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公信水平

司法公信水平

發布時間: 2022-05-12 19:14:52

❶ 如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升司法公信力

司法,是維護社會來公平正義的最自後防線。公正,是司法的生命和靈魂。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的監督機關,法律監督貫穿整個司法程序,只有嚴格履行法律監督職能,才能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人民群眾才能對依法治國和國家法治建設更有信心。
要緊緊圍繞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要求,切實提升檢察機關自身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司法水平。
要公正司法,就必須發揮檢察監督職能,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健全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相、辦案結果符合實體公正、辦案過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加強偵查監督、訴訟監督、民行監督和監所監督職能,確保案件處理經得起法律和歷史檢驗,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❷ 如何認識和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司法權威

司法公信力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樹立司法公信力是為了增強人們對司法的信仰,而這種信仰對構建社會法律秩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司法權威是通過嚴格的司法程序、規范的司法行為向當事人和全社會展示的一種威望、一種公信力。司法權威作為國家權威重要組成部分,是司法公正高效的生成基礎。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堅持憲法法律至上的必由之路。確保公正司法,是人民法院事業發展的生命和靈魂。司法效率是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滿意與否的一個重要關注點。司法權威不是憑空而來的,甚至也不是外部力量給與的,最終還是要依靠公正、高效的司法活動來實現,靠廉潔、清正的法官隊伍來保證。法律只有被公正、高效地適用,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自覺擁護和一體遵從,才能真正樹立和維護司法權威。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厭訟、「青天情結」等非理性的社會心理客觀存在,導致一方面人們對司法不信任,法院的社會公信力下降,民眾失去司法信仰,另一方面也促使人們對司法不尊重,把精力和注意力轉移到通過非司法程序解決沖突的途徑上,甚至於把純粹的法律問題也通過非司法途徑來解決,司法權存在的必要性成了疑問,上訪、鬧事成了必然。一些案件剛起訴到法院,一方或雙方訴訟當事人就開始信訪,要求人大或者黨政機關監督法院公正司法。公民中存在一些錯誤的觀念亦損害了司法權威。打官司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但是在當前一些人的言談舉止中,存在著很多的錯誤觀念:把本應自己承擔的訴訟風險責任,推卸給司法機關;不懂得訴訟權利是一種「過時不候」的時效性權利;不懂得司法審判權是一種終局性權力;不懂得司法權力是一種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權力。一些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利用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對法院正在審理的案件提出具體處理意見,其中個別代表和委員本身是案件當事人,在「兩會」上反映具體案件,並要求法院的接待人員予以解釋和答復,也有個別身份是律師的代表和委員,將本人在代理訴訟中敗訴的案件帶到會上反映,公開批評法院辦案不公。甚至一些人大代表更是把個人凌駕於法律之上。媒體對司法活動的提前介入以及所謂的「媒體審判」更是影響了公眾對司法公正的判斷。媒體對司法機關開展新聞批評,對司法機關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和工作缺陷提出批評,予以揭露,進而形成對司法機關和司法工作人員的名譽、人格進行攻擊,甚至是惡意的或攻擊性的對司法機關中違法違紀人員進行曝光,對庭審報道片面追求新聞效果,過分地介入並不加分析地詳細報道案情,易誤導社會輿論和公眾看法出現偏差。
建設和諧誠信社會的最大特點是對違背誠信行為進行及時和適當的制裁,使違背誠信所付出的代價要大於守信的成本,而建立以司法公正為核心的司法信用體系——司法公信力,樹立司法權威,是建立和諧誠信社會的首要前提。當前,行政權干預司法、司法腐敗、執行難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對原本脆弱的司法誠信體系造成一次次嚴重的沖擊,司法公信力已成為制約構建和諧社會的瓶頸,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樹立司法權威已成為亟待解決之問題。
增強司法權威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第一,僅僅依靠黨的領導,建立權威的司法體制。所謂權威的司法體制是指司法機關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雖然不贊成西方的「三權分立」,但「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卻是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我們所提倡的司法獨立,與西方有很大不同,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的政治制度決定了司法從屬於立法。但現在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越是從事法律職業的人,從事的時間越長,對法律越感失望。這是在太多權力干擾和世俗壓迫下而產生的惡性循環。當前,主要有兩種錯誤的傾向比較突出。一是司法權力行政化傾向;二是司法權力地方化、行業化傾向。兩者嚴重干擾著司法獨立和司法統一,是司法不公甚至司法腐敗的誘因之一,對公眾的司法信仰造成嚴重的打擊。因此,司法體制中立、統一、公正,司法機關依法獨立統一行使司法權,其它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對司法機關的權威地位提供製度性的尊重和維護,營造獨立的司法環境,建立權威的司法體制至關重要。
第二,努力提高司法者自身的司法能力。對正義的實現而言,操作法律的人的質量比其操作的法律的內容更為重要,法要得到公眾的認可,司法者的司法能力必須不斷提高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司法能力則是司法者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完成運用法律處理案件,體現司法職能的專門活動的本領。1、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此法官必須具備形式邏輯知識,明晰概念、判斷和推理的規律,注重培養自己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2、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法官必須具有深厚的法律知識功底,才能准確掌握實體法和程序法的基本規定,才能全面了解每個具體條文的立法願意和立法背景,才能熟知每個條文或具體制度在該法律領域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准確運用法律,去正確裁判每一起案件。3、嫻熟的審判技術運用能力。審判技術運用能力包括聽訟能力、駕馭庭審能力、歸納爭議焦點能力、認證能力、適用法律能力、調解能力、應變能力等。法官只有具備較強的審判技術運用能力,才能明辨是非。4、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法官所有的裁判活動必須通過有聲語言和書面文字來完成。這種語言和文字載體必須傳達法律原則和精神、表達法律意志、明確當事人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因此,這種語言和文字必須具有鮮明的職業特點,即法言法語。法言法語具有邏輯性、功能性和權威性,它不僅是法官與當事人之間交流的工具,而且能將模糊的社會問題轉化成明確的法律問題,同時排除了非法律的思考,保證法官思維的理性化。規范、准確、簡潔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是法官審理案件的必備素質之一。5、自覺的創新發展能力。法官應當具備自覺的創新發展能力,即由單純的適用法律的機器向總結司法經驗和審判規律的層面發展。法官必須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豐富理論,從而實現從適用型法官向創新型法官的轉變,充分發揮司法的能動性,積極、適度地拓展裁判的功能,,實現對社會的責在立法不能觸及的領域通過裁判充分發揮對社會的調控和整合作用任。
第三,提高辦案的質量和效率。公正與效率相輔相成,共同體現著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本質特徵和價值追求,沒有公正的效率就失去了司法的根本,而沒有效率的公正也不是完全的公正。我們既不能以犧牲實體公正來求得效率,盲目追求審限內結案率;也不能無視法律的明確規定,無視當事人縮短周期、減少訟累的期盼,造成訴訟遲延,久拖不決。因此,要牢固樹立司法公正的意識和辦案質量第一的觀念,用最大的人力投入、最有力的措施、最優良的條件,確保程序合法,最大限度杜絕錯判案件的發生。同時,要牢固樹立司法效率的意識,確保在法定期限內審結案件,這也是嚴肅執法的體現。
第四,強化法官對法律的忠誠和自律意識。法官對法律的信仰,對法律的忠誠,對公正、高效和權威的追求是天經地義的。法官最大的恥辱就是枉法裁判。一個對法律不忠的人、一個法律的背叛者,是沒有資格擔當法官重任的。我們還必須認識到,在一定時間內,法律是一成不變的,而法律關系則千變萬化。法官不應該滿足於充當法律條文的復印機。法官不僅要模範地遵守法律,而且要善於運用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創造性地執行法律;法官不僅要服從現有的法律,更要服從法律的基本價值——正義和良知。法官必須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其次要戒貪,貪有多種形式,有貪財的,有貪利的,有貪名的,有貪色的。
第五,建立支持司法權威的現代司法理念。現代司法理念與現代民主憲政、市場經濟、現代法律精神及國際社會公認的司法原則相一致,其核心是公正。現代司法理念是司法權威的觀念支持,它至少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司法人員的理念,他們是司法活動的主體;二是領導者的理念,他們掌有領導權、立法權、監督權和管理權,引導控制著司法活動的方向;三是社會公眾的理念,他們是司法活動的參與者。首先領導幹部要增強法制觀念,提高執政能力護憲法的自覺性。其次要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建立以司法公正為核心的社會誠信體系。
第六,要加強司法宣傳。社會公眾對法院和法官的評價,往往並不是來源於對審判工作的全面了解,而是來源於對個案處理結果的觀察和感受。在任何一個社會,當事人對個案不公都有一種本能的「放大」效應。但是,把少數法官的腐敗行為渲染擴大為整個司法隊伍的腐敗行為,把少數案件的處理不當渲染擴大為全部司法活動的不公,也是有失偏頗的。

❸ 如何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提高檢察機關自自嚴格公正司法水平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司法越公開,就越有權威和公信力。要公正司法,就必須讓司回法權在陽光下答運行。要深化檢務公開,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檢務機制,依法及時公開法律文書,加強法律文書釋法說理,建立生效法律文書統一上網和公開查詢制度。以公開促公正,及時回應社會對司法公正的高度關切,增強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信心。

❹ 如何認識和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司法權威

所謂司法公信力,依筆者的理解是指,廣大公眾對司法機關的司法行為所給予的信賴程度。所謂司法權威,是指司法機關的司法行為在廣大公眾心目中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及絕對執行的效力。司法公信力與司法權威二者之間,司法公信力是前因,司法權威是後果,兩者互相聯系、相輔相成。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司法公信力若是很高,反映在社會層面上則是社會秩序井然,廣大公眾普遍地崇尚法律、敬仰法律;一旦出現糾紛和爭端,大家便想到的是依靠法律手段來解決。而作為司法官員,在廣大公眾的心目中那就是公平和正義的象徵,就是會說話的法律,其司法權威之高不言而喻。從目前我國的司法現狀來看,司法公信力較低,司法權威較差。主要表現在:案件服判息訴的比例不高,往往形成「官了民不了、案了事不了」的局面,涉法信訪、上訪事件年年不斷激增;在普通老百姓甚至於黨委、政府領導的心目中,司法官員與行政官員沒有什麼區別,當事人哄鬧法庭,威脅、毆打、辱罵司法工作人員,阻撓執行、抗拒執行的現象時常發生;新聞媒體及社會輿論對司法案件的辦理過程及裁判結果隨意地品頭論足,評論是非,否定其效力;在各地方開展的評滿意(或不滿意)單位時,司法部門很難躋身於滿意單位的行列之中……探究我國目前司法現狀的原因,筆者認為,首先與我們國家的民主法制進程有著重大的關系。中國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人治歷史的國家,行政權力長期凌駕於司法權力之上,「權大於法、以權壓法」現象比比皆是,故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敬重大官更甚於敬重法制。人們有了冤屈,習慣地寄希望於大官為自己伸張正義、主持公道,而不是訴諸於法律來解決。其次,司法公信力較低的這一現狀還與我們國家的司法水平普遍偏低有著必然的聯系。司法水平的高低情況又取決於司法隊伍的整體素質如何。就目前而言,我國的司法隊伍整體素質不容樂觀。在業務素質方面,雖然十多年來司法工作人員基本普及了大專、本科文憑,著力於提升其法律素質,但他們的實際司法水平與人民群眾的期望值相比,仍存在著較大差距,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同;在職業道德素養方面,司法部門對隊伍的管理和監督雖不斷地在加強,但受社會大氣候的影響,不少的司法工作人員仍然存在著不注重職業道德,工作作風差,司法行為不廉潔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了司法水平的正常發揮。再者,有關我國司法領域運行方式的一些改革舉措脫離了現實的司法環境,單純追求法律效果,無視社會效果,導致司法裁判結果與廣大民眾奉行的道德評判結果相去甚遠,導致廣大民眾對司法裁判結果不認同、不滿意,這也是當前司法公信力較低的原因之一。最後,司法管理體制亦決定著司法部門的公信力大小。當前,我國司法部門的人、財、物權均受制於地方黨委、政府。這種管理體制決定了司法權不能獨立、正常地行使,司法裁判往往要奉行地方黨委、政府的旨意,地方保護主義客觀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嚴重地影響到了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在充分認識到上述影響司法公信力及司法權威的因素之後,對症下葯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可是,歷史因素、管理體制等不是輕易隨便就能改變的問題,因此筆者認為,我們應當且必須做的是從力所能及的地方抓起,從群眾不滿意的地方做起。依筆者的淺見,要提高司法公信力、加強司法權威,必須從司法職能的定位、司法運行方式、司法審判效果、法官隊伍建設和司法外部環境等五個方面入手,才能取得實效。一、正確認識和了解當前的司法工作職能目前,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期,這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社會矛盾的多發凸現期。各種利益之爭、矛盾糾紛層出不窮。這些矛盾糾紛能否及時化解,關繫到社會的穩定、國家的長治久安的問題。因此,客觀社會現實對司法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司法工作的主要職能就是化解社會矛盾、平息紛爭,充分運用法律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司法方面的努力。每位司法工作人員必須清楚地了解這一點。將「定紛止爭、案結事了」作為自己辦理每一個案件的終極目標。也只有定紛止爭、案結事了的司法,才能取信於民,才能推進法治,而不是成為涉訴信訪的對象。正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所言「人民法院只有在滿足人民群眾司法需求、解決社會矛盾方面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人民法院的公信力和司法權威才能進一步樹立起來。」二、結合我國的國情,注重司法運行的方式司法運行的方式是指司法部門的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司法運行方式充分體現出這個國家或地區的司法理念(或者說指導方針),也可以反映出這個國家在司法領域方面的國情。符合國情的司法運行方式,能充分發揮其司法職能,從而實現司法的最終目的。相反,違背國情的司法運行方式則會阻礙司法工作應有職能的發揮,難以建立起穩定和諧的社會局面,其司法行為是不受廣大公眾歡迎和認同的。目前,我國的國情是,公民的維權意識逐漸在增強,大量的矛盾糾紛涌至司法機關尋求解決,而公民的法律知識普遍欠缺、對司法的運行程序知之甚少,訴訟技能普遍較差。因此,我們的司法運行方式必須結合這一國情,才能讓人民群眾滿意,從而建立起司法公信力,進一步樹立起司法權威。「司法為民」就是我們應有的司法理念。這一司法理念是我們司法工作的出發點和根本宗旨,它必須貫穿於司法工作的始終。如何實踐這一司法理念?筆者認為,一要保障民眾的司法知情權。即司法活動的全過程要向社會全面公開,譬如:對當事人進行熱心、負責地訴訟指導;有關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要認真、悉數地告知;司法過程中要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語言;裁判文書要充分地論證說理;對民眾廣泛關注的案件信息適時對外公布等等。二要保障民眾的司法參與權。即司法活動要尊重當事人對程序的選擇權,落實人民陪審制度,同時要依靠工會、婦聯、基層組織和群團組織來參與解決糾紛,不能獨立特行、單打獨斗。三要保障民眾對司法的監督權。司法工作應廣泛地收集社情民意,主動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司法工作的建議和意見,暢通當事人的信訪申訴渠道。四要樹立和諧司法的觀念。在司法活動中和裁判結果上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司法救助體系,對確有困難的當事人實施必要的司法救助措施;適時開展巡迴審理,就地辦案等便民司法工作方式;增強司法的親和力,注重運用調解方式開展司法工作。總而言之,司法運行的方式必須貼近民眾、服務民眾,只有這樣做,才能讓民眾對司法工作滿意,才能談得上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的問題。三、努力實現司法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司法效果是單純從法制角度來看的效果。一個案件的裁判既嚴格遵循了程序法的規定,又准確運用了實體法的條款,那就是最佳司法效果。而社會效果則是從司法裁判的結果是否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一致來看的效果。一個案件的處理達到了定紛止爭、讓黨委、政府滿意,得到民眾認同的目的,那就算取得了最佳的社會效果。在司法實踐中,如果單純追求法制意義上的司法效果,不注重社會效果,則是脫離社會現實的司法,純理想主義的司法,人民群眾不會感到滿意、不會認同其司法效果。因此,司法工作必須尊重民意、善待民意、吸收民意,准確把握司法裁判與民意的最佳結合點,才能實現司法審判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當然,要做到這個「統一」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法官不斷增強自身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不斷提高調解技能和裁判藝術,讓案件的裁判結果更加貼近民眾、貼近社會。四、提高法官業務素質,狠抓隊伍建設不放鬆法官是司法工作的主導者,是聯系民眾的橋梁和紐帶。因此,要提高司法公信力,樹立司法權威,提高法官的素質是關鍵。一名法官,若是講不清道理,釋不明法律,寫不出有質量的裁判文書,這樣的法官在民眾的心目中肯定是沒有公信力的,亦談不上司法權威。因此,加強培養法官的業務素質是第一要務。一名法官,若是對當事人的正當訴求採取「生冷橫推」的態度,漠視甚至壓制當事人應享有的訴訟權利,這樣的法官同樣是建立不起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的。因此,第二要樹立法官的親民、護民形象,養成良好的工作作風。一名法官,若是與一方當事人親、對另一方當事人疏,或者接受一方當事人的吃請和財物,這樣的法官同樣在民眾的心目中是沒有公信力的,亦談不上司法權威。因此,還要不斷地提高法官的職業道德素養,努力維護法官的清廉形象。唯有如此,法官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黨和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提出的全方位的司法需求,進一步發揮好職能作用。五、努力營造良好的司法環境,助長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一個地方,黨委、政府及權力機關對司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程度如何,對建立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司法工作不能僅注重獨立行使司法權,還應適當地延伸司法職能,做出卓有成效的服務保障工作,才能贏得黨委、政府的高度認可,在建立司法公信力方面得到他們強有力地幫助。同時,還要適時開展對廣大民眾的普法宣傳和法制教育活動,讓他們學法、懂法,進而相信司法,尊重司法和維護司法。此外,還必須加強與新聞媒體的聯系、交流、溝通,正確把握住對司法工作的輿論導向,為建立司法公信力、樹立司法權威搭建有力的宣傳平台。還要積極探索與律師之間交流、溝通的方式和機制,共同努力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樹立和維護良好的司法形象,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❺ 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至少三次提到了法律的權威問題,其中第二次更把司法權威確定我國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一項重要目標和特徵。年初以來在在開創我省法院工作新局面的活動中,張文顯院長曾多次指出,「要密切關注以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為目標的司法改革的進程,堅持『公正與效率』的法院工作主題,以公正和效率贏得權威,以權威保障公正和效率」深刻闡述了司法權威與法院工作的關系。司法權威與司法公信力是一對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在某些語言環境當中兩者的含義基本相同。針對現階段的法院工作而言,樹立司法權威的目標主要是通過提高法院司法公信力來實現的。結合目前法院工作的實際情況,我們所面臨的實現任務是如何在短時期內切實提高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從而為真正實現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夯實基礎、創造條件。 司法公信力這一概念具有兩個維度:「一是信用的維度,即司法機關獲得公眾信任的能力;另一個是信任的維度,即公眾對司法機關的信任程度」,而在多數情況下我們主要是在「公眾信任程度」這一語義下使用司法公信力一詞的,即「公司公信力是指社會公眾對司法主體、司法程序、司法運作過程和司法裁判的尊重和認同,是司法在公眾心目中所建立的信服狀態」。是我們法院所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為此我們需要面對客觀現實,透視司法現狀與公眾需求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從而找出快速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具體方案。 一、法院司法公信力的現實狀況 事實上無論我們從哪一個載體中獲得關於司法公信力的信息,最初都源自各種評價主體同法院打交道的經歷,從當事人而言他們是程序和實體的親歷者,從相關利益方而言他們是公平與否的感知者,從社會輿論方的角度他們是公信力評判的參與者,總之他們都是對於自己同法律、法院、法官的接觸交往中形成公信力判斷的。也就是說,法院司法公信力的高低是於法院的日常工作分不開的,我們需要從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來重新審視公信力問題。目前我們法院的整體司法公信力不高,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一)法官的職業形象受到質疑。以四川省為例,四川高院曾就法院公信力問題展開過社會調查,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一的當事人受訪者對法官的職業形象評價一般,其中作出負面評價的接近兩成,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認為個別法官違法違紀對法官整體形象的影響最為惡劣。這個調查結果對於法院整體而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應當看到,目前我們法官隊伍在整體結構上仍然是經驗型多於知識型,這同我們建立知識型與經驗型結合的法院隊伍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法官這一職業社會地位還不高,法官自身的職業榮耀感還不強。 (二)裁判的公正性受到質疑。由於法官的司法能力水平還不能完全適應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司法需求,因而有些裁判還存著認定事實不準、說理論證不清、責任劃分不明的現象,困擾法官多年的執行難問題仍然很尖銳,信訪問題一直不容忽視。另外,社會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風氣,如說情風、干預風也侵蝕著法官良知,直接導致了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的不信任。 (三)程序的公信力受到質疑。突出表現在,各級法院中超審限案件仍然存在,嚴重影響法院的聲望;法官駕馭庭審能力不強,庭審功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發回重審案件過多,增加當事人訴累;「暗廂操作」依然存在,審判公開仍需進一步加強;法官與律師的交往還很普遍等,這些現象表明我們離程序公正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 二、造成法院司法公信力不高的原因 (一)法官素質不高是造成法官職業公信力偏低的根本原因。法官是法律的實施者,他的一言一行都關繫到法律的尊嚴,法官形象在很多場合就是法院形象的具體化。在西方有這樣一句法諺:「僅次於上帝完美的人就是法官」,生動地表明了社會公眾對於法官這一職業的崇高期待。「打鐵先要自身硬」,現階段造成司法公信力不高的根本原因還是人的問題,因此解決法官素質問題始終成為我們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制度因素是影響司法公信力的客觀原因。在各種現實制度當中,司法行政化傾向對於司法公信力的影響最大。這種行政化傾向既有來自法院外部的,如對於法院的行政化功能定位、對於法院人、財、物的行政化管理、以及法官職業的行政化傾向等,還有來自於法院內部的,如法官職能的行政化、幹部管理的行政科層制、以及各種內部行政審批制度等。目前,理論界與實務界都認識到司法獨立的重要性,從某種角度上看司法權的本質是一種由法官代表國家行使的判斷權,而缺乏體制獨立保障的判斷權是很難最終獲得公眾信服的。 (三)公眾認知不夠是影響司法公信力的社會主觀原因。漫長的封建社會留給我們的主要是一種以人治思想為基礎的法律文化,無論是「德主刑輔」,還是「禮法並用」,其中蘊含更多的是一種道德優位的法律觀。現實生活中,當人們出現糾紛後訴訟往往是其最後採取的不得以的手段,即使進入訴訟更多的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托關系、找熟人,而一旦敗訴有的人便會四處告狀、長年上訪,有的則寄希望於找到「大官」為自己鳴不平,這種「清天情結」的背後隱藏著濃厚的官本位思維定式。目前公眾對於法院的了解主要是通過大眾媒體,很多人對於近幾年法院在司法改革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法院各項工作的進展並不了解,他們只是憑借一些個案的報道或是傳聞便產生了對司法公信力的質疑,這一點對於我們省法院而言更為突出。 (一)建立高素質法官隊伍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基礎。從長遠角度看,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法官隊伍是建設現代法治國家的關鍵環節,也是司法回應民眾信任和期待從而提高司法共信力的核心內容。首先,通過嚴格的法官選任制度,讓優秀的法律人才充實到法官隊伍。目前許多基層法院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著法官老齡化、年齡斷層等現象,人才外流則是各個法院都要面對的問題。只有把法官隊伍塑造成一支高素質的團隊,法官職業的榮耀感才有可能隨之產生。其次,通過科學的法官管理制度,實現法官隊伍的健康有序發展。通過建立和完善各種符合法官職業特點的幹部人事管理制度,不僅要讓優秀的法官能夠脫穎而出,而且要激發法官團隊的整體合力。再次,要以法官職業道德建設為重點,樹立公正廉潔的良好公眾形象。提高司法公信力不僅是法院的工作目標,更是每個法官的職責所在。霍姆斯在《普通法》一書中的格言「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從某種意義上講他更是在強調由法官經驗積累而成的一個個判例對於整個普通法系的重要性。對當事人而言,「張法官」、「李法官」都代表著全體法官、代表著法院甚至是法律,因而我們每位法官都應樹立一種「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團隊意識,把提高司法公信力落實到日常工作當中。從這一點上看,法官的隊伍建設不僅應是自上而下的,也應當是自下而上的。我們目前正在開展的「創建學習型法院、培養研究型法官」活動,為每位法官實現「內增實力,外樹形象」的目標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和研究的平台。 (二)提高司法能力水平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關鍵。目前我們主要是通過建立公正高效的司法制度來實現司法能力水平的提高的,其中這樣幾項制度建設直接關繫到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建設。第一,強化審判公開。在支撐司法權公正高效運行的各項制度中公開審判無疑具有核心的地位。「正義不但要伸張,而且必須以看得見的方式伸張。」事實上公開審判制度中的每一小步改革,往往都能成為推進法治進程的強大動力。我們在諸如提高開庭率、證據認證公開、審委會參與公開審理、案件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等許多方面還可以進行許多大膽的探索性工作。第二、提高審判質量與效率。「從權力運行的角度,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權在其運行的過程中以其主體、制度、組織、結構、功能、程序、公正結果承載的獲得公眾信任的資格和能力。」從這一點分析司法公信力的高低取決於我們是否為公眾提供了優質高效的司法產品。評價審判質量效率的標准有很多,但有兩個標準是核心的:一個是結果公正標准,另一個是程序合法標准。為此我們應始終把公平正義作為法院工作的生命線,全面提高審判質量與效率,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司法需求。第三、建立科學的審判管理機制。目前將法院的管理細分為審判管理與司法行政管理已基本成為共識,強化審判管理已成為各級法院提高審判質量的有力手段。藉助於審判質量與效率評估體系的管理功能,使我們能夠建立起法院內部的案件流程管理體系、上下級法院間質量評查體系,通過科學的管理促進司法能力的提高。 (三)把司法改革作為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動力。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目前我們民主法制建設中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司法活動是依照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宣示法律公正的過程,公眾主要是通過司法制度的整體設計和具體運作來感知和認識司法的,因此司法改革能夠起到提升司法權威、提高公司公信力的作用。首先,健全審判獨立制度,探索符合審判規律和法官思維規律的審判運行體制,既有利於充分發揮合議庭、庭長、主管院長、審委會的各項職能,調動全體法官工作和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實現權力行使與監督制約的統一,建立責權明晰的審判責任制度也能夠成為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深層動力。其次,通過增強司法權威的相關改革,例如適當擴大法院對於行政行為審查的范圍、建立嚴格和庄嚴的法庭儀式、加強對法庭秩序的維護等,達到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客觀效果。司法權威與司法公信力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一對概念。司法權威又稱為司法尊嚴,一般被理解為「司法機關應當享有的權威及公信力,它是司法能夠有效運行,並能發揮其應有作用的基礎和前提」。與司法公信力所強調的公眾信任和信用這兩個實然意義的維度不同,司法權威往往更強調司法機關在國家機構運行體制中的地位,它與司法公信力的最大區別是其所具有的應然意義的維度,我們更多是把司法權威作為一種目標指示性詞語來使用的。應當說,沒有司法公信力的實現就沒有司法權威的實現,司法公信力建設是實現司法權威的主要途徑,司法公信力的強弱是司法權威是否實現的主要參數。 (四)通過優化司法環境來保障司法公信力建設。從表面上看,個別司法不公現象無疑是我們法院面臨的司法公信力建設中的最大障礙。而從法院外部的司法環境來看,如何提高法院的政治地位和社會聲望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理順法院與黨委、人大、政府等的關系。無論從黨的先進性還是代議制的角度,黨委和人大的意見都屬於廣義的公眾信任的范疇,他們有權代表人民群眾對於司法公信力做出直接評價,因此「黨管司法」是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的一項基本原則。同時,我們也要盡量爭取各級黨委、人大、政府對於法院工作獨立性、專業性的理解,以贏得他們對於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尊重,共同維護法律的權威。其次,規范法院與新聞媒體的關系。在西方國家中,媒體一般被認為是繼國家、政府、法院之後的第四種權力。我們要在堅持客觀真實和維護法律權威的媒體監督原則的同時,暢通各種新聞監督渠道,防止不當報道造成法院工作的被動。我們還要充分利用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加強法制宣傳工作,把媒體作為外樹形象的窗口。再次,營造良好的社會基礎和氛圍。從增強公眾對司法的認知入手,使他們能夠了解訴訟程序的基本要求及風險、尊重司法裁判的既判力,從而降低社會糾紛解決的成本,減少影響社會和諧的對抗性因素,最終讓盡可能多的社會成員信任司法,自覺維護司法權威,為司法公信力建設夯實群眾基礎。 總之,我們應始牢記我們的法院是人民的法院,我們的法官是人民的法官,我們提高司法公信力就是為了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也是為了實現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無論從樹立司法權威、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角度,還是從樹立全社會對法律的共同信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角度,我們法院、法官與社會公眾的法治理想和目標都是一致的。(作者單位: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第1頁共1頁

❻ 司法公信具體包括

法律分析: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機關依法行使司法權的客觀表現,是裁判過程和裁判結果得到民眾充分信賴、尊重與認同的高度反映,簡言之,司法公信力一方面體現為民眾對司法的充分信任與尊重,包括對司法主體的充分信任與尊敬,對司法過程的充分信賴與認同,對司法裁判的自覺服從與執行;另一方面則體現為法律在整個社會的權威與尊嚴已經樹立,廣大民眾對法律持有十足的信心,公民的法律信仰包括司法信仰得到空前的加強。可見,司法公信力不僅與司法權的行使密切相關,而且與整個社會的法律信仰密不可分。除此之外,司法公信力還與宗教信仰、法律文化等因素也有著「剪不斷」的聯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❼ 司法公信是樹立司法權威的前提是社會公平正義的什麼

司法公信是樹立司法權威的前提,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司法公信是社會誠信的基本保障,是指在司法機關依法行使司法權,裁判過程和裁判結果得到民眾充分信賴、尊重與認同。重點圍繞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推進司法公開、加強司法工作監督和司法執法能力建設等領域,加強誠信建設,促進司法公正。

司法公信力不僅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保證,而且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要以司法公開為原則,著力建立司法公信力和司法執法人員信譽,進一步加強司法,檢察,警察,監獄(辦公室)事務的公開度,因此以促進司法公正和增強公眾信任。

司法公正是憲法法律對法院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核心價值目標,也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前提和基礎。增強司法公信力,首先離不開通過履行審判執行職責維護好社會公平正義,並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同。只有實實在在地讓人民群眾在每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民眾才信服司法裁判,信賴人民法院,司法才有公信力可言。

❽ 如何推進司法為民和公正司法公平公信

推進司法公開工作的對策和建議:

(一)提高認識,准確把握推進司法公開工作的目標要求。

司法公開是我國憲法和三大訴訟法規定的基本原則,應當作為法院的中心工作來抓。要清醒認識現階段推進司法公開工作的重要意義,樹立正確的司法公開理念,從認識上徹底理解、認同司法公開。在此基礎上,應當准確把握推進司法公開工作的目標要求:要以實現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為目標,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司法公開的新要求、新期待為動力,以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三大平台建設為重點,在更高層次、更廣領域,以更高的標准進一步深化司法公開,全面提升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水平,促進法院工作科學發展。

(二)重點推進,促進司法公開推進工作向縱深發展。


第一,在司法公開內容的深度、廣度和均衡發展上下功夫。應推進審判流程公開,及時告知當事人案件受理情況、開庭信息、保全措施及其他重大程序性事項,嚴格執行公開宣判制度,建立健全聽證公開工作制度和案件信息同步查詢系統。應推進裁判文書公開,明確裁判文書公開范圍,強化裁判文書說理公開,擴展裁判文書公開渠道,推動裁判文書資料庫建設,推行裁判文書上網公開工作,完善公眾查閱裁判文書制度。應推進執行信息公開,及時公開案件強制執行措施、評估拍賣信息以及不履行法律義務的被執行人信息,不斷完善執行案件信息查詢系統。

第二,在司法公開形式與載體的豐富和創新上下功夫。應構建全方位、多元化、實時性的司法公開平台,向社會公眾和當事人全面公開法院工作和案件信息。應推進訴訟服務中心標准化建設,完善「一站式」服務功能,及時為當事人提供訴訟指導。應加強司法公開信息化建設,以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司法公開的拓展。應建立豐富完善的白皮書制度,全面細致地向社會展示法院各項工作成果,發現的問題及司法建議。

❾ 新形勢下基層人民法院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

從大眾角度而言,社會大眾越信任或尊重,司法公信力越高,司法公信是司法的生命力,是人民法院立院之本。加強司法公信力建設,是法院全面實現司法、執法為民宗旨的重要舉措,法院加強對提升司法公信力對策的調查與研究,是法院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當前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不足的現狀分析
導致司法公信力不高的原因,既包括涉案因素也包括案外因素,現象不僅存在於涉訴當事人中,也存在於普通大眾之中。但總體來說,大致呈如下態勢:
(一)漠視法律,偏信私立。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非法侵害時,要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然而在具體實踐中,當糾紛擺在面前,一些人並未選擇法律途徑,而是對私立救濟情有獨鍾。如在我們基層鄉鎮地區,農民間出現糾紛,往往請當地有聲望的人出面說理化解,這還是有些許合理之處,有些村民之間鬧點小矛盾,一喊嗓子家族裡少則上十多則幾十個親戚齊上陣互相叫板,實力弱、人丁少的一方也就服軟息事了。更有甚者,部分群眾面對糾紛,竟想到的是非法組織,找來些痞霸勢力,由他們去討所謂的說法公道,小則威逼恐嚇,大則動粗施暴。為什麼一些群眾面對糾紛,面對侵害,沒有想到來法院定紛止爭,用法律維護正當權益呢?這表現出的是他們對司法的不信任,是司法公信力不足的體現。
(二)不打證據打關系。不少涉案當事人認為要打贏官司,最重要的因素是擁有社會關系是最為重要的,在訴訟過程中,不少當事人表示想過找關系影響法官判決,認為自己不找別人也會找,有些當事人甚至懊惱自己沒能力,苦於自己找不到關系。這些當事人認為案子一旦進入訴訟階段,就得想辦法和辦案法官拉近關系,否則證據再硬也可能會因對方當事人有關系而輸了官司。所以他們不走正常訴訟流程、不走正常舉證說理,而是想辦法請客送禮、人情打點的私下接觸法官,就連處於有利訴訟地位的一方當事人也免不了乘關系、忙人情,希望如此這樣就能使自己勝算更大,這一情況可不僅僅只說明當事人法治理念缺乏和淡薄,更體現了如今的法院、法官在群眾中的司法公信力的薄弱。
(三)裁判結果難買賬。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案件宣判後,為什麼會出現敗訴方上訴甚至雙方當事人均上訴的局面,而上訴法院卻均支持一審法院原審判決呢?出現此現象的原因除了在於當事人法律水平不高外,關鍵還在於法官辦案程序不合規范導致雖然實體公正但當事人仍感覺沒受到合理對待,認為裁判不公。另外還有一些法官製作的裁判文書說理性不強,對當事人又沒有進行詳細的判後釋明、答疑解惑,導致當事人難以信服,一審裁判的公信力不高。
(四)執行不力,判決如空門。毋庸置疑困擾法院日常工作和影響法院司法公信力的一大矛盾便是執行難。案件審判結果為勝訴但執行不到位,執行案件的執結率不高。執行難除了有法院自身內部因素以及被執行人確有特殊情況無法履行外,被執行人對裁判文書不信服、對裁判結果不認同也是拒絕配合執行的一個重要方面。執行法官普遍表示經常或偶爾受到當事人的人身攻擊或人身安全威脅,不少法院統計工作一年內就遭受過幾起暴力抗法事件,有的當事人暴打執行法官、損壞法院執行公務車輛、有的當事人拿砍刀威脅法官等等,這樣的威脅甚至暴力抗拒執行,說明了生效的裁判結果存在著嚴重司法公信力不足的問題。
(五)信訪不信法,非正常上訪現象嚴重。涉法上訪案件的日益增多,是影響司法環境的一大重要因素。很多法官認為人們群眾無理上訪、信訪不信法,使法院面臨著巨大的維穩壓力。公安局、檢察院、法院三大司法機關,為何上訪案件數法院最多?為什麼有些案件被四級法院駁回後,當事人仍舊選擇上訪?為什麼還會有一個案件連續上訪、多年上訪不斷的現象出現?無疑就是當事人對裁判不服、對司法不滿的強烈體現。
(六)媒體炒作,司法形象一落千丈。以民謠的形式對某種社會現象進行評說,是古今以來老百姓參與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方式。這些年來,社會上遍地流傳著嘲諷人民法院或法官的各種民謠,如老百姓不滿法官辦案效率低、裁判不公及服務意識差時說的「餓死莫做鬼,氣死莫告狀」,如老百姓不滿打官司難、司法腐敗及司法不公正時說的「官司一進門,兩邊都託人」、「大蓋帽兩頭翹,吃了原告吃被告」,同時大眾媒體不斷報道一些法官辦案執法違法行為的新聞和發布一些法官吃、拿、卡、要的鏡頭畫面使人民法院和法官的司法形象大打折扣。這些流傳廣泛的民謠和網路媒體鮮活的報道,其部分內容有時有誇大渲染的成分,或者說即便內容真實也不能說明這就是法院系統普遍存在的現象,但至少表明了社會大眾及媒體對司法不信任的心態,極不利於司法公信力的建設。
二、影響司法公信力的決定性因素
根據近年來司法工作的具體實踐相分析,筆者認為目前影響司法公信力的因素有很多,即有法院內部自身建設滯後的因素,也有法院外部司法環境弱化的因素,決定性因素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法院內部自身建設滯後的因素
1.部分法官專業素質偏低。司法公信力高低與法官的總體素質密切相關。基層法院不僅法官數量與工作量相差甚遠,而且自身素質也難適應當前審判工作的需要。大多基層人民法院,有編制人員少,而具有法官資格,能夠獨立審理案件的更少,除去領導和從事綜合業務工作的之外,一線辦案人員平均每年承辦各類案件(包括執行案件)多達2000多件,人均100件左右,除去周末、法定節假日及其他請假休假等,平均2天就要審結1件案件,這樣浩大的工作量,有瑕疵也是不可避免的。從法院隊伍情況來看,基層人民法院的大學全日制本科法學專業不足十分之一,且多數為軍轉和招干,雖然經過多次的法官培訓和多年法院工作經驗,但不可否認的說存在專業基礎薄弱、專業技能低下等法學理論和實踐不強的問題,影響著司法公信力的建設。
2.司法腐敗行為屢禁不止。全國各級法院年年開展黨風廉政教育活動,成效是有的,但司法腐敗之風依然存在。極個別的法官辦人情案、關系案甚至金錢案,吃、拿、卡、要的行為更是屢見不鮮,導致枉法裁判、裁判不公,當事人對裁判結果難以信服。更有些法官不惜鋌而走險走上違法犯罪道路,這樣的情況不僅僅存在於普通幹警中,有些領導幹部也難過「錢」關。雖說現象是個別的、情況是少數的,但不得不說司法腐敗是最大的腐敗,是成千上萬普通群眾看在眼裡、聽在耳里、記在心裡的腐敗,腐敗在老百姓心裡落了根,老百姓心裡有了疑,這樣還如何讓老百姓心悅誠服的說司法公正,司法公信力更是從何談起。
3.司法程序公正有待提高。在進行訴訟活動中,部分法官的注意力往往局限於實體上的公正,而對於程序法上的不公正現象則比較寬容,可實際上,程序公正是實現實質正義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助於保證老百姓的基本人權,更有助於形成老百姓對司法公信力的普遍認同和信任。而實踐中,個別法官存在歧視當事人、不尊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審判活動中行為隨意、偏袒失公;個別合議庭合而不議、議而不合,審判委員會案件評議形如虛設;個別法官缺乏時間觀、質效觀,案件不到審限堅決不辦,甚至非正常超審限辦案的現象也屢有發生;個別法官裁判後不對當事人答疑解惑,不進行判後釋明等等。這樣的程序不公是對當事人基本權利的一種剝奪,要知道沒有程序上的公正,實體公正也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即使結果公正,也體現不出來,也會受到質疑,也將會極大的損害司法公信力。
(二)法院外部司法環境弱化的因素
1.個別群眾法治觀念淡薄。可以說,我國有著幾千年璀璨的歷史文化,但法律文化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普及,老觀念「自古衙門口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無不影響著人們對司法的偏見。社會大眾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普法教育斷斷續續未見深入,終究改變不了群眾法律意識淡薄、質疑司法的大局面。缺失的法律文化,導致群眾往往以粗淺的、感性的認識來判斷法律,對法律所遵循的強制性、規則化的程序感到十分排斥和不解。一旦出現敗訴後果便懷疑是否司法腐敗,便遷怒存在司法不公,輕者申訴上訴、重者惡意上訪、甚至暴力抗法。不可否認,法治觀念淡薄必然影響著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2.司法宣傳普及工作滯後。近年來我國已經進入電子化、科技化、信息化高速發展時期,法院宣傳工作明顯加強,但僅僅局限於對法院文化的宣傳、對案件報道的宣傳、對幹警形象的宣傳,而對於司法改革的推進宣傳、對於訴訟程序的規范宣傳、對於具體法律法規的宣傳明顯滯後,公眾對法院改革措施缺乏認識、對法官辦案流程無法了解,都會影響法院、法官具體工作實踐,都會影響司法公信力的建設。比如我院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就出現因為當事人沒有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相關規定進行舉證,而導致自己在訴訟中敗訴。後來我們對其進行案件回訪時,當事人竟說根本不知道什麼舉證責任和舉證期限,該司法解釋更是看都沒看過,覺得自己著了法律的道,被法律坑了。老百姓舊有思想就是覺得只要自己有理就該贏官司,這樣的傳統思想導致自己在訴訟中處於不利地位,卻不會讓他們理解法院、法官現有辦案模式,不會讓他們信任司法。因此加強司法宣傳,尤其是法律規范的宣傳極為必要。
3.司法體制自身有待改革。司法體制弱化往往造就不了良好的司法環境,而目前司法體制自身弱化主要表現在三大方面,一是司法模式行政化。據統計,全市有39%的法官認為法院管理行政化,上級對下級法院,院長、庭長等對法官干涉過多,有31%的法官認為監督多頭,個案監督、事中監督、以監督名義干預司法現象嚴重。濃重的行政色彩,不僅使辦案法官具體辦案還要接受層層審批,無法自主辦案,審而不判、判而不審現象突出,還使得下級法院就具體案件向上級法院請示、匯報,上級法院向下級法院發布指示、命令,無視審級制度,二審終審無法實現。二是司法權力地方化。據統計,全市有81%的法官認為人事、財權受制於黨委政府,無法超脫地方利益最為影響司法環境。人員配置,經費撥款受制於黨委政府,必然使司法依附於行政,導致司法也出現地方保護主義,影響著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三是司法活動功利化。司法活動功利化,經費得不到保障,導致上門攬案等現象的出現嚴重破壞了司法環境。可以說各級法院尤其是基層法院,經費不足嚴重製約了法院正常工作的發展,而憑借司法權從事創收活動是一些基層貧困法院緩解自身經費壓力的普遍做法,受案不受案以有無利益可圖為標准,想方設法去攬訴訟標的大的案件,可司法權運行一旦走上了以利益為驅動的軌道,哪還有司法公信力可言。
三、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有效途徑
目前,司法公信力不足的問題已經引起了有關方面尤其是各級法院、法官的高度重視,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是一個國家法治建設的重要課題,更是作為人民法院的立院之本、法官的立身之根需要我們深思的發展問題。不可否認,司法公信力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內部法院自身建設與外部司法環境建設相統一、相結合,共同完善以提升司法公信力。
(一)法院自身建設
1.提高專業技能,提升業務能力。大多數法院均面臨著案多人少、辦案壓力大的問題,但這不是法官辦「瑕疵案」的借口,也不是僅僅依靠法官增編增量能有效緩解的,關鍵還在於提高法官專業技能,提升法官業務能力。成就專業化、職業化、精英化的法官,外部需要完善法官法、深化法官選任、培訓、考核等方面的改革以及創新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制度的模式,內部需要不斷提高辦案人員的法律理論素養與實踐水平,法院要採取多種形式、豐富多樣的方法對法官進行培訓教育、組織統一的學習研討會,及時學習、重點領會新頒布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定期開設達標考試,檢驗學習成果。法官自身要努力培養學習積極性、自覺性,將專研業務、提高技能做為日常工作生活的重心,使自己真正做到司法公平、司法正義。
2.多措並舉,杜絕司法腐敗。第一,狠抓廉政教育。廉政思想的培育本就是一個不間斷的持之以恆的過程,要想確保司法隊伍的純潔性,就必須長期鞏固對法官的廉政思想教育,使之樹立牢固的公正司法、司法為民理念不動搖,自覺抵制各種不正之風和腐朽思想,同一切破壞司法公正的行為做斗爭,維護司法公信力。第二,健全監督機制。杜絕司法腐敗,就要把司法不正之風扼殺在搖籃之中。加強對法官,特別是重要業務部門法官及領導幹部的監督,尤其是對上班八小時之外時間的監督尤為重要。接受社會監督,開設舉報箱,公布舉報電話和舉報郵箱,讓群眾雪亮的眼睛為廉政司法保駕護航。不定期進行案件抽查、案件回訪,使全院沉浸在廉政工作的氛圍之中,給自律性差、控制力弱的法官打好預防針。第三,落實嚴肅查辦。一旦發現法官存在貪污受賄、徇私舞弊造成裁判不公、冤假錯案的,依照相關規定,該追究刑事責任的予以追究,該辭退的予以辭退,該取消評先的予以取消,該扣發獎級的予以扣發,堅決做到嚴辦理、肅風氣。
3.落實程序公正,提高司法效益。程序公正是案件實質公正的基礎,是影響司法公信力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因此,法官一定要對案件、對案件當事人本著高度負責的態度,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保證案件從立案到執行均能經得起程序公正的檢驗。在立案階段,筆者認為將案件的程序性事務如訴訟流程釋明等工作交由立案庭行使,從而將審判實體與訴訟程序相分離,不給具體辦案法官過早評判案件,出現裁判不公等類似情況出現的機會,同時也使老百姓詳細了解訴訟模式及訴訟注意事項,便於老百姓充分行使訴訟權利。在訴訟階段,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是當事人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訴訟手段,我國的訴訟法均規定了當事人享有的特定訴訟權利,而辦案法官要做的就是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的正確行使,對當事人提出的合法、合理訴求或意願悉心傾聽、耐心解答、化解糾紛。在裁判階段,裁判文書要正確引用法律及法條,明之以法、寓教於判。文書要具備說理性,使老百姓能讀懂、讀通裁判結果,法官要積極履行判後釋明權,針對老百姓的提問要耐心細致的解答,做好判後疏導工作。在執行階段,執行法官要注重辦案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注意執法的方式方法,在保護當事人正當權益的同時積極化解雙方矛盾,講法律,重民情,加大調解力度,力爭使當事人自覺主動配合執法。不可否認,當法官心系於民、司法為民時,法官與群眾也就一家親了,矛盾化解了、糾紛沒有了、群眾滿意了、司法公信力也就提升了。
(二)司法環境建設
1.加強法律意識建設。法律宣傳教育工作的滯後,極大地影響了全社會法治建設進程,同時也影響著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攻克法律意識淡薄的難關,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加強普法教育。各地政法委應不定期組織公、檢、法、司聯合政府、人大、紀委等相關涉法單位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和司法清理活動,使老百姓作為主人翁地位參與司法活動,提升百姓對司法的信任感,培養百姓的法律意識,增加對法律的學習積極性,重樹司法權威。其次,強化法律宣傳。法律宣傳深入人心,老百姓的訴訟意識與權力意識也將在潛移默化中被喚醒,當全民的法律意識提升了,司法利用率也就提高了,司法權威與司法公信力也就提升了。如我院的具體做法大致有在訴訟活動的每一階段,不失時機地向當事人宣傳法律;積極邀請普通群眾旁聽案件審理過程、參觀法官工作模式、觀看法院、法官自身建設宣傳片;普法冊、普法宣傳片、法務室、說理室、法官定點聯眾、聯合大眾媒體宣傳法院、法官形象等做法使司法走近群眾,讓群眾接受司法。最後,堅持不懈莫動搖。法院和法官要清醒的意識到公民法律信仰的形成、法律意識的增強都是一個長期的、打持久戰的過程,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老百姓迷信權利、忽視權利、輕訴厭訴、誤解司法的心態,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糾正的,尊重法律、樹立司法權威,提升司法公信力,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堅持不懈的開展全面法律意識建設活動才能得以實現。
2.落實司法改革,堅持司法獨立。提升司法公信力,司法獨立是關鍵。落實司法體制改革,杜絕司法地方化、行政化、功利化是關鍵。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不受立法權、行政權的干預,司法權的行使過程完全自主獨立,不受外界因素、外部權利干擾才是司法公平正義的前提保證。嚴格按照十六大報告,按照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機關的機構設置、職權劃分和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權責明晰、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高效運行的司法體制。從制度上保證審判機關和辦案法官依法獨立、公平公正的行使審判權。具體實踐中,司法帶有的行政化、地方化、功利化色彩將司法權與其他權力相混淆,扼殺了司法原本的獨立品格,也使法院、法官喪失了令當事人和社會大眾信服的司法權威和正義之感。因此必須革除司法地方化、行政化、功利化傾向,還原司法獨立本色。在具體做法上,筆者認為除了高標准要求辦案法官做到程序公正外,強化審判獨立與改革司法體制才是王道。通過改革,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想適應的司法制度,以司法體制獨立制,司法財政單位單立制為原則,從機構設置、職權劃分、管理模式、財政體制等方面進行完善革新,保證法院客觀、中立地位,保證法官獨立、中立、公正行使司法權,改革現行法官制度,從法官錄用、任職、調任、懲戒等方面進行制度改革,保證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的高度純潔性。
我國司法公信力建設起步較晚,對司法公信力的調查研究也相對粗淺落後,但提升司法公信力是一個綜合性強的系統工程,是需要全社會長期的、堅持不懈去奮斗的事業。相信通過所有法律人與社會公眾的共同維護與努力探求,提升司法公信力這一難題將在不久的將來被我們所攻破。(作者單位:江西省萬安縣人民法院)

熱點內容
2017勞動法流產假 發布:2024-11-05 14:20:40 瀏覽:255
頂級律師年薪 發布:2024-11-05 13:45:14 瀏覽: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誦2017 發布:2024-11-05 13:12:32 瀏覽:68
上訴法院流程 發布:2024-11-05 11:37:58 瀏覽:440
我國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不包括 發布:2024-11-05 11:21:00 瀏覽:701
桂平法院在哪 發布:2024-11-05 11:20:50 瀏覽:365
法律碩士刑法總則 發布:2024-11-05 11:20:39 瀏覽:324
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別和聯系 發布:2024-11-05 10:41:29 瀏覽:421
法律責任名言美文網 發布:2024-11-05 09:02:00 瀏覽:605
工商核名條例 發布:2024-11-05 08:18:31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