人損害的一般侵權行為,也不同於為他人行為負責的其他特殊侵權行為。民法通則第122條規定:「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運輸者、倉儲者對此負有責任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有權要求賠償損失。」產品質量法第29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第30條規定:「由於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上述法律所規定的因產品質量不合格(存在缺陷)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通常簡稱為產品責任,⑦其作為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在於它具有以下主要特點:侵權行為是因產品存在缺陷所引起的;侵權行為是因產品缺陷致人損害的行為;侵權行為的責任主體為產品製造者或產品銷售者。對產品責任屬過錯責任還是無過錯責任,適用何種歸責原則,存在有不同觀點。通常認為,民法通則第122條所規定的產品責任屬於無過錯責任或稱嚴格責任,即無論產品製造者、銷售者主觀上有無過錯,均應對產品所造成的損害承擔民事責任。而依產品質量法第29條、第30條、第31條的規定,生產者所承擔的責任,屬於無過錯責任;銷售者所承擔的責任,屬於過錯責任。另外關於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的責任,在法律適用上應優先適用產品質量法的規定。對於擔缺陷產品責任中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的,則應免除其法律責任:一是不當使用,即消費者違反產品的特定用途、目的、操作方法、不按產品說明使用保管產品的,由消費者自行承擔責任。二是消費者明知產品有缺陷而購買、使用的,這一免責事由須具備以下條件四個條件。其一、產品本身雖未達到國家的有關質量標准,但仍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其二、產品須經企業主管機關批准後方可銷售;其三、須在產品及包裝上顯著標出「處理品」字樣;其四、消費者明知是「處理品」而購買。但是,「違反國家安全、衛生、環境保護、計量等法規要求的產品,不得以『處理品』流入市場,⑧違反這一禁止性規定,即使經主管機關同意且標明「處理品」字樣,在發生損害後,產品製造者、銷售者仍應承擔法律責任。
5、高度危險作業的侵權行為。高度危險作業的侵權行為是指從事高度危險作業造成他人損害後果的行為。所謂高度危險作業,民法通則第123條作了概括性的列舉,即:「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⑨它的構成 主要具有以下特點:侵權行為是因從事高度危險作業而引起的;侵權行為是因從事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行為;侵權行為的責任主體是從事高度危險作業的作業人。根據民法通則第123條的規定,從事高度危險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種侵權責任,通常簡稱為高度作業的侵權責任,依民法通則第123條規定,高危作業致人損害的,應適用無過錯責任,作業人不得以自己無過錯為由主張免責。從事高度危險作業的作業人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因此,受害人故意為高危作業侵權責任的免責條件。
6、污染環境的侵權行為。污染環境的侵權行為,與前述缺陷產品的侵權行為、高度危險作業的侵權行為是同一種性質的特殊侵權行為。它們教師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而出現的,其致害因素均屬於工工業災害的范圍,故也稱為「公害的侵權行為」。⑩具體而言,構成污染環境侵權行為的特點主要有:侵權行為是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規定污染環境的行為;侵權行為是污染環境致人損害的行為;侵權行為的責任主體是污染環境行為人。對於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都應對污染造成的損害結果負民事責任,也就是說,污染環境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這是民法通則第124條和環境保護法第41條規定的基本精神體現。雖然無過錯責任要求行為不得以自己沒有過錯為抗辯,但在符合法律規定的免責條件情形,行為人可以免責。如海洋環境保護法第43條和水污染防治法第41條、第42條規定,完全由於戰爭行為、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第三人或受害人行為,且經過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的污染損害,免予承擔賠償責任。此外,訴訟時效期間的屆滿也是行為人主張抗辯的法定事由之一。
7、因地面施工引起的侵權行為。因地面施工引起的侵權行為是指在公共場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而造成他人損害的行為,對這種侵權行為,依民法通則第125條的規定,施工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因地面施工引起的侵權行為屬於一種特殊侵權行為,其特點主要有:侵權行為是地而施工未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的不作為行為;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是施工人違背其應有的注意義務所致;侵權行為的責任主體為施工人。因地而施工而致人損害的多為人身損害,通常還由此帶來對受害人的財產損害。因此,這種民事責任主要表現為損害賠償。賠償的范圍,就是侵權行為經受害人所造成的實際損害。根據民法通則第125條的規定,因地面施工緻人損害侵權責任的承擔,是以施工人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為條件的,也就是說,如果施工人已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客觀上已盡其應有的注意義務,即可以免除責任。對此,應由施工人淮證明自己已按規定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舉證不能或舉證不足的,應承擔賠償責任。由此可風,對因地面施工緻人損害侵權責任的歸責,雖屬於無過錯責任,但在實質上類似於過錯推定責任。
8、因建築物等物件引起的侵權行為。民法通則第126條規定:「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同、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這一條文規定的侵權行為,即為因建築物等物件引起的侵權行為,其具有以下特點:侵權行為是建築物等物件直接致人損害的行為;侵權行為是建築物等物件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行為;侵權行為的責任主體為建築物等物件的所有人或管理人。根據民法通則第126條的規定,對建築物等物件致人損害的,如果其所有人或管理人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免除賠償責任。這一規定表明,建築物等物件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適用過錯推定原則。也就是說,當建築物等物件致人損害的事實發生後,首先推定其所有人或管理人對此有疏懈注意的過錯,建築物等物件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只有舉證證明自己事實上沒有過錯,方可否定這種推定而免責,否則過錯推定即為成立,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除能證明自己無過錯而免責的情形外,建築物等物件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還可以不可抗力、第三人過錯、受害人過錯等抗辯事由主張免責。
9、因飼養的動物引起的侵權行為。民法通則第127條規定:「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於受害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由於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第三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一條文規定的侵權行為,即為因飼養的動物引起的侵權行為。其主要特點如下:侵權行為是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行為;侵權行為是飼養的動物獨立動作致人損害的行為;侵權行為的責任主體為動物所有人或佔有人。對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適用無過錯責任的歸責原則,這是無可爭議的,但並非所有情形都由所有人或佔有人對飼養的動物所造成的一切損害承擔賠償責任。民法通則第127條明確規定了兩種免責事由:一是受害人過錯,即致害事實完全由受害人的過錯所造成,動物所有人或佔有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二是第三人過錯,即第三人因過錯引起動物致人損害,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動物所有人或佔有人不承擔賠償責任。此外,不可抗力在一定情況下也得為免責事由。筆者以為,上述法定的免責事由雖不均衡,但受害人的故意和民法通則第107條規定的不可抗力應當作為所有適用無過錯責任的侵權行為通用的必然免責事由。

Ⅲ 民法通則第121條是現在民法典多少條

民法通則第121條是關於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造成他人損害的規定,民法典沒有這樣的規定。
這種情況已經屬於行政賠償的范圍,由行政法調整。
《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 【職務侵權】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Ⅳ 原《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現編入《民法典》是多少條

摘要 我是網路平台合作律師,已經收到您的問題了。還請您稍等,我看一下您的問題。

Ⅳ 違法民法通則第121條的處罰措施

民法一般沒有處罰。處罰屬於行政范疇

Ⅵ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21條的規定是否還有效

有效。

但該條款規定的是自然人之間的借款。該條款不適用企業法人之間的借貸。目前關於自然人、法人之間借貸的法律是《合同法》,還有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等。

(6)民法通則121擴展閱讀:

《合同法》

第二百零六條 借款的返還期限

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返還借款。對借款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借款人可以隨時返還;貸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內返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為正確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之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本規定所稱的民間借貸,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及其相互之間進行資金融通的行為。

經金融監管部門批准設立的從事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及其分支機構,因發放貸款等相關金融業務引發的糾紛,不適用本規定。

Ⅶ 《民法通則》第121條侵權的賠償是如何計算的

1、這不涉及民事賠償問題,這是國家賠償問題,適用國家賠償法。
第二十六條 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
第三十二條 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為兩年,自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被依法確認為違法之日起計算,但被羈押期間不計算在內。
賠償請求人在賠償請求時效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賠償請求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Ⅷ 民法通則 121~127特殊侵權行為

第一百二十一條 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二十二條 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運輸者、倉儲者對此負有責任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第一百二十三條 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二十四條 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二十五條 在公共場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施工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二十六條 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

第一百二十七條 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於受害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由於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第三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Ⅸ 公民和組織因支持協助國家安全工作導致財產損失的

公民因協助支持國家安全工作導致個人財產損失的,可以申請國家賠償,具體可以搜集協助支持的證據,以及個人損失,到當地有關負責部門或協助部門申請損失賠償。《民法通則》第121條規定:「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訴訟法》第68條規定:「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由該行政機關或該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所在的行政機關負責賠償。

Ⅹ 關於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原則:也叫無過失責任原則。它是指沒有過錯造成他人損害的,依法律規定應由與造成損害原因有關的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英美法稱之為「嚴格責任」。
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依據該條及民法通則其他相關條款之規定,筆者以為,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損害的發生既不是加害人的故意也不是受害人的故意和第三人的故意造成的,但法律規定由加害人承擔民事責任的一種特殊歸責原則;它是一種基於法定特殊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其目的在於保護受害人合法權益,有效彌補受害人因特殊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失。它與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共同構成現代司法制度中侵權民事責任的三大歸責原則。
一、無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及特點
(一)構成要件
⒈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
⒉特殊侵權行為的法定性。包括侵權行為的法定性和免責事由的法定性。沒有法律條款的明文規定,不能構成無過錯責任;同時,沒有法定的免責事由不能免責。
⒊特殊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⒋行為人不必過錯。是指責任的承擔不考慮行為人是否具有過錯,在認定責任時無需受害人對行為人具有過錯提供證據,行為人也無需對自己沒有過錯提供證據,即使提供出自己沒有過錯的證據也應承擔責任。
(二)特點
1、法定的適用范圍:無過錯責任原則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適用,不能隨意擴大或者縮小其適用范圍。民法通則規定的典型的適用無過錯責任的案件有:產品缺陷致人損害、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環境污染致人損害、地面施工緻人損害、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等損害賠償案件。
2、法定的免責事由:適用無過錯責任的特殊侵權行為的免責條件由法律規定,但各特殊侵僅行為的法定免責事由並不是完全相同的。
①產品缺陷致人損害的,民法通則沒有規定免責條件。但產品質量法第41條第2款規定了三種免責事由,一是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二是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三是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的。但必須由生產者舉證證明。
②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按照民法通則第123條的規定,只有一個免責條件,即損害結果是受害人的故意造成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規定了四個因高壓電造成他人人身損害電力設施產權人的免責條件:一是不可抗力;二是受害人以觸電方式自殺、自傷;三是受害人盜竊電能,盜竊、破壞電力設施或者因其他犯罪行為而引起觸電事故;四是受害人在電力設施保護區從事法律、行政法規所禁止的行為。此規定與民法通則的規定並不相悖。農葯管理條例第45條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農葯中毒、環境污染、葯害等事故或者其他經濟損失的,應當依法賠償。」並未另行規定免責條件。其他如《城市燃氣安全管理規定 》、《爆炸物品管理條例》、《放射事故管理規定》、《易燃易爆化學物品消防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爆炸危險場所安全規定》、《化學危險物品安全管理條例》等法規同樣未另行規定免責條件。
③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民法通則第124條未規定免責事由。《國家環境保護局關於確定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問題的復函》十分明確地指出:「承擔污染賠償責任的法定條件,就是排污單位造成環境污染危害,並使其他單位或者個人遭受損失。現有法律法規並未將有無過錯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過標准,作為確定排污單位是否承擔賠償責任的條件。」
④地面施工緻人損害的,民法通則第125條也沒有規定免責事由。該條規定:「在公共場所、 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 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施工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⑤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民法通則第127條規定的免責事由有二:一是受害人的過錯,二是第三人的過錯。
筆者以為,上述法定的免責事由雖不均衡,但受害人的故意和民法通則第107條規定的不可抗力應當作為所有適用無過錯責任的侵權行為通用的必然免責事由。
二、正確區分與過錯責任原則的界限過錯責任原則是行為人基於自身的過錯而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它是現代侵權法之基本歸責原則,可分為一般過錯責任原則和推定過錯責任原則。前者要求受害人舉證證明加害人有過錯以及過錯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後者要求加害人舉證證明自身沒有過錯以及自身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否則推定加害人有過錯。
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由此可見,有過錯必須擔責是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從侵權法理論上講,過錯是主觀上的,可以分為故意和過失兩種。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有四:①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②行為的違法性;③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④行為人有過錯。應當注意的是,民事責任上的故意和過失有別於刑事犯罪的故意和過失,它沒有民事法律後果上的區別,也就是說民事侵權上的故意和過失所引起的民事法律後果是一樣的,沒有熟重熟輕之別,而刑法意義上的故意和過失所引起的刑事法律後果區別很大,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且相應較輕。
從構成要件可以看出,無過錯責任與過錯責任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區別有二:①前者的行為是法定的,它不必具有違法性特徵,後者的行為具有違法性;②前者行為人不必過錯,後者有過錯。在司法實踐中應加以區別。
首先,應將無過錯責任與一般過錯責任加以區別。特殊侵權的種類很多,但並非所有的特殊侵權都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如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職務侵權。憲法第41條第3款、民法通則第121條、國家賠償法第2條均作了規定,雖然三者在用詞造句上不完全相同,但相互是統一的,並不矛盾。在法條中,雖然只有國家賠償法使用了「違法行使職權」一詞,而憲法和民法通則沒有使用,但三者都用了「侵犯」一詞。「侵犯」【1】的含義:①非法干涉別人,損害其權利;②侵入別國領域。基於立法措詞的嚴謹性,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侵犯」一詞在法條中的出現就是對行為合法性的否定評價,因此實施侵犯行為本身就是違法,依據現代侵權法中的「違法推定過失」規則,完全可以得出結論: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職務侵權適用一般過錯責任原則,而非無過錯責任原則。
其次,將無過錯責任與混合過錯責任加以區別。混合過錯是指對於損害的發生,加害人與受害人均有過錯。民法通則第131條規定:「受害人對於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此規定是對該法第106條第2款的補充,同樣是一般過錯責任條款,體現了過錯必須擔責的原則。而實踐中,將無過錯責任與混合過錯責任相混淆的情況時有發生。例如,某法院審理的一起因煤氣泄漏引發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該院審理後認為, 「本案為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特殊侵權案件。煤氣公司的煤氣管網泄漏本身具有隱秘性和潛在性,受害人李某夫婦居所附近發生幾起煤氣泄漏中毒事件,至今煤氣公司仍未查到泄漏點,很顯然不能以未查到泄漏點而否認泄漏事實存在。何況煤氣公司曾以切斷氣源、免費送罐贈氣、私下賠償等一系列做法默認了煤氣泄漏這一事實。只是強調李家夫婦中毒當日煤氣管網無泄漏。公安機關出具的李家『爐灰燃燒完好,煤煙中毒的可能性極小』。事發當日煤氣公司工作人員雖挖開一處管道,卻倉促告停,不進行全面、徹底勘查,不能排除煤氣泄漏致人死亡的最大可能性,聯系、客觀地審查案件的全部事實及證據,李某死亡、妻子一氧化碳中毒系煤氣泄漏所致確存高度蓋然性,煤氣公司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且因煤氣公司曾通知搬遷,李家未搬,有一定的過錯,故法院判決煤氣公司承擔70%的責任,判處賠償41563.96元。【2】」筆者以為,此例就是典型的將無過錯責任與混合過錯責任相混淆的實例。依據民法通則第107條和第123條之規定,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法定免責事由只能是不可抗力和受害人的故意。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的規定,此處的受害人故意應當是指:①受害人的自殺、自傷行為;②受害人盜竊煤氣,盜竊、破壞煤氣設施或者實施其他犯罪行為;③受害人在煤氣設施保護區從事法律、行政法規所禁止的行為。此例中既不存在不可抗力,受害人也未從事上述三種行為,只是煤氣公司曾通知其搬遷而未搬。此未搬遷之行為只是一種過失而非故意,因此此案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而不應適用混合過錯責任原則。其結論很明顯:受害者不應承擔責任,煤氣公司應承擔全部責任。
再次,將無過錯責任與推定過錯責任加以區別。推定過錯是指在舉證責任倒置的情形下,如果加害人不能舉證證明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以及不存在過錯,那就推定其有過錯,並由此而承擔過錯責任。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條第一款(四)規定:「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對其無過錯承擔舉證責任。」依此規定,如果行為人不能舉證證明自身無過錯,則推定行為人有過錯並由行為人承擔過錯責任。類似的還有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等。而無過錯責任不考慮行為人是否具有過錯,只要無法定的免責事由均由行為人承擔責任。無過錯責任與過錯責任中的推定過錯十分相近似,尤其是都是特殊侵權行為引起,當二者的法條混在一起時(都在民法通則121-127條之間)更容易混淆。因此,在適用時必須對各法條規定之用詞深入剖析推敲,方能正確理解立法意圖,把二者區分開來。
三、正確區分與公平責任原則的界限公平責任原則實質上是一種法官自由裁量原則。它是指法條中只有原則性規定,在實施中由法官根據立法精神從公平合理的角度出發將民事責任分攤給各方當事人,作出符合立法目的的公正裁決的歸責原則。如民法通則第109條、第132條以及意見(修改稿)177條、178條、179條規定的情形,都是對公平責任的原則性規定。
公平責任原則之構成要件:
①雙方當事人均沒有過錯。
②不符合法定的無過錯責任之要件。
③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沒有因果關系。例如,民法通則第109條規定:「因防止、制止國家的、集體的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害人承擔賠償責任,受益人也可以給予適當的補償。」受益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就毫無因果關系。與損害結果有因果關系的是加害人的行為。
④法條中有原則性規定。
從二者的構成要件足以看出,無過錯責任原則與公平責任原則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歸責原則。二者最主要的區別在於行為與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且後者隱含著法官自由裁量原則。如果弄反了就將嚴重影響裁判結果,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結果是要麼加害人承擔全責,要麼免責;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結果是加害人和受害人分擔責任,分擔多少由法官決定。因此,實踐中應當慎用公平責任原則,只有在既不能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又不能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情況下方可在法律有原則性規定的范圍內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下面以一實例說明。某法院審結的一起司機好意搭乘他人,因高速行駛而爆胎造成他人損害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法院審理後認為:「雙方均無過錯,依據民法通則的公平原則,雖然被告沒有釀成事故的過錯責任,但同樣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嚴格地講,此例只符合公平責任原則的第一個要件——雙方當事人均沒有過錯,不符合另三個要件,因此不應適用公平責任原則。根據合同法第288條對運輸合同的規定,客運合同是承運人將旅客從起運地點運輸到約定地點,旅客支付票款的合同。此例中的原告雖未支付票款,但毫無疑問,其系經承運人許可搭乘的無票旅客,因此,首先應認定原、被告之間客運合同關系的成立。既然客運合同關系成立,被告就應當全面履行承運人的義務。合同法302條第1款規定:「承運人應當對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傷亡承擔賠償責任,但傷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運人證明傷亡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除外。」第2款:「前款規定適用於按照規定免票、持優待票或者經承運人許可搭乘的無票旅客。」由此可以看出,「好意搭乘他人」不能成為承運人的免責條件,承運人只有兩種情況免責:①傷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②傷亡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此條款雖出現在合同法中,但其規定的並非違約責任,而是侵權責任,承運人應承擔無過錯責任。退一步講,如果沒有此條的規定,旅客同樣可以依據該法第290條「承運人應當在約定期間或者合理期間內將旅客、貨物安全運輸到約定地點。」的規定,要求承運人承擔沒有將旅客安全運輸到約定地點的違約責任(合同的違約責任本身就是無過錯責任)。這是一種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因此,不管從哪個角度講,此類案件都不應依據公平責任原則處理,而應按無過錯責任原則處理。結果是:由承運人承擔全部責任。
四、還應注意與一些「形似」條款加以區別
在成文法中,「形似」條款的大量存在是在所難免的現象。「形似」條款是指法律條款的外觀結構包括邏輯結構、語法結構、語氣、措詞等十分類似的條款。例如,意見(修改稿)第175條規定:「僱工在受僱傭期間從事僱傭活動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僱主承擔民事責任。」從該條的表述方式上看,規定的似乎就是無過錯責任,只要發生僱工在受僱傭期間從事僱傭活動造成他人損害的,僱主無論自身有無過錯均應承擔責任;但細加揣摩,便發現它並非無過錯責任的規定。事實上,從僱工的行為之性質上講,僱工在受僱傭期間從事僱傭活動的行為是受僱主的委託而實施的代理行為。民法通則第63條第2款規定:「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因此,僱主承擔的民事責任只是一種基於僱工的代理行為而產生的民事責任。其責任性質是不定的,應由僱工實施的侵權行為所引起的民事責任而定,它可以是無過錯責任,也可以是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
類似的「形似」條款還有很多,實踐中必須仔細甄別,注意它們之間的實質性差異。
總之,無過錯責任原則一定要在法律有明文規定的情況下適用,不能以法官意志為轉移,隨意擴大或者縮小其適用范圍。尤其應當注意的是,要把無過錯責任原則與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正確區分開來,做到「罰當其責」。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體現「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司法原則,並真正實現公平、正義的法律價值目標。

熱點內容
吳春燕民法 發布:2024-11-05 21:22:09 瀏覽:286
最新勞動法2013全文 發布:2024-11-05 19:11:30 瀏覽:105
比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異 發布:2024-11-05 18:47:44 瀏覽:561
勞動法離職後工作服的規定 發布:2024-11-05 18:42:47 瀏覽:855
勞動法直接辭職有工資嗎 發布:2024-11-05 18:36:40 瀏覽:117
玉溪紅塔區法院 發布:2024-11-05 18:35:12 瀏覽:204
2017勞動法流產假 發布:2024-11-05 14:20:40 瀏覽:255
頂級律師年薪 發布:2024-11-05 13:45:14 瀏覽: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誦2017 發布:2024-11-05 13:12:32 瀏覽:68
上訴法院流程 發布:2024-11-05 11:37:58 瀏覽: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