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民商法
Ⅰ 朱岩的代表性成果
一、論文類
The Legislative Background of Chinese Tort Law and Its Key Issues, in: Tort Law in Third Millennium, FS für Gert Brüggemeier, Baden-Baden Germany, 2009
「風險社會下的危險責任地位及其立法模式」,載《法學雜志》2009年第3期。
「從大規模侵權看侵權責任法的體系變遷」,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危險責任的一般條款立法模式研究」,載《中國法學》2009年第3期
「風險社會與現代侵權責任法體系的基本結構」,載《法學研究》2009年第5期。
The Background, Principles and Core Contents of The Real Righ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Maryland Series in Contemporary Asian Studies (USA), Number 2-2009 (197), ISBN 1-932330-27-5, 39 pp.
The Chinese Tort Law Draft (Second Edition) (co-author with Helmut Koziol), in: Jounral of European Tort Law, Vol. I, 2010.
「《物權法》中『交付』的體系解釋及其相關疑難問題」,載《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第 3期。
「論企業組織責任——企業責任的一個核心類型」,載《法學家》2008年第3期。
「面向新千年的民法典體系——二零零八年民法典體系與侵權法專題國際研討會綜述」,載《月旦民商法》2008年12月,總第22期。
「繁榮發展中的中國民法學」(與王利明教授合著),載《中國法學》2007年第1期。
「比較法視野下的中德侵權法——第二屆中德侵權法研討會綜述」(與王竹博士合著),載《判解研究》2007年第3期。
「物權法草案宅基地使用權評分析」,載《中外法學》2006年第1期。
「物權法草案權利質權評析」,載《中外法學》2006年第2期。
「形式審查抑或實質審查」,載《法學雜志》2006年第3期。
「大規模侵權的實體法問題初探」,載《法律適用》2006年第10期。
「消滅時效基本問題比較法上的分析」,載《中外法學》2005年第2期。
「論利於第三人合同」,載《法律科學》2005年第5期。
「論格式條款的特徵」,載《法學雜志》2005年第6期。
「簡評物權法草案中宅基地使用權和權利質權規定」,載《中外法學》2005年第6期。
「民法典一般條款研究」,載《月旦民商法》2005年第7期。
「添附問題討論」,載《判解研究》2005年第1期。
「中美侵權法和人格權法綜述」,載《判解研究》2005年第1期。
「當前物權立法和侵權立法中的疑難問題」,載《人民法院報》理論與實踐周刊,2005年8月3日。
「歐洲合同法原則(第三部分)」,載《民商法論叢》2004年第30卷。
「德國侵權法中理論和實務中因果關系主要問題」,載《法學家》2004年第6期。
「歐洲合同法原則第三部分」,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處在歷史和現實之間 – 歐洲合同法原則簡介」,載《民商法論叢》2004年第30卷。
「論請求權」,載《判解研究》2003年第6期。
「德國侵權法修訂一覽」,載《南京大學中德經濟法年鑒》2003年。
「德國新債法概述」,載《比較法研究》2002年第2期。
二、譯文
海爾姆特?庫奇奧(Helmut Koziol),歐盟純粹經濟損失賠償研究(朱岩、張玉東譯),載《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9年第10卷第1輯。
海爾姆特?庫奇奧(Helmut Koziol),損害賠償法的重新構建:歐洲經驗與歐洲趨勢,載《法學家》2009年第3期。
克里斯蒂安?馮?巴爾(Christian von Bar),歐洲《共同參考框架》及其第六編「合同外責任」——作為歐洲私法的「工具箱」,載《法學家》2009年第4期。
海爾姆特?庫奇奧(Helmut Koziol),替代因果關系問題的解決路徑(朱岩、張玉東譯),載《中外法學》2009年第5期。
三、專著
「Rechtsvergleich der Inhaltskontrolle」, Peter Lang, 2004 Germany.
《德國新債法(Das Neue Deutsche )》,法律出版社,2003。
《中國物權法評注》(合著、第一作者,承擔50萬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中國侵權法模範法典-條文與立法理由》(與Prof. Brüggemeier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Entwurf für ein chineisches Haftungsgesetz」, Gert Brüggemeier/Zhu Yan, Mohr Siebeck, 2009 Germany
四、譯著
《法律與歷史》,法律出版社,2003年。
Ⅱ 中國政法大學下屬有幾個部門各自都是什麼民商法學院是中國政法大學的嗎是公立的還是私立的
是民商經濟法學院吧,簡稱民商,法大的四大法學院之一啊。另外的三個是法學院,國際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此外還還有什麼中歐法學院中美法學院中韓法學院比較法學院什麼的吧,不過好像是研究生的
Ⅲ 當代商法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國際商法作為一門大學課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在國外的一些大學中開設多年。[1]在我國,隨著近年來對外經濟工作的不斷擴大,不僅一些大學開設了國際商法課程,而且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國際商法已成為許多行業和部門人士學習法律的重要內容而受到普遍重視。與此同時,「國際商法」一詞在各種場合被頻繁使用,冠以國際商法名稱的書籍也屢見不鮮。[2]於是,不斷有對國際商法感興趣的大學學生、研究生和社會各界人士提出如下一些問題:什麼是國際商法?怎樣理解國際商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國際商法是否同國際法、國際經濟法或民法、經濟法一樣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筆者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反映了我國對外開放事業的深入發展,對法學研究不斷提出新的課題和新的要求。而正確地認識和把握這些新課題,推動和繁榮我國的法學研究事業,正是我們法學理論研究工作者的職責所在。鑒於此,筆者擬對國際商法的概念從理論上進行初步的探討,不妥之處,請讀者批評指正。
關於國際商法概念的研究,綜合考察國內外學者散論於各種著作中對國際商法概念的說明,筆者認為國際商法的概念可有廣義和狹義兩種,下文分別予以闡述。
一、從廣義上看,國際商法是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第一,按照法學的一般理論,劃分法律部門的主要標準是法律規范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凡調整同一種類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就構成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3]國際商法就是作為調整國際商事關系這一特定的社會關系而獨立存在的法律部門。所謂國際商事關系,是指某種商事關系,其主體不論是個人、法人、國家政府或國際組織,只要這種商事關系的當事人分屬於兩個以上不同的國家或國際組織,或其所涉及的商事問題超越一國國界的范圍,這種關系就可稱之為國際商事關系。用以調整所有這些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就屬於國際商法的范疇。具體將,舉凡涉及商事關系的國際公法規范,國際經濟法規范,當事人自願接受的國際商事慣例或沖突法規范,國際商事公約或條約,國內商法中的國際性規范,都應包含在內。
對法律部門的劃分,除以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作為依據和主要的標准外,由法律規范的性質所決定的法律調整方法的異同也是一個重要的補充標准。舉一個明顯的例證,刑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這從未引起過爭議,但刑法顯然不是調整同一種類的社會關系的,而是調整由於犯罪所破壞的多種社會關系的,幾乎涉及一切法律部門的調整對象。但其調整方法卻是單一的刑罰手段。這是其它法律部門所不具有的調整方法。同樣,基於國際商事法律規范的性質所決定的國際商法的調整方法是多樣性的,有不同於其它法律部門調整方法的顯著特徵。國際商法的調整方法,既包括協商與調解等調整方法,也包括仲裁與訴訟等調整方法,既包括國內法的調整方法,也包括國際法的調整方法。因此,從法律調整方法的角度考察,也可說明國際商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在討論國際商事法律問題時,有必要對國際商事法律中的「商事」一詞進行說明。「商事」一詞是國際貿易交往中的一個重要的慣常用語。一般來說,國際組織或國家都對「商事」一詞盡可能做廣義的解釋。如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在起草《國際商事仲裁示範法》時,就「商事」一詞所作的注釋[4],具有商事性質的關系包括但不限於下列交易:任何提供或交換商品或勞務的貿易交易;銷售協議,商事代表或代理;保付代理;租賃;咨詢;設計;許可;投資;融資;銀行業;保險;開采協議或特許權;合營企業或其它形成的工業或商業合作;客貨的航空、海洋、鐵路或公路運輸。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國際商事仲裁和調解法典》則仿照《國際商事仲裁示範法》羅列了18種屬商事關系的事項:(1)提供或交換商品或勞務的交易;(2)銷售協議;(3)商事代表或代理;(4)開采協議或特許權;(5)合資或其他形式的工業或商業合作;(6)客貨的航空、海洋、鐵路或公路運輸;(7)建築;(8)保險;(9)許可;(10)保付代理;(11)租賃;(12)咨詢;(13)工程;(14)金融;(15)銀行;(16)資料或技術的轉讓;(17)知識或工業產權、包括商標權、專利權、版權和軟體程序權;(18)專業服務。[5]另根據我國加入1958年訂於紐約的《關於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公約》時作出的商事保留聲明中提到的「商事」的概念,包括貨物買賣、財產租賃、工程承包、加工承攬、技術轉讓、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勘探開發自然資源、保險、信貸、勞務、代理、咨詢服務和海上、民用航空、鐵路、公路的客貨運輸以及產品責任、環境污染、海上事故等。[6]因此,我國關於「商事」一詞的解釋也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解釋。國際商法就是規范各種商事主體在上述國際「商事」領域活動的法律。
第二,從國際商法的產生看,國際商法從一開始就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出現的。它最初所調整的商事關系就不是一國國內商人之間的商事關系,而是跨國界的、不同國家商人之間的國際商事關系。
國際商法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國際商法的形成來源於實踐,它的系統化過程不是由於國家的立法或學者的傳播,而是由於其適用者兼推行者的努力。國際商法最初的形式是商人習慣法,它在十一世紀出現於威尼斯,後來隨著航海貿易的發展逐步擴大到西班牙、法國、德國及英國,甚至北歐各國和非洲北部。這種以商人(主要是從事兩國或多國間貿易,並須經船舶運送的商人)間為規范對象的國際商法,屬於商人習慣法,是以當事人自治原則為最高原則,經由交易常例、習尚、習慣而形成的法律規范。其內容主要包括:貨物買賣合同的標准條款、兩合公司、海上運輸與保險、匯票、破產程序等方面的規范。這種商人習慣法是商人在歐洲各地港口或集市用以調整他們之間的商事交易的法律和商業慣例,它與當時封建王朝的地方性法律相比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它具有國際性,是國際商法,普遍適用於各國從事商品交易的商人;(2)它的解釋和運用不是由一般法院的專職法官來執掌,而是由商人自己組織的法院來執掌,其性質類似於現代的國際商事仲裁或調解;(3)其程序較簡單迅速,不拘泥於形成;(4)它強調按公平合理的原則來處理案件。[7]
第三,由於當代國際商事關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國際商法發展到今天,已經由單一層次的國際商事慣例演變為多層次的國際商法,是一個以國際商事慣例為主體內容的,既包括國際法規范,也包括國內法規范的綜合的法律部門。
由於國際商法是用來調整從事跨越國境商事交往的各種公、私主體之間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所以,它的內涵和外延,早已大大地突破了國際商事慣例體系,而擴展到國際法、國內法、甚至還包括難以歸屬上述法律分類的其它各種法律規范。國際商法是一個多門類、跨學科的綜合的法律部門。
而且,上述國際商法體系中的國際商事慣例規范、國際法規范、國內法規范,並不是互不發生關系的三種並行的法律規范。原本的國際法規范可能被自然人、法人所直接適用;國內法規范也可能上升為國際法規范而被國家或國際組織所適用。在當代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實踐中,不僅單靠任何一種傳統法律規范都已不能完全客觀反應國際商事關系對法律調整的需要,而且各種法律規范和體系之間往往互相依賴、互相交叉、互相轉化、互相作用。[8]國際公法規范調整和制約純粹以國際或國際組織作為主體雙方的商事法律關系,諸如國家政府之間或國家政府與國際組織之間有關投資、貿易、信貸、結算、保險等方面的商事法律關系,這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時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這些商事領域的國際公法規范對我國公民、法人是有直接約束力的。例如我國簽署並核准了《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該公約於1988年1月1日起生效。從這一天起,我國公民或法人與任何其他締約國公民或法人之間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其訂立以及賣方、買方因此種合同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都必須適用該公約的規定(除非雙方當事人決定不適用該公約)。對我國公民、法人適用國際民商事公約和慣例,我國法律有明文規定,我國《民法通則》第142條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我國《票據法》第9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9]
換個角度來說,有關國家和私人、法人之間的合同是可以通過依從國際法而被國家化的。例如,海特認為,任何准國際法庭或跨國法庭無法否認因政府與外國人之間契約關系所引起的仲裁與國際法之間的關系,並且有必要衡量適用國際法的適當性。他指出:「在私人投資者同外國政府間訂立開發協議的情況下,……作為當事人一方的外國人的契約權利,是可以通過其本國政府提到國際法高度來要求的。」[10]
此外,國際法協會在其關於「國際組織與私人當事人之間訂立的合同」和「國家與外國人協議中的合同准據法」的兩個文件中,也接受適用國際法或適用一般法律原則。[11]
實踐中,適用於一方當事人為國家或國家實體的合同不乏其例。如1958年沙烏地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一案的最終裁決,就是選擇國際法作為裁決的准據法的。中東國家的一些石油法也規定可選擇國際法作為仲裁的准據法。
因此,在國際商事活動中,既可適用國際商事慣例,也可適用國際法,還可適用國內法,它們之間沒有固定界線,當事人究竟採取何種法律手段,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具體來講,用以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國際商法規范可以大體上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為數眾多的,普遍適用於各種國際商事主體之間的國際商事慣例,如《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等;第二個層次是有關各國或國際組織之間簽訂的對國際社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國際商事公約或條約,如日內瓦票據法公約、國際貨物買賣公約等(上述兩個層次的國際商法概念同大陸法系商法中廣義商法中的國際商法概念相同);[12]第三個層次是有關國家用以調整本國境內商事往來關系規范中具有國際性的規范(或稱涉外商事法律規范)。這里所說的各國用以調整本國境內涉外商事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既包括同時適用於國內某種商事關系和國內同類涉外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如中國的《商標法》、《專利法》等,也包括只適用於國內某種涉外商事關系的法律,如《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等。
第四,從廣義上探討國際商法概念,並非只是純學理的說明,更是為了國際商法的綜合運用和實際效益。
如我國公司到外國從事商事投資活動要受到多種不同層次國際商事法律規范的調整。首先,根據國家主權原則,我國公司在外國的商事投資活動要直接適用外國私法中有關涉外商事法律規范的調整和規范,如要適用《外國人投資企業法》等;其次,我國公司要適用外國有關管理涉外商事活動的法律,如適用《海關法》、《外匯法》等;第三,要適用該外國認可或參加的國際商事慣例或國際商事條約、公約,如《托收統一規則》、《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等;第四,要適用我國與該外國簽訂的有關雙方商事協定或條約,如《中美貿易關系協定》等。同樣的道理,外國公司到我國從事商事投資活動,在適用法律和選擇法律方面也會遇到各種實際問題。
如果在上述選擇法律過程中,仍然把視野局限在傳統的法律部門或學科,拘泥於某種固定的定義界說,[13]就很難對國際商事活動所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採取最適當和最必要的途徑加以妥善解決。如世界銀行對私人公司貸款的合同,屬於政府間機構與企業訂立的契約,當選擇契約的准據法時,盡管當事人中的一方不是私人,仍應適用國際私法;又如,發展中國家政府與發達國家私人之間訂立的契約,盡管當事人並非雙方同是國家或同是私人,卻非同時適用國際法和國內法(包括公法和私法)的各項原則不可。因此,對於國際商事交往中因范圍、國家、法人、個人相互交織形成的錯綜復雜的法律關系和法律問題,必須同時運用與國際商事有關的國際法及與國際商事有關的國內法,進行綜合的考察,才能進行全面的理解和正確的處斷。[14]
綜上所述,國際商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它是調整超越一國國境的商事交往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和。國際商法並不局限於某一特定的法律規范,它的內涵以傳統的國際商事慣例為主,其外延早已打破了國際法體系和國內法體系,而擴及到國際公法規范、國際經濟法規范、國際私法規范、各國民商法的國際性規范(即涉外部分)。雖然國際私法和各國商法的涉外部分本質上都是各國的國內法,但是,既然它們都在各個主權國家的領域內調整著和制約著跨越國境的商事交往活動,從宏觀上看,也就不能不承認它們是國際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歸屬於國際商法的范圍。
國際商法不僅包括規定國際商法主體在國際商事活動中權利和義務的實體性規范,也包括解決國際商事糾紛的程序性規范,不僅包括國家對國際商事關系進行調整的強制性規范,也包括國家對國際商事關系進行調整的任意性規范。
因此,國際商法所研究的對象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往往要牽涉到現有的幾十個傳統法律部門的部分內容,要涉及到國際法、沖突法、民法、商法、稅法、民事訴訟法、產品責任法、反壟斷法、反傾銷法等諸多法律部門的法律規范。
筆者認為,當前的問題不在於不合時宜地強調傳統的法律分科,而在於尋找新的適應時代的制衡形式。[15]當代國際商事交易需要的不僅是某一特定的法律體系,還需要適應時代的新的調整方式。國際商法將滿足國際商事的需要,如同習慣商法滿足了生活在羅馬帝國的商人的需要,和習慣法的頒布滿足了14世紀中東的航海者和商人的需要一樣。
二、從狹義上看,國際商法是調整國家之外的,主體平等的商事組織及其商事交易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個新的尚在形成中的法律部門。
如馮大同教授等認為,在國際上從事國際商事交易的主體基本上是公司、企業等商事組織而不是國家,它們之間的交易屬於不同國家的主體平等的商事組織之間和個人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交易,而不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易。所以,在「國際商法」這一概念中,「國際」(International)一詞的含義並不是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意思,而是指「跨越國界」(Transnational)的意思。國際商法是調整國家之外的商事交易和商事組織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是一個新的尚在形成中的法律部門。[16]
持上述觀點的學者還認為:隨著當代國際經濟貿易往來的擴大和頻繁,國際商事關系呈現得更加錯綜復雜,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國際商事活動方式,如國際投資、國際融資、國際租賃、國際技術轉讓、國際合作生產、國際工程承包、工業產權與專有技術許可貿易,等等。這些活動方式或者說交易方式,已超出了傳統商法調整的范圍。國際商法調整的對象和范圍越來越廣泛。但與傳統商法相比,國際商法尚處於形成和發展階段,不僅上述這些新型的國際商事交易方式大都是從傳統商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且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傳統商法歷史悠久、無所不包,涉及買賣、合同、擔保、公司、代理、居間、票據、保險、破產、海商、仲裁、競爭、信託、證券、期貨等社會商事關系的各個方面,而這些內容,國際商法大多還未涉及到。因此,國際商法的體系和內容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以最終形成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除上述國際商法的廣義和狹義概念之外,國際商法還可作為一種比較研究各國商法的研究方法的概念而存在。
三、國際商法的「並存法(Concurrent laws)」概念。[17]
在國際商事交易中,為了避開不同國內法體系之間的差異和難以預測的變化,將國際法、國際商事慣例及國內法三者結合起來,以一種統一的法律體系的形式,即創立一個可適用的三者並存的法律體系來調整國際商事交易的作法在各個國家呈發展趨勢。
《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之間投資爭端公約》是採用並存法律體系的一個較典型的例子。該公約明確規定:「仲裁庭應依據爭端當事人間協議的法律准則裁決爭端……」。如前所述,該條款是對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承認,其中包含了兩層意思:其一,當事人可以選擇國內法,或選擇國際法,或選擇國際商事慣例;其二,當事人還可以既選擇國內法又選擇國際法和國際商事慣例,三者並用。該公約在同一條款中還規定,在當事人缺乏選擇時,仲裁庭「應適用爭端一方的締約國的法律(包括其關於沖突法的規則)以及可適用的國際法規則。」[18]可見,不僅當事人選擇法律是多軌制,仲裁庭在選擇適用法律上也是多軌制,既可適用國際法體系,也可適用國內法體系,還可適用不屬於這兩種體系的國際商事慣例。
並存法體系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經過長期爭論的產物。這種體系的作用在於,一方面適用國家當事人的國內法,承認國家當事人主權地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參照國際法原則或國際商事慣例,為合同私人當事人一方提供一定的保護,保證國內法對外國投資者或其他人的待遇不低於最低國際標准。其實質就是在國內法與國際法之間摻入一種平衡力量。筆者認為,並存法實際上從另一角度說明了廣義的國際商法的獨立存在。
【注釋】
[1][7][16]參見馮大同主編:《國際商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第2頁,第4頁。
[2]參見關安平主編:《國際商法實務操作》一書,海洋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3]徐顯明主編:《法理學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第205頁。
[4]A.Redfern M.Hurter,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1986,PP.13-16.
[5]美國加利福尼亞《國際商事仲裁和調解法典》,第1條第1297節第16款。
[6]最高人民法院1987年4月10日《關於執行我國加入的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的通知》。
[8][15]趙威著:《中外合作開發煤炭資源的法律問題》,法律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11頁,第18頁。
[9]《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第5章第96條,1995年5月10日第8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3次會議通過。
[10]George W.Heght,The choice of Publie.Lnterational Lawas theApplicable law in Development Contract with Foreigr Government,in Intermational Financing and Development,J.F.Mcdaniels ed.1964,p.556.
[11](美)漢斯?史密特主編:《國際合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頁。
[12]楊建華著:《新版商事法要論》,台灣三民書局,1983年版,第1頁。
[13]陳安主編:《國際經濟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第84頁。
[14]櫻井雅夫:《國際經濟法研究——主論海外投資》,1977年日文版,第1章。
[17]韓健著:《現代國際商事仲裁法的理論與實踐》,法律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第244頁。
[18]《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之間投資爭端公約》第42條第1款。
Ⅳ 中國政法大學的中美法學院比較民商法研究生好考不具體情況是怎麼樣的
屬於法大的法學碩士項目,初試為法大自主命題,
教材11門加全國卷的英語+政治,復試對英語要求很高。
師資為法大教授+歐盟外教,所以需要你在聽課的時候能夠聽懂外教的專業授課,比較難。
外語流利+法大法學碩士,就業前景還不錯的。
Ⅳ 中美民商比較法
😊😊😊😳
Ⅵ 韓長印的主要著作和學術
1.主編:《主體、秩序、法律》,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2.主編:《公司法通論》,(個人撰寫16萬字),中國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
3.主編:《經濟法導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主譯:《美國破產法》(中美兩國元首法治項目)(135萬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5.主編:《破產法學》(司法部規劃教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6.主編:《商法教程》(「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項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7.副主編:《中國司法制度導論》,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8.副主編:《台灣法概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9.副主編:《民事訴訟法學》,法律出版社2002
年第2版。
10.參編:吳祖謀、李雙元主編《新編法學概論》,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年第3版。 先後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比較法研究》、《法商研究》、《法律科學》、《現代法學》、《法學評論》、《法學》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其中10餘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系列)》轉摘復印。主要包括(按先後順序排列):
1.《公司法律特徵及其變易探析》,《河南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
--復印於人大復印資料《經濟法學》1992年第5期。
2.《淺論破產法上的否認權制度》,《法學研究》1993年第3期。
3.《股份的轉讓及其法律限制》,《經濟與法》1993年第4期。
4.《督促程序若干問題研究》,《法學評論》1993年第6期。
5.《略論我國經濟合同法的修改》,《河南大學學報》1993年第6期。
6.《英國商事代理制度研究》,《比較法研究》1994年第2期。
7.《論建立我國統一的破產立法模式》,《現代法學》1994年第3期。
8.《當今世界律師業務發展的六大趨勢》,《中國律師》1994年第11期。
9.《論破產案件受理的法律效力》,《法商研究》1994年第6期。
10.《破產法上的財團費用和財團債務制度》,《法學研究》1995年增1期。
11.《論破產清算組的法律地位》,《法學評論》1995年第3期。
12.《我國仲裁法若干基本內容評價》,《河南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
13.《我國破產立法若干問題研究》,《法律科學》1996年第2期。
14.《公司立法的突破及其評價》,《河南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15.《論破產程序中保證債權的地位》,《甘肅政法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復印於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1997年第3期。
16.《破產宣告對未履行合同的效力初探》,《法商研究》1997年第3期。
17.《破產原因立法比較研究 》, 《現代法學》1998年第3期。
--復印於人大復印資料 《經濟法學·勞動法學》1998年第6期。
18.《公司設立若干法律問題評價》,《河南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19.《律師職業道德之比較》(章武生、韓長印),《法學評論》1998年第4期。
20.《論公司業務執行權的主體歸屬》,《法學研究》1999年第4期。
21.《有限公司若干法律實務研究》,《河南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
--復印於人大復印資料《經濟法學》1999年第9期。
22.《建立我國的破產財團制度芻議》,《法學》1999年第5期。
--復印於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1999年第8期。
23.《參與分配製度與破產立法》,《當代法學》2000年第1期。
24.《破產管理人制度的若干問題》,《河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復印於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0年第8期。
25.《債權人會議制度的若干問題》,《法律科學》2000年第4期。
--復印於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0年第10期。
--轉載於張文顯主編《中國商法學精粹》,2001年卷
26.《個別強制執行與破產的雙重立法選擇》,《河南政法幹部管理學院學報》 2000年第6期
27.《破產法上的自動凍結制度》,《河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
28.《破產優先權的公共政策基礎》,《中國法學》,2002年第3期。
--轉摘於《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第5期。
29.《破產程序的財產分配規則和價值增值規則》,《法商研究》,2002年第3期。
30.《破產理念的立法演變和破產程序的啟動機制》,《法律科學》,2002年第4期。
31.《破產債權的調查和確認制度》,載《訴訟法的理論與實踐》(中國訴訟法研究會2001年年會論文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2.《鄭百文重組的破產法分析》,《河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33.《美國破產法上的個人債務調整程序》,《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卷
34.《董事個人對企業破產的法律責任》,《法學評論》,2003年第1期。
--轉載於張文顯主編《中國商法學精粹》,2004年卷。
35.《我國企業破產預防制度的多樣化構建》,《河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
36.《美國破產立法的歷史演變及發展趨勢》,《商法研究報告》,2004年卷。
37.《破產別除權制度研究》, 《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春季號。
--轉載於張文顯主編《中國商法學精粹》,2005年卷。
38.《中國破產法的發展狀況及法學論題》,《法學雜志》,2004年第5期。
--復印於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5年第1期。
39.《關於企業破產立法目標的爭論及其評價》,《中國法學》2004年第5期。
40.《美國破產立法的歷史變革及現實走向——寫在《美國破產法》譯後》,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
--轉摘於《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1期;
--復印於人大復印資料《經濟法學》2005年第3期。
41.《安全視角下的產品質量監督》,《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42.《建立我國的公司法定清算人制度》,《法學》,2005年第8期。
43.《我國破產分配順位的重構》,《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44.《破產實體要件的審理程序研究》,《現代法學》,2006年第1期。
--復印於人大復印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6年第6期。
45.《破產界限之於破產程序的法律意義》,《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46.《破產撤銷權疑難問題研究》,《月旦民商法雜志》,2006年第4期,總第14期。
47.《民事訴訟程序之於破產案件的適用》,《法學研究》,2007年第2期。
48.《合夥企業破產三題》,《河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7年第10期。轉載韓國全南大學《法學論叢》第28集第1號)
49.《上海軌道交通站點自行車存車規則芻議——兼論公用企業壟斷經營權的治理》,《東方法學》,2007年第3期。
50.《不足額保險比例賠付的邏輯誤區及其校正》,《法學》,2008年第11期。
—復印於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9年第3期。
51.《共同法律行為理論的初步構建——以公司設立為分析對象》,《中國法學》,2009年第3期。
—復印於人大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9年第9期。
52.《我國企業破產立法的演變及啟示》,《公民與法》,2009年第7期。
53.《台灣與大陸保險合同法比較與評析》,《保險研究》,2009年第7期。
Ⅶ 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的具體類容是什麼
《望廈條約》又稱《中美五口通商章程》,英文為「Treaty of peace, amity, and commer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Chinese Empire」,是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7月3日清朝與美國在澳門的望廈村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也是清政府與美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主要內容
中法《黃埔條約》共36款,並附有「海關稅則」。主要內容有:
1、法國人可以在五個通商口岸永久居住,自由貿易,設立領事,停泊兵船等。對法國人的家產、財貨,中國政府負責保護,中國人均不得欺凌侵犯。
2、中國將來如改變海關稅則,應與法國「會同議允後,方可酌改」。
3、法國享有領事裁判權,法國人與中國人或其他外國人之間發生訴訟,中國官員均不得過問。
4、片面最惠國待遇。
5、法國人可以在五口建造教堂、墳地,清政府有保護教堂的義務。
Ⅷ 中美是怎麼解決地區法和州際法沖突的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為實現我國「一國兩制」的構想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依此構想,港澳回歸,台灣與大陸統一後,中國將出現「一國兩制四法」的格局。 在此格局下的區際法律沖突將具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特點,因此解決我國的區際法律沖突不能照搬外國解決國內區際法律沖突的做法。但是在我國無現存歷史經驗的 情況下,如果我們能借鑒外國的作法,將對順利解決我國的這一日益突出和迫切的區際法律沖突問題大有裨益。
(一)解決州際法律沖突的途徑
從沖突法途徑上看,美國採用的方式主要是:不對區際私法和國際私法作嚴格區別,各州法院解決州際法律沖突與解決國際法律沖突的規范基本相同。當然在解決 州際法律沖突時,憲法中的一些限制性條款是必須遵守的,但是美國沖突法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其基本規則同時適用於州際法律沖突和國際法律沖突兩個方面。正如 美國《第二次沖突法重述》所指出的,在通常情況下本重述所確定的各項原則,適用於含有多國因素的國際私法案件,也適用於國內各州間沖突的案件。
(二)對州際沖突法的憲法性限制
正如上文所述,美國對州際法律沖突主要由各州依各自州際沖突法以解決國際法律沖突基本相同的規則解決,但為了保證其國內民商事交往正常有序地進行,美國對區際沖突法的憲法性限制也是十分突出的,主要有以下規則:
1.充分誠意與信任《美國聯邦憲法》第4條第三款規定,各州對於他州的公共法令、記錄和司法程序,應予充分誠意和信任。該條款要求各州對於別州法院作出 的判決,不再對其實質問題進行審查,而應視為有效判決,只要法院有管轄權,其判決也應享有充分信任,從而得到承認。這一規定保證了一州的有效判決能在全國 任何地方得到承認和執行。
2.各州公民間平等待遇《美國聯邦憲法》第4條第2款規定,每一州的公民得享受各州公民的特權和豁免。「各州對於該州轄區內的任何人,皆不得拒絕給予法律上的平等保護。這一規定為各州公民間的平等待遇提供了憲法保證。
3.正當法律程序《美國聯邦憲法》第14修正案規定,無論何州,不得制定或施行剝奪合眾國公民之特權或豁免的法律,亦不得未經正當程序前,使任何人喪失 其生命、自由或財產。正當程序要求「基本公平」,如果在法院地與當事人或訴之間不存在合理聯系,適用法院地法律將不是基本公平的,因為這種結果不是當事人 所預見和期望的。該條款對法律選擇起著主要的限製作用,但這種作用只是被動性作用,而非主動性作用。它並不要求某州必須適用某種法律,僅要求它不得選擇一 個與案件無重大聯系的轄區的法律,以達公平和實質公正的作用。
(三)管轄權劃分規范
(一)解決州際法律沖突的途徑
從沖突法途徑上看,美國採用的方式主要是:不對區際私法和國際私法作嚴格區別,各州法院解決州際法律沖突與解決國際法律沖突的規范基本相同。當然在解決 州際法律沖突時,憲法中的一些限制性條款是必須遵守的,但是美國沖突法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其基本規則同時適用於州際法律沖突和國際法律沖突兩個方面。正如 美國《第二次沖突法重述》所指出的,在通常情況下本重述所確定的各項原則,適用於含有多國因素的國際私法案件,也適用於國內各州間沖突的案件。
從統一實體法途徑上看,美國採用聯邦立法機關制定某方面的統一實體法,由各州採用,或由名州分別採用相類似的實體法,兩種方式相結合的辦法來解決其州際 法律沖突。就前者而言,從19世紀開始,美國聯邦立法成為其法律統一的重要途徑,如1877年的 《州際商法》、1890年的《謝爾曼法》都是聯邦機構制定的在全美實施的法律。時至今日,聯邦機構發布的法律及規則仍是美國法律統一的主要源泉之一。但是 作為一個聯邦制國家,美國憲法明確規定了聯邦的立法許可權范圍。凡未列明的剩餘權力歸屬各州,而大部分私法性質的法律屬於州的立法管轄范圍,因此僅靠聯邦立 法機關制定統一實體法是遠不能解決州際法律沖突的。為解決這一問題,美國更加經常、廣泛地採用後一種統一的方式,即在一些官方、半官方或民間組織提供的不 具有法律效力的「示範法」基礎上,各州立法機關採用相同或類似的實體法,從而求得法律的統一。美國在這方面的實踐是很突出的,而其中全國統一州法專員會 議,美國法學會、美國律師學會等專業性組織尤其發揮了重要作用。已被廣泛採用《統一商法典》等文本都屬於這些組織提供的「示範法」。這種方式無疑加快了美 國法制統一的進程,擴大了法制統一的范圍,推動了其區際法律沖突的解決。
(二)對州際沖突法的憲法性限制
正如上文所述,美國對州際法律沖突主要由各州依各自州際沖突法以解決國際法律沖突基本相同的規則解決,但為了保證其國內民商事交往正常有序地進行,美國對區際沖突法的憲法性限制也是十分突出的,主要有以下規則:
1.充分誠意與信任《美國聯邦憲法》第4條第三款規定,各州對於他州的公共法令、記錄和司法程序,應予充分誠意和信任。該條款要求各州對於別州法院作出 的判決,不再對其實質問題進行審查,而應視為有效判決,只要法院有管轄權,其判決也應享有充分信任,從而得到承認。這一規定保證了一州的有效判決能在全國 任何地方得到承認和執行。
2.各州公民間平等待遇《美國聯邦憲法》第4條第2款規定,每一州的公民得享受各州公民的特權和豁免。「各州對於該州轄區內的任何人,皆不得拒絕給予法律上的平等保護。這一規定為各州公民間的平等待遇提供了憲法保證。
3.正當法律程序《美國聯邦憲法》第14修正案規定,無論何州,不得制定或施行剝奪合眾國公民之特權或豁免的法律,亦不得未經正當程序前,使任何人喪失 其生命、自由或財產。正當程序要求「基本公平」,如果在法院地與當事人或訴之間不存在合理聯系,適用法院地法律將不是基本公平的,因為這種結果不是當事人 所預見和期望的。該條款對法律選擇起著主要的限製作用,但這種作用只是被動性作用,而非主動性作用。它並不要求某州必須適用某種法律,僅要求它不得選擇一 個與案件無重大聯系的轄區的法律,以達公平和實質公正的作用。
(三)管轄權劃分規范
美國的區域法律制度是一種典型的憲法模 式,即各州的權利、法律地位及它們之間和它們與聯邦之間的關系,由憲法明確加以規定。美國聯邦憲法第10條修正案規定,本憲法未授予中央或未禁止各州行使 的權力,皆得由各州或人民保存之。聯邦憲法對立法管轄權及司法管轄權都作了比較明確的劃分。對於前者,聯邦憲法第1條第8項規定,除破產法、海事、專利及 版權等事項外,其他私法事務屬於各州立法管轄范圍。這決定了美國各州的沖突法中不可能有關於上述屬於美國各州對民事案件的司法管轄權,美國憲法依聯邦事項 和各州事項標准加以區分。屬於聯邦事項的主要有:(1)聯邦法律問題。美國聯邦憲法第3條第1款規定的關於普通法和衡平法的案件。基於憲法、合眾國法律及 根據合眾國權力締結與將締結之條約所發生的案件都屬於此類。(2)以聯邦或州為訴訟一方的案件。美國規定凡以州為當事人的案件或州和聯邦政府間的訴訟,最 高法院享有原始管轄權。(3)不同州的民間訴訟。
關於管轄權劃分規范,尤其是立法管轄規范,是否屬於區際沖突法的范圍,雖然目前尚無定論, 但不能否認,管轄權規范,尤其是立法管轄權規范,不僅影響著區際法律沖突的產生,而且限定區際沖突法的內容範圍,美國的許多案件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可以 說管轄權規范是消除或部分消除區際法律沖突或區際沖突法的一種法律手段,所以實有討論的必要。
(四)州際沖突法中沖突規范的適用
1.屬人法連結點的確定 美國無論對州際法律沖突還是國際法律沖突均以住所為確定屬人法的連結點。實踐證明,對美國這樣一個人口遷徙和定居自由比較大的多法域國家,以往所來確定屬人法是方便可行的。 結束語
我國的區際法律沖突具有世界上任何其他復合法域國家的區際法律沖突沒有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能否及時、適當地解決各法域間的法律沖突已成為實現 「一國兩制」構想、完成統一大業的一個關鍵而迫切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對處於當今沖突法發展中心的美國的有關立法及實踐經驗認真加以研究,並結合我國實際情 況加以揚棄,無疑將大大加快我國解決區際法律沖突的步伐。
參考微公眾:hongjingusbar
Ⅸ 想考人民大學的民商法碩士
我是人大的。希望幫到樓主。
民商法要有前景還是讀到博士,似乎除了人大沒什麼更好選擇了吧。
的確最近人大的某些法學學科倒退了,管理上要求也不嚴格。
但畢竟師資在那裡,或者說,別的學校,更差。。。
Ⅹ 中美法制體系
中國是以維護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的 是大陸法系,中國是既重實體又重程序美國是以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為前提的 是英美法系,美國是主要看以前的法律判例,以法官的意志為主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憲法行政法民商法經濟法勞動法科教文衛法資源環境保護法刑法訴訟法軍事法